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仡佬族

仡佬族

举报
开通vip

仡佬族仡佬族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 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 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 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

仡佬族
仡佬族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 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 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 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 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目前也 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过去认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但是2008年底, 《九天大濮史录》书影 贵州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九天大濮史录》一书,证明仡佬人有自己的文字——仡佬文。此书被称为“天书”,对仡佬族的历史等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 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 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 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 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 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 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 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 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 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 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 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 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 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 屯、堡等军事机构,当时是江南一带征讨西南的汉族士兵,大量屠杀和驱赶土著民族 仡佬族,让仡佬族从平坦富饶的土地向山区迁徙(至今安顺一带的汉族屯堡村落均流 传屠杀和驱赶仡佬族的传说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当地也留下很多仡佬族人生活的遗迹)。明末开始 “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 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 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 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 酷的剥削。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并且有的学者主张把仡佬语群看成是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 语族。大体上看,目前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 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 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 方言差别较大。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 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 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 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现在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 人还会说仡佬话。仡佬语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 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 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 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 《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 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 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仡佬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兴起主要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在仡佬族地区兴办儒学。因此,至明代后期,尤其是清代仡佬聚居的地方均有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由于儒学在仡佬族地区的兴起。在明清两代仡佬族有了秀才、 举人、进士、产生了较早的仡佬族的一批知识分子。著名的人物有明代的政治家申祐 (1425—1449)清代的文学家周渔璜等。 清末民初废除科举,推民国教育。仡佬族地区兴办一批初等新式学校。至1949年,道真、务川两县已有初级中学,各中心镇设有完全小学,农村私塾较普遍。但仡 佬族儿童入学率低,成人文盲率高达98%以上。 1950年以后,人民政府在仡佬族地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以公办、民办、公助 等方式广办学校,采取各种政策照顾仡佬族子弟入学。还在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小 学和民族中学。以招收仡佬族学生为主。到1994年,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 治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7所,戴帽初中50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小学612所。幼儿园7所。 采砂:采砂炼汞,最早为仡佬族先民所为。在周朝时曾以丹砂作为向周 仡佬族民居 王进贡的物品。仡佬族在开采朱砂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们能根据矿脉的生成情况 采用不同的掘井开采技术。开采工具有藤帽、皮帽、铁锤、尖钻、油灯、背篓等。 :仡佬族较早就掌握了冶炼和锻造技术。仡佬族擅长冶炼铸造铜铁器。 在古代墓葬中发掘出了很多铜发钗、铜釜、铜扣饰等。在史书上,有关仡佬族铜鼓和 铜釜,也记载了很多。用青铜铸造的铜釜用于炊具,而铜鼓则是用来做乐器和礼器。 用铁主要铸造农业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具,如犁、刀、锄、铁锅等。 织染:从仡佬族地区发掘的战国至西汉的墓葬中出土了麻布碎片、麻绳和陶制纺 轮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很早以前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纺 织原料有野生植物葛、楮,也有栽培的麻、竹,还有毛、丝等。纺织工具有纺车和织 布机。明代时仡佬族妇女已掌握了以丝麻、棉线按不同比例配合在一起纺织的混纺技 术。黔北仡佬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清代逐渐出现了专业染坊和染技高超的染技 师。当时已掌握了用棉、丝、麻、毛等不同织物配料方法和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方法。 而且掌握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等技巧。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 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 仡佬族妇女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 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 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 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 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 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迷信职业者骗人之术。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 “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 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解放后,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迷信习俗渐次消亡。近年,在边远乡村, “打保福”、“冲滩”偶有所见,“算八字”、“看相”、“看风水”者亦可骗到钱财。[1]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 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 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 仡佬族支系很多,住地分散,现仡佬人口55.9041万,遍布全省各地。由于受地 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民谚说:“高山 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 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居住在平坝、安顺、普定、六枝一带的仡佬族,其住房附近的布依族和汉族“屯堡 人”大同小异。“屯堡人”喜欢修建石碉耧,这种易守难攻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对当 地仡佬族民居很有影响。 黔西、大方、毕节 织金等地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过去多 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关,茅草房屋鱼 得特别厚实、整女。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状结,如 词盖瓦屋面的封檐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头”。这一 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两极为土墙。 在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讫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芳,屋 尚覆盖小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瓦,四壁竖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簇条墙、篱笆墙,贝刷白 灰,清爽明决。 居住在石盯、思南、布巩、施秉一带的讫佬族酷爱修建干阑式翘角楼,很有特点。 石盯花桥一带农村,栋栋小楼飞橡翘角,竹木掩映,秀丽迷人。这些讫佬民居的体量都 不太大,但出檐很深,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挫漪金灿灿的 包谷,红艳艳的辣椒,冫派丰收景象。以此展示劳动成果,可能是该民族民居要追求的目 标之一吧。民居平面呈曲尺形,正屋是四榀三间,明间有凵吞口。正屋一侧力鹇厢房, 飞檐翘角小巧玲珑。厢房都是两屋,而且多为吊脚。底屋关牲畜,堆柴草,放农具。 楼上环以直棂栏于,擒下晒衣物檐翘角不仅美观而且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 有重要作用。泫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哮月。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 对联,气氛更为热烈。 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 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 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 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清代多以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为衣。男着长袍,圆领,斜襟市纽。长至膝下,劳 动时撩施前后一角扎于腰带。富者丝绸为衣,抱罩团花马褂,四季有别。贫者衣不蔽 体,走亲会友临时浆洗,穿“等于衣”、“会客衣”。女衣短装,“抄襟”,穿桶裙,后改裙为裤,裤脚较短。衣、裤均缀花边,因花边宽窄有“大镶滚”、“小镶滚”之分。民国初,引进棉纱,渐以棉布为衣,衣裤逐渐不镶滚花边。民国16年(1927年)川商始来土溪场售宽“洋市”,服装质地色彩渐有改观。建县前后,衣着渐易,男着短衫或对襟汗 褡者多,中山装始在城镇流行。女着斜襟短衫,紧腰宽摆,外罩锈花围腰。阴丹士林 布及月白等浅色市尤为他佬族青年女子所喜爱。解放初,估佬族农民多着对襟汗褡, 机关职工着灰、蓝色中山装。进入80年代后,衣着尚美。城镇化佬族青年,男着花 衬衫、西装、茄克、猎装、风衣、牛仔裤;女着小西装、短袖衬衫、编幅衫、旗袍、 连衣裙、统裙.短裙、健美裤,式样纷繁,以鲜艳明丽为特色;中老年仍多以中山装 为常服。农村男多着中山装或军干眼,青年女子多着对襟衣,款式多变,以淡雅素净 居多,居住高山的青年妇女喜穿大红大绿。质地以化纤织品居多,亦有毛料、丝绸之 类, 发型与佩带 清代男多蓄长辫,辛亥革命后,渐剪长辫。女未婚梳独长辫,以彩 色头绳束拖脑后或盘头上,称“级级”。已婚盘譬,称“毛纂”,柬发网(俗称网于),插银管,缠白布帕或青布帕。富者,女挽“勒子”,佩管花,坠耳环,戴戒指(俗称箍 子)、手阈(俗称圈子);男戴缎帽(俗称瓜皮帽),老者戴风帽。建县前后,男多 为光头,公务人员、学生中的 仡佬族有蓄“中山头”、戴“遮阳帽”。城镇青年女子去长辫梳“姊妹头”,以发夹发梳取代银饰。解放初,青年女子喜梳双长辞。进入肠年代后, 仡佬族农民戴手表者增多。发型变化频繁,城镇青年男烫“大包头”、“小包头”;女烫 “波浪大、“信子式”、“卷云式”、“菊花式”。农村青年男多蓄“平头”,已婚女子多盘双辫,姑娘多扎双短辫。 鞋袜 清末民初,贫者男多赤脚或穿草鞋,富者穿布鞋、市袜,雨天穿“钉鞋”(俗 称鞋爪)。妇女缠小足,穿软底“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面绣花。建县前后,缠足恶习渐除。男穿草鞋、女穿布鞋为主,穿线袜者亦不多。60年代,城镇盛行穿胶鞋,农村多穿“皮草鞋”(以旧轮胎制作)。进入80年代后,不论城乡,穿胶鞋、[2] 皮鞋、塑料凉鞋和尼龙袜、丝光袜者比较普遍。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 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 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农忙季节日食三餐,农闲多食两餐, 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肉食以猪肉为主,鸡、鸭、 羊肉次之,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l o chu n)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节日食品。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 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 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 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 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麦等 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 “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 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 子烟),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近年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 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将干, 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称“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佐以芝麻、核桃 仁未、花椒调味,即可饮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并视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离,否则精神不振。居住在旧城、隆兴一带的记佬族多 无“吃油茶”习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加配滑肉(亦称酥肉)、粉条、黄花、 木耳、豆类制成品等凑满“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称“大水席”。托情议事,往未酬醉,肴暖尤丰。大矸、三桥一带近年盛行“三么台”,即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 或先茶次酒后饭。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酒佐冷盘热炒,饭加蒸碗汤菜。 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旧城、蟠溪、院溪一带每桌 12人,县城近年每桌8人。 [3] 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以 仡佬族少女 竹来作为人名并不奇怪,但是以竹来作民族名称肯定给第一次听到这个意译的人以新 鲜感,哪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同样让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笋出土一样 令人振奋。中国人赋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 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实际上是很文雅,很有内涵的。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 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 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听到筒中 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 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关于竹王的传说, 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父母要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 以祈得到竹王护佑。春节,家家户户要到竹林去供献竹王钱。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 祭祖或求丰收。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 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 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 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 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 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 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 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 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供献祭品外,巫 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 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 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 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 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 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 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把“抢” 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 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 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 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 正席,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 坛中插上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 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 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 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 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 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 : 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 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 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 ——“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 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 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 年 :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 [4] 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 重在火。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 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 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 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 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 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 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每逢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各地仡佬族要采摘新庄稼祭献祖宗,形成具有特 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吃新节”,又叫“尝新节”、“献新节”。在这一天,人们从田里采摘黄熟的少许新谷煮饭,先祭祖,后自食。其意义是纪念开荒辟草的祖先和庆祝丰收, 表达欢喜之情。吃新节日期的选定,各地不大一致,在贵州安顺、平坝、普定一带, 大多是在农历七月间头一个辰(龙)日或戌(狗)日举行。 吃新节要到田地里摘一些新熟的粮食作物、瓜果等,无论摘到谁家的,都不会受 到阻拦。贵州普定仡佬族于农历七月初七过吃新节,一户出一人在寨老带领下到寨子 附近田地里摘取新熟的瓜果各自带回家祭祖,祭祖时,以糍粑作为供品,并用糍粑捏 成谷仓、牛、犁耙等形状,连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广西隆林磨基仡佬族"吃新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饭到田头祭祀。祭后要在田里选出 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和两穗小米,拿回家挂在炉灶口,而且在此以后才准吃新米或新 玉米。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 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 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5] 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族在古代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近代虽然有木棺石椁土葬的,但崖穴葬和石 棺葬仍有遗存,且土葬必以石垒为标志,坟头要栽黄杨树,坟前要栽梭罗树、桂花树 等象征好风水的树木。崖穴葬有自然穴洞和人工凿穴两种。人工穴分崖上凿穴、石板 镶穴、石灰竹竿拱穴、土砖拱穴数种。石板镶穴又有“文书桶”、“筲箕形”、“明堂”、“响堂”、“暗椁”等形制。石板镶穴可父子婆媳共茔。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于土墟、山 顶、溪岸,也有葬于乱石丛林的。现存崖穴葬较著名的是道真县三会乡青球崖墓穴群。 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约1.2米,宽约1.7至2.6米,进深约2米左右。穴中以石镶嵌墓廓,排列整齐,数字多为单数,有的有7函、9函,甚至十多函。道真县王寅亮的墓。以青石建制,墓前壁雕刻为牌坊,总体若宝塔,分3层,通高5.5米,宽6米。底层置3个墓门,上雕历史人物、花草鸟虫,顶檐额浮雕 凤凰。二层4柱3门,刻民俗故事。三层中间两柱透雕蟠龙,两侧雕凤凰展翅。雕工 精致,设计巧妙,施于壁立峭崖,疑为鬼斧神工,然所雕龙凤草花及人物又栩栩如生, 源于自然与生活,可谓技艺高超。 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 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 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 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 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 俗称“楼子”。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 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 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 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谓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亲。这里在古代曾经称之为“鬼方”,如《贵州古代史?殷周时期的鬼方》说:“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县的地名中,甘溪乡的“晒溪”本名“鬼塞溪”(见《石阡府志》);中坝镇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坝乡毛家寨一带本名“鬼野屯”(见《镇远府志》);石固乡洋溪河畔有一 山村,至今仍名鬼广,那里奇峰怪石,极为壮观。 明、清以来,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后,其正中的堂 屋大门一壁不装修,长时间敞着。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横绑,夹着几块散木板稍微遮掩 着。这是(明)田汝成《行边纪闻》所说的“门户不扃”。“扃”(音:窘)指门闩或关门、锁门。有的过了若干年后,再请木匠来装修大门,俗称“订门”。订门如同修建正房一样庄重。大门修好以后便关着,主家要办“订门酒”,亲友寨邻又要来送礼庆贺。 当晚要举行“开门”仪式:亲友中一人代表“福、禄、寿三星”来叫开门,木匠师傅在屋 里盘问。双方在问答中说了许多的吉语,然后把门打开,迎进“三星”。 大门装修以后也常敞着。有的人家在大门之外特置两扇“腰门”,要关也只能关腰门而不关大门。其 腰门1米多高,上半部还用一寸宽的木条间隔一寸竖装,既通风透光又很美观。 为什么不装修大门或有门不关呢?据老人们说:如果关了大门,“香火”(中堂神龛)上的羊子出不去,进不来。香火上的羊子是什么神?据说是“家先神”。根据辞书字典:古称母羊曰“牂”(音:张),即“牂牁”的牂。可知民间忌关大门的崇羊之俗,为夜郎“竹王牂牁”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年头年尾的禁忌和特俗 甚多。 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谐的氛围以共享合家团圆的天伦 之乐,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除夕称为“打封印”,初一称为“打开张”,于来年多不吉利。 烧“迎新火”。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腊月,便 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仡篼,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又称为烧“仡篼火”。如五德一带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篼,来年喂个大肥猪”。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称,意为树大根深的土著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拨火炕里 的仡篼火。相传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 除夕吃年夜饭时,忌吃汤泡饭。 据说吃了汤泡饭,来年出门易遭雨淋。 年夜饭后,有的人家要对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也让树木过年。先将树身砍 个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结成团;喂口饭,结成串”。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 去打开,舀着饭向野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 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 嘴(碰不上吃东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据说烧了粑吃易烧衣服,或被火烧伤成疤子。 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了起来。据说:大年初一不 能见到秤和使用秤称东西,否则来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不能梳头,梳了头梳掉了运 气。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扫了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越少越穷”。 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据说“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 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 孝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 从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 要做拖草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 在后面打,口喊“撵草鞋虫!”。 “炒虫虫粑”。十五日晚夜深时,有的年轻人相邀,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些葱蒜 苗、芹菜、萝卜之类,到家里来和粑粑一起炒,边炒边叫:“炒死青虫,炒死蝗虫!”然后用碗分装着吃。据说:这样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庄稼的害虫。第二天,当 谁发现自家园子里的菜被偷以后,不能“噘花鸡公”(骂街),据说越骂得凶,于偷菜 之人越吉利。 “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妇将一只早已洗干净的粪桶,装盛大半 桶清水,让一家老少逐个拿着蜡烛,对着烛光看自己映在粪桶里的倒影面孔。传说这 样照了以后,来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他们说:好歹这里还有两片瓦盖起。 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说小孩子家如果吃了猪蹄叉,长大以后难找“媳妇崽”,提亲时总有人“打谗嘴”。 [6]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 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 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 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 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 宴请宾客,但均要做粑粑。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 熟打粑献新等,特别是农历十月初一的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每到这一 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鸟、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 户届时都要停止使役,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 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 不可少。在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 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都 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 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 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 有扣肉吃“大菜”,另有各种炒菜如:粉条、酥肉、豆腐丝、汤等,招待客人时,客人 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在婚嫁期间,亲友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 条,做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其下用短篾片撑开,男女客人可随意 以茎为管吸吮。 仡佬族的民间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 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 仡佬族蔑鸡蛋与打花龙 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 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 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 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 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 “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 “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 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 忍俊不禁。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 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 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 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 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 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 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 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 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 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 有力。 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 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 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 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 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7] 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 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介绍说,仡佬族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 之一,人口约5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 县。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已基本没有会讲仡佬族语言 的人。 据了解,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朝代的“濮”、 “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族语言。 仡佬族民族文化神奇而独特。歌谣,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形式,举凡生产劳动、男女社交、迎宾送客、 节日喜庆、新年禳灾、祭祖吊丧等等,都有专门的歌谣。这类歌谣大多生动活泼、多 姿多彩。还有大量古歌、苦歌、打闹歌、情歌、山歌、劳动歌等类型诗歌。 有关专家认为,维护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对保证人类社会的人文生态系统健康、平衡发展[8]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抢救仡佬族语言,弘扬仡佬族优秀 传统文化。 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 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也是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的发明者。 最近,贵州省仡佬学会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九天大濮史录》,民间又称“九天书”,该书主要记述仡佬民族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对研究仡佬民族有着非比寻常 的重要价值。[9]
本文档为【仡佬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2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