首页 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

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

举报
开通vip

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 Part1 皮亚杰,何许人也, 伟大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的学说致力于解答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变化问题。他细致入微地观察记录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探究儿童是如何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他们自身的。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 和我们平时说的“子不教,父之过”不同,皮亚杰不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全都归因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他认为儿童生来就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

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
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 Part1 皮亚杰,何许人也, 伟大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的学说致力于解答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变化问题。他细致入微地观察记录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探究儿童是如何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他们自身的。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 和我们平时说的“子不教,父之过”不同,皮亚杰不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全都归因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他认为儿童生来就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把从外界环境获取到的新信息和他们脑子里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融合,从而使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和对他们自身认识得更加完整和合理。 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提出同化、顺应和平衡这3个重要概念来解释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是指儿童把新的外界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已掌握的技能中。比如在笑笑刚熟悉了“猫咪”这个词以后,他会把动物园里的老虎也叫“猫咪”。这就是他把看到的新的但同时又有某些相似性的动物同化到他已经学过的“猫”这一概念之中。 是指儿童修改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去适应新环境或者新信息。在笑笑把老虎误当成猫后,大人通常会给他解释:“那不是我们院子里的猫猫,那是老虎。老虎要大很多,叫声也不同。”接受这个新知识后笑笑需要重新考虑“什么是猫”,从而把这一概念掌握得更准确。 同化和顺应在孩子认识事物和发展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交互出现,并逐渐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时,孩子觉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没什么不妥的,他们可以把看到听到的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同化),但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信息,他们意识到原来的法子不灵了,需要作出改变(顺应),于是平衡状态便被打破。再经过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孩子又会达到更高层次的一个平衡状态。达到平衡,失衡,再平衡,这个过程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中循环往复。 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在皮亚杰的学说中,最著名的是他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及以后) 在他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就像是上台阶一样:在一段时间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较为平缓的,而到了一定年龄时,对事物的认知便出现一个阶梯式的提升。和前一个阶段的认知能力相比,儿童在新阶段的认知能力有了质的改变。 从出生到成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皮亚杰是怎样说的呢。 Part2 用皮亚杰的眼睛看宝贝成长 条件反射动作 新生宝贝的身体活动主要是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动作。他听到声音时会把头转向声音来的方向,感觉到有东西在嘴边时,他会扭过头去把东西含住。刚开始,宝贝会用已有的反射动作来应付一切,而后他会逐渐调整自己的一些反射动作来顺应新环境。比如,最开始时不管是妈妈的乳头,还是枕边的玩具,他吮吸送到嘴里的东西的方式都差不多。但一段时间后,他就学会根据送到嘴里东西的形状来调整口形和吮吸方式。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你是否留意过,虽然宝宝有那么多天生的条件反射动作,但如果我们把新生儿自己的手放到他嘴边,他并不会扭头去含。原因是新生儿也知道那是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外来的食物或者妈妈的乳头。这说明婴儿一出生就有最基本的自我概念,能把自己和外界其他物体区分开。 皮亚杰说: 刚出生的宝宝对人和事物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他们的感官和身体活动。小宝宝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口舌身来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他看到妈妈的头发是黑色的,听到爸爸的声音总是比妈妈的低沉,摸到自己盖着的小毛毯感受到什么是柔软„„ 1,8个月客体永久性 1,4个月的时候,宝宝会逐渐发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动作,而且觉得做这些动作很有趣。比如吸自己手指玩,嘴里时不时发出咿咿呜呜的声音。在这一时期,宝宝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感兴趣。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4,8个月),他开始将注意转向外部环境,开始对自己的动作能对其他人和物产生作用很感兴趣。 当妈妈把5个月的笑笑抱在怀里时,笑笑不停地抓扯妈妈的围巾。笑笑每抓扯一次,妈妈就得费劲地把他的小手掰开,再把围巾收回来,嘴里不停地说:“笑笑乖,别弄妈妈的围巾。”可小家伙才不吃这一套呢,越扯越来劲~每次围巾被妈妈夺回去后,笑笑更起劲地再伸手去抓。但是当妈妈把围巾藏在沙发背后的时候,笑笑就好像忘了这回事,又找别的玩起来了。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笑笑对他的行为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很着迷:“你看,我一扯围巾,妈妈就要来掰我的手,还对我说话。这多有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比如你把一个小玩意儿递到你的宝贝手里,他或许会“啪”的一下给扔出去。等你费劲捡起来再递给她,他又立马给扔出去,还“咯咯咯”一阵傻笑~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对因果关系开始有了自己的体验。所以,不要认为宝宝在这个时候是在跟你瞎胡闹,他可是在用功学习呢~ 皮亚杰说: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被其他东西遮挡住或者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尽管我们看不到它了,但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但婴儿在8个月大以前还没有这样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东西要是看不到了,这个东西就彻底消失了。比如,你哪怕当着宝贝的面,用 绒布把玩具完全遮盖住,宝贝也不会晓得玩具就在绒布下面。当他看不见玩具的时候,他就会以为玩具不见了。 皮亚杰也不是完全正确 皮亚杰的这个观点引起很多争议。很多心理学家用其他方法研究得出即便是2,3个月的宝宝也具有客体永存的概念。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在皮亚杰的实验里,宝宝没去掀开绒布找回玩具,并不是因为他们真认为玩具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们受运动技能不足的限制,不知道怎样动手把玩具找回来。 8,18个月 去最后一次看到玩具的地方找玩具 在8个月以后宝宝就能完成找回玩具的任务了。但客体永久性这个概念在8个月,1岁时还很脆弱。在宝宝满了1岁以后他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他们会知道,去藏起玩具的地方找玩具。 “去最后一次看到玩具的地方找玩具”这个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是没错的,但也有例外。而宝宝在这个年龄还不能处理那些例外事件。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如果您当着宝宝的面捏起一颗花生,把它攥在手里,接着把手移动到桌上放着的一个花瓶后悄悄放下花生。然后再把空手抽出来给笑笑看。有意思的是,宝宝会去抓着妈妈的手找花生,而不是去花瓶后面找花生。很明显,宝宝此时还局限于“去最后一次看到花生的地方找花生”,而不能进一步推理“花生不在手上,那肯定就在花瓶后”。 皮亚杰说: 孩子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因此,他们都特别依赖自己的感觉来认知世界。 18,24个月想了再做,延迟模仿 在1岁半以后,宝宝认知能力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能够把动作内化形成心理符号或者心理图像。他们可以在心里面“琢磨事儿”,可以“想了再做”,而不是什么都只能“做了再说”。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皮亚杰记录了他自己孩子的一个例子:他把一片面包放在孩子远远够不着的地方,然后在旁边给他准备了一根小棍子。开始的时候,孩子试了一下用手去够面包,但是明显失败了。他停下来坐在那儿,看到了旁边的棍子,然后拿起棍子一下就去把面包扒拉过来。皮亚杰解释道,孩子在看到棍子后就在脑子里面把将要采取的动作(用棍子扒拉面包)演习一遍,然后再将之落实在行动上。 皮亚杰说: 1岁半以后的孩子能将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动作内化成心理图像的另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是他们开始拥有了延迟模仿的能力。比如在看到大一点的孩子单脚跳后,第二天小不点自己也开始练起单脚跳。此时即便做单脚跳的大孩子不在眼前了,宝宝也能在脑子里重复出当时他看到的情景,从而能把单脚跳这个动作在一天后再现出来。拥有延迟模仿能力表明孩子大大减少了对当前的感官信息的依赖,能用心理表征来认知事物并积累经验知识。从此时起,儿童开始走出感觉运动阶段。 2,3岁 假装游戏,符号化表征 两三岁后,宝贝会特别喜欢玩假装游戏:他会把一根竹棍夹在胯下当马骑,会把一只香蕉的一头靠在耳朵边另一头凑在嘴边给爸爸打电话,也会把手比画成小手枪,每放一枪嘴里还发出“啪”的一声给配个音~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有没有发现,孩子不再是只有看到了马才想到骑马,看到电话才想到打电话。他们此时能把一样东西假装成另一样东西来玩。这样的假装游戏除了能不断地锻炼孩子的符号化表征能力,还能极大促进孩子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有利于社会性情感发展。 皮亚杰说: 这是孩子们符号化表征能力的一种表现。孩子们能把竹棍当做一个符号去代表真的马。假装游戏还包括孩子在两三岁后自发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自己是医生,妈妈是来看病的病人;或者他们把一群小伙伴分作两伙海盗,乒乒乓乓一阵打闹。 符号化表征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孩子开始大量地画画了~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画出来的“人”或许只是一个倒着写的丫字。慢慢地他们又添上头和双手,后来再添上五官。他们有时指着自己画的一个圈说这是妈妈的脸,隔了一会儿又说这是太阳。不管怎样,他们开始会用自己创造的符号去代替实物了,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进步。正是具有了这个认知基础,孩子才能开始学写字。 3,5岁自我中心 处在这个认知阶段的孩子在思维上也有很多限制,首先是三四岁的孩子都显得很“自我中心”(这里的自我中心不是指自私)。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在桌上摆上一座假山,然后在假山两侧分别摆上不同的小玩具,比如把一个小木偶摆在山的一侧,而一辆小汽车则被摆在另一侧。先让宝宝把假山的两边都看一下,然后让他坐在假山的小汽车一侧,而妈妈自己坐在另一侧。问问宝宝:“你能不能告诉我,妈妈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宝宝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小汽车~” 皮亚杰说: 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大多数孩子还认识不到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会有不同,他们看待事物还只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这样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他们平时和人的对话上。我们经常发现和小家伙对话很“困难”,因为他们不会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总是自说自话。最有意思的是看着两个同龄的孩子对话,表面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得很顺畅,但实际上都是在说自己的事情。 皮亚杰也不是完全正确 近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甚至更早以前,就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了。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早在4岁以前其实就已经会玩一些骗人的小把戏了。比如宝贝在1岁多的时候很喜欢撕东西,特别喜欢撕扯自己衣服上的卡通装饰。在被妈妈教训了几次以后,他可能会背着妈妈坐,然后接着动手撕花边。这说明笑笑知道:我用身体挡着妈妈的视线了,我自己看得见我的手在做什么,但是妈妈看不见。 5,7岁思维单中心性 还有一个跟自我中心有关的概念,叫思维单中心性。这是指五六岁的孩子往往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一方面而忽略事物的其他方面。比如说,我们先往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A和B)里加上同样多的水,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杯水(A)全倒在另一个形状细长的玻璃杯里。多数四五岁的孩子会认为细长玻璃杯里的水比原来B玻璃杯的水多。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细长玻璃杯里的水位更高,但是他们忽略了细长玻璃杯的横截面同时也更小。 像心理学家那样去观察 如果我们先把16个硬币摆成两排,且两排的长度都一样。当我们问孩子哪一排的硬币多时,他会怎么答,他当然会回答两排硬币一样多。然而当我们把其中一排硬币摆得更开一些,让这一排显得更长。再问孩子同样的问题时,他很可能会回答更长的那一排的硬币更多。因为,他们只关注到总长度更长了,而没注意到这一排的硬币摆得更稀疏。 皮亚杰说: 孩子只注意到事物最突出的最有吸引力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那些没那么吸引眼球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在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守恒”概念,也就是说,孩子还认识不到,仅仅改变一点外观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核心特质。 结语:爱孩子,从细心观察开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研究儿童认知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他教给我们如何去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如何去探寻孩子言行中所蕴涵的认知规律。爱孩子,就细心观察他的一言一行,这些都是皮亚杰教会我们的宝贵财富。
本文档为【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0-14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