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举报
开通vip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让?雷诺阿(Jean Renoir): A(法国部分: 1924 《卡特琳》Catherine 1925 《水姑娘》Whirlpool of Fate 1926 《娜娜》Nana(根据左拉原著改编) 1927 《查尔斯顿舞》Charleston Parade(短片) 1927 《马尔吉塔》Marquitta 1928 《古城比武记》The Tournament 1928 《懒兵》The Sad Sack 1928 《卖火柴的女...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让?雷诺阿(Jean Renoir): A(法国部分: 1924 《卡特琳》Catherine 1925 《水姑娘》Whirlpool of Fate 1926 《娜娜》Nana(根据左拉原著改编) 1927 《查尔斯顿舞》Charleston Parade(短片) 1927 《马尔吉塔》Marquitta 1928 《古城比武记》The Tournament 1928 《懒兵》The Sad Sack 1928 《卖火柴的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 1929 《穷乡僻壤》Le Bled 1931 《堕胎》On purge bébé 1931 《母狗》The Bitch 1932 《十字街头之夜》Night at the Crossroads 1932 《布杜落水遇救记》Boudu Saved from Drowning 1932 《肖泰尔公司》Chotard and Company 1933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935 《托尼》Toni* 1936 《乡村一角》A Day in the Country(根据莫泊桑原著改编) 1936 《底层》The Lower Depths(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 1936 《生活属于我们》The People of France(纪录片) 1936 《朗治先生的罪行》Le Crime de Monsieur Lange /The Crime of Monsieur Lange 1937 《大幻灭》The Grand Illusion* 1938 《马赛曲》La Marseillaise* 1938 《衣冠禽兽/人面兽心》The Human Beast(根据左拉原著改编) 1939 《游戏的规则》Rules of the Game* B(美国部分: 1941 《沼泽地》Swamp Water 1943 《了不起的霍利迪夫人》The Amazing Mrs. Holliday(与Bruce Manning联合执导,未公映) 1943 《吾土吾民》This Land Is Mine* 1945 《南方人》The Southerner* 1946 《向法国致敬》Salute to France 1946 《女仆日记》The Diary of a Chambermaid 1947 《海滨女郎》The Woman on the Beach 1951 《大河》The River(在印度拍摄) 1952 《金马车》The Golden Coach(根据梅里美原著改编,在罗马拍摄) C(巴黎部分: 1955 《法兰西康康舞》French Cancan /Only the French Can 1956 《埃琳娜和男人们》Paris Does Strange Things 1959 《草地上的午餐》Lunch on the Grass 1959 《高德里埃博士的遗嘱》Experiment in Evil 1962 《被俘的下士》The Elusive Corporal 1968 《La Direction d'acteur par Jean Renoir》 1969 《让?雷诺阿的小剧院》The Little Theatre of Jean Renoir(电视片) 1994 《Un tournage à la campagne》【注:带*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 2(H?G?克鲁佐(Henrl-Georges Clouzot): 1942 《杀人犯住在21号》 1943《乌鸦》(又名,“密告”) 3(让?谷克多: 1930 《诗人之血》 4(雷纳?克莱尔(Rene Clair): 1930 《巴黎屋檐下》 1931 《百万法郎》 1932 《自由属于我们》 1933 《七月十四日》 1934 《最后的亿万富翁》 6(让?维果: 1930 《尼斯的景象》 1932 《零分操守》 1934 《驳船阿塔朗特号》《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 7(杜维威尔: 1932 《胡萝卜须》 1935 《西班牙殖民地军团》 1935 《哥尔柯达》 1936 《同心协力》 1937 《逃犯贝贝》 1937 《舞会手册》 1939 《穷途末路》 1940 《如此父子》 8(马赛尔?卡尔内: 1936 《珍妮》 1938 《雾码头》 1938 《北方旅馆》 1939 《天色破晓》 1942 《夜间来客》 9(费戴尔: 1934 《大赌博》 1935 《米摩莎公寓》 1935 《英雄的狂欢节》 1938 《旅行的人们》 10(让?格莱米永: 1941 《拖船》 1943 《夏日时光》 1944 《天空属于你们》 让?维果,,少年的反叛与青年的忧郁 来源:《中国银幕》2003/7 作者:单万里 2003-09-16 16:02:31 29岁,许多后来成为大师的电影导演尚未拍出成名作,而早就成名的让?维果已经 长眠在墓穴中了。在漫长的文学艺术史上,英才早逝的悲剧屡有发生,即便是在人 类寿命普遍延长的近代和现代社会依然如此。虽然俗人早逝的比例并不一定低于英 才,人们还是经常为那些过早离开人世的各路英才感到无限惋惜,哀叹上天赋予他 们的生命太短暂了,他们往往是在刚过而立之年甚至还没有到这个年纪便与世长辞 了:35岁的莫扎特(1756—1791)死于贫困,30岁的雪莱(1792—1822)葬身大海 ,36岁的拜伦(1788—1824)卒于军中,27岁的莱蒙托夫(1814—1841)决斗而死 ,37岁的兰波(1854—1891)因病去世,35岁的徐志摩(1897—1931)坠机身亡, 25岁的阮玲玉(1910—1935)服毒自尽,24岁的迪恩(1931—1955)丧命车祸…… 早逝的英才虽然生命短暂,他们留下的财富却是宝贵的。维果一生仅拍过4部影片 ,其中只有1部长片,其余3部为短片或中片,总长度不足200分钟。然而,这几部 1930)被誉为纪录电 作品已经足以奠定他在电影史上的杰出地位。《尼斯印象》( 影杰作,开创了“观点纪录片”的先河,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百年之际,包括阿巴 斯?基亚罗斯塔米在内的7位导演联合拍摄了此片的续集。《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 》(1931)这部纪录片虽然比较平常,但对维果后来的故事片产生了积极影响。《 操行零分》(1933)可以说是电影史上表现少年反叛主题的先驱,不仅启发了法国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胡作非为》(1959,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和英国 自由电影运动之后的著名影片《如果》(1969,林德赛?安德森导演),而且在美 国影片《无因的反叛》(1955,尼古拉斯?雷伊导演,詹姆斯?迪恩主演)和《死 亡诗社》(1989,彼得?威尔导演)中也不难找到这部影片的影子。《驳船阿塔兰 特号》(1934)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维果是法国先锋电影运动后期和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早期的杰出代表,作品以独特而 尖锐的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性和精致而高超的艺术性,对后来的电影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遗 憾的是,维果生前没有得到公正待遇,他的影片也遭到长期禁映和被人肆意篡改的 悲惨命运。为了纪念这位生前屡遭不幸的杰出艺术家,法国电影界自1959年起设立 “维果奖”,用于表彰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技艺超群的青年导演的作品。第一 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是路易?马勒的《漂亮的塞尔日》(1959),第二个是让—吕克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60)……1992年,刚刚出道的奥利弗?阿萨亚斯拍摄 的《巴黎醒来》也获得过这个奖项。在“维果奖”的获奖名单中,还有移居法国的 华裔导演戴思杰。 维果与兰波 1905年4月26日,让?维果出生于巴黎,是生活在安道尔公国(位于法国和西班牙 之间)的加泰罗尼亚人的后裔,祖父曾是安道尔公国的法官。维果的父亲是法国著 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后来成为社会主义者),于1913年创办名为《红帽子》的无政 府主义报纸,并担任主编。维果自婴儿时期开始就随同父母参加无政府主义者的集 会。有人回忆说,当伊呀学语的维果在这类集会上妨碍人们发言时,母亲就用胶皮 奶嘴塞住他的嘴巴。维果回忆说,由于父亲经常坐牢,母亲带他去探监时他就在监 狱的院子里玩耍,甚至有一年他是在狱中接受父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的。 1917年,维果的父亲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被控犯有“叛国罪”,几天后死在狱中 ,据说是“畏罪自杀”。维果非常敬爱自己的父亲,不相信父亲会“叛国”,更不 相信他会“畏罪自杀”。于是,年仅12岁的维果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父亲雪 冤。但在当时,维果不得不背着“叛国犯之子”的黑锅,被隐姓埋名地送进一所寄 宿学校读书。寄宿学校苛刻的校规和刻板的生活,更加坚定了维果反对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立 场。少年维果过着艰难而动荡的生活,由于心情抑郁,加上缺乏应有的照顾,他的 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然而,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严酷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使他的心 灵更加敏感。维果在中学时代就显露出了杰出的文学才能,192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 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同时对电影发生兴趣,并结识了一些电影界人士。然而,羸弱 的身体使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1928年,维果由于健康原因移居法国南方海滨城市尼斯,并在这里结识了后来成为 妻子的波兰姑娘伊丽莎白?罗金斯卡。伊莉莎白来自波兰的洛兹城,是一位实业家 的女儿。这段姻缘不仅使维果摆脱了窘迫的生活困境,而且在岳父的资助下拍摄 了 第一部影片《尼斯印象》(1930)。这部个性鲜明的短纪录片(22分钟)使维果名 声大震,在应邀参加第二届布鲁塞尔国际独立电影大会期间,多家电影公司邀请维 果拍片,他最终选择了拍摄短纪录片《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1931)的计划。此 片使维果和他的摄影师获得了水下摄影的经验,对于后来拍摄《驳船阿塔兰特‎‎号》 中的著名抒情段落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法国著名演员雷内?勒费弗尔,维果结识了喜爱电影的赛马场老板雅克?路易 —努内,在他的资助下拍摄了故事片《操行零分》(1933)。此片既具有现实主义 风格,又充满诗意和幽默感,艺术手法轻灵别致,但因明显的反叛精神而遭到许多 资产阶级人士的反对,甚至被电影审查机构禁映。然而,这样的结果反而提高了投 资人的兴趣,雅克?路易—努内紧接着资助维果拍摄了《驳船阿塔兰特号》( 1934),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根据别人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依 然具有鲜明的维果风格,与维果的前几部作品一样,不仅人物形象丰满,情节生动 感人,而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谈到维果,许多西方影评家不约而同地将他称作“电影界的兰波”。的确,维果与 兰波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不幸的家庭遭遇,动荡的少年时期,忧郁的青年 时代,而且都在艺术生命最为旺盛之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说到维果的影片,人们 自然地将之比作兰波的诗歌。兰波的诗歌充满着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 以及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艺术上追求形式的完美,具有浓郁的象征 主义色彩,以“明确与含糊相结合”(与兰波同时代的法国诗人魏尔兰语)的手法 ,深刻揭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维果的影片既注重准确地捕捉现实生活影像,又 不满足于机械地摹写现实,而是力争将现实影像升华到诗的境界,同时将艺术家的 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像。维果影片的这些特征,可以说既得益于他敏锐的观察 力和敏感的诗人气质,也得益于他既拍纪录片又拍故事片的经历。 观点纪录片 1929年夏,维果携带新婚的妻子前往巴黎,参加在老鸽笼电影院、乌苏林电影 制片 厂和一些电影俱乐部的电影放映活动。其间,他们结识了苏联电影摄影师鲍利斯? 考夫曼和他的妻子。考夫曼是苏联纪录电影大师、“电影眼睛”学派创始人吉加? 维尔托夫的胞弟,1925年移居巴黎后曾担任多部法国先锋电影的摄影师。当维果邀 请考夫曼担任《尼斯印象》的摄影师时,考夫曼欣然应‎‎允,并跟妻子一道参与了影 片脚本的策划活动。1929年秋,两对年轻夫妇完成了脚本的写作,于当年冬天投入 拍摄。值得指出的是,考夫曼还是维果的所有其他影片的摄影师。 按照四位年轻人的最初构思,《尼斯印象》是一部“城市交响乐”纪录片。这种纪 录片是当时流行的纪录片样式,通常以一座城市为表现对象,反映这座城市一段时 间之内(通常是一天之内)的生活状态,而且无情节无演员无表演(如法国导演阿 贝尔托?卡瓦尔康蒂1926年拍摄的《只有几小时》,德国导演沃特?罗特曼1927年 拍摄的《柏林交响乐》,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1929年拍摄的《带摄影机的人‎‎》 )。 维果和考夫曼将《尼斯印象》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表现尼斯的大海、土地 和天空。在拍摄过程中,他们超越了城市交响乐纪录片的局限性,在影片中融入了 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集中表现在通过对比手法反映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和贫民 阶层的悲惨景遇的巨大差别。正如萨杜尔所说,《尼斯印象》是先锋派末期一部极 为强烈有力的作品,直接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隐喻(时常是关 于性的隐喻)。这部法国的社会纪录片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见证,而且是一种强烈的 讽刺,尼斯那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大大小小的食利者,上流社会那种穷奢极侈的 生活,狂欢节上华丽花车的游行,同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和尼斯旧城的贫民窟,形 成了强烈的对照。 在拍摄方法上,维果经常让考夫曼坐在车椅上,把伪装起来的摄影机放在腿上。车 椅在尼斯并不稀奇,往来通行无人注意,进行移动拍摄十分方便。考夫曼和维果采 用“电影真理报”的方法(维尔托夫的方法)接近拍摄对象。拍摄过程中,如果拍 摄对象有所察觉,他们便立刻停拍。维果后来对巴黎的观众说,这种纪录片的作者 在遇到有趣的场面时,“要瘦得能钻进罗马尼亚钥匙孔那样,以便看到卡罗尔王子 身着睡衣起床的姿式;还要小得能够蹲在蒙特卡洛赌场的帝王一样的收付赌钱的人 的椅子底下……”。两位合作者在拍摄时虽然未能藏到收付赌钱的人的椅子底下, 但在剪辑时做了相应的弥补。比如影片的开场,国际象棋棋盘上站着几个身穿夜礼 服的如同结婚蛋糕上的小娃娃一样的人形,突然,收赌钱的耙子将他们一扫而光, 紧接着是一个清洁工扫地的镜头。这个场面似乎在向观众表明:来尼斯游玩的每一 批旅游者在明天也不过是一堆垃圾。 1930年6月14日,维果在巴黎老鸽笼影院放映了《尼斯印象》,并在放映前做了一 段简短的演说:“我想和你们谈一种更为鲜明的社会电影。我对这种电影比较熟悉 :这是一种社会纪录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有观点的纪录(point de vue documenté)。这种社会纪录片与所有的纪录片和每周的新闻片不同之处在于,它 含有作者清楚地在片中采用的观点。这种社会纪录片需要一种立场,因为它要详细 说明事实。它即使不表现一个艺术家的观点,至少也要表现一个人的观点,人和艺 术家两者都是同样有立场的。摄影机将对准那些应当作文献纪录下来并且将通过蒙 太奇来加以解释的现象。当然,这里不允许有意识的表演。人物应出其不意地来摄 取,否则就无疑抛弃了这种电影的文献价值。如果我们能够显示一个姿势所隐含的 意义,能够从一个普通人身上出其不意地揭示出他内在的美或者他滑稽可笑的表现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的一次纯物质表现而显示出一个社会的精神,那么,我们 就达到了纪录片的目的。而这样的纪录片就含有一种力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看到 我们以前是漠然与之相处的世界的内在面貌。这种社会纪录片将开阔我们的视野。 影片《尼斯印象》只是这种电影的一个简单的雏形”。 维果所说的“有观点的纪录”,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观点纪录片”。美国纪录电影 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一书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汇(英文为 point-of-view documentary),用以指那些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的纪录片。法国电影理论家亨利?阿杰尔在1957年出版的《电影美学概述‎‎》中指 出 ,法国电影学派往往以现实主义者自居,然而,真正把社会要求说得最明确并且直 到今天仍然最有现实意义的是维果。所有的法国优秀纪录片都继承了《尼斯印象》 的倾向。在新浪潮爆发前夕,为保卫纪录电影而形成的“三十人集团”(成员包括 所有后来成为新浪潮电影运动主力的年轻导演),就是忠于这种倾向的体现。而且 ,从两次大战期间的时期开始,现实主义已经无法与“有一定倾向”的电影分开, 换句话说,属于这种倾向的理论家和导演大多是马克思主义信徒。 少年的反叛 影片《操行零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假期过后,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返回学校 。他们一想到犹如牢笼般的学校就感到压抑,单调无聊的生活令人窒息,学生们动 辄得咎,不是遭到训斥就是罚站或者关禁闭。蛮横的学监由于几个孩子不听从他的 训令就宣布他们操行零分,将他们关了禁闭,不许他们星期天外出。由于无法忍受 清规戒律和乏味的生活,孩子们密谋逃跑,但未成功。新来的于盖老师与众不同, 非常善于跟孩子们交往,经常保护他们免受学监的惩罚,甚至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 起玩倒立,但在被学监发现后遭到无情的训斥。孩子们终于忍无可忍,以科萨为首 的学生决计造反,新来的达巴尔也加入了造反行列,他们在宿舍里尽情地打闹,扯 开枕头,鸭绒像雪花一样满屋飘舞,他们高呼“战争开始”、“打倒学监”的口号 ,高擎着绘有骷髅的旗子勇敢地奔向屋顶。在校庆大会上,学生们对与会的各路权 贵和名流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由于此片具有激进的反对甚至颠覆资产阶级社会的意图,试映时激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资产阶级人士以“家长”身份攻击其“反法国”的性质,电影审查机构悍然发 布禁映令(直到1946年才开禁)。受到攻击和辱骂的维果设法将影片拿到比利放映 ,并在放映前畅谈了自己关于社会电影的构想,勇敢地承认本片的矛头所向是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及其不合理的教育方针。《零分操行》中的少年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 优良少年,他们淘气,不守规矩,甚至专门去做成人不许他们做的事情,而且往往 在做这类事情时才显得活泼可爱和充满生气。二战之后,这部批判意义锋芒毕露的 影片几乎成了表达反叛精神的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甚至一些天主教人士也从 这部影片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比如一位神甫曾经撰文反对当时禁映《零分操 行》的做法,他的辩解是,这部影片攻击的是世俗学校~ 除了令人震惊的现实内容外,《操行零分》还具有富于诗意的表现手法,那段以慢 动作表现的孩子们在宿舍里打闹的场面历来为人称颂。维果在许多地方都显示出了 对于电影史的尊重。比如,于盖老师的言行举止参照了卓别林,学生宿舍中羽绒如 雪的场面令人想起了阿贝尔?冈斯的《拿破仑》中打雪仗的场面,孩子们在上晚自 习教室里玩投影游戏的段落显然借鉴了法国早期动画片大师埃米尔?考尔的作品, 而就整部影片的颠覆性倾向而言,维果仿效了早期喜剧片中的“胡闹”场景……然 而,种种参照和借鉴都化作了维果的风格,使影片更为独特,更加活泼,更加充满 蓬勃的朝气。 维果拍摄这部影片时,被少年回忆弄得仿佛有说不尽的话要通过影像倾泻出来。初 剪出来的影片大大超过制片人允许的长度,维果不得不进行删剪,完成片仅剩下 44分钟。维果没有选择那些符合常规叙事逻辑的镜头进行剪接,而是选择那些他认 为最能表现情绪的镜头,至于是否流畅就不予考虑了。维果凭着诗人的本能,将影 片剪接成了以内在逻辑为基础的风格统一的杰作。他一反主流影片流畅的剪辑手法 ,大量采用“跳跃”的叙事手法,故事流程中留下了许多空隙有待观众去填补。这 种“跳接”或“跳切”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符合所允许的长度), 但是,因此而形成的风格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在《操行零分》中,维果以理想化的和诗意的手法描述学生们的生活,同时以漫画 式的夸张手法丑化掌握权势的成人社会。最后,维果怀着天真浪漫的激情,让无权 无势的小人物奋起造反,把有权有势的成人打得落花流水。维果试图以此来表达自 己少年时代的信念:无权无势的人物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击败有权有势的大人物。 这种思想同他父亲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想 法毕竟是天真的。维果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少年时代被压制的激情使维 果感到不吐不快。他说:“这部影片是我少年生活的写照。我急于把它了结,因为 我还要做别的事情。”维果所说的“别的事情”,就是他准备拍摄另一部更复杂也 更成熟的影片。 青年的忧郁 影片《驳船阿塔兰特号》开始于一对年轻人的婚礼,船长让与乡下姑娘于莉埃特刚 刚举行完婚礼,就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漫长而单调的航行。老水手朱尔老爹的高谈阔 论以及收音机里不时传来的关于巴黎的消息,时常激起于莉埃特的强烈好奇心,到 大城市开开眼界的念头搅得她心神不安。于莉埃特在一次参加岸边的风笛舞会时偶 遇一个见多识广的商人,此人对巴黎这座繁华都市的描绘使她想入非非。丈夫蛮横 地赶走了饶舌的商人,却坚定了于莉埃特出走的决心。一天,于莉埃特只身离开驳 船前往巴黎游览。然而,当她准备买火车票赶往驳船停泊的科尔拜时,不料钱包被 窃,只好到一家饭店当女招待。心怀鬼胎的经理想占她的便宜,却赢来了一记耳光 ,而她也因此失去了工作。朱尔老爹四处寻找于莉埃特,最后终于在塞纳河畔的一 座小城找到了她,并把她带回到船上。于莉埃特回到宁静的岸边时,让正在“阿塔 兰特”号驳船上迎接她的归来…… 维果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对原作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赋予这个陈旧爱情故事中的 人物以鲜明的性格,而且充足的摄制费用使他可以聘请著名演员扮演角色。船长让 由在《操行零分》中扮演于盖老师的让?达斯戴扮演,于莉埃特由著名影星迪塔? 帕尔洛扮演,扮演朱尔老爹的是蜚声影坛的法国演员米歇尔?西蒙(曾主演雷诺阿 的多部影片,雷诺阿对他的演技推崇备至:“米歇尔?西蒙的出现,使我们拍摄杰 出影片有了可靠保障。”)除了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下功夫之外,维果还在画面造 型上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探索,这当然要归功于他跟考夫曼的密切合作。考夫曼到好 莱坞担任摄影师之后,仍然念念不忘与维果的良好合作,称跟维果合作的日子是“ 失去的天堂”。他说,维果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景物,对于不利的自然条件,维果 不是设法克服,而是设法利用。维果异常敏感的诗人气质,使他能够从各种自然条 件中发现创造美的途径。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新郎在狠心地抛下新娘之后不久便开始悔恨,然而茫茫人 海中哪里才能找回心上人呢,这时影片中出现了一组天各一方的新婚夫妇彼此思念 的平行蒙太奇段落。他们各自凄凄惶惶,夜不能寐。失魂落魄的船长竟至于无法指 挥航行,朱尔老爹也十分惦记单纯的朱莉埃特,而且如果找不回新娘,新郎将丧失 担任船长的能力。他一方面稳住让的情绪,一方面不顾他的禁令,设法寻找于莉埃 特。伤心的新郎仿佛记得,于莉埃特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若在水中睁开眼 睛,便能看到你的心上人。”让虽然恨妻子不辞而别,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跳入水 中,圆睁双眼,想借此寻觅妻子的倩影……写实手法与抒情手法甚至虚幻手法的结 合,使影片呈现了独特的风格,显示了导演驾驭复杂的电影语言的能力。这部89分 钟的影片只有13个段落,300个镜头,以线性叙事为主,中间插入了两个平行蒙太 奇,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电影中是极富代表性的。 总体上看,《尼斯印象》和《操行零分》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甚至明显的颠 覆倾向,《驳船阿塔兰特号》的思想含义则显得比较模糊。但是,这也许并不表明 维果的思想倒退了,而表明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了。如果说《尼斯印象》是从社会外 部观察社会的腐败,《操行零分》是从社会内部揭示社会的荒诞性并幻想颠覆这个 社会,《驳船阿塔兰特号》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具体世界 。然而,建立这个世界的可能性是令人生疑的,驳船毕竟不是一个存在孤立的世界 ,在维果看来,既然一时无法建立更好的世界,人们只好暂且与现有的社会共处。 在这个意义上,《驳船阿塔兰特号》可以说是维果临终前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影片《驳船阿塔兰特号》问世后经历了悲惨的命运。1934年4月25日,在为放映商 举行的放映会上,此片被认为毫无商业价值。负责发行此片的法国高蒙电影公司为 了保证票房收入,强行地把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驳船驶过》加进了影片,破坏了 影片原有音乐的完整性,甚至把片名改为《驳船驶过》,并且野蛮地删去了许多被 认为多余的画面。然而,发行商的愚蠢删改不仅没有提高票房收入,反而招来观众 不满的嘘声。1945年,这部影片终于以原来的片名再度上映,原来的音乐和被删去 的部分画面也得到了恢复,但离原版影片仍有不小的差距。直到1950年,电影资料 专家和电影史专家才根据原始素材重新剪接了一个据称相当接近原作的新版本。然 而,所有这些对于维果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部影片横遭删改和票房彻底失败的 惨境中,维果于1934年10月5日因病去世。 ) (原载《中国银幕》2003年第7期 ------------------------------------------------------------------------ 附:让?维果电影列表 Atalante, L' (1934) 亚特兰大号 Zéro de conduite (1933) 操行零分 Taris, roi de l'eau (1931) 法国游泳冠军塔里斯 à propos de Nice (1930) 尼斯印象 -- 《托尼》 雷诺阿早期影像常常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这在文艺倾向上表现为拒绝浪漫主义式的浮想联翩,同时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典型概括,转而追求事物的“绝对客观性”,通过对社会现象做纪录式呈现,不偏不倚,从而描绘出客观现实的精确图景。在乔治?萨杜尔看来,雷诺阿的创作思想受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影响尤为明显,《娜娜》、《衣冠禽兽》等片甚至直接改编自左拉的小说,雷诺阿的电影往往带有某种悲观和宿命倾向。只不过这种倾向包藏着更为深刻的人性之光和人文意蕴,从而使雷诺阿描绘现实时带有一种独特的曼妙和诗意。 这种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到雷诺阿的影像风格,即是一种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理念,走出片场、深入原野、乡村和街头,把镜头对准清新生动的自然景象,捕捉瞬息万变的世界变迁。这一点无疑也受到其父亲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深刻影响,与印象派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在光色变化 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相似,雷诺阿开发出一种俭省、朴实的镜头语言,除了在自然光影下直接拍摄之外,远近皆清的景深镜头,以及优雅顺畅的长镜头,都令人难忘。和印象派在构图上截取物象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一样,雷诺阿习惯于运用大量的特写和中景镜头来表现生活,并且辅以少量交代主体状态的全景,形成一种近似生活原生态的节奏。这种镜头语言开始于有声电影崛起之后的《母狗》,并且在《托尼》中得系统的、大规模的运用。它直接影响了二战之后崛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不过与新现实主义不同的是,雷诺阿更注重事实的呈现,而非是非善恶评判,他突破了传统 模板 个人简介word模板免费下载关于员工迟到处罚通告模板康奈尔office模板下载康奈尔 笔记本 模板 下载软件方案模板免费下载 化人物、戏剧化情节的囹圄,其内容更接近世俗真相。 在创作《托尼》时,雷诺阿提到:“我在《托尼》中竭力不在戏剧性方面做文章。我把一个洗衣池旁洗衣的农妇看得和故事的主角一样重要。”所以雷诺阿的影像往往是一幅形态各异的俗世群像画,就像他对《托尼》的评价一样:“《托尼》的特点是没有明星,不仅没有明星演员,也没有明星场景,甚至没有明星情景。我的愿望就是要让观众觉得,摄影机和话筒是藏在我的口袋里的,碰到什么我就拍什么,不分主次。”在一系列拍摄尝试过程中,雷诺阿逐渐意识到忠于现实并不一定要对现实照抄照搬,在表面真实的背后有更为深刻的内在真实,而这种真实可以通过适当夸张来完成,“在《娜娜》中,我曾将追求实物的狂热付诸实践。但是实物看上去反而不真实,这一点连最好的布景师也是想象不到的。”而在拍摄《托尼》时,雷诺阿更坦诚“我自以为拍的是取自现实生活的悲惨遭遇,实际上却是在不由自主地描述一则令人心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雷诺阿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风格,人们称之为诗意写实主义。 《托尼》造就了一个平等有序的人物生存环境,角色之间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可怜之人有可悲之处,可恨之人亦有可叹之处,人们既赞赏男主角托尼对约瑟芬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却又很难认同他对玛丽的伤害。玛丽声泪俱下的控诉:“托尼,你还记得吗,去年你扔了一只猫,猫也有错,但你夺去它的生命更可恶。(如今)你像扔掉那只猫一样扔掉我~”在雷诺阿看来,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本质,毫无来由的爱,莫名其妙的伤害。另一方面,玛丽的泼辣自私令人厌烦,但对托尼的爱却令人感动。约瑟芬放荡多情的性格惹人反感,不过这也造成了她多舛的命运。而那个可恶的监工阿贝尔虽然一副丑恶嘴脸,但罪不至死。雷诺阿的影像直指人性最软弱部分,其写实特质,让影片看起来犹如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这种人物塑造方式自《母狗》之后逐渐走向成熟,在《母狗》中,那位看起来软弱无能的小职员招人怜悯,然而他却亲手杀死了那个欺骗自己感情的妓女,并且间接害死了妓女的情人。这个结果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人性在软弱里也隐藏着罪恶,其转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这就造成了一种宿命式的轮回。 在《布杜落水遇救记》中,雷诺阿以布杜在塞纳河中被救展开,当布杜中了十万法郎的彩票,准备开始新生活,并且正与书商的女佣结婚时,船却在河中翻倒,布杜在人们的视线之内消失,重新回到以前流浪生活。雷诺阿阐述了一种不可调和的阶级差别,布尔乔亚阶层的无聊空虚,无产者的愚昧无知皆跃然纸上,当两者之间出现交集时,必然是一个可笑的闹剧。唯有以一次翻船来把他们之间再度隔开,生活重归平静。在《托尼》里,这种悲剧式的轮回表现得更为明显,三年前托尼满怀希望,乘着呼啸的火车来到法国南部,企求开始新的生活,三年后他再度奔跑在那条把他带到这里的铁路上,迎接他的却是绝望的枪声。桥上人已死去,桥下新的移民匆匆赶来,同样的歌声,同样的路,只是物是人已非。 他们曾经说过,“只要能生活,这里就像祖国一样。”那么当此处无法再生活,祖 国又在何方,在好友费鲁南德怀里坦然死去的托尼,是否想到,心爱的人,依旧 面临多舛的命运,
本文档为【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主要作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06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