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

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

举报
开通vip

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 2011-04-19 17:32:08 何珍如 【摘要】:正云南的井盐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云南井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在产盐多的州县设置盐官。当时益州郡的连然(今云南安宁)也有盐官。这说明,西汉武帝时代,云南的井盐生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关键词】云南井盐生产盐井康熙时期盐政康熙年间卤水沙井盐课盐法 云南的井盐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云南井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在产盐多的州县设置盐官。当时益州郡的连然(今云...

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
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 2011-04-19 17:32:08 何珍如 【摘要】:正云南的井盐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云南井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在产盐多的州县设置盐官。当时益州郡的连然(今云南安宁)也有盐官。这说明,西汉武帝时代,云南的井盐生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关键词】云南井盐生产盐井康熙时期盐政康熙年间卤水沙井盐课盐法 云南的井盐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云南井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在产盐多的州县设置盐官。当时益州郡的连然(今云南安宁)也有盐官。这说明,西汉武帝时代,云南的井盐生产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云南井盐资源丰富,历代虽有开发,但是到明代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据记载,明代云南井盐已开发十四区。(注:乾隆《云南通志》卷11)清初,云南初定,人口稀少,顺治、康熙年间仅开盐井九区。这九区是:黑盐井、白盐井、琅盐井、云龙井、安宁井、阿陋猴井、景东井、弥沙井和只旧、草溪井。九井位置及子井名称详见附表一。 (根据乾隆《云南通志》卷11,《课程》。) 雍正初年,始开发新井,以后续有开发,终清之世,云南共有盐井二十四区。 一、清初云南的井盐生产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高山急流,盐井多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重山复谷之中。 结井之区,层峦叠嶂,危岩壁立,盘山皆羊肠小道,地势尤为险峻。山下江河汹涌,蜿蜒而下。由于河道浅隘,水流急湍,不通舟楫,这种复杂的地形,有利于盐分的郁结,使云南有取之不穷,用之不竭的盐业资源。 云南九井的生产都以井卤为原料,从汲取卤水到盐的制成,大致经过汲卤、煎盐、成盐三遣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现将生产情况简述如下。 汲卤 汲卤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主要有三种,即手提汲卤、车盘牵引和梘槽引卤三种方法。清初,以手提汲卤最为广泛。 1、手提汲卤:手提汲卤的主要用具是汲卤桶或汲卤盐袋。汲卤桶有木制和黄牛皮制造两种。皮桶较木桶轻便。其使用方法类似于农村汲取井水的方法。汲卤盐袋又称袋竿,其制作方法是“先划皮条接竹为竿”,竿的长度视井深而定。“竿头凿孔,穿以袋,袋则羊之鞟也。”(注:雍正《白盐井志》卷5。)其使用方法是“每竿用卤夫二人,投(袋)竿于井中,汲满卤水,互相交手渐拽而上,较绞车、桔槔犹觉迅利”。(注:雍正《白盐井志》卷5。)袋竿较皮桶又为轻便。汲出的卤水存放于卤槽中,卤槽多为木制,圆形。也有用石砌成,多为方形。 采用上述方法汲卤的有黑盐井的大井、东井、白盐井、琅盐井、安宁井和景东井。 2、车盘牵引法,使用车盘牵引皮囊汲卤的有云龙井和阿陋猴井。车盘为木制,因此也称木车,类似辘轳。车盘横架井上,车身正中拴皮条,下系汲卤皮囊。皮囊是用整张的黄牛皮制成,可装卤水一二百斤。车盘两端各有一个脚踏轮,在两端稍靠近中间的部位各有一个手扳轮。汲卤时,先将皮囊系到井下,灌满卤水后,四车役协同用力,分别踏动脚轮和扳动手轮,使车身转动,随着车身的转动,皮条即缠绕在车身上,待皮囊露出井口,井旁的卤夫将汲上来的卤水倒入卤槽中。这就是车盘牵引皮囊汲卤的过程。还有一种小型车盘,只装有手扳轮,没有脚踏轮,由车役二人操作,汲卤方法与大型车盘相同。 3、梘槽引卤,使用梘槽引卤的只有黑盐井的复隆井和弥沙井。此种方法简便省力,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只有卤水溢于高山者,方能采用。复隆井卤水溢于高山深箐之中,刳木为槽,架设梘槽,卤水沿梘槽流入灶房。弥沙井则是“截竹为筒,引流入池”(注:李苾《滇南盐法绘图?弥沙井图说》)。 除了梘槽引卤,可以把卤水直接引入灶房外,卤水均需卤夫运送到灶房。运卤全靠人力挑、抬、背。顺盪井全用妇女背卤,琅井卤一桶重达三百五六十斤,由两人抬运,终日往返于井灶之间,劳动强度很大。李苾曾说:“力役之徒,皆裸体垢面,狰狞似鬼……劳瘁之状有不忍覩者。……”(注:《滇南盐法绘图?黑井图说》) 煎盐 煎盐的场所称灶房。其主要设备有煎盐灶、煎盐锅、贮卤槽及其他煎盐用具。 各灶房均有煎盐灶一座。其形状及构筑方法各井互异。归纳起来:以形状分有长灶和圆灶两种。长灶“其势直,其形方”“前开一户”为灶门,旁列两墙,中间为灶膛。(注:康熙《黑盐井志》卷6)黑井的大灶“其横也以八尺为度,其纵也比三丈且强。”(注:康熙《黑盐井志》卷6)李苾也说黑井“每灶一座长二丈余,宽六尺许”。(注:《滇南盐法绘图?黑井图说》)除黑井外,琅井、阿陋猴井、云龙井、弥沙井也都使用长灶。白井和景东井则用圆灶。从构筑方法分,有砌灶和就地挖灶两种,云南多数盐井的煎盐灶是用泥砖砌筑的,只有白井的圆灶采用就地挖掘的办法。 煎盐锅,有大锅和筒(桶)锅两种,皆为铁制。大锅口径二尺左右,深一尺左右,厚四分,能容卤一桶。筒锅口径约一尺,深六寸,厚三分。煎盐锅是煎盐最要紧的器物,如有一锅破裂。就要停煎,因此锅要常常检查,及时修补或更换。 各灶架锅的形式数量大同小异,圆灶一般为正中大锅一口,旁围筒锅七至十三口不等。也有全用筒锅的,俗称“一窝蜂”。长灶有只用大锅的,也有大锅、筒锅兼用的,其排列形式都是依盐灶的形状依次架设。琅井每灶用大锅九口。黑 井二十六灶,每灶架大锅十一口,筒锅二十二口。即“布小铛(筒锅)于左右,搘大镬于中央,前排驷马,后架鸳鸯,依稀蓏结,仿佛莲房”。(注:康熙《黑盐井志》卷6)阿陋猴井也采用此种布锅方式。 {K23C193.JPG} 卤槽,灶房中存放卤水的地方,多为木制,口径为六尺左右,深一丈二尺左右。石砌卤槽多为地窖式,阿陋猴井即采用此种卤槽。 此外,灶房工具还有铁火扇、盐勺、盐铲……种类繁多,不再一一列举。 九井煎盐都是采取直接煎卤法。为缩短煎煮时间,卤内要加入盐本。每灶煎盐需灶丁五人,昼三夜二,分作两班轮换煎盐,其中一人烧火,一至二人掌灶。煎盐的 步骤 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步骤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成本核算步骤微型课题研究步骤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是:首先架锅,续满卤水,然后点火起煎。卤水沸腾后,添入冷卤,渐沸渐添。待卤水熬浓,将浓卤并入少数锅内,熬至盐沙渐满,再依次并入大锅,俟汁稍干,铲入盐箩,滤去盐汁,盐即熬成。(注:雍正《白盐井志》卷5。)由卤熬成盐沙所用时间,各井不同,大约要一至三昼夜。到此盐沙还是半成品,各井还要将盐加工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盐斤,这就是成盐工序。 成盐 各井生产的盐斤均有一定的形状,以示区别。黑井、琅井、阿陋猴井、安宁井所生产的盐斤象覆锅,称为“锅盐”。各井锅盐重量不等,以琅井锅盐为最大,每个锅盐重约五百余斤。白井生产的盐“状如蹴踘”,(注:《滇南盐法绘图?白井图说》)呈球状,称“团盐”。云龙井生产的盐,形似灯台,称“圭盐”。弥沙井为钟形盐。景东井为方形称“叶巴盐”。 团盐的制法是,将滤去卤汁的盐沙,用手团成球状,放在事先洒满炭灰的地上,撤去盐团的湿气。然后放在灶火上烤干,用铁火扇将热团取出。冷却后,用削盐刀削去盐团上的炭灰,再用擦盐叶抹上生猪油擦拭盐团,使盐皮光泽,盐团大小不一,重量不等,重达五六斤,轻则一二斤。(乾隆以后规定每团重八斤)灯台盐、钟盐都是捏制而成。 叶巴盐的制法:把熬好的盐沙装入托盐盘,托盐盘是一个方形大盘,盘上分成若干小方格,格内洒炭灰,盐沙即置于灰上。装满盐沙后,由盐工二人抬着托盐盘在炭火上烘烤,烘干后,就成为一块块方形盐块。每块重二两到四两左右。此种盐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沾有炭灰),也称“黑盐”。 盐的副产品有盐山、盐管、盐卤等等。盐山是煎盐时,由于卤水外溢或锅漏滴卤而成。形如太湖石,可做盆景,并且经久不坏。盐管是热卤滴成,可以消瘿。盐卤可以点豆腐或炙肉作酱,味道鲜美。 康熙时期井盐的产量有所增加。以白井为例:明万历年间岁办盐为一百八十二万七千余斤,(注:《清盐法志》卷300)而康熙时期增长为二百三十四万九千余斤。(注:据雍正《白盐井志》:“旧额五井大建月该盐二十万一千一百一十八斤,小建月该盐十九万四百一十八斤”,以六大建与六小建盐课之和计算,年额盐为二百三十四万九千二百一十六斤。) 综上所述,清初云南的井盐生产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劳动者在劳动中有了比较细致的分工,有利于熟练掌握生产技术。从生产来看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出现了能架锅五六十口,三丈余长的大灶。产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生产技术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在云南仍然使用大口盐井,这种盐井的弊病是淡水容易浸漫,卤味较淡,费柴难煎。与此同时,四川早已推广小口深井,其“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深必十丈以外”,(注:宋应星《天工开物?作鹹》卷5)这种井可避免淡水浸入,则卤浓易煎。四川所以能推广小口深井,是因为四川早已采用钻井技术。而云南仍然使用挖掘的办法,因而盐井的井口大,且井身浅。康熙四十四年修琅井,就是采用挖井技术。即四面开挖透底,然后四周砌石加固。修井以后,卤仍淡,煎煮三昼夜才能成盐一锅。这种方法与明代修连然(安宁)新井极为相似。 云南井盐生产落后,与云南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云南复杂的地形既为盐业生产提供资源,也给盐业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其一是山高水急,无舟车之 利,往来輓运全赖人力,脚价高于他省。以黑井为例,黑井位于楚雄府定远县(今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周皆山,东倚凤山,西对虎岭,“峭壁怒涛,中通一线”,(注:康熙《楚雄府志》卷1)山势“险且深”,“客自外来,未有不惊且骇者”,(注:康熙《黑盐井志》卷1)运输尤其困难。其二是盐井多沿江结成。例如白盐井的旧井、乔井、界井、尾井均产在“水之涯”。旧井去河仅一丈。安宁井则在“洪涛巨浸之中”(注:《滇南盐法绘图?安宁井图说》。)淡水容易渗入,卤味极淡,只有撤去淡水方可汲卤煎盐,各井都有撤淡的设备——龙骨水车或竹竜。象云龙井的天耳井,常川有水车两部,雇车夫十六名昼夜轮班车去淡水。雨季江水上涨,则需加倍雇车夫方能车尽淡水,故云南井盐生产较他省费工费力。若山洪暴发,山石崩裂,井口被湮被填,则无法进行生产。其三是云南既没有天然气,也缺少煤炭,可供煎盐的只有木柴。因此煎盐成本又高于他省。木柴有大柴和小柴之分,大柴以栗木为主,小柴为松毛草叶。黑井卤较浓,“自卯至戌可煎盐三锅,需大柴七百余桐。”(注:《滇南盐法绘图?黑井图说》)琅井卤淡,三昼夜方能成盐,因此柴新倍费。又加以云南煎盐年久,柴山日日砍伐,官府只顾收课,不事种树,近井之地,“不惟树木砍伐一空,且将树根挖掘殆尽”。(注:乾隆《琅盐井志》卷3)康熙年间,井地用柴已相当困难。琅井所需之柴,取于一百七八十里以外地方,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山川阻隔不通舟车,人揹柴草,一次不过百斤左右,往返一趟费时两三天,运到井地柴薪稀少,不仅柴价昂贵,而且常常发生柴荒,被迫停煎。这是云南井盐生产不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清政府对盐务管理 清代管理盐务的最高机关是户部。户部“职掌盐务政令,专司奏销考成”, (注:《清史稿?职官志》卷116)在产盐的省设盐政一员,负责督理本省盐务。盐政一般由总督兼任。各省具体管理盐务的办事机构是盐运司。盐运司设盐运使一人,其主要职责是“督察场民生计,商民生息,水陆輓运,计道里,时往来, 平贵贱”(注:《清史稿?职官志》卷116)等。在盐务较简地区,不设盐运司,而设盐法道,盐法道的职责与盐运使相同。盐运使和盐法道都要受盐政的节制。 在云南,盐政一职多由云贵总督兼任。盐法道也称为驿传盐法道。盐法道下设盐课提举司。清初,云南有黑盐井、白盐井和琅盐井三个盐课提举司。盐课提举司设提举一人,驻在井地,辅助盐法道管理所属井场盐务。盐课提举司下设盐课司。清初云南有黑井、白井、琅井阿陋猴井和弥沙井五个盐课司。盐课司设大使一员,负责管理监督井灶生产和督催盐课。未设盐课司的盐井,由地方官代管盐务,代征盐课。例如云龙井盐课由云龙知州代征,景东井由景东府同知代征。此外各井还有卤吏、掌秤吏人以及负责缉私验票等官吏,他们协助大使管理井场事务。 云南自西汉设置盐官以来,始终没有一套完整的盐务机构。明清时期,盐务机构才日臻完备。 盐课是清政府重要财源之一。在云南,康熙年间“通省田地……实征条编地亩等银共九万四百八十二两六钱四分三厘零。通省屯田……夏税秋粮……实征折色银共四万五千九百三十四两三钱五厘零”。(注: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150)“杂税银十有四万七千六百六十五两八钱二分有奇”。(注: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150)九井盐课为十三万八千一百余两,超过田赋。田赋、杂税、盐课三项共计四十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两。盐课占百分之三十二?七。因此,清政府对云南盐的生产和运销都实行了严格的管理。 对生产的管理 清政府垄断云南井盐生产,主要表现为给卤有定数,煎盐有定额, 井卤是井盐生产的主要原料,归清政府所有。各灶用卤均有定量。康熙八年,琅井规定三十二灶,每灶每日领卤二十二桶四分,以后历年根据井卤的盈缩不断调整定量。(注:康熙《琅盐井志》卷2,《赋役》。)不仅给卤有一定数量,而且井卤有专人管理。专管井卤的人员称卤吏。各井还分别有“卤亭”、“稽卤 处”、和“收卤筹亭”等设施。阿陋猴井的各个子井均有“稽卤处”。最值得注意的是李苾《滇南盐法绘图》中的“收卤筹亭”。亭内有卤吏二人一坐一站,桌上放着卤筹筒。卤夫抬卤通过井亭,将卤筹交给站着的卤吏,另一卤吏伏案写字,统计给卤数量。这幅画告诉我们卤筹是领卤的凭证,也告诉我们“司鹺之官谨按其籍,日持筹以与丁灶量升斗”(注:康熙《黑盐井志》卷6)的具体情况。不仅如此,各井开闭有时,琅井昼开夜闭,白井的观、旧、乔、尾诸井则“每日领封锁放二次”。(注:雍正《白盐井志》卷5。) 各灶给卤有数,就决定了各灶煎盐有定额。各井额盐是由盐道下达,其数额是根据各井卤的数量和浓淡而定的。具体办法是井官首先校定该井日产卤量,然后再校煎一桶卤成盐若干,从而得出日产盐量,据此推算月额、年额数字。(年额盐以六大建月和六小建月之和计算。闰年需再加一月额盐。)各井年额盐数见附表二。 总计九井额盐约一千二百余万斤。井卤日久变淡,盈缩无常,而额盐数字不得更改,所以“每月正余盐斤收不足数,必至次月那(挪)新补旧,方能完足上月之盐,灶困实属难支。”(注:雍正《白盐井志》卷7) 井官的主要职责是督煎、督课,督煎是督课的前提,因为额盐完成的好坏,关系着政府盐课的收入和薪本的回收。也关系着井官的考成升迁。因此各井提举、大使多亲临井地,亲自验收额盐。李苾《滇南盐法绘图》中的《阿陋猴井图》展现了井官验收额盐的场面:验收额盐在“收发盐仓”中进行。盐仓正中,两个掌秤吏人正在过秤,仓门外另有书吏一名伏案写字,记录所收盐斤数字。此外还有井官二人坐在仓内,监督指挥收盐。管理有条不紊十分严格。李苾所说:“阿陋之名不识何所取义,名虽陋,而盐法事宜颇称善焉”,(注:《滇南盐法绘图?阿陋猴井图说》。)大约指此。在灶户中还设有灶长、灶头和课长(注:雍正《白盐井志》卷5。)等,协助井官“稽卤查煎”,督催灶户按限(十天为一限)交盐。井盐生产完全由国家垄断。 从井官对生产的管理看,清初云南的井盐生产,还是以官手工业的方式经营。盐井是属于封建国家所有,盐井的开闭及修理均由官府决定。井卤也由井官控制,按时锁放,按定量分配给各灶。灶户有灶籍,但官府对灶丁的人身控制有些松弛,“来即吾丁,去亦随之”,(注:康熙《黑盐井志》卷6)在生产中,灶户自备盐锅、盐灶、盐铲盐箩等井灶工具(注:乾隆《白盐井志》卷2),由国家垫付薪本,在井官监督下进行生产,生产的盐斤一律交给官府,其中四成为盐课,六成为灶户的薪本役食。由子井地不适耕作,他们“以卤代耕”,已与农业生产相脱离,世代煎盐。由于官府层层尅扣薪本,致使“薪银不敷供煎”,灶丁“或弃妻而逃,或轻生而死”,盐额“无人顶办”,“职司守者,每岁于众灶户中轮佥代煎勉副正额。”(注:康熙《琅盐井志》卷2)由于这种带有劳役性的劳动,灶户难得温饱,其苦“甚于流民”,(注:康熙《琅盐井志?序》卷1)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墨守陈规,几百年相沿不改。官府为征收盐课责令生产,不管社会经济效益,也给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诺邓井井卤稀少,卤夫需下到井下用瓢舀卤,已无生产的价值,但是井官为了足额强令汲卤煎盐,这必然给生产带来极大的浪费。云南煎盐需要大量柴薪,本应边砍伐边种植,有的井官虽然也提出过植树 建议 关于小区增设电动车充电建议给教师的建议PDF智慧城市建议书pdf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下载税则修订调整建议表下载 ,但是行不通。因为对于封建官府来说,只要额盐足数,不惜竭泽而渔。因此,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云南井盐生产的发展。 征收盐课 井官对灶户的生产之所以实行严格的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盐课的收入。督课是井官最主要的职责。清初承明之制,各盐井采田“四六计卤算课”的办法,即额盐的百分之四十为盐课,百分之六十为灶户薪本役食费用。只有琅井因卤淡难煎按官三灶七计课。 {K23C194.JPG} 在明代,盐课曾经折合布匹征收,(注:《清盐法志》卷300)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清代则全部征收银两。清初九井年盐课银见附表三。 清初虽然明文规定按官四灶六算课,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盐课一般为百分之五十以上。(注:据康熙《黑盐井志?盐政》卷5)见附表四。 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吴三桂以后,再次重申官四灶六的计课原则,但仍未实行。从上表看,康熙二十七年,盐课竟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灶户薪本役食只占百分之二十五?五,足见灶课之重。云贵总督范承勋说:“滇省盐课最重,而黑井尤甚,较之他省竟至二十余倍。”(注:《清盐法志》卷287)灶户在其微薄的薪本银中,要支付维持生产的费用——购买柴薪、锅灶设备的折旧与更新。此外,还要养活身家老小,……但是,只购买燃料一项,就已占去薪本银的绝大部分,甚至“薪本不敷”。琅井“柴桐每千则买银四两五钱,枝叶每担买银八分,每灶每月煎盐三限,每限需柴桐二千,枝叶二百七十担。三限共需柴桐六千,价银二十七两,枝叶八百一十担,价银六十四两八钱。”(注:乾隆《琅盐井志》卷2)共计银九十一两八钱,而实际领获薪本银只有八十三两零。(注:乾隆《琅盐井志》卷2)尚不敷银八两左右。此外,灶户还要负担井兵费等种种杂费以及各式各样的规礼银等等。灶户无力养活身家老小。使得“向日灶户之有力者俱皆罄囊赔补”,无力者只得卖儿卖女弃灶逃亡。“灶倒丁逃”“堕煎误课”局面时有发生。这种沉重的剥削,使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当然更谈不上改进生产技术,实现扩大再生产了。云南井盐生产所以能够维持下来,主要是靠国家强制的力量。 盐的行销 黑井盐课与薪本之比较时间月盐课银(两)月薪本银(两)盐课所占比重 康熙四年 10,000 10,125 49.6% 康熙九年 10,000 8,125 55.1% 康熙十三年 10,000 8,000 55.6% 康熙二十年 10,000 10,000 50% 康熙二十二年8,000 8,000 50% ——二十四年 康熙二十五年8,000 5,000 61.50% 康熙二十七年8,000 3,100 74.5% 表四 由于盐课是在额盐的卖获盐价内扣除,盐的销售对盐课的实现关系极大。官府十分重视盐的销售,把行销数量纳入地方官的考成。云南盐斤只行销本省,因此不用户部印发的盐引,以盐道印发的盐票做为行销的凭证。各井行盐都有固定的引岸。具体销售地点详见附表五。 康熙年间,盐的行销办法是招商认票办运。实行配盐有定井,销盐有定岸。具体作法是:盐道根据各州县行盐数字,将盐票发至各该行盐州县。商人到行盐州县领取盐票,凭盐票到指定盐井领盐运销,官府根据盐票征收盐税。后来因商人领票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耽延月日,不赴(井)买运”,致使“盐积井仓”,“盐课拖欠半载”,(注:乾隆《琅盐井志》卷2)自康熙二十九年起,改为由盐道将盐票发至井司,商人直接赴井买运盐斤,由井司给引行销。其手续复杂,商人领票后,要将所运盐斤雇脚夫挑赴井衙,核对盐票。核对完毕,井官要在其所运盐斤上打皮印、编写号数(一般每百斤为一号)。盐商要等领到盐引起脚单才能运盐。在运盐过程中,盐与引不能分离,否则,以私盐论处。盐运到指定地点以后,盐商还要尽快将盐票投缴当地地方官,州县官吏根据所收盐票,每月到井司领取总引一张。总引中记录该州县销盐数字,作为地方官考成的一个根据。 商人运销盐斤,不能超越规定的区域,否则以私盐论处。不仅如此,官府还规定盐价。琅井每百斤盐价,康熙二十年为三两五钱;康熙二十三年为四两;康熙二十五年为三两一钱;康熙二十六年为二两七钱(注:乾隆《琅盐井志》卷 2)……,盐价的规定,不是取决于物化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根据官府的财政需要。因此盐价时高时低,盐价低则伤灶,出现薪本不敷灶倒丁逃的惨象,盐价高,则商人畏缩不前。“无三倍之利,故富貲巨贾则弃而弗顾”,因而云南没有大盐商,运盐商人多为“佥保乡人勉强承充”的小商小贩。他们本小利微,加以重税盘剥无力赔补多破产逃亡。所以招商办运时行时停,康熙五十七年,终因商人拖欠盐课而停止,改为官运官销。 商运商销行不通,固然与云南井盐行销只限于本省,食盐人口有限,又有川盐、粤盐入境,行盐易于壅滞有关。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沉重课税的盘剥。本来云南井盐因成本高、脚价贵已难与邻省盐斤竞争,又加以重税,盐价更贵,人民无力买食。商人张贵曾说:“每盐百斤滇课一两六钱,税二分六厘五毫,……脚价一两七钱”,官府规定盐商每百斤售价为四两三钱,所卖价尚不敷盐本。而川盐运至滇、黔售价尚不及三两。(注:《清盐法志》卷281)人们当然乐于购买川盐。另外,购买川盐不拘斤数,可以零星购买,也可以用米、布等实物易换,买食方便。而滇盐必须整块购买,还必须使用纹银,诸多不便。因此滇盐积压,云南盐业中的商业资本极不发达,难以出现两淮、四川等地那样的大盐商。 {K23C195.JPG} 表五 官运官销一开始就弊端百出,如秤轻价重,搀和泥沙,勒派烟户盐等等。其中以勒派烟户盐最为扰民。由子盐价昂贵,人民无力买食,许多穷苦百姓常年淡食。官府为疏销积盐,推行计口授食,按户摊派盐斤,强迫人民购买,这就是“烟户盐”。“烟户盐”实行以后,常常是“前盐尚在,后盐又到”,穷苦百姓为了交纳盐价,不得已将三分七厘(每斤价格)领来之盐,作一分六厘卖去,“以后领之盐贱卖,而完前盐之课。”日积月累,人民负担更重,被迫“鬻妻子以偿”,“徇刀环而死者岁岁有之。”(注:《清盐法志》卷277)虽然康熙五十八年下令禁止勒派“烟户盐”,但勒派依然如故。官运官销的实行,使官府完全垄断了 云南井盐的销售,对商品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官盐质次价高“插和泥土,几至三七,殊甚病民”(注:《清盐法志》卷277)雍正以后不断激起人民反抗,终于在嘉庆年间改为民运民销,官府不再收盐,由商人赴井买盐,就井征课。取消了官府对盐价和销售引岸的规定。 总之,云南井盐煎煮难、工本费,并且“崇山峻岭輓运为劳,非若长江大河可以片帆千里”,(注:《滇南盐法绘图?跋》。)更重要的是“课价倍于他省”,因此也就缺乏“富商充办”,这是云南制盐业的特点,也是井盐生产难以发展的原因。 转自《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05期第70-78页
本文档为【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2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