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举报
开通vip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弟33卷第6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3.No6JoumalofEastChinal",'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01年】1月 November.2【x)1 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 ——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枸馈赠 顾伟列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上海9A30062) 摘要: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扎抽馈赠活动...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 弟33卷第6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3.No6JoumalofEastChinal",'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01年】1月 November.2【x)1 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 —— 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枸馈赠 顾伟列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上海9A30062) 摘要: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扎抽馈赠活动,体现了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和 互惠原则.具体而言,当地流行的礼特馈赠习俗,在村民交际中承栽着尽道德义务和表达感情的 双重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当地至夸仍有的制作和保存"喜账"的民俗事象,这一习俗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 活动的真实留存,它显示了主人冉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当地还存在"攀过房亲"这一村民交往 中的侍统习俗,这一习俗造就了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机制 关键词:村民交际;礼物馈赠;人情伦理:互惠原则 在上海市松江区张泽镇乡间,礼物往来在村民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地村民认为, 送礼就是"送人情",显然,他们把礼物馈赠看作是人情表达的主要方式.村民们本着"有 来有去",亦即"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通过礼物交换传递感情,维持并巩固着既有的亲 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村民中的礼物往来,以双向流动为常态,即以对称性模式 在相互问 流动,然而在某种情况下,礼物馈赠又呈单向流动,上述现象的存在,昭示着礼物馈赠背后 的人情伦理和互惠原则. (一)大人情与小人情:乡村社会的道德伦理与关系网络 在村民的人际交往中,人情是他们关注的核心概念.他们习惯于将"送礼"说成"送人 情".在村民的理解中,"人情"这一概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道德义务,其二 为感情表达.前者表现在孝敬长辈,关怀亲友等道德伦理的层面,后者表现为通过礼物传递 感情——诸如关爱,眷恋,友谊,责任,贺喜,哀悼等等.于是,礼物馈赠便承载着道德伦 理和表达情感的双重内容.在当地村民看来,一个懂人情,讲人情,善于在不同场台按规则 就是一个讲道义,有感情的人,当然,他与亲友,邻里也能保持着一种"送人情"的人, 亲 密的关系,他所构建的关系网络是可信赖的.反之,一个不懂人情的人,不仅会使既有的关 系因疏于往来而情谊淡薄,而且也难以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新的关系. 在张泽镇井凌桥村和四村的调查中,受访村民解释了"大人情"和"小人情"的区别. 首先,人情的大小之分,与送礼的情境和礼物价值的大小相关涉.一般而言,凡婚姻,丧葬 等仪式性场合,受对方邀请出席而送的礼物,价值较高,此属"大人情";在探望病人,节 日互访等非仪式性场合,所送礼物价值较小,则属"小人情".其次,人情的大小之分,又 收稿日期:2001年6月15日 取决于送礼者和受礼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村民们谙熟本人与私人网络中所有成员在关系 上的亲疏远近,并以此决定礼物数额的大小.按当地习俗,私人网络中的成员分为三个层 次,核心层为至亲,包括阿舅,舅姑,阿姨,姨夫,外公,外婆,祖父,祖母,叔叔,伯 伯,寄爹,寄妈等,由于当地青年大批进入城镇务工,所以一般又将本人的师傅,师娘也列 入至亲范围.第二层次为一般亲戚,如堂房叔伯,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第三层次为 乡邻,朋友与同事等四村村民王荣森随口背诵了当地流行的民谣:"儿子好不算好,媳妇 好真的好;女儿好不算好,女婿好真的好;兄弟好不算好,伯母(兄弟之妻)好真的好;亲 戚好不算好,邻居好真的好."此外,当地还流行"劫难之中喊四邻"的俗语.可见,上述 层次的划分,意味着村民交际早已越出父系宗族的范式,不但将姻亲也纳入至亲的范围,而 且,他们还十分重视邻里关系. 关系纽带的维持,依赖于平时的走动和礼物往来.四村1队的陈金龙老人指出:"送礼 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懂点人情,不能有事有人,无事无 人;说它复杂,是你要了解送礼的规矩,送得多,对方压力很大,送得少,你也拿不出手." 陈金龙对困难之中见真情感触尤深.前年,陈突患小中风,先后入住镇医院和区中心医院抢 救治疗,住院期阃,除镇领导和村办企业的领导亲临慰问外,其亲属包括哥哥,阿舅,连 襟,过房儿子,堂房兄弟,堂房妹夫等都赶来探望,并送了礼.陈金龙经济并不宽裕,住院 治疗化去医疗费4oOO元.按当地习俗,探望病人所送的礼为"小人情",数额多在lOO元左 右,由于探望者众,礼金也达2000余元.领导和亲友的探望,不仅使他感受到道德的关怀, 人情的温暖,也使他在经济上得到了支撑.陈纪录了每笔礼金的数额,他表示,今后亲友有 事,自己也要还礼.去年3月,陈的大阿舅不慎摔伤,陈得知后即去探望,送礼金100元. 6月,陈的连襟工伤骨折,陈拟携礼探望,连襟考虑到陈的实际情况,在电话中反复强调不 收礼金,但陈仍购买了蹄膀等食品送去,执意要对方收下.陈告诉我:"回礼虽不等于还债, 但空手去,道义上讲不过去."在其他受访者处也可听到类似的表述,村民们忌讳将回礼说 成还债,而是说成"还人情",显然,他们把"送人情"和"还人情",都视为一种道德义 务. 张泽镇一带村民间的礼物往来,以往常见的糕点烟酒一类的实物性礼物,如今已多被现 金所替代.就礼物本身而言,已不存在某种象征意义或超自然的含义.礼物只是一种传递道 德关怀和感情联系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礼物本身,而是人的感情将馈赠和收受双 方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村民们称之为人情,因此,"大人情"与"小人情"在名义上虽 有大小之分,但都离不开感情联系这一核心要素. (二)喜账:乡村社会礼物流动的真实纪录 在张泽乡间,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和保留喜账的习俗.喜账是由红纸裁成32开大小,装 订成册.封面居中书写堂名,左下角书写举行仪式的日期,右上角书写"龙风呈祥"," 鸾凤 和呜","新婚之敬"(婚礼),"落成之敬"(上梁),"松鹤之敬"(寿诞),"汤儿之敬"(喜三 朝)等表示吉祥的词语.喜账内按辈份大小排列次序,辈份大的居前.有的喜账在末页附有 文字说明,纪录举行仪式当天发生的一些事,如某人酒醉,某人闹新房时的别出心裁之举 等,类似婚礼大事记.如今一些老年记账先生仍按此传统,于喜账末页附录婚礼见闻. 喜账是家庭举办重要仪式(诸如婚礼,喜三朝,升学,参军,丧礼等)时,主人收到所 有礼物的正式纪录.在举办仪式的当日,为了纪录收到的礼物,主人特意在客堂西首房内设 8O 八仙桌一张,聘请村内会计或亲属中文化程度较高的担任记账人.出席仪式的客人,都会到 都要编上该处奉上预先准备好的红包,红包内装有现金.记账者每收到一个红包,号码,将 送礼者姓名及红包号码记人账册.按当地习俗,记账人不能拆红包,待仪式结束后,才由主 人会同记账人拆开红包,并点清每笔礼金数额,然后将数额填在编号后.通过对红包的拆点 和礼金的登记,主人能清晰地了解到哪些亲友参加了仪式,以及每份礼金的数额.显然,喜 账是村民家庭社交史中重大活动的真实纪录,它显示了主人公人际关系网络的总貌. 村民们精心保存着每一份喜账,一位67岁的老人介绍,他结婚于18岁,如今近半个世 纪过去了,但结婚时的喜账依然保存完好.喜账的神圣性不仅在于为当事人纪录下日后可资 回忆的人生重要一幕,更在于为他日后需要决定自己在类似的场合回赠礼物时,提供了数额 上的依据.关于回礼的数额,通常是在对方所赠礼金的基础上增加1O%一20%,对当地村 民来说,这是一种常识,是人情往来方面的通则,因为礼物一方面是双向流动的,一方面又 不能斤斤计较礼物的价值. (三)攀过房亲:乡村社会的一种互惠形式 攀过房亲又称"过继",此俗在松江流传久远,至今未绝.攀过房亲一俗的缘起,本是 婚后不育而领养兄弟之子,以后则发展为非亲属关系的两家,由于攀过房亲而结为亲戚.如 今在张泽乡间,攀过房亲仍很流行.过房的原因多为两家本有着亲密的朋友关系或邻里关 系,经过房的仪式,两家发展为亲戚关系.此外,也有的出于乡间"冲喜"的传统信仰,即 家长怕其夭折,通过攀过房亲为小孩"冲喜",以避邪祛病保平安. 小孩体弱多病, 攀过房亲的程序为,两家经商定过房,即定下攀亲吉El.攀亲当天,过房儿子或女儿打 扮一新,父母备厚礼携孩子前往寄爹(妈)家.到寄爹家后,过房儿子(女儿)行大礼,叫 "寄爹…'寄蚂",乡间称此为"叫应".拜礼毕,寄爹赠过房儿子(女儿)"见面钿",又称 "压岁钿".当El,寄爹备丰盛菜肴,招待过房亲,有时也邀请至亲好友同来庆贺.过房亲认 定后,寄爹(妈)还得为过房儿子(女儿)取个"继名",继名从寄爹(妈)姓,继名如同 小名,正式场合仍用原名,不用继名. 过房亲是私人关系中的特殊型构,虽非亲属,实同亲戚.例如,过房儿子(女儿)结婚 成家,在所邀请的至亲好友中,寄爹(妈)的排位在舅舅,姑夫,叔伯后,位居第四,可 见,攀了过房亲的双方都把对方视同至亲.当然,寄爹(妈)参加过房儿子(女儿)的婚 礼,他们所送的喜礼,价值要超过一般来宾. 寄爹(妈)认了过房儿子或过房女儿后,逢年过节,一般都要携礼看望,所送的礼物为 小孩衣物,食品,玩具及现金等,春节期间,压岁钱是不可少的.当地有认过房儿子,女儿 多达8个左右的,俗称"一桌".攀亲过多,意味着礼物开支大,经济上压力不小,因此当 地也有压岁钱给3年的习俗.但通常情况下,两家既已攀亲,往来自然增多,礼物馈赠也较 频繁.寄爹(妈)看望过房儿子(女儿),进些礼物,是一种道德义务.攀了过房亲的两家 的第二代,俗称"过房兄弟",多数情况下,因第二代有各自的社交圈子,彼此往来较少, 导致关系渐渐疏远,当地有谚语这样形容过房亲为一代亲的情形:"过房亲一代头,黄瓜棚 抽掉粱". 张泽一带,小孩认寄爹(妈)时的年龄多在3岁左右,此时寄爹,寄妈正值大有可为的 青壮年,他们一般从认了过房儿子(女儿)后,既在经济上通过礼物馈赠的形式,为小孩的 又通过上门探望,逐渐培养起双方的感情.随着小孩的长大成长提供一定的资助, 成人乃至 81 结婚成家,他们的寄爹,寄妈也渐入晚年,这时,过房儿子(女儿)就有义务于逢年过节之 时,探望寄爹,寄妈,他们也通过礼物馈赠的形式,在给寄爹,寄妈提供一定的生活资助的 同时,又让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在井凌桥村和四村,一些老年受访者的过房儿子(女儿)不仅早已成家,有的第二代 也已结婚成家,尽管如此,他们大多与年迈的寄爹,寄蚂依然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井凌桥 村勤楼队的陆宝根年届七十,其过房儿子每年除夕都要前来拜个早年,并送礼金 200元.几 十年如此,已成惯例.四村新陆队的马德余年轻时认有两个过房儿子,在他们成家前,每逢 春节,中秋,马德余总不忘前去探望,送给压岁钱或食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过房儿子成 了家,有了第二代,但逢寄爹生日,他们都会携礼前来祝贺,其第二代称马德余为"寄大 大".四村1队陈金龙3O余年前认有过房儿子,过房女儿各一人,近年来,过房儿子的母亲 患严重胃病,陈常上门探望.前年陈患小中风住院,去年,陈的妻子又住院开刀,可谓祸不 单行,他们住院期间,过房儿子,女儿多次买了营养品前来探望,使陈金龙老夫妻备感温 暖. 上述事例表明,通过攀过房亲构成的社会关系,以前期由长辈(寄爹,寄妈)关怀小辈 (过房儿子,过房女儿),到后期由小辈关怀长辈,客观上造就了一种乡村社会的互惠机制, 相信这一互惠模式与其所依存的攀过房亲习俗,依然会在乡阈传承.如受访的四村年轻的行 政副主任高峰,他于1999年结婚,新婚期间,他与朋友攀了过房亲,认了好友的女儿为过 房女儿.攀过房亲当天,他送了1000元给过房女儿作压岁钱,他表示,今后每年将不少于 两次登门看望过房女儿.这一事实的意义在于,攀过房亲这一传统的人际交际习俗,依然能 被观念新潮的年轻人所接受. (四)不以贫富取人:乡村社会的交际规则 随着张泽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 向非农业生产,年轻人向城镇转移,导致乡村的常住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大多无固定 收入,加之农副产品价格低落,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但社会变革尚未对古朴的民风造成根 本性的冲击,也未明显导致人情的冷漠和异化.在礼物馈赠和人际交往方面,人情伦理依然 涵盖着各种关系,村民们把交际中的以贫富取人者视为势利者,他们对这类人表示出极大的 鄙夷,同时,对个人关系网络中经济困难的亲友,在礼物往来方面表现出真诚的体谅,宽容 和关怀.在下述情况下,礼物馈赠是非对称性的. 首先,已结婚成家并与父母分居的子女,逢年过节大多回家探望父母,并利用这一机会 向父母馈赠现金和食品等.在受访者中,那些已丧失劳动力的年迈村民,其日常生活开支, 后代向长辈的馈赠,是一种不求回报的道德义务.当然也有主要来自子孙的馈赠. 少数漠视 孝敬,不尽瞻养义务的小辈,但他们的行为会受到乡村舆论的谴责,也会受到村干部的干预 和调解. 其次,以回礼的方式表示体谅和关怀.一部分老人由于无固定收入,经济拮据,而人际 交往中的礼物往来又不可避免,从而使他们陷于两难的尴尬.一位老人告诉我,当地谚语 随:"人情不大照章发","章"指的是规矩,"发"意谓送礼.另外又有"进门发"的说法, 意思是长辈踏进客人大门,小辈前来招呼,"叫应钿"是不能不发的.于是,一些老人在出 席仪式性典礼活动时,常会产生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一方面,难得的亲友聚会可以给平静的 晚年生活带来欢乐,另一方面,因囊中羞涩又害怕被邀.虽然,乡村社会的礼物馈赠以对称 82 性互动为通则,但垦当地不少办事的东家,出于人隋伦理的考虑,常用回礼的方式,变礼物 的双向流动为单向流动井凌桥村勤楼队的陆宝根为儿子和女儿举办婚礼时,他的姐姐,姐 夫都应邀出席,并送了礼金,陆很体源他们的生活拮据,所以在婚礼结束告别时,便回赠他 们一个红包,陆强调:"对方送}须收下,不可推辞,拒收会使对方误以为自己看不起他, 所以回札一定要在告别时,这样就不会造成对方的尴尬和误解,这?'礼到情不薄'."陆宝 根与其姐姐,姐夫和弟弟往米密切,陆的弟弟虽家住金山松隐,但几乎每月都来张泽探望哥 姐夫每年前来作客3次左右,由于经济不宽裕,他们常空手而来,陆对此哥,其姐姐, 并不 在意,他表示,若对方携礼而来,自己反而会感到很不安.与其姐,弟相比,陆在经济上较 宽裕,他前去姐,弟家作客.一般会带些礼品送对方.显然,陆在与姐,弟的交往中,礼物 馈赠是呈单向流动的:这,一个案表明,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有q于商品的交换价值,贫 富的差异可以导致礼物馈啭的非对称性流动,但在多数情况下,贫富的差异不会导致亲情, 友情的淡漠, 张泽一带的乡村社会生活中,包含着关怀,责任,体谅等诸种道德因素的人情,深捌影 响着村民的人际交往在这里,人情馈赠成了维护与建设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关系 叉成为抵抗社会生活风险的重要资源: 民俗因社会生活丽产生,叉随社会变量和经济发展而变化.就张泽镇乡间的礼物馈赠与 人际关系而言,其变化约略有晒: 第,年青人已越出亲属关系去建立新的网络对他们而言,除了既有的亲属关系外, 朋友,同学,同事也随其交际的拓展而纳人私人网络.一方面,fAft']忠实地参与父祖辈操办 的以亲旗为纽带的传统仪式,并…依乡间习俗馈赠礼物;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年青人间 的聚会,娱乐等活动.这类交往较少受~djSL俗的制约,而且礼物交换不存在亲疏之别,因为 出于志愿建构的非亲属联系是以岛由选择为前提的,因而礼物馈赠以自由和自愿为基础. 市是交际习俗逐渐影响到乡村社会.例如生El庆典中,市民多送蛋糕,如今乡第二, 间 也开始流行,客人送蛋糕,蜡烛以贺生日,在不少村民家庭的生El庆典中已很常见. 第三,所送礼金的数额逐年提高.兹以送结婚礼金为例,20世纪7O年代送4—8元,8O 年代送20—40元,90年代送200---400元.再如探望客人所送的实物礼品,7O年代多送饼 干,8O年代多送烟酒,90年代则流行送人参等营养保健品.同时,宴请客人的酒席标准也 水涨船高.70年代一桌8菜1汤,成本l0—2O元;80年代一桌l2道热炒加1拼装冷盆,成 本20—40元;90年f一桌8冷盆,l2热炒,6道大菜,2道点心,成本400元. 第四,社会宽容度的提高促使年青人逾越规矩.笔者曾就婚姻礼俗采访了一位在松江车 墩镇政厢任职的女青年.她认为,自己若自由恋爱,则不打算另请"介绍人",因为无须介 绍人在男女双方家庭充当沟通彩礼数额的中介;若打算旅行结婚,则不会受"回三朝"的制 约而推迟旅行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在于松江2O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迅猛与年青人大量流人城镇.以 松江联建村为例.劳动力年人均收人在2()世纪70年代为450元,8O年代至9o年代前期为 2000元,1995年以后猛增到11000元年青人身份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间鸿 沟的缩小,以及观念的更新,无不促使礼物馈赠文化的演变发展.然而,有一点是无须置疑 的,/~1I$L物馈赠将继续在乡村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扮演其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胡范铸】 83
本文档为【-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2-18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