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生物科技与现代农业, 孙 倩 贾玉连 张静然 约3029字 摘 要:全新世早、中期东亚季风区气候存在千百年级的剧烈波动,中国考古资料揭示,古水稻在这个时期开始了起源与驯化过程。本文统计了57个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点和水稻类别,将几个遗址点的水稻起源驯化过程与其气候、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对比分析。初步认为遗址6.0kaBP以前的水稻处于起源或初级驯化阶段;6.0kaBP后是本地或异地继承的栽培稻;气候变化造成水稻驯化中断,中断后遗址中再现的水稻遗存无二...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 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生物科技与现代农业, 孙 倩 贾玉连 张静然 约3029字 摘 要:全新世早、中期东亚季风区气候存在千百年级的剧烈波动,中国考古资料揭示,古水稻在这个时期开始了起源与驯化过程。本文统计了57个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点和水稻类别,将几个遗址点的水稻起源驯化过程与其气候、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对比分析。初步认为遗址6.0kaBP以前的水稻处于起源或初级驯化阶段;6.0kaBP后是本地或异地继承的栽培稻;气候变化造成水稻驯化中断,中断后遗址中再现的水稻遗存无二次起源性质;中国古水稻为多区域起源。 关键词:全新世 气候变化 古水稻 起源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069-02 1引言 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一种。稻作起源的研究是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址已近百余处,在长江、黄河、淮河流域等地发现的稻作遗址中,数量以长江中下游居多。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的起源期,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到发展、成熟的全过程。 近年来,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来清晰勾勒稻作起源已成为可能。本文基于具有绝对年龄(放射性年代)的57个稻作遗址,通过分析遗址地层、水稻性状、遗址经济形态等信息与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信息,尝试探讨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机制。 2研究方法与步骤 2.1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从考古、考古学报等杂志中获取古水稻的遗存类型、埋藏地层、年代等。根据从原始发掘报告所获取的有关水稻的遗存信息来查阅水稻的年代。例如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报告中得知在遗址的探方T302第九层有古水稻稻谷遗存,再从碳十四测年数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可查阅到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探方T302第九层的木头所测到的年代为7618??42kaBP,此为该遗址古水稻年代。 2.2古水稻遗址点时空分布及水稻类型变化 图2各区域遗址点水稻年代(日历年)变化图 2.3全新世气候分期 近万年来,中国的古气候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图3) 图3全新世中国温度变化趋势 3讨论 3.1古气候特征与古水稻的时空分布特点 对图2图3分析得出:12-8 cal kaBP晚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处于全新世以来的最低温阶段。迫于环境压力,人类开始有意识的驯化水稻。但这一时期人口较少,所以考古中发现的此时期水稻遗址较少,仅三处,且水稻类型为原始稻和偏原始稻。因此推论这一时期是古水稻的起源阶段。 8-6cal kaBP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气候暖湿,气温较高且在7.7kaBP左右达最高温。适宜的气温和暖湿的气候一方面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可供随机培育;一方面人口增多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野生稻及小规模水稻种植无法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开始大规模驯化水稻,水稻的生长种植范围扩展至北方。这一时期的水稻遗存也增至9个,两处在黄、淮河流域,水稻类型多籼稻粳稻分化的中间型。推知此时期南方水稻处于初级驯化阶段,北方少数地区经历野生稻采集向野生稻驯化的过渡。 6cal kaBP-4cal kaBP中全新世的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野生稻的数量和类型都有所增加,人类可以从充分的野生稻资源中选择更高产的水稻进行驯化,满足日益增多人口的食 物需求,人类的水稻栽培技术开始日臻成熟,因此此时期的水稻多为偏栽培稻或栽培稻。气候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使在更北的地区种植水稻成为可能,水稻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水稻遗址点猛增至24处,5个在北方。 4cal kaBP以来是晚全新世的温干气候,气温较前两阶段略低但比第一阶段要高,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的生长种植略有不利,但水稻经长期驯化已具备了稳定性状,栽培稻的生长对小幅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成熟的栽培技术使水稻种植传播至更广泛的区域。水稻遗址在环渤海湾、西南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及台湾地区均有发现。 3.2典型遗址古水稻遗存及其地层分析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东的冲积平原。遗址地层的第1层为耕土层含新石器时代红陶片及近、现代遗物;第2层分2A层扰土层,遗物同第一层,2B层无文化遗物,为文化间断层;第3层含大量红烧土块、陶片、炭粒、兽骨、石器等;第4层包含物较少,偶尔发现碎陶片、草木灰屑和兽骨。1、2A、3、4层均发现大量水稻硅酸体和炭化稻米, 1、2A层稻种处于粳、籼分化中,以粳稻为主,3、4层水稻为近似野生稻的偏粳稻,在2B层无水稻发现。该遗址年代在7000-8000年之间,3、4层处于裴李岗文化期,此时的贾湖遗址处于温热多雨的北亚热带气候区,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好的地理环境,但当时贾湖冬季仍寒冷干燥,仅靠采集、渔猎很难获取充足的食物满足自身需求,人们一旦发现野生稻的食用和储藏价值便会对其进行培育繁殖。遗址2B层水稻中断后又在上层发现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说明水稻遗存的消失受小时间尺度气候突变的影响,人们暂时放弃水稻种植,当气候变幅趋稳后又在早期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继续驯化水稻。由以上分析可以推论,处于古气候过渡地带的淮河流域或许应是水稻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遗存中断后在遗址上层又出现的水稻无二次起源的特征,是对前期水稻的继承。 彭头山遗址位于澧水北岸的河湖冲积平原-澧阳平原,遗址地层的第1层系屈家岭文化层,2-7层均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堆积,各地层中均有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出土,陶片中含有大量稻壳和稻谷,下层偏原始稻,向上几层发现偏栽培稻。遗址处于升温期,形成初期人口较少,依赖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人们通过简单的渔猎、采集活动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食物需求;一段时间后,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可供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不断萎缩,先民开始有意识的栽培水稻,水稻的驯化也逐渐成熟。彭头山文化距今9785-6252年,彭头山文化与贾湖文化是在同一历史时限内同步发展的,但从水稻类型我们看出,彭头山遗址多数属细长粒形偏籼稻;而贾湖遗址多为偏粳稻,单从这点就可推论两地水稻很难同源。 4结论 综合以上对古水稻的年代、古气候与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对比以及古水稻类别所做的分析,本文初步认为: (1) 古老遗址中6.0kaBP以前的水稻为野生稻或偏野生稻,均处于起源或驯化的初级阶段。 (2)遗址中发现的6.0kaBP以来的水稻大都具有长期驯化的特点,是栽培稻,是本地继承或异地传播而来。 (3)气候变化能够造成水稻驯化的中断,在中断之后,遗址中再次出现的水稻遗存,不具有二次起源的性质,而是具有显著的继承性。 (4)长江中游、下游与黄河流域在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上的地位相当,这三大区域均有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绍武, 龚道溢等.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J].自然科学进展,2000, 10(4):325-332.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第六次发掘简报[J]. 文物, 1989, (1):18-20. [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 1990, (8):16-22. [4]张居中, 王象坤. 贾湖与彭头山稻作文化比较研究[J]. 农业 考古, 1998,(1):108-116.
本文档为【中国古水稻起源驯化的环境学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6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