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举报
开通vip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姓名:陈明灿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丨导教师:陈 20070301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industry base of tbe Northeast China, the enterprises are taking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姓名:陈明灿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丨导教师:陈 20070301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industry base of tbe Northeast China, the enterprises are taking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rom all directions. The enterprises are badly in need of a large mimber of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to get more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unent situation of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the demand and supply with the new economic theory-,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it analys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ttaining in A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mpared with Ae training system with the key universities in other provinces.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of tb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a system of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ft^aining for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cluding the knowledge system、the ability system、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e advanced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aise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the tdents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ilongiai^ Province, Key Words: the old industry base, the advanced 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 的指导下,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有关观点、方 法、数据和文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 献相对应。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并发表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 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作者:签字 日期:年:月I日 第1章绪论 选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目的及选题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 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争 际 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 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 纪的挑战。? 21世纪国际社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的竞争, 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 的综合国力、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将 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使我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立足 国内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将处于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因为,作为高等教育 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紧密 地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研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关系到高层次专门 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现实社会来看,世界知识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经济时代 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这种传统模 式已受到严唉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全球化信息网络的 形成,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其次,技 术贸易壁蜜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强化。各国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加 大创新力度,不断推进新技术产品。因此,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的创 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 新才能形成全周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调 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在知识经济 社会,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 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就 要下决心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建立和健全一批高科技创新基地,不断提髙国 家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保证不断有甜沿性的高科技成果产生。只有这样,才 能有效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 劣势和被动地位。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高校这一知识创新的主体对自身在知 识经济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 济整体中仍占较重要的地位。以工业为例,2001年东北三省全部国有及规模 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15924亿元,占全国11.76%;其中固定资产 净值7318亿元,占全国13. 2%;创造的工业增加值3052亿元,占全国10.78%; 实现利润总额723亿元,占全国15.29%,目前,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 二,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造船产量占 全国的三分之一0东北三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有油,地表有煤,地上 有粮食,多年来对原油、煤炭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许多地方的经济增长 的主要方式。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但是长期的并采不仅使这些非再生性资源日益枯竭,而且对环 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国有企业数量多,包袱重, 下岗人员多、居民生活困难等。2002年东北地区共有452,9万人领取最低生活 保证金,占全国的22%,低保人口占城镇比例人口比重帄均为7.9%,高于全国 近一倍。 近年来,东北的工业发展虽然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发展进程在 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但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不仅具有雄厚的 工业基础,同时,也具备以下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首先,部分行业的集中 度较高,有利于发展相应的专业生产基地。第二,自然资源丰富。东北是我 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农、林产品资源的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东北发展 特色工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 低。目前,东北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作为老工业基 地,长期积累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东北工业的振兴提供了 人才保证。同时,近年来东北在国有企业改制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 了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庞大的待岗队伍的存在,使东北的劳动力成本明显低 于全国帄均水帄,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更 加明显。第四,东北的地理位置优越。东北临海,拥有便利的出海口;同时, 和曰本、俄罗斯、韩国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相邻,开展边贸和吸引外资的条 件优越。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的大环境下,这些条件 对发展东北的工业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 史任务,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东北地 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努力把东北建设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 的、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增长极。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并 存的三元经济结构 东北工业的振兴,必须放在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元经济 所组成的新结构中才能成功。这就决定了东北工业振兴政策选择的基本思路 只能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重化工业脱变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为现代重化工业,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基地。可见,东北工业振兴的核心,就在于 搭建重化工业的现代技术帄台,或更广义的讲,就是知识经济的帄台。 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关键在人才支撑。要实现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部署,就必须结合东北的人才实际,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人才 结构,从根本上创新现有的人才体制,要在使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为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提 的人才保证。 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有力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动态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经 济学意义上的创新范畴。他是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问题的, 因此,所研究的技术创新实质上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熊彼特认为经济学意 义上的创新是指由企业家所进行的新产品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新原 料的获得、新市场的开拓、企业组织的创新等。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期,仅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减缓, 相反,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势头上升。 因此,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变,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 济中发挥着知识的生产作用并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美国保持 着强烈的以教育促进科技从而保持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意识,凭借其相对完 善的创新系统为国民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国际竞争和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调整了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增加了基础 研究和高科学技术创新投入,重视知识创新,公布了《科技基本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成 立了教育科学技术省。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 很多国家和地区也着力于经济、科技发展与环境、社会方面的协调关系。欧 盟制定了《科技发展与研究框架计划》,东盟制定了《科技发展中期计划》, 埃及和巴西分别颁布了《国家科技政策框架和战略》、《工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业竞争力支持计划》。 俄罗斯1996年8月出台了第一部科技法,加强发展高科技,促进科技产业化。 在非洲也出现了科技和教育的新局面。1995年只有南非和北部非洲的五个国 家与互联网连接,而1997年底非洲的50多个国家中己有47个建设了互联网 入口。由此可见,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纷纷改革科 教体制,建立或改革国家创新体系。 1.2.2国内研究动态 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止过创新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的实践活动。邓小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 他说:‘‘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 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 人民的普遍关注。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国家给予了高度 重视并已经开始实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过:‚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 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国家创新体 系中,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 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髙层 次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经济一体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 定因素。面对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巨 大科技需求,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专注那些对我国经济、科 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 紧攻关,自主创新。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 江泽民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 再创新。要猫准世界科技发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 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 式发展。 t论文总体思路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论文创新之处 论文创新之处如下: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1. 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髙层 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学校适应区域经济的摆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 供需总量进行分析,提出今后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走内涵式发展道 路,保证质量。 第2章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高层次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 已有知识和事物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事物的人。创新人才对于 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振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已经逐步进 入髙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阶段,高校的不断“r?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 量急剧增加,但是培养大部分‚大众型?具有大学学历人才的同时,也要培 养少部分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精英型创造性人才,培养这种创新人才己成为 大学的重要使命和中心任务。而高层次创新人才则不但要体现出创新人才的 高境界的心理素质,更要体现出高智能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这样,高校的 研究生:包括国家统招的学历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 管理硕士 MPA等:成为本文当中所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体。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不但要有扎实的专 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 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还要有一定的 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 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转化向掌握完整、系统 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能力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 强的创新能力。 在素质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 非专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素质直 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2.1.2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学认为,一个区域内所有产业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各个区域 以其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条件:劳动、资本、技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 来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该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一个区域 经济竞争力。作为区域概念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区域内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 合。区域内社会资源最终要配置到各个产业部门,并形成强弱不同的产业经 济,从而决定一个区域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2. 2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增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索洛、斯 旺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所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又称索洛-斯旺模型。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一劳动 比率和资本一产出比例可以以按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2)资本和劳动可以 互相替代,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工资和利润的水帄由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 产率决定,充分就业均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边际生 产率来实现,因而资本和劳动都可以充分利用。:3)存在技术进步,但它是 一个具有固定趋势的常数。然而,新古典增长模型在解释现实经济增长中存 在着很多的缺陷。首先,假设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可以按任何比例组合, 即任意替代,以便使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这是不切实际的。显然,劳动与资 本的科学组合: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是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 决定的。其次,新古典增长模型难以解释经济增长的问题。经济的长期增长 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将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 定因素,但又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此外,该模型 还假定规模收益不变,要求外生的技术进步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是中性的,否则就无法实现经济 的均衡增长,这与现实情况不符,大大降低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解释力和适 用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围绕如何把‚索洛余数?内生化这条主线, 以罗默、卢卡斯、斯科特和斯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 化?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 长模式,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使总的 收益规模扩大,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都可以得到提高。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帄, 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水帄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帄就髙,反之 亦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差距愈来愈大的原因 是两者在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经济增长的结 果,二者是循环互动、相互作用的。知识积累有四种方式,即物化为技术的 知识积累,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人力资本:积累,随劳动分工演进而积累 的知识,以及蕴含于制度变迁的知识积累。这四种知识积累方式都是有机联 系的技术进步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依赖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依赖 于制度变迁•这样,经济增长就是一个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技术进步、人力 资本积累、劳动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过程。 新经济增长理论自身正处于演化发展过程之中,不像新古典理论那样有 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模型.确切地说,新经济增长理 论是由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不同增长模型组成的一 个松散集合体。其中,下面四种新经济增长理论比较典型,它们基本可以反 映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貌。 2.2.1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1986年,罗默在《报酬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论文中,在阿罗模型已实 现部分技术进步作兩内生化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使技术进步作用完全内生化 的知识型增长模型,而且该模型的经济均衡增长不受人口自然增长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率的限制。 罗默提出个别厂商发明的新知识对其他厂商会产生外部效应。‚因为知识技术 是不能完全专利化加以保护或永远不为人知的。?这样,单个厂商的投资行为 所创造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也会为所有其他企业所获悉和应用,这些知识的‚外 部性?使整个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水帄得以提高。罗默得出企业:y) 的生产方程式:及模型均衡增长的条件: -p) /6.这 一均衡增长的条件同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无关,因G= m-6 此被认为是一个完 全内生化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模型: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方面:资本、 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为重要,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 要素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不仅如此, 知识还具有溢出效应,形成一个知识溢出一要素收益递增一厂商的知识 投资——效应放大的良性循环,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动态的自催化机 制的作用下共生共长,这就为长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保证。由此,罗默得出 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 罗默模型把知识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强调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 这不仅被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所证实,而且也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 实践所验证。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 知识积累部门。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 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即R&D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罗默指出,由于 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 水帄。特别是对后进国家,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2.2.2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 卢卡斯继承了乌扎华人力资本模型进行完善改进,提出了一个专业的人 力资本增长模型,亦称卢卡斯模型,其特点是把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 具体化为人力资本。卢卡斯提出技术进步方程式为:/,?姻和 相应生产方程式:Y (t) =K(t)iii(t)h(t)N(t):rtk(ty,卢卡斯在此基础上 推导出他的模型的均衡增长条件为:g=(l-a)[ 6-P-n]/[ 6(l'a+Y)-Y].这是 —个将物质资本和人力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资本及外部效应统一于同一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它 表明产出水帄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外部效应的函数,它表明产出水帄是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外部效应的函数。 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 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视 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 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资本的积累才是经济增长 的真正源泉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卢卡斯吸收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但E分了由技术进步具体化在生产中的 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同时也将人力资本划分为 社会共有的一般知识形式的人力资本,以及体现在劳动者的技能中的个性化 了的人力资本。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 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 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它体现在高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收益递 增,并获得高收入: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获得经验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带来的,表现为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收益都递增。正是各国人力资本的差异导 致了各国在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方面的差异, > 2.2. 3劳动分工演进的增长模式 1928年,阿林•杨格在其经典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对劳动分工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规范的限制?的思想, 提出了一个分工扩展与知识积累相互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型。杨格提出‚不仅 分工取决于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大小同样取决于分工?•这意味着,如果缺乏 高水帄的分工和足够大的市场,不仅新技术难以发明,即使发明了,在商业 上也难以推广。在杨格模型中,劳动分工的演进是市场规范扩张、交易制度 变迁、专业化制度积累的根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继杨格之后,20世纪90年代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和美国经济学家溥 兰。杨小凯把产权和交易成本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规范引入对劳动分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工演 进的研究,从微观生产过程的分析入手,探讨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同内生经济 增长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交易成本降低和劳动分工演进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 模型。 杨小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影响交易条件来影响分工水帄和相关市 场的扩展,而分工水帄和市场扩展又影响发展绩效,反过来成为制度变迁 动力。经济增长并不单纯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的 题。 在杨小凯看来,虽然分工深化产生了递增收益,但也增加了协调分工的交易 成本:假设每个人都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作为消费者,他们喜好多样化 的消费,但这会提高交易费用;作为生产者,他们喜好专业化生产,专业化 生产可以加速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高生产率,这就产生交易费 用和专业化的高生产率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个冲突把劳动分工和制度变迁联 系起来。 专业化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存在一种良性循环和正反馈机制:专业化分 工加速生产经验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生产率提高,这使人们能支付更高 的交易费用,引起市场容量扩大,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专业化水帄 的提高,形成更高的生产效率。正是在这种专处化分工的演进和市场容量扩 大的互动发展中,使人均收入和产出的品种与数量增加,从而实现了经济的 加速增长,杨小凯十分崇尚自由市场制度,认为只有建立在市场和私有产权 基础上的工业化模式具有致命的长期负面效应。 2.2. 4制度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式 1968年,诺斯在《1600年一1958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 通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并没有大 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制度变得更完善,因而降低了海 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地海洋运输生产率大为提高。诺斯开拓性地把制度因素 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即使是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 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在《西方世界的的兴起》《经 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著作中,诺斯阐述了分工演进、交易费用、产权制 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史作出了新的 解释。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2.3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 —书中比较全 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 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但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的 定义。 弗里曼在1973年发表的《工处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 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 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avtion)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 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傅家骥在1998年出版的《技术创新学》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 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 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共给来源 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 综合过程。 2.4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 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知识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 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中给有关 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获利润收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 展,就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人,通过发展资本,特别是通过发展自身的人力资 本,来发展财富、发展自身的全面个性和生命意义,这样一种现实的辩证的 历史演进过程。经济发展,既是财富的发展,又是资本的发展,归根结底是 人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_ 经济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可以 最终归结为三个最基本的资本要素:物质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 资本是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而物质资本和知 13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识资本 则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的物质存量和精神存量的物化或外在化。从经济总量 增长来看,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长久性动因。专业 化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使人们的‚内生比较利益?规模递增,并且通过其 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产生递增效益,从而使总体经济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和长 期持续发展。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当年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下一年 的经济效益更为明显。1978—2003年帄均来说,当年1亿元的教育投资会带 来下年GDP 6亿多元的增加额,而当年1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会带来下年 GDP不到3亿元的增加额。 14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本章小结 本章立足高等学校,将高等学校的研究生作为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 研究范畴。通过对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系统的介 绍,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章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次 创新人才供需 分析 3.1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作用 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呈现互相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一 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需求,要求 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从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 速度、结构和质量。高等教育通过培养数量多、质量好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会促进经 济的发展;反之,则会延误经济的发展。 3.1.1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第一,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一方面,从整 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来看,教育是一消费过程,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经济的 发展为基础。高等教育机构要运作,需要建设教师师资队伍,需要一定的物 质条件,如教学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等,这些都需要人力、 物力和财力来得到实现。经济实力决定高等教育需要的资金支付能力。据专 家研究,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0、600、800、1000美元时,政府支出的 教育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52%、3.84%、4.06%, 4.24%。 髙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除了国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外,还与其高等教育机构 的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有很大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帄均公共教育 经费占GNP的5.2%,发展中国家此比率为3.9%,而我国在2002年也仅为 3.41%。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水帄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帄,正如马克思所 说:劳动力的教育随"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复杂的劳动要 15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求劳动 力素质较高,这就需要较高水帄的增长率来实现。对教育发展水帄与经济发 展水帄的关系的认识,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赞同‚超越论?的观点, 即教育应超越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超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发展的 超越必须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的教育,依照经济发展 的趋势超前发展,势必会因目光短浅而影响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超越的程度必须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和参与社会生产的年代。高等教育 的生产周期长,从入学到毕业至少要3年或更长时间,如果只看到眼前,看 不到将来,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毕业时有不少会过时。 第二,经济实力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一方面,经济实力和生产力 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各种高层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没有一定 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保证或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经济发展水帄越髙,社 会所能提供剩余经济人口的数量越多,他们从事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就越大。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帄、社会生产能力发展速度与学科专业设置也有 依存关系。如专业的兴起与淘汰、学科的扩张与压缩、专业学科发展的规模 与速度等等,都必须依存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速度 不高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和随意设置专业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此外,髙等教育发展规模要受到入学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及受教育者家庭 经济实力的调解。克拉克认为:消费市场到处都在起作用,即使在国家影响 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强有力的作为入学人数预算基础 的潜在消费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潜在生源总量。只有经济富裕起来 的人们,才有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才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条件。 第三,经济实力决定教育发展体系和结构。教育体系和结构对经济实力、 社会生产力的依存性早已被历史所证明。在19世纪以前,出现了大学,但由 于这个时代经济水帄不高,髙等教育体系和结拘还没有形成。到了自由资本 主义时代,大工业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质的变化,经济实力、社会生 产力得到空前的增强与发展,使得教育体系和结构在原来的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基础上不断完善 起来。不仅有了大、中、小各级向下衔接的纵向教育体系,也有了职业、技 术、专业各类横向贯通的教育体系和结构。 第四,经济对教育作用受所处社会政治制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受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的支配。一定社会的政治不仅作用于经济同 教育各自发展的过程之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对教育发生作用的 程度。这一点集中地表现在政府对教育投资和教育方针、政策、规划、法律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的制定等方面。作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利用它在经济上的统 治地位、实力和特权,控制和把握教育的发展,通过政府拨款、增加教育资 金等办法,有效地把握和控制教育权利的发展方向。 3.1.2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随着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高等教育的角色随 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高等教育被推向经济活动的前台,扮演核心角色, 着科学知识创造、储备、分配和转化的先导作用。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起 条件 下开始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基地,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尤其使在产学研 结合、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兴起、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等方面,已 经处于经济的核心。 > 第一,髙等教育对经济具有间接推动作用,其中心问题就是通过社会再 生产中的劳动力再生产来实现的。髙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各种高 层次专门人才,提髙劳动力的素质,提供后备人才,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文化 水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早在I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曾指出, ‚美国生产的增长仅有1/5来自设备的改善,其它4/5来自方法、管理、劳 动者素质的改善。?索伦也认为,经济发展的10%来自人口与自然资源,其 它90%来自技术革新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一支 适应工业化、现代化水帄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一支在科学上有发 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高等教育的 普及和大众化趋势,促进了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帄的提高,为新产品的推广适 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 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了保证。 第二,高等教育对经济具有直接拉动作用。首先,在当今社会关于‚产 学合作?、‚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 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生了高新技术,促 进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波士顿地区以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 为核心,由100多所髙等院校、780多个企业、20多个政府研究 17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结构成‚科 学工业综合体?,它有科研人员5万多名:加州地区在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 学院、加州大学的帮助下,一跃而为闻名全球的"挂谷?电子业基体。我国 近年兴起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西安市的电子城,都是很好的例证。建 立以大学为主导的、同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模式。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教育活动直接创造了财富。 其次,高等院校后勤改革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从1999年11 月,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年时间里,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基本实现髙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 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护招,必然要求扩大教学和 实验用房等的面积,从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如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后勤 集团两年来,不仅实现了近2000名职工的经费自足,而且接受安排了学校分 流人员100多名,并自筹经费4000多万元用于学校新建、改造基础设施。 再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机制的实行,刺激 着居民的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等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 性及高等教育与就业、收入的紧密关系的认识,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 增无减。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9 %,教育部长周济再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 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机 制下,使高等教育成为个人的一项影响前途的投资行为,从而刺激着居民的 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例如,王崇举等人就重庆市教育对经济拉动效应 研究得出结论:1999年教育产业及消费拉动总量为261.29亿元,占全市GDP 的比重为14.69%. 2001年分别增加为308. 36亿元和17.62%,扣除物价因 素,年均增长14.35%。教育对经济的贡献能力在不断增大。 另外,学生的‘‘勤工检学?‚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的 又一种形式。尽管这类活动的目的在于教育自身,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 可否认的。藤纯《勤工检学初探》一文中就认为,‚勤工检学既 18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是教育活动, 又是经济活动,准确地说应是教育性的经济活动?,‚勤工检学的教育作用虽 然是占第一位的,但也不能忽视它的经济效益。?不承认这一点是不现实的。 19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3.2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后,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纲要》,对黑 龙江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20年,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根据中央做出的‚支 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黑龙 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总的思想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发展观,解放思想,抓紧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着力推进体制 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省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3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受到三个方 面的制约:一是资源约束;二是技术约束:三是制度约束。这三个方面制约 因素的关键与核心是人力资本的水帄和质量,即人才资源的水帄和质量。人 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力资源中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们的总称,是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它着 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证明,人才资 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迅速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在20世纪末,发 达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3/4靠科技,靠人才,1/4才是靠资本和设备。 在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 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是社会财富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创造者。人才资源已 成为提高一个国家、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也是一个地E产业结构 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基础。在中国过去的论著或讲述中,却或多或少 地把中国数量庞大的劳动资源当成是同质的、无差异的,很少去分析客观存 在的质量差异。而事实上,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多的是低素质人员,至于 新经济时代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则非常短缺。因此,中国是人力资源大 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强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计师邓小帄同志高度重视人才问题,特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别强调人才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江泽民同志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毛泽东和邓 小帄人才思想,明确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 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谁拥 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 势和产业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本世纪头10年,是黑龙江省基 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 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必须坚 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重振东此老工业基地,是把原老工业基地塑造为新型现代工业基地和新 型经济区,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的过程,是新型产业的创造和传统 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过程。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根据我省科技资源、研发能力等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 以及吸收和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可能性,选择重点发展领域。从目前我省的 实际出发,可以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光电子、新材料、自动控制、光机 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以至东北 地区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的主要推进器。理论与实践证明,产业的升级等必 须依靠具备现代技术能力和水帄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既包括掌握当今 先进技术的科研人员,也包括可以熟练地操作和使用的产业技术工人,有了 这样的人才资源系统才能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动态,生产出符合市 场的新的产品,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显然,我省在新兴产业落后于南方沿海 地E的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单纯的资金不足或技术落后,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该 领域人才的缺乏。因此,培养和吸引该领域的人才资源将是我省经济振兴的 根本保障。 3. 4高层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3.4.1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分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和调整,也是要达到西部提速、东北共建、东部保 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战略目标。这不仅符合区域经济理论,同‘时也符 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帄衡的现实。按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着我 省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要振兴我省经济必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力 量和带动作用,形成整个区域上的前面领跑,周围互动,全面提升的振兴局 面。我省应整合资源,创造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根据 我省的实际。应当打造以市场化为要求,提升和发展哈尔滨的中心城市的地 位和作用,促进并形成以哈尔滨、大庆为重点的哈大城市经济带,引导经济 的集聚,产业的集中,从而创造新优势,发挥新能级。 从我省髙层次创新人才分布上来看,是非常不均衡的,几个主要大城市 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占了大多数。尤其是博士层次的 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大庆两个城市。这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我省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相互促进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哈尔滨与大庆之间的城市距离仅150公里,在经济发展的实现上己经达 到了经济集聚,在资源配置、劳动力分配、服务要素的组合上都具备了大都 市经济带的基础条件。哈尔滨已经具备了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具有较强的 综合科技实力,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流通、交 通、信息、科技、教育、社会服务等产业髙度集聚,可以满足现代工业对资 金、物流、信息、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多方面的需求。哈 尔滨有着悠久的中西结合的城市文化底蕴,还有一年一度的冰雪节、久负盛 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等等, 构成了吸引、驻留、设立企业发展的文化要素。而大庆则是一个以石油、石 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是在世界上具有一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石油龙头 城市。大庆按照‚油化立市、项目强市、工业富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思路, 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在哈尔滨、大庆之间的安达、肇东、利民、松北也 都各具特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医药、乳制品、 科技文化教育等新兴产业区。 哈大城市经济带按着市规律的要求,首先要打破行政阻隔,树立经济 体化的观念,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哈尔滨和大庆两个城市都一 是我 省经济发展中有着自身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城市,如果能在资源要素上进行合 22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理的集聚、配置,并且对外扩散,在技术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并且对外示范, 必将成为新的增长极。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以市场一体化为内容的,我们要 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不但要培育消费品市场、金融资本市场, 还要培育一体化的信息市场,因而培育一体化的高层次创新技术人 必将成为迫在燃眉之急。 才市场也 3.4.2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状况问题分析 3.4.2.1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与结构失衡 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方位的转型过程中,我省不仅出现了产 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而且面临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的新的问题0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省的人才资 源出现了结构性失调和能力性欠缺的问题。从人才素质构成上看,虽然人才 总量丰富,但高素质领导人才、高层次农业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创新 与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国际金融、贸易、法律的人才比较紧缺; 从专业构成上看,文科性质的人才较多,企业家、工程师较少。理科人才中 从事传统产业的多,从事信息服务和科研等新兴、边缘学科的人才少,尤其 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另外,基础性学科人才多,应用性人才少,如汽车 设计师、汽车总布置设计工程师、产品开发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等岗位 很少有人应聘。在未来几年内,与我省经济振兴相关的装备、石化、能源、 食品、医药、森林、材料、电子等领域人才非常紧缺。 3.4.2,2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 黑龙江省不仅缺乏髙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而且人才布局不帄衡,形成人 才的极大浪费。从人才供求分布来看,很大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集中在国有 企事业单位。据统计,我省专业技术人员71%在事业单位,只有29%在企业, 这些人才在事业单位无法发挥其优势,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由于相当数量 的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而其中的高级人才也处在下岗、待业 状态,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相反在一些诸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 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领域中却出现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了人才供不应求 的局面,而新型的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困扰黑龙 江省经济社会发展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的一个难题- 从人才地区分布来看,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大城市,县乡所占的比重较 低,越到基层人才越匿乏,黑龙江省2/3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因为 我省地域广阔,因此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更难引进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 才,经济落后与科技落后造成了懇性循环。 再从人才知识构成分布来看,片面重视高尖端人才的引进,即各地区或 各高校只重视引进两院院士或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而忽视生产第一线的 普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导致教育行处、科研院所人才数量及高 级职称数量占较大比例,而其它行业不仅人才奇缺,而且人才层次也低的不 合理格局。 3.4.2.3人才不足与人才外流同在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普遍面临着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掌 握新兴技术、管理、专业过硬的人才向沿海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现象, 导致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失现象并存的严峻局面。黑龙江省也不例外。劳动经 济学认为,人才流动的首要因素为工资、待遇等经济性因素。由于我省长期 以来国有企业发展比较滞后,出现较多下岗人员,其收入低于东南沿海发达 地区,形成较大的收入落差,成为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然而,除了经济学 因素外,还有不可忽视的则是我省缺乏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灵活的体 制和机制,即目前仍有部分单位和部门对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 够,还没有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振兴的基本方略,尚没有真正树立起‚人才 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因此,在具体人才对策上,其力度不够,漏洞百出, 引起热点人才的不满和流失。目前,我省虽然高校云集,但主要起到输出培 养作用,许多研究生毕业后不在当地工作,而是去外地。而且,由于有些地 方只重视引进人才、忽视原有人才;重视人才使用、忽视人才培养,因而造 成了不管是新毕业的研究生,还是已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都出现 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在近20年里,漂龙江省髙层次创新人才流出达4 万人,占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1/5,而引进的不到9千人, 23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3.5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分析 3. 5.1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从我省的情况看,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突出。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 主要任务是走新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石油化工等产业基 地。全省人才结构与这些目标的需求匹配性较差。全省制造业占工业比重 23%,制造业人才只占工业人才的11%•黑龙江省人才离生产一线有不小的‚距 离?,专业技术人员71%在事业单位,其中正高职称人才79%在事业单位。研 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4%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只有16%在企业。黑龙江省人事庁 统计,全省62%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而农业、生物化 学、医药等黑龙江省优势或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30%,特别是信息、 高新技术等高级人才十分短缺。 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急需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4 类人才: 、 一是有创造性的党政领导干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 点: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取得了一定突破的,都有一个比较好的领导班 子;或者是有一个有创造性的县委书记,或者是有一个有创造性的县长;他 们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创新制度和政策,营造地域小气候。未来几年,黑龙 江省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非常缺乏能在这种转变中 不断创新的领导干部。 二是企业家《黑龙江省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60万人,其中大学本科 以上学历约7万人,但能被称为真正企业家的很少。缺少企业家制约了黑龙 江省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在国内上市公司较少,主要原因是经营者水帄低。 振兴老工业基地,真正的企业家是黑龙江省奇缺的人才。 三是高级技术人员和‚能人? •长期以来,大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技 术人员被视作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工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被排 除在人才队伍之外。改造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承接先进生产能力向黑龙 江省转移,是黑龙江省未来几年重要的经济工作。由于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 现在的技术工人很难适应未来的技能要求,掌握先进生产技能的 24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技术工人将 是黑龙江省未来的短缺资源。另外,老工业基地改造将带动全社会变化。不 仅是第二产业,还要带动农业和服务业:不仅在生产水帄上,还会影响到生 产方式、组织结构,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等方面。在这种社会变动中,不仅需 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有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大量 的经验积累、在某一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特殊作 用的‚能人? •比如现在农村不断涌现出来的‚经纪人? 0 四是国际人才。黑龙江省市场化水帄低,对外并放度低,经过国际市场 锻炼过的人才少。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不断开展,黑龙江省离国际市场越 来越近,并将最终融入国际市场。因此,通晓国际市场的人才也是黑龙江省 未来十分短缺的。 3.5.2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总量分析 到2005年底止,黑龙江省拥有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约为4.3万人,占全 国总量的2,6%。关于我省人才与外省人才之间的流动,我们做了一个简化的 假设:流出与流入相当。一方面,‚十五?期间,沿海省份吸引了较多的黑 龙江人才;但是,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又会 有大量人才流入黑龙江。另一方面,我国人才流动的机制尚不健全,流出与 流入量也只占人才总量的较小部分。所以在进行人才总量预测时,假设黑龙 江省人才流出与流入相当。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的源泉是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我们将计算三大培 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来源:学历博士、学历硕士、专业学位:含工程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等:0 表3.1黑究江省2000""2005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统计 25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年份 学历博士 学历硕士 专业学位 合计 2000 年 322 1563 137 2022 2001 年 370 1792 165 2327 2002 年 504 2254 244 3002 2003 年 648 3183 318 4149 2004 年 807 4236 515 5558 2005 年 1010 5748 862 7620 合计 3661 18776 2241 24678 (说明:忽略了数据中的交叉现象: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黑龙江省2000~2005年的研究生毕业生的 帄年增长率a,。以此增长率直线推测2010年的研究生毕业总量将会误差较 大。因此,还应考虑近年的招生实际帄均年增长率Sb,这一年增长率将制约 2010年的研究生毕业总量。另外,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人才总量 和GDP呈正相关发展趋势,2000年一2005年,黑龙江省GDP帄均年递增 10.2%, 2006—2010年黑龙江省GDP帄均年增长预计为10—11%左右。下面计 算GDP为10%的情况下的研究生毕业生趋势拟合增长率a ?*。计算公式如下: a 相(a,+a,) /2 * (n/10.2%) 其中,n 为 10% 3.2黑龙江省2000~2005年研究生与 阵业生年增长率及趋势拟合增长表 率 学历博士 学历硕士 专业学位 25. 9% 30. 1% 45. 6% 2000—2005年毕业生 帄 均年增长率ai 36% 45% 28% 2004—2005年招生帄 均 年增长率a^ 33% 45% 27% (}DP为10%,毕业生趋 势 拟合增长率a ?纟 下面根据趋势拟合模式,计算黑龙江省2006—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总 量预测。 计算公式为: 26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其中,t=l年,即可逐年计算黑龙江省研究生毕业人数 3.3黑龙江省2006—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预测 表 年份 学历博士 学历硕士 专业学位 合计 1283 7530 3263 12076 2006 年 1629 9864 4372 15865 2007 年 2609 12922 6640 22171 2008 年 3313 16928 8831 29072 2009 年 4208 22175 11745 38128 2010 年 3.5.3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总量分析 1995~2004年的10年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人才增长之间有较强的 相关性。‚九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以较快速增长,而人才资源的发展相 对增长也稍慢;‚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增长缓慢,而 人才资源相对增长也较慢;‚十五?期间,由‚九五?形成的丰富人才资源 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人才资源的发展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十一五?期间,《黑龙经省经济发展纲要》确定了全省国民经济保持 高速发展的势头,GDP年均增长10—11%,黑龙江省人才资源的发展要适应 今后5年全省的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全省人才资源的发展应进入再生生长 期,使201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年增长率达到‚九五?和‚十五?期间的 帄均增长水帄,即有: a?合=(a As+a +五:II: (0.094+0.102) /2=0.097 则‚十五?期间人才需求预测的趋势拟合模式如下: N= N„(l+as^)' 其中,为‚九五?期间全省人才资源年均增长率。2005年, 万人,1=5年,预测计算所得的结果如下: N_=6,8 (万人: 3.5.4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比较分析 2005年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供小于求。 上面计算了 2005年开始5年之后的人才供需情况。如果单纯地计算,2010 年人才的净需求为2.5万人,已经低于2010年的人才供给。但实际上有一些 因素会影响到供需的计算,比如高层次创新人才离开我省的建设或 27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退休,国 家或我省的宏观政策的调控,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等。所以可以估测不会很 久髙层次创新人才就达到供需帄衡,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反过来又影响需求。因此,我省的研究生教育增长 规模相对于经济增长规模要放慢速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调研究生培养 的质量和创新素质。 3. 6本章小结 本章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髙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 用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髙等教育增长的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系。 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对黑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总量进行分 析。提出目前黑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供小于求。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 兴与发展,在未来企业会出现供大于求。因此,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我 省部应追求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规模,而应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 证。 28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4章基于区域经济振兴的研究生 培养模式的比较分 析 4.1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1.1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机制 依据学校学科优势和学科发展特点,学校从弹性学制、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课程 结构三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探索并建立了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方式和机制。 弹性学制指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点,对学制实 行弹性化。播养方案也体现了本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 养要求及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课程设置则一面加强了研究生基础理论和 基本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4.1.2探索并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制度环境。 实践证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制度环境十分重要。学校研究制定 了《2005—2010年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按照稳定规模,改善结构、 创新管理、提髙质量、增强国际竞争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原则,学校未 来五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稳定规模,是未来几年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 则;改善结构,是未来几年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管 理,是未来几年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髙质量,是未来 几年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增强国际性,是学校研究生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4.1.3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学校实施了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计划,加强了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的培养,引导博士生选择难度大、有风险但可能获得重要创新成果的研究 课题,进行高水帄的科研工作。对进行原创性科研工作予以支持, 机制,培育高水帄、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学校设立了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表彰活动。每年进行 一次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表彰活动,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的评选相互接衔,保证了论文质量,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 作风。 4.1.4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 学术的进步来源于积累和交流,借助校研究生会的作用,学校在全校、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而深人的学术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学校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讲座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例如,以‚鼓励独 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与创新之意识的生成?为目标,定期举办博士生学 术沙龙;以‚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贡献社会?为宗旨,筹备中 国人民大学博士学术联谊会;以‚凝聚学术精华,彰显人文精神?为宗旨, 创办‚院长论坛?等。 其次,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在线网的创建和开通己经成为全国高校中功 能最强大、服务最齐全的学生门户网站之一,学校在举办各种学术活动的时 候,都充分利用了这一重要的网络帄台。 所有这些论坛、沙龙和网络服务等活动打造了全国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品 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的一大亮点。 4. 2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更新了教育观念,作出了积极的探 索。学校本着‚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方针,提出了以激发博士生创新活 力为工作重心的研究生发展战略,制定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 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成为其中一项特色鲜明的内容。 4.2.1中外合作培养拓宽国际视野 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清华大学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方式。国 际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吸收先进经验,提升学科水 帄,促进教师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根据互利互惠的 原则,学校很多院系在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 试。通过与外方学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流与联合培养,建立了良好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的合作关系。 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但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国际 交流能力,还通过与外方学校开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引进了优秀教育 资源,推动了学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帄。 4.2.2资助参加国际会议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积极支持和鼓励博士生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参加所在学科重要国际会议, 是学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博士生学术水帄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另 一重要举措。从2001年起,学校专门设立了 ‚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 并采取学校、院系和导师共同支持的方式,资助博士生走出国门,参加所在 领域的国际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博士生们普遍认为参加会议使他们能够直接与所在领域的国际学者进行 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开阔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最新国际前沿动态的了解。 特别是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国际知名学术大师的风采,从而 更加增强博士生们对科学家的景仰,激发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强烈欲 望。参加会议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学科领域中所处的位置, 既看到了不足与差距,也对自身的优势增强了信心。 4.2.3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2005年9月,学校举办了 ‚清华大学首届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论 坛以‚科学世界,世界科学?为主题,围绕‚无线通信?和‚技术创新?两 大领域的发展前沿热点展开了深入、广泛、自由而热烈的交流和探讨。通过 交流和讨论,使中外博士生们不但启发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还建立了良好 的联系和友谊,论坛成效显著,反响热烈,得到与会的博士生们和专家学者 的一致好评。 4.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003年,大连理工大学申请参加了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了研 究生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 立了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积 极的探索。 32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4.3.1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基层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以团队为基层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团队培养模式)是指:在3 人以上的团队导师的指导下,以较大课题为牵引,由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每小 组3-5名研究生(一个团队可有多个小组)与导师组成团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 中,既有分工又有集体协作,在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各自的专业课程学习和 学位论文。对于参加团队培养试点的研究生,其培养方式、课程要求都有特 殊政策。 4. 3. 2促进学科交叉建立主题创新组 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大楼内建设了 30个研究生团队活动室,配备网络设 备,为进入教育创新试点的研究生团队提供较好的团队学习、讨论、研究工 作条件,解决学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瓶颈问题。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以研究生 团队活动室为基地,以主题创新组为管理单位。主题创新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负责组织教师和研究生集体攻关;集中力量和时间,争取获得有创新性的成 果,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主题的设立具有前瞻性、 创新性和近期内有希望获得成果的可行性;体现学科交叉,体现以课题为牵 弓丨,以团队为基层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主题创新组的设立集中了优势资源,加快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和推广,促 进了学科交叉,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它与‚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 基层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又是相辅相成的,进驻研究生实验中心 的主题创新组原则上要釆取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 4. 4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始终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理论探索,针对当 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在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立项资助下,提出 了基于‚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新思路,并 开始实施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方案。 4.4.1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采用‚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 建设模式。实验中心承接各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实验申请,使每一个研究 33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生都 有创新实验的机会;主题实验室根据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和科学前沿方向而 设立,使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实现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 创新团队;虚拟实验室将学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在统一的管理 和服务模式下进行整合利用,根据它们能为研究生提供的实验条件,由中心 统一协调对研究生开放,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偿。 4.4.2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采用自由申请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运行机制。 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申请办法简单,可一年一次集中 申请,也可随时申请。经费可采用国家、学校、社会多渠道筹集,加强与研 究机构及企业的联合、合作。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设立实验申请指南,以指 导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指南内容可以由学校有关专家根据学科发展提出,也 欢迎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提出。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采用‚零?编制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中心实 行全员聘任制,内部运行及管理活动全部由中心聘请研究生完成,未来发展、 管理创意、活动组织等等全部由研究生负责,根据需要,中心聘请一些实验 专家,同时也为指导研究生实验的有关导师支付少量酬金。 与此同时,‚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加强学术交流帄台建设,设立学术交 流基金,支持研究生组织或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4.5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5.1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几所重点高校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特色培养模式,有相通之处,也有 特色区别,仅依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折是不够的,同时要考虑到我校的研究生 培养模式。通过对比,可以归纳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归纳的主要发展趋 势,用精简的方式可以归纳如下五点: 1、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前几年研究生的发展趋势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注重数量的扩张,但近几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问 题,今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突出质量。为此,各学校根据自己特色制定不 同的培养模式,但最核心的内容实质还是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4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2、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加强基础知识、 宽口径,又要突出专业特色知识。 3、研究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创新、交流、合作等素质能力的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愈来愈重,尤其是博士生。 4、加强培养环境的建设。既包括创新基地的建设,也包括文化氛围、制 度的建设。 5、根据学校的学科环境,形成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4.5.2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质主要从其思想观念、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反映出来。 1、思想观念。高层次创新人才应有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 生观、民主化的政治观、强烈的竞争意识、紧迫的危机感、开放灵活的处世 态度。换言之,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应有单一的价值标准,不以个人利益和霈 要的获得与满足为人生理想,不宜拥有极端的权力为政治追求,不拖沓,不 懒散,不麻木,不呆板,不自我封闭。 2、心理素质。知识信息稍纵即逝,为此,高层次创新人才应具有敏锐的 感知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题之一,高层次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性思维 的倾向;多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因此高层次创新人才应具有丰富的 个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将导致成败体验的频率和程度日趋加剧,为 此,高层次创新人才应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换范 围的极大拓展而导致人际利益往来日趋密切,为此,髙层次创新人才应具有 开朗活拨的个性,人际礼仪往来日益密切的背后将导致人情的淡漠,因此高 层次创新人才应保持丰富、善良、真挚的情感。 3、身体素质。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性质以脑力劳动为主,人们在工 作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而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 工作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身体素质又提出严格要求。为此,高层次创新人才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适时地进行经常性的身体锻炼是其必须具备的生活素 养之一,同时,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身体的自我保养,斯 35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宾塞在19世纪 所倡导的掌握必要的生理、医学和保健知识的主张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4, 能力结构。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 本要求。这些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对就业准备是 必需的、一般针对正在出现的工作形式与工作组织的、使个人得以有效地参 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的、涉及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应用的、可以被习得和 可行的评定的能力。 5、知识结构。既然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那么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 构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说是致关重要的。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中, 理论知识是基础,应用知识是关键;‚显形知识?是基础,‚隐形知识?是关 键;专业技术知识是基础,信息传播知识是关键。 显然,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灵巧化和分散化等特征要求高 层次创新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全面的,即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熟知各经济活 动领域知识的通才,而非偏重于某一领域或方向知识的专才。 4. 6本章小结 本章对我国髙校高层次创新人才招生规模和培养情况进行了动态分析。 从1982年至2004年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和学位授予情况进行了具体统计和分 析,对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明确了高层次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实践的支持。 36 哈尔滨丁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的 构建 5.1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所谓研究生教育是指一 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 育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是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专 业教育。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划分更细,培养的是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 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造能力的研 究人员或髙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涉及的专业面更为广泛, 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往往更为明显,所以一般又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宽广的知 识储备,以保证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不同国家 的学制中,研究生教育都处于整个体系的最顶端,是高等教育也是整个教育 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 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 究能力和创新能。 5.1.1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时断时续。1918年 北京大学公布《北京大学研究总章》,并始招收研究生,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 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重视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真 正较大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之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 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制 度。1982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仅有1.1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为2.6万 人,当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全国只有0.6万人,同年,美国授予40.1 万人研究生学位、德国为10.3万人,分别为我国的66.8倍和17.2倍。1999 年以来,在政府‚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加强建设:注重创新, 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 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9.2万人激增到2004年的32.6万人,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6年间增长了近 3倍’年均增幅达28.8%,其中2000年和2004年与前一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 39.3%和32.7% (见表4)、2004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数达到81.99万人:见 表5),与1982年相比,2004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了 29.4倍,在校生数量 增长了 31.7倍。据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授予研究生学位攻击92.6万人, 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1.0万人,授予硕士学位81.6万人:见表6)学位授予 数量增长了 24.0倍。 1984年、1986年、2000年、2003年四次共批准56所高等学校正式试办 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它的建立标志着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薪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已初 步建立起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予体系,建 立起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自 1980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经过十次学位授予,到目前为止,可以 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院校到260所,其中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363个,二级 博士授权点1755个:不含在一级学科内:;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达 490所,其中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155个。已有的12个学科门类中都可以 培养博士和硕士,全国各省:市、自治E)均有说是授予单位。:2)结合重 点学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和髙等院校 研究生院建设,建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研究生培养 基的不仅在规模上占全国很大比例,并且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领头羊?。目前,这56所研究生院的重点学科数已占全国重点学科数 的83. 7%,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占全国的70。%和55%。:3)研究生教育 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初级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2005年,我国研 究生招生37万人,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我国2000年研究生‚在校总规模?。 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达97.68万人,仅次于美国,在数量上居于世界领先 位置。庞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有严密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经过20 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学位委员会,基本形 成了中央、地方和学位授予单位三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同时,为 加强管理,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检查评估制度。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对学 位授权点的 38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水帄评估、合格评估和选优评估等工作,在时间中建立起来了一 套评估体系,形成一套评估办法,评估工作的法规、制度也正在逐步完善* 5.1.2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1、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两个层次,硕士学位是中国 学位结构中一级独立的学位。攻读硕士学位者不仅要学习学位课程,还要从 事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即‚课程与论文并重?。与一些国家吧硕士学位 作为过渡学位相比,我国硕士学位的学制较长、学术水帄要求较高。 2、研究生教育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注重对研究生的课程教育。硕士 生课程的学习时间不低于全部培养时间的1/2,博士生也要求学习一定的课 程。其中课程结构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也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研究生 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3、我国研究生教育设有双重培养体制,即高等院校的培养体制和研究机 构的培养体制,高等院校和设有硕士点、博士点的研究机构均有权授予学位, 这也是有别于德、日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色之一。在双重培养体制中,也出 现了联合的形式,即高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全面联合培养研究生。 4、研究生教育釆取集中和分散培养相结合方式。1984年后,国务院先后 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3所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0年后教育部又批 准23所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5、开辟了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 为了多渠道早就高层次专门人才,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关于 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及其实 施细则,1995年对申请者的条件、接受和授予学位的程序、开展在职人员申 请硕士学位工作单位的审批等有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规范。相对于英国修 课式研究生而言,除学习课程的要求外,还强调了科研和学位论文的要求。 6、自1997年以来,我国允许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多渠道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它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受到了用人部门和广大在职人员的欢迎,促进了专业学位教 39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育的积 极发展,进一步密切了产学研的结合,推进了研究生教育协作式模式的深入 发展。到200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学位类别有:法律硕 40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公共卫生硕士, 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 共管理硕士,会计学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建筑学学士、硕士,艺术硕士和 体育硕士<> 近年来,我国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业佘学习的形 式,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学习的年限方面也更趋向弹性化,例如有的培养单 位把硕士生基本培养年限定为二年,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定为四年。同时,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了弹性化的选拔试验,如目前在博 士生的录取中就有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等多种形式,这既是我 国研究生教育曰益形成的特色,同时又适应了研究生教育的弹性化发展趋 势。 表5.1丨982_:200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情况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年份 合计人数 颂士生招生人数 博t生招生人数 研究生班研究生 人数 1982 11080 10778 302 —— 1983 15642 15470 172 —— 1984 23181 22689 2633 —— 1985 46310 39062 2248 —— 1986 41310 39062 224? ---- 1987 39017 33123 3615 2279 1988 35645 32383 3262 ---- 1989 28569 24953 2776 840 1990 29649 26207 3337 105 1991 29679 25430 4172 77 1992 33439 28312 5036 91 1993 42145 35739 6150 256 1994 50864 41718 9038 108 1995 51053 39869 11056 128 1996 59398 46632 12562 204 1997 63749 50315 12916 517 1998 72508 57300 14962 246 1999 92225 71847 19915 463 2000 128484 102923 25142 419 2001 165197 132762 32093 342 2002 202611 164162 38432 107 2003 268925 220007 48740 178 2004 32.63 万 27.30 万 5.33 万 ---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表5.2 J-2004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情况 合计人数 硕士生招生人数 博士生招生人数 研究生班研究生 人 数 1982 25847 25311 536 47.2 1983 37166 36429 737 1984 57566 56323 1243 1985 87331 83692 3639 23.0 1986 110371 104717 5654 18.5 1987 120191 104483 8969 11.6 198S 112776 102251 10525 9.7 1989 I0I339 87948 10998 1990 93018 80685 11345 7.1 1991 88128 75542 12331 1992 94164 79417 14558 5.5 1993 106771 88835 17570 5.1 1994 127935 104991 22660 4.6 1995 145443 116396 28752 4.0 1996 162322 126832 35203 3.6 1997 176353 135702 39927 3.4 1998 198SSS 153110 45246 3.4 1999 233513 178525 54038 3.3 2000 301239 233144 67293 3.5 2001 393256 306749 85885 3.6 2002 50O9S0 392136 108737 3.6 2003 651260 514115 136687 3.8 2004 81.99 万 65.43 万 16.56 万 40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表5.3 1982—2003年全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年份 合计人数 授予博t学位人 数 授予硕士学位人 数 1982 5786 13 5773 1983 3567 19 3548 1984 7880 91 7789 1985 12852 234 12618 1986 15243 307 14938 1987 21453 622 20831 1988 38183 1682 36501 1989 37346 1904 35442 ,990 34684 2127 32557 1991 33231 2556 30675 1992 27816 2540 25276 1993 26243 2114 24129 1994 29756 3390 26166 1995 32489 4364 28125 1996 41883 5578 36305 1997 46743 6793 39950 1998 49175 8518 40657 1999 62406 10160 52246 2000 71464 11383 60081 2001 85743 12465 73278 2002 103505 14706 88799 2003 13如1 18625 120186 5.2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05年底,黑龙江省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14所,其 中10所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经统计,2005年底我省共有在读博 士生6230人,硕士生29840余人。硕士生中,学历硕士约24880人,工程 硕 士 2540人,工商管理硕士 1020人,同等学力及课程进修班860人, 41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高校教 师及其它专业学位540人。我省与其余各省研究生培养规模比,在全国处于 42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上等水帄。 然而,我省研究生培养存在各地市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从数量上看, 主要表现在几个主要大城市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占了大多数,尤其是博 士生完全被哈尔滨、大庆两个城市所垄断。从结构上看,各地、各学校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严重失衡,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 反映出学校的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等优势,大力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成为全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而在国外,很多 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早已超过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规模。可以说,研究 生培养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短缺也正是发展中出现的机会。 5.4 2006年我省14所高校研究生计划招生数如下: 学校 硕士生数 博士生数 哈尔滨工业大学 4100 1000 哈尔滨工程大学 1869 308 东北农业大学 700 126 东北林业大学 763 101 哈尔滨医科大学 800 100 哈尔滨理工大学 650 83 黑龙江大学 600 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324 65 大庆石油学院 427 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416 18 哈尔滨商业大学 无 460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无 150 佳木斯大学 无 275 齐齐哈尔大学 无 180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5.3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原则 我省研究生培养要遵循贯彻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坚 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我省科技进步奖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 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原则;富 有开拓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原则。 5.3.1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长期以来,在教育的质量观上,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 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种种负面 效应及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化,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 综合素质的提高。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 型人才的基本前提。 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 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 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0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 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 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需要 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 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5.3.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 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在工业、 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 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研究型人才,其突出特点是 实践技能。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 产劳动、实践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提高学生动手 能力。除了实践技能,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应用型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人才的培养,必须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5.3.3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即具有统一性外,还要根据 自身从事的专业的不同,保持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应用型人 才的培养不应是一个模式的标准化人才,而应当不拘一格造就多样化人才, 不应当培养只有专业知识、高分低能的片面性人才,应当培养知识、能力、 技能三者齐备的复合型人才。 5. 3. 4满足社会需要原则 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在人才需求方面将是多种多样 的,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无论 通过何种渠道培养,都应本着满足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的原则,否则,人才 的培养就毫无意义《满足社会需要即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紧跟市场需要,睡 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需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 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不盲目求大、求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源日益市场化,高校日益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因此, 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不断挖掘新的专业,建立适销对 路的专业或专业群,是应用型院校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最基础、同时也是最 重要的工作。如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营销、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 易、旅游管理等专业,一方面应用性都很强,另一方面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 大受欢迎。因为对于高等院校并设的专业来说,对于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行业和产业的要求,取决于企业和企业具体 岗位的需要。 5.4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从我省实际出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落实研究生教育重点发 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高部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加强 研究生教育同科技、经济结合,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为全面建设黑龙江省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44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5. 5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5. 5.1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髙层次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应该是所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和发展水帄, 髙层次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与发展的潜能。智能结构和发展 水帄的基础是知识结构和发展水帄,智能结构和发展水帄的外在表现为能力, 其内在表现为智力:智商:和非智力:情商:潜能。智能结构和发展水帄内 化成的潜能就是所谓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手段:教学环节、 环境氛围:的外塑,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身努力使之内化为素质。同时内化成 的素质又外现为能力使其自身得以更大的发展。通过在外现发展中内化,在 内化的基础上外现发展,实现修养、潜能、功底的由低到髙、由浅到深。显 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三者也有区别, 素质并非等于知识,也不等于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协调发展全面 提高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一个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是有 所作为有所不为。关键是清楚三者的辩证关系,把握正确的尺度。同时也不 能因为加强哪方面的素质就简单地增设什么课程,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通 过构建合理的教育内容来实现总体素质的提髙。 5.5.2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系统包括自学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创造能力,适应工作转移的能力,合作能力,组织 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素质协调能力,管理能力, 创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按其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丨 第一、创新意识。 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创新意识是在主观反映 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的态度和改善的欲望,它具有好奇性和思维的 多维性。创新意识一般于事物的刺激而引起,往往具有被动性。创新的思想 源泉就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本质特征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 45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疑,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 构思、新思想、新思维。人类作为高级动物、高级生灵,其最不同于一切低 级生物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会思维,会理性的思维,且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 思维,以行为实践自己的思维,而这种理性思维中,最可贵的是‚发展性、 创造性、突破性?这三性思维。人,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也正是依托于、 借助于这三性思维,才达到了今天这样髙度开化的程度,这样高度文明的水 帄的。人们已经悟到,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而求异思维的对立 面、限制面是求同思维。求同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 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地。而求同思维则总是要求人们信于一统、 定于一尊,在丰富多彩、多元的客观存在面前,强调和强求主观观念、主观 意念上的一元和一统,从而进一步影响、引导人们不自觉地在各种认识活动、 判别过程中排斥、戒除一切合理的疑心、疑虑,使人易于轻信,放弃独立思 考、独立判识,乃至由轻信到‚坚信?,到‚迷信?。结果往往导致人们从思 想、从观念,到行动,一切的一切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最终 使越来越多的人大脑中的求异思维、求异探索陷入迟钝、陷于麻木、陷入停 顿。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 第二、创新精神。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创新精神就是在一般思维 活动中所产生的创造欲望。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陈至立强调:只有具有创 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 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 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品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 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 第三、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业敬业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品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与发挥,依赖于人的某些心理品 质。对于创新来说,有两种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保持惊奇和自我信任。创新 能力离不开创新的欲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受力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46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创新的欲望才会油然产生。因此,能够‚保持惊奇?,是一种与创新相关的重 要心理品质。很难想象,一个自卑的人,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为了获得心 理上的安全感,自卑的人会倾向于顺从权威、他人和陈规;而创新却至少意 味着双重危险:失败的风险、人际关系的风险:不被理解,甚至是被排斥、 打击)。自我信任的人,他们心理上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在意别人怎样看自己, 他们的自我评价点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即使失败,他们也不会全面否 定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多人面对挫折和失败坚靭不拔的重要原因。 第四、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实际活动。实践能力 则是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有目的的实际活动的本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 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办学定位的需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 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多视角把握实践的内涵,确立实践活 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践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始于 实践、终于实践,又贯穿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始终;‚教?与‚学?是一种实践 活动,实践教学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其‚亲 身经历与感受?的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其他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上四个方面内容在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缺 一不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先导和条件,他们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播下最 初的种子;创造能力是基础,它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实践能力是保障,它 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通道。这四个方面内容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 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经 过内化而形成个人的创新能力。 5. 5. 3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体系 髙素质人才的特征如下: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不但要有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应兩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 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 47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有一 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 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转化向掌握完整、系 统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 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 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素质直接影 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5.5.4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机制是指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表 现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自我管理机能和活动协调机能。 从自我管理机能来看,创新机制是由创新信息管理、创新决策管理、创 新计划管理、创新实施管理和创新控制管理等环节构成的创新管理系统。在 创新信息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根据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对来自外 部和内部的关于过去、现在、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 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 行综合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目标和备选方案。在创新决策管理这个环 节上,创新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对比、选优,从中蹄选出最佳方 案。在创新计划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对创新决策进行分解,使之进一 步具体化和更有操作性,形成切实可行的创新计划体系。在创新实施管理这 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按照创新计划进行实际创新活动,使创新计划变为现实 的创新成果。在创新控制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根据实际创新活动中反 馈回来的信息对创新活动及其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便圆满地完成创新计 划。上述五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循环运行,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产生 一定的创新成果,并给创新主体提供新的创新信息,为其提出新的创新目标。 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这些环境缺一不可,否则,创新活动就不会顺利、持 续地进行。 从创新协调机能来看,创新机制是由各种创新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机系统。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创新主体、 48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创 新客体、创新手段。创新主体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它又分为以下 两个层次:研究生个人一^^究生组织。在现实的社会中,个人是构成社会 的基本实体,但是,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入社会生活,不属于任 何社会组织的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研究生个人、研究生组织、整 个社会以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形成不同的依次被包容的关系:个人 被包容在组织中组织又被包容在一定的社会中。创新主体的各个层次在创新 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创新主体的研究生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完 成某些方面的创新工作,是创新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作为创新主体的研究生 组织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社会 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协调作用,是创新工作的全面协调者。 作为创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各种不同组织的创新功能也是不 —样的。实际创新活动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环 节构成的。各级国家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宣传机构、民间个人 等在创新活动中主要的功能是知识的创新与传播;而企业则是在技术创新和 应用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创造、学习、革新和应用新技术)。 创新客体是创新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要的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 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作为创新客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观 念、知识和技术:制度文化作为创新客体包括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一切法律、 法规、政策及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对这一客体进行创新有两个目的:一是 对旧的制度文化进行创新,使它们更加适合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二是创立 关于创新活动的制度文化,在法律、法规、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创新活 动规范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创新活动在一个规范化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使创 新活动参与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得到法律的保护。物质文化作为创新客体 是指创新活动所指向的物质客体,它是精神文化创新和制度文化创新有机结 合的物化形式。人们创新活动的最终成果大都通过具体的物质形式体现出来 (某些成果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 创新手段是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主要有创 新的工具、设施、方法。创新的工具和措施是创新活动中的‚硬件?,包括各 种创新活动中先进的操作工具、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各种必备的 49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设施和条 件。创新的方法是创新活动中的‚软件?,主要包括创新活动中采用的科学的 实验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科 学的实验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是人们创新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效方 法,但若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指导,也不能 ‚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上述三种因素形成一定的创新活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功能,产生 一定的创新结果。创新活动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功能的发挥,创新功能又 反过来影响着创新的各种因素及其活动结构。创新活动结构的合理与否,决 定着创新功能的强弱,也决定着创新结果的质和量。这种创新活动结构与功 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形成一种创新活动的机 制。创新机制决定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水帄。 5. 6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髙 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原则,构建基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体系,包括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系统、能力系统、综合素质系统和高层 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可供参考 的模式。 第6章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 人才培养的对策 6.1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教育教学创新是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创 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加强教学环节的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 所在。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 基础上进行积极调整例如,采用‚厚基础、宽领域、大口径?的方式来进 行教学改革,不再进行过细的学科知识划分。教学过程中釆用先进的教学手 段,如运用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演示教学内容, 使之清晰明了等。教育教学创新不但要有‚教?的创新,还要有‚学?的创 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人,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 共同探索知识的益友,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 知识和研究方法。 6.1.1建立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不断地修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 划。首先要改变过去‚因人设庙招和尚?的招生办法,努力配合本省教育主 管部门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研究,按照我省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人 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基础,拓宽知识面,学位课程设置应考虑横 向宽、纵向深,按一级学科的要求统一设置,减少必修课和总学分,增加选 修课、专题讲座和文献阅读、综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实践 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习时间,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目标不应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某一种职业,不是窄的专业教育,不 用单一的、偃硬的固定的模式育人,而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我 省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分流培养,是指对社会提供一种动态的适应。 为了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学校应该注重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 识面,提倡学科交叉,文、理、工渗透,处理好研究生课程既不统得过死, 又不要使课程内容重复。当然在设置课程时,需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 设置应当精选,应能反映专业特色和本学科前沿,是应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大刀阔斧地砍掉重复的课程内容。注意增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举办高质量 的专题讲座,多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要加强教学实践和调 查:实习:环节,制定出具体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办法。 6.1.2强化质量意识以提高教学水帄加强素质教育为根本 高校要适应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就要 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教学水帄与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要按照‚基础扎 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 求,去逐步构建高等院校的知识传授、提高综合能力与注 52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素质教育为一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和面向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 需要,人才培养模式肯定会多元化,因材施教和教学方法等也都会有彻底地 改革,在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上会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理 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 则更注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增强质量意识, 加强组织教育是推动髙校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则。 6.1.3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 格人才的需要,我省应积极探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发大力展专业 学位教育。我们要逐步扩大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的比例,重视从实际 部门和人才稀缺的边远地区中招收学生。我们要打破纯搞理论的框框,提髙 应用学科的学术水帄和地位。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开发型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我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知识创新的 重要来源。在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导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推动高等院 校、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工作,更直接推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促进了以生产、教学、研究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 充分正和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快和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应用型、复 合型的高程次的人才。同时,专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 53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合作。 6.1.4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 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验证学科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 基本技能,而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 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克服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的不足,摆脱理论课对实验教学的束缚,建立起实验教学自己的独立体系。 在此基础上,可全面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实验教学内容 和实验时间,只要取得规定的实验教学学分,就可以确认他已修满实验教学 的任务。 在实验教学的创新中,要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逐步减少这类 实验的比例,增加扩大知识面的综合性、设计性与创造性实验,按照基础训 练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同时更新实验设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写、引进新型实验教材,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实验教学内容还应当与当前新的技术相 结合,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尽可能地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 使实验教学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方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培养髙层次创新人才的技术保障。综合运用录 像、幻灯、投影、CAI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产生文、 声、像并茂的效果,刺激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 传播的力度与深度。今后这些视听工具还将向自动化、微型化、髙技术化方 向发展,充分发挥智能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利用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系统或多 媒体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存储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控制自由、模拟现实和交互式地交流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 的仿真环境和更直观的模拟操作训练、模拟实验和考试环境,节省了真实性 操作训练,实验和考试所需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 共享、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髙素质的创新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推 动和促进作用。 I- • 54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6.2确立创新意识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所需要 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创新意识的内容主 要包括创新精神、学术自由、批判精神三个方面。 6. 2.1要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即在己有知识和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事物。要培养创新 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 学校只充当知识传递的角色,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造力能力的培养。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没有走 出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创新社会, 即没有创新的思想,没有出现一批创新人才。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而激烈 竞争的实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树立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形成 创新社会是我们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建立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是 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6.2.2要提倡学术自由 大学生命的真谏是最求真理,学术自由,这也是大学的灵魂。创新人才 的培养离不开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大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弘 扬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加强校风建设,优化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明环境。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 是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 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创造出文化价 值。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6.2.3要有批判精神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先对于不思创造、缺乏 创造能力、比较保孚的人而言的。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要在 批判客观世界中实现自我批判。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才能做到不墨 55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孚成规, 敢于创造和发现,敢于尝试。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积累知识和创造 知识。正如西方哲人所说的那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6.3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帄台的建设 6.3.1完善学科 体系 大学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帄台。一流的学科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的 基础。只有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社会公认的创新型、 复合型人才,并创造出对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创新成果。要根据我省的经 济发展及学校已有学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学科体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打破院系布局,在全校范围内优化重组,构建学科综合的大帄台,注重在多 学科基础上拓宽学科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容易产生创新成果,也易于培养 高水帄的创新人才。 交叉学科的产生需要一个孕育过程。首先,通过项目来组织跨学科研究, 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汇集在共同的课题下,这本身便促成了研究者之间 的结合。其次,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停留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层面上, 而且能够深入到为了完成共同的科研项目,他们所代表的学科或专业之间的 交流。这种交流包括不同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的交流,同时也包括不 同思维习惯的交流。在交流中,研究者不能将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简 单套用在跨学科问题中。为了使来自特定专业领域的术语、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够在更广阔的跨学科研究中获得合法地位,研究者需要根据从不同学科视 野所提出的意见对之进行规范,从而形成得到共同认可的研究方法、概念术 语甚至理论体系。 6.3. 2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 应该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其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对实际问题, 学生会更有兴趣,也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思维产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学生 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看到自己运用学到的知识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更加激发起成就感和创造欲望,形成创新过程的良性循 环. 56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但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 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高校要解放思 想,转变观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学?变为学校教 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要给学生多一些的自由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构建培养 创新人才体系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重要途径。 基础层次的实验室应注重于配合各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以演示性、验证 性、基础性的实验操作为主,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严谨 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专 业实验室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较高水帄的教师,更应摒弃传统的验证性 实验,要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有利因素,将科研和专业实验教学有机地结 合,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合进实验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一定 的科研工作。综合层次的实险则应该形成独立授课体系,综合现代科技发展 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实验方法,精心选择综合性、先进性、新颖性、应用 性强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 力。科研层次的实验则要在优秀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从 科研项目中、社会生产实践中或教学改革中寻求研究课题,独立设计,自査 资料、自拟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实验。 并放实验室是培养髙层次创新人才的新途径。近年来,实验室全面并放 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帄的重要标志。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指仪器设备与 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它以精 心设计的课题、优质的管理、良好的仪器设备和一定的实验研究基金,鼓励 和吸引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并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作指导,这种结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学生科 技活动,富有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挑战性。学生在开放实验室这个创 新活动基地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出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并放实验室应按照学科相近,实验方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法手段设备相似进行相应调整合并,联 合建立一些共同使用的开放型专业实验室,重新定位,优化配置,资源共享。 重点实验室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承担者,是重点学科培养高层次、髙 质量、高水帄人才的重要场所,是重点学科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 攻关课题的主要基地,是重点学科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进行国内 外科研合作的主要阵地。高水帄大学的学科建设,都非常重视 建设。 高水帄基地的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的最重要组成 部分。创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E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我省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 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好六大产业基地,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新的 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和科技服务需求,研究生教育就应该从地方实际 需要出发,面向生产第一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但是,长期以来 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还是在‚象 牙塔?中进行研究生培养。因此迫切需要面向生产实际培养研究生。建立研 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就是为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搭起产学研一体化的 基础帄台。创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能够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最 佳配置。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绿色 特色食品、医药、林产品加工等大型企业中拥有众多的科技人员,具有很强 的并发研制能力和先进技术设备,在研究生培养创新方面可与高校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能够将二者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 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有利于知识转化和创新, 有利于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的适用性人才,特别是‚基地?还能够起到 以点带面的作用,能带动整个产业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一方面,会使高校的 先进知识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校 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同时,祖为企业的技术人才创造了知识更 新以及全面提高与发展的帄台。使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了将知识传递给最需 要掌握、又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使企业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管 理思想和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得以更好的实现。这种模式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顺应了世界教育、 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总趋势,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这不仅 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有益实践和探索,更是 教育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具体体现。 6.4构建高等学校产学研的培养体系 大学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表现为咨询、技术改造和现实科研成果,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合作中大学得到了较大发展。产学研合 作模式多种多样,例如,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合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合作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以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作进行在职培训 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等,这些合作对于提高学科队伍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 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帄和增加学科的科研经费,都是较好的途径。 ‚产、学、研?实现‚三结合?,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宏观上对‚三结合? 的引导、指导、组织协调和整体调控作用。国家不但要在方针、政策上指明 方向和提出要求,而且要实际采取一些必要的鼓励、支持和优惠办法。例如 在通过‚三结合?实行的重大攻关项目上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在税收上有 区别地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在重大的‚三结合?项目和课题需要跨国单位和 部门使用人力和设备条件时政府可主动帮助组织和协调;国家直接提出若千 关系国家利益的项目组织‚三结合?攻关:对在‚三结合?中取得突出效果 和先进经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等, 6. 5建设高水帄的教师队伍 6. 5.1要加 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提高教师本人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帄。 要培养学术带头人,使年轻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 多学科各专业人才,充实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师资队伍,实行老、中、 青三结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要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从管理运行机制的管理制度、办法、措施等方面加以研究。 58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教师要给予支持,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凡工作一定年限,教学、科研 达到一定标准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去国内外的知名大 考察调研、学习访问或从事合作科学研究,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学进行 会议,使教 师能够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59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6.5.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研究问 题的思路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新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开阔了思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所以在传授 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出不拘一格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6.5.3要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育人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念,以学 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性,有利于教师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和创造 这个过程中 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重新确定自己的着力点,使整个教学行为服务于学 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仓!I造力能力的培养。 6. 6创建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一定要重视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创 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宽松环境以及必要的硬件设备,建立健全有利于创 新人才选拔和成长的有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硬件环境、 软件环境两个方面。 6. 6. 1创新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建设 髙校要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硬件环境的支持,要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图 书资料,要有足够数量并且具有先进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的教室,要有具有 高深专业知识的教师,要有创新人才成长的实验实践基地,要有为学生提供 创业机会的宽松创业环境。 6.6.2创新人才培养的软件环境建设 学校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一个宽松的成才氛围,创造有利条件,鼓励、 引导学生参加到社会创新实践的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学校内外形式多样的活 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为有意义的创新成果或创造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发明提供精神 方面或物质方面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 动力,在全校范围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内甚至校外的社会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气氛。 6. 7本章小结 本章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 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实际,从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确定创新意识、完善研 究生创新培养帄台建设,构建高校产、学、研的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帄的教 师创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 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结 论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校高素质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 用。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繁荣,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黑龙江老工业基 地髙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 人力资本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整体分析与比较分折,宏观分析 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増长的互动作用进行的分析,明确了高等 教育增长的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视角对 黑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总量进行分析。提出目前黑龙江省高层次创 新人才是供小于求。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在未来企业会出现供 大于求。因此,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2. 通过对我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招生规模和培养情况进行的动态分 析,对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了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明确了高层次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 3. 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原则,构建基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系统、能力系统、综合素质系统和高层次创新 人才培养机制。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可供参考的模式。 60 哈尔滨1: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4.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次创 新人才的需求实际,从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确定创新意识、完善研究生 创新培养帄台建设,构建高校产、学、研的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帄的教师创 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 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是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项实验。关于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髙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等问题,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61 哈尔滨工程大孙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 研究, 2004.3, 135-137 页 [2] 张建林.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 版), 2001.1’ 103 页 [3] 霍福广,陈建新等.中美创新机制比较研究一兼论粤港澳地区完善 创新机制的对策[M].人民出版社,2004, 236_239页 [4] 查有梁.教育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40-347页 [5]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27页 [6] 傅家骤.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43-145页 [7] 朱卫国,王廷山.教育创新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24-28页 [8] 娄成武,史万兵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8-53 页 [9] 廢文武.鉴往思来一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复旦大学 出 版社,2005,163-169 页 [10] 余建年等.基于文化变量灵活引进360度绩效评估体系[J].人力资 源开 发,2004.10, 54-57 页 [11]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1, 231-233页 [12]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61-165页 [13] 史万兵.髙等教育经济学.科学出版社产业集聚论,2004,79-84页 [14] 顾明远.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产业集聚论.人民教育出版 社, 2000, 46-47 页 [15] 张S.中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产业集聚论.华中科技大 学 出版社,2003, 108-111 页 [16] 庄卫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05, 265-266页 [17] 吴王鸣.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2.3: 56-60 页 [18] 高建.中国企业脉创新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1997, 125"127页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19] 刘素霞.教育产业化:经验、缺陷与对策[M].高等教育研究,2003.3, 12-15 页 [20] 王雨生.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M].中国孙航出版社,2003, 25^27页 [21] Porter ME.Cluste r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b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30-32P 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叛社,2004,54-55页 [22] 王定华. [23] 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36 页 [24]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08-110页 [25] 彭迪云等.高等教育区域化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关系和机制研究[J]. 高教改革,2000, (3), 54-56页 [26]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泉州、温州、苏州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6-129页 [27] 委延常.关于创新学习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46-49 页 [28] 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产业集聚论,清 华 大学出版社,2005,253-257页 [29] Eric Ashby. Ivory Towers in Tomorssff tj] fforld . Jo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38, No. 8, Now 1967 126-133P [30] 周洪孙.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髙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页 [31] 王义遒等.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W.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12-315 页 [32] 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231-233 页 [33] Masaaki Kotabe and Janet Y. Murray, global sourcingt strategy and sustainab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January, 2003-pages 7-14P [34]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M].东北老 哈尔滨T: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产业集聚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244-246 页 [35] 张武城.创造创新方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4-136页 [36] 陈春花杨映现.?团队运作管理DIL科学出版社,2004,274-277页 [37] Goh S C. Towar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the strategic building block [J], Sain Adb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Spring: 15-22P [38] 刘惠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26-429 页 [39] 何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37页 [40] 綦开云.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新的教学理念〖J],黑龙江高 教研 究,2004.2,61-63 页 [41] 田丽,周润智.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J].教育科学, 1999.2,44-47 页 [42] 李娟.正确处理研究生科研创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高教研 究, 2004. 7,32-35 页 [43] 余杨柳等.完善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素质[J].教育 与现代化.1997.3,24-27页 [44] 袁岳驯等.论E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 育 科学学报,2003.3,13-15页 [45] 吴王鸣等.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2,3,43-37 页 [46] 郝晓玲,,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清华大 学 出版社,2005,135-138 页 [47] 方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及其绩效评价.[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42-45 页 [48] 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ML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67-172 页 [49]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03-2005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 施 报告[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6-69页 64 哈尔滨.T程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50] 钟尚科等.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 生 教育,2006.8,35-38 页 [51] 姜家彬等.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1.1,105-106 页
本文档为【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11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8K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4-03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