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举报
开通vip

【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第32卷第4期 2001年lO月 南昌大学学较(人社版) 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 V0I.32No4 Oct.200I 试论道家之"道"的 王哲平 审美特征 (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其语源学枢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摘要: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道 李,通常将"道挹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L有形的变化观察 道的界琅.从而使道家之"...

【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第32卷第4期 2001年lO月 南昌大学学较(人社版) 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 V0I.32No4 Oct.200I 试论道家之"道"的 王哲平 审美特征 (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其语源学枢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摘要: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道 李,通常将"道挹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L有形的变化观察 道的界琅.从而使道家之"道"呈显出素朴,变易,博大,玄廿四个审美特征. 关键词:道家:美学范畴;道;审美特征;素朴i主易;博太i玄妙 中圉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缩号;1006—0448(2001)04—0100—07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也是其它美学范畴的基础.其语源学根据源自老子.作 为一个美学范畴,"道"有一个从哲学理念到主体现实生命形态欣赏.再到审美观念渐次递变的 过程.尽管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至深至巨的儒,道两派都言"道",但"道"在儒家的道德本体论 的框架内,主要是指人道或仁道.在遭家的自然本体论框架内,主要是指"无为","无己"的自然 之道.二者的价值分野泾渭分明.由此所呈显的审美特征自然也迥然有别.本文仅 就道家之 "道"的审美特征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 素朴 素朴是道家之"道"最典型的审美特征.也是道家美学的最高审美形态.素朴不等于质术 无文,也不是素笺一纸.而是所谓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如天籁,自发自止.其特点 是内蕴深沉丰腴而外观本色天然.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天番国色不须脂粉者便是.从审美角 度而言,素朴首先表现为执守原生态的本性本色,消弭一切人为的意图,拒斥一切明确的价值 取向,否定一切感性的愉悦刺激.摒弃一切具有形态特征的美和为美的行为.一言以蔽之.日 "自然". 朴虽小.天下莫不臣"_】(第32章)"遭"原本是无名的.是本然自在的状态,"道常无名, 如 同木材尚未剖割雕琢为器时无名一样."道"虽然幽微无形,但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它.一切 具体的存在形态最终都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遭.道法自然."【1(第25章)"自然"的涵 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凡物莫能使之然,亦奠能使之不然.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 誓晶算翟警车嚣).男.浙江临海人.教授.复且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第4期王哲平:试论道家之"遭"的审美特征 其实天,地,人同样也要效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一切有形自然之物生命的最高本质,就是消解 了外在力量的阻遏,祛除了外在意志的纷扰的自然之质,由自然之道而生,又是自然之道的感 性显现.故而老子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 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L1(第51章) (庄子?天道)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亦目:"淡然无极而众美从 之".既然朴素之美宇宙万物无一能与之匹敌,固此庄子一再吁请世人"既雕既琢,复归于 朴"l2((山术)),自然地向人的素朴本性回归.在'齐物论)里.庄子论述了所谓天簸.天者自 然,籁者箫管.以喻自然之美.自然者,率性而动,自己而然,非有意为之.故谓之自然.物各自 生而无所出.形殊态异而不知其所以然,美而不自以为美,故谓之天簸.所谓"夫吹万不同.而 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淮南子)言"自然"之美更是触目皆是.'fa真iJl1)目: "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本经iJil)目:"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寞,质真而 朴素."(原道ge1)目:"已雕已琢.返反于朴","其金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所谓天 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瞪之故,曲巧伪诈,所以傀仰于世 人,而与俗交者也."等等.要而言之,美在于返朴归真,求其自然.引而申之,则一切文学艺术 应守持自然之美;反之,人工雕琢,披锦列绣,反而破坏了自然质朴之美.这也就是"饰其外者伤 其内","见其文者蔽其质".I3((诠言BI)) 其次,素朴表现为主体行为和心态上的清静与无为,憧憬远古时代浑沌未化的社会 理想, 向往一种愚知不分无知无欲固而相安无事的道德境地,厌恶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化.一言以 蔽之,目"无为". 在"五千言"中.老子反复申明天的自然性和无目的性.<老子)第5章写道:"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老子以天道喻人道.认为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人间的爱与憎,亲与疏,仁与不仁. 万物按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于雨露霜雪自生自灭.这是"自然无为的生动写照. 在老子看来,人之有欲有为是因为人有知.人对美的追求是从人知道有美丑之别开始的, 所以要让人做到无欲无为,还必须使人无知.世人若能保持质朴,减少私欲,抛弃学问.抑或回 复到婴儿般浑朴纯真的状态,自然也就无为无欲了.可见,素朴之美最根本的主体条件就是无 止水.自然就形存素朴了.而对于那些已经有知或已经自觉欲,无欲才能无为.心如 的人.老 子则为其指点迷津——主动地去追求真正达到大知的得道境界.也即清静无为的境界.因为道 的本质就是本然自在,无为无不为.得到了道,也就无所可为.以无为为为了.老子极力反对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以无为当作为,以无事当作事,以无味当作味.将无 为的原则贯彻到底,在审美上也就可以做到素朴了.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非真正的"无为".魏源'老子本义)认为,它是"非徒辊断之见,托诸 空言而已."所谓"无为,不过是"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事事必成.对此,老子作 了进 一 步的阐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Hlc第37章)万物自化,正是自 然之美得以生生不息呈现于世."无为"就向"无不为"转化了. 基于对素朴之美的肯定,老子,庄子激烈抨击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实践,指斥充满奢华, 伪饰之弊的礼乐社会使人异化,并销蚀了人的生命本性.因而他们断然排拒一切人工,人力 (技)染指的声色之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文灭质,博 南昌大学(人社版)2001拒 溺tL,,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缮性))为了实现使人类社会"复归于朴"的理 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想,庄子甚至主张"擢 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丽工任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胜筐)) 二变易 "道不仅"素朴",而且还处于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变化之中,正是"道"的这种运动变化, 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因此,"变易"是"道"的第二个重要审美特征. <老子)第4O章日:"反者.道之动."这一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老子对"道"的运变规律及其特点言简意赅 的概括.所谓"反",蕴涵有相反对立和返本复初两层意义.从第一层意义而言,"变"是自然的 根本性质,对立面的不断相互作用,则是变的动力.这种相反相成,亦即对立统一的 观念.是老 子全部思想的基础.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第2章)"曲则全,枉则直,奁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22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第42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 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第36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第45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第58章)等 等,均是阐述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正是这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 促成了事物向"反"方向转捩,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发展. 从第二层意义而言,事物的运动发展又终将捩返至原有的基始状态.也即"道"的运动具有 循环往复的性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 妖."„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都莫不 然,这便是"物极必反".而所谓"周行而不殆,„„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1(第25章)所谓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J(第16章)则旨在申明变化是周而复始的. 表现为来与去,张与缩的循环形式.(老子)一书虽无一字言"变",但"变易"的理念却弥贯全书 诸多篇章之中,并时时闪烁出睿智而辩证的思想火花. 庄子认为,由"遭"衍化的物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各自向着对立的方面转化,因而"方生 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 非."_2(<齐物论))既如此.是亦即非.非亦即是.美亦即丑.丑亦即美.诚然.庄子否认有绝对的 一 成不变的美与丑,这种观点弥足珍贵.美与丑确乎是有条件的存在.而且也会在一定条件下 向着对立面转化,但是.如若将此推至极端.完全泯灭美丑之间的界划.则又走向了相对主义的 谬误.庄子在(秋水)篇中,十分扼要地表述了万物变动不居的真理:"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 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在庄子看来,万物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形"向另一个"形"的转变,变化 只不过是形形相易的过程.以形相生相易的过程,都有生成毁灭.人生亦然.人生在天地之 而"道"却无成与毁,所以"道"是绝对的,恒久的"全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 易名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变易"是<易传)的核心.<易传)作者认为,一朋一阳之所以 成为自然之道,关键在于它们不断变化而难以预测.<易传)所谓"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 趣时者也."((系辞下))"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H'(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 中矣."_4((系辞下))"变而通之以尽利."H(<系辞上))"法象奠大乎天地.变通奠大乎四时."[] 第4期王哲平: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Ni~I-))"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n((系辞上))等等,无一不是说明世 界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之物.变,贯穿于世间一切事物之中.因此, 处于这个"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的世界,人们行动的最高原则是"唯变所适".【4(<系 辞下))"唯变所适",自然之美就不会遭致扭曲;"唯变所适".人才能创造出与"天文"相辉映的 "人文". (吕氏春秋)也认为.阴阳等对立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转化运动,是天道之常则.宇宙生命 循环不息,这就是永恒的道.老子所谓"归根曰复".正是阐述了这种永恒周流的精神.(大乐) 云:"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台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这常则使事 物的变化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发展的起伏性:"天固有衰哺废伏,有盛盈茧息;人亦有困穷屈 ((知分))--是发展的循环性:"天道圆.地道方.„„遂于四方.还周匮.有充实达遂."【 复归. 至于主所,圜道也."[((圜道))"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成当."((大分))如日夜交 替,星宿推移,四时往复,物之生成衰杀等.显而易见,(吕氏春秋>关于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 识,盖源出于老子的天道观与(易传>的阴阳化生说. 变易的特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国书法强调对运动,变化的表现,刘熙载 (艺概?书概)指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 愁,若喜之状."即使端正平稳的楷书,他认为也应"居静以治动".中国书法,从执笔到运笔,都 是富于变化的.就笔画而论,书法的点和线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在书法中.没有绝 对处于水 平或垂直方向上的点和线.所有的点和线都有着形态,体积,重量(分量),质感和方向上的不 同变化.并显示出生动,有力的美感. 三博大 "大",是老子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因为"大"就是"道".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 亦大."fI(第25章)把本体之"道"形容为"大".首先是取其深厚博大,无边无际的无限性,超越 性之义.能够容纳一切,涵盖万物,融合一切不同就是真正的"大".这样的"大道"自然具有无 限的包容性.其次,在老子那里,"大"还是一个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可以无限扩展的运动过 程.由于老子之"大"在本体论上是一个展开的,无限的过程,所以它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实际 超越具体有限的形象和形式的,具有若有若无的不确定性.故而老子说:"大方上是 无隅,大器 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41章)这里的"大音","大象",是一种无限的"大".它"迎之不 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州(第14章)."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 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f7]它与天地同德,与大道并生.老子之"大",其实已触及 美与艺术最深邃的奥秘:最高的美的存在形式奠过于没有形式或者说超越了形式,也可以说是 完全突破了形式束缚之后纯任自然,物我两忘的状态,是表现自然生命运动本身具有的自在自 为的整体性的"大美"境界. 庄子亦极喜言"大".他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道",作为创 始 宇宙生命力,广被万物,合为一体."洋洋乎大哉"!不但在气势上和力量上显示出无穷的威力, 而且在时空上也表现出无限与永恒.庄子对一切体现"道"的本质和特性的大美.都IH其特有 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I2((天下))予以虔诚的礼赞与讴歌.(庄子-大道)曰:"夫 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但 南昌大学(^杜版)2001年 天地有大美.放眼宇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搏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竹1((逍遥游))神人"乘云气,御飞龙,商游乎四海之外."【((逍遥辨))冥灵"以 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干岁为春,八干岁为秋."I((逍遥游))栎社树"其五百岁为春. 大蔽数 干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州《(^间世>)大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也.而不盈;尾间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_2((秋水))凡此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审 美意象.都是大美的形象展现.(庄子)弘大而开旷.深远而广阔,恍惚芒昧,没有穷尽的特色由 此可见一斑. 然而,庄子所说的"大".并不仅仅是纯粹客观对象的"大".如果仅有客观的对象,而没有 主体的率真自由,没有独自和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的主体与客体的冥和.那么,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大;没有天地和我并存,万物和我一体的物我浑一,就不可能有"大美"与 "至乐". 庄子认为.人类如果想获得永恒的"大道",那就必须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主客不分.乃至 化为万物,这样才能同乎大"道".这即是庄子着名的"物化"说.正是在这种"物化之中,才能 达成"忘身","忘己,才能达到"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以待 其所不知之化已乎"!才能"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州((太宗师)),从而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 为一的至大至高,永恒无限的境界. (淮南子)继承庄子美学对无限之美的追求,竭力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广袤无垠的外部世界. 要求"横八极,致崇高",歌颂雄浑博大之美.<怅真韧1)说:"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 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况乎以无裹之者邪?此其为 山渊之势亦远矣!„„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澜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 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此类颂"大"鄙"小"的描写,在(淮南子)中可谓触目皆是. "大"在秦汉审美文化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鲁迅先生曾在<坟?看镜有感)中说:"遥想 汉人多少闳放.„„但魄力究竟雄大."秦汉审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大".更主要更突出地是一 种感性的,外在的"大",是一种空间上,体积上,直观上,物象上的"大,是人的感官可以强烈地 直觉到的那种宏大,博大,高大,雄大.从都城风貌,宫苑气象,到陵墓造型,雕塑品格.直至文人 心态,散体大赋.闫侈钜衍.竟达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哲学观念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一种既不离开艺 术形象.又超越于具体形象,既与感觉相联.又越出感觉范围之外的无限大的意境.司空图(-- 十四诗品.雄浑)日:"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 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那横绝太空的超越.那具备万物 的无限.简直类似于那包容万物,充塞宇宙的"至大至刚"的"道"."大"正是这"具备万物","横 绝太空"的无限与永恒.而从屈原(离骚)拷问苍天的宇宙意识,魏晋士人崇尚"微妙无形.寂寞 无昕"的审美理念.陆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创作心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原道精神,昧 子昂(感遇)诗中的大道.以及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人倡导书写"无形之大象"的艺术中.我们都 可以缕缕析出老庄思想的印痕. 四玄妙 玄妙.是"道"之精义.亦是"道"的又一个显豁的审美特征.所谓玄妙,是指"道"的超越性 ("无")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有")的潜在性和刨发性. 第4期王哲平:试论遵家之遵"的审美特征 <老子)一书开篇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有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这就是说,"妙"与"徽"是"道"所具有的两个属性."妙"体现的是"道"的无限性,绝 对性的一面,而"徽"体现的则是"道"的有限性,相对性的一面."妙"与"道"紧密关涉."道"又 称作"玄".沈一贯<老子通)释日:"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 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日玄."所以"妙"与"徽""同谓之玄".不过,"玄"终究更 侧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更接近.故而叉说:"玄之叉玄,众妙之门."老子曾以"微妙 玄通,深不可识"称誉"古之善为道者".If](第15章) 庄子对"妙"也多有论述.<庄子?寓言)云:"颜成子游谓东部子綦日:'自吾闻子之言,一年 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 生,九年而大妙."'在这里."妙"(大妙)是求"道"者最后所达到的与"道"相融一体的人生境界. 换言之."妙"与"道"是合二而一的东西. 故而它必然要超越有限物象,即"作为艺术中"虚"之展开,"妙"体现了"道"的无限性, 妙在 象外",更不能用"名言"来把握,即"妙不可言".作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把握,"妙在历代诗论, 文论,典论,书论,画论中均有广泛的延展与运用.兹不避其烦,援例为证: 东汉桓谭<新论)论琴曲云:"妙曲遗声";傅毅<舞赋)论舞云:"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材人之 穷观,天下之至妙."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 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即超于可见形象之外的想象;"妙得",乃"迁想"之结果,即捕捉 到对象超以象外的微妙的"神".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所谓"神 彩",即指书法在点画线形的自由流动中,通过超越点画线形的有限性而达到的一种神韵无限 的审美境界.它近似于诗学上所讲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是主体所表现出的一种微妙难 言耐人品味的情怀意趣.谢赫<古画品录)云:"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言膏 腴,可谓微妙也."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云:"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书 遭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 张怀璀<文字论)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 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云:"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 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这就是说,山水画达 到了高度的真实,使人如面对真山水一般,产生一种身入其中,如行如望,如居如游的感受.这 种艺术效果并非画家有意追求的产物,而是运用高超的技法真实地描绘山水之美的结果,所以 称作"意外妙".苏轼<答谢民师书)云:"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严羽<沧浪诗话)云:"盛唐诸 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 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言道出了诗歌意象迷离恍惚,超出语意,寄于 言外的审美 特征:即空灵蕴藉,深婉不迫.与现实不粘不脱,令人神往而不胶着板滞. 元揭侯斯<诗法正宗)云:"其妙者意外生意,境外见境,风味之美悠然辛甘酸咸之表,使千 南昌大学(人社版)2001年 载隽永,常在颊舌." 清代叶燮(原诗)云:"诗到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徽渺„„"笪重光<画筌)云:"虚实相 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综上可见,"道"之玄妙的审美特征,最能体现中国的艺术精神,且影响十分久远.对此,朱 自清先生作了颇为精辟的概括:"魏,晋以来,老庄之学大盛.特别是庄学;士大夫对于生活和艺 术的欣赏与批评也在长足的发展.清谈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来又加上佛教哲 '的风气.于是乎众妙层出不穷.在艺术方面.有所谓'妙篇','妙诗', 学,更强调了那'虚无 '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妙味',以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方面,有所谓'妙风', '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又有'庄严妙土'指佛寺所在;至于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 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方面,也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 趾'等;至于'妙舌'指的会说话,'妙手空空儿'(唐裴}刑(聂隐娘传>)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诗)的'妙手'都指的手艺,虽然一个是武的,一个是文的.还有'妙年','妙士','妙容', '妙人','妙选',都指人.'妙兴','妙绪','妙语解颐'也指人.'妙理','妙义','妙旨','妙 用',指哲学,'妙境'指哲学.又指自然与艺术;哲学得有'妙解','妙觉','妙悟';自然与艺术得 有'妙赏';这种种又靠着'妙心'0-|9] 参考文献: [1]老ff'[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庄ff'[M].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1986. [3]淮南子[M].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1986. [4]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善氏春较[M].谱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1986. [6]搂宇烈.王弼集垃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丰自清.丰自清古典文学袍文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OntheAestheticalFeaturesofTaoist"Tao" WANGZhe—'ping (Schoolofc~neseLinguistics&Lhexatu~e.NanchangUnlv~ity,Nanchan8330047.Chma) Abstract:Tao,whoseetyrnonorigirmtedfromLao,belongstotheprimarycategoryofthe classicalChineseaestheti.Taoism,whoserepresentativefigureswereLaoZiandZhuangZi.usu— allyregardsTa0aStheWayofNature.advocating"Ie~ingthingstaketheirowncourse"and"be— ingoblivioustotheself".ItmaintainsthatTaoistbeautiesCanonlybeappreciatedinastateof emptinessandTaoistboundariescanbeobservedfromthephysicalpresence.thusrevealingTaoist fouraestheticalfeatures:austerity,changeability,broadnessandprofundity. Keywords:Taoist;aestheticalcategory;Tao;aestheticalfeatures;austerity;changeability; broadness;profundity (责任编辑晏直雄)
本文档为【【doc】试论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5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