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举报
开通vip

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以大卫?芬奇电影《社交网络》为例 摘 要: 本文以大卫?芬奇的作品《社交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卫?芬奇如 何运用其风格化的叙事手段,对当代日趋模式化的“好莱坞类型电影” 进行突破与创新,并由此来探讨电影创作中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的可能, 把握新好莱坞电影模式的走向,给试图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经验的 中国电影界和中国的年轻创作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好莱坞类型电影;新好莱坞运...

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以大卫?芬奇电影《社交网络》为例 摘 要: 本文以大卫?芬奇的作品《社交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卫?芬奇如 何运用其风格化的叙事手段,对当代日趋模式化的“好莱坞类型电影” 进行突破与创新,并由此来探讨电影创作中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的可能, 把握新好莱坞电影模式的走向,给试图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经验的 中国电影界和中国的年轻创作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好莱坞类型电影;新好莱坞运动;大卫?芬奇;社交网络 The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of Hollywood Genre Films ----taking The Social Network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on the basis of David Fincher’s career and his work. By analyzing David Fincher’s film The Social Network,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that how David Fincher use his own narrative means to break through and expand “ the classic Hollywood Genre Films”. And the thesis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usion of artistic quality and commercial quality in film-making, at this point, to grasp the trend of the new Hollywood Genre Films. The thesis hopes to give some lessons to Chinese film industry which wants to absorb the experience of Hollywood “Genre” and Chinese young auteurs by telling David Fincher’s success. Keywords: Hollywood Genre Films; New Hollywood period; David Fincher; The Social Network 1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目 录 前言 ............................................. 3 一、大卫?芬奇导演创作历程简介 ....................... 3 二、《社交网络》:挖掘新好莱坞叙事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5 (一)传记影片题材 ................................ 5 (二)网络时代主题 ................................ 7 三、《社交网络》:探索新好莱坞叙事技巧 ................ 8 (一)密集跳跃的视觉语言 ........................... 8 (二)多人物视点叙事 ............................. 11 四、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 ................. 12 (一)突破“类型”的范畴 .......................... 12 (二)放大“作者”的功能 .......................... 13 (三)“类型”与“作者”的共生模式 ................. 13 参考文献 ......................................... 15 2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前言 1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在《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国电影》一文中指出(西部片是大抵与电影同时问世的唯一一种类型影片。巴赞指的是1903年埃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他并没有把出现在这部电影之前的梅里爱的带有科幻性质的《月球旅行记》(1902年)或卢米埃尔的电影称为“类型”。因此,电影中“类型”的概念,特指好莱坞传统制片厂制度下,为保证票房收入和商业利润而形成的一套电影模式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类型影片为好莱坞赚了大钱,同时也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为突出的电影大国。然而,二战后,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现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分化瓦解了美国人长期以来所推崇和信奉的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机制也随之分化瓦解,自身的权力阶层、表演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导演群落、电影理论、观众群体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改革。因此,旧体制对这种固定的故事叙事模式和过时主题的老套陈述所持的保守态度,最终导致了经典好莱坞的褪色。而此后的“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宣告了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回顾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镍币影院”到辉煌的“大制片厂时代”,从经历战后20年的低谷到“新好莱坞运动”的兴起,作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始终是以类型电影观念作为自己的电影制片的基础观念的。在“新好莱坞”运动的影响渐趋淡化,曾经的新形式逐渐固定为旧模式的当代好莱坞,如何重新认识类型的创新,如何在“类型”的成规中获得个人表达的空间和存在的位置,论文将通过一个典范——美国当代电影导演大卫?芬奇的研究,对这些问题拓展出一定的思考空间。 一、大卫?芬奇导演创作历程简介 1962年8月28日,大卫?芬奇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父亲是《生 1 [法]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崔君衍译.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230-241 3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活》杂志的作家及总编辑,母亲是一名精神科护士。芬奇家中浓郁的艺术气氛无疑也极早地对他产生影响,他的父母始终在培养小芬奇在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2创作上的兴趣。8岁时受到电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的启发,他开始使用8毫米摄影机拍摄自己的作品。他意识到读电影学院纯属浪费时间,于是在1982年20岁时去工业光魔公司(ILM)担任视觉特效师,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离开ILM后,芬奇开始大量地拍摄商业广告和MV,这也都成为了芬奇从影道路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告拍摄带给他无穷的灵感创意,大容量、快节奏也成为他固有的影像特色。而那些颓废的、激昂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更是成就了他非凡的视听感受。 直到1992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找上门来,才促成了大卫?芬奇从MV向电影的转变。《异形III》成了这个非科班出身,又是半路出家的“电影”导演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虽然时至今日,它依旧是芬奇的噩梦,却显示出了芬奇今后电影作品的种种特质。比如宗教信仰、密室压抑、女性救赎,比如他一贯涉及的惊悚题材等等。本片投资5000万美元,最终票房5547万美元。失望之余,大卫回到拍摄广告和MV的生活中,并凭借1994年滚石乐队的《真爱无敌》得到了一座格莱美奖,他认为自己可能再也不会拍摄电影了。然而1995年,芬奇的机会再一次降临,编剧安德鲁?凯文?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创作的惊悚侦探故事《七宗罪》给大卫带来了另一个导演电影的机遇,也最终让芬奇脱胎换骨,声名鹊起。之后,大卫?芬奇凭着他的勤奋还有那种骨子里的“挑衅与自命不凡”创作了大量的打上“大卫?芬奇式”标签的电影——《心理游戏》(1997)、《搏击俱乐部》(1999)、《战栗空间》(2001)、《十二宫杀手》(2007)、《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社交网络》(2010),以及最近的《龙纹身的女孩》(2011)。 虽然大卫?芬奇一入行拍的就是商业片,但由于大制片厂的限制,合作并不愉快。他更倾向于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展示叙事技艺和表现“自我意识”的媒介,因此从《七宗罪》开始,创作了很多打破经典叙事模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甚至极端反叛的现代主义电影。他的电影充满了他惯常的阴郁、忧沉、哀伤的基调,正如大卫?芬奇说道:“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 2 金健. 论大卫?芬奇电影中的俄狄浦斯化倾向[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著名编剧詹姆士?斯瓦洛(James Swallow)在为他著书的时候要用上“黑暗之眼(Dark Eye)”这一标题。“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时也有些扭曲,而我并非故弄玄虚,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思考。”的确,他诡谲、晦涩的拍摄手法、爆裂激荡的视觉风格、以及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关注,使其在美国影坛“独树一帜”。然而,这些影片的价值是迟到了几年才被发现的,起初的票房都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因此,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导演为了讨好观众所作出的努力。虽然个别研究声称《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大卫?芬奇放 3下屠刀的史诗巨作”,甚至论断他“放弃了多年来的黑暗技法,开始用人物传记 3温和地表达”,我并不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开始在影片中融入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因素,同时依旧在试图坚持他一贯的叙事手法,传递他对于生命,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大卫?芬奇在经历了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电影创作之后,逐渐走向“类型”与“作者”共生的创作模式。现以《社交网络》一片为例,分析导演是如何在“类型”的成规中获得个人表达的空间和存在的位置。 二、《社交网络》:挖掘新好莱坞叙事主题 (一)传记影片题材 首先,《社交网络》是一部人物传记片, 大卫?芬奇挖掘了一个较为个性的传奇人物——马克?扎克伯格,影片拍摄时才26岁,大概可以算好莱坞传记片中最年轻的主角了。大卫?芬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最能代表时代的年轻人,并以独特的、及其创新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再现了这个人物。 传记片作为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一直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特殊的一脉。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的二律悖反,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 3 乔羽. 从愤青到温和的讲述者——评析电影导演大卫?芬奇20年来的转变[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2011, (6) 5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又成了最大的难点,无论历史人物的杰出和伟 4大在电影中得到消解,还是被无限地夸大,都可谓是一种失败。从《公民凯恩》、《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巴顿将军》到《美丽心灵》、《钢琴师》等,作为类型电影中特殊题材的传记片在美学探寻和变革传统类型电影的叙事理念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传记片既然是以历史上杰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人物自然也就成了整部影片审美意蕴展现的核心。而人们往往在英雄情结的利诱下,在伟人身上平添了很多美丽的光环。所以,传记影片的拍摄实际上面临着两种美学原则的诱惑:一是以人为中心的诗性美学;二是以史为中心的纪实美学。4而《辛德勒名单》中的人性最低劣和最闪光都集于一身的辛德勒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这两种美学风格的融会统一。《社交网络》也正是力图达到这两种美学的统一,影片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讲述了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里创建Facebook——这一全球知名社交网站的故事。它把当今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放在镜头下,还原这个网络时代最真实的一面,围绕建立Facebook 的这些人们之间的友谊、纠纷以及背叛而展开对人内心深处的灵魂拷问。 大卫?芬奇对故事的把握十分到位,叙事干净且漂亮。他的聪明在于:撇弃了观众原本设想的最大主角Facebook,把镜头对准了青春期的孤独、角色的纠缠和现实的冲突。正如原著小说标题《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一样,他还原了一个比现在小报头版和法庭被告席上更真实的亿万富翁,审视了一个天才永远寂寞的内心。《纽约客》很赞同大卫?芬奇的艺术处理。“大卫?芬奇适当地选取一些披露的事实,然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阐述,它创造了一项艺术 5品。而当大家都开始辩论电影的真实性时,真实性反倒是次要的。”它没有一般故事中所塑造的那种英雄式完美主人公形象。它把主角请下神坛,让观众看到,马克人性中那些普通人的性格弱点,一个也没有少。 4 于永顺, 张洋. 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特点[J]. 艺术广角. 2005, (6) 5 徐佳. 金钱、性、天才和背叛[N].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1-19. 第C04 版 6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二)网络时代主题 纵观以往的类型片,恐怕很难对《社交网络》框定一个“类型片”的范畴。因为影片第一次把视角对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网络时代。 一直以来,大卫?芬奇的创作主题都是面向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其影片的现代主义视角所标榜的超前性,总使得影片的价值需要推迟几年后才能被发现,比如《七宗罪》对于犯罪与信仰的思考,比如《搏击俱乐部》关于人格分裂与虚无主义的探讨。工业文明发展到20世纪,社会的发展进程已经进入了一种高速运转的历史时期,现代性对人的解放和压抑是现代化进程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方社会在技术理性与科学现代性的历程中,取得了物质上的惊人成就,同时也诱发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现代性使人变得越来越世俗、越工具化,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群人在现实生活中丢失了原有的生活坐标而陷入精神的迷茫,从而产生一种迷失方向的恐惧状态,也就引起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现实存在的焦 6虑感。 而这一次,大卫?芬奇又把镜头对准了网络时代。“我一直在想,在信息化的新时代里,我们还需要那些旧世界里的伦理和道德观吗,”大卫?芬奇告诉记者,之所以接拍“Facebook”这个题材,就是希望与观众探讨一下信息时代透露出来的矛盾性。故事的主人翁是Facebook 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位26 岁的亿万富翁、哈佛大学的天才肄业生。然而,在大卫?芬奇的镜头下,他更像一个孤僻的混混。褪去光环的马克?扎克伯格被塑造成一个纠结于性、金钱和背叛中的天才,他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常识。虚拟世界里有5 亿朋友,但现实交往中仅有几个敌人。也许,这就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最好映照。 有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认为推动Facebook 这项伟业的最深层动力就是马克?扎克伯格内心深处关于外向接触本能受挫的焦虑,这种焦虑正是后工业时代人类的普遍症候——喧嚣世界的内心孤独,渴望交流、情感共鸣。而电影《社交网络》更是把这种孤独推向了极致。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扎克伯格,个子不高,蓬松的头发下一对忧郁的眼睛,喜欢穿沙滩裤、丁字拖鞋,即便在大雪皑皑 6 黄珊. 从《搏击俱乐部》看现代性的精神焦虑[J]. 电影评介. 2011, (10) 7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的冬天。开场与女友在酒吧里的那段长达5分钟的对白,把他的内心困顿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自命不凡却又十分自卑,他智商高却不善交流,他渴望进入哈佛社团却被拒之门外,他思维活跃,语速飞快,却不被心仪的女友欣赏。他是一个社 7交障碍者。这个社交障碍者却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才华横溢,游刃有余,他凭借自己的高超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社团,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交社团,不用人批准,不会把人拒之门外,掌门人就是他自己。 Facebook 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和人之间惯有的交往模式。这种直接插入人际关系的新社区被誉为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大卫?芬奇却在电影中表现出对它的不屑一顾。他很赞同编剧索尔金的意见,“我觉得在这之前人们的交流方式就挺好。”马克?扎克伯格开始创造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交互动工具时,身边只有一位真正的朋友,但最后两人却反目成仇。“这群人的社交生活变得一团糟,正是拜他们创造的社交工具所赐。” 交流的本质是什么,友谊是什么,孤独的本质又是什么,这都是《社交网络》关心的命题。正如《旧金山纪事报》评价:“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发明家和他怎样发明一项全球5 亿人使用的东西的电影。但电影对发明事件的不屑和疏远是你在一部爱迪生电影或者贝尔电影或者莱特兄弟电影中难以想象的。电影的语调在暗示,这里发明的这个玩意不但对人类文明毫无好处,反而是一项没用的东西。”也许,《社交网络》正切中了时代的悲哀。 三、《社交网络》:探索新好莱坞叙事技巧 (一)密集跳跃的视觉语言 大卫?芬奇的影像思维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故事片导演的特征,亦即一般人常说的MV化,极端重视细节的凸显和强化,每一单幅画面内提供的信息超量丰富,然后通过密集的剪辑不断叠加,令观众接受到的信息从眼球通过视觉神经传 7 左亚琳. Facebook,孤独世界的连接渴望[J]. 观察与思考. 2011, (4) 8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8输到大脑都来不及消化,形成强烈的超载式的视觉轰炸。 电影不同于纪录片,通常不会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当然追求特殊艺术表达的实验电影除外。由画面构成镜接下来的镜头,镜头组成场景,场景形成段落,段落连接成为电影。逐一地剖析开来,电影被还原成一个个的零星片段。随着观众所积累的电影经验越来越丰富,受到的电影教育不断提高,像新闻纪录片一样完全依照时间顺序罗列故事推进的电影被嘲笑和诟病。当电影被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组织影像时,剪辑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成为电影作品成形过程中重要的因素,被视为是在剧本编写和分镜头拍摄基础之上的第三度创作。它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叙事流畅连贯而不能强使观众的眼睛停顿下来看一种人为的、生硬的或错 9误的(即错接)连续关系”。 与电影剪辑理论相适应的是蒙太奇也是“把拍摄片断(各种镜头)组织成一个影片客体,意味着用摄录下的各种镜头‘写’出电影,而不是选编说明‘场景’ 10(戏剧性倾向)的镜头,或者供字幕发挥(文学倾向)”。早期的“电影标点法”提供了镜头之间的具体衔接方式,例如“淡入淡出”“直接切换镜头”“圈入圈出”“叠化”等。而电影剪辑依据则是以“造型类比”或“心理相似”为基础。11爱森斯坦还断言,在有声电影时代电影中蒙太奇的作用在于“图像与声音的内 12在同步化”。即作为独立元素的声音,其功能不仅仅是补充视觉表达的内容, 12更能成为电影剪辑的有效手段,即所谓“音乐性结构”。 《社交网络》的开篇就是以简单的影像语言切入主题的,大卫?芬奇让男女主角在校园酒吧里唇枪舌剑,整整5分钟没有环境交代,没有肢体特写,没有特效,没有音乐,屏幕上只有两张漠然的脸。这一次,大卫?芬奇用的不是血腥暴力,而是犀利的言语,却一如既往地压榨了所有非必要元素而把想象空间留足。5分钟“开场锣”敲过,所有人都会给主人公贴上孤傲不群,难以沟通的标签。接下来,整部影片其实就是围绕着指控Facebook 的两场官司,影片也就在听证会上的大段对白与情景再现间跳跃闪回。而机关枪式的对话语速,频繁的倒叙插 8 张巍然. 通俗的哲学家——大卫?芬奇[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3) 9 [法]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64 10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 上海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228 11 [法]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66 12 [前苏联]爱森斯坦. 蒙太奇论[M]. 富澜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5 9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叙,剧情画面的快速转换,对应了21 世纪互联网时代新人的思维和节奏。 电影中马克盗取学校各宿舍女生的照片,在爱德华多协助下设立FaceMash网站一段,与凤凰社新学期聚会段落,用交叉蒙太奇方式剪辑在一起,而将两段联系起来的是节奏感十足的电子配乐。音乐动感节拍和镜头频繁跳跃相互呼应,生动地再现了让马克成名的狂野而又充满冒险精神的夜晚。温克莱沃斯兄弟的身份设置在两人出场之初,表明他们与马克间的官司,与爱德华多与马克诉讼是由“造型类比”方式交替剪辑,运用相同的外翻拍镜头视点,温克莱沃斯兄弟和爱德华多的律师因直面镜头对马克的提问,在视觉感知上是正面面向观众的。相似的场景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问和事件回顾上,而两场不同诉讼所涉及到的事件又是按时间顺序进展的,因此这一段落呈现在电影中节奏快速、叙事表达流畅。13 《社交网络》中还常用事件再现替代原告或被告方的回答,通过将纯粹的对白语言转化成生动的人物动作视觉形象。不仅避免了电影中台词过多造成的枯燥乏味,而且还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将回忆与现实剪辑在一起是《社交网络》的又一大特色,创作者甚至故意使两者混淆难以区别。从第一个镜头起便是男主角的回顾,但最初的十分钟内观众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直至律师向马克提问,此后影片延续了回忆——现实——回忆的模式。 除了利用“造型类比”转场,电影中还使用“心理范畴内的联接”。马克提到犹太联谊会“加勒比之夜”,下一个镜头转入聚会当晚情形。律师在陈述温克莱沃斯兄弟与马克的邮件往来, 画面则同步呈现出彼时马克、爱德华多及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活动场景,间或声音旁白和台词合二为一。最后律师提到一个日期,电影便再次转场当日。马克在网站上线后陷入沉思“祷告”到迪维亚聆听合唱时发现Facebook已经开始运作,通过音乐转场;从在询问会上马克的侧脸特写转到在与女生约会前和爱德华多对话的外翻拍近景镜头;女律师与马克讨论温克莱沃斯兄弟,接下来的镜头转到两人身上;从谈论到Facebook为什么选择向斯坦福大学扩展,镜头切入在斯坦福的肖恩等均符合传统转场镜头剪辑的语言规则。同时在场景内的镜头剪辑则更加注重细节。 13 李君劼. 多人物视点叙事与镜头跳接——评电影《社交网络》[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 (6) 10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二)多人物视点叙事 大部分电影在设置有明确讲述者叙事视角的时候,会选择相对简单的“我”作为第一人称单人叙事视角。这样能很好地契合普通人的观影心理。在电影院中与外界隔绝的氛围下,观众的注意力将集中到唯一的信息来源——电影银幕,便会无意识地自动削弱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因而,观众往往会进入到电影主角的世界,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不过是银幕上的幻境。电影主角成为了观众灵魂在电影世界里投射的鲜活载体,观众也自然地把“我”和自己划上等号。 当叙事视角多于一个的时候,观众则要产生困惑,“我是谁”或者“谁是我”,一旦电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观众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看不懂”。《社交网络》采用了少有的多人物视角叙事,分别是两两有利益冲突的马克、爱德华多和温克莱沃斯兄弟。不同于通常的设置,无论马克与爱德华多还是温克莱沃斯兄弟在观念上存有怎样的分歧,对共同事实的认定并不否认推诿。在电影中,三方目睹的经历共同构成了Facebook的创始过程。这样的“话语”设置方式没有引起观众逻辑混乱,是因为它内嵌于表层“故事”陈述之下。电影以并行的两场诉讼为叙事线索交替展开,以爱德华多与马克的官司为主线,构成《社交网络》的骨干框架。电影开始于爱德华多起诉马克时后者的回忆陈述,结尾也正是这场官司终结的地方。在第52分钟午餐休息时间,女律师与马克间的短暂对话,可以清晰地看见电影的叙事脉络。另一副线温克莱沃斯兄弟对马克的司法诉讼处理,则用场所的转换及人物服饰的差别来作区分。如此安排,使得主要叙事线索占据电影表现的比例非常小,而更多时候表现各方陈述的内容。 另外,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接着一环的封闭性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电影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尽量地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而这样封闭性的结构模式必然造成影片的大团圆的结局,也就决定了影片人物和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 然而,影片没有使用常见的顺序叙事,而是采用倒叙,从人物出场便交代了各自的立场,无论爱德华多还是温克莱沃斯兄弟,一开始观众看到他们与马克面 11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对面,清晰地表明了双方所处的对立姿态。两场官司只是提纲挈领地串联影片,叙事主线在电影里成为脉络,成为连接回忆内容的关键环节。过去与现在并行的时空交错叙事手法在电影作品中并不罕见,《社交网络》胜在主线和副线之间呈现出的套式结构。爱德华多作为当中的连接人物,一面是诉讼人另一个角色则类似证人,因而两线必然会相互影响并导向最终结果。多人物视点叙事和剧中故事结构的设置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而每一个段落均以客观视点伪装了叙事人物的身份,事件之间快速转换和跳跃的节奏感也使得观众能够保持外在客观而 13不被带入叙事者角色。 结合电影关于天才、友谊、性、背叛等一系列主题,观众保持客观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站以中立的立场才能更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对话。该片并非是单纯地塑造了一部非主流传记电影,选择貌似客观的视角,其实质是创作者对这个问题(传统与现代交锋)面临困惑和不确定的反映。电影结尾马克在机械地刷新Facebook界面期望得到艾瑞卡回应,从电影中的表现来看,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中断(马克和艾瑞卡决裂),通过Facebook究竟人们能否回到过去的亲密状态,也许这一场景给出了创作者隐蔽的答案。 四、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 通过对《社交网络》一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卫?芬奇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寻求“类型”与“作者”共生的创作模式。 (一)突破“类型”的范畴 首先,突破“类型”的范畴,即打破观众对于类型片的期待。 好莱坞类型电影是在影片投入市场的过程中,通过反复验证,得出一个讲故事的模式,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一个电影故事或某种技巧是否要重复、改变,以及最终在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片的形成都是影片投入市场之后,与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同样,任何观众对于一种类型的熟悉也都是一种累积的结果。由于类型特殊的逻辑和叙事惯例,观众第一次看西部片 12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或者歌舞片时,可能会比看一部非类型片更为困难和劳神。不过,随着不断地观看,类型的叙事模式变得清晰起来并且观众的期待也逐渐成形。所以,当这一种期待被打破的时候,观众对这种新的叙事模式就会产生好奇和新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巨大的市场反响,或者又是一种新类型片的形成。 (二)放大“作者”的功能 其次,放大“作者”的功能,即融入新好莱坞的叙事技巧。 “经典好莱坞写实主义”的实在基础就是它那通过中心人物的感知来渗透叙事信息,从而把技巧隐藏起来的能力,这样就适应观众的——不如说是同时的无数观众的心理。我们很少注意到影片里有五百多个独立的镜头,或者注意到我们在连续地变换视角,因为人物对各种不同的叙事事件的感知和阐释几乎和我们观众在“实生活”里一样。而在叙事性影片中使用基本的“现代派”技巧就是通过不提供叙事信息,或者未能提供一个从感知上来为我们组织和阐释事件的人物,从而使这一过程归于无效,由此造成暧昧性和讥讽性的现代派价值。大卫?芬奇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故意把技巧放大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多叙述主体的切换,看见原本流畅的线性叙述被打乱。而且,作为MV导演出身的他,对电影的蒙太奇技巧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快速流畅的剪辑使得故事变得紧凑、硬朗,现代感十足。 (三)“类型”与“作者”的共生模式 大卫?芬奇是当代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他的影像所呈现出来的新颖的政治、社会美学价值,独立的电影精神和政治倾向,边缘人的姿态,暴烈的语言,以及对现代人性的拷问,使其凭借一种独特的导演风格为大众所熟知。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他虽然是以反叛的面貌出现,但从来就没有割断与旧好莱坞的脐带关系。他的电影创作,正是试图在艺术化与大众化的平衡中寻找交集。而这样的探索对于当下的电影创作者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所谓电影艺术化与大众化的结合,就是本文一直所说的“类型”与“作者” 13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的共生。这两者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无法兼顾的,因为“类型”与“作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相悖的。传统的类型电影中是很少有“作者”概念的,因为电影创作类型化这一点似乎削弱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地位,使它的美学能量从属于企业的神话制造功能,从而使导演鲜少有“发声”的机会。而提出“作者”概念的巴赞,以及他所处的新浪潮运动,却因为导演过于陶醉自我表达,而使影片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类型片被成批制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但是也不禁让人怀疑,电影的艺术性何在,当然,也仍有一部分独立导演在坚持创作,却常常因为刻意追求影片的艺术性,导致影片封闭晦涩,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很难让大众理解。 然而实际上,“类型”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类型”给“作者”提供生存空间。 纯个人化表达的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然难以生存,而电影的市场性特征还是决定了大多数影片需得在艺术和商业之闻寻求某种形式的结合。“类型”的系统是商业体制中非常成熟的一种体系,对“类型”成规一定程度上的遵守与借鉴,可以让个人的表达获得被观众接受的可能,让“作者”的作品也能符合电影市场性的本性特征。 另外,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好莱坞制片厂垄断的时期,因为每部影片的发行都能得到保证,所以才有相对多的进行实验的自由。这是类型系统为“作者”的产生提供保障的最大贡献。大卫?芬奇早期电影在票房上的失利,就在于它们拒绝了“类型”体系。而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个关键,大卫?芬奇才最终在“类型”的系统中实现了自己“作者”的身份。 其次,“作者”给“类型”提供创新可能。 商业电影生产一方面受到故事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和叙事成规的沉重束缚,另一方面又要求 14它在重述它那些神话故事时进行不断的创新、变奏和风格化。电影导演是主要 14 [美]托马斯•沙兹.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 仪式、艺术与工业[M]. 周传基, 周欢译. 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 14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的讲故事的人,这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是逐字逐句的“实现”一种特殊的叙事,即以始终使人感到新奇的方式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再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导演对于类型片进行突破与创新。《社交网络》即是这样一部影片,它改编自一本小说,它的背景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人和事,只不过借芬奇之口重新讲述了一遍,对于观众而言,故事本身已不重要,故事讲得好才是去看的理由。 “类型”是将观众喜欢的样式和元素固定为模式。而在观众熟悉并厌烦某些模式,或者说某些模式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要时,类型电影便需要通过求变来加强观众的固定情感,来震撼他们的原有观念,造成审美上的新鲜感。“类型”的模式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像在经典好莱坞之后变得僵死那般。“新好莱坞”的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影响到现在。类型电影召唤着,同时内在地建构了自己的观众。观众在观看类型电影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正来自于熟悉的故事、角色和它们的再度翻新。类型系统的活力来源于对老套路的新变奏,这便为“作者”的创造提供了一个空间。虽然创作者在类型成规中的创作可以被比喻成“带着链条跳舞”,因为“类型”所需要的创新只是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但这无疑证明了“类 15型”给“作者”提供创新空间的事实。 通过对大卫?芬奇《社交网络》一片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突破与创新。“类型”作为电影生产特征与电影优良传统的结合,在“作者”的创作和生存两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依托。而且在同时,大卫?芬奇导演充分认识到自身“作者”的身份,将个人的创新变为了类型模式新发展的实现,最终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法]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崔君衍译.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230-241 版社, 1992. 13 15 陈吉. “类型”与“作者”的共生——论沙马兰及其电影[D].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5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2. 金健. 论大卫?芬奇电影中的俄狄浦斯化倾向[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乔羽. 从愤青到温和的讲述者——评析电影导演大卫?芬奇20年来的转变[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2011, (6) 4. 于永顺, 张洋. 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特点[J]. 艺术广角. 2005, (6) 5. 徐佳. 金钱、性、天才和背叛[N].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1-19. 第C04 版 6. 黄珊. 从《搏击俱乐部》看现代性的精神焦虑[J]. 电影评介. 2011, (10) 7. 左亚琳. Facebook,孤独世界的连接渴望[J]. 观察与思考. 2011, (4) 8. 张巍然. 通俗的哲学家——大卫?芬奇[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3) 9. [法]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64 10.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 上海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228 11. [法]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M]. 何振淦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 66 12. [前苏联]爱森斯坦. 蒙太奇论[M]. 富澜译.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5 13. 李君劼. 多人物视点叙事与镜头跳接——评电影《社交网络》[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1, (6) 14. [美]托马斯•沙兹.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 仪式、艺术与工业[M]. 周传基, 周欢译. 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13 15. 陈吉. “类型”与“作者”的共生——论沙马兰及其电影[D].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6
本文档为【大卫·芬奇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1-08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