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举报
开通vip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附【《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医家小传 1970 年初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会议上,一项来自山西的成果,犹如平地里响起的一声春雷,使中外医学界为之震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功。它的惊人之处在于,仅靠内服中药就能够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神奇般地消失,使万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间转危为安,并很快恢复器官的功能。该研究之成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改写了宫外孕必经西医手术治疗...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 附【《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医家小传 1970 年初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会议上,一项来自山西的成果,犹如平地里响起的一声春雷,使中外医学界为之震惊,这就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的研究成功。它的惊人之处在于,仅靠内服中药就能够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神奇般地消失,使万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间转危为安,并很快恢复器官的功能。该研究之成功,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之先河,改写了宫外孕必经西医手术治疗的历史,在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使古老的传统中医学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采。 这项成果的主要发明人,正是本传的主人翁——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老所长李翰卿。他和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于载畿等人组成的“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共同完成了该项研究。会议期间,“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该项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 、医学科研成果”“卫生部级科研发明奖”及“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一等奖”等。宫外孕?号方、宫外孕?号方,作为该项成果的标志,亦被先后载人各种医药学辞典及教科书中…… 李翰卿,字华轩,又名希缙,1892 年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上沙坡村。舅父张玉玺乃当地有名的儒医,李氏自幼从其学医习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苦,终于尽得其传。李氏 15 岁时即能治疗一般的疾病,以后虽在当地小学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27 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川至医专前身应试,以考试成绩第一名被录取。经过 3 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1922 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行医。35 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由于其医术高超,就医者络绎不绝,渐次在省城声名大噪。然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他视病家如同亲友,若遇穷苦百姓,不但不收诊金,还时常资助药费济人。有一陈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贫无力就医,听人称道李氏声名遂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诊金、药费分文不取,直至痊愈。解放后陈已高龄,犹时对人言及此事。李氏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并深受中医界同仁爱戴,被公推为太原国医公会执行委员。 太原解放后,李氏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 1942 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他工作勤奋, 于 学习努力,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大会代表,和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1972 年因病逝世,享年 80 岁。 李氏治学,以《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 《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如曾治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先请某医以生地 15 克、麦冬 15 克、天花粉 15 克、五味子 15 克、人参 15 克、当归 9 克、茯苓 15 克治之,服后约 20 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请李氏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 0(3 克,白芍 0(6 克, 茯苓 0(3克,人参 O(3 克,白术 0(3 克,杏仁 0(3 克。服药 25 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 1 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 日后,竟能下床走路 20 余步,且云: “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过 3 克,如此小量,竞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 “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 ” 李氏于疑难之症,尤重视辨其夹杂证情,尝言: “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多,急性病、轻微病夹杂证少……夹杂证中有表里夹杂、寒热夹杂、阴阳夹杂,有脏病兼腑、 腑病兼脏, 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疾共存, 或数经之病同见,数络之疾共存……”曾有一长期慢性痢疾患者,虽经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医院专家名医之手,皆未奏效,乃求治于李氏。李诊后曰: “此乃寒积不化,虽寒中夹热,但总属寒多热少,故治宜温中导滞。 ”处方:附子 3 克,党参 4(5 克,干姜 4(5 克,白术 7(5 克,木香 4(5 克,大黄 3 克,焦楂 6 克,山药 9 克。又嘱曰: ”3 “首日服 1 剂,停药 6 日,第 7 日再来诊。 日后患者即来,言药无效, “待 ” 云: 李曰: 7 日后。 第 7 日来诊, “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 减为一日六七次。” “原法原方再服 l 剂。李曰: ”再来诊云:“大便减为一日四五次。 “仍遵前方前法。 ”李曰: ”1月后而愈。求教其理,李曰: “我擅长治疗夹杂证。治疗之关键在于辨别夹杂的比例多少,夹杂多者,用药少了不可, (夹杂少者,用药多了也不可。另外还要注意脏腑之气的七日来复,此例取效者,即是也。 ” 李氏治病,用药非常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味多余之药。常言:“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开方用药,务求药证相投。 ”曾治一老妇,患腹泻久治不愈,其处方仅为白术 6 克,鸡内金 6 克。病人虑其用药过简,未必能效,姑照方服用,不料竟获奇效。又曾为一位高于治病,处方药只六味,药价仅值两角钱,患者秘书担心无效,要求重开贵重药, “大黄虽贱, 李曰: 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参虽贵,用之不当, ”而后患者遵方服药,一剂显效,二剂痊愈。秘书赞道:常能害人。 “药到病除,真不愧为名医” 李氏不仅精于中医内科、妇科,而且对儿科、外科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又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恶,务求辨证精确;在治疗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力求精练。 李氏为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好学不倦,对病人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尤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 1965 年他一度居家养病,单位在其家门口挂出“李老有病,暂不接诊”的通知,一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求医心切,上前敲门,当秘书出来劝阻时,李氏却振作精神下床,请患者进屋,立刻为其诊疗,令患者深为感动。事后他还对秘书说:“今后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点精神,尽量不要拒绝他们,特别是农民,远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爱好书法艺术,闲暇以笔墨为乐事。曾书写诗句“献身 、要读润芝毛泽东字书,报国应行翔宇周恩来字路”“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等为条幅,悬挂于壁,以勉励自己。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生治学《伤寒论》之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及临证经验,于 1959 年编著成《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并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医各科疾病及症名为纲,病、证、方、药为目的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笔记资料积累甚多,然终因诊务、政务繁忙,未及完稿而逝去,深可痛惜。 李老为山西中医界之翘楚,医术之高,只可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岳美中曾提起李老为其讲述中医之诀窍在于用量,可惜岳老未能学会,而朱进忠为其弟子中之杰出者,医案已为大家熟悉,再研究一下老师的医案医话,可以看出医术的发展。 感 冒 治感冒重在认证 用成方妙在加减 李老认为,经常感冒的情况很多,有的一遇风吹即感冒,有的一吃辣椒即感冒,有的一到月经期间即感冒,综其大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营卫不调证:经常有胃脘不适的症状,出汗以后即感冒,鼻塞喷嚏,全身拘急不适,恶风,舌苔自,脉弦缓。 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桂枝 9 克生白芍 9 克生姜 3 片大枣 7 个炙甘草 4(5 克 若经常大便干燥者,再加生白芍 9 克(大黄 2 克。 2(肠胃俱虚证:经常有胃脘冷痛或素有胃脘冷痛史,食欲较差,或遇冷或吃冷性饮食则胃脘冷痛或不适,冬天感冒尤多,遇冷、遇风尤易发病,发病后全身酸痛,微恶风寒,有或无明显鼻塞,指趾厥冷,脉沉细弦或沉细迟缓。治宜益气温阳解表,再造散加减: 5 5 黄芪 10 克党参 10 克 肉桂 4( 克 附子 4( 克细辛 3 克当归 4(5 克陈皮 6 克 3(气阴两虚证:面色和皮肤均比较白嫩,疲乏无力或无明显疲乏无力,不能劳累,有时头晕失眠,易哭,夏天感冒尤多,舌苔白,脉虚大滑或虚而缓。治宜补气养阴,补阴益气煎加减: 升麻 6 克柴胡 6 克 黄芪 9,12 克 党参 4(5,9 克白术 6克 陈皮 6 克五味子 6 克生地 9 克山药 9 克 4(卫气不固证:经常容易出汗,汗出后怕风,遇风即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濡缓。治宜补气固卫,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 15 克白术 9 克防风 9 克荆芥 9 克 或薯蓣丸 1 日 2 次,1 次 1 丸。 5(三焦郁热,肺气不固证:经常有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恶热,遇风则感冒,或头痛鼻塞,全身酸痛,或感冒后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舌苔黄厚腻或黄,脉沉弦滑。治宜疏解三焦郁热,凉膈散加减: 黄芩 6 克栀子 6 克连翘 6 克枳壳 6 克薄荷 4 克大黄 1(5 克杏仁 6 克甘草 3 克 若心烦易怒者,宜大柴胡汤。 若小儿经常感冒,五心烦热,大便于,感冒后即发高热者,升降散加减: 僵蚕 6,9 克 蝉蜕 6,9 克 片姜黄 6,9 克 大黄 1,3 克苏叶 3,6 克 鼻流清涕者加防风 3 克。 6(肝郁血虚,肺气不固证:经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胁窜痛或胁下痞满,口苦口干,五心烦热,每至月经期间即感冒,感冒后症见头痛,全身酸痛,微有恶寒,脉弦细。 治宜解郁疏肝,养血清热,逍遥散加减: 柴胡 9 克当归 9 克 白芍 9 克 白术 9 克 茯苓 4(5 克薄荷6 克生姜 3 片炙甘草 6 克 小伤寒证治三法 小伤寒一病,首见于清代何廉臣之 “伤寒本证篇” 《通俗伤寒论》 。小伤寒实乃冒寒、四时感冒、冒风、感寒、伤风、鼻感冒、鼻伤风、鼻粘膜炎等诸多疾病的俗称。山西民间也有叫作“风发”的。 李老认为其主证是喷嚏频作,时流清涕;副证为发热,恶风寒,鼻塞声重,咳嗽,舌如平人,苔白薄而润。其病因为偶感风寒,诊断的重点在于鼻部,发热恶风寒的症状很轻,有的就不发热,但也有发热恶风寒较甚的,这是轻重的关系,不必有所顾虑。与本病的鉴别只须注意麻疹,因为麻疹初起也有打喷嚏和咳嗽等症,但麻疹多发于儿童,且发热较重。 虽然《通俗伤寒论》认为本病因感冒风寒所致,但验之于临床,本病属于风热者较多,在治疗上要分别表寒、表热即风寒、风热。风寒者,恶寒比较重,且不喜欢冷性饮食;风热者,恶寒较轻,必有喜欢冷性饮食的现象。虽在寒热疑似之 间,辛温药也不宜过用,李老认为用一次就可以了。 李翰卿先生用治?静〉姆郊劣腥(葱白香豉汤:此辛温疏散之剂,鼻塞声重、微恶风寒者最宜。 鲜葱白 5 枚切碎 淡豆豉 9 克鲜姜 3 克 用水碗半煎成 1 碗,去渣温服,覆被微汗出即愈。 忌酸冷油腻,避风,以防病去不净,或停食,或复感。 2(止嗽散:此辛温剂。兼咳嗽者最宜。 荆芥 白前 陈皮 桔梗 百部 甘草 紫菀 研末,每晚临睡时用姜葱汤送服 6,9 克,三两次即愈。 末药很难服,李老在临床常改用小剂煎服,其效也同。临证时斟酌用之可也。 3(雷氏微辛轻解法:此辛凉剂,兼轻度咳嗽头痛者有效。编者按:“雷氏微辛轻解法”出于清代雷丰之《时病论》 ,以法名方。 苏梗 4(5 克薄荷梗 3 克牛蒡子 4(5 克桔梗 4(5 克瓜蒌壳 6克橘红 4(5 克 水煎时间不可过久。在太原地区剂量可加大些。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曾谆谆告诫:“凡人有小病,觉不如常,则须早疗,若隐忍不疗,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须救疗,寻其邪由,乃在腠理,阳散以时,鲜有不愈者。若患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虽和缓之功,亦无能为也。”此论用于本病甚为恰当。李翰卿先生亦叮嘱医者云:对于本病不可因为它是小病就不及早治疗,或不避风寒,不注意饮食。须知小病是大病的根子,古人说过“伤风不解便成劳”,这说明肺病也会因这种小病造成。 辨恶寒 一、恶寒 辨恶寒应首先明确以下症状: 恶寒:是怕寒冷的感觉,乃恶风之重症,这种怕冷现象虽重衣厚被、向火取暖都不能解除。 恶风:系怕风的感觉,为恶寒的轻症,见风则恶,不见风则不恶,如衣被盖得很严密,即没有这种感觉,稍一露体便觉冷风淅淅。 欲得近衣:是指喜欢多穿些衣服,这是恶风恶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欲去衣被:是指不想把衣被去掉,也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喜热、喜温暖、欲向火:这都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 以上这些症状归纳起来,都是怕冷的现象,在伤寒论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太阳病的表寒证:大部分是在发病的开始,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初起时或有先恶寒,尚未发热者,其脉必浮,口必不渴。治宜麻桂等药发汗解肌。 二少阴病的阳虚证:除寒邪直中少阴,或太阳少阴兼见的两感证外,绝没有开始即发现的,也绝没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其脉必沉细。治宜附子回阳。 除此之外,恶寒还可见于新感温病,初起恶寒轻,发热重,或兼口渴等症;新感引动伏邪者,其恶寒,并兼有舌赤口渴等里热证表现。 二、发热恶寒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伤寒 1(太阳病:是恶寒重、发热轻的证候, „有的初起单恶寒,不发热,有的重衣厚被不能少解,必兼头痛、项强、脉浮等,口必不渴。治疗主药冬季多用麻桂,春秋多用荆防,夏季多用香薷。 2(太阳兼少阳病:发热微恶寒,兼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方如柴胡桂枝汤。 3(太阳兼阳明病:发热恶寒,兼腹满大便不通。方如桂枝加大黄汤、厚朴七物汤。 4(太阳兼少阴病:发热轻,恶寒重,脉必微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温病 1(温病邪在上焦肺卫: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于等症。 2(冬温犯肺:这是冬季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干的症候,因为所伤是肺经,所以必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3(湿温,邪在肺卫,清阳被阻:此证只宜用藿香、紫苏、桔梗、杏仁、苡仁等药宣肺达邪,芳香化湿,不宜重用发汗。 三、但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 可见于: 一伤寒阳明病。 二温病:邪在气分者,舌必自黄,用自虎汤;在营血分者,高热持续不退,舌必绛,用清营汤。 三肾热: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治宜六味地黄丸。 四火不归经:大热口渴,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 治宜十全大补 汤吞八昧丸。 五阳郁于脾:治宜升阳散火汤。 六血虚:治宜当归补血汤。 四、寒热往来 是指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也就是发热之时不恶寒,恶寒之时不发热。可见于: 一伤寒少阳病: 但必兼口苦、 这是没有定时的寒热证, 咽干、目眩、舌白、脉浮弦等方为确当,如大小柴胡汤证。 二疟疾:这是有定时的寒热证,有连日发、间日发或三日发的不同,一日只发一次,时间或上午或下午,虽略有早迟之差,但大部分总是一定的。 三邪伏膜原 1(春温:伏邪外出的主证,寒热如疟,没有定时,但它不同于伤寒少阳病者主要是兼有舌赤、苔垢等湿热相合的症状,如蒿芩清胆汤证是也。 2(伏暑:初起可能与寒热不?嬖虻呐奔蚕嗷欤丶骐涿瓶诳剩绾笕壬酰肽河染纾烀鞯煤乖蛉戎ぜ跚帷,羰钇卣咭郧迨钔溉任鳎羰卣咭郧迨罨鳌?咳 嗽 为咳嗽正名 咳嗽是肺脏病变中的一种常见症候,是喉中发出啃啃声音的一种疾病。古人云:有声无痰叫作咳,有痰无声叫作嗽,有痰又有声叫作咳嗽。李老认为,从临床实际观察看,不论写成文字,或是口头问答,往往把咳嗽二字作为通用的名称,而有痰无声的症候,从来没有见过用咳嗽二字表达的。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啃啃声音的有无来决定是否属于咳嗽。凡是有这种声音者,无论痰的有无,均可叫作“咳嗽” ;没有这种声音,虽喉中痰声辘辘,也不得叫作“咳嗽”。至于其他各种咳嗽的名称,应该根据诊疗价值,把它肯定下来,若是质同名异,即既无诊疗价值,又觉得徒乱人意的重复性名称,该合并的合并,该取 、 、 、消的取消,使每一种名称都有明确固定的标准。如“干咳”“燥咳”“气咳”“秋燥咳嗽”等,均与燥邪侵肺有关,临床表现均以无痰、无血的干咳为其共同特征,故可将上述诸咳合 、 、 、并为“干咳”一种。又如“实咳”“虚咳”“寒咳”“热咳”等名称,过分笼统,应以具体的内伤、外感咳嗽证名取而代之等等。这样不但对于医者在认识和交流方面易于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患者也能减少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事实告诉我们,医者的说法分歧,每致患者不能充分信任,因而延误了治疗,影响了工作。古人说过: “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矣。”对于中医学的继承及整理提高,应该首先着眼于名称,即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诸咳不同 须当细辨 一、咳嗽的主症及全身症状辨 一主症:喉中啃啃有声。 ( 二全身症状 1(咳而倚息不得卧:是指咳嗽气上逆,睡觉时或俯或仰,倚靠得很高,不能正常平卧者。.
本文档为【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朱进忠之老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19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