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举报
开通vip

【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 论》《胡风论》《周扬论》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 文艺理论”遗产” 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提要]本文对支克坚教授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部学术专着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较系统的 评论.指出,”三论”以...

【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 论》《胡风论》《周扬论》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 文艺理论”遗产” 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 ?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提要]本文对支克坚教授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部学术专着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较系统的 评论.指出,”三论”以历史”中问物”的宏阔视野和学术理念,对冯雪峰,胡风,周扬及其文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上的独特地位,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理解及其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得失等进行了科学的富 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结论,并自然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论”是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潮,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个独特文本,是中国现?-3代文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学术成果. [关键词]”中间物视角”;独特学术立场;重要理论贡献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3—3637{2005)06—0084—05 “中间物”的概念原出自鲁迅《写在(坟)后面》的一段 话:”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物之 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当时是在总结自己 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写作情况时讲这番话的,他以生物 进化为例,在似乎不经意中体现出一种历史时空意识和对 “个人”位置的清醒理解,也可以说是在解剖自己时的一种自 省,包含着对个体作为”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必然的有限性和 局限性的理性判断.后来鲁迅研究者在”中间物”之前冠以 “历史”的含义,形成并逐步认可了”历史中间物”的概念,大 体是指: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是历史过程 中的”中间物”和”过客”,其价值意义是在这过程中的某一环 节中去实现并得到评价的,即使在特定历史阶段显得非常重 要,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也是有限的.而本文在运用这一概 念时,还有这样的意思:只要作为历史桥梁中的一木一一石发 挥过作用,即使其将”与光阴偕逝,逐渐消亡”,但作为历史研 究,则应正视它们的存在,”历史”应该有其印记.而从研究 者的角度说,”中间物”的意识的具备有可能使其研究具有辽 阔视野与恢宏气度. 我在读了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l2《周扬 论》J三本学术专着之后,脑海中复现的首先是历史”中间 物”的意象.冯雪峰,胡风,周扬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上的重要人物,个人的历史不管多么矛盾和复杂,都已终结, 都已经成为我们研究评说的”他们”,他们的文学理论遗产也 成为”文化遗留物”.而他们付出毕生精力参与,并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其面貌的社会历史,特别是文学历史却还在演变 中迅速发展,他们作为”历史中间物”的角色日益显现.同 时,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历史愈往前 发展,个人的身影在后来人们的视线中将会越发模糊,未来 的历史地平线上的他们,是否即使”变小”(也未可知)但不至 于变形,则是我们还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人们,特别是研究者 的责任.而支克坚先生在”三论”中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此作 出了特殊的贡献,取得了许多独特成果和理论突破. 一 ,正视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中间 物”及其意义 《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以下简称为”三论”—— 以我看,”鲁迅论”应该是支克坚先生的”第一论”,但没有辑 成专着):是作者在十几年间陆续完成的,但始终如一地保持 了”我”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首先是从”历史中间物”的视 角,审视冯雪峰,胡风和周扬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展 过程中的”历史中间物”的特殊地位及其意义.支先生在 《周扬论?前言》中回顾从写《冯雪峰论》到《胡风论》再到《周 扬论》时,引用过周扬的一段话:”评论前人的功过,不要因为 革命运动犯过不少错误,犯过今天听起来好像是很可笑的错 误,就对历史做出不正确的估价,譬如从事文学革命,从事 „左翼?文艺运动,在当时是非常严肃的,为这种运动不惜牺 牲生命,不只是不惜生命,而是牺牲了,而且牺牲了很多人 啊!”1支先生认为周扬的看法值得深思,由此进一步指出了 在笔者看来两个非常重要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第一,20世纪中国发生的革命文学运动,也就是包括冯 雪峰,胡风,周扬们曾为之奋斗的文学事业,是一个”有充分 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的运动”,革命文学运动属于”为中国争 取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着人类一种全新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的明天”的革命的 一 部分.也就是说,它不是人为的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文 学历史发展到那个时代的一种必然现象,即使想避免也没法 避免,用今天的话语叙述,就是它的发生,发展有历史的”合 84《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法性”和”合理性”.而且这一运动是与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 现代的伟大的历史过程联系的,也是与中国社会,中国人从 封建时代走向现代社会的伟大变革过程联系起来的,也就是 与国家民族历史重建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它已成为过去,虽 然它走过弯路,虽然当年你死我活争论,极其认真对待的问 题在今天已不成问题,但是,今天的人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必 要去指责有现实依据的历史过程本身,也不能坐在今天的书 斋里设想无数个”可能”并试图代替过去的事实,研究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也不可能绕过或忘记他们.正因为是有历史和 现实根据的文学运动,所以,文学史应该正视这段历史,重视 这段历史与现在还在发展着的历史的关联性,重视历史的 “中间物”.而冯雪峰,胡风,周扬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无法替 代的地位和特殊的研究价值. 第二,”为在中国改天换地而前赴后继的人们,他们的理 想是历史前进的潮流激发起来的,应当予以尊重;他们的精 神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留下了印记,永远值得纪念”_5_5.他 们——冯雪峰,胡风,周扬因为有理想而去奋斗,而他们的理 想(包括文学理想),源于历史潮流的激发,不仅仅属于个人.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因为理论和实践的某种”先锋性”或者 “先进性”而成为”弄潮儿”(尤其是胡风与周扬).而他们又 是极为真诚和严肃地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甚至以生命去殉 道,为”求法”几乎”舍身”.胡风是这样,周扬,冯雪峰何尝不 是这样?只是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他们其所以值得研究,不 仅在于他们理论的独特性,还在于他们每个人后面都联系着 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学史,主要是现当代文学历史的发展 潮流,联系着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在当时不能回避的 问题,而且直达其要害和深度.所以,如何看”他们”,其根本 是如何看他们所经历的那种历史.自然,这里面情况复杂, 他们三人各有各的贡献和局限,各有各的悲剧和不幸,其中 周扬与冯雪峰,胡风的悲剧又有着十分复杂的因果关系和戏 剧性.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基本作为是为推进社会和文艺的 进步发展而从事的严肃的事业,而不是纯粹个人琐碎欲望的 结果(虽然个人的欲望有时发挥特殊的作用),他们的文学理 论不是文学历史过程中的”另类”,而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实 践联系在一起的理性形态.所以,珍视他们,不单是从道德 情感角度对其”正义”性的呵护,而且是文学史研究的严肃的 学术命题. 由于某种原因,笔者对支先生的感慨和这种研究视角的 坚持还别有一番体味.他不仅有的放矢,还反映了一个有着 历史责任感的研究者的心路历程和对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 某种担忧.从《冯雪峰论》到《周扬论》出版的过程中,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界其实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社会的日新 月异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裂变,使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淡忘了 还不太遥远的历史,甚至开始模糊当时的事实,而后现代主 义的一些理论,常常将历史完全看成是一种任意书写的”文 本”,历史事实被视为偶然结果,似乎无是非可言.虽然在今 天,冯雪峰,胡风,周扬们在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合理性还没 有受到公开质疑,但是,”他们”所参与的历史本身在被边缘 化.具体来说,在写《冯雪峰沦》的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 候,”革命文学”还是一个能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课题和领 域,而在写《周扬论》的21世纪初的时候,情况就有很大的变 化.不少理论家们感兴趣的不是理论赖以产生的文学实践, 不是从文学历史本身提出的问题,而是对西方文学概念和理 论的不断趋新,冯雪峰,胡风,周扬的理论确实已有隔世之 感.随着对他们理论”意义”和”价值”的不置可否,或者不屑 一 顾,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存在”还会继续合法合理么?这似 乎不是杞人忧天.以我的拙见,在今天,对胡风,周扬们感兴 趣的人还不少,因为他们个人当年介入太多太深,他们身上 裹缠着很多的恩恩怨怨和轶事,可以拿来”说事”发议论.但 是,真正对他们的文艺理论有兴趣而深入研究的人并不很 多,能坦诚勇敢地把他们置于历史的时空和高度进行严肃探 讨的学者更少.所以,在”三论”中首先体会到的是”我”(作 者)提醒”我们”如何看”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的问题,也就 是如何理解研究对象本身的潜在价值的问题. 作为历史”中间物”,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所代表的是”集 体”的经验,集体的思维,或者集体的创伤,集体的惨痛,他们 的理论就是文学历史的”活体”,其中蕴涵了对文学的真诚情 感和严肃思考,比我们今天许多理论家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少了他们,就模糊了一段历史真相.通过认识他们来理解中 国现当代文艺问题,可以认识中国自现代以来文学的曲折道 路,认识文艺理论所曾特别关注的问题,了解那个时代在文 艺理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达到的程度.如此看来,”三论”中 “我”的独特视角对”他们”作为历史”中间物”独特位置的发 现,构成了第一层学术价值. 二,审视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物” 及其特点 如前所说,”三论”是在十几年间陆续完成的,但当我们 今天把它们摆在一起来看时,会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 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及由这种联系而自然 构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研究格局,获得了”一加一再加一大 于三”的效果.你会发现,”三论”关注的主要不是他们的”人 事关系”而是文艺理论本身,其中非常醒目的是论者执着地 反复探讨:冯雪峰,胡风和周扬,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 展演变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革命 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家,他们在各 自的理论和文学活动中,为此做了些什么?思考的是什么? 有什么异同?造成了什么结果?有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由对他们各自理论的研究而具体深刻地揭示出新文学发展 中”事情应该是那样,历史却使它变成这样”的深层的思想和 理论原因. 在研究他们的理论时,支克坚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 焦点,这就是现实主义问题.”研究冯雪峰,胡风与周扬,都 是抓住这个现实主义问题不放”?6J.为什么抓住这个问题不 放呢?因为,在支先生看来,围绕现实主义问题的不同理 解,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两派,而现实主义问题 的背后则是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三论”研究 的”纲”,是其深度结构的基点,也是其宏观的焦点.由这一 焦点辐射到具体研究对象,则有支先生对他们异同,尤其是 《甘肃社会科学》2o05年第6期85 相异之处的独特发现:”……我不像一些在反胡风中受过牵 连的研究者有那么一种特别的感情色彩,也不是为了做?翻 案文章?,我把冯,胡作为研究对象,也把他们的对立面作为 研究对象,而以他们的分歧为研究的重点.我试图对冯,胡 的理论作出评价,也对他们的对立面的理论作出评价,而且 目的还在揭露他们的分歧的性质和意义.”_7J那么,他们分歧 的焦点又在哪里呢?支先生通过对他们各自的现实主义理 论切中肯綮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从异同中揭示出其”深层结构”图景: 在文学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冯雪峰,胡风,周扬之间有 相同的方面,三人都主张文学参与社会变革和历史创造过 程,都主张文学与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人要构成新的关系,并 由此出发评价文学的价值.他们的现实主义理论都包含着 这种意识与特点,并体现为特有的”现代性”特征,以及文艺 理论的实践性,阶级性特征. 在如何把文学与社会,历史变革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 上,具体来说,是在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成一种什么样 的文学运动的问题上,他们相同的方面是,都选择了现实主 义文学道路,认为现实主义是实现文学与社会历史关系最佳 的契合点.他们为此进行了真诚的探索.但正是在这个层 面上,他们相异的方面开始凸现.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哪 些方面结合?或者从哪些方面切入去”参与进”历史过程? 他们各自阐释着不同的观点.冯雪峰所能做到的,”是对新 文学发展中某些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提出并坚持一种自成 系统的见解”【8_,他在要求政治化和要求真正深入历史的交 叉点上探讨现实主义理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特点是强调文 学与现实人生,历史内容的关系.”胡风既把艺术内容同人 生的内容联系了起来,又把人生的内容与历史的内容联系了 起来,也就是肯定了现实的历史内容决定人生的内容,人生 的内容应该是,实际上也是历史内容的反映.”_9J??他一面肯 定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一面断然拒绝文学为政治的奴仆;一 面努力追随历史前进的潮流,一面断然拒绝政治对生活的简 单解释.他要求作家按照自己的体验,将生活内容转化为艺 术内容,使文学高扬作家所表现的精神,使读者强烈地感受 到这种精神.”胡风的文艺理论因此具有更多的”个性和创造 性”.而周扬的”理论的政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跟他的长于 思考,长于理论思维的特点的结合,使得周扬成为中国现代 革命文学运动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一位既是代表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又是别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家,而且是大家. … 我们同时?发现?了,关于革命文学运动旨在造成一种什么 样的文学,周扬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在微观上,都作出了 反复地说明.因此,这个运动实际上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文 学,通过对他的理论的剖析,我们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_】…. 通过对三人围绕现实主义问题而展开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研 究,对他们得失的分析,支克坚先生得出了我前面所说的有 些令人吃惊的结论:冯雪峰和胡风,各自独立的提出革命文 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周扬则对造成这些问题负有责任. 前者(冯雪峰,胡风)在关于文学与政治,与历史的关系,关于 现实主义,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关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 的反倾向斗争,关于中国现代小资产阶级文艺问题,关于中 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等问题上,都从不同的角 度发表过独立的观点,提出并试图解决问题;而后者(周扬) 在解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组织领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建设过程中,作为”既是代表的,在一 定的意义上又是别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家”,其理论实际上反 映着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主义问题上,就是:文学艺术,是 通过现实主义来真正深入人生,深入历史呢,还是把现实主 义仅仅当做为政治服务的手段?而这里也就表现出,对现实 主义的理解的分歧,实际上反映着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的分歧;或者说,前一种分歧的深处,是后一种分歧.冯雪峰 和胡风,都对20世纪40年代以后革命文学在文艺与政治关 系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十分尖锐 的批评,而且这构成了他们的理论和批评活动的一个重要的 方面.周扬则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致力于文艺对毛 泽东所说的”实”的政治的从属.周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 文学制度的执行人,一个文艺”总管”,他为20世纪40年代 以后新文学发展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都主要不是因 为个人的原因,而是在真诚地企图造成一种新的文学的过程 中形成的.这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 主张”革命文学”的理论家内部的冲突及其关键所在,在不 同层面他们有同有异,而越往深处,分歧越大,冲突越尖锐. 以上这些不是先验假设推导出来的观点,而是当”三论” 完成后,自然而然由具体研究结果呈现出的整体学术成果. 它是由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深度思考而获得的,其准确性来 自于思考的深刻性.由此人们在深的层次上了解了中国现 当代文学思潮发展的真正的轨迹,也真正理解了”他们”. 在此,我还想强调的是,支克坚先生在探讨现实主义文 学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固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 给予了冯雪峰和胡风的有关思想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 价,但他还是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特定时期被”独尊”的现象提 出了质疑与批评.他认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特别是革命文 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出现了”独尊现实主义”的现象,这种独尊 是文学发展单一,文学观念狭窄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现当 代文学格局不能多样化的重要原因.这种超出一种文学思 潮和倾向而面对整个文学发展格局的反思,打破了以前把现 实主义作为”正宗”,在”现实主义”“围墙”里面打转的现象. 这一点在现在似乎已不算什么,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重要 “发现”与理论自觉. 三,俯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中 间物”及其得失 支克坚先生对冯雪峰,胡风,周扬文艺理论的研究,在相 当程度上也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过 程的具体解读.这是因为,不仅三位理论家都信奉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还在于他们理论的范畴和核心命题,如文学与 社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 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群众的关系,现实主义,典型,主观与客 观,文学的社会功能,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 型命题.把冯雪峰,胡风,周扬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 国化过程中的”中间物”来研究,并不是”三论”的主要内容,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但它在客观上却是最具体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的过程的分析.也可以说,”三论”是解读中国现当代马克思 主义文学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的三个独特文本. 从这一角度评价”三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于:与西 方马克思主义相比,东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什 么特点?面对过一些什么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 中国的实践结合中,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的 相碰撞中有怎样的现象和结果?做过哪些探索?有过什么 进展?走过什么弯路?这些问题,以前由于社会政治,文化 和意识形态背景等原因,我们不曾科学地理性地研究过.后 来,又由于上述背景的急剧变化,或者是”老”的研究者固守 传统观点,或者是”新”的理论家不屑,-N,以至于对这些理 论遗产缺乏真正深入细致的解读与研究.在笔者看来,尽管 在中国(或者说只有在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 艺理论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还缺少向世界真正阐述中国 (东方)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出现的 不足,也缺少用具体的文学现象和事实而不是理论推理来说 明中国(东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征的重要成果.不 是没有人研究,而是很少有人这样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而 正是在这,点上,支克坚先生的”三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克坚先生曾说过:”写完《胡风论》之后,我感到我的研 究应该有一点变化.过去我说到底还是站在革命文学的立 场上看问题,想问题;现在我想应该站得再高一点,即从今天 回过头去,对当时的各种思潮流派作一番真正的?俯 瞰?.”“其实,在我看来,他的”俯瞰”的意识并非始于《胡风 论》之后,即使以前”站在革命文学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 也是具备了较清醒的”俯瞰”的视角的.比如关于”从新的思 想高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呼吁,比如关于”局限”,关于”历史 感”等的探讨.而在”三论”里面,从论冯雪峰到论胡风,再到 论周扬,都贯穿着”俯瞰”的意识.而当支先生的这种俯瞰意 识更为理性时,这种对”革命文学”立场的超越,就具有站在 世界文学,人类文学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自觉.”俯瞰”的意识 意味着学术立场的调整,体现着研究的逻辑起点的变化,其 研究结论就获得了更多的启示意义和普遍价值.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既具有”历史中间物”意识又有人类 意识的视野中,支先生对冯雪峰,胡风,周扬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和得失进行了”俯瞰”. 他的研究昭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中国文艺实践 结合的过程中,与一切外来思想的中国化一样,都有一个与 本国实践的结合,融合的过程,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的接受者(理论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时会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既有对外来思想,理论观点,对马 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如何理解的问题;也有对文学艺术性 质如何理解的问题,有对作为实践对象的文学活动的特点, 性质,目的等等的不同理解的问题.最后,关键是两者如何 结合的问题,是用外来理论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加深对文学特性,功能的理解,加强文学与人的 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使文学更好地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 进步的精神实践活动,还是把它主要作为统摄意识形态的工 具,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正是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 到三人的区别.冯雪峰”为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他一面强 调文学要进入到人民生活的深处,进入到历史的深处,把这 看作现实主义最主要的东西,现实主义的生命;另一方面,他 不能真正认识到,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原则,对于现实(主义) 深入历史,一面有极大的的促进,一面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 素(12].胡风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表现得十分矛盾 的理论家.一方面,他要求文学?向社会?,?伸进人类解放的 真理的中心?……另一方面,又恰恰是在文艺与政治关系这 个当时革命文艺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上,他始终保持一种独立 的,跟革命文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一方 面,他认真地,勇敢地进行探索,并且只相信由自己的探索得 来的结论;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要求别人帮 他?提出可参考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即乞求于?现在苏联理论”J.而 “在周扬的理论中,突出地表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无产阶 级新文艺和新文化的巨大热情,反映着他们几十年里为此所 进行的紧张的思考”.”周扬长期领导党的文艺工作,关注的 始终是当前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要问题;他对这些问 题的思考,也总是宏观的思考,就其主观来说是为了文艺的 发展的思考.周扬又长于思考,或者长于理论思维.”】支 先生认为,20世纪30年代,周扬文艺思想的第一阶段的开 头是平庸的,但他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和毛泽东《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毛泽东思想 的宣传者,解说者,应用者.而在新时期,在有的研究者认为 周扬反思或者”忏悔”了的时候,支先生则通过对他的理论的 研究,断然认为他是”有限反思”.周扬所从事的文学事业, 他的理论,是一部包含丰富经验教训的”文本”,对此进行研 究,其意义不仅仅限于革命文学本身.因此,对周扬的研究 就不是情绪化的道德和价值判断,而是建立在学理分析研究 基础上的科学结论:”周扬等人,曾经怀着真诚和确信,为建 设无产阶级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而奋斗,但由于客观历史的和 一 些人在特地历史条件下主观的原因,事情的发展,实际上 正与他们的愿望相反.”[15]5史上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主要 不是个人的性格和道德问题,而是历史的”无形的手”在起作 用.”无论从其代表人物个人来说,还是从总体来说,革命文 学运动的理论都曾有错误——后来纠正了的错误或始终未 得到纠正的错误,但只看到政治要利用文艺,看不到中国共 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创造新文艺,新文化的真诚愿望,是 不正确的.”[16]同样基于理性客观评价周扬而又并不简单地 看待周扬的反思,支先生几乎是”不合时宜”地提出了”周扬 身后”的问题,他认为,周扬并非在”文革”后经过深刻反思, 又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又成为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了,而其反 思是有限的.”周扬身后”,文艺上的一个时代也就结束.然 而,我们也并不应因此就否定周扬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 革命知识分子创造新文艺,新文化过程本身和他们的理论遗 产. 总之,”三论”透过历史”中间物”的视角,通过深入解剖 “他们”理论的要害,不但回答了”事情应该是那样,历史却使 它变成这样”的问题,而且解释了,这段”历史”(下转第83页)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87 发挥怎样的作用的问题.我以为,所谓历史必然性,是一个 很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一次性的, 不可重复,不可逆转,因而无法像科学实验一样验证其规律 性并证成其必然性,在我们的日常言说中,所谓历史必然,所 指常常不过是您上面说的”实然”,我们很难在二者之间做出 精确的判断,弄清已经发生的事实,究竟是”偶然”还是”必 然”.所以,在我看来,历史研究的本己问题,也应该包括对 它所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的探寻,这并不是要将历史理想化, 而是要从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中,寻找它隐伏的种种深刻几 微,探究历史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因为对历史来说,一种真 正的可能性,即便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无法实现,它也不会轻 易消失,而会潜藏在时间中,一旦条件适合,很难断定它不会 再次显现.从这一点上说,探究历史可能性也就是探究现实 可能性.而历史研究的能动意义,也可能主要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说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所指不就是如此吗? 支克坚:现在我明白你在这里提历史的必然性和可能 性,而不提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原因了;换句话说,我明 白你想的是什么_『.下面就来谈谈历史的可能性的问题. 你的意思,一是要探寻历史除其”实然”之外的别的可能性; 二是不只探寻一种可能性,还要探寻各种可能性或者多种可 能性.你的想法是大胆的,有趣的;它可能有悖于某些历史 学家的传统思维,却肯定有助于历史科学的角度和方法的多 样化.探寻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当然不能像前面提到的某些 研究者那样不负责任地做根本无法求证的假设,或者完全不 顾自己国家的实际,只根据别国的例子来进行推断.无论如 何,科学性总还是要讲一点的,那就是仍旧应当围绕规律来 说话.历史的规律总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起作用,离 开了这些条件,离开了由这些条件构成的具体的社会环境, 它的作用根本无从谈起.而这些条件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 之中,这时规律起作用的时间,方式,结果等等,也将随之变 化.历史上的种种”实然”,固然也有纯属偶然的,多数却是 规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起作用的结果.社会条件属于客 观存在,但并非只能如此,不许有任何变数.倘使社会条件 中失去了某些因素或加入了某些因素,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就 不一样了,这也就是”实然”之外的可能性了.中国现代如果 没有革命文学的兴起,自由主义文学不会有那么高的自觉 性;反过来,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文艺从属政治的 问题之所以成为革命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又跟自由主义对 知识分子的影响有关.所以,探寻历史的可能性,将会加深 和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的规律的认识.每一个研 究历史的人立足点都在今天,他们不可能只把找出这些可能 性本身作为目的.你就谈到了研究的目的性的问题,你说 “对历史来说,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即便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 无法实现,它也不会轻易消失,而会潜藏在时间中,一旦条件 适合,很难断定它不会再次显现.从这一点上说,探究历史 可能性也就是探究现实可能性,而历史研究的能动意义,也 可能主要就体现在这里”.说得非常好.中国的自由主义文 学,在遭到多年的封闭之后,就是因为又出现了适合它的条 件,所以昨天的作品重新”焕发青春”,今天的创作也充满生 机.然而,这种”现实可能性”,并不是人们探究”历史可能 性”时发现的;相反是在它出现之后,人们回过头去,才发现 了那时的一种”历史可能性”和它之间的联系.我很难想象 倘使我们的研究者在致力于探寻各种”历史可能性”的时候, 都把它们和”现实可能性”当作一回事,这样的历史研究会产 生怎样的”能动意义”.总而言之,历史还是有它的”必由之 路”.由于它的创造者们主观的原因,或者客观环境和条件 的原因,它可能离开这条路,但这必定是暂时的,它最终还会 回到这条路上来. 注释: ?毛泽东:《致周扬》(1939年11月7日),《毛泽东文艺论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59--260页. ?周扬:《对编写(文学概论)的意见》(1961年8月15日在《文 学概论》提纲讨论会上的发言),《周扬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0年9月版,第252页. ?徐庆全:《文坛拨乱反正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版,第253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 页. ?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三)》,《鲁迅全集》(第7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周扬:《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周扬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66页. ?毛泽东:《在周扬关于同胡风谈话的情况的报告上的批语》,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2月版, 第9页. 责任编辑:汉河;校对:叶子 (上接第87页)上的事情并不仅仅属于这一历史.这就使得 对看起来已经”过时”的现象的研究,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学术 价值,思想价值和当代性,获得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三论” 是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的三个新颖独特的文本,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研 究方面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学术意义将会日臻显现. 参考文献: [1]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 [2]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5][10][14][15][16]《周扬论》,写在本书后面,第1,2,10, 9,8页. [6][7][11]《答解志熙问》见解志熙:《和而不同——中国现代文 学片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20,321页. [8][12]《冯雪峰论》,前言,第4O页. [9][13]《胡风论》,前言,第18页. 责任编辑:汉河;校对:叶子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83
本文档为【【doc】 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评支克坚先生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2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