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删《诗》论争研究

孔子删《诗》论争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孔子删《诗》论争研究孔子删《诗》论争研究 01110429 潘星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期才被尊奉为经,至此《诗经》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成书年代,学界大致定论为西周初期到东周的春秋中叶。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的资料,《诗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争议。其中“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各家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本文综合了唐宋以来各家的看法,试图从前人的讨论中横向地进行对比和评价,对孔子删《诗》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孔子;删诗;论争 《诗经》的产生与发展和当时...

孔子删《诗》论争研究
孔子删《诗》论争研究 01110429 潘星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期才被尊奉为经,至此《诗经》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成书年代,学界大致定论为西周初期到东周的春秋中叶。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的资料,《诗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争议。其中“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各家见仁见智,争论不休。本文综合了唐宋以来各家的看法,试图从前人的讨论中横向地进行对比和评价,对孔子删《诗》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孔子;删诗;论争 《诗经》的产生与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时代是一个崇尚“诗礼”的时代,各国使臣斗智斗勇“赋诗断章”,将诗的品格与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孔子希望引领人们通过学《诗》来学到人伦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孔子正是基于此理由而删订《诗经》,使之成为经典。首先提出孔子删《诗》之说的是汉代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班固承袭司马迁的孔子删《诗》之说并补充说明。宋朝以后欧阳修、王应麟、清人赵坦等学者都对《史记》、《汉书》所提到的孔子删《诗》说深信不疑。然而,唐孔颖达对孔子删《诗》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这使得孔子删《诗》说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于孔子删《诗》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各派的观点及其依据,从而相对全面的对孔子删《诗》说做出评价。 一、孔子删《诗》说历史回顾 春秋战国时代,上层社会引《诗》的现象十分普遍,除了作为纯文学的用途之外,《诗经》主要还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待。 汉代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通过对《诗经》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 [1]之音。”司马迁没有直接说出孔子删《诗》,只不过认为孔子根据礼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将古代流传的三千多首诗,经过删繁趋简,成为三百五篇。 最早“删”、“《诗》”连言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正说》中提到:“《诗 [1] 司马迁.史记[M](世家?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6-1937 1 [2]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篇。” 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在《艺文志》中也记载说:“孔子纯取周诗,上 [3]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班固在这里承袭司马迁的观点并加以补充说明。 郑玄笺《毛诗》似乎赞成孔子删《诗》的观点,如《诗谱》中说:“故孔子 [4]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郑玄《六艺论》:“孔子录周衰之歌,及众国贤圣之遗风,自文王创基,至于鲁僖四百年间,凡 [5]取三百五篇,合为《国风》、《雅》、《颂》。”整体看来两汉的学者多相信是孔子删订《诗经》的。 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为东汉郑玄《诗谱》作疏时,他说到:“《书经》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 [6]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孔颖达的怀疑引起了其他学者对孔子删《诗》的关注。 唐代以后,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众说纷坛。主张孔子删《诗》之说的,宋代有欧阳修、邵雍、程灏、周子醇、王应麟等,元代有马端临等,清代有顾炎武、范家相、赵坦、王崧等,近代又有周通旦、江秀玲、姜修章、王先进、刘胜良、金德建、张燕婴等人。怀疑孔子删《诗》之说的,人数要更多一些。宋代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等,明代有黄淳耀等,清代有江永、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皮锡瑞、方玉润等,近代胡适、梁启超、顾颉刚、钱玄同和现代学术界的一些学者,都不相信孔子删《诗》之说。由于仅限于对汉代以后纸上材料的挖掘与分析,因此讨论一直缺乏实质性的进展,没有提出更多新的论据。 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楚简公布以后,对孔子删《诗》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结合《孔子诗论》简,许多学者如:马承源、李学勤、廖名春、李零、姜广辉、范毓周等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发表各自的论据和看法,使孔子删《诗》 [2] 郑文.论衡析诂[M].巴蜀书社,1999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孔颖达.毛诗正义[M] [5] 孔颖达.毛诗正义[M] [6] 汉毛公传 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诗谱序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说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目前通过《孔子诗论》讨论孔子删《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诗经》的类序问题,就是《风》、《雅》、《颂》的顺序问题。二是关于逸诗的问题。以前关于孔子删《诗》说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缺少更多更新材料的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而随着相关出土文物的发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探索,探究本源。 二、孔子删《诗》焦点问题 (一)关于逸诗多少问题 赞成孔子删《诗》的人认为,有逸诗存在就是孔子删《诗》的证明;反对者则认为许多逸诗是合乎礼仪的,孔子不会删去。清人朱彝尊认为春秋时期,库序之讽诵,士大夫赋诗成风,所用典籍记载多出于今本《诗经》,而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能力及影响力去删《诗》。同时孔颖达所谓的“孔子所录,不容十 [7]去其九。马迁所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其理论实质是以现存先秦典籍逸诗的多寡来否定孔子删《诗》。 (二)关于季札观乐问题 《左传》关于季札到鲁国观乐的记载,季札看到的《诗经》的编排和现传《诗经》基本相同,孔子时年八岁,是不可能删诗的。反对孔子删《诗》的就以此为据,而肯定者认为两者存在不同。 (三)关于“诗三百”之说 《论语》中两次言及“诗三百”,反对孔子删《诗》的一派以为孔子时《诗经》只有三百多篇,孔子以成数言之。赞成的一派认为“诗三百”,是孔子自指其所删之《诗》。 (四)关于诗篇贞淫说 关于孔子是否删《诗》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诗篇都是经孔子亲手删定,不存在淫诗。所谓的“郑声淫”是指郑国音乐过于繁促柔糜,缺乏中和之美。另一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是淫诗,据此认为孔子没有删《诗》。另一些人则说孔子将其留在《诗经》中是为了引起后人的警戒。 三、孔子删《诗》说之争 [7] 汉毛公传 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诗谱序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一)赞同删《诗》之说 除了司马迁所提的“三千余篇”删为“三百五篇”、“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等重要论据以外,下面再选取几家有力的论述。 ? 欧阳修说 “马迁谓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存三百,郑学之徒,以迁为谬。予考之,迁说然也。今书传所载逸诗何可数也,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又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小雅?常棣》之诗,夫子谓其以室为远,害于兄弟之义, [8]固篇删其章也。” 这段论述中他对逸诗的数量、逸诗产生的原因进行说明,他认为司马迁所说的古诗三千余篇,被孔子删定后存下了三百篇,而删订之后其他诗篇称为逸诗。同时他也论述了孔子是如何删订《诗经》的方法。 ?顾炎武说 “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有善有不善,兼而存之,犹古之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季札听之,以知其国之兴衰。正以二者并陈,可以观,可以听。世非二帝,时非上古,故不能使四方之风,有贞而无淫,有治而无乱也。„„ [9]选其辞,比其音,去烦且滥者。此夫子之所谓删也。” 顾炎武认为孔子删定《诗经》时,将合礼仪的诗篇与不合礼仪的诗篇统统收入《诗经》,目的是为了整齐风气、惩创人心,所删去的都是特别坏的“烦且滥”的诗歌。 ?王崧说 “《史记》所谓古诗三千余篇者,盖太师所采之数。迨比其音律,闻于天子,不过三百余篇。何以知之,采诗非徒存其辞,乃用以为乐章也。音律之不协者弃之„„故世所传之逸诗,有太师比音律时所弃者,有孔子正乐时所削者。所采既多,其原作流传诵习,后人得以引之,是则古诗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乃太师所为,司马迁传闻孔子正乐时,于诗尝有所删除,而遂以 [8] 欧阳修.诗本义[A],四库全书[M].(第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01 [9]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三)[M].北京:行发馆书印务商(万有文库版本):9 4 [10]归之孔子,此其数辞之未密,或文字有所脱误耳。” 王崧认为,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并没有错,但他错把太师删《诗》归在了孔子名下,是属于辞不密和文字错讹所致。 ?赵坦说 “删《诗》之旨可述乎,曰:‘去其重复焉尔。’今试举群经诸子所引《诗》,不见于《三百篇》者一证之。„„《荀子?臣道篇》引《诗》云:‘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与今《唐风?扬之水》篇亦相似。凡若此类,复见叠出,疑皆为孔子所删也。„„然则史迁所云‘去其重,可施于礼义’者,直千 [11]古不易之论。” 赵坦通过发挥司马迁“去其重说”来支持“删诗说”,认为孔子删掉了重复的诗篇,从而说明孔子有删,《诗》的可能性。 现代学者当中也有很多支持孔子删《诗》说。比如金德健著作《司马迁所 [12][13]见书考》、周通旦《论孔子删诗——关于诗经编选问题》、吕正之《关于“孔 [14][15]子删诗”问题的探讨》、江秀玲《孔子删诗说辨正》等人。在这些作者的文章当中他们有的是完全同意司马迁的观点,认定孔子是根据儒家的礼仪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将古诗三千余篇删成今本《诗经》三百零五篇;有的认为孔子是删了《诗》但他是做将不同版本“去其重”的工作。 (二)反对删《诗》之说 ?朱彝尊说 “诗者,掌之王朝,颁之侯服,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聘问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诗至于三千篇,则輶轩之所采定,不止于十三国矣。而季札观乐于鲁,所歌风诗,无出十三国之外者。又‘子所雅言’。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定为删后之言。况多至三千,乐师朦瞍,安能遍其讽诵,窃疑当日掌之王朝、颁之侯服者,亦 [10] 王崧.说纬[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1] 赵坦.宝甓斋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上海书店影学海堂本),1988:511 [12] 金德健.司马迁所见书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13] 周通旦.论孔子删诗-关于诗经编选问题[J].哈尔滨师院学报,1964,(2) [14] 吕正之.关于孔子删诗问题的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1) [15] 江秀玲.孔子删诗说辨正[J].人文杂志,1985,(5) 5 [16]止于三百馀篇而已。” 朱彝尊认为《诗》当时属于贵族的教育,是周朝王室与诸侯之间外交礼仪之辞。孔子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删《诗》,这是没有人相信的;孔子自己提到“诗三百”,说明当时《诗经》已经存在现有形式,而不是孔子删《诗》而成。针对欧阳修所举孔子删《诗》之例,朱彝尊做出了批驳: “至欧阳子谓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此又不然。《诗》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惟其诗孔子未尝删,故为弟子雅言之也„„由是观之,诗之逸也,非孔子之删 [17]之可信已。” 朱彝尊认为逸诗产生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和后人的整理,并且从反面提出质疑,认为如果孔子删诗,不应该删去合乎礼仪的《祈招》以及正考父所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中的七篇。因此他认为孔子未曾删诗。 ?赵翼说 赵翼根据《国语》、《左传》引《诗》的文字,与今本《诗经》逐一校对,发现《国语》引《诗》凡三十一条,其中逸诗仅一条;《左传》引《诗》共二百十七条,其中逸诗共十三条,比例极少。因此赵翼总结说: “若使古诗有三千余,则所引逸诗,宜多余删存之诗十倍,岂有古诗十倍于删存诗,而所引逸诗,所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诗三 [18]千之说,不足凭也。” ?方玉润说 “夫子反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刪詩,当在此時,乃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夫曰正乐,必《雅》、《颂》诸乐,固各有其所在,不幸岁久年深,残缺失次,夫子从而正之,俾复旧观,故曰各得其所,非有增删于其际也。奈何后人不察,相沿以至于今,莫不以正乐为删诗,何不即《论语》 [19]诸文而一细读之也,” 这里说明孔子正乐以前,就已经说过“《诗三百》”,“诵《诗三百》”,可知 [16]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8:163 [17]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8:178 [18] 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26 [19] 方玉润.诗经原始?诗旨[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4 6 正乐绝不是删诗。 ?张西堂说 张西堂在《诗经六论》中《诗经的编订》一章,谈到孔子删诗的问题时,对《史记》所说“去其重”一事,着重做了剖析,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说删诗是取其不可施于礼义,那也就是说是去其不可施于礼义,但是去其重并不是去其不可施于礼义的意思”。 2.现存逸诗甚少。“《史记》以为十重其九,实际不过十重其一,可知去重的说法,是真不可信的”。 3.“孔子反鲁正乐以前已在说《诗三百》,不等待孔子就已去其重”。 4.“所谓逸诗,或逸于孔子之前,或逸于《三百篇》之后,并不是因孔子删削而后逸的”,“《史记》‘去其重’一语的谬误,又可以从本无逸诗来证明”。 5.“《史记》‘去其重’一语的谬误,又可以从本无采诗之说来证明„„采诗之说不可信,则古诗三千之说,当然也是不可信的了”。 张西堂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词意自相矛盾,必是后人有所窜乱。”“‘去其重’一语,进退都无理据。”“《史记》‘去重’之说既不可信,孔子 [20]删诗之说之不可信,是显而易见的。” 四、新材料的出现与孔子删《诗》说 不断发现的出土文物,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研究探索的力量。而其中与孔子删《诗》内容相关的就不得不提到200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孔子诗论》。《孔子诗论》公布以后,孔子删《诗》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一是《诗经》的类序问题,二是逸诗的问题。 (一)孔子删《诗》与诗序问题 由于《诗论》中有很多残简,很难理清其中严格的逻辑关系,所以排序成为《诗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马承源整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书时有很明确的说明:“这二十九支简很多残断,有的文义不连贯,因为没有今本可资对照,简序的排列就相当困难,局部简据文本可以排列成序列,但是 [21]有的简中间有缺失或断损过多,很难判定必然的合理序列。”所以马承源先生 [20] 张西堂.诗经六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83一84 [2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 7 按照篇名、内在内容等特点进行了归纳。马先生甚至推测:“可能存在着不同于 [22]《毛诗》的《国风》、《小雅》、《大雅》、《颂》的编列次序。”也就是说他认为孔子所传《诗经》的类序是《颂》、《大雅》、《小雅》、《邦风》(《国风》),与今本《诗经》正好相反。但有些学者认为这种《颂》、《大雅》、《小雅》、《邦风》(《国风》)排列的顺序只是孔子论《诗》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表示孔子整理《诗经》的时候又创造发明了一种新的类序标准。 (二)孔子删《诗》与逸诗问题 “逸诗”问题一直是孔子删《诗》与孔子未删《诗》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马承源先生的最初考释发现29枚竹简中共有诗58篇,有十分之一多是今本《诗经》中没有的,很多学者指出之所以马承源先生认为有十分之一的篇名今本《诗经》没有,“这主要是由于竹简中 [23]战国楚文字未能释出而造成的。”而观点一提出,便引起了学者们热烈的讨论。杨朝明发表文章,就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根据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言孔子所见到的《诗》比今本《诗》多得多,从而由此认定孔子没有删《诗》。这种把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六经’之中,孔子十分重视《诗》,不同时期的孔门弟子都可能听到孔子关于《诗》的论述,上海竹简没有记载孔子删《诗》,一方面说明它可能出于早期孔门弟子之手,另一方面,它正可以说明孔子删《诗》存在较大的可 [24]能性。” 五、孔子删《诗》之我见 (一)孔子删《诗》的可能性 孔子删《诗》源自《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孔子删《诗》的事实。司马迁治史严谨,忠于事实,甚至敢于将儒家认为的不堪之事写进书中,因此他不可能编造孔子删《诗》这一事件。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家。他广收门徒,创办私学;同时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故而需要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囊括孔子儒家政治主张的教材,他可以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心声、思想。加之孔 [22]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 [23] 许全胜.孔子诗论逸诗说难成立一与马承源先生商榷 [24] 杨朝明.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J].孔子研究,2001,(2):111 8 子本身渊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人生经历,所以孔子完全有能力对于他青睐的《诗经》进行了删改和修订,使之成为传达自己思想、教授学生的教材的工具。 (二)孔子删《诗》与“季札观乐“ 孔子当年所见的《诗》最初的编次可能与《诗论》相当,而且孔子在删定整理《诗》的时候,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地进行修改、编订、整理。在一次次地调整、删订的过程中将《诗论》的次序调整为今本《诗经》的《风》、《雅》、《颂》。《左传》成书晚于孔子,则《左传》在叙及季札观乐时以孔子对《诗》的编次为序,也是有可能的。 结语 关于孔子删《诗》问题的讨论还将继续下去,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还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声音。每个人对于孔子删《诗》说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就现存的资料来看,很难确定哪一种论断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跳出删诗与未删诗的争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发展的脉络,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世家?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6-1937 [2] 郑文.论衡析诂[M].巴蜀书社,1999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孔颖达.毛诗正义[M] [5] 汉毛公传 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 义?诗谱序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 欧阳修.诗本义[A],四库全书[M].(第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 [7]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三)[M].北京:行发馆书印务商(万有文库版本) [8] 王崧.说纬[M].上海:上海书店,1988 [9] 赵坦.宝甓斋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上海书店影学海堂本),1988 [10]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9 [11]周通旦.论孔子删诗—关于诗经编选问题[J].哈尔滨师院学报,1964 [12] 吕正之.关于孔子删诗问题的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 [13] 江秀玲.孔子删诗说辨正[J].人文杂志,1985 [14]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8 [15] 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6] 方玉润.诗经原始?诗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 张西堂.诗经六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8]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1 [19]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 许全胜.孔子诗论逸诗说难成立—与马承源先生商榷 [21] 杨朝明.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J].孔子研究,2001 [22] 朱金发.先秦诗经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3] 洪湛侯.诗经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
本文档为【孔子删《诗》论争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14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