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绪论 一、经济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经济史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经:“径”,小路。济:“渡”,渡口。 经济(古):经国济民,经邦济世。食货:食为农业,货为手工业、商业。 2、经济(现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1)经济史的定义 吴承明: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 希克斯:可以看做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即一个可以认识其趋势的过程。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共性:第...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绪论 一、经济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经济史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经:“径”,小路。济:“渡”,渡口。 经济(古):经国济民,经邦济世。食货:食为农业,货为手工业、商业。 2、经济(现代):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1)经济史的定义 吴承明: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 希克斯:可以看做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即一个可以认识其趋势的过程。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共性:第一,过去的历史的;第二,空间范围,一定的区域;第三,经济活动 李丹:该经济所生产的农工业产品的种类、数量与质量,用以进行生产与分配的技术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人口的规模及人口所享有的物质福利。 谢华:经济史是研究历史上的经济活动,基于经济活动二形成的制度及政策,最终探索隐含于其中的经济发展规律。 经济活动:农业(满足人们的生存之需);手工业(满足人们的生活之需);商业(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之需的流转) 制度与政策:土地制度、工商业制度、货币制度、服役制度。 经济发展规律: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商品经济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私有土地处于上升的趋势,共有土地并不会完全消失。 (2)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制度及政策;经济发展规律。 2、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1)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 (2)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证伪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 1 —新问题 (3)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学的方法,史料学与考据学的方法。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与著作 1、纪传体史书:《史记》:《货殖列传》、《平准书》; 《汉书》:《货殖列传》、《食货志》 2、起居注 3、政体书:典章制度:十通、会典、会要 4、文集 5、方志 6、档案 7、专门资料:《氵巳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 8、近现代资料: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毛雍编,金陵大学图书馆,1924; 中国历代食货典(1-5),台湾中华书局编辑,1970 (上海人民出版社)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1980 9、近现代著述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 孙健: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1992 10、期刊资料:《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农业考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1、网站:economy.guoxue.com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社会物质与社会精神条件的总和。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环境 1、定义: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 2、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建立在精耕细作基础上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 (2)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可资利用的土地非 2 常少 (3)中国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社会权利上移:国家早熟性(大禹)治水——权利集中。 二、历史上气候的变迁 寒冷制约降水量,气温每下降一度,粮食单位产量会下降10%。年降水量下降100mm,北方农业区会向南推移100-500km,年年平均气温下降1度,农业区会大幅向南推移。 1、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 (1)第一个温暖期 -3000年~-1100年,新时期晚期和夏商时期 北京地区 温带阔叶林 安阳:热带与亚热带动物 (2)第一个寒冷期 -1100~-8世纪中叶,西周时期 《竹书纪年》:“冬,。。。。。牛马死,江汉俱冻。” 热带,亚热带动物在中原地区消失。 (3)第二个温暖期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初,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 《诗经》:山东、河南、秦岭地区有梅树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4)第二个寒冷期 公元初到公元6世纪中叶,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渤海海面结冰 《齐民要术》橘子树 建康:冰房 (5)第三个温暖期: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9世纪末,隋唐时期、梅树、双季稻 (6)第三个寒冷期 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五代十国、两宋;九江下大雪,大将冰合,向南大雪六昼夜,太湖结冰 (7)第四个温暖期 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宋末元初 《农桑辑要》,西川(四川) 3 (8)第四个寒冷期 公元1300年到公元1900年,元明清时期 太湖结冰,冰厚数尺;西安府三原县“大雪六十余日” 2、历史气候变迁的趋势:交替;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寒冷期逐步变长,寒冷的程度越来越强。 三、生态环境的变迁 1、黄河刘御生态环境的变迁 (1)第一次大规模破坏发生在秦汉时期 “实关中”政策——垦地,“戍边政策”——垦地,“手工业”——燃料,建筑业——木材 (2)第二次大规模破坏发生在唐宋时期:农业区再次北移;边境屯军,木材产地; (3)第三次大规模破坏发生在明清时期:明代“开中法”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 秦汉时期的开发在程度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 (1)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顺序:先平原后山区,资源猛烈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 一、人口与人口问题 西周“料民”;秦设户籍——生者著,死者削;最早全国性人口统计数据,稀罕平帝元始二年 1、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1)自商周至瞎胡闹末年:人口增加到约6000万; (2)东汉至盛唐,人口增加至8000万; (3)中唐至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人口突破1亿,13世纪初达1.2亿 (4)经宋末元初和元明动荡之际,明初人口约7000万,至17世纪初增至接近2亿 (5)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 4 2、人口跃进的因素和人口发展的特点 (1)人口跃进的因素 a 各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决定当时代人口最高界限;b 生产关系改革和国家赋役制度变化;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2)人口发展特点: ,人口自然增长缓慢(1第一‰);第二,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根本原因)迅速增长——增长缓慢与停滞——迅速下降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根本原因(土地兼并) 改朝换代通过战争形式实现 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人口周期性波动 第三,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同民族 第四:人口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 0.6亿~1.2亿(1200年);1.2亿~2.4亿(600年); 2.4亿~4.3亿(100年);4.5亿~9亿(30年)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超越经济承载能力,出现人口过剩现象。 相对人口过剩,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人口数量。 绝对人口过剩: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增长,人多地少。 二、人文环境 1、重农抑商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财富的来源:(1)商君书模式:农业;(2)管子模式:工商并重 2、重农抑商思想对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1)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2)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以本致富,用本守之。”;(3)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人种地,控制人口流动。 第二章 中国传统农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农业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5 2、原始农业经历了刀耕阶段和锄耕阶段 刀耕:石刀、石斧、尖木棒;锄耕:翻地工具、收割工具、脱壳工具 3、原始农业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以木质和石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撂荒制度 二、传统农业发展历程 1、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使用人力、畜力,以手工业器具和铁器等为生产工具,依靠先辈们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1)部门结构单一;(2)生产规模小;(3)经营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4)地域分异合和组合与低级。 2、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主要标志;(灌溉系统、休耕取代撂荒、耦耕、石器、木器)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的成型期——以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为主要标志,铁器、牛耕。连种制度取代休耕制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以南方精耕细作作为主要标志(犁:曲辕犁)(一年两熟制、经济作物的种植) (4)明清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仁弟矛盾的需要,耕地扩展至山区。(双季稻、三季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一、春秋战国时期 1、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 (1)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 (1)春秋时期《国语。齐语》 “美金”——青铜 “恶金”——铁器 《战国策》:“使曾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钅辱,与农人居陇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江苏六合、陕西凤翔 6 (2)战国时期 《山海经》:铁山3690处 《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假铁器,销弊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 北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四川、南达广东、东临海滨。 2、牛耕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物” (1)春秋时期 (2)《论语》:“犁牛之子(马辛)且角。” 《国语》:“宗庙之牲为(田犬)之勤。”冉耕,字伯牛。 《吕氏春秋》:“引其棬。”(鼻环) (2)战国时期 :管理耕牛的官员。 《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 耕牛评比:最、殿 3、耕种方式的进步 连坐制取代休耕制 (1)春秋时期 :不易之地,连续耕作。 新:一易之地。种一年,休一年。 (余田|) 菑:再易之地。种一年,休两年。 (2)战国时期 连坐制:“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一岁再获之。” (3)南北耕作方式 北方:垄作法:垄(亩);沟((田川)) 4、耕作水平的提高 (1)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不同土质不同农作物 《管子》十八种地——农作物。土质一定,管理不同(深耕、播种(条播)、(耒 辱)草) (2)注重施肥、强调农时 粪肥、“粪田”,草木灰、腐殖质 防治病虫害:阴土、农作物种在阴土上) “勿夺农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7 1、耕作水平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铁官 西汉时期:a、种类增多(犁、铲、铫、镰、耙);b、分布广泛;c、犁的性能改 进:犁床、犁箭、犁辕 东汉时期:曲柄锄;短辕犁(灵活) (2)牛耕的普遍使用 禁止杀牛、盗牛 马复令(饲养牛、马可以兑除一定数量,人的赋役和徭役) (3)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 武帝“耦犁”——二牛三人(牵牛、扶犁、控犁) 西汉末年:二牛抬杠,一人控制 一牛一人 2、栽培技术改进 《氵巳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1)选种 穗选法:暴晒、艾,瓦罐;(北方)氵叟种法:肥种(熬骨头、放附子、放粪便)、 防治病虫害 (2)播种 a、播种注重时节 b、每亩地的播种量 “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亩大半斗,菽亩半斗。”“美田欲 稀,薄田欲稠。” c、播种方式:撒播、点播、条播;耧车——条播 3、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 春臼,畜力拉的大石磨 五、隋唐宋金辽时期农业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 1、农业生产工具 犁:犁辕缩短,直辕改为曲辕,犁重减轻,单车牵引。 秧马:肥料箱、石屯车。翻车、筒车、连筒 2、农业生产技术 8 姚崇:设火除蝗法 肥料:“用粪如用药”“惜粪如惜金” 六、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 1、农业生产技术 小农具:(车昆)轴、风力水车、风力筒车 2、农业生产技术 (1)因地制宜种植 (2)选育良好总播种:玉米、番薯 (3)田间作业的精细:灌溉、施肥、耕耘 第三章 社会大分工和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分工 1、原始农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产生; 刀耕阶段: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砍木 放火烧:尖木棒点坑 锄耕阶段:翻土工具(石铲、石锄、木耒、骨(耒吕)) 附:大卖、小麦:西亚;玉米:每周;黍、粟:黄河流域;稻:长江流域 收割工具(石刀、陶刀、蚌刀、蚌镰);加工工具:(臼、,木午); 犁耕萌芽(新时期时代晚期):犁 2、原始畜牧业的发展 狗是人类驯服最早的动物,用于狩猎。 狗骨:敲碎、烧痕 猪:三个猪头;公猪;一个一岁半一下,青春期;二个 一岁半以上,成年期——种猪。 人工繁殖 六畜:猪、狗、牛、羊、鸡、马 劳动分工 夏朝:北方地区出现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游牧部落 中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直至夏朝才完成。 9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 手工业和人类同时产生;原始手工业获得发展是在农业产生之后。 农业产生使一部分脱离农业生产而去进行手工制品生产;生活需求增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制玉业:装饰、祭祀。 专门化生产:交换(商品) 制陶业:快轮制陶——大批量生产——交换(商品) 冶铜业:专门技术、生产者进行协作 商周时期中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受限:工商食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大大加深。 三、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与农业、手工业分离;不从事生产而只是从事产品交换的群体——伤人(独立自由商人);商代出现商业 商代从事交换的人:(1)奴隶官家(小臣)和他率领的商业奴隶(官营色彩、背景);(2)自由农民 春秋、战国独立自由的商人充分发展起来 白圭:在中国称为商业的鼻祖。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 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三次社会大分工完成的下线在春秋战国时期。 2、分工不彻底:中原地区家畜饲养是农业的重要副业。 手工业和农业不彻底:官营手工业的萌芽与发展——为权贵服务;家庭手工业发达;官营商业——专卖制度 二、农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1、小农经济包括三种农民:(1)自耕农(2)租佃农:新型贵族转变剥削方式;(3)依附农:“隐民” 2、小农经济特点:(1)小农经济是一种土地经营 李悝:“一夫(扌夹)五口,治田百亩。。。” 晁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能耕这不过百亩。” 10 (2)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A、自给自足 李悝:“今一夫(扌夹)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石五十五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词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以卒用钱三万,无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葬之责,及上赋敛,又来与此。” 副业:(1)桑麻纺织业:“男耕女织”;(2)家畜饲养;(3)园艺种植(蔬菜瓜果种植) B、不完全的 小土地经营的局限性:与市场有某种联系 (3)小农经济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a、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b、土地兼并;c、商品货币的影响;d、天灾人祸;e、人口压力。 三、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1、工商业生产结构 (1)家庭手工业:小徒弟经营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官营手工业:官府设置专门机构和制定严密制度来经营工商业,军队所需,皇室、贵族奢侈生活 (3)个体工商业:独立的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 (4)私营手工业:大商人,大手工业主及二者合一的大工商业主,大林业主和大牧业主 2、工商业经济特点: (1)垄断性:官营工商业所占比例大; (2)依附性:依附于城市。 3、利润的流向 (1)经营土地买卖;(2)经营货币借贷;(3)用于消费 11 第四章 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一节 井田制及其基础上的赋税 国野制度:(1)国,统治宗族聚居区;(2)野,被统治宗族聚居区。 (田民)隶:中的的努力。 一、井田制的内容及其实施 《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井田制存在的理由: (1)史料不少:《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国语》《左传》《汉书》《韩氏外 传》《孟子》《礼记》《周易》 (2)大量的实证材料 (3)郭沫若先生的考证 a、西周井田有比较完整的讲解;(“附埇土田”) b、西周井田有比较完整灌系统 “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 c、井田制下实行集体劳作(“千耦其耘”) 2、井田制 (1)土地形状:沟渠、道路把土地进行分割; (2)经营方式:先种公田、再治私田。 二、井田制基础上的赋税 1、彻法和籍法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 贡:“贡者,献也,由下而上谓之贡。” 赵岐《孟子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朱熹《孟子集注》:“夏日一夫受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 劳役地租:自留地(所有者)和份地(耕种者) 实物地租:土地全部租出,交地租。 助:助者,藉也,藉为借。 “借民力而耕公田。” 12 劳役地租 助七亩 彻:九夫为井。100/(900+100)=1/10(田租) 藉:十夫为沟。100*10/100*10+100*10(地租) 2、军赋及其它税收 军赋:“因井田而制军赋。”按等级交纳戎、马,充当车兵与甲士。 杂税:市税、关税。 贡纳:邦国之贡,万民之贡。 3、力役 兵役:国人才有去权力当兵,20~60岁;劳役:平民和奴隶 一家超过一人,每年最多三天。 第二节 两汉土地与赋役制度 国有土地(上升)和私有(下降)土地并存 一、两汉土地制度 (1)国有土地 山林川泽:帝宝所有、少府;大内——国有财产;少内——皇室财产 (2)公田 收(“田大县数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继承前朝;政府屯田;原私有土地的没 之。”);不能盗占,买卖公田。 (3)草田:为开垦的荒地 (4)苑囿:皇家园林 2、私有土地 (1)政府授田、赐田;(2)土地买卖;(3)强取豪夺 小土地所有:自耕农——脆弱性;大土地所有:地主——活跃性 二、两汉的赋役制度 1、田租 租收实物:谷栗,刍稿;计成征收:“三十税一。” “顷入刍三石,稿三石。” 2、口算 算赋:成年人15~56岁;口钱:未成年人:7~14岁 3、徭役 13 劳役,无偿劳动一个月; 兵役:(1)正卒:郡国当兵一年;(2)戍卒:守卫京师或便将,一年。 三、赋役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1、贯彻“重农抑商”政策,重要杠杆。 2、成为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殖的手段。 3、成为国家参与经济管理的工具(专卖制、寓税于价) 第三节 魏晋时期手段的屯田制与户调式 人:兵源;粮:时间 一、屯田制 1、军屯 (1)现役军人屯田 最早:194年,夏侯敦屯田;制度确立——司马懿218~219年 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来管理现役军人屯田;产品全部上交,按月或 按月令生活用品。 (2)士家屯田 士家:从征将士的家属和尚未抽调的后备预士兵。 “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士息:士家必须世代服兵役,其子弟称“士息” 分成制:官府的牛,四六分,官六民四。自己有牛,与官中分。 2、民屯 196年在许下试点 基层组织为屯,五十人,屯司马管理;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统 归大司马管理 3、曹魏屯田的积极因素 (1)把流民吸引到土地上,由物资消费者变成物质生产者; (2)政府屯田对农业生产起着有效的保护作用; (3)屯田客徭役比较轻,有利于屯田生产; (4)统治集团注意兴修水利 二、田租户调令 14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娟二匹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户调式:从人头税演化而来,征收实物,不征收货币;人头税以丁为单位,户调制以户为单位征收。 第四节 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一、均田制 1、主要内容 (1)百姓授田:始生为黄,2~15岁为小,16~20岁为中男,21~59岁丁男,60岁以上为老男; 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道士受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然,工商业也可以受田 (2)官吏受田 永业田:100顷~2顷;职分田:12顷~2顷;公廨田:40顷~1顷 (3)土地买卖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赐田可以自由买卖; 百姓原则上不可以卖永业田和口分田 2、变化 (1)唐奴婢、不去,耕牛不受田。(奴婢:无人身自由但又一定私有财产的人,男为奴,女为婢) (2)贵族官僚拥有十足产权(造成土地兼并) (3)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造成土地兼并) 3、实施 (1)政府不会将所有土地实施均田(屯田、收地不会用来实施均田) (2)实际数量15亩到30亩(100亩) 二、租庸调制 1、内容: 租:丁男每年向国家缴纳栗二石; 调:缴纳绢二斤、棉二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匹; 庸:没定服徭役时间为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半五,称作“输庸代役” 15 2、分析 (1)租庸调的征收以军天灵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基础; (2)租庸调征收的农民对土地稳定占有为基础; (3)唐前期财政收入中,租庸调占了绝对的比重,“国防军计,并仰丁口。” 第五节 两税法 两税法是封建地税转折点,之前:舍地税人;之后:舍人税地。 一、两税法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土地兼并之风日盛:高宗武后时期,“豪富并兼,贫者失业。” 开元、天宝,兼并之风日盛 (2)国家现管理人户不课口(户)增长 不课口(户){即不用交税的}:61% 2、政治 结构的变化 (1)军费开支激增 募兵:花钱雇佣(57万) (2)俸禄增长 官员数量增长;贞观年间省内官员600余人,开元(2620人);开元省内外官员18800人 服务人员增加,4万 矛盾:财政收入越来越少;财政收入越来越大 二、两税法的历史渊源 1、户税:按照户等高低分别征收多少不一的钱币。 (武德)三等——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武则天时户税定型化 2、地税:义仓税,作为荒年救灾用,太宗贞观二年,下令天下州县建置义仓。亩税三升。高宗时,按户等出粟,上上户出五石;玄宗时,宽乡按田亩起征,亩税两升;狭乡按户等收,商贾户无田及少田的人按户等收 三、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 16 (1)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上一年的开支) (2)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地税与户税成为正税 (3)行商按三十税一收取商税(货物价值的1/30)行商坐贾 (4)征收时限,以夏秋两次征收 (5)户籍管理的附加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丁额不费,申报出入如旧式” (6)负税规定“免鳏寡茕独不济者。” (7)分配比例:一曰上供;二曰留使;三曰留州 四、两税法的历史地位 杜佑《通典》:”适时之会典,拯弊之两图。” 刘知几《史通》 宋郑樵《通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尊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 1、赋税制度由税人转为税地转折点:两税法 2、肯定两税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3、土地私有化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标志 4、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第六节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一、一条鞭法 1、基本内容(《明史。食货志》) (1)赋役合并:以州县为单位,把田赋、徭役、土贡方物悉并一条,核算摊派; (2)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一岁之役,官为捡(省去扌)募) (3)除必要米麦之外,其余折银征收(“折办于官”) (4)赋银征收由官府直接办理 2、积极作用 (1)简化了征收手续,客观上起了均平赋役的作用; (2)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促进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摊丁入亩 地银、丁银(16~60岁) 17 康熙二十四年:23411448(人口数) 康熙五十年:24621334 1、“兹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标准,24621334,335万余两) 2、摊丁入亩 3、乾隆废止人丁编年制度 第五章 经济区划边境与经济中心转变 一、战国、秦经济区 1、关中经济区:关中、西北、巴蜀 (1)关中地区:经渭平原为中心,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工商业比较发达,商品的转运地; (2)西北地区:陇西、天水、北地、上郡 畜牧业笔记哦啊发达,农业发展起来(半农半亩) (3)巴蜀地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冶铸业{铁矿石、井盐}、竹木);商业活跃 2、中原经济区 三和地区:河东、河内、河南。“好友而重民”,“宜五谷桑麻六畜”,传统农业区,剩余劳动力多,“功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贸。” 3、齐鲁经济区 “不宜五谷”、“宜桑麻” 纺织业:“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 4、燕代经济区 畜牧业发达:马、牛、羊;农业比较粗放;手工业:改革制造业 5、江淮经济区 :农业停留在“刀耕火縟”阶段;商业比较发达,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 二、两汉经济区 1、关中地区 “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农业经济区域扩大,武帝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起来“河西四郡” 18 工商业繁荣,建立在奢侈品消费基础上 2、关东地区 农业发达:人多地广,精耕细作,提高产量 家庭手工业发达:纺织业;手工业:冶铁; 商业繁荣:邯郸、温、荥阳、临淄、宛 3、江淮地区:东汉、农业发展起来,粮食开始北供 三、三国时期:三大经济区对立 1、孙吴江南地区: 农业:水稻;手工业:造船、纺织、煮盐、冶铸;商业:建康 2、刘备巴蜀地区 农业:天府之国;手工业:煮盐,蜀锦、冶铁;商业繁荣:手工业品对外输出 3、曹魏:黄河流域 四、江南基本经济区形成:东晋、南朝 1、益州:成都为典型的商业城市 2、荆州:田土肥美,农业生产具有很大潜力;手工业冶铁,制镜,丝织为主 3、扬州:经济最发达区,农业水平高,地广野丰、民勤末业、手工业发达、青 瓷、纸、商业繁荣等 五、经济中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南移完成 唐中后期:南方人口数比例为43.5%;北宋中期:67.3% (2)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农业:土地利用率高,从平原到山区,集约化经营方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化。 北方的粟麦高一倍 包拯:“京师众大之都,屯兵数十万,。。。。皆仰给于东南。” 经济作物超越北方 手工业:纺织业产量73%,景德镇 商业:商业都会集中于江南地区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19 杜牧:“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陆游:“方朝廷在古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条件: (1)江南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人口的南迁 (3)江南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3、经济区划的基本趋势 (1)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进而南下 先秦至秦:由东向西;东汉起:返回;魏晋南北朝:南宋完成南移 (2)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变迁同时又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过程。 第六章 近代中国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1、外部环境 (1)机器工业取代手工工场,发生产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a、地理大发现:欧洲工业制品,美洲原料,非洲的劳动力; b、产业革命:建立了近代机器大工业体系; c、贸易组织的变化:大型化、专业化、正规化的贸易组织; 单一商品交易所(谷物交易所:芝加哥;1862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样品、签约) d、交通、通信的变革: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66,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1871年,上海与伦敦建立了海底电报电缆 (2)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a、世界货币的产生:1816,英国单一金本位制;国际支付与国际结算 b、世界性的危机 2、内部危机 (1)人口状况,突破4亿 (2)自然资源状况 a、耕地资源:土地少、人多地少 b、矿产资源:煤矿资源丰富,覆盖区域广;铁矿储量大,贫矿多,富矿少。 二、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 1、外国商品输入中国 1865年,贸易赤字出现;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居多;鸦片、没有、糖类、钢铁、 装饰品 2、耕织结构分解 (1)纺与织的分离,洋纱代替土纱; (2)耕与织的分离,洋布代替土布 3、商品结构变化 进口:消费资料大于生产资料;直接:消费品大于消费品原料 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不断增长。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 (1)英美模式: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模式; (2)德日模式:政府主导下的赶超模式 2、近代化路径选择 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工业化 (1)英美近代化主角为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 2)西方先轻后重,洋务派先重后轻 ( (3)西方通过“民办”方式发展,洋务派则“官办”、“官督商办” 推荐书目:唐治民《曾国藩》《张之洞》《杨度》 21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经济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4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