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 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 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 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 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 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 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 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如何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能力 我们是先学会语言表达后,再学会用文字表达的。在小学里学语文的过程,也是先学会说,再认识文字。所以,我们教儿童阅读,是先教朗读,再进行到默读。 在小学的课程标准里,规定年级愈低,朗读教学份量愈重,年级愈高,朗读教学愈轻。以年段来说,低年级朗读要比默读多,中年级朗读与默读各半,高年级默读要比朗读多。若依教材的性质而言,又不同了。例如:儿歌、民歌、新诗、谜 语、戏剧、童谣、演说词等等,不论年级高低,就得用朗读比较适宜了。 朗读的教学价值 一、可以帮助初学文字的人,加强字音、字形、字义的结合,初学者可由「字声」联结字形与字义。 二、朗读可以帮助读音正确。 三、朗读可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是否认识字,是否了解课文的意义与(一)依朗读人数多寡分,可以分为个人读与团体读。 ,、分排读。 ,、分组读:分组读;男女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 一、 在低年级过识字关,诱导学生尽早读书 一位正在进行集中识字实验的二年级语文教师,有一次到没有进行实验的隔壁班级去代一节自修课。她习惯性地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报纸阅读。一阵翻书包的沙沙声后,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但奇怪的事情在五分钟后出现了,绝大多数的孩子又把报纸塞进了书包,老师这时才恍然记起,这个二年级班的学生才认识了三四百字,而自己班级的学生之所以那么爱读书,有时甚至为书中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是因为他们识字量是隔壁班的好几倍。 由于识字少,低年级学生(包括不少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想读又不能读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尽早阅读,就必须让学生尽快识字。有人说,不是可以借助拼音吗,对,看拼音读物显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目前很多家庭能提供的拼音读物太少或根本没有,而纯汉字读物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也就随时可读。 这实际上体现了汉语文学习的规律,汉语文不是拼音文字,有关研究表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识,,,,个字作为基本条件。识字不多就无法自能读书。而不读或少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无异于釜底抽薪。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先过识字关再开始大量读书。有人会问,学生有没有尽快识字的可能,回答是肯定的。从低段儿童大脑的发育来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容易形成比较巩固的条件反射。再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是有这个潜力的。过去是用一年的时间,现在不少实验——斯霞老师的随课文识字实验、北京景山学校的集中识字实验等都证明学生有在两年内识,,,,个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的任务。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以大量识字为重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也要诱导学生尽快接触有益的读物,比如在集中识一部分字后,学一批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推荐琅琅上口的韵语读物,多推荐童话等符合孩子口味的读物。如此,既巩固了生字,又进行了阅读,避免因大量识字而阻碍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二、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改善阅读教学,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归因心理 (,)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而等到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笔者认为问题有二:一是语文课上的阅读量太小,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要学两三课时,且程式化倾向 明显,学生自然容易爱听不听,甚至不读厌读了;二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分析、理解的东西仍然偏多,课堂上关于阅读的对话很多,而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课文再好,一经肢解,阅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首先要改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很美好的一件事。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自己理解的不要强求学生也全部理解;《教参》上这么讲的,学生也未必只能这么理解。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有误解,是可以通过日后的阅读加以纠正的。 (,)语文教学不但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由、自在、自觉发展的时空,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许多学生把语文成绩不好归因于客观因素,比如家长没有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购买的书籍太少,或是学习环境嘈杂,或是自己脑子笨。于是上课注意力分散,下课从不阅读。有的学生则归因于主观原因,如虽家中有书却很少读,即使读也往往浮光掠影等等,于是发奋努力,很快取得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这样将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其热爱母语的情感,进而坚定其克服阅读困难的意志,为多读多写和将来人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持久动力 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阅读兴趣及能力存在着差异。其发展的起点、速度和程度也都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在教改实践中选择先放手,开设自由阅读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可以自己带书来看,也可以向学校阅览室借阅。总之,做到“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要学生在读,动画、漫画、连环画均可以。 三、 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大量读书 语文素材的积累主要靠学生具体的感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理性的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记忆而非理解。换言之,学生要获得智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能单靠直接经验,更多的是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接受人类的文化、文明。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呢,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二是可以开展“购书、藏书、读书”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个人购书、藏书。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每月购书一册,建起自己的小书房,快乐地在书海中漫游。 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靠一天、一月是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我在班里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指导学生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课前诵诗一首——利用预备铃响后的两分钟时间,在小干部带领下齐背古诗词。这是借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涵泳法”,不但能积少成多,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积淀,为孩子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厚实的底子;,( 课外读书一本——交给语文教师文艺类或科学类书刊一本,如此一个班就有三十本流动的书。学生每周借一本,一学期的阅读量就相当可观了;,( 荐介美文一篇——教师不定期地向学 生推荐、介绍与时俱进且文质兼美的美文一篇。这种介绍,可以配合读书活动,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前,向学生推荐《别问我这是为什么》《播种太阳》等优秀儿童诗。 阅读因个性的张扬而美丽诱人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推行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然而,对于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个性化阅读,即个性化阅读的标准问题,目前不少老师仍然存在着许 多困惑或误区。标准是一种规范、一种衡量尺度,失范或失度都不能健康、高效地推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社会影响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化阅读是指个性介入阅读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阅读品质和方式。 阅读活动作为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接受过程,包括读者准备接受和实施接受两个阶段。在阅读准备阶段,学生主体性阅读意识的确立是个性化阅读的首要衡量标准学生以独立个体的身份进入阅读,并不一定就是个性化阅读。个性介入阅读活动并充分展开的实质,就是读者主体性意识的自由张扬。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宣告其存在的纪念碑,而像是一部乐队总谱,只有读者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色的动人交响。这种主体性表现在课内阅读,就是学生在准备阅读时,要以主人的心态面对文本,把阅读视为一次丈量作者心域的精神劳作,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智慧探秘,一次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的职责只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垦文本处女地的教学场,并给予学生以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然后放手让他们深入文本世界,用自己的心智去体悟、解读作者用文字向世界的庄重告白,而不能越俎代庖,把阅读课变成教师自我的宣泄和表白。表现在课外阅读,就是允许学生在教育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自行决定阅读时间和方式进行一次自由的精神淘金,而不能搞整齐划一、强制命令。可以说,没有学生主体性阅读意识的确立,也就谈不上个性化阅读。那种简单地认为让学生自己读书,而不问主体意识是否开启,就是个性化阅读,是不正确的。 其次是阅读动机的自主选择。个性表现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倾向性和动力性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理想追求等,这些因素必然造成读者对阅读动机的多元自主选择。表现在课外阅读,就是学生会由不同动机的驱使,在五彩斑斓的文山书海中去寻找自己的“偏爱”。即使面对教师规定的同一书目,也会有的偏于审美,有的重在受教,有的专注求知,有的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寻求借鉴,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在课内阅读时,尽管教师会从某一教学目标出发规定统一的阅读目标,但上述情形仍有可能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出现。对此,教师首先要 表示足够的宽容,给个性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同时也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因势利导,不能简单、武断地加以处理。 在阅读实施阶段,个性化阅读首先表现在阅读方法的多样。阅读方法作为实现阅读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阅读者个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一片多彩的天空。像郑板桥的“善诵精通”法、巴金的“回忆”法、杨振宁的“渗透”法、爱因斯坦的“淘金”法、卢梭的“三步”法、培根的“尝吞嚼”法、爱迪生的“目标”法,这些名人不同的读书方法,如星光般灿烂,是阅读充满不同情趣和收获不同果实的重要原因,但它们的光源主要都是由不同的个性特征而造成的。因此,学生多样性阅读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是他们个性之花自由开放的必然结果。这不仅表现在课外阅读,也表现在课内阅读,如,现在不少教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允许学生读书时,可以摘录、可以做旁注、可以边读边写比较随意的读书笔记,也可以在读后写比较集中的读后感等等,这些做法,都是遵循了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原则。 其次是内容解读的多元性德国接受美学和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都认为,文本 的意义具有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阅读也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因而,阅读实际上是文本的诱导、召唤空间和读者主体性阅读品质之间的一次情投意合的约会,或者说,不同的读者总是要从自己特有的个性特征出发对文本作出与众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这就必然造成对内容解读的多元性,即个性差异性。 对内容进行多元性解读是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如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就是对内容解读多元性所提出的要求。这些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精彩,也许与老师甚至某些专家的见解相左,但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以重视,给以掌声。 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们普遍重视了个性化阅读,也创造了许多很好的教学策略,但这其中仍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有: 一、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 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涵义,在出示课题后,只说了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阅读时教师一言不发地在教室巡视;学生读后教师让学生们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读完后就让学生们发言,最后用一句“大家谈得都很好”,草草结束学习。 应当清楚,个性化阅读不是学生个体阅读的同义语。某一学生在个体阅读时,个性特征可能仍然是一颗未萌发的种子,他也许是忠实地按照教师对全班同学提出 的共性要求(如弄清一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而进行机械被动的阅读。个体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个体阅读指的是相对于群体的个别人的阅读活动,而个性是一个个性心理学的概念,个性化阅读指的是个体阅读活动时个性心理特质的充分绽放。 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放任塞责,而是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有人把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归结为四点:一是选材料。如推荐新书和精妙时文,介绍有价值的导学文章。二是指路径。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等。三是排障碍。如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纠正片面错误的理解等。四是启升华。如把学生对文本的肤浅认识引向应有的精神高度等。可以说,没有这些引导和指导,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身上潜隐的个性特征,是很难破土而出的。 二、个性化的阅读是排斥合作学习的 学生面对某篇课文,认真阅读、自主探究,确实是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途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必要的合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是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根据皮亚杰“同化”与“顺应”的理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活动中,一方面要进行 “同化”工作,即把外部环境(其他同学或者教师)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整合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充实、强化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 如果其他同学或教师的看法与自己不同,该学生就会产生新的思考,进行“顺应”工作,对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因此,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每 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往往要吸收、融合他人的意见,或在排除他人意见的干扰下进行。如果认为个性化阅读就要排斥合作交流,很可能会由于缺乏与他人思想火花的碰撞,造成个人理解的单薄、肤浅,甚至片面。 三、对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感悟,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开展个性化阅读,课堂上常常各种看法“百花齐放”,但不少教师却不加辨析地一概加以肯定,认为个性化阅读就应该是各持己见,对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感悟和看法,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的意思本来是很清楚的:谴责了狐狸诱骗乌鸦上当的卑鄙行径。阅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有的学生说:狐狸很狡猾,他用拍马屁的方法骗走了乌鸦的肉;有的说:狐狸太聪明了,几句话就能把乌鸦的肉弄到手,我们应该向狐狸学习。很显然,后面这位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作品的价值取向,但教师听了学生们的发言以后却说:“很好,大家的思考都很有道理”。 应当看到,学生由于年龄小,理性认识能力较差,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不能在破除了传统阅读教学要求答案唯一性后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引导学生发展的神圣教育责任,不加辨析地肯定一切感悟与见解。因为个性化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其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以,老师在众声喧哗中要成为一位冷静的思考者,一位学生向科学和思想高峰攀登的指路人,一位人文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写——阅读教学不该淡出的环节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读书的经验,对于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写,是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重要环节。 一、写———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助推器 古人读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既是阅读的方法,又是阅读的习惯,体现着完整的阅读生命的历程: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诵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大脑去思考、体验文本,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由此获取的启迪、乐趣。阅读时,需要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适时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种阅读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动笔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写———引领思维走向深刻有序的探测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发展学生语言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感悟和思考文本,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就是一个思维成果外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反复思考时,或在集体交流后,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使学生在对原有文字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与透彻领会,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化和有序化。 三、写———促进阅读个性化的驱动器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创造民主平等的阅读心理环境下,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阅读延伸等环节,帮助学生自我接纳、肯定,珍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更好地兼顾多数学生,能有更为耐心的教学期待、更为平和的教学心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从容地动笔书写,记录自己的思想轨迹,并反复观照文本,审视、揣摩自己的思想价值意义。这样,当围绕文本展开师生、生生对话时,他们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在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可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个性化阅读的乐趣,体验创造性阅读的价值。 四、写———展露阅读实况的显示器 曾有幸多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李镇西的阅读教学公开课。课上,三位大师都留有不少的时间让学生动笔书写:写生词,抄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写体会,写自己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和创造等。课毕,借与大师对话的机会,就阅读课堂教学中“写”的问题向他们请教。大师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阅读教学“既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阅读教学不应排斥书写;没有书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有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自主阅读与主体性发展研究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小学阅读教学的教材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是螺旋递升而不是直线上升。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理解,除了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和感受外,还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上《我要的是葫芦》,用幻灯片来演示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和葫芦有关的根、藤。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阳光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地长大了。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再加上生动的动画效果,自然兴趣就来了。这时教师把葫芦叶子的中间加上了蚜虫(用动画来显示)一只只的蚜虫是那么开心的啃吃叶子,聪明的学生一定会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芽相信学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叶子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 ,(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教育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例如一位老师教完《草船借箭》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芽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会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熏显 然这一问题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这位老师立即将它提升为: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芽哪种思路好?芽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问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 自的看法,只是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熏,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绿了,花开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开了,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芽„„ ,(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培养想像。 (,)揭示关键词语、句子。如《黄河象》中有这样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已经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土,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就可以抓住“椭圆”“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等词语展开想像。 (,)抓标点符号。如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像,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谈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作用 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培养语感有多种途径,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语文教学以教材中优秀作品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朗读活动正与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 语感的直觉性指对言语的顿悟。它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凭借语感的直觉性来理解言语。如“我去看病”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我病了,去医院检查。没有人会根据语 ”去“探望”病。又如“晒太阳”,假如把这句话理解为意、语法将这句话理解为“我 “把太阳拿来晒一晒”,可就贻笑大方了。所以,实际运用语言主要是凭语感,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凭语感的直觉性。 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规范语言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应自然就更快、更准、更敏感了,也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正是由于语感的直觉性在起作用。 有位外国语言学家说过,“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要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书面语言是无法把语气、语调、语势、语感等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媒介,才能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学生能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言语的魅力。 二、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指主体舍弃了对语言、词汇、语义、语法等具体的分析,而对言语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看,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是可以以朗读来贯穿的。教师应将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最简便、最直接、最容易控制的课堂反馈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动态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雪被子》,我采用了朗读法:在学生漫谈了对雪的喜爱之情后,我要求他们闭上眼睛聆听我饱含感情的范读。听完,学生脱口夸赞:“好美啊~”“我好像成了小麦苗,就躺在雪被子下,舒服得都快睡着了„„”顺着学生这一感知层面上的“藤”,我引导学生去“摸”感悟层面上的“瓜”:“美在哪儿,为什么觉得美,你能读出美吗,”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有所感悟了。当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也就读出了书面文字“不可言传”的深层意蕴。 三、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 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对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也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白居易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就是这个道 理。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读,就能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的朗读,充分显露了朗读者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听者的理解。优秀的文字作品,读出来较之于书面形式有着更直接、更生动、更适合于情感表达的优势。通过朗读,可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等起到重要作用,这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加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课文批注——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课文批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课文批注的基本方法 ,(内容自主。学生的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阅读批注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把握批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有所感悟处。就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如《春蚕》结尾:“我抬起头,看见母亲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学生深有感触地作了批注:“多么辛苦啊~伟大的母亲。”有学生还引用名人名言“母亲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作批注,还有学生写上“不辞辛苦,无私奉献”这八个字,准确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理解肤浅处。就是那些学生有些理解,但又不完整、不透彻的地方。如《小摄影师》中的小男孩,明明知道高尔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给他拍照不能耽误太多的时间,为什么文中却写了“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因此,学生就在“摆弄了很久很久”下面画上一条线,打个问号,作简单批注。 (,)思维困惑处。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 (,)求异创新处。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要敢于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质疑,尝试修正。如阅读《春蚕》一文,有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母亲怎样养蚕及养蚕的辛苦,为什么课题不用“养蚕”而用“春蚕”呢,为此在题下作了批注:把课题换成“养蚕”,更切合课文内容。 ,(形式自定。 (,)文字式。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天头”“地脚”或文字旁边等空白处,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符号式。就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单横线表示比较重要,用波浪线或双横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加着重号表示关键词语,惊叹号表示精彩之处,问号表示质疑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颜色。各种符号及表示的意思教师要统一规定,以便相互交流和探讨。 (,)纲要式。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加工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明晰化、简便化、形象化,是一种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补充式。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二、课文批注的课堂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作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课前自由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课中专题批注。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如《麻雀》第四自然段有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句中的“落”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凸现了对孩子的爱。为此,我要求学生对“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速度方面:“真是勇敢、坚定、果断”;感情方面:“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写作技巧方面:“用词简炼,一字胜千言”;朗读方法方面:“落字要读得重而快”;人物评价:“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如此的专题批注,使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儿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这显然是问答式讲授所不能达到的。 ,(课末扩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如读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所作的批注很有深度和广度。有表达内心情感的:“多么凄惨啊~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社会上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保护绿色家园。” 阅读教学中“流行用语”的反思 目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流行的时尚用语。这些流行用语的产生是教师对新课标的一种解读,意味着阅读教学回归人本,学生学习自由得以拓宽,学生个体受到尊重,但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流行用语一: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现象】教师话音刚落,课堂上朗读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面红耳赤,授课教师颇为满意,听课者也觉得学生正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主意识正得到充分体现。 【反思】 ,( 高声朗读真正是学生最喜爱的吗,答案并非完全如此,学生之所以选择高声朗读方式,不排除以下因素。 ? 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放声朗读常给教师留下“认真、勤奋”的印象,许多同学为了表示“我也读得很投入”,会盲目模仿。 ? 阅读的方式单一。长期以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都要求学生放声朗读,使学生形成固定的阅读思维。学生虽然学过默读,知道浏览是什么,但由于教师对高声朗读的强化,一提到“用喜欢的方式读”,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放声朗读起来。“用喜欢的方式读”成了“放声朗读”的代名词。 ,( 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吗,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要求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强化放声朗读,长此以往,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启示】应防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浮于浅表。 ,(要让学生可选择———教给学生默读、速读、浏览、复述、背诵等多种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会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层次,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内容、不同阅读情境、不同阅读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独立地阅读课文。 流行用语二:你还有什么不懂吗, 【现象】学生往往只提字、词和对内容表层理解上的问题,提问“结束”了,课也结束了。 【反思】 ,(学生并非只有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才有不懂的地方,应鼓励学生及时提出存在的疑惑,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难道语文课中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吗,难道没有问题的课才算“圆 满 ”“大功告成”吗, ,(教师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一一解答,因此重要的不是“答疑”,而是让学生知道“如何质疑、如何释疑”,应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筛选,全面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 【启示】 ,( 要形成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 在“质疑”后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对“疑”作科学的分层处理、分步解析的决断力、应变力。 ,( 把握“质疑”的时机,并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对这些疑点进行“回击”。 流行用语三:你喜欢读哪段,你想先学哪一段, 【现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反思】 ,( 的确,这样能高扬学生的主体性。但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所有的文章都适用吗,文章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有异,不同文本有不同个性,一概冠以这类流行语,是不妥的。 ,(难道真的让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吗,教师往往是虚晃一枪,因为他们总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启示】 ,( 这不是真正的自主选择。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体现主体,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教师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 ,(凡事都讲一个适度,须知“过犹不及”。对学生主动提出的各种意见,教师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流行用语四: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来试试看。 【现象】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时,学生要用表演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就让学生去表演,并让其他学生观摩、评价,最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再次模仿表演。 【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汇报展示。表面上学生确实成了学习的主人,但实际上,教师只是尊重了个别学生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召唤”下,用别人选择的学习方法去理解、感悟文本,而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拒之门外了。 【启示】 ,(应该给学生展示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的机会。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把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切莫种植“小老头林” 不久前的一次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随堂听了十位教师同时执教指定的课文《卧薪尝胆》。极富戏剧性的是:有九位老师照本宣科地带领学生将阅读课文的答案锁定为一种--“比喻刻苦自勉,发奋图强。”只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将阅读课文的感受发散为九种: 会稽一战,勾践战败,给吴王当奴仆。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 勾践能称王,能为寇,这是能屈能伸。 “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从中我读出了骄兵必败。 会稽之战前,勾践为王,好像站在山顶;会稽之战后,勾践为奴,好像下到了山底。 为王的勾践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为奴的勾践布衣狗食,替吴王驾车养马。真是当官时幸福,不当官时痛苦啊~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这使我知道了什么才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夫妻。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可谓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啊~ “白天,他亲自下田种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一尝它的苦味„„”勾践重登王座的梯子就是卧薪尝胆。 勾践爬上王座的梯子,表面上看是自己的卧薪尝胆,实质上是将士们的累累白骨。 于是,我不禁想起了一种“单一人工林现象”。有一篇题为《走出低水平重复误区--再论警惕森林的人工化》(《人与自然》,,,,,,)的文章指出,单一种植的人工林,尽管看上去齐刷刷的、直溜溜的,生机勃勃。但它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林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差,涵养水源能力弱,林下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单一林还会导致虫害的发生(天牛曾因此在三北地区使新植杨树防护林的约,,,几乎毁于一旦)。而且,单一人工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是一些“小老头林”~ 好一个“小老头林”~毋庸讳言,上文教例中的九位老师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成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难道不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种植“小老头林”吗, “小老头林”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人们需要多出木料,快出木料。于是设法栽培长得大、长得直、长得快的单一人工林,至于生物的多样性则忽略不计了。但人们忘记了森林的生态规律:“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对人与自然是一样的。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有以教参为“样板”,强迫学生都以“教师的目光”看待课文,把课文读成单一性标准答案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子。至于学生对课文 感悟的丰富多彩则可以另当别论。孰不知,单一性是阅读生命活力的杀手;多样性才是阅读生命活力的强心剂。 国人都经历了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的单一性思想破灭了,一元化文学理念瓦解了。那么阅读教学中,单一性解读文本的模式也终将无法支撑下去。因为人生的奇怪处之一,就是一个人的经历一定不同于他人,一个人的感受一样不同于他人。譬如,面对“老鼠为什么要过街”的同一个问题,叔本华说:“作为意志的老鼠要通过表象的街”;萨特说:“为了秉持信念行事并对自己诚实,老鼠觉得自己有必要过街”;亚当斯密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它”;休谟说:“处于习惯及嗜好”;达尔文说:“老鼠不再栖居在洞中之后,这是合理的进化方向”;爱因斯坦说:“究竟是 老鼠过街,或是街过老鼠,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再如,面对天上的同一轮明月,赵嘏感受到的是“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江月一体、水天一色的恬静澹泊;张九龄感受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不磨之景与千古不磨之情;张若虚感受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明月恒久而人事更迭的哲思。同理,面对同一篇课文,学生也会有多样性的感受,一如上文《卧薪尝胆》的教例,学生就从中读出了多样性的感受。正是这种多样性的感受使得学生处身于由自己的声音、声音后的思想、思想后的意识形态所建设出来的哲理空间中。也正是这个强大的哲理空间勃发着学生的阅读生命活力,丰赡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也许有人能够为单一性找到具体的理由解释,但是单一性作为破坏生态活力的杀手规律,具有跨范畴的本体相似性,却是否认不了的。 因而,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为片面追求单一性答案尝到“甜头”而自鸣得意的时候,想一想那个“小老头林”的噩运,真的很有必要呀~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 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 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2)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有效教学是师生合作性与生成性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笔者一直倡导用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并内化为语文能力。笔者将之定义为“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如下原则设计教学: 1.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 2.学科知识系统性原则。追问的问题,可以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既定的问题,是由老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贯起来极大,其实就是系统知识或者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环节;另类就是在既定问题中自然产生的新问题,这 些问题既是学生的疑难,也自然是系统知识的部分,教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与迅速的判断能力,能立刻判断出哪些是这个系统知识中学生疑而需要解的,并将这新问题立刻不着痕迹地并入课堂流程中。 3.情感驱动原则。追问,必须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又必须由教师的情绪调动来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谐心理,形成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并能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并能在深入思考中产生新问题。一节情感平淡的课是很难用追问的方式完成的。 4.诱思探究原则。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张弛有度,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 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高考小说阅读导引》的课上我提出:“如 “如果《林教头风雪果让你参加高考命题,你会从哪个角度命题,为什么,”再如 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与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与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 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 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有时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效果更好。 在追问中,我力求注重三个意识:1.问题生成意识,用大问题贯穿课堂,并尤其关注问题生成性;强调问题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露痕迹,使课堂充满思辩性,逻辑性;2.规律意识,我习惯于将知识上升成规律,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做实证;3.归整意识,喜欢调动学生的原感知,整理学生的零散思维与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我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我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 当然,教师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都是追问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一、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性美 教学艺术的个性美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只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孩子们不是一个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时下许多地方的示范课与公开课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大多热闹非凡,时而鲜花,时而掌声,时而绘画,时而音乐,电教手段一齐上,令人眼花缭乱,缺失的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当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兴趣和审美效果,但是过于重视外在形式,忽视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又能说是成功的吗,因此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教学的个性生命价值,不能为艺术而教学,为表演而教学。要用教学艺术奏响语文课堂的生命旋律,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展开生命的探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传道授业型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的教师转变。通过研究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反省,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创新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从而使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 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就是指教育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在情感相互交流融合之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教学时教师用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审美主体面对千姿百态的美的形象,会被激起一种特有的愉快的心理状态,即美感愉悦和享受。 语文教材中多有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 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三、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生活美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其用意明显是要提升教育的真实生活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大课堂,要兼顾到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知识背景,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从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从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所闻所思出发,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课堂的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具有无 穷的魅力。真正地体现出新理念倡导下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得到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和谐美 现代和谐教育思想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从静态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分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又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学结构是静态的,教学的作用是通过动态来实现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学形式以“满堂灌”为主,师生之间难以顺畅地沟通,评价也以分数论“英雄”,很难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缺失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创设和谐情景,开展民主的讨论与对话,使教学信息多向交流,丰富学生的多元思维,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个人“一言堂”的弊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建构。 课堂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积极投入,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最根本的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谐的课堂没有思想的桎梏、传统的约束,有的是碰撞与幽默。课堂上孩子们时时能得到老师的欣赏,处处能听到同学的赞美。和谐的课堂里快乐是永远灿烂的阳光,笑脸是永远绽放的花朵。和谐的课堂里教师是自信的、睿智的,学生是充实的、快乐的。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互动的、融合的教学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前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的现象存在得较为普遍,教师的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是启迪知识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一、 提问要有目标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 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有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出示短文王小二被日本鬼子 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 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小二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大家想一想,文中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巩固、运用、迁移。 二、提问要适时 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 ,、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正确认识并发挥教师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 综观当前学校 首先,应该明确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教育由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构成。但在众多的学校,师生被捆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战车上,日复一日地被分数奴役,而效果未必明显,教师厌教,有的从事第二职业,造成此种隐性流失的原因,除了经济待遇上的直接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劳动价值的扭曲和尊严的失去。教师成年累月地应付着各式各样的考试、测试,越来越细的考核指标与奖惩措施使教师陷入应付各种检查等怪圈。学校管理者有时还会埋怨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实际上,师生被动地进入教学过程,失去了追求知识,选择人生的创造性劳动的乐趣,这种状况极大地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参与管理的自主性。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教师是学校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体,通过确定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体意识,把教学活动组成帮助学生认识与发展的活动,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完美的设计,使学生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又弘扬了个性特长,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创造人生智慧和人生价值,把教育管理者理想的办学思想转化为现实。 其次,教师是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的主导。当今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更是有赖于教育,而教师 育人过程中 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学生成长、社会化过程中最具体、最生动、最形象、最容易领会和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是学校中创造性劳动的主体,同时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载体,是学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搭好舞台,让教师显示出各自的教育个性,发掘出各自的教育潜能,通过各自的知识权威和人格权威的力量引导学生个体向符合社会期待的方面转化。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善良、学识渊博的现代的大写的人,认识到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积聚起教师的教育能量,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完成素质教育。 如何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的经历,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不及格,使他们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老师,面对同学。一次次的不及格,对他们来说实再是太残酷了,使他们失去童真,失去童趣,失去儿时应有的幸福,更谈不上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不管怎样,他们还要天天上课,还要一次一次地参加各种测试,还要长大成人,将来还是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自信,感受成功。大多数后进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作为教师要培养后进生的自信,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自信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班一位同学只得了32分,其他的同学都是90多分以上。他对自己很失望,沮丧地等待老师地责骂和斥责。在成绩分析会上,我说::有个别同学,尽管他只考了32分,但是,他的试卷是自己做的,他的成绩是响当当硬梆梆的成绩。只要继续努力,我相信他一定会进步的。我希望这样的同学要充满自信。:当时他激动和悔恨的大哭了一场。他激动的是他的成绩这么差,我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悔恨自己辜负了我的期望。此后他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逐渐有了进步,进入了中等生的行列. 二、取长补短,深入挖潜。虽然后进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的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后进生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造机会,展示自我。后进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后进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步步为营,巩固成果。要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易事。当我们千方百计的使后进生的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我们绝不能放弃,要步步为营,及时巩固。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帮助他们乘风破浪。我们可以让他们与学习好的同学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哪怕是让他们只完成其中的十分之一;或者让他们去帮助比他们更学困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后进生的合作意识,又巩固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成果。我们只有及时巩固培养的成果,一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后进生也许会终生爱上学习,终生受益。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 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本人认为,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起: 1、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 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2、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如,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了一种责任。 3、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如有个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小刚经常忘记,妈妈让他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4、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本文档为【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4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17
浏览量: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