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综述

“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综述

举报
开通vip

“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综述15年11月14日至11月15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内蒙古民族民间艺术产业促进会共同协办的“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召开。论坛以“多维视野下的草原音乐文化”为主题,下设音乐学前沿理论与实践、草原音乐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草原音乐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草原音乐创作、表演的理论与实践、高校与民族音乐的教育传承、六十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学经验与反思六个子议题,旨在回顾和梳理六十年来内蒙古师...

“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综述
15年11月14日至11月15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内蒙古民族民间艺术产业促进会共同协办的“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召开。论坛以“多维视野下的草原音乐文化”为主题,下设音乐学前沿理论与实践、草原音乐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草原音乐文化的跨学科研究、草原音乐创作、表演的理论与实践、高校与民族音乐的教育传承、六十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学经验与反思六个子议题,旨在回顾和梳理六十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科建设的经验成果,谋划和探索内蒙古自治区音乐类高校转型发展及草原音乐研究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民族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本次论坛参会人员主要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的众多博士校友和热爱草原音乐并以研究草原音乐为专长的区内外博士组成,草原音乐为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借这一批人特有的智慧和经验,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推进草原音乐的多维研究。 来自区内外的五十余名博士参加了此次博士论坛。提交论文43篇,其中,汉语论文37篇,蒙语论文5篇,俄语论文1篇。博士论坛分两个分会场进行研讨。在两天的时间里,与会学者围绕草原音乐文化及其历史发展、文化背景、地方传统、美学特征、民俗语境、音乐创作、教育传承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音乐创作是此次论坛研讨较多的领域之一。温泽通过对蒙古族交响乐创作发展脉络的回顾和蒙古族代表性音乐家永儒布、莫尔吉胡等作曲家及其交响乐作品的分析,总结了不同蒙古族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对当代蒙古族交响乐创作的启示与收获。包乐尔通过对马头琴乐器本身及其重奏形式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基于乐器本身特征的内、外蒙马头琴重奏编配形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赵燕通过谭盾的两部作品《永恒的水》《纸乐》音色上把握的分析,探讨了音色所塑造的形象特质,认为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创作应更多地从音色的视角来进行观照,同时顺应当今时代潮流。于梦石介绍了对锡林郭勒民歌《孤独的白驼羔》的改编始末,详细论述了该作品中特殊的体裁选择与蒙古族各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特殊化音色处理,如何将民族乐器马头琴的传统演奏与西洋乐器大提琴等融会贯通,力图将蒙古族众多音乐分类中的多样形式体现在作品中,从而在保留民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更大空间的创新。 在交叉学科研究上,杨红光尝试了对横跨电影与音乐的交叉学科――电影音乐的研究。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中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机融合的“新音响”创作理念及历史时期、创作特征的分析,管窥蒙古族题材影片新音响创作特征,进而认为新音响创作对于蒙古族题材电影海外市场的开拓、国际性视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董波对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立场、研究过程中的困境等问题提出疑问,并通过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蒙古族仪式剧“呼图克沁”等一系列的个案来阐释“艺术”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娜仁托雅从人文学的角度探讨了成为一个优秀长调歌者的内、外因素。 民族音乐学作用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应用方面,魏琳琳将目光着眼于“音乐与认同”主题的海外学者研究,从主题的提出、研究综述、回应与反思、与认同相关的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结合自己在内蒙古西部二人台音乐研究的实例,从全球化视角关注这一话题,以期推动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吴云以蒙古族传统音乐体裁弓弦乐器潮尔、劝奶歌和民俗音乐生活为例,探讨了“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二者间的联系。滕腾针对当下音乐数据库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前音乐数据库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音乐数据库这一高度共享的方式,给予民族音乐文化充分的诠释,进而有效的解决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的应用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多方面的问题。李佳音基于民族音乐学理论基础之上,介绍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对科尔沁英雄史诗的恢复和重建,并着重介绍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驿站 近期对艺人七山英雄史诗恢复重建的实验工作。 草原音乐文化的专题研究上,博特乐图探讨了草原音乐文化的整体结构,即精英音乐、民间音乐、大众音乐三元并存的内部结构,同时介绍了在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中三者不同层次、不同时代所呈现的不同格局。东日娜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阐释了“草原音乐文化”这一概念,将草原音乐放置于草原文化的大语境中去认识其形成和发展、价值和意义。 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是本次论坛数量最多的研究领域。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涉及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民歌、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器乐音乐、说唱音乐、仪式音乐等。徐天祥在李宝祥、王晶晶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这一事件的过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对那拉碧流、五十家子村的考察,为我们更详细地呈现了民歌采集活动的鲜活史实、成果和贡献。周晓岩通过对图瓦民歌《洪格尔》和布里亚特民歌《檀木马鞭》旋律形态等方面的比照,及二者所属地理环境历史上的交融分析,认为两首民歌彼此认同,为同宗民歌。 地方民歌歌种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又一个主要内容。佟占文梳理了前人对科尔沁短调民歌分类,并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中主、客位观为研究视角,通过科尔沁短调民歌中一系列民间概念与学者的客位分类相比较,对科尔沁短调民歌给予重新分类和阐释。乌兰其其格从乌珠穆沁民众本位观和地区实际文化语境出发,对当地民歌艺人以口述采访的方法,根据乌珠穆沁地方文化持有者有关民歌演唱上的表述,对乌珠穆沁民众关于民歌的审美意识从“好与美”“实与虚”“整与缺”及“关于好歌手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的探讨。灵芝从陈巴尔虎蒙古部落的生活语境出发,通过旋律形态、演唱风格、民歌变体、同曲异名等方面论述了陈巴尔虎短调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史永清以鄂尔多斯民歌中的蒙古族女性民歌为研究对象,站在对女性研究的视角下,探索其“悲”之源。 在蒙古族器乐研究上,庆歌乐对蒙古族古老的器乐合奏形式“阿斯尔”传统变奏手法进行分析,阐述了阿斯尔套曲中母体与变体的关系内涵和旋律丰富化的手段。通拉嘎将视角放置于传统与现代,从“传统”中阐释其功能和作用,从“现代”中认识其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象征意义。在蒙古族说唱音乐的研究方面,姚慧以藏、蒙、土三个民族艺人说唱的史诗为研究样本,通过对三个民族的《格萨(斯)尔》史诗音乐样本在风格、形式与创作技法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格萨(斯)尔》史诗跨民族的传播与流变,为口头史诗渊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重要参数。格日乐图从演唱形式、内容题材、音乐曲调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一种蒙古族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岱日拉查好来宝。齐占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森?乌力格尔、潮仁?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的产生过程。 在宗教音乐研究上,楚高娃认为,蒙古佛教寺院诵经音乐依据所诵唱的语言可分为藏语诵经音乐和蒙语诵经音乐,进而借用佛教寺院中央移谱及相关著述探讨了佛教文化的蒙古化特征,并试图通过历史文献来解答蒙古佛教寺院用藏语来诵唱经文的历史谜题。兴安基于对呼和浩特市基督教礼拜堂的调查,探讨了基督教圣歌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后,在歌词、旋律、伴奏、唱腔等一系列构成要素上“蒙古化”的特点与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后的“本色化”特征。红梅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了蒙古族佛教歌曲,并探讨其深层次文化内涵。 许多论文涉及蒙古族仪式音乐研究这一领域。贺宇通过鲜活的田野调查,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一带的古日道演唱及其仪式中的表演模式、角色关系等进行论述,从模式与形式的关系当中,探讨古日道的意义和功能。耿学刚通过一次科尔沁萨满祭天仪式和过关仪式过程的个案描述,着重探讨了科尔沁萨满仪式过程中不同的象征符号及其结构、功能。李红梅以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声为研究视角,并将其放置于蒙古族信仰及仪式语境中,结合文化记忆、社会变迁、族群认同等理论来阐释民族认同记忆的重要功能。周特古斯将萨满仪式音乐放置于整个萨满仪式过程中,并从“阈限”理论视角观察仪式中的人与神灵之交流,通过仪式过程来观照和阐释萨满仪式过程中音声符号的象征意义。红梅通过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古佛教寺院例行的法事活动以及敖包祭祀仪式中佛教音乐的田野考察,从局外人的视角对敖包祭 祀仪式音乐结构及其符号象征意义予以解读。哈斯巴特尔对于鄂尔多斯民间音乐多样化的口头传承方式进行了解读。 崔玲玲以史观古,通过文化典籍中对蒙古族宫廷音乐的记载与描述,介绍了蒙古汗国时期、元朝时期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宫廷音乐,进而概况了不同时期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不同特征。 另外,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探讨,苗金海从“三声腔”“核腔”“腔音列”等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中所体现的简化还原分析思维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中简化还原分析方法的形成脉络,进而向我们解读了“简化还原音乐分析法”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贾怡从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研究现状、对学科现状的思考、学科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反思,对该学科研究现状进行概括评析。 通过此次论坛会议,我们可以看出:1.草原音乐文化的研究在前辈学者们的铺垫下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其60年的音乐学科建设和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音乐师资和研究型人才。这些博士层次的人员已然成为当今蒙古族音乐及北方草原音乐研究的重要力量。2.本次论坛的召开汇集了各大院校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了学术发展空间与理论研究视角。博士们通过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突显出不同研究领域的差异、借鉴与融合。3.更多的学者们致力于田野,通过田野获得鲜活的资料和个人体验,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透过不同视角去窥视来自于调查对象的文化传统,研究其文化的独特性,这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同时对理论建构提供学理上的参考。4.不少学者们将所学学科理论与保护传承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
本文档为【“2015·首届草原音乐文化博士论坛”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19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