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 2014年 讲授:匡鹏飞 整理:梁述 中国语言学史 零 导言 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 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 西方语言学 文字学 — 音韵学 语音学 训诂学 词汇学、语法学 (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中国语言学史讲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 2014年 讲授:匡鹏飞 整理:梁述 中国语言学史 零 导言 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 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 西方语言学 文字学 — 音韵学 语音学 训诂学 词汇学、语法学 (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他们不研究A、B、C、D这些字母,而中国注重文字形体) 0.3.1注重实用性:经世致用的观念决定了古代学者们的研究不重理论而重实用。《说文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可见古人推重文字。《切韵》有:“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 清代顾炎武又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 0.3.2重视材料: 如何解释,从音韵的角度出发,诗经是韵文,应当押韵,因此“行”与“筐、桑”押韵,读作hang,是“道路”的意思,“微行”就是小路。现代汉语的研究也重视材料,这个可以参看我们邢福义老师说“很淑女”的论文。 0.3.3以文字为中心:古人不区分文字与语言,而文字较语言而言多出了“形”这个部分。 0.3.4厚古薄今:这主要表现在,以文字为中心,注重实用,重视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材料。比如,清代的学者们研究语言不研究清代当时的语言,反而搞上古汉语。 0.4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学科地位: 学术定性: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指出:“中国语言学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 语文学。”而语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或者书面语言,它不研究人们的口头语言,是语言本身,是对活的语言(如口语)的研究。因此,中国古代语言学1)没有明确的语言研 究的意识,认为语言就等于文字;2)不成体系,没有系统的语言学著作,古人强调“述而不作”(《论语?述而》);3)对语言的很多认识是不正确的,其研究方法也多不科学。而中国的语文学(中国古代语言学)与语言学以19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界点,它我国第一部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5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与经学的关系: “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说文?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后来,小学就是音韵、文字、训诂的总称。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和文化的主体。(文史哲不分家)小学是经学的根柢之学而不是附庸,它有其独立性。表现在:1)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识字教育,汉代才开始为解经服务;2)音韵学的产生、发展与经学的关系不大,但它是小学的重要部分;3)小学的研究成果除了注疏(注释经典)还有一些专著(如说文、尔雅、方言),因此有独立性。 0.6分期(略) 附参考书目: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王 力:中国语言学史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 壹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 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理论探究 (丹麦)威廉?汤姆逊的《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说:“古希腊人走上语言研究的道路,就是从哲学家们讨论词和物的关系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史上,有所谓的自然派与约定俗成派,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参看《西方语言学史》。 诸子时代,社会大变革,在语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概念,此时儒家的“正名”指的是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即要求人们按照名分来使用词语,这主要是源自孔子对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维护,例如《论语》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韩诗外传》卷五记载著孔子的一段故事:“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这里的“假”与“取”的辩论,可以孔子对正名的重视。其实,《论语》里还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顶真)的论述,也是“正名”思想的体现。再如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感叹。 名家(如尹文、公孙龙)及法家(如尸子、申子)均强调“正名”,且都十分推重其社会政治效用。 墨家也讲“正名”,但大大地淡化了其政治色彩:“正名者,彼此。”(《墨子?经说下》)这里的“彼此”强调把事物分开就可以了,并无政治色彩。 名实问题: 1)正名:着眼于外,意在摆正名称与名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2)名实:着眼于内,意在分清名称与事物(指称)之间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 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老子的“无名”论,一方面它是合理的,因为他承认名称与所指没有必然联系;但一方面他又低估了语言的功能与作用,这与其一贯的消极思想有关,此不赘述。 墨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子?经说》有:“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这里我们要对其所以谓、所谓进行区分,其实前者正是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后者是所指,他不仅区分了“名”与“实”,能指是名,所指是实;还认识到“实”(事物)是第一位的,“名”(名称)是第二位的。还进一步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这些都是墨家对名实的观点,是很合理的,只可惜只是只言片语,不成理论,惜哉~ 名家对墨家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 也者,天下所无;物也者,天下有也。”《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它说明:1)事物客观存在,有了事物才给它命名,但物与名之间没关系。2)物第一性,名第二性。 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荀子在《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名称、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名称如何成为事物的语言符号——约定俗成(这是荀子超越前人的地方); 3)语言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 先秦语言研究概论 1.训诂学的萌芽 刘师培(1884—1919)《中国文学教科书》指出: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文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正方言。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文有雅俗) 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训诂学始于西周初年。 1.1词语的解释:主要有义训、形训、声训。 1)义训,又称为直训(同义词法)、义界(下定义法),而直训又有同训、递训、互训。直训,例如: 《尸子?广泽》有:“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怃、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同训,用通语“大”释其他) 《庄子?齐物论》有:“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递训) 义界,例如《左传?文公七年》有:“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2)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夫文,止戈为武。” 3)声训:本字以训,同音以训,音近以训。(例略) 1.2语法说明 1)语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桓公元年)一般来说,数词在前的话,则作定语;数词在后的话,则作补语。 2)虚词: 《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 刘勰(465—520)《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经传古籍中的虚词160个,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 2.语言研究的其他方面 2.1文字:先秦时人,还研究了汉字产生的问题,有童蒙识字课本,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2.2方言与民族语:北方方言为夏语,南方为楚语。《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同时,周代还有专门掌管翻译的职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2.3民族共同语:当时的“普通话”被称为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以今陕西地区的语音为官话,孔子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言语来诵读诗书礼仪。 2.4语言学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后天的教育使得这样的)这点,可以结合Chomsky的普遍语法。此外,还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例如: 《大戴礼记?保傅》云: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孟子?滕文公下》云: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贰 两汉时期的语言研究 学习汉代语言学,先说其兴盛的原因: 1)语文和文字本身的原因。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汉人可能已经不懂先秦文献,例如,司马迁引用先秦经典时,有的将其转化为汉代语,是化用,不是直接引用。读不懂,就须要训诂;同时,秦朝焚书,使得汉人不得不回忆先秦文献,但记忆—转写与原文有差距。2)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当时的官学是今文经学;然而在孔墙里发现了古文(六国文字)经学,形成了今文、古文的对立。 3)当时政府对小学的重视:秦汉之际文化出现断层;说文序有记载。 第一节 传注里的语言分析 传注主要是对经书的注释,两汉时传注作品很多,训诂学者如扬雄、刘熙、马融、许慎、郑玄、高诱、河上公等。重要作品有“四大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以及《老子注》《楚辞章句》《论语集解》等。这时的训诂体式趋于完备,有注、笺、音义、传、章句等。 1.关于词类 例如《毛诗故训传》(故,通诂)与三大实词有关的: 与名词有关,毛传:倌人,主骂者;玖,石次玉者。 (用“者”来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名词) 毛传:有作,有所作也;园,所以种树。 (“所”为代词) 与动词有关,毛传:服,思之也。(加“之”更能体现被释词的动词性) 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与形容词有关,毛传:迟迟,舒行貌。(貌、然:XXX的样子) 毛传:咥,咥然笑。(此句中出现了被释词,不好) 现代汉语词类,我么关注其语法特征:形态、组合能力、造句功能。 对《毛传》上述现象的评价: 1)首先要肯定,它已经有一些词性分类的意识。2)然后看它分类正确与否,该如何分:者,是形态的一个标志;V+O是组合能力;貌、然,是描写意义的。毛传没有涉及句法功能的问题,也就是这些词能够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3)传注的目的只是把经典中的词解释清楚,还没有自觉分析词类问题。 2.关于虚词 《毛传》开始用“辞”表示助词,用“叹辞”表示各种感叹词。东汉时期,“辞”也写作“词”(注意与现代汉语的“词”不同)。对此,我们的评价是:此时有了表示虚词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辞/词”,但其归纳还不完善,只注意到了虚词中的助词、叹词,但还有其他的虚词;在解释虚词(助、叹)只是指出了它是一个虚词,没有给出具体的 用法。 3.关于句读 《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东汉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 也。”这里所说的“离经”,就是断句的意思,只有正确断句才能“辨志”。再如: 《诗?墙有茨》云:“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于君丑也。 (省略) 《诗?柏舟》云:“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毛传:中河,河中。 (语序) 《诗?桃夭》云:“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本应用室家,但为了押韵,故用家室) 《毛诗》 秦朝焚书后,汉代传有三家诗,鲁人申培公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以及齐人辕固生的《齐诗》(注意:鲁诗、齐诗为国名,韩诗为姓氏),这三家诗均为今文诗。而毛亨有古文《毛诗》与《毛传》,以其更可靠,逐渐取代了三家诗。毛亨应该是赵国人,他是荀子的学生,而毛苌是毛亨的传人,赵国人。 《毛诗》的训诂方法:1)释词义,2)释句义,3)释诗旨,如《毛诗序》称《关雎》为“后妃之德也”,而刘氏《文心雕龙?比兴》云:“毛公述传,独标兴体。”4)释背景,5)释表现方法,6)离章析句,如:关雎五章,章四句。(这对古籍的流传是十分有利的) 郑玄的《郑笺》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来自百度) 马融(79—166)降纱设帐,尝言:“得我学之秘者,惟郑玄一人耳~”现存的郑玄的作品只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为“三礼注”)《毛诗笺》。《说文》对“笺”的注释为:“笺,表识书也。”郑玄写作《毛诗笺》的目的正在于: 1)阐明、补充《毛传》中隐晦、简略或者省略的地方; 2)为提出与《毛传》不同的见解。如对“寤寐思服”的注释,毛传为“服,思之 也。”郑玄笺为:“服,事也。” 《毛传》与《郑笺》的学术价值: 1)毛传我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注,具有古老性、完整性、可信性三个特点。 2)毛传中的“同训”对后代的学者很有启发价值,清陈焕著有《毛诗传义类》。 3)郑笺比毛传的训诂更为丰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4)郑笺部分保存了“三家诗”的训诂材料。 此外,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汉初与东汉末的语言情况,本身具有语料价值。 第二节 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1.《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关于书名,尔雅:尔,通迩,意为接近;雅,雅言,雅者,正也。《尔雅》即针对方言,又针对古语。 三国魏?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 东汉?郑玄认为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孔子门人作。 何九盈等,认为是战国齐鲁一带儒生作。 宋?欧阳修认为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时人汇集的。 1)周祖谟先生认为是成书于西汉中后期。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尔雅注》。(百度) 因此,我们认为《尔雅》初稿大致成于战国末、秦初,在前255—前213之间,西汉初经增补完善,文 帝设博士基本定稿。 2.《尔雅》的编撰目的 1)正名:辨名物,释方言。(迎合先秦时期就有的“正名”的思想) 2)为解经服务。 3.《尔雅》的篇目及内容 19篇(原本有1篇序,现已佚),释诂、言、训表示人的语言,释亲表示人的亲属,释宫、器、乐表示人的生活,释天、地、丘、山、水表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释草、木、虫、鱼、鸟、兽、畜表示人所接触的生物。这十分符合《周易》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又反映了秦汉时人的知识、文化结构。图示如下: 普通词语:诂、言、训(其语言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此) 尔雅社会生活专名 百科知识天文:天 自然万物专名地理:地、丘、山、水 植物:草、木 动物:虫、鱼、鸟、兽、畜 《尔雅》的主要内容 释“诂、言、训”三篇表示一般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名词很少。具体说来: 1)“释诂”解释古代的语言,体例多是罗列一群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见的词来释义,例如:“适、之、嫁、殂、逝,往也。”(从这一条也可以看出,释诂是古语、方言均释) 2)“释言”主要是解释古代经籍中的常用词和一代古代方言词,与“释诂”相近,区别只在于“释言”不是罗列一大群词来释;它多释表示状态、情叠的双声词,例如:“肃肃、翼翼,恭也。” 后十六篇(亲—畜)可以说是各种名词的分类词典,须要注意的是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位置关系,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宾语位置。例如: 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用父、母释考妣) 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互训) 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释乐:大琴谓之离。 释天:苍穹,苍天也。(A,B也,这是最常用的格式) 释地:汉南曰荆州。(用汉南释荆州) 4.《尔雅》的释词方式 4.1义训、声训(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同),例如:“鬼之为言归也。” 4.2义界:“父之考为王父,夫之妣为王母”(释亲)。在这类训释中,《尔雅》很重视同义词的辨析,例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注意,这并不是兄、弟的完全、正式的释义,只是用来区别兄、弟,这是二者的最大的区别,我们称之为区别性特征。然后,《尔雅》中还有描写式的释义,例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畜) 《尔雅》主要的训诂格式与术语(A为被释词,B为用来释A的词): 第一类:A,B(也)。 A之为言B。 第二类:B为A,B谓之A,B曰A。 这种注释的局限性在于: 1)用B释A,若B是一个多多义词,那么它用的是B的哪一个义项呢,不确。 2)一组被释的词并非同义关系,他们只是分别与释词的不同义项相对应(二义不嫌同条),比如“林、烝”用“君”来解释其实是用的君的假借义“群”(表示大)。 3)释词与被释词不是同义关系,它们只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声训的A与B并非同义) 4)有时被释词不是词二是句子,如:“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 5.《尔雅》的价值与影响 价值:1)训诂学方面: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为解经服务,具有实用性。2)词典学方面:它以释词为目的,按义类来编排,对词典编排有指导意义。3)词汇学方面: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部分词汇。4)还具有自然科学和文化(释亲)价值。 影响:1)西汉文帝时期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后为十三经之一。2)成书之后不断被研究,为它做注,比如晋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的《尔雅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以及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有“雅学’之称。3)首创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这是尔雅派辞书的先河。 第三节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方言》 扬雄(公元前53—18年),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杨赋》《甘泉赋》《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以文学闻名。其《方言》时人称之为:“悬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 1.关于书名 《方言》的全称是《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1)輏轩使者,意在说明书中材料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古代有采风的传统,比如;《华阳国志》中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全书包含的内容。 2)绝代指先代,意为绝代语的释义。 3)别国方言,是地域上的词的变体。 2.《方言》的体例 13卷(应该说只是一本未定稿),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在词语的释义上有重要的发展。表现在: 1)大多注明了方言词使用的地域范围。卷一有:“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这里的“楚谓之党”是“知,楚谓之党”的省略,“之’也就是“知”,它是用“党dang”的音来表示“懂”这个意思,因为当时还没有“懂”这个词。 2)有时还指出方言词语的历史传承情况。例如:“敦、丰、奘、将,大也。皆古今语也,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出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卷一) 3.《方言》的重要术语 3.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总语、通名,分为三个层次。 1)在汉代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 其通语也。”(卷十)这条释义,也说明当时的通语以长安话为基础。 2)两个或以上地区的通用词语。“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间之通语也。”(卷十三) 3)某地区 《方言》:“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卷十) 从这三条语料可以看出,《方言》较之稍早的《尔雅》,其注释更为详细,价值更大。 3)在训诂学上的价值,请看: 《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诗?鸳鸯》:“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方言》:“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 4)在语音研究方面的价值。这一点较难,不须掌握。 局限:1)记音工具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同音字并不准确;有时会误导借字有某某义,如借“党”表示“懂”,其实前者并没有后者的意思。再比如武汉话中的“哪里克”,很容易误导人以为“克”有“到XX去”的意思。2)研究工作有较大的缺漏。有些方言词没有记录下来;某些词的通行区域可能有错或者遗漏;它只是针对汉语词汇,很少涉及语音、语法。 6.《方言》的影响 扬雄的《方言》问世后,刘歆的《七略》没有言及它,而许慎的《说文》则有引用。后代,有许多相关的著作,例如,清杭世骏有《续方言》,但它是从古书中找材料,而不是从实际调查得来,价值不大。有一些零碎的笔记体方言记录,如颜师古的《匡谬正俗》以及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璐》等。明清时期,产生了专门的笔记体方言著作,比如李实的《蜀语》以及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等。此外,有考证一般方言俗语的著作,如钱大昕的《恒言录》以及翟灏的《通俗编》等。 此外,须要注意的是《方言》的注疏,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华学成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第四节 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 许慎(58一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 ,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四卷,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 宋代徐铠有《说文解字系传》,是为小徐本;徐铉奉诏校订《说文》,是为大徐本。主要特点在于:1)在每字之下加上反切注音(许慎时代反切还没广泛应用);2)补充注释,皆注以“臣铉等曰”;3)增加“新附字”在每部之最后。 1.内容与体例 原书分为14篇,分540部首,收文9353,重文1163,说解字133441个。 1.1部首及同部字的排列 部首: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序)按字形结构分析出540个基本部件,称之为部首。部首以“一”始而以“亥”终。其他538部的次序:1)共理相贯,即意义相关的排在一起,如:木、東、林;2)据形系联,形体相近的排在一起,如卷一:一、上、示、王、玉、钰。 同部字:以类相从,意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言”部:讥、诬、诽、谤。如果出现东汉皇帝名字的字,则不注,放在一部的前面,如:秀,上讳。表吉祥之类的字在前,凶在后; 尊在前,卑在后;部首列在第一个,并在该字的最后注明:凡某之属皆从某。 1.2三种字体 小篆是正体,被列在字头。古文、籀文大部分作为“重文”附在说解之后,仅有少数作为部首或者字头。汉根本不知道有甲骨文、金文,只知有小篆,以为是最古老的文字;古文,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籀文,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又称大篆,斯翁的小篆由此而来。宋代金石学兴起,(如欧阳修、赵明诚等)对金文颇有研究。 1.3释字体例 1.3.1说解字义:有直训、义界、描写、譬况、声训等。例如: 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雖:似蜥蜴而大。(这是形声字,从虫,唯声。这叫“形占一角”) 熊:兽似豕,山居,冬蛰。(描写、譬况) 户:护也,半门曰户。(声训) 1.3.2说解字形: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如下: 1)象形字:术语有象形、象X(之)形,象X,从X象XX之形。例如: 自:鼻也,象鼻形。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合体象形) 2)指事字: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 (-是指事符号) 3)会意字:术语有从XX从XX(会意)、从XX从XX省。例如: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喬:高而曲也。从乔从高省。 4)形声字:术语有从X,X声。例如: 吞:咽也,从口,天声。(天与吞音相近) 泰:滑也,从卄从水,大声。 注:亦声,主要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省声,表示省略了声符的一部分形体,例如: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木疏) 1.3.3说解字音 一般用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约占80%),若不是形声字,则主要表示方法有: 1)读若:用同音字直接注明读音,如: A凭:依几也。读若冯。(读若引同音字) 注:古无轻唇音,“冯”读重唇音ping. B惢:心疑也。读若《易》旅琐琐。 (读若引经) C卸:舍车解马也。读若汝南人书写之写。(读若引方言) D有的读若是注音兼释义,如:夫夫,并行也。读若伴侣之伴。 2)读同:读与X同、读若X通,前者只注音,后者有时兼释义。例如: 雀:依人小鸟也。读与爵同。 走圭:半步也。读若跬同。(“走圭”与“跬”音义均相同,注音兼释义) 3)声训:提示语源、读音,如:士,事也。 4)引用书证,(《说文》中只有一些字引用过书证)例如: 湎:沉于酒也。周书曰:罔敢湎于酒。 (按:《周书》是《尚书》的一部分) 所:伐木声也。诗曰:伐木所所。 1.3.4释字的义项 1)《说文》一般只释字本义,偶用“一曰、又曰、或云”等指出该字的其他说法。 胜: 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桑经切。 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按:chi阴平) 2)“一曰”有时也用来交代字形结构和读音上的不同意见。如: 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焚省声。 (会意) (象形) 2.《说文》贡献的 1)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创立;2)为汉语词典的编写树立了范式;(比如,引用书证)3)在词汇学、训诂学上的价值:4)在上古音研究上的价值;(比如,形符对研究上古声部有益) 5)提供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方法;(比如,音形义相结合) 6)对当时的文字起了统一规范的作用。 3.《说文》的不足之处 1)释义的不足。如:示,天垂象,示凶吉,所以示人也。 2)部首的划分和一些字的归部不合理。如将“恒”归二部。 3)检索不变。部首不易查找,同部中的字也不易查找。 第五节 我国第一部词源学著作《释名》 1.刘熙与《释名》 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 他在《释名?序》中说: 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 由此可知:1)本书探讨词语的得来之由。(主要用声训的方法,可谓纯语言学探讨) 2)日称:说明是以常用词为研究对象。 3)以类求之:说明刘氏之书只是确立相关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2.内容与训释体例 《释名》凡八卷,二十七篇。其27篇依次是: 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 卷二:释州国,释形体。 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 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 卷五:释衣服,释宫室。 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 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 卷八:释疾病,释丧制。 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训释体例: 2.1用声训说明词源,这是最基本的。例如释天: 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月:阙也,满则阙也。 2.2有的声训词兼释义与词源,分两种: 1)先声训,再补充说明:画,绘也,以五色绘物象也。(释书契) 2)只有声训词:败,溃。(释言语) 2.3义训+声训,说明词源: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水) 2.4用叙述的方式说明词源: 河南,在河之南也。(释州国) 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释床帐) 2.5兼有义训、声训及形训: 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傍作山也。(释长幼) (义训) (声训) (形训) 2.6先义训,再补充说明:不得埋曰弃,谓弃之于野也。(释丧制) 注:《释名》释义的变例 1)同字为训: 弟,弟也,相次弟而生。(释亲属)(按:后两个弟应该为“第”) 易,易也,言变易也。(释典艺)(按:前面一个易指的是《易经》) 2)递训:多是先声训再义训,如: 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释姿容) 3)歧训:也就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这多与语言演变及方言有关,如: 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 处 若居舍也。(释车) 3.《释名》声训评述 3.1声训的语言学依据: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及约定性的特色。
本文档为【中国语言学史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19
浏览量: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