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

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

举报
开通vip

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 内容摘要: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法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和美学思想。现实主义作为再现型文艺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表现型文艺一样,都应是源远流长的基本的审美创造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它会变形为不同审关要求的反映。在古今中外的众多著作中,很多作品都渗透着马克思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尤其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产生的现实主义流派。本文具体介绍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产生及发展,并剖析作品《复活》中体...

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
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 内容摘要: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法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和美学思想。现实主义作为再现型文艺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表现型文艺一样,都应是源远流长的基本的审美创造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它会变形为不同审关要求的反映。在古今中外的众多著作中,很多作品都渗透着马克思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尤其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产生的现实主义流派。本文具体介绍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产生及发展,并剖析作品《复活》中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 马克思文艺观 关键词:复活 现实主义 关于现实主义,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而恩格斯在给英国作家哈克奈斯的信中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则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最经典的论述。这一经典论述在当下得到了多元化的阐释,而它深层的界定则模糊不清。作为文艺流派和思潮,现实主义是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 19世纪末年,俄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至1905年革命爆发这个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托尔斯泰在描写这一阶段的俄国生活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他 [1]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第一流的地位”其中的长篇小说《复活》便是一部不朽之作。《复活》写于1889一1899年,集中地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是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文学理论批评史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马恩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后来各国得到了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内涵与发展 现实主义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他们拒绝和否定了浪漫主义的虚幻色彩,在艺术创造和审美理想上刻意追求客观现实的真实,主张对现实进行精确的描幕。现实主义文学一扫消极、颓废、感伤的浪漫的审美情调和理想,将艺术创作的视觉放在现实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提出了诸如“小说应是一面镜子”等的论述,对客观真实性的追求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美学主张,现实主义作家勇敢地直面资本主义“一堆发臭的烂泥”似的丑恶的现实。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评论法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以独特的 视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 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更为系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这是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恩格斯以巴尔扎克为典型,批评指导美国作家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时说:“你的小说也许不是充分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惫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你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那么典型了。”这段名言给我们很多启发,从中也可看出,恩格斯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现实主义的核心内容。文学当然要典型性,但典型应当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而不应该违背真实性,典型是类的样本,是生活真实的一种超越。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是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文学理论批评史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马恩的现实主义思想在后来各国得到了发展,在俄国经列宁的总结,产生了无产阶级党性的支配原则,苏联在三十年代初产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赋予现实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在中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二)现实主义的当代处境与价值 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当代的现实主义创作形成了多元化的取向,由人性的复归、文化的寻根到社会的透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解禁的文学是社会附体上最为敏感的神经,面对惨痛的历史,它激烈地要求恢复被割断的人道主义传统,这是除了现实主义以外任何艺术模式所无能为力的。 在8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小说由注重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转向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此时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如《受戒》将笔触伸向民间生活和市井生活,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族风格。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开阔了中国作家的视野,但也出现了文化传统的断裂。到了9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了“新体验”、“新状态”、“新市民”等创作流派,它们消解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强调亲历性,注重当下生活的叙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潮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是因为它在自我艺术追求和社会审美需求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它真实地关注社会普通群体生活的焦点,紧扣时代的脉搏。 二、《复活》的现实主义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复活》正是其具有深远影响的典范之作。 《复活》写于1889一1899年,集中地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精神。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 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遣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托尔斯泰就是以这个真实故事为素材,经过艰苦的探索,不断地构思、修改、扩大和深化主题思想,内容逐步演变,使柯尼的故事情节同托尔斯泰想揭露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小说的篇幅也逐步扩展,由中篇而长篇,最后终于成为一部体现作者“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 [2]教的欺骗,也要专制制度的可怕”这个重要主题的小说。 托尔斯泰通过玛丝洛娃冤案的描写,揭穿沙皇专制统治下法庭的滑稽可笑,撕下它那“公正”的纱幕,暴露出法律制度的虚伪性和反动性。在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上,有一味想尽快审完案子去会情妇的庭长;有彻夜寻欢作乐,以致在开审前还不了解案情便提起公诉的副检查官;有惧怕吵架后妻子不给饭吃而无心审判的法官;有专心思考胃病“新的疗法”的法官;还有一些想人非非的陪审员。玛丝洛娃就是在这些昏庸腐朽和执法者的手下被平白无故地判处四年苦役。地方法庭如此,枢密院也不去“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只审查在法律的引用和解释方面是不是得当”,就驳回上诉。他们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财产罢了。”托尔斯泰对法庭的揭露、对整个法律制度的批判,异常具体,人木三分,是全书重要之笔。 《复活》比作者过去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在农村,“儿童纷纷夭折,妇女担任力不胜任的工作”,人们“四处讨饭”,“人民正在纷纷死亡”。农民苦难的根源是什么,那时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答案。托尔斯泰好象是为了辩论似地先引进聂赫留朵夫的贵族地主亲戚们的谬论,说是农民得到土地以后“索性不做活了”,由于懒,“反倒更穷了”。然后,作者强烈地指出:“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们夺去了。”作者并且借聂赫留朵夫之口大声疾呼;“土地是不可以成为财产的对象的,它不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如同水、空气、阳光一样。一切人,对于土地,对于土地给人们的种种好处,都有同等的权利。”这里,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够揭示这个重要问题,正是因为他的批判力量有社会基础。 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奉为创作的准则。他极其重视真实,认为生活是一切的基础,指出“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3]。他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复活》,正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触及人们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彼得堡到外省、从衙门到律师住所、从贵族庭院到农民茅舍、从枢密院到地方法庭、从监狱到流放站的活动和生活,又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十分广泛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在《复活》结构安排和人物描写中,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群众的苦难,更突出鲜明地暴露社会矛盾,作者非常熟练地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无论是景物对比、人物遭遇对比、人物外表对比、人物前后思想活动对比等等,都被用来加强小说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就连小说的故事本身,这种在旧文学里司空见惯的题材,也不再被简单地写成男女爱情的牧歌,或是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闹剧,而是被作者赋予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用来表现贵族与农奴、损害者与被损害者的尖锐对立。这样,那个罪恶的社会、那种不合理的现实以及种种惨象,使人震惊和愤慨。应该说,《复活》正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代表作。 注释 [1]列宁. 列宁全集 第1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21 [2]列宁. 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 列宁全集 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5 [3]列宁. 列?尼?托尔斯泰.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2. 参考文献 [1] 托尔斯泰论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 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本文档为【从《复活》看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5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