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崔亚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 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 对联定义、类别 第三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第四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第五讲 对联句式 第六讲 对联句法、结构 第七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一) 第八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二) 第九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第十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第十一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一) 第十二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二) 2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开发教师 崔雅鸿 教研组 语文组 ...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 校本课程系列一 中国对联文化 编者:崔亚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 课程实施纲要 第一讲 汉字与对联 第二讲 对联定义、类别 第三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第四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第五讲 对联句式 第六讲 对联句法、结构 第七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一) 第八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二) 第九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第十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第十一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一) 第十二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二) 2 课程名称 中国对联文化 开发教师 崔雅鸿 教研组 语文组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楹联和对联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楹 联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二、学习如何鉴赏中国楹联,体会中国楹联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的内 课程学习目标 涵,提高鉴赏中国楹联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通过对中国楹联以及相关知识的查找、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学 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第二章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 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第三章 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3文意切题 第四章 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 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 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可提供的总教案数 10~12 教材方式 自创 适用年级 高一高二 选课人数 90 教学设备要求 多煤体教室 所需课时 12 上课形式 讲座 余德泉《对联格律》; 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 王永龙《谈谈对句》;参考文献 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 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考核方式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撰写相关学习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 出勤率 日常作业 考核(学分) 总评 考核指标及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0% 30% 50% 100% 学科组长意见 学生选报情况综述 上届学生反馈及(包括学生应具备的 需完善的地方 基本素质) 校本课程 指导小组意见 3 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 课程来源:原创 授课教师:崔雅鸿 教学材料:?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 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 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 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 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 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设计 学 时 1、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2 2、第二章 最佳对联结构 4 3、第三章 对联鉴赏1 2 4、第四章 对联鉴赏2 2 5、对联收集 1 6、参观名胜古迹,或组织观看影音资1 料 12 合计 21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1汉字与对联 2对联定义、类别 3对联史话 【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 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 5长短联的划分 【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 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 1平仄合律 2对仗工整 4 3文意切题 【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名联鉴赏 1大量使用重字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3在三七结构 4用韵联 5哀感顽艳的挽联 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9昆明大观楼长联 【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 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 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 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 认识和直观感受。 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对联创作并撰写相关学习心得。 5 汉字与对联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讲解对联与汉字的关联,并介绍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对对联的历史有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 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 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 代曹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 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 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 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 诗体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所以说,对联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 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 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 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 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 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 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 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 《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 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 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 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 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三、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总说 汉字和汉语从产生之初就给对偶提供了条件,给对联的产生和书写提供了条件,这 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我们知道,对联是要写出来或刻出来让人看的,而这一写或刻 的载体就是中国文字——汉字。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来看,最早的文字多是图案形的,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字逐渐由图案分化成两类: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世界上很多 文字属于拼音文字系统。这种文字主要以规整美为主,有很强的工艺性,且每一个字或 词均由多个拼音字母组成,拼音字母的个数多少不一,导致字词长短不一,使之根本上 不适合书写成对联,因为他无法实现对联上下联对仗且字数相等,符号序列等长的要求, 无法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而汉字就不一样了。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体系,可以构成图案。 6 在演变的过程中,它始终保持着形、义、音三位一体的特点,即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 义,又有一定的读音。这种方型线条结构的汉字为构图创造了空间条件。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等,指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门旁两侧的对偶语句。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 式。它与一般文学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褒有贬,社会作用极为广泛。 四、与汉字字形相关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联的介绍 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有的还包括横幅),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 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对联非常注意用字造 句,要求鲜明适当,高雅清新,精练蕴藉。现在就从汉字角度去研究对联,但不涉及到 汉字的音义,仅探讨汉字字形在对联艺术中的作用。 汉字字形构造灵活多变,它可以把偏旁、部首、笔画予以组合、分散、增加、减少 和重组,形成“新”的字。于是人们就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创造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对联。 组合。在同一联当中由两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笔画组成一个或几个汉字。他们同 时出现在一联当中,而且重新组合而成的字一般置于偏旁、部首、笔画后。 如:据传施耐庵不单能文善诗,还精通医理。一天顾迪员外来他家,说儿字顾斐卧 床不起,请他往诊视。施见其子,面色萎黄,精神恍惚,脉细涩而无力。施问他何处不 适,病者答非所问,口中只喃喃地念叨:“此木为柴山山出。”施听后觉的奇怪,暗暗思 度:此病莫非-----。于是他便对顾公子说:“有对了!”顾公子悠然睁开双眼,只听得 施道:“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时,顾公子精神一振,竟坐起来喜问:“请问先生:‘山石 岩前古木枯,”可有对否?施略加思索,然后对道:“白水泉中日月明。”这就是施以对 联为人治心病的事。上面两幅对联就属于此种类型。还有如“二人土上坐,一月日半明”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只在吞吴”也是属于增加式的对联。 分散。与组合刚好相对,它是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拆开分散,但 它们必须都出现在同一联中,而且被拆字一般放在前面。如: 1、张弓长,骑奇马,单戈而战;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2、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例一中“张”“骑”是被拆字,它的前部分是分散,而后部分却是组合。例二“鸿” “蚕”是被拆字,它们都是通过分散拆开汉字字形,形成结构独特、含意蕴藉,细嚼才 有味的对联,都是分散式的对联。 增加。在同一联当中,以一个字为基点,在其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或几个偏旁、部首 或笔画形成一个新的字,这两个字要求同时出现于一联当中。如:据传冬季的一天,朱 棣设宴取乐,姚广孝在他身边陪饮,当朱棣酒兴正浓是,他就拟出半边上联,让姚应对。 联云:“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听后,心里明白:这是个增加偏旁而形成的联, 是说水字如果没有那一点,就成不了冰字。他当时反应极为捷敏,认为这正式自己露才 的机会,也是自己效忠主子的机会,于是立即张口对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这便是对联中的增加式。 减少。以对联中的一个或几个字为立足点,把立足点的偏旁、部首、笔画加以削减, 形成对联。据传吴承恩他聪明又有才气,一天当地奸诈的粮商张皇兴,路过吴家门口, 就进门请他为粮行写幅对联。吴想,这是个出气的好机会,不可失掉,他马上磨墨铺纸, 挥笔写道:“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汤。”横幅为“去四首”。张皇兴看后,心中十分高 兴,认为此联是奉承他的。回家后,他忙叫管家将对联贴在粮行门上,逢人夸耀一番。 自从他贴出新联后,许多人便来观看,其中一人暗暗笑曰:“写的好,骂的痛快!”别人 问缘故,他解释道:“去四首,就是去掉“皇兴”和“慈夙”四字的部首,即变成“王 7 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汤,”顿时众人无不暗中叫绝。这便是对联中的减少式。又如“要 加盐,谢神童抽身出讨;见了汤,吴学士倒口便吞”。“谢”字去掉“身”便成了“讨”, 这也是属于减少式。 重组。对同一联中的偏旁、部首、笔画进行重新组合。如一幅讽刺袁世凯的对联“或 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或”字与“園”字进行重新 组合形成“國”字,而“余”与“道”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途”字。又如“棗棘作薪, 析落劈开作四束,阊门造屋,移多补少成双间。”“棗、棘”重新组合形成四个“束”字, 而“阊、门”重新组合形成两个“间”,这都是重组式。 五、总结 总之,对联与汉字之间关系紧密,无论是组合、分散、还是增加、减少、重组都是 以汉字字形为基础,我们了解了对联与汉字字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对 联的深刻内涵和其文化蕴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寻找相关的对联来欣赏。 8 第二讲 对联定义、类别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对联定义、类别,通过几个对联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清对偶与对仗、对联几个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对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的原因,对联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 系,这一节课主要在了解对联历史的前提下弄清几个概念,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对联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 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 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 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三、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 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 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 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 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四、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 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 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 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 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 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 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失 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 一气呵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9 春联。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 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 法而已。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 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门对青山 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 生意兴隆。(商业用)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 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喜联。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 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 词。例: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 寿联。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 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北 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 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 生。例: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 日岁 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瑶池果熟三千岁, 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以上所 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女寿 联举例: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通用联)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 分百岁筹。(五十)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六十)金桂生辉老益健, 萱草长春庆古稀。(七十)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八 十)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九十)桃熟三千瑶池 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百岁)至于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在此不一一赘 述。 谐趣联。就用途上而言,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 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天 青褂,时人不齿,做无情对讽之曰:“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为了成为有用之 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这副对联是:“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近人何颜升,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 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 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4)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 吟道: “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 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四、总结 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 10 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 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许多对联不但与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能赢得更多的读 者,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在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 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的使用更为广泛,民间岁时节令,升迁新居和喜 事庆典或行业开张,以及现在的酒店茶亭、书院店堂、楼台亭阁等无不使用对联,正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 第三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上)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对联来源的探讨体会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二、粗略了解对联的对立统一与实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 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对联的来源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 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 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 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 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 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 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 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 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 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 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 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 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 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三、对联的美学价值 (一)总说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王力在《中 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偶具有对 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 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 12 (二)、对联中的对比和对立统一 关于对偶、对仗在第一讲中已经有有所涉及,这里不作展开。重点讲讲对联中的对 比和对立统一。 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里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 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 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杨慎称“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显示出艺 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联的魅力。 (三)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对此有精彩描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 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 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皆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说着大家来 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对联标志风格”说的经典论据。 如果撰联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挂出来,与吟诗作赋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撰联时必须 考虑其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考虑到能不能公开挂出来。 四、总结 关于对联的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还有很多事例可讲,课外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 的对联来作分析。而对联的声律结构是最能体现对联的美学价值,这一块内容在下一讲 中重点讲解。 13 第四讲 对联的美学价值(下)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粗略了解对联的声律结构,重点不在于讲究平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大略的对 联声律知识的同时了解对联的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几讲的学习我们重点了解了对联在形式上的美,今天这一讲重点讲对联声律 上的美。 二、对联的声律结构 (一)总说 对联从律诗骈文脱颖而出,一开始就有完美的声律结构。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 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 律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 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 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 简化和优化的结果。 这里主要谈谈(1)了解古四声问题(2)马蹄韵及其“句中平仄规则”(3)整体平 衡观及活用声律规则(4)了解机巧联的声律问题 (二)分析对联的声律结构 (1)、古四声问题 古汉语中有部分汉字的平仄归类和现代汉语不同,古汉语的平仄归类称为“古声” 或“古韵”。在前人的对联作品中,有些字用“今声”(普通话)来判别是不合声律的。 今天仍有不少人习惯使用古声创作对联。 今天我们学习对联,不要求学习用古四声撰联,但是对古四声应有所了解,便于判 别前人联作中的声律运用情况,同时便于鉴赏今人使用古声创作的对联。 古四声:平、上、去、入。较为通行的标准是《平水韵部》。在《平水韵部》中, 所有的汉字被分为: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在对联中归入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对联中都归入“仄声”。 今四声与古四声大致的对应关系: 今声-古声----------- 上平-阴平(极少数除外) 下平-阳平(极少数除外) 上声-上声(极少数除外) 去声-去声(极少数除外) 14 入声-分别并入今声的上声、去声、平声中 (2)马蹄韵及其“句中平仄规则” 马蹄韵是湖南大学余德泉教授在其专著《对联格律》中提出的对联声律规则,已被 楹联界广泛接受和运用。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状如 马蹄的节奏而得名。 以下是几个声律工对的例子: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大地春风劲 长征战鼓催 处处明山秀水 家家笑语欢歌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画卷红 凡思炼就千秋句 胜地留存万代歌 春回大地山欢水笑 日暖神州物阜民丰 瑞雪纷飞大地萌春意 东风浩荡神州跃巨龙 此外,5、7言联作中还有一种来自律诗的常见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清音歌盛世 妙笔著华章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 虎跃龙腾全民歌盛会 羊欢马啸胜纪上新阶(第二分句) 盛世长春喜看东方腾紫气 神州大治欢呼法制振雄风(第二分句) 前人的对联作品大多数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有些虽然不是所有分句都 严格遵循两两交替,但其中部分是遵循的;有的划分为几个部分来考察,每个部分仍然 遵循了马蹄韵规则。 (3)、树立整体平衡观,活用声律规则 由于对联字数不定,内容宽泛,技巧格式多种多样,因此无法用格律诗词那么严格 的声律来约束对联创作,“句中偶数位应该平仄交替”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则,不能一 概而论。古今流传的优秀对联作品中,出律之作并不鲜见,包括三平尾、孤平、联脚上 平下仄的例子都有。 1、划分语义节奏,灵活安排平仄交替 语义节奏在朗读时有明显停顿,使得完整的联句被分割,形同多分句联。这种情况 可以分开来安排平仄交替。带领字的联句朗读时也有明显停顿,领字也可算作一个单独 的节奏。这里只举一些非领字联的例子。 山青水秀春艳 平 仄 仄 花好月圆谷香 15 仄 平 平 2、运用整体平衡概念,保证节奏点平仄相反 当对联中必须使用偶数位没有平仄交替的成语、成句、专用名词时,或因联意需要 无法做到上下联偶数位平仄相反时,可将整个词看成一个节奏,尽量做到节奏的尾字(节 奏点)有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相反,以求得上下联声律的整体平衡。甚至三平 尾对三仄尾也可以。 四面花果然好样 平 仄 一肚草格外大声 仄 平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平 平 仄 仄 仄 千载华夏不二地市肆双雄来朋万国九州 仄 仄 平 平 平 以下两例属于可以不受声律限制的机巧联(前者为异字同音技巧,后者为复字叠字 技巧)。下一节将专门讨论机巧联的声律问题,这里仅用来说明声律的整体平衡。其中 最后的四言句遵循了严格的“两两交替”规则,使得整幅联语读起来仍然抑扬顿挫,琅 琅上口。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以联意为重,允许适当“出律” (4)、机巧联的声律问题 机巧联也称为特殊联格,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平仄问题的角度,在如此多的机 巧联中,哪些可以放宽声律要求?不外乎以下这些: 复字、叠字、回文、排列、数字、白话、谐趣、音韵(异字同音、同字异音、叠韵、 双声、拟声)等。 这些机巧联中,有的仍然可以满足严格的声律规则,或者能满足上下联整体平衡的 要求。都不能满足时,只要机巧自然、联意通顺,是允许出律的。 1、复字复词格: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 此联同时还运用了双关、借义、顶针的手法。此联还有一个妙处是轻声字的存在, 使得同一个字读起来字音也有变化,灵动而不呆板。 并非所有的复字联都出律,例: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是有名的今人对古对。但是细究平仄,对句印月井、印月影三连仄和上联协调并 不好。如单纯追求平仄协调,将“印”改为“观”更好: 观月井观月影观月井边观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能让上下联平仄字字相反,毕竟是件美事。) 2、叠字叠词格 此格也有不少合律的佳作: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杭州西湖联) 16 九州万马跃千山山山壮丽 一夜三更分两岁岁岁平安 (央视2002春节征联一等奖) 不合律的例子: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写于十年动乱)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下联除“一”外全仄,十分罕见。但是因写于特殊的年代,意 义非常,联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平仄的协调。 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清 “朝”分读cháo、zhāo,“长”分读zhǎng、cháng,根据不同读音,可有不同断句。但是怎么断都不是严格的马蹄韵。这里只讨论两种读法(换一个字来表示): 朝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长涨长长涨长涨长清 朝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长长涨长长涨长长清 虽然不是严格的马蹄韵,但是整体平仄搭配仍然不失基本原则。上联好歹还有阴平、 阳平的变化,不至于一个音调一读到底,那就更呆板了。 3、回文格(又称倒顺联) 合律的例子: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萦柳浪柳萦莺 上下联各自回文,回文前后一模一样。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从下联尾字开始倒读,回文后变成另外一副联语,意思有变: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西湖:谢方山题三潭印月) 回文镶套。有部分回文:客中客,有整体回文。此联应这样断句:客中客入画中画。 下联如果看字换一平声字则更完美。此种情况的联语整体平仄搭配是协调的。应归入合 律的范围。 4、排列格。排列格尚可分为“列品、组串、排比、分总”四种: 列品: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 任何间隔词语。 组串: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 某种意思。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 的意思。 分总:类似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在表述时则有分述有总述;分总法有先总 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合律的例子: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三组描写景物的两字词连续堆叠,一幅绝妙的水墨画跃然字里行间,堪称经典) 酸甜苦辣咸香涩 柴米油盐酱醋茶 (典型的排列格) 不合律的例子: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传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 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 名字。此联读起来十分顺畅,并没有因“粘律”造成任何不协调感。) 17 5、数字格(本属镶嵌格的一种,因数量庞大而单列一类) 合律的数字格佳作很多,不再举例。这里只讨论不合律的情况。 一仓二府三角四端五家岭 六铺七里八方九尾十间头 (嵌一仓里、二府坪、三角洲、四端里、五家岭、六铺街、七里庙、八方亭、九尾 冲、十间头十湖北长沙地名。) 为了嵌进如此多的带数字的地名,所费功夫已不小,平仄问题只能退居其次了。 三多斋三元斋三吉斋三三如九九如斋 四物散四逆散四磨散四四一六六一散 (‘九如斋’食品店,早年在湖北长沙最负盛名。但在该店创建之前,已有‘三吉 斋’,‘三元斋’,‘三多斋’等店相继兴起。由于竞争不过九如斋,门庭渐趋冷落。联嵌 乘法口诀,最后还用‘如九、九如’词序颠倒反复,当时都认为是绝对。但天下事总是 “无独有偶”,居然有人能对出。用了四个中药汤头名,上下联对仗字字工稳,实为难 得的妙联。) 这里所谓“字字工稳”,除了平仄方面的基本原则,还指上下联对嵌乘法口诀、数 字相对、词性相对等因素,其中六对九是仄对仄,实为无奈,也大可不必再予追究。 应对这样的出句,对句的平仄应如何安排?很简单,保证节奏点平仄相反,最好是 整句字字相反! 6、白话格(即口语化对联) 以下只举不合律的例子。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 (某妇人劝其夫戒烟联) 像这样不顾及上仄下平基本原则的白话联并不多!其中喷云吐雾可改为吐雾喷云, 但既然是口语化的,倒过来反而不顺口了。 休来休来哪知为人这样苦 完了完了自惭所学竟无成 (某文士自挽联) 7、谐趣格(不合律的例子):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传为纪昀对乾隆) 大小姐洗黑白菜 高矮子吃热凉粉 8、音韵格 此格不再举更多的例子。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出句前7字连平,单独看是单调的,但是对句做到了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 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三、总结 了解对联的声律结构,重点不在于讲究平仄,大家要在学习中获得大略的对联声律知识 更要了解对联的不同形式,相信大家会对对联这一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充满热爱。 18 第五讲 对联句式 教学目的: 一、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对联、律诗、骈文句式的差别,了解对仗对对联的重要意义,及加深对 对联平仄知识的印象。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几讲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对联的历史、类别、声律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 一讲开始重点针对句式,今天我们讲讲其中的律诗句式与骈文句式 二、对联句式与律诗句式的区别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 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 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 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 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律诗中颔联(第三、第四句),和颈联(第五、第六句)要求对仗,因此对仗句只有句 脚上仄下平的情况,例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人似秋鸿来有信 / 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五言律诗共8句,4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也有四种结构,只要把每个七言句去掉前两位就行: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杜甫)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王勃) 律诗主要形式有五律、七律和少数六律。一般讲诗词格律的书,都把律诗之律归纳 为几个要素,如字数、句数固定(排律除外),中间要求对仗,严格押韵,讲究平仄等。 而平仄和对仗又是律诗的两个主要特点。不过,对律诗来讲,这两个特点仍有主次之分, 那就是平仄才是律诗的第一要素,是律诗的灵魂。比如说,一首诗形式虽是八句,也押 韵,并有严格的对仗,但只要不合律诗平仄之律,就仍只算古风。如王融《临高台》:“游 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 阵影,含月共徘徊。”历史上从没人把这类只有对而没有粘的诗当作律诗的。相反,一 首诗即使都没有对仗,即所谓“零对仗”,但只要平仄合律,就仍是律诗。如李白《夜 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 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又如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 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 江上会相逢。”这就是前人所谓不用对偶的律诗。实际上,初唐的律诗是否对仗是自由 的,但平仄格律则很严谨。宋人所谓的蹉对,也是宁肯参差为对而不损平仄格律之范例。 可见,平仄之于律诗比对仗地位重要得多。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律 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王力在《诗词格律》中也写道:“平仄,这是律诗 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再看对联格律,它也可归纳为几个要素,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讲究对仗,末字上仄 下平,平仄协调等。但在诸要素中也有一个要素是对联的灵魂,那就是对仗。无对仗, 则不成对句,非对句即非对联。今人常把一些非对之句当作对联,这是不妥的。如“世 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毛泽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朱光潜) 19 裴国昌的《中国楹联大辞典》中把“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之类字数相等 的句子当作对联的错误就更多了。 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 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对联(不必用粘犯之类说法)。反之,一副平 仄完全合律的对联,只要对仗不工,就不该被认作什么好对联。当然它仍可以是格言、 题词或广告语之类优秀作品。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从联内平仄来看,历史上许多名家的 名联多有不合今人制定的联律平仄格式的。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师 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朱熹)“一片滑石路, 三椽枯木禅。”(董其昌)“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八大山人)“宜今宜古宜风雅, 半拼半读半经廛。”(阮元)“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天水在瓶。”(钱大昕)“荷花如城 月如斗,名流作主泉作宾。”(梁章钜)“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乾隆)“松枝留古骨, 梅花无绝情。”(郑板桥)“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辞章奔走若天马,写作工秀如 来禽。”(王福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林则徐)“斯文在天 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清诗不敢私囊箧,明月倘肯留庭隅。”(梁启超)“南方以 守为固,晋王之后有君。”(章太炎)“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阴。”“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闻一多)“不矜威 益重,无私功自高。”(赵朴初) 我们不能认为前人是不懂联律。实际上,历代对联中,平仄合“律”与不合“律” 之联,几乎可以平分秋色,但前人对联,不讲对仗的则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我们应认 为对联的第一要素或对联的生命就是对仗,而平仄合律并非某些人认为的那么严格。个 人制定联律,只能制履以适足,而断不可削足以适履。在创作对联时,也不能以辞害意, 以平仄害对仗。当两者矛盾时,应首重对仗而不是平仄。 三、对联句式与骈文句式的区别 骈文不像律诗那样有固定的言数和句数,而且不需要押韵。但有固定的句式,通常 是四言句和六言句,也有增加一字成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其对仗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 仗),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对仗句在非节奏点上平仄不拘。骈文对仗句的 句脚,按行文需要,既有上仄下平,也有上平下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骈文句式按文 意确定节奏,而且“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王力《论语言形式美》)。 因此骈文对仗句常出现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的情况。举王勃《滕王阁序》为例: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骈体文都是偶句收仄的,且楹联要求避同字对,而骈体文不避,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骈文句句对仗不假,然只是对仗而已,并非楹联。早期楹联有以仿骈文所为的,但 随后逐渐以仿格律诗为主了,再往后则逐渐形成了楹联自己独立的文体,已经摆脱了作 为骈文和格律诗附庸的地位,形成了包括“起仄收平”规则(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 为平)在内的一套联律。现在我们看到下联收仄的楹联,多为前人所作,这种平仄布局 已经逐渐被抛弃。 20 上联末字应是仄声,下联末字应该是平声;换言之,末字是仄声的句子应作上联, 末字是平声的句子应作下联。这已经是楹联对平仄布局的最低要求了,如果严格要求, 则不仅句末,连句中的节眼上也要讲究平仄。 下联平声收句是有其道理的,平声声音较长而平,可以足句,即在对联结束时给人 一个圆满感、满足感;而仄声声调短促或曲折不平,听起来像没有结束,令人产生继续 往下听的等待,给人未满足的感觉。这种做法用于较长篇幅的骈体文是可以的,但用于 只有两句的楹联,就让吟者和听着感到有韵律上的欠缺,得不到充分的音律美感。故古 今研究楹联的学者都主张平收,这也早已成为楹联创作的共识。 四、总结 今天讲的是对联与律诗、骈文的区别,但其中涉及了很多对仗、平仄的知识。当然, 我们在平时可以不讲究这些知识,文学欣赏并非孤芳,更多的是与民同乐,我们更多的 要从对联中找到我们的快乐。 21 第六讲 对联句法、结构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联句法、结构知识,尽可能切合学生实际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对联句法、 结构知识。 二、了解长短联的划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一讲讲到对联的句式,我们是从与律诗、骈文对比的角度,对于律诗、骈文这 些文学样式,我们本来对它们的平仄、对仗就不是很懂,所以要完全弄懂,还有待于大 家今后下功夫,今天从我们比较能接受的语法角度来谈谈对联的句式。 二、总说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 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 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三、对联的句法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 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 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 (《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 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 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 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 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 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 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 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 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22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 “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 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 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 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 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 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 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 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 23 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 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 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 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 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 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 “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 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 “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 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 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 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 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 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 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 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 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24 四、对联的结构 (一)总说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 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 过对称、平仄,下面主要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形式逻辑。 (二)常式结构 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 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 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这里不作 展开 (三)变式结构 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 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 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 是灵活多变的。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 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 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 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 种结构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 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 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25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 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 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 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 (唐 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 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 定。 五、长短联的划分 按传统观点,每边11字以上就称为长联(曹雪芹《红楼梦》),“最多也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梁章《楹联丛话》),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楹联的优势在于言简意赅,赏心 悦目,适合悬挂,不宜太长。七言是律诗句式,八言是骈文句式。骈文和律诗句式的结 合以十一言为典型,标志着楹联有了不同律诗和骈文的结构,因此,从十一言(22字) 开始称为长联,是合理的。通常撰联不过二三十余字。胜地壮观,高楼大厅,最多也不 过一二百字。因此,不妨把更长的楹联称为“超长联”。 总结 这一讲主要以大量的对联对例,讲解了对联的句法、结构知识,大家课后可以找一 些对联来作一番研究,加深对这一节课的印象。 26 第七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一) 教学目的: 一、鉴赏对联,目的在于学会创作,所以对对联的鉴赏更侧重于如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对联知识的目的,是要学会鉴赏对联,从而学会创作,今天这一讲我们侧重通 过总结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试着来鉴赏、创作对联 二、对联的基本特点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 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 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今天这一讲主要来归纳前两点,然后试着照前两 点的要求创作对联。 (一)平仄合律 初学者希望“放宽联律”,这种想法是天真的。因为谁也无权制定联律,谁也无权 放宽联律。联律是在长期创作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任意违反格律,就会 破坏文体特性,对联就不成其为对联。只有在熟练掌握联律之后,才能灵活应用。 按最佳对联结构撰联,可以保证平仄合律。简单地说: 四言句式,六言句式,格律与骈文基本相同,淘汰虚字相对相重。 五言句式,七言句式,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不用拗救。淘汰(仅用于五言联、七 言联)。 一言、二言、三言作领衬字时,不计入句式内。 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的对联,句脚参照四言模式灵活应用。 当同边自对中使用重字时,在重字可以覆盖句式,或不计入句式,但上下联的重字平仄 相反。 (二)对仗工整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实际上对仗本身已把平仄相对包含 在内。把平仄从仗中抽出来,是为了研究结构的需要。因此,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 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上下两句之间,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骈文对仗扩大到 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现代楹联 不允许上下联同位字相重。楹联对仗与律诗对仗、骈文对仗的最大区别是自对形式的发 展,把句中自对发展到同边自对。 1、同类词相对 曹雪芹《红楼梦》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 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 意相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 动词“是”。 27 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此联还有句内自重自对,或称为当句对。“真”对“假”,“有” 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复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 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相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忌合掌 通用商业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的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 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 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 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 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 要避免合掌,必须弄清“同类词相对”与“同义词相对”是完全不同的个概念。 3、反对为优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反 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这是对仗的精义。例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用欧阳修句,下联用苏舜钦 句,皆沧浪亭本。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清风明月 是自然美,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但对不懂自然美或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美的人来说,有 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说“近水遥山” 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 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这是清伍生辉写的春联。上联的冷漠,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 例子。生辉居四川成都,宦情萧瑟,十年候补更无消息。某岁除夕,写了这副春联。川 督锡良见其书法非泛泛流,乃召见,授署绵竹知县。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悲伤(纪晓岚挽朱笥河) 上联的写实,给人以交情不深的错觉,更加烘托出下联“情同骨肉”的分量。 4、叠字自对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西湖花神庙联) 此联在结构上是两句,由四言句式连接六言句式构成。“红”对“翠”,“燕”对“莺”, “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由此可见,只 要句中自对都是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 5、同边自对 五言联或七言联只有句中自对。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不仅有句中自对,而且有 句间自对,或称同边自对。例如: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题杭州府贡院) 此联由三个四言句式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 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有希望中举。“桂”和“槐”隐含“折 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 28 如何,可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 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 很艺术魅力。由此可知,所谓“工对”是指自对工整,不必拘泥于两边词性相对。 从短联的句中自对,发展到长联的同边自对 ,是对联发展的重要标志。同边自对 是长联的基本形式。 对仗的基本技巧是“重”与“对”。由两边“相重相对”发展为同边“自重自对” 使对联对仗有了广阔的天地。 6、相重相对(已淘汰)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此联作于清初。十言联中重了七字,句脚全是仄声,亦少见。现在不会有人再做这 种不合格的对联了。 7、自重自对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明荆州太守袁箨庵(于令)罢官后,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时所写的门联。《金 刚般若波罗密经》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论语?卫灵公》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此联用语,出自经典,但已经改写,故不 是集句。妙在庄重中有调侃,不言中有牢骚。上下联各有三字反复一次,可以加强语气。 自重自对在结构上是部分序列的相反或相重。因为平仄与字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在字 面上可以有多种形式,远比相重相对高明,自然成为对联的发展方向。 三、创作对联 对联练习 1、话说汪逆精卫,自叛国投敌以后,当上了日本的儿皇帝,踌躇满志,1941年旧历除夕,他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以效古代帝王与民同乐的风度,还无耻地以孙中山的信 徒自诩,对联是这样写的: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 半夜里有人在几个字旁略添几笔,第二天早晨汪贼门口挤满了人,无不拍手称快,汪精 卫得报后,一看大惊失色,一面驱散群众,一面急令卫兵擦干洗净,从此汪精卫再也不 敢在大门口贴对联了。你看这一笔怎么添?(参考答案: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 党伪国伪民之大业。) 2、从前有个老进士,仗势欺压百姓,村里的人们对他早已恨之入骨。有一年,他的儿 子中了进士,更是洋洋自得,夸耀不已,在大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老入官,少入官,老少齐入官。” 不想当晚被人偷偷地改动了几笔。第二天一早,过往客人都朝着进士家的大门笑开了, 老进士出来一看,顿时气青了脸。你知道这副对联是怎样改的吗? 对联添字:(参考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老入棺,少入棺,老少齐入棺。) 3、鸿是江边鸟(参考答案:蚕为天下虫) 4、每临水畔想思海(参考答案:也在人前惦念他) 29 第八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二) 教学目的: 一、继续总结对联知识,鉴赏相关对联,并进行对联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讲我们学习通过总结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试着来鉴赏、创作对联,今天我们 继续对对联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练习。 二、对联:文意切题 (一)总说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表面无题,实际有题。楹联张贴、悬挂、书写、铭 刻在实体上,是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但是在撰写楹帖、 联语或编写楹联书籍时须加题目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事、切物、切 地、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字作为评论优劣标准之一。 (二)“切”的具体表现 1、切人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徐渭题孙夫人祠) 据陈寿《三国志》称:“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 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 稍畏之,进妹固好。” 可见孙权将其妹嫁给刘备是巩固孙刘联盟的需要。此联充分揭示出孙夫人感情上的 两难处境。字面上没有孙夫人三个字,但字字都表达了孙夫人的感情,非常感人。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钱楷题常熟草圣祠) 钱梅溪(楷)曰:“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古线城南有草圣祠。”张旭善草书,嗜酒, 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此联把张旭书 道之神,嗜酒之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切事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徐渭题绍兴汤绍恩祠) 绍兴滨海,常有水患。明汤绍恩任绍兴太守时创建应宿闸后解决了水患问题。故后 人立祠纪念。楹联大多是应制之作,此联并不泛泛地歌功颂德,而是记载了当时的工程 情况,可以当地方水利史读。梁章钜评曰:“两用成语,一切其事,一切其姓,越人每 乐述之。”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题茶亭兼卖酒者) 此联为茶酒肆做广告而不落痕迹。用谚语入联,别有风味,款款道来,入情入理。 自是上乘之作。用白话文写对联也可以写得十分精彩。 30 相逢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董邦达题理发店联) 清董邦达在北京理发店题了这副对联,某亲王大为赞赏,从此他的书画闻名京师。 此联写被理发者的心理,妙在既隐喻理发,又隐喻当官。梁沈约《郊居赋》有“或 辞禄而反耕,或弹冠而来仕”。弹冠客就是当官者。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有“山河 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搔首是无可奈何之状。理了发,当官有望,万事如意, 弹冠相庆。 又一理发店联 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同样写理发,此联写理发者的功夫,却令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有人说这是石达 开所撰。 3、切物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咏物真切,对比强烈,寓义深长。(徐宗幹咏炭联) 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一云:徐树人中丞(宗幹)尝制“咏炭”一联铭诸座右,可 见其居官之概。又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云:清代“官场口语,以得宪眷者为红,否 则为黑。同治初元,徐清惠公宗幹抚闽时,前抚满洲仲文中丞瑞璸总督正轩制府庆端以 事被劾去位,一时私人废黜殆尽。公咏炭有句谓此。程桐轩太守(荣春)为书其语,加 跋,锓本,印成楹帖分贻寅好。今多有悬挂者。附要津者可鉴矣。”。 4、切地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虎丘山在苏州西北七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枫桥。一百八记钟声来自寒山寺。虎 丘附近多花农。故云吹香七里山塘。虎丘花神庙不同于西湖花神庙,梁章钜评曰:“却 移作西湖之花神庙联不得”。 爽气抱西山,窗外峰峦挑笔阵 文光凌北斗,花间楼阁接天梯(北京陶然亭文昌阁) 陶然亭文昌阁建在城南一片沼泽地中的高丘上,当时可遥望西山。 5、切时 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钱楷题黄鹤楼) 钱楷任湖北巡抚,刚三个月,又奉命内调。此联写在匆匆离任之前,落梅时节登黄 鹤楼,极有特色。依依不舍之情十分真切,用辞也十分妥切,故能引起读者共鸣。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峰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焦(周策纵集宋词) 此联集石孝友《鹧鸪天》,苏轼《水龙吟》,辛弃疾《贺新郎》,蒋捷《一剪梅》句。 对仗之美集中在“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个切时切景的自对自 重句上。 要理解“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含意,苏东坡《水龙吟》(杨花词)不可不读。通篇 31 描述扬花,实际上是惜春、送春。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 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 落红难缀。晓来余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恰恰与“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在视 觉上,而且在听觉上。红与绿,土与水,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消失,这一切都产生在“春 夏之交”。何况“樱桃”和“芭蕉”还是是押韵的。 6、切景 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心,顿起烟霞泉石念 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黄万春题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月泉 阁联)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沙泉共处之天然妙趣,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月牙泉四周为沙山所困,自古迄今,沙不进泉,一奇也。山脊如刃,经人走驼 踩,宿夕复初,二奇也。人乘沙滑行会发出响声,三奇也。大概与所处地理、气候的特 殊条件有关。月泉阁在月牙泉北岸,高阁飞檐,俯瞰清泉,沙中绿洲,恍如仙境。 此联上款“清黄万春撰”,下款“甲戌端阳心斋姜家诚书”,知为重刻旧联。上端有 匾额曰“别有天地”。 此联格律谨严,写景真切,想象丰富,正确诠释“大漠奇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交相辉映,堪称名胜楹联之精品。 三、总结 前一讲我们了解了平仄、对仗在对联中的重要地位,今天了解了文意在对联中的重 要作用。平仄是结构层,对仗是文字层,文意是思想层。其实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在分析对联时,先讲平仄,再讲对仗,最后讲文意。在撰联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 意,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拟定出句,再按照出句 考虑对句。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主题思想,围绕主题思想构思。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是,一副对 联在构思之初,就要按对立统一规律来设计上下联的内容。主题思想是一致的,但上下 联的内容应有所区别,甚至对立,相反相成。要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 构。 四、对联创作 练习 1、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 组成,即“中国—————日本;南京—————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 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你能把该对联补写完整吗?(参考答案:中国捷 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其中“捷克”在这里是“战胜”的意思,“重庆”是“再一次 庆祝”的意思,“成都”是“成为首都”的意思,含义双关。) 2、明末督师重臣洪承畴,素以忠义、气节自命、在他的厅堂中央,特意自题一联: “君恩深如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奉旨出师关外,在松山兵败被俘,屈膝变节,成为卖国贰臣。时人在那副对联 32 中添加了两字,洪承畴得知此事,面红耳赤,自惭形秽。你知道这两字怎么加?(参考 答案:君恩深如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3、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参考答案: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4、麦浪无鱼,杨柳垂丝空作钓(参考答案:屋山有雀,蜘蛛结网费张罗) 33 第九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三) 教学目的: 一、鉴赏相关对联,通过鉴赏名联继续学习对联知识并进行对联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讲我们学习通过总结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试着来鉴赏、创作对联,今天我们继续通过对 一些名联的分析鉴赏来学习对联知识并进行练习提高。 二、名联赏析并继续归纳对联知识 (一)、总说 做对联不难,出精品不易。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这里仅选择在楹联艺术与技巧 方面有特色的一些对联,与大家共同赏析。 1、大量使用重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无锡人。万历进士,累官至吏部文选郎中。以事被斥,在无锡 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政治 意义。下联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响成一片。 此联特色为连用重字,第一句是七言句式。 上句“风声雨声读书声” 下句“家事国事天下事” 其中第二个“声/事”在节奏点上,与句式不同,因“声/事”为重字,可“覆盖”格式,并不违律。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楹联丛话》云:燕子矶本在江中,近因沙滩日长日宽,遂离江稍远。有高阁凌空而立,俗所 称铁锁链孤舟者,今铁索尚存,犹令人不可方物。旁有永济寺。 以上两联结构相同,都采用七四倒接和重字自对结构,艺术手段相同,但思想风格迥异。前者 入世,后者出世;前者与东林书院学风相称,后者与永济寺宗教气氛相宜。就艺术水平而言,均为 精品,绝对不可更换。 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彭元瑞纪晓岚合作万松岭行宫联) 《楹联丛话》云:乾隆中,每岁巡幸热河,必于中秋后一日进哨(即木兰围场也),重阳前后出 哨。跸路所经,有所谓万松岭者,满山皆松,为重九日驻跸登高之所,岁以为常。庚戌岁,上进哨 时驻此,周览行宫,顾谓彭文勤公,令将旧悬楹帖悉易新语,期以出哨登高时亲阅。公连日构思, 偶于行殿正中得句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谓贴“万松岭”也,而难其对。因以片纸 驰价,属纪文达公成之。文达公笑曰:“芸楣又来考我乎?”即令来价立待,封纸付还。文勤公启视, 则已就余纸写成对语矣。句云:“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叹曰:“晓岚真胜我一筹矣!”回 銮日,此联果大蒙称赏,特赐文勤公以珍物八事。公跪辞曰:“此出句是臣所撰,而不能对;对语实 纪某所撰。请移以赏纪某。”上曰:“两边语皆好,汝自应领赏。”即另发一分赐文达公。余闻之程兰 翘师云。 34 由上可知,此联由彭元瑞出句,由纪晓岚应对,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阳节前。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辰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为 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虽为 应制之作,可称对联极品。 此联为寿联,用四言句祝颂最合适,中间插五句使全联端庄而有生气,加上文字游戏,就更加 有趣了。 3、三三七结构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方地山春联) 方地山是袁世凯的西席,袁寒云的老师。有一年除夕,他写了这副春联贴在住房门上,对东家 款待表示满意,还打个照呼,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对联可以把想说又不好意思当面吹捧的话,引经 据典,堂而皇之写出来,而且非常得体。方地山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 了自己,在政治上当然不足为训,但在艺术上确是杰作。 此联用典非常讲究。上联用《冯煖客孟尝君》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故事,均出自 《战国策》(见《古文观止》)。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此联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两个三言句式与七言句式的前 三位相重。两个三言句式可视为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所以朗读时,节奏鲜明,声律非常协调。 4、用韵联 对联不要求用韵,用韵后别有风味,但同边句脚只能全平或全仄了。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他的对联很有人情味。此联描绘一个穷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 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这副 对联,大概是最早的用韵联。 此联在结构上头两句采用三言句式,类似民谣,可以吟唱,别有一番风味。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梁章钜题草堂) 此联是十年后对藤花吟馆联的修改,悬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将第三个三言句改为四言句,与最后一个三言句可以合成七言读,节奏有了变化。从以上两联可以了解,梁章钜在诗艺 和联艺两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这是何淡如题广东佛山赛会对联。何淡如,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同治元年(1862) 考取举人,一度出任高要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维生。 此联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 么美好的春夜。 三、对联创作 练习 1、清代,某地有个贪官,过年时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35 有人在其上下联各添了一行字,变成了一副讽刺贪官联,路人皆拍手叫好。你知道是怎么改的吗? 对联添句:(参考答案: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2、“妹妹我思之, 。” 清末某次科举考试,其试题为“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秦誓》,乃深潜静思之意)。某考生不解 题意,做成一篇“妹妹我思之”的情书文章。考官阅卷时,不禁哑然失笑,即提笔在卷上批了五个 字,两句话联起来,恰好成为一副滑稽可笑的对联。请你想一想,考官会批哪五个字? (参考答案:哥哥你错了。) 3、笼中鸟,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参考答案:庙里僧,着玄奘,念八戒,此乃悟空) 4、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参考答案: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36 第十讲 对联鉴赏与创作(四) 教学目的: 一、继续鉴赏相关对联,通过鉴赏名联继续学习对联知识并进行对联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几讲我们学习通过总结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试着来鉴赏、创作对联,今天我 们继续通过对一些名联的分析鉴赏来学习对联知识并进行练习提高。 二、名联赏析并继续归纳对联知识 1、哀感顽艳的挽联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吴养涵挽胡粹士联) 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有一诗,题为《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 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云: 一篇破体写哀呻,泪墨模糊两不分。空谶归来陶令句,莫知存没李华文。 茫茫入梦应迷向,恻恻吞声竟断闻。四万义军同日尽,世间儿子漫纷纷。 诗中所说“乡人某”,即胡粹士也。胡粹士(1888-1946),太仓沙溪人,1913年春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1927年改名交通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 据报载:抗战期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当时统计: “远征军出征时总兵力约十万人,回国时仅有四万人左右。”仅杜聿明第五军4.2万人中就牺牲了2.1万人,占全军总数的一半。当时滇缅公路战线两侧,尸横遍野,血流成 河,惨不忍睹。杜聿明在踏上祖国土地的瞬间,跪地嚎啕,深感代价的惨重。 吴养涵先生系太仓知名学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太仓中学 国文教师。此联作于1946年。上联含义是“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 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含义是“令郎想回也回不来了,只有让风雨中的落花把 您的诗魂埋葬。” 此联写得有声有色,唯美唯哀。以“落花风雨”对“潦草文章”非常工丽。“哥了”谐 音“吉了”,又名“了哥”,是岭南一种“能言”的鸟,与“了无言”对照; “子归”谐音 “子规”,又名杜鹃,与“归不得”对照。因此,“哥了了无言”和“子归归不得” 都是双关语。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堪称挽联精品。在 结构上,此联将二言末字与三言首字设计成“叠字”(“哥了,了无言”/“子归,归不得”)是此联对仗艺术最精彩之处。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小凤仙挽蔡锷联) 此联情文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 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因缘比姻缘意义更广。 2、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江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 来眼底 37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 到长安 李调元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字雨村,号墨庄,乾隆进士,官潼商道。李调元来 京会试,适逢四川会馆落成,悬奖征联,此联一举夺标。 上联话四川山水之雄之秀,下联望四川人文之盛之优。主题鲜明,用词典雅,乡情 浓郁,抱负非凡。“偶话”与“难望”的用法,非常得体。是才士工丽之作。 “剪烛西窗”用李商隐《巴山寄北》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升庵科第”指明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年二十四,登正德间廷试第一,故云。 如果把三个三言句和一个四言句式合并成两句,此联结构为标准的“马蹄韵”: 3、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 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 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 进士,官编修,博涉群书,书法自成一家。 上联举诗、儒、吏、仙、四个历史人物,生发感慨;下联就湖、江、山、城、四种 不同物体,引出思考。起势奇特,行文跌宕,随心所欲,余味无穷。悠悠历史,浩浩江 水,不胜感慨系之。是陈子昂一类人物,豪放之作。 “杜少陵五言绝唱”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希文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 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 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指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怆然涕 下”。 4、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 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 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 范县、濰县知县,“扬州八怪”之一,工画兰竹,书法别成一格。 此联虽称“六十自寿”,实系述怀咏志。写得洒脱有致,既有养生之道,又有乐生 之情。联如其人,显示了郑板桥的个人风格。 5、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 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 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 38 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 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 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 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第一群“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上联描绘滇池景色,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此群第一句用五言句式。五言句式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并与第三、第四两个四言句 式自然相接。第四句是加一字领的六言句式。六言句式也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如果将扩 展部分忽略不计,其结构是一组反向四言模式: 第二群“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上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下联 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议论,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第三群“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 理艺术化,珠帘画栋,断碣残碑,对比强烈。 如果将领、衬字忽略不计,此群在结构上仍然是一组反相四言模式 第四组“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 净如秋水。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 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 大观楼长联为最佳对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因为四言模式包含“句式生成基础” 和“句式连接方式”这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构因素。就句式生成基础而言,四言句式逐字 向前扩展,可生成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就句式连接方式而言,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 开始,逐句向前增长,其句脚是每边四句和四句以下一切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对于每边五句或五句以上的对联,当然可以按四言模式循环反复的方式,亦即按“马 蹄韵”规则安排句脚。 但是,当四言模式成为长联分群的基本单位时,“群脚”(即每群最后一句的句脚) 又成为全联声律的关键。大观楼长联的群脚,不是偶合,而是声律的需要。亦即上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仄以外,其余都是平;下联 “群脚”除最后一个是平以外,其余都 是仄。 6、 小结 学校三防设施建设情况幼儿园教研工作小结高血压知识讲座小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幼儿园师德小结 : 39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对联,目的是从中学到我们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 的可贵之处并加以实践,以后能把我们文化中这一奇葩继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大家要多 多收集这种佳联,并努力进行对联创作尝试。 三、对联创作 练习 1、“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 。” 1933年3月,伪满洲国的御用文人秉承日本侵略者的意旨,悬赏重金在报上举办征联活 动。 其上联是: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此联是双关语,单纯从字面上看,参与搓麻 将的庄家想打满贯或清一色或平和赢钱,就不用万子了,果断地将万子打出去。但针对 当时形势,上联的隐语是:日本军官本庄繁想要满洲太平、繁荣,故打跑了张作霖、张 学良和万富林。征集下联的奖金高达一万元,某些软骨头者一心想扑大奖,极尽粉饰阿 谀之能事,标出的下联,连日本人都觉得“蠢”;而有骨气的中国文化名人对此却不屑 一顾„„日本人并不死心,不惜加金续征,每年添增奖金一万元。到了1944年,奖金达12万元,相当于当时400名普通职员一个月工资的总和,但直至1945年日本帝国投降,仍然无人“中奖”!是年(1945年)春节后,沈阳有人署名“一群市民”奋然投书 “应征”,令日本人一看当场暴跳如雷。 你知道这副对联是如何作的? (参考答案:“吾辈光复中华,驱逐四寇三奸。”“四寇” 指当时侵占东北三省的四员日军头子;“三奸”指溥仪等伪满州国诸汉奸。严格地讲, 这副对联并不十分工整,而且也不含隐语,但它打击敌人的目的是达到了。) 2、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青史千秋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 对联: ? 对联: (参考答案:?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 气结丰碑。?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3、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 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下联内容(已被打乱):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 精锐四方。 下联调整为:(参考答案: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 功定属元勋。) 4、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参考答案:勤学——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立志——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5、课外收集各类对联及有关对联的各种故事 40 第十一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一)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对联以及相关知识的查找、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讲要求大家课外收集各类对联及有关对联的各种故事,上课时互相交流。我想 这种方式肯定能够加深大家对对联知识的了解,增进对对联的热爱。下面大家来讲一讲 自己收集的对联。 二、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趣联巧对数则 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 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2、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字石 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 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 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 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 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 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 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 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 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 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心中 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徐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9、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 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 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 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10、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11、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 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众皆大笑。 41 12、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 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 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13、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沈对道: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14、清朝侍学士荣光,因争设津浦铁路车站,受到舆论的谴责。津门某报撰联云: 芝光争设车站,求荣反辱面无光。该报悬赏征对,应者纷然,佳作有:胜保妄谈兵,未 胜先骄身莫保。又一联:载振为藏娇,千载一时名大振。联语所述均为实事,且与上联 工力悉敌,一时传为笑谈。 15、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十一月二日,日军侵占大连。败讯传来, 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有人愤然书联于北京墙头: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 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 欺天。 16、苏昆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后被李迫害致死。观 众十分气愤。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李鸿章排行 第二,故称李二先生。 17、俞曲园携女游西湖灵隐寺,见冷泉亭有一联,俞轻声念道:泉自几时冷起;峰 从何处飞来。其女笑答: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惊部:“项字何谓?”其女道:“项羽若不将此山拔起,峰安得飞来?” 18、李某为官,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百姓无不恨之入骨。其死后有人戏作一联曰: 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 19、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画,过淡泊年。 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20、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 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 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年,科举头、二、 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21、秀才张某恃才高傲。一天,在田垅遇一挑泥农夫,不肯让路,两人均不得过。 农夫笑道:“我有一联,君若能对,愿下田让道。”秀才满口应承。农夫曰:一担重泥遇 子路(寓一旦仲尼遇子路)。张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田让路。三年后, 张某看浚河工决堤引水,傍晚河工约会笑而返,才恍然大悟,续上前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22、汤某与友上街游玩,见酒店吊着一盏方灯,四面都写着酒字,出对曰:一盏灯, 四个字,酒酒酒酒。时夜已深,报更者出,友曰,我对矣: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23、李某延师课子,允诺逢七夕宴请先生。一连数载,李某均不践约。又一年七夕, 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作对曰: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学生不能对,问其 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李又失约。先生再传学生作对:绿 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李某见了,又代其子对曰:黄花如有约,重旭以后待何迟。 到了重阳,客舍依然清冷,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李某在 旁听了大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提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李某顿时语塞,郝然而退。 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 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 42 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 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24、蒋介石竞选总统时,续范亭戏作一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 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此联把蒋介石的丑态勾画得维妙维肖,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25、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 时璋、吕淑湘等人。途是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 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 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 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 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 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 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三、总结 对联和对联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通过这一节课的交流相信大家对对联这一文学样式 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家今后还要多多去了解它、试着去创作它。 43 第十二讲 对联收集与交流(二)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参加名胜古迹,或组织观看影音资料更深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在中华大地上 的地位,加深学生对对联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式 有条件参加名胜古迹,条件不允许组织观看有亲影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 解对联这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活动方式可以采用当场解析、鉴赏观看到的对联,或联句的方式豆丁网(DocIn)是全球 优秀的C2C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 .pdf, .doc, .ppt, .txt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 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outube。现在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文档资料只通过少数、单一 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 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现在,我们为原创人群提供 安全、自由、民主、便利的文档发布与营销平台。借助豆丁,你可以为你的文档定价,并通 过豆丁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联盟中,进行广泛传播,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收入回报。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 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 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 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 和账务服务。 44
本文档为【中国对联文化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