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举报
开通vip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37?医学社区中医论坛 [原创]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考《内经》《伤寒论》诸经典对此不乏简记,近年中医教材也曾描述,唯专题文献尚不多见。为此本临证所见,迹古训微旨,区述于后,以冀引玉。 1 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 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与上下寒热相兼两类。 1.1 表里寒热相兼:《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为典型表寒里热证。前...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37?医学社区中医论坛 [原创]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考《内经》《伤寒论》诸经典对此不乏简记,近年中医教材也曾描述,唯专题文献尚不多见。为此本临证所见,迹古训微旨,区述于后,以冀引玉。 1 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 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与上下寒热相兼两类。 1.1 表里寒热相兼:《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为典型表寒里热证。前者表寒偏重,后者里热偏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证、厚朴七物汤证等,同属其类:一为疸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水病),一为疟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温病),一为腹满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滞下)。后世《千金》葳蕤汤、三黄石膏汤,亦表寒里热治法范畴。 表热里寒,有表热轻里寒重,可借用《伤寒论》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表表热重里寒轻,可借用柴胡剂。《金匮妇人篇》竹叶汤、沈绍九羊藿连翘方(淫羊藿、连翘、沙参、白术、茯苓、菟丝子、杞子、黄芩、竹叶、甘草)等也为其类。 1.2 上下寒热相兼:经谓:“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其前半节论浊气在上(寒气生浊),清气在下(热气生清),阴阳反作,上寒下热证;可用东垣升清降浊众方。后半节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证,有仲景黄连汤诸法。《巢源》又谓:“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利。”其症所见似涉三焦,但仍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宜主乌梅丸。 曾治一妇人,午后面红,胸脘烦闷,咯血,咽痛,头疼,腰酸,足冷,认为阴虚及阳,虚火上浮,下寒上热,予景岳镇阴煎加丹皮、黄柏二剂,霍然而愈。 若脏腑气血寒热相兼,或上中下三焦寒热相兼,也属不同病位之寒热相兼,不兹赘述。 辨寒热表里上下病位分部,为治疗寒热错杂第一步。又因寒热为阴阳虚实所化,虚实随邪正盛衰而变,故辨治寒热错杂第二步须求寒热与虚实关系。 2 寒热相夹与邪正虚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错杂有纯实,有纯虚,又有虚实夹杂。如前述之大青龙汤证属实,桂枝人参汤证属虚,厚朴七物汤证虚实夹杂。此三类证有寒多热少,有热多寒少,其虚实夹杂证,又有虚证实少,实多虚少。辨虚实寒热夹杂,除察现症外,尤须征其素禀,并详询其证之前因后果。再演绎如下: 2.1 实证寒热相夹:其证多外因,也有内外相因。如病在一经,先伏盛火,复感风寒,寒热相抟,正邪俱实;其治寒热并用。假如此经实热,彼经寒实,或脏有寒实,腑有实热,也宜寒热兼施,不必分先后;但察其多少,以定其主次。 余诊某女,头掣痛,项挛急五日。审其素禀阳热,冒寒起病,头皮畏风,前服大剂清 1 解不效,便干而腹无不适,苔微黄厚腻,拟为风寒初客太阳少阳,嗣及阳明厥阴,寒为热化,证属纯实,予泻青丸搜风寒、泻伏火,一剂大瘥,二剂若失。 2.2 虚证寒热相夹:证多因于内。《巢源》有“劳损血气,阴阳隔断,冷热不通,上热下寒”之谓。虚寒虚热同见,病位常在二经以上,治宜双管齐下。唯肾寄水火,其阴阳俱虚,寒热俱出一辙,又宜“益火之源”、“壮水之主”。其虚热多,宜六味地黄丸合二仙汤;其虚寒多,宜肾气丸、地黄饮子。 2.3 虚实寒热夹杂:见症最繁,多内外相因,如阳经感阴邪,阴经感阳邪,或饮食、劳倦、七情错杂其间,总由邪盛正衰所致。其治疗大法,“间者并行(温清兼绝),甚乾独行(先急后缓)”。具体约为六端:?虚寒与实热相杂夹,可清而温(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含阳盛宜清、阳虚宜温);?虚热与寒实相夹,可温而清(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即寓阴虚宜清、阴盛宜温);?虚寒、寒实与实热相夹,宜先清解,后温理;?虚热、实热与寒实相夹,宜先温泄,后清补;?虚寒、寒实与虚热相夹,必先祛寒,后温养;?虚热、实热与虚寒相夹,必先清理,后温养。 如某妇,久有内寒,常呕清涎,肢冷,头痛,复以情志郁悖,乃时时烦闷欲呕,肢搐振颤。先后服香砂六君丸、逍遥、归脾不应。因溺微黄,大便二日未解,舌淡津润,苔薄干,脉沉细,诊为内寒久伏,气郁化火,虚寒、寒实夹实火。其动在肝,逆在胃,先投清解,予龙胆泻肝汤去生地、车前、泽泻,加青皮、大黄、生姜,二剂,得下焦黄大便,烦闷肢颤若失,继予逍遥合温胆调治数日。终以泛涎、肝冷、头痛,转用温理,予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三剂悉平。 必须指出,寒热错杂之虚寒虚热究属真寒真热,与寒热真假之假寒热治法相异。寒热错杂证治其一,遗其二,病未必痊(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证);寒热真假证治其真,遗其假,药到病退(如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 寒热相因与标本胜复 以上所述,均为寒热错杂正局,而临证间寒热错杂又何止千变万态~经谓:寒热诸气“有化有变,有胜有复”;“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寒热错杂兼及表里、间夹虚实者,倘不审谛标本,诚恐动手便错。固然,欲辨寒热标本,先须把握寒热阴阳逆从胜复之道。 《素问》谓:“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道”即规律,“标”与“本”相对,“阴阳逆从”系指六经六气标本主(逆)次(从)运动。标本以阴阳逆从对立统一运动为规律。 就寒热标本而言,或先病热者为本,后病寒者为标;或禀寒为本,感热为标;或病寒为本,治热为标(病为本,治为标)等等。就寒热逆从之道而言,太阳标阳本寒,中见少阴为热;少阴标阴本热,中见太阳为寒,阴阳互根,“从本从标”一寒气主而逆,则热气次而从;热气主而逆,则寒气次而从——“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这里,“变”有承制之意,是谓寒热之常。 若“气有胜复,胜复之作„„变则邪气居之”。其“变”则又亢害之义,是指寒热变气,即阴阳主(逆)次(从)运动异变。 寒热异变,有胜、有复、有淫、有郁。经谓:“未至而至,此为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皆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 2 命曰气迫。”气淫则胜,“胜至则复”;气迫乃郁,“郁极而发”。 热淫所胜(气淫而胜),„„病本于肺(乘所胜也);“阴气(寒气)内化(薄所不胜);„„暴烈其政,藏气(肾气)乃(自)复,„„邪伤心也”。其“不及(气迫而郁),寒乃大行(所不胜薄之)”;“收气(燥气)自政(所胜妄行),„„遇化而老(所生受病)”;“复则埃郁(湿土子气来复),„„黑气乃辱”。 “寒淫所胜(气淫而胜),„„病本乎心(乘所胜也)”;“寒湿之气,持于气交(薄所不胜)”;“政过,则化气(湿气)大举(自复),„„邪伤肾也”。其“不及(气迫而郁),湿乃大行(所不胜薄之)”;“长气(热气)宣布(所胜妄行);草乃萎(所生受病)”;“复则大风暴发(子气来复),„„黄气乃损”。质言之,先有胜,必有复,“胜与复同”。淫胜太过而薄所不胜,则所不胜自复;不及郁发而所生受病,则所生之了气来复;又有反胜近乎郁发,也属胜复,胜复淫郁,皆本一理,而为“错杂”之原由。 从临床上看,如寒气伤人为邪胜,则阳气被抑为正郁;寒者热之为正复,而误投凉遏为邪淫;若邪火冰伏为邪郁,郁极而发为邪复,郁甚折之为正胜;又如饮食起居寒热所加„„俱为寒热错杂胜复,切不可因词害意。不过尚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寒热错杂轻重缓急,取决于胜复淫郁之微甚迟速。《素问》谓:“(淫气为郁气)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太过者暴,不及者徐”。如热为寒所胜,热外淫寒内郁为微,微者复微;寒先不及后被热郁,其发尤微(徐缓),可见为热多寒少;寒先太过后被热郁,其发则甚(“暴者为病甚”),可见为寒重热轻。又如寒为热所不胜,寒外淫热内郁为甚,甚者复甚;热先太过后被寒郁,其发尤甚(暴烈)可见为热重寒轻;热先不及后被寒郁,其发则微(“徐者为病持”),可见为寒多热少。 ?寒热错杂胜复化变,关键在于复。《素问》谓:“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可见“亢(胜)则害(淫),承(复)乃制(治)”,“胜复淫治”阴平阳抟的关键在于“复”。至于寒热胜复所动之时,《素问》提示:“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胜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胜”。表明寒胜初时,热复已萌;热胜初时,寒复已萌;胜尽而复起。其所谓“得位”,即寓邪衰正复之意,只要复气无偏颇,则可使寒热调和而病向愈;若复气未得位或复之太过不及,则必以药食调治,以求得相对平衡。 对寒热错杂胜复的治法,《素问》认为:“治诸胜复,„„皆随胜气,安其屈伏(胜之气平,则屈伏之气安,不致郁发),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寒者热治,热者寒治,„„此治之大体也。” 具体还可结合水火升降理论,唐王冰补注《素问遗篇刺法论》曾详,其原文允为规则:如“火欲升而天蓬(水星)窒抑(胜)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将以药食,可使气复即至,不可坐误,下同);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荥为初出泉源,泄之以救初萌)。„„火欲降而地立(水星)窒抑(胜)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重寒必热),散而可入,当折其所胜(泄有余之寒水),可散其郁(火);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开少阴之闭)(所出为井穴,下同),刺足太阳之所入(泄太阳之积)(所入为合穴,下同)。” 如“水欲升而(土星)窒抑(胜)之,水欲发郁,必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合穴气深,为百川所会,水郁刺合,意在折其郁气)。„„水欲降而地阜(土星)窒抑(胜)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总之,寒热错杂水火不升而郁,泄其所郁之本气即可;不降而郁,当先制其窒抑之胜气,次折其所郁之气,“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3 再举一例以资说明。某男,中阳素虚,赴酒筵后患感壮热,服表剂热稍退,而舌尖碎裂,牙龈肿糜,口臭,便秘,予调胃承气汤合导赤散得便下秽臭,转升阳散火汤口糜复甚,不能进食,低热徘徊,更投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炮姜,二剂后热净,口糜著减。又去羌活、石膏,芩连改黄柏,苍术改白术,加熟地、元参、牛膝,三剂而痊。 此以病者脾胃素虚,寒胜于内,酒食过当,复感风热,故热淫于表,反胜于里,而寒郁于中。既服解散,表热挫,里热郁发;予调胃承气,里热折,病症向愈。及服升阳散火,以中寒窒抑,火热寻复,且至升降不能。审其病位,则上热、中寒、下热兼夹,度其盛衰,则虚寒、虚热、实热错杂。故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而应若桴鼓。 自然,寒热客主加临“有胜无复”,不在错杂之例。如热病犯寒,寒病犯热,但犯之者少,证不加增,则治法不当臆度其变,妄生枝节。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察其气之有无,是否胜复);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究其气之多少,复之微甚)”。 请大家解释一下,下午及晚上发热,口干,早凉,吐清水,胎白腻. 痰饮!下午及晚上发热,口干呢? 其证似属阴证。 阴也者,言病位如肝肾下焦,营血阴分;言病邪则瘀血、痰饮之属。 东方谓痰饮,已得其机。 饮阻于内,气机不能布化津液,故口干; 平旦为阳,午后属阴,阴邪得阴时之助,阳气郁复,故下午及晚上发热。(不知是自觉发热,还是体温升高,) 《金匮要略》中淤血辨证讲得很清楚,大家不妨一看。 4
本文档为【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