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与规范的跷跷板

爱与规范的跷跷板

举报
开通vip

爱与规范的跷跷板爱与规范的跷跷板 「愛」與「規範」的蹺蹺板 -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中國輔導學會常務理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學士/台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諮商心理學系博士 1.87- Tel2367-1490 2. 92 14 諮商、心理治療、親職教育、督導、心理衛生 有效的輔導模式 我還是一樣愛你 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人」 台師大心輔系 吳麗娟教授 重點摘要:??? 本文包括 (一)。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棒的,當自尊受威脅時,常會...

爱与规范的跷跷板
爱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跷跷板 「愛」與「規範」的蹺蹺板 -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 中國輔導學會常務理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學士/台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諮商心理學系博士 1.87- Tel2367-1490 2. 92 14 諮商、心理治療、親職教育、督導、心理衛生 有效的輔導模式 我還是一樣愛你 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人」 台師大心輔系 吳麗娟教授 重點摘要:??? 本文包括 (一)。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棒的,當自尊受威脅時,常會做一些行為來 降低焦慮,自我保護,若僵化使用「攻擊」、「疏離」、「討好」因應方式,變成「問 題行為」,代價大。學習「真實、一致」直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達自己(看到自己),不用「問題 1 行為」間接表達,是代價最小的方式。 (二) 走出「應該」、「必須」的框,不拿自己的「框」去「框」對方,接納對方的 不同,允許對方當自己,自己也才能有機會當自己。 (三) 走出「分數」、「成就」的框,幫助孩子做全人的發展。具體而言, 1. 每個人都有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自我價值感,需要 自尊。人們時刻都在維護這個基本的需求??「我」=「人」+「戈」。 ;若自己先拒絕自己,別人也會拒絕自己。 2. 。師長、父母常因為「愛」而不小心地強行灌輸自己的想法於孩子身上(impose),常太在意對方,希望對方能接受所有我們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太努力認真地想把自己所認為好的、對的東西也和 對方分享,要對方「一定」要照著做,因為「這是為你好」。然而,這樣的作法, 常常聽不到、看不到對方真正的需要與聲音,難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或作法。 如此一來,這種「我不會害你」、「照著做準沒錯」的「我一定是對」的僵化、絕 對性的思考,常讓師長父母「背」著對方的問題,努力的要對方「按自己方式」 來做,把對方的問題、世界全背在自己身上,為對方的生活負責,為對方的問題 負責,常搞得自己很累、做得辛苦,對方也不感激,甚至還不停的埋怨,自己的 影響力也無從發揮。因此,師長、父母需要學習「尊重」對方是獨立個體;了解 那是他的生活、他的生命;學習放下他人,釋放彼此???放下對方,釋放自己,也釋放對方。 3.另一個重點是 。華人文化是較成就取向的,太強調升學主義、分數、成就,太「doing」, 太重視智育,只肯定成就(單一標準),其它能力常被否定;華人文化較不重視 「being」,不重視情緒、「心」、陪伴,不重生活內涵、品質、過程,如此一來, 學生能被肯定的立足點太少,常因為分數、成就不夠而被責難、被否定。師長家 長分數、成就的「框」讓他們「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缺乏滋潤、支持, 2 感受到的只是師長父母「條件式的愛」?有高分數、成就才被愛,難感受到師長 父母真正的愛,在不斷的責難、被否定中,其自我價值也難建立。因此,師長父 母要有多元標準;五育並重;勿太智育化;增加「全人發展」的立足點;重視內 在情緒、需求層面的「全人」發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人」,從Human “doing”到Human “being”,允許孩子能發展自己、成為自己,而非只迎合社會、父母師 長的各種「應該」、「必須」的框。當孩子能夠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成為真實的 自己時,能有較佳的適應,更能成長統整、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充分發展與自我 實現的最佳境界。 如何幫助孩子做 慢慢地,漸漸地,孩子也學會 , 「教育」像在一杯水中滴墨水,日久才能變色;「輔導」像在一條河 流中滴墨水,在你眼前很難看到變色,因為水是流動的(難馬上看到成效), 但是下游絕對會變色的,「走過必留痕」,我們給他的溫暖、愛心、接納與肯 定,常是他生命中的光與熱,是他能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力量與支持。你是他 重要貴人,。 。 , --當我們能「面對問題」&「允許 助力(願求助)」進入,問題較易解決。 , 3 1. 教育層級---以「我們」為主,認知教育,換想法,給建議,講道理… 2. , 3. 「當認知無法覆蓋情緒時」、「屢勸不聽」、「知道但做不到」,有「心結」卡住 的學生,需要更正視、傾聽,接納其情緒,,不宜再一直給予「道理」或「糾 正」,要更去了解其內在需求,,輔導才易有效。亦即, --- ;、「講道理」,不急著扮演師長的角色 不要只想移走其情緒(不要生氣、難過…),拿走其問題行為(不要遲到…) 。 「愛」與「規範」的蹺蹺板 --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為人父母的我,時常抽空去學習教養子女的觀念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參與親子教養的講 4 座。過程中覺得收獲良多,進而督促自己和子女一同成長。父母經常參與研習是 十分重要的,因為 ,而無形之中產生一條鴻溝。現代環境影響的衝擊,已經到了不變不行 的地步,對我們的影響力極大,壓力也大,所以要多多學習。 心理學大師張春興教授曾說了一句名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一個影響人的專業,所以要 不斷學習,所謂「建築師所犯的錯,可以拆掉;醫生所犯的錯,可以埋掉;助人 者所犯的錯和所給的愛,它卻一天天的長大,因為這是一個影響人的專業。」如 果我們想幫助孩子,應當要更包容,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或是向專業助人者請益, 不斷的學習都是不錯的方向。 。換句話說, 。具體而言, 一般而言,孩子若和我們互動後,他仍能 喜歡他自己,能真實表達自己,那我們的輔導方法應該都是好的。 ,為了孩子好,想盡辦法,用打的、罵的、激將、羞辱、引起罪惡感….的各種方式來「導正」「糾正」孩子遵循父母自己所認為對的價值觀(「框」)。殊不知,每 個人的個別差異性大, 。唯有父母能滿足孩子(每個個體)的基本二個需求---覺得被愛,且能當自己,才能有幸福感及良好的關係。父母若能學尊重、接納不同, 不用自己的「框」去「框」孩子,父母的愛就能提供「家」的溫暖與滋潤,而非 「枷鎖」的窒息與壓力。 吳教授也說明「具體化」、就事論事的重 要性。她舉了個實例:,「我希望你停下手邊的事,先去整理房間。我會在十分 鐘後回來確定你已開始整理了。謝謝!」(而非「沒看過這麼懶的孩子!」「我們家怎麼會有你這種這麼差勁的小孩!」「房間都不會整理,我不知道你還能做什 5 麼?」等以偏概全的說法)。又如,「放學書包亂放 , (「請把你的書包放回房間。 謝謝!很棒!」)具體的陳述內容,而非含糊不清或以偏概全,則會有較佳的效 果。吳教授也,若孩子照做了,不要視為當然,要馬上回應、 增強之。表示感謝、欣賞之意能滿足人基本需求,讓他覺得他是好的、被肯定的, 常常好的行為就會固定下來,因為人都是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被肯定接納的。 。華人喜歡比較,太強調成績、智育、Doing的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常忽 略「heart、情緒、需求」等層面,。如果能 ― 情緒接納與處理,則能增進親子間的良好關係。它是 。父母要了解情緒不表達,不代表沒有情緒;情緒不處理,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學習接納、 允許有適當、合理的負向情緒存在;不壓抑負向情緒,學習用適當方式表達負向 情緒。父母能重視情緒的接納與處理,。 總而言之,昔日當小孩的我們,常要學習如何做個好孩子,「聽父母的聲音」; 現在長大,又要學習如何陪小孩,以小孩為重,如何「聽孩子的聲音」,那誰來 聽我們呢?現代父母像個夾心餅乾,過去父母教我們的,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所以常聽演講,獲取新知,才能給孩子適合其生活時代的教育。 。總之,要孩子快樂幸福其實很簡單,訣竅就是 。 ** 每次上完吳老師的課回家,我就發覺兒子比較聽話, 原來是我比較會「說話」,說一些他聽得進去的話 ! ** 6 「理情U型自尊」 輔導、親職、心衛、互動模式 吳麗娟 所謂即強調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其對事件的看 法。我們要運用理性、客觀的想法處理對方或自己的情緒,練習由多個角度、由 正向角度來看對方或自己的「問題行為」。「問題行為」都在說話,需要貴人解讀。 所謂即強調情緒接納的重要,唯有接納、處理情緒後的問題解決, 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我們要瞭解接納情緒的重要及如運用同理心表達對對方或 自己的瞭解及作有效的溝通。所謂即指提昇對方或自己的自尊乃心 理衛生、輔導、親職教育的根本作法;「尊重」乃為有效互動、有效輔導的不二 法門,所有的心理衛生、輔導、親職教育內容都是在學習如何幫助對方或自己喜 歡自己,提升其自尊。 「理情U型自尊」 輔導、親職、心衛、互動模式 7 (我是棒的、好的、重要的…) (被喜歡、被接納、被肯定…) 「U型模式」(吳式凹洞)-----情緒的接納與處理 問題 問題解決(講道理、給建議...) 情緒接納 正視、允許、接納情緒、接球、不否認情緒 同理心、穿他的鞋走他的路 「理情」模式---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盞明燈 * 怎麼想、就怎麼感覺;怎麼感覺、就怎麼做 * 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 沒有人可以在你身上製造任何情緒,除非你那麼想 * 我被「你」氣死的謬論;麻煩總是自找的 * 換個想法,平和自然來;由多個角度來觀看事物(想法多元化) * REBT 不是不要有負向情緒,而是要有適當、合理的負向情緒; 不是要壓抑負向情緒,而是要用適當方式表達負向情緒 8 ,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盞明燈」;「朽木不可雕,也可當材燒」;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達賴喇嘛) , 作弊--- 無恥?(太知恥才作弊!想要分數更高、更好;希望把事做好!) , 「唱山歌」講一句回十句—不參與?不認真?(高度參與、極度認真!) , 7點完成作業,搞到11點才完成 --- 沒責任感?(仍負責的做完!) , 被校長罵,踢校長的車 --- 沒控制力?太衝動?(不衝動、很能忍、有分辨) * * , (而非「沒看過這麼懶的孩子!」「我們家怎麼會有你這種這麼差勁的小孩!」「房 間都不會整理,我不知道你還能做什麼?」等以偏概全的說法) , (而非「沒看過這麼笨的人!」「真差勁!粗心死了!不打破東西都不甘心似的!」 「笨啊!連個小東西都無法保管好,你還能做什麼?」等以偏概全的說法) 「具體化」的實例 情 境 一 般 反 應 合 理 反 應 ?叫不起床 長這麼大了,每天還要人家 現在已經7點20分了,該起 叫! 床了,我不再叫你了。 這樣書會唸好,我頭斬起來給 ? 你當椅子坐 ?不做功課 現在不好好讀書,長大就跟你你好像不想做功課,是不是 爸一樣沒出息。 有什麼困難? ? 電話又不是你一個人的,比總電話太多,給我們很多不方 經理還忙,做什麼大生意。 便,請告訴你的朋友七點-八 點間打電話來。 ?頂嘴 翅膀硬了,居然敢跟我頂嘴。 看來你的意見和我的很不一 9 樣,我們需要討論討論。 在各式各樣競爭中,我盡力而為, 誠心誠意欣賞優勝者, 因為我相信人有智愚之分 在取捨之間,我選自己能擔當的, 否則再好、再多我也不要, 因為我不能要整個世界 在挫敗時,我接受事實, 但不頹喪,絕不讓它苦惱我, 因為我了解挫敗只是一件事 不是整個人生 **「U型」模式― 情緒接納與處理 Being Doing 結果、成就 過程 陪伴 給、做、要求 情育 智育 心(Heart) 頭(Head) 情緒接納 工作業績 過程取向 成就取向 放鬆自在 緊繃、效率 很多情緒來自怕學生考不好 1. 太Doing的時候關心「問題」會甚於關心「人」,無法和對方同在。我們 會較役於物、役於外;重結果;一直想改變、影響對方;聽不到對方、難 傾聽同理、難陪伴、難懂感受、不允許情緒;需要看到改變結果;成就取 10 向;解決問題取向、給建議、說道理;操控的、急躁的、不停的做、不停 的給;認真努力的;責任一肩挑的;完美的、不許犯錯的;藉外物來界定 自己價值;向外尋求的;易挫折、無助、氣餒;認知、headed取向;較 功利的----讓對方感覺到,你喜歡的是我的成就,不是「我這個人」,對方 感受不到愛與關心,當然關係不易建立,難有療效。Being是重本質,是 情緒、heart取向;較重視「人」本身的-----讓對方感覺到,你喜歡關心 的是「我這個人」,對方是溫馨感動的。 2. 太Doing,我們可能會很想要「做」什麼去影響對方,較工作、成就取 向,較重視結果、業績、成效、效率;Being的話,我們可能就較能處在、 享受那個狀態與過程中,會關心自己或他人這個「人」,而非只重視「事」, 會更尊重自己與他人,較不役於物,役於外,更能和自己、他人真實的在 一起。 簡而言之,國人Doing的問題有「三部曲」---不但重「做」(Doing),而且還要「做最好」( the Best),更麻煩的是若沒做好,則這個人的「價值常被全面 否定」。因此,要幫助孩子時,需要修通上面的「三部曲」,例如幫忙孩子了解一 件事沒做好,不代表他整個人就完了,學習具體化,不絕對化,不以偏概全;學 習允許犯錯,了解盡力就是最好的表現;最後,學習活出自己,找到自己,培養 Being的生命情態會是最根本的有效解決之道。(全文見 (一) 情緒成語---不鼓勵有情緒、若有情緒則…、若沒有情緒則… (二) 情緒沒有表達?沒有情緒 ex.沒有人可以這樣對我、導師、廚師 ex. 菜刀===表達內在的方式 (三) 儲藥材、扣板機,正視情緒的存在 (四) 現在情緒不處理,將來付出大代價 平時養成清除情緒的習慣,不堆積,不儲存情緒 (五) 處理情緒?壓抑情緒?訓練沒有情緒?控制情緒不出來 =正視它、談論它、瞭解它=接納情緒、疏通情緒 =給情緒一個空間 11 (六) 情緒=提供訊息(information) =自我價值、需求受威脅或未滿足 1.要會讀對方、自己的情緒(常由「問題行為」來表達) 要了解對方、自己情緒所欲表達的意義、需求 2.當對方、自己用激烈、不在乎等方式(問題行為)在表達情緒時 要「接球」,把他的、自己的情緒當一回事,不否定其感覺。 尊重接納+適度要求 問題來源、情緒來源 , (Caring) (Firmly) , 提高自我價值 & 滿足基本心理需求 用「情緒」表達出來 (我是棒的、重要的) (被喜歡、被接納) 用「問題行為」表達之 喜歡自己 「輔導」、「情緒管理」就是去「瞭解」 對方、自己的「情緒」、「問題行為」在說什麼話 學習用另一個角度看 , 「不自以為是」的協助 / 「同理心」練習 , 「當認知無法覆蓋情緒時」、「屢勸不聽」、「知道但做不到」,有「心結」卡住 的學生,需要更正視、傾聽,接納其情語,不宜再一直給予「道理」或「糾 正」,要更去了解其內在需求,「真正」聽到他,輔導才易有效。 附件一:Being與Doing、重過程或結果、放下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12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了, 每次總是往前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 我拉牠,我扯牠,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是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張文亮/選自<校園雜誌>1997.10. 羅偉安英譯 附件二:聽到對方的聲音 ? 大羊 送孩子去電腦教室後,我坐在學校附近的小攤子吃蚵仔麵線,不一會兒, 同桌對面來了一對母子。兒子似乎不太樂意坐下,媽媽一邊壓著他的肩膀,一邊 朝老闆喊:「來一碗麵線。」然後又回頭問兒子:「你呢?吃什麼?」兒子搖搖頭, 不耐煩的說:「人家已經跟你說不餓,不想吃了。」媽媽苦口婆心地勸他:「不吃 不可以,等一下上英文會肚子餓,不然叫臭豆腐好了,我幫你吃一點。」「可是 臭豆腐好油………。」兒子還沒抗議完,媽媽不再徵詢他的意見,逕自對老闆說: 「再來豆腐一份,快一點,小孩子還要補習。」 這時候桌子的一端又來了一位婦人。「啊!陳太太,你也來啦……..」媽媽熱忱地招呼她,和她話起了家常。豆腐上桌了,兒子慢吞吞的用筷子撥弄豆腐塊, 久久才咬一口,媽轉頭看他一眼,催促: 「快吃,上課要遲到了。」 又回頭和陳太太嘰咕:「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兒子臉色微微一變。 真冤枉啊!我猜他心裡一定這麼想,明明說得很清楚,是肚子不 餓不吃,卻被批評成吃東西挑三揀四。 他心不甘情不願地又吞下一兩塊豆腐, 搖搖媽媽的手臂詢問:「 可以了吧!人家快來不及了。」 「怕來不及就快吃,好心幫你叫的,再吃幾塊!」 媽媽瞥一眼盤中的豆腐說,又轉過頭繼續聊天。 兒子斜眼睨了媽媽一下,恨恨地又吞了一塊豆腐,然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起一個 手提袋,丟下一句:「我去上英文了。」匆匆跑開。 媽媽楞了一下, 把剩下大半盤的臭豆腐推到她和陳太太中間說: 「一起吃吧!現在的孩子真浪費,也不想想是特地花錢為他買的,才吃一點就不吃了。」 我偷偷望了望那位認為兒子不懂事的媽媽, 覺得有點遺憾,顯然她一直沒聽進 13 兒子的話「我不餓」、「我急著上課」。 聽話、聽話,我們大人老是這麼要求孩子; 但是, 當孩子說話時,我們是不是也認真傾聽了呢?如果一開始媽媽就打開耳朵,張開眼睛,認真聽到兒子 說的話,看見他著急和不甘願的表情,直接讓他去上英文,或給他一點錢等餓了 再買東西吃,也許就不至於弄得不歡而散,還辜負了一盤愛的臭豆腐吧! 附件三: 重視內在的感覺 ? 小玉 摘自89年9月11日聯合報 回想小時候學鋼琴的經驗,似乎無絲毫快樂可言,唯一的快樂就是在媽媽 面前表演時所得到的讚賞。 可是漸漸的,那個駐足在我身後的「知音」,總被繁事支使開,那一對耳朵 似乎也因俗務揪心, 再也聽不進我的琴聲,我不想學鋼琴的吶喊,總被她當成 小孩一時氣話,卻不知不快樂的琴音已悄悄瀰漫在我的童年.....。 當時的老師是個嚴格又脾氣暴躁的女人,一點點小小差錯就會換來歇斯底 里的斥責, 記得有一次,老師指責我彈得毫無感情,小小年紀的我,那裡知道 「感情」為何物,只好學老師前後搖晃身子,沒想到老師竟然滿意了,原來搖晃 身體就叫有感情嗎? 還有一次,是個寒流來襲的日子,我在鋼琴房中練到手都要凍僵了,老師 卻故意冷落我,整節課都不叫我過去,看著其他同學都輪完好幾回,那首舒曼的「 可憐的孤兒 」忽然像催淚劑似的,於是,從不在人前掉淚的我終於淚灑鋼琴 房.....。 如今彈那些曲子, 仍不免想起過去學琴的日子, 那些不被了解的孤單, 那些被斥責時眼淚往肚裡吞的辛酸, 還有在鋼琴房裡盼不到媽媽來接我下課的 孤寂.....。 媽媽的用心良苦沒有錯,老師的嚴格認真沒有錯,錯在她們忘記了學琴的 孩子的心是很柔軟、很細膩的,錯在她們以為我們只是孩子,容不下太多憂 鬱.....。 近日拜讀周羽雯小姐的大作感觸良深,在此只希望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多多 關心孩子們的感受,別再讓他們的童年成為那憂鬱的「黑色琴音」。 附件四:陪伴的重要;不講「有道理沒效果」的話 【心的學習】 記者/廖和敏 摘自89年5月20日聯合報 阿蓮一說到自己已經再見的婚姻, 就很激動, 淚水奪框而出,她和前夫 之間的恩怨斷斷續續述說了十五分鐘, 顯然還沒有停止的意思,說著說著,她 彷彿回到當時,怨氣和不快全都出籠,早已忘了置身在一個團體,還有其他組員 等著說他們的生命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她說得全神灌注,哭得渾然忘我。望著她淚流滿面、顫抖的身軀,旁邊的 人有些尷尬, 有的不知所措,於是有人遞給她衛生紙,有人拍拍她的背,試圖 安慰她。 的確,看著別人傷心,週遭的人不知如何反應;說什麼話才恰當?做什麼 14 才不失禮?做這些動作,究竟是讓自己不尷尬還是真正幫助正在傷心的人? 就正在情緒發洩的人,這時他最需要的可能是和他自己的感受在一起,而不是外來 的介入。 危機處理諮商師布藍森拉贊的建議是, 在這種時刻不要去打擾對方, 讓他和自己的情緒在一起。 任何出自於善意的動作和安慰話語都可能打斷對方和 自己的思緒,反而阻擋了他好好和自己相處的機會。 拉贊曾在各大災難後危機處理中心擔任心理諮商的工作, 他說, 當事人發出各種情緒時, 正是他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時刻,是很寶貴的,旁人不必因為 自己的尷尬而用動作或言語介入。 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默默的在一旁陪伴對方,讓他感到不孤單就是最好的 支持方式。其他的動作和言語反而是多餘且壞事的。再者,旁邊的人可藉著別人 的情緒發洩,引發自己的情緒,看著別人為婚姻哭泣難過,怨對不平,也可檢視 自己的感情生活,是否有什麼待釐清的情緒。 看別人情緒流露,學習不打擾, 不介入並不容易, 因為這和我們熟悉的做人方式不合,但是拉贊建議這時不妨發揮同理心,及不是以我們的觀點去關心 別人,而是以對方的需要提供資源。 附件五:允許當自己 2000.9.9 中國時報 稊珚 小時候,爸爸就像傳統中國男性,不會表達愛意,時常繃著一張撲克臉,加 上他是裝潢師父,家中堆積著粗細不一的木棍,我動不動就挨打。長大以後才發 現,爸爸其實是個感情豐沛的大男人。國中時期,我和爸爸常有爭吵,每當在我 氣極飲泣時,他才會軟言好語地解釋自己的立場。小妹車禍住院期間,他更是摟 著我和大妹,哽咽地說他不能失去我們。也許爸爸太懂我,知道我吃軟不吃硬,大學聯考繳交志願卡前夜,因為他堅持要我選擇家附近的師院當第一志願而痛哭了 一晚,他竟然陪我落淚.。遇上個瞭解我的爸爸,常用“愛”企圖感動我,而讓我聽從 他的選擇。至今,雖有老師的工作保證,然而我仍不時為早逝的理想懊惱。 附件六:獨立自主性;不「背孩子同行」、允許當自己;允許不同 您是否罹患了中國父母症候群? (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 ~~~~~~~ 15 (選錄自「A+ 下一個優質社會」智庫文化出版) 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請東方父母 您就此高抬貴手吧! 愛之適足以害之! 東方社會最常見的倫理大悲劇就是在一場父母與孩子激辯與爭論之後,激動 傷心的父母總會淌著眼淚,對著滿腹委屈的孩子說:「我會這麼做,一切都是為 了你啊!接下來不論是相擁痛哭,抑或是各自心碎,這個孩子總難逃離被父母的 錯愛所扭曲的人生悲劇。 東方父母 愛之適足以害之「一切都是為了你!」是許多中國父母對子女常說 的話,但那其實是父母假呵護之名,行操控之實的病態犧牲,也是「中國父母症候群」(Chinese Parents syndrome) 的顯著病癥。 中國父母老是把子女看成自己的財產,一心一意想要主導子女的一生,總認 為子女不爭氣就是父母的失敗;而子女若能成材則是父母最大的榮耀。基於這份 患得患失的憂心和企圖,使得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過份保護、限制太多,並且強 加其個人價值觀於子女身上者屢見不鮮,殊不知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但剝奪 了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更將因此扭曲了孩子的一生。 在中國父母過度細心呵護下,「弱不禁風」似乎已成為現在台灣年輕人的最大通病。在一場管理學院師生會議上,一位女學生神情激動地責難校方的規定, 她說:「星期天父母送我回宿舍,結果警衛不讓我父母進去,害我一個人得把那 麼多的行李搬進宿舍? 「這麼重又那麼遠…..」面對著女學生的質問,以「顧客滿意」為經營理念 的學校方面,給了相當善意的回應:「如果真的很重,可以特別允許父母的車子 進入校園…」。 這件事情讓筆者感觸良深,因為那女學生口中「那麼遠」的距離,事實上是 近得不可再近了,那一點點路也不肯走,真是枉費了青春年少。筆者認為台灣這 一代的孩子之 所以變得如此嬌弱,父母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 台灣的生活條件是在這四、五十年來才逐漸變得寬裕,因此,父母用車子接 送孩子上下學的情況應該是屬於第一代,不幸的是,只是第一代就已經被寵得不 像樣了,不但體力差,也欠缺機靈的反應能力,其實,就上述那女學生所描述的 情況,如果行李真的太重,設法和警衛商量一下,必能解決問題,就算真的難以 通融,走一點路又何妨?難道一定要把這種小事拿到師生會議上來說?在學校生 活中,其所關注的焦點就只有這些嗎? 學習獨立才是重要課題 筆者的女兒是在美國念私立小學,學校設置在森林之中,校園很大,基於安 全考量,學校也是規定父母只能送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就不能再進去了。這些孩 子才7、8歲而已,不但課本重,還經常因為課外活動,需要帶其他的衣服、鞋 子等,儘管如此,還是得自己走進去,尤其當冰天雪地的冬季來臨時,更是嚴苛 的磨練。但人的體力原本就是靠磨練來的,人若不能吃苦,便不會耐勞,更不必 說勤勞、樸實的生活了。 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女學生的個案時,格外覺得痛心,第一代就如此,將來 還得了,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族群,如果沒有好體力,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 那麼,國家前途還有什麼指望呢? 悉心照料孩子,表面上看來沒錯,但卻會適得其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學習獨立是最重要的課題。 16 我女兒是在美國長大的,在她九歲那年,由於當時我們很忙,因此就讓她隻 身從香港飛到美國東部。 而當我們打電話探詢她是否平安到達時,她還很臭屁地說:「What are you worrying about?」 可見得她第一次隻身飛越半個地球這件事情本身,已經使她信心大增,很有 成就感,因此,放心讓她去作,孩子就會成長,反之,如果顧得很緊,反而是在 限制孩子發展的空間! 犧牲這一代 成全下一代? 此外,中國父母症候群的另一個症狀就是把所有的榮耀都寄託在兒女身上。 如果有個孩子在國外念知名學校,那個父親就會在社交場合中眉飛色舞地談論自 己的孩子,彷彿這就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也就是渴望擁有這份榮耀,東方父 母總會說:「一切都是為下一代!」、「我們這樣犧牲,就是為了後代!」;毛 澤東也曾說過的:「犧牲這一代,成全下一代!」似乎只要聽到是為了後代,大 家都能夠認同,其實這只是東方人獨特的想法。 中國父母試圖用「犧牲」的想法及作法來減少孩子在生存競爭上的挑戰,希 望孩子能低挑戰的環境下,創造高成就,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生存的 能力是靠磨練出來的,光從書本上是很難學到的。中國父母常對孩子說:「你只 要好好唸書就好了,其他都別管了!」這種作法不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更是 嚴重地剝奪了他們學習生存及養成獨立人格的成長機會。 在美國,哪有父母要幫孩子付大學學費的道理,十八歲以後,若要住在家裡, 就得付租金,要分擔房租、水電等支出,不但對家庭要有責任感,也要懂得如何 在社會上生存。 這就是典型的美國教育方式,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學會如何生存來得重要。 因此,就現實的考量,美國孩子如果想要上大學,就得自己去打工、賺錢、 繳學費,如此千辛萬苦才能擁有學習的機會,怎麼可能會在上課時打瞌睡?上課 根本不需要點名,若有不同的意見,一定會向教師提出挑戰,有不懂的地方,也 一定會問到懂,否則不是平白浪費時間以及辛苦工作才繳交的學費嗎? 東方社會的孩子,從表面上看來就幸運多了。因為東方社會的父母總認為, 就算借錢也要讓孩子念大學。因此,台灣的學生大多是應父母的要求去唸書的, 而且在聯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及父母的期望下,至少有95%的學生所念的不是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於是學生唸書的心態就顯得心不甘、情不願,一則是因為沒興趣,二則反 正是父母送來唸書的,不想念就打混。有多少大學生都是徹夜打牌、玩樂、打電 動,早上又起不了床,弄得上課遲到或乾脆蹺課,種種惡形惡狀,正凸顯了台灣 教育扭曲的事實。 中國父母費盡苦心供孩子念大學,甚至幫孩子選擇了最有「前途」的科系, 但卻忽略了人性的本質,那就是唯有付出,才能真正收穫;唯有發自內心想做的 事情,才會激出真正的拼勁。 因此,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對最後的結果都是感到失望的,而在罹患中國父母 症候群的父母所養成、教育下的孩子,不論是否做到父母的期望,都無法擁有真 正的快樂!顯見這種愛的方式,只是在成就一個兩敗俱傷的悲劇而已! 往往父母的犧牲,只是為子女帶來壓力,並不會造就子女的幸福。 但是東方社會的孩子,從小就習慣聽從父母的意見去做人、做事,久了就習 慣了,即使不快樂也會照做,對於人生的道路既沒有選擇的餘地,也失去了選擇 的能力,也因此對生活毫無熱情,對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的無奈與悔恨,所謂「積 17 極開放」的人生,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探究問題的癥結,那就是中國父母一直無法接受孩子也是獨立個體的這個事 實,藐視孩子思想、看法或夢想,忘了孩子也有基本人權(human right),對孩子總是處處干預,不論在學業、事業甚至是婚姻上,似乎每一件事都要讓父母 覺得順心才可以,孩子不聽話,就得背負「不孝」的罪名。 當中國父母以愛為名,進行軟硬兼施的壓抑策略,如果子女同意了那份壓 抑,那麼也就注定了一個扭曲、不快樂的人生;如果選擇了反叛,那麼子女將終 身背負「不孝」的罪名與壓力,即使勉強擁有快樂,也難逃背後的陰影。 總之,一天到晚都在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東方父母,請您就此高抬貴 手吧!放孩子一條生路,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自由、 快樂、無悔的人生吧! 附件七:不「背孩子同行」;放下他人、釋放自己;允許孩子當「自己」 第七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 我看見我的女兒 樊雪春 那一天,在打折的量販店中,人潮來來往往,大量呼出的二氧化碳,使空 氣顯得混濁而沉重,貨物架上五花八門的貨品正等著顧客拿取,為了吸引參觀人 潮,貨品像道路上的安全島,擺滿了走道的中心,順勢延伸到兩側,人來人往更 加困難,連走路都感到擁塞。我推著購物車,閃避來往的人與車,推車的碰撞聲 18 不斷,銷售人員的聲音迴盪在整個空間,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從四面八方而傳來。 整個店裡找不到一絲留白的空間,我的心情也充斥著混亂。 突然一幅畫面抓住了我的視線,那是一幅精緻的寫實古典畫,畫中有一位 女人和一位小孩,女人橫躺在草地上,手中拿著一顆蘋果,而小女孩光著身子, 望著女人,兩人一起在草地上對看著,女人的表情似乎有點嚴肅,小女孩的臉上 則有一些困惑的神情,兩人中間隔著一段距離遙遙相望。 時間和空間在欣賞畫的那一刻都靜止了,透過觀看,我和畫之間創造了一 種聯繫,這種聯繫戴著我飛出嘈雜的人聲,混濁的空氣,摩肩接踵的擁擠,一霎 時,在生命中創造一種寧靜的空間和片刻,我好像走進畫中一般,混亂的心情轉 為平靜。 當時我並不了解這種聯繫對我個人的意義,在一股莫名的心境下,彷彿這 畫邀請我帶它回家,於是我買下了這幅畫。 回到家,我拿下書房那幅雷諾瓦的午餐畫,畫裡有多到數不清的人頭,換 上了這幅「母與女」,這是我自己為它取的名字。 原本,這畫的命運就像以往買的裝飾品一樣,剛掛上去有一些新鮮感,趁 著新鮮每天總要看它幾回,每次總看到母親臉上的嚴肅,小女孩臉上的困惑。 在新鮮感過去之後,它就理所當然的掛在牆上,就像屋子裡的檯燈、鏡子、 書桌一樣理所當然,慢慢的也就忘記了它的存在,忘記了生命中曾經有過一幅畫 曾經感到過的嚴肅和困惑。它就像呼吸一樣,沒有透過再注意就已經沒有感覺 19 了。原本它就像生命中曾經感動過的事物一樣,將走入塵封的歷史和記憶。沒有 想到,後來發生的一些事使我和它之間有了新的情感。 買畫的兩個月後,我懷孕了,在初為人母的喜悅中,我歡喜的打理一切事 務,辭掉過多的外務,注意飲食的均衡;每天吃三大碗飯,兩盤青色蔬菜,兩盤 白色蔬菜,加上媽媽奶粉,熬骨頭湯,吃豬肝補血,我努力的注意一切細節,每 天和肚理的娃娃說話,在超音波的影像中,他看起來只是個小胚胎,在我的心目 中,他彷彿已經有了靈魂。 然後,一切的欣喜和準備卻在一個事情之後有了轉變。 「恭喜你!是個女娃娃!」醫師望著六個月身孕的我,在超音波的影像中, 宣佈了他的判斷。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我很困惑。 多年來,一直覺得自己對生男生女的態度是很開放的,先生也說過,他喜 歡女兒,然而想哭的感覺是那麼直接震撼到生命的核心,似乎是理性無法理解的 生命層次。 接下來的半個月,有些夢纏著我,在夢中看不到我的孩子,我只看到一群 男娃娃,看不到我的女娃娃,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她背對著我, 我看不到她的臉,很驚慌,一直說著:「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 心境由欣喜轉為慌張。 20 先生為了安撫我的心情,把預先買好的嬰兒床架了起來,在裡面放了一個 女的布娃娃,他說:「這樣就可以看到了!」 幾天後,我帶著身孕回南部老家。 坐在餐桌旁,我看著媽媽在廚房忙進忙出,忙著煮些營養的東西,好給我 補身體;只見電鍋蒸著當歸雞,鍋蓋像吐氣的大青蛙,冒著一陣陣的蒸氣;煮菜 的鍋子在瓦斯爐上嘁嘁喳喳的響著,另一個爐子則煮著鮮魚湯,她一會兒爐子 , 一會兒電鍋的穿梭著,她不斷忙著,我坐在一旁,望向她,看到她的背影,聽到 鍋鏟敲著鍋子的聲音,聞到補藥的香味。 她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 小時後,當她洗衣服的時候,我會看到她蹲著身子,彎坐在小板凳上的背 影;她縮著脖子,雙手用力揉著衣服,彎曲著腳,在溫度只有十度的冷空氣中洗 衣服,讓寒冷的空氣和肥皂的強鹼侵蝕她的手,摩出厚厚的繭。 站在她的身後,我只聽到刷子刷過衣服的聲音,還有流水聲,聞香皂冷冷 的香味。 另一些時候,她忙著家庭副業,有時是縫補手套,有時是焊電子零件,有 時是編竹籃子,她認真負責的注意著手上的針線、零件和竹片,而我則看著她的 側身和她的背,全心全力的注意著她和她的專心。 上街買菜時,我站在她身後,看著她挺直的背影,呼天搶地的和菜販們討 價還價,在那物質缺乏的時代,為了省五角錢,常常要爭得面紅耳赤。 21 「這個白菜都有點爛了,還賣那麼貴。」母親嫌棄的說。 「哪有,才一棵不好,其他都很好。」小販急著解釋。 「哦!還有蟲呀!」母親驚呼的。 「才一個小洞呀!」小販面色不悅的說。 「少算一快,我就勉強拿回家。」 「沒辦法喔,不然少五角好了。」 「好吧!好吧!」 母親一把收下菜,心中嘀咕著省下的五角錢,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而我,則向一把又爛又有蟲蛀的白菜,心中充滿了羞愧,低著頭,站在母 親的身旁,期待時間趕快過去。 母親說:「有嫌才有買!」 她一直用嫌棄的方式,得到她要的,而我也是在她嫌棄的過程中成長。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清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 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待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 幫我洗澡到十八歲。 她嫌我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齊耳的 短髮,露出一塊青青的頭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心中氣她的專斷 又不敢表達,只有透過眼淚表達憤怒,她則在一旁欣喜著這個清爽的髮型。 22 當青春期的叛逆開始時,我才有勇氣拒絕她在我身上做的一些事。 這些拒絕使她很傷心,她覺得我拒絕了她的好心好意,其實我只是想保有 自己的隱私和權利,在這種母女糾葛中,我開始離她越來越遠。 從剛開始看著她的背影,一直到後來漸漸遠離她,我慢慢習慣了自己在這 份關係中的位置。這一切就像戲劇中演員的走位,每個角色都有他應該在的位 置,我也就在每一次與母親的互動中選擇了我的位置,雖然剛開始是母親為我選 擇的,或是說她的忙碌和嫌棄安排了這樣的位置,也許這也是她習慣的位置。 長久以來,我習慣看到她的背影,習慣和她有距離:「習慣」帶著我日復一 日重複著這個動作,重複我們彼此的關係,重複母與女的情感。 我很少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母女關係,就向母親不曾轉身,不曾問 我:「你需要什麼?」她很努力給我她所想給的,卻無心了解我想要的,而她想 給的往往和我的需要的有出入。就像現在,她燉著當歸雞,準備塞給孕期毫無食 慾又會孕吐的我。 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覺得我拒絕她,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自己吃 光光,一面責備我拒絕她,然後好幾天不和我說話,或是吐幾句惡毒的言語: 「養你沒有用,將來靠你要餓死。」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一隻雞,一雙鞋子,一件衣服,一堆芒果,一個髮型…..,拒絕了這些都等 23 於拒絕了她。 我常常在她的好意和自己的需求中有衝突,以前我會吃下她的雞,穿上她 買的不合腳的鞋子、衣服,捧著一堆爛芒果吃下去,頂著她喜歡的髮型。 現在,坐在餐桌前,我想著:到底要吃下她的雞再吐出來,還是辜負她的 好意,就不吃了!我們母女一直在這樣的衝突中彼此相待。 我處在她不問需要的關懷下有著不滿,而她在我的拒絕中有著失望的痛 苦。我很努力想照著她的期望做,而她也很努力要給我一切,但是結果是我常常 嘔吐,而她常常失望。就像小時後半夜她為我熬的藥草,她辛苦了整夜,要塞進 我嘴裡,而我不耐苦味,吐在地上,她只好在地上收拾她的失望。 這一天我勉強吃下雞腿,因為看到她的辛苦。 當晚,我睡在床上,胃腸翻滾得厲害,在似睡似醒的夢境中,出現了外婆 家的庭院,我看到童年時的母親,她大概只有六歲大,穿著短短小皮襖,剪著短 短的頭髮,流著兩管鼻涕,哭著拉著一個女人的衣角,女人背對著她,她那樣努 力的拉住女人,我看不見女人的臉,我站在一旁像個旁觀者,靜靜的看著小女孩 拉著女人的衣角,看著她哭,也看著女人的背。 那女人突然轉頭向右,我看到一張右側熟悉的臉,是外婆的臉,她又向左 轉了一下,而我看到女人左側的臉,很驚訝那左側的臉竟是媽媽的臉,我看看小 女孩,她變成童年的我,我的靈魂竟然裝在媽媽的軀體裡。 我醒過來,帶著疑惑和不解。 24 如果說這一生我對母親有什麼抱怨的話,就是她那硬塞的好意,使我不知 道如何拒絕她;從不問我需要什麼,我在期待中等著她來問我,問我的需要。現 實中,我由期待等到失望,由失望等到灰心,灰心變絕望,絕望轉成一種完全的 冷默,冷默變成一堵堅硬的牆,擋在我們之間,使我們維持一種親密的疏離。 事實上,牆外的我,還在等。 我在朋友關係中等待,我在夫妻關係中等,我在人生中等,等著有人問我: 「你需要什麼?」 我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發怒,我在夫妻關係中發怒,我對老天爺發怒, 我對人生發怒,當他們要硬塞東西給我的時候。 媽媽童年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閃過,她似乎也在等待什麼,等著外婆給她 想要的東西。 那一天晚上,我失眠了! 因為失眠,「習慣」在一種疲累的狀況下,運作得不太自然,我看到不一樣 的景象。母親還是燉著補藥,我依舊看著她的背影,只是這個背影和記憶中的不 一樣了,童年的背景比較僵直,像一座高高的牆,很有力量的牆,現在的背景呈 現出一種幅度,有點弧形的曲線,媽媽五十歲了,她的背老了,我則長大了。 重要的是,媽媽的背像座矮矮的小牆了,它不再巨大剛硬,像六歲的我所 看到的。這座小牆,現在我一跨就可以過去了。 25 我想著要不要跨過去。 晚上,我到她的房間,坐在她的面前。 從背面走到前面,我花了三十年!而我知道她花了五十還沒走到外婆的面 前,我不想到了五十歲時還站在她背後。 我從她的背面走到她面前,和她聊一聊她的生活,她低著頭說著工廠裡發 生的一些事,一些我很陌生的事,一些我不曾關心的事。 在她的生命中,她也在等。 談到夜深時,我問她:「媽,你曾經想要過什麼東西嗎?」 她露出小女孩般的笑容說:「有一次人家送妳舅媽一種蜜粉,好細,擦在臉 上好白,好漂亮哦!」 我說要幫她挑一個,她說不用了,她還不習慣別人問她的需要,更別說別 人要滿足她的需要,但是,她臉上的笑容和陽光一樣燦爛,有著六歲女孩的純真。 回到台北,我去買了一種很白的蜜粉,郵寄回南部。 兩天後,我在答錄機上聽到她的留言:「女兒呀!謝謝妳啦,那個蜜粉塗了 好漂亮,會不會花很多錢?我可以寄錢給你!」聲音裡洋溢著幸福。 我在外地求學十多年,結婚七年,這是她第一次打電來給「我」,前兩次是 為了「通知」爸爸出車禍的事。 聽完她的留言,我哭了,童年的淚水掉了下來,無奈和不滿也流出來,這 26 時,我一抬頭,書房牆上那幅「母與女」正好映入眼廉,奇妙的事發生了,畫中 母親臉上的表情竟充滿溫柔,而女兒臉上掛著好奇,最初的印中,兩個人之間是 有距離的,此刻卻看到她們的身體交錯在一起,小女孩彷彿坐在母親懷裡。她們 彼此互望著,母親看見她的女兒,她的女兒也看見了她。 我開始也在夢中看見我的女兒了。 臨盆前,媽打電話來問:「女兒呀!你有需要什麼嗎?」 我告訴她什麼都不缺,因為有了她這句話,沒有缺憾了。 當然,她還是免不了衝到童裝店去大車併了一下午,買了兩萬塊的嬰兒衣 服和用品;到山上運了四十公斤的米酒,據說原住民釀的酒比較補,適合坐月子: 到棉被店打了兩條五公斤重的大棉被,準備給我女兒保暖;外加中藥舖買了三十 帖生化湯。 我收下她的好意,這一次她說:「沒吃完也沒關係」。 而我,就是不再嘔吐了! 27 母親的背影 子敏 這一篇散文,並不刻意經營文字的美感,卻用心爬梳複雜的母女關係,讀 來令人感動。 作者以母親挺直厚實的背,象徵「專斷的愛」。專斷的愛也是愛,甚至更強 烈,但是這種愛永遠「以背示人」不被了解,也不企求被了解。 女兒渴望看到的,是母親的臉,而不是母親巨大的背。女兒在知道自己所 懷的胎兒也是女兒的時候,經常作著「看不見女兒的臉」的惡夢。她在夢中看到 外婆,看到母親,也看到自己。三個母親一生過的都是「背後生涯」。她不甘心 再讓女兒一生只能看到她的背。她急切的盼望看到女兒的臉,讓女兒也看到她的 臉。她和女兒要「面對著面」。這樣的內容,形成作品內在的力量。作者在懷孕 期間回家看母親,一天夜裏走進母親的房間,跟母親面對著面,問候母親,聽母 親回憶童年往事,才知道母親在外婆巨大背影下,也有自己純真的夢,也曾經渴 望有誰能知道她的心事,買給她一盒「蜜粉」。從母親的背後,繞到母親的面前, 這一步路,竟要走三十年才走到! 雖說是並不刻意經營文字的美感,文中仍然處處有「語花」。例如在這個人 人高談「男女平等」的社會裏,作者知道自己所懷的是一個女兒的時候,她「突 28 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例如在童年,母親硬把熬出來的草藥灌進她嘴裏,她忍 不住吐了一地,母親「只好在地上收拾她的失望」。 作者以母親誇張的送來如山的一大堆嬰兒用品和孕婦補品,竟能滿懷歉意 的說了一句「吃不完也沒關係」的話,作為結尾。這是一篇感人卻又具有喜感的 散文。 附件八:Doing式的讚美;功利式的愛 過度讚美成為壓力源 鄭清榮 摘自聯合報 給孩子適度的讚美, 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動機,可是, 過度的讚美則可能妨礙孩子的學習動機。 據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如果孩子只是因為 智育成績表現良好就受到過度的讚美,常會出現害怕失敗和逃避承擔艱難工作的 自我退縮行為。 可是,如果孩子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和工作努力而受到讚美, 他們的表現會越來越好,而且,更有自信心。 譬如, 跟一位音樂潛力不錯的年輕人說:「你有一天會成為愛樂交響樂團 的團員。」這樣的讚美之詞有可能使這位年輕人感到壓力太大而打退堂鼓。不過, 如果改變說法:「孩子,聽你彈奏的音樂,覺得樂趣無窮。」這樣的鼓勵話語, 或許能讓孩子更有興趣深入音樂的學習。 不要經常誇獎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或不停地嘮叨,這些都可能引來孩子 的強力反彈。 教育孩子也要分清楚什麼是輕輕的推動啟發,什麼是強力指令。 儘量用鼓勵的話讓孩子自動向上提升,這將有助於孩子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附件九:愛自己 每天給自己三個掌聲 1997.12.14 中國時報 陳顯明 先父一向喜歡引用故事來勉人深思,還記得他曾述及:有一個人活得不快 樂,便悄悄的找心理治療專家,欲抒發心中的一股鬱悶。 最後,心理治療專家建議他不防抽空,去觀賞剛來鎮上公演的馬戲團,並 特別提及那嚎頭十足,逗趣搞笑的一流小丑,“讓小丑滑稽、脫線的餘興節目感 染你,使你的生活添加一些色彩、活力!” 然而那位“來談者”,卻一臉茫然地看著心理治療專家說:“我就是那個小 丑!” 顯然的,小丑是得到許多人的掌聲,但是,他卻無法給自己掌聲;他帶給 29 別人歡笑,自己卻怏怏不樂;他擁有了舞臺,卻失去了自己。 這正是人生的寫照,別人所給的掌聲,或許會帶給自己某些信心及短暫飄 然,然而過後的孤寂、自責,卻經常令人難以自處。完形治療專家指出:一個內 在穩定的自我,是一個能夠跳脫對“外在支持”的依賴性,而走向“內在支持”的自 主性。 我想,能夠給自己掌聲,就是一種“內在支持”的具體表現。依賴他人的掌 聲,必然會有“掌聲過後”的消沉,唯有懂得給自己掌聲,才是通達“自我確認”的 途徑,也唯有如此,方能散發那源源不絕的自我動力與真實力量。 一個重視威權思考、制式教育的社會,只會塑造強烈自我要求的個體,卻 沒有學到激勵自我的能力,這種生活形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味的自我要求, 極易衍生自貶,落入憤恨與絕望的胡同;如果,能夠同時學會鼓舞自己的能力, 才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從自省中重新站立起來,去肯定自我,並有勇氣面對人生 的現實面,就是那存在中必然的挫敗與困境。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做一個“乖孩子”、“好學生”,長大以後被灌輸要“出人 頭地”、“成大器”,結果,完全活在別人的期望與掌聲中。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只 要你盡力了,就應該給自己掌聲,甚至,在努力的過程中,都需要“隨時”給自己 掌聲。因為那是鼓舞自己繼續發揮的基本動力,甚至是維護自己活下去的必備能 力。 我們都會背“一日三省吾身”,更要記得至少“每天給自己三個掌聲! 30
本文档为【爱与规范的跷跷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