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节蒙学教育

第一节蒙学教育

举报
开通vip

第一节蒙学教育第一节蒙学教育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与基础教育的历史性探索 本章着重从宏观上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注重将基础教育问题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大变革中进行考察和分析。 第一节“蒙学教育”与19世纪中后期的基础教育 教学重点: 1. 古代蒙学教育的概况 2. 国民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古代蒙学教育 一、儒学文化中的“蒙学教育”: 1、儒学的教化网络 (1)儒学的存在形态 儒学的存在形态 精英儒学(阐发儒学的高深哲理) 世俗儒学(强调儒学社会化和世俗化) ...

第一节蒙学教育
第一节蒙学教育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与基础教育的历史性探索 本章着重从宏观上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注重将基础教育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大变革中进行考察和分析。 第一节“蒙学教育”与19世纪中后期的基础教育 教学重点: 1. 古代蒙学教育的概况 2. 国民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古代蒙学教育 一、儒学文化中的“蒙学教育”: 1、儒学的教化网络 (1)儒学的存在形态 儒学的存在形态 精英儒学(阐发儒学的高深哲理) 世俗儒学(强调儒学社会化和世俗化) (2)儒学的教化网络 社会化的教育途径(谕俗乡约、家规族法、祭祀活动、戏剧小说等) 太学(董仲舒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学校教育途径 州(府)、县学(中坚) 义学、社学、私塾、村学等蒙学性质(基层组织)(基础教育) 2、传统蒙学教育的概况 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将8-15岁儿童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养”,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古代“蒙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夏商周时期,有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公学”,《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名人伦也。”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官学衰微、士阶层的兴起、战乱频繁)春秋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 口号 管理印章的关于负责的工作口号抗洪救灾口号体育运动口号宣誓口号公司企业文化口号 (办学方针),开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平民子弟得以 1 入学,主要以《诗》《书》《礼》《乐》《舂秋》为教学《千字文》成为统一定型的教材,简称为“三”、“百”、“千”。 首先最惊人之处是教材使用时间之长,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字文》使用了千年,而其它教材也用厂五六百年。作为小学教材,使用时间之长,使用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而且这并不是政府编写,颁发全国统一使用的 教材,而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统一教材。更惊人的是朝代在不断地更替,政策和方针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教材却一如既往地沿用。 识字教学的教材《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伦理道德的教材 《童蒙训》《童蒙须知》《弟子规》等 历史教学的教材《龙纹鞭影》《十七史蒙求》《史学提要》 诗歌教学的教材《千家诗》《训蒙诗》 自然常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2)教师与学生 教学”“束修”(报酬) 教师:秀才(蒙师)正所谓“秀才没落,下乡 学生:都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3) 性质 明清代中国的小学多数是“私立”或“民办”的,故称为“私塾”,不需要国家一文教育经费,就建立起遍及全国的初级教育体系。以机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办学,不必建立校舍,秀才的家里就可以作为学校,家族的祠堂也可以作为教学场所,而教育费用也是社会集资办学,惟一的开支是作为教师的秀才的“束修”(报酬),或各家分摊,或由家族中几家富有的家庭承担,或划出几亩“学田”,专门作为办学的固定来源。而家族中较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免费入学。而且是要求家族中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若有失学儿童,对其父兄还要追究责任。也有极少数是富豪人家专门请一位“西席”来做家庭教师,《红楼梦》中贾雨村曾做过林黛玉的家庭教师。《红楼梦》里贾代儒所办的私塾就是家族所办的。鲁迅所读过的“三味书屋”就是秀才在家中所办的私塾。毛泽东也在毛氏祠堂里读过私塾。在穷困地区还有兴办“义学”,武训就是办“义学”的典型代表。这种机动灵活和经济实惠的办学模式为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普及教育创造了条件。 2 私塾的教学模式也和现代小学教学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教学规模,现代小学一个教学班都四五十人,而私塾多为10人以下,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分析,私塾要优于现代小学,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要把学生完全教会学懂,的确不易,只有极少数优秀教师勉强做到,再优秀的班也有没有学懂的学生,只不过落后面小一些罢了。而广大教师所教的班,落后面较大,倘若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极易形成“放羊”式教学。最近几十年来,不知何故,中小学实际上取消了升留级制,使学生不论多少门学科不及格都可以顺利地从小学混到初中毕业。而私塾先生所教学生较少,因而可以对每个学生负责到底。旧时的私塾无什么优秀教师之称号,也无什么升学压力,学生读书更无什么重点学校之选择困惑。“教不严,师之情。”对教师的要求只有一个严字。 (4) 两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为识字教育,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第二阶段为声律教育,教材有《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金裘》、《千家诗》、《增广贤文》等。 教材是几百年不变的,秀才们读私塾时读的就是这些“蒙学”教材,现在教学生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而且全国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开始都是“三、百、千”,所以不必要印什么教材,更不必学生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因为这些教材秀才们都能滚瓜烂熟背诵,不必备课,只要学生坐定,便可开口上课,而教学方法又如此之 简单,每天领着学生带读四五句课文即可,学生读会后,就让学生进行背诵所学的课文,要求连同先前所学课文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接着进行书法训练。背诵和习字成为学习的基本模式。而现在的小学教学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教育上,语文课的主要 “背诵”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进入哲学家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虽然《三字经》里有适合儿童心理的“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但更多的是深奥的为人处世的哲理,的确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学的,学生学不好,背不出书,先生绝不做什么思想工作,而是拿起戒尺打学生的手心,教学方法是如此简单粗暴。 (6) 教育目的 古代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做人”,强调“修身”,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古代教育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最响亮的口号,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的目的仍然是教育,“仕而优则学”,做了官后还要不断地学。上为“帝王师”,下为“父母官”,一切为了“教化’,“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人从小就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为国为民作一番大事业,“学而优则仕”,渎书就为了做官,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古人的理想教育是成功的,首先是“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能“穷则独善其身”,做一个遵法守法的好人,安贫乐道,怡然 3 自得,何况还能从事教育或从事其它行业。安徽的“儒商”,科举失败就从商,但仍然保持士的风度;众多科举失败的秀才更多的是从事启蒙教学,何况有对联、作诗、书法等艺术修养陶冶性情,琴、棋、书、画都是古代“士”普遍具备的艺术修养,即便理想破灭后也能“贫而乐”。 蒙学教育的出发点 “牺牲一己之利”“舍生取义” 和归宿都是学好了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冲突) 致用和服务于社会 “先义后利”(个人利益) “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 《大学》则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为“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亲民,;“八条目”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西学东渐”中的基础教育改革 1、“西学东渐” 什么是“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历程 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正要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的。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 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后直到辛亥革命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 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4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但本条目主要探讨至五四前后。 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维新派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 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 * 在政治方面,他们大力宣传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3、西学东渐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颁发了近代学制: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有管学大陈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近代第一个法定学制)。此学制分三段:第一与第二阶段为基础教育,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蒙学堂思念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儿童从6岁起接受蒙学教育思念。中等教育思念。 1904年癸卯学制(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公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智) 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 三、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1、国民教育思潮的萌芽与兴起: 孔子的“有教无类” 国民教育思想:西方的工业化时代提出的,适应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提出了三级教育体制,即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由维新派和革命派倡行。 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创办“万木草堂”、“时务学堂”;重视国民素质教育, 极力介绍和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制 度 革命派:注重国民教育问题(革命教育)“人心愚昧,公理未明“正当”恃革命以开之” 5 2、国民教育思潮的特点 提倡国家意识和近代国民的主体精神 强调德智体协调发展 关注教育平等和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 3、国民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国民,“爱国心”、“公共心”“独立心”“自治心”(梁启超)“股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严复) 1902年《钦定小学堂章程》义务教育年限为七年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章程》义务教育年限为五年 为了督促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清政府还于1906-1907年厘定强迫教育章程十条。“„..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童,始无负国民教育之实意。” 6 7
本文档为【第一节蒙学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