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

举报
开通vip

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咏三叹 且行且思 -------关于“数学文化”的三次探索、实践与思考 张齐华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 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 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 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 “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

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一咏三叹 且行且思 -------关于“数学文化”的三次探索、实践与思考 张齐华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 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 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 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 “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文化数学”的探索与实践。如今,3年已2002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了关于“ 过去。回顾这段时日,梳理走过的探索之路,收获和成长自在不言间。 “踌躇满志” ——关于“走进圆的世界”的尝试 为了把握数学文化的内涵,我开始认真阅读大量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其间,西方数学教育中关于数学文化的论述给了我不小的影响。2003年秋季,适逢笔者参加某大型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以“追寻数学课堂的文化意韵”为意图,我选择以“圆的认识”这一经典数学课例为蓝本,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1〕“走进圆的世界”及思考 片断一: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生: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则是指半径或直径同样长。 师:而中国古代的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自豪和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周牌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动画演示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阴阳太极图。 师:细细看来,阴阳太极原来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片断二: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 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思考] 研讨活动中,“走进圆的世界”以其鲜明的“数学文化”特色而获得成功。于是,作为反思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 “‘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表达的正是对数学这样一种文化的解读。教学伊始,我们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既巧妙渗透了圆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向往,又无形中渗透了‘大自然本身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这一西方数学文化的经典思想;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历史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拓展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世界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动人起来。由此看来,要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特性,我们应该对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紧密联系予以相当的关注,这些都是体现数学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数学文化内涵的 核心组成部分。” “峰回路转” ——因“轴对称图形”而引发的思考 2004年10月,在苏州举行的江苏省青年教师数学教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再度执教观摩课。为了彰显一年多来在“数学文化”领域所作的探索,接到任务后, 笔者十分自然地对本课教学作出了“充分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这一定位,并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最终将课题定为“轴对称图形”,也是因为这一课例相对而言本身就具备较浓郁的文化要素,对于体现“数学文化”这一主题有一定的优势。 〔案例2〕为了彰显“轴对称图形”的文化内涵,类似地,笔者搜集了大量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有自然景观、有民间工艺、有商标集锦、有经典图案„„应该说,轴对称图形的美感及其文化内涵在这一设计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活动如期举行。如我所愿,本课教学同样获得成功。然而,由于活动本身在于交流、研讨,活动结束后,由此而引发的关于“如何体现数学文化”的讨论、争鸣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交流也更为深人、深刻。当所有观点交互碰撞、所有争鸣趋于平静后,一种关于“数学文化”的见解浮出水面,并对我原有的观念造成冲击。这里,仅择主要观点,以便论述。 观点1:教学过程过分关注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色彩”太浓,文化味太重,而相应的数学味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数学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这一目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堂教学呈现出本末倒置的倾向。 观点2:在一般人看来,这节课的最大看点似乎在大量对称图案、标志、建筑的介人以及最后桂林山水和生物对称性的渗透。这些固然很好地体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美与和谐,然而,我们以为,本课最为成功也最能充分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的地方不在于此,反而在认识概念后师生围绕“5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所展开的那一段精彩的教学对话。粗粗看来,内容朴素无华,似与文化相去甚远,然而细细琢磨,这当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数学思维的有效关注和巧妙引导,对于数学思维品质及数学思辩能力的培养,以及由思考而带来的智力偷悦,恰恰彰显了更为本质的数学文化魅力。 观点3:文化不是外在的附属品。同样,数学的文化诉求不应从数学之外去找寻。从这一意义上讲,本课对于轴对称图形所作的拓展与升华,固然为本课学习增添了亮色,但却没有涉及数学文化的本质。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并且因为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使学习个体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那么,数学的文化张力也就真正得到了彰显。这里,我们同样欣赏师生围绕“5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所作的交流,因为它体现了数学内在的文化力量。 应该说,倘若没有这些评论,我一定会忽略关于“5 个平面图形”的讨论这一环节。至少,我不会将其和“数学文化”联系在一起。于是,为了印证这些评述,我对照光盘,翔实记录下了这段对话。 片断三: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教师出示如下5个平面图形: 师: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觉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生1:我觉得五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其他都不是。 生2:我认为这5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觉得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其余都是„„ 师: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见解。那究竟该听谁的? 生4:动手试一试吧。 师:对呀。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不如亲自动手试一试,用事实来说话! (学生拿出这5个图形动手操作、验证。) 师:动手实验后,大家对这一问题一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谁来说说? 生5:一开始,我以为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现在我认为它不是了。因为把三角形对折后,发现两边没有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6:我想说这个平行四边形。原以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可是把它对折后,我才发现它并不是。 生7:老师,我不同意他(生6)的观点。我也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关于平行四边形,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统计全班的观点)两种观点势均力敌,那就用事实来说话吧。正方先亮出你们的观点。 生8: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两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9:我们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大小一样,但并没有完全重合,你看,这边多出了一些,而那边又少了一些,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师:嗯,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分析。 生10:我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但只要我们沿着折痕剪开,换一个方向后两边就能完全重合了,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9:可是,黑板上写得清清楚楚,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算是轴对称图形。剪开后两边重合是不算的。 生11:(补充)不然,黑板上应该写“对折剪开后两边完全重合”了。 生12:再说,如果剪开的话,原来图形的特点已经被破坏了,最多只能说现在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已。 师:在这么多事实面前,你们(另一方)还有什么想 说的吗? 生8:我也同意它不是轴对称图形了。(这时,他的同桌又将手高高举起。) 生13:我还有补充。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样,变成一个菱形的话,那它就是 (面对他突如其来的补充,笔者也颇感意外,并临时剪了一个菱形。) 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请你给大家说说,为什么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13:(边折边说)把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发现告诉了我们,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菱形。 生14:我觉得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对折后也能完全重合。 生15:既然这样,我觉得屏幕上这个三角形虽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三角形却是的,比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师给出这两种三角形,引导学生上台操作) 师:能从平行四边形自觉联想到三角形,这是多么有益的一种学习方法啊! 生10:我想说这个正五边形。通过对折,我发现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如果它不是正五边形,那它就不是了。 (正在这时,笔者发现有位学生画了这么一个五边形 ,教师顺势拿起这个图形,放在实物展台上。) 师:瞧,这位同学画了这样一个五边形,想象一下,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是~)看来,除了正五边形外,有些特殊的五边形同样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17:我认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它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而且圆的直径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能和圆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真不错。不过,准确地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才是圆的对称轴, 你们说是吗?(是。) 生18:我还想补充,不管什么圆,它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补充很有见地。讨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情况,又要考虑特殊的情形。但圆就不同,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习中,具体的问题还真得具体对待。你的补充让我们的思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思考] 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本身,我们发现,短短的教学时空里,学生不仅对“5个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这一问题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认识,更由此引申开去,在对话和思辩中获得了对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思考,对直觉猜测与实践验证复杂统一性的深刻 体会,对思维全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等。特定的时空里,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他们尽享因数学思考而带给他们的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灵活性、辩证性。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数学丰富的思维方式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对话和思辩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清楚地记得,当执教完“走进圆的世界”一课后,有人提出,“虽然这节课的文化味体现得很充分,但普通的数学课,比如计算,比如应用题,再比如一般的概念教学,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特性?”那一刻,我无以答复。如今想来,当时的无言以对,背后折射出的恰恰是自己对数学文化片面、狭隘的理解。 数学十文化”。在关注数的确,文化不是外在附属品。数学文化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更为家常的朴素理解: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从这一意义上讲,数学文化又怎会仅属于“圆”和“轴对称图形”?任何数学课堂.我们都可以触摸到数学文化的脉搏,因为,拥有思考,便拥有了数学的文化力量。 “柳暗花明” ——“因数和倍数”一课及其他 为了使新的思考转化为现实的课堂实践,2005年春,我又开始了新的关于数学文化的探索。这次选择的是一节普通的数学概念课—“因数和倍数”,没有图形的直观和具象,也没有丰富、直接的现实背景作支撑,一切从朴素中开始。限于篇幅,此处只呈现当时的教学预案。 [案例3]“因数和倍数”预案及思考 活动1:巧用模型,建构意义 教师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并试着用乘法算式将相应的摆法有序地表示出来。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建构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和辩证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活动2:自主探究,提升思考 明确概念内涵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36的因数”和“3的倍数”。考虑到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品质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学生中势必会出现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考展示出来,在师生之间多维地对话、思辩、质疑、争论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吸纳。 活动3:激化冲突,活化思维 引导学生分别思考:在1-10这些自然数中,哪些数一定是20、口4和口口这些两位数的因数。 开放而充满智力挑战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展开思维,寻求结论,并在思维和对话中使自身的认识从粗放走向细腻和深刻,相应的数学知识也在交流中得以有效渗透。 活动4:探寻规律,感受奥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9颗珠子,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不同的两位数。并引导他们观察并思考,这些数和9 之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自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猜测:8颗、7颗,6颗„„珠子拨出的两位数,会不会也是8,7,6„„的倍数。由此,开放而充满召唤的问题情境,丰富而多变的数学规律,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绽放神奇的力量。 活动5:内部拓展,彰显魅力 先引导学生猜一猜100以内的自然数中谁的因数最多。当最终的结果“60”出人意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再适时介绍((数字王国—世界共通的语言)一书中关于“时分秒进率为60”的原因的描述,并进一步拓展到“1日,24时”"1年=12月”中 24,12的来由。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感受数字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神奇作用,更激活学生的辩证思考,体会数的大小与因数多少之间的复杂关系,获得对于因数更为立体、更加深刻的理解。 接着,再引领学生走进和因数有着密切关联的另一特殊数学现象:“完美数”,在认一认、找一找、比一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完美数的美妙结构,体会数学家对于完美数的无穷探究兴趣(前100亿个自然数中,只找到6个完美数,需要数学家们付出怎样的执着和艰辛),间接体验数学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家孜孜以求、不断超越的数学探索精神。 活动6:沟通联系,丰富内涵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最初从因数、倍数角度研究音乐,到希腊建筑中大量倍数关系的存在与其雄伟、牢固、美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再从“数论” 的角度重新关照“因数和倍数”,使新的知识在深度和高度上获得提升。 很难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或者说它已经体现了数学文化之真义。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摆脱“空间和图形”领域,将探索触角伸向“数与代数”, 选择枯燥的“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本身反映的便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一种对各类型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数学文化问题的自觉追求。其二,在思考和研究这一课时,能自觉跳出“数学十文化”的窠臼,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尤其是从以往对数学历史资料的简单引人,到本课全面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 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等(这些在教学预案中均有描述)。 不是尾声 如今,细细想来,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增进人的本质力量。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只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 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数学是“真”、“善”、“美”的完美集合!因而,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 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浅谈大学生恋爱 说到大学生恋爱,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在不断地变化。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禁止大学生谈恋爱;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当今采取积极引导,正确教育的态度。因此随着社会环境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谈恋爱也越来越普遍,校园中的出双入对也不再是奇怪的现象。但在这个社会复杂的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中恋爱有几种不同原因。首先,从紧张的高中走向了心目中向往的大学生时代,身心的放松,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爱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没有了父母的唠叨,中学老师的紧随,刚刚自由的大学生们便开始了恋爱。走出高中,进入大学便开始谈恋爱好像成了一门必修课。 其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大学宿舍是集体生活,就我的感触来说,就譬如女生,宿舍中有的同学谈恋爱了,回宿舍后大家便开始八卦,当然谈恋爱的女生也会乐在其中,享受着恋爱的甜蜜。久而久之,大家会产生羡慕的心理。当一个宿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谈恋爱时,没谈的同学会感到自己不合群,一般也就谈恋爱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寂寞、无聊而谈恋爱。在我身边就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在大学中,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关系不再那么亲密。并且学习靠自主,刚进大一也不会有就业的压力,刚走出高考的学子们不再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对于未来的目标还不明确,整天糊糊涂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游走在游戏,上网等事情上,内心空虚、寂寞。于是便萌生了谈恋爱的想法。纯粹为了打发时间。 更有一部分人是出于虚荣心而谈恋爱。有的是因为大家都谈了,如果自己不谈就显得自己很失败;更有甚者是很享受被人追求,关注的光环。 以上这几种谈恋爱的原因在我们身边是很常见的,在我看来也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些都不是积极正确的恋爱心态。就我自己而言,对于恋爱一直持有很理性的态度。从大一到现在,我一直认为在大学中如果能遇到自己非常喜欢,又非常适合自己的人时,我会选择谈恋爱,但如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满足虚荣心的话,我是不会谈的。这样不仅不会有结果,还会浪费时间、金钱和自己的青春,耽误 学业。从长远来看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及婚姻的不负责。 爱情是一把双刃剑。爱情很美好,使人陶醉,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如果恋爱双方可以很理性的正确的处理恋爱的话,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使双方不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还能促进学业,使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同时,爱情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有的人在失恋中无法自拔,产生抑郁,变得冷漠、沮丧、痛苦、颓废;甚至去报复,伤害了自己,也伤害力他人;有的选择自杀来解脱。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不久前,我们邻近的某所学校的一女学生因情自杀,令人惋惜、痛心;当今大学生生理已成熟,但心理却不成熟,他们的谁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恋爱中的人卿卿我我,控制不好,避免不了一些极端事情的发生,比如怀孕。年轻的大学生们没有工作,负担不起独立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怀孕对于他们来说是灾难性的事故。有的甚至选择逃避。女生只能选择流产,这对自身会带来无可挽救的创伤,对家庭及亲人也会带来巨大的打击。所以对于性行为要有自己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才不会酿成苦果而后悔不已。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课堂上老师也说过,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也不赞成这种观点。这种行为实质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其次,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恋爱观也逐渐变得开放起来。 第三,对于失恋承受能力较弱,不能真确看待,有的在失恋后采取“不成恋人,不成朋友”的态度,更有者是“不成恋人便是敌人”的态度,这看出了大学生恋爱的不成熟性。 对于大学生恋爱,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恋爱观对恋爱实践有导向作用,并促进人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认识爱情的实质,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深刻认识到爱不 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 其次,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认识到学业第一,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的密切关系,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再者,要有良好的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要相互尊重,诚心相待,相互帮助,注重社会公德,不学不良风气。 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要有正确的态度。失恋但要保持住尊严与理性,不失志。 对于大学生恋爱问题,学校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 首先,可以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例如,我们学校开有心理健康节,有“心协”,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这些都为同学们们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然后,还可以开展关于恋爱及性教育的选修课程,让同学们更多的,更科学的了解恋爱与性健康,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恋爱问题。 总之,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问题,不仅要从自身来注意,树立良好的心态,学校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使我国的大学生恋爱越来越健康的发展。
本文档为【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 的三次探索, 实践与思考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1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