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 简单

中国现当代文学 简单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当代文学 简单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文化运动 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后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1917年迁京。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号: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

中国现当代文学 简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新文化运动 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后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1917年迁京。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号: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IENCE)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张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作为一种工具已丧失活力,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 (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学衡派”代表人物是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坚决的持久的斗争。从根本上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消闲的文艺观。,它在成立宣言中提出的反对"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意见,就是针对鸳鸯蝴蝶派而发的。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技术上只知道"记帐式"的叙述法和"主观的向壁虚构"。他们还尖锐指出,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不仅是他们自己"卖文赚钱"的"商品",而且还是贻害人民的"毒品",甚至还想把毒品伪装成补品以毒害人民,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切实戳穿。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与主义之争(1919年) 性质:这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文学阵营内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冲突的开始。这种思想上的冲突,不久即导致组织上的分化。 文学研究会:  时间、地点:文学研究会是建立最早、实力也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正式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后来发展会员达l70余人,冰心、庐隐、朱自清等著名作家也都是该会会员。 会刊:《小说月报》、《诗》月刊、《文学旬刊》、《小说月报》宗旨: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文学主张: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针对当时流行的视文学为游戏的观点,特别强调文学是一种于人生很有意义的工作和事业:"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紧的一种工作。"这段话基本上代表了文学研究会成员的共同意愿,因此,文学研究会也就有了"人生派"之称。 创作方法:文学研究会的不少成员还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注重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翻译和介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也是本着"为人生"的主张进行的, 创造社: 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会刊: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文学主张:与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不同,创造社在理论主张上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推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被视为与人生派对立的"艺术派"。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在文学创作的无目的与有目的、内心要求与社会功用的关系上,创造社大多数成员的态度是存在着矛盾的,他们在努力寻求着二者之间的统一。 创作方法和译介:倾向于浪漫主义,遵从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郭沫若的诗--表现主义;郁达夫小说--颓废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 湖畔诗社: 时间、地点: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得名。 成员: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 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特色:以专心致志做情诗而引人注目。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发展分期。 1、1917年初--1919年"五四"爆发:文学革命的初期。新文学创作刚萌芽,除鲁迅的小说外,一般都很幼稚,旧文学的胎记较为明显。 2、1919年--1926年"三一八"惨案: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阶段。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新文学第一代作家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较大的发展,新文学初步站住了脚跟并显示了声威。 3、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创作沉寂期。革命形式发生变化,许多作家投笔从戎,创作一度沉寂,此期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和最初实践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胡适在其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九二O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新诗集。 鲁迅说,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我国最早的现代主义诗人。 梁启超提出 "诗界革命"的口号 冰心的 《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第一个十年的创作的总特征 1、理性精神的显现 :从《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鲁迅的《呐喊》与《彷徨》等作品贯穿着如何疗救社会病苦、改造国民性的思考,重在对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彻底揭露与批判,以及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的考察,其理性色彩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2、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新作家们很少不曾表现苦闷感、孤独感、彷徨感。感伤成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的社会心理。新思潮唤醒了广大青年,但多数人觉醒之后又一时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头彷徨;现代意识促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现实的压迫又往往使他们感到苦闷与失望。当然,这种文学上的感伤情调,跟新一代知识者自身的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是有关的,但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却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者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自然为创作的多方面个性化自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个时期的文学像“五四”时期文学这样,出现那么多“个人”的东西。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一派作家中,“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新文学对时代现实的关怀、其所担负的思想启蒙的任务,以及19世纪欧洲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决定性影响,使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而鲁迅小说创作的极大成功,将"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足以与世界文学对话的高水平,这也是现实主义被众多新文学作家所认同,并逐步成为主流的原因。但在"五四"时期,并不存在现实主义独尊的现象,现实主义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 郭沫若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作--《女神》 《女神》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大部分诗作写于1919--1920年间,是其创作爆发期的作品。 《女神》的思想内容: (一)《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欧洲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描写大自然、返观内心、赞美宇宙,这些都在诗集《女神》中得以体现。 1、描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许多意象是亘古至今从未出现过的。 2、对自我的颂扬和对个性解放的讴歌。 3、表现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精神。诗人在讴歌个性解放精神的同时,又往往同对古往今来的一切叛逆者和革命者的歌颂联系在一起的。 4、题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题材和神话传说。 (二)《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朱自清说"整个《女神》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诗歌"。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旋律。 (三)《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大我")与诗人自我个性("小我")的统一。 《凤凰涅槃》中的凰凤,本为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用以象征中国。象征中国在五四运动中,经过一场自身喷出的革命"真火"的烧炼,燃尽旧的陈腐的一切,取得了"鲜美异常"的新生。再次,在五四时期,诗人要求在革命浪潮中破坏旧我、诞生新我的思想。诗中凤凰的形象,是在五四时期的伟大祖国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一形象的主要素质;是对于旧的陈腐的世界和人生抱着彻底绝裂的态度,而与此同时,他勇于煽起熊熊的烈火去烧尽一切,创造光明,理想的世界和人生。全诗由"序曲",凤凰自焚前的歌唱(包括"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等四部分构成。 一、 郭沫若的早期剧作--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意表达 (一)诗剧"女神三部曲" 郭沫若的剧作,同他的新诗一样,也是发轫于五四时期。在莎士比亚,歌德等剧作的影响下,于1920年便连续写下了《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湘累》(即女神三部曲)等三篇诗剧。这些诗剧,同《女神》中时许多诗篇一样,表现了五四时期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以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思想认识,鼓舞和启迪了广大中国青年。 二、郭沫若早期的小说创作--浪漫主义“自叙传”抒情小说 (一)作品集及创作主题 作品:郭沫若前期的小说除中篇《落叶》外大都收入《塔》(小说戏曲集),《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橄榄》(小说散文集)中。 "问题小说"发展概况:1919年初,成立第二年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 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问题小说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 叶圣陶 思想内容:独特的讽刺艺术:《潘先生在难中》,标志着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趋于成熟。 艺术特点: 1、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 2、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 3、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长篇小说《倪焕之》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识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王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台静农(《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集1926年出版)等为代表 鲁迅 思想内容:《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提出了"批判国民性"的总主题。 思想内容:《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 《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一-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话剧: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公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2"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新戏"是最早出现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春柳社在公开发表的《演艺部专章》里宣称"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这就表明,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表演,完全废除了旧戏的歌舞形式和一切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程法,全剧只用对话,并采用新式布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的人称之为"文明新戏"。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革命文学论争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左联的成立。时间: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其次,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 最后,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 丁玲的小说 1927年底,和1928年初,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从此便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艺术特点: (一)、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作为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当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如梦珂、莎菲、阿毛、伊萨、丽嘉、曼贞、贞贞、陆萍等等。由于作家对她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不可忽略的风景。 (二)、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丁玲的作品中作家的主体性相当强烈,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流露,因此,其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作家常常喜欢采用"我"这一叙事角度和日记的文体,又加强了这一特征。 (三)、有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也未曾放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的作品内容是心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却往往指向社会批判,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 萧红 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生动刻画出了东北农民在沦陷前后的原始惰性和麻木,描写了他们从蒙昧、麻木、受剥削压迫到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终于醒悟的心理过程,在死的挣扎和生的顽强中,表现出民族觉醒、奋起的历史的重负。 艺术特点:萧红的艺术风格变化丰富,多彩多姿,前期明丽刚健、后期沉郁隽永。其小说创作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将小说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淡化了故事情节,而以感情的起伏脉络为主线贯穿事件的片断或生活场景,从而形成一种自然流动的小说结构;此外,她还善于捕捉生活的场景、瞬间,以缀锦、连珠的手法结构全篇;创作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其忧郁具有女性的纯净美。 叶圣陶(1894-1988)  (一)、创作概况 叶圣陶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夜》、《多收了三五斗》,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 1、 地位及影响 《倪焕之》是这一时期叶圣陶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废名 废名的乡土抒情作小说创作:在20代兴起"乡土文学"现实主义浪潮中,还有一位情调独异的作家,他就是具有田园风格的乡土抒情小说家冯文炳。 思想内容:以宁静、优美的笔调,美化中国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社会,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主要代表性小说,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 思想内容:以宁静、优美的笔调,美化中国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社会,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艺术特色: 1、废名的小说超尘脱俗,刻意营造理想的宗法制乡村生活,渲染纯美的心灵。 2、在写作手法上,散文化的结构是废名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故事让位于情绪,人物与景物并重。 3、诗化的语言和空灵的境界,则使废名的小说更象一曲"牧童短笛",一首"唐人绝句"。 郁达夫 郁达夫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 1、描写性的苦闷,展现灵与肉的冲突(对女人-色)。 2、描写"生的苦闷",风格趋向自我暴露,形成中国"零余者"形象系列。(对金钱--穷)。 3、描写"社会苦闷",展示归国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作品的客观写实性增强,(对职业-愁)。 《沉沦》通过对一个在异国留学青年屈辱和苦闷生活的描述,和对他在祖国时学习和生活的回顾,发出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愤懑和控诉,和向旧礼教挑战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字里行间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小说主人公留学日本,处于青春期的他,强烈希望获得同性的友谊和理解以及异性的爱情,但弱国子民的身份却使他倍受歧视和冷遇,他酒醉后,于妓院荒唐一夜失身后,在发出渴望祖国强大的呼唤后,蹈海自杀。 郁达夫小说中每常出现的生活和心灵三部曲--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灭--终至沉沦和自戕。 沙汀(1904-1992) 思想主题:沙汀的小说专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闭塞偏僻、黑暗落后的四川农村乡镇的社会现实见长,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等,内容主要是表现旧中国军阀统治下四川农村生活的黑暗。 艺术特点:具有沉实而冷峻、辛辣而苦涩、含蓄而深沉的讽刺风格,注重对艺术丑的捕捉,笔下多写反面人物。 艾 芜 (1904-1992) 与沙汀追求艺术丑不同,艾芜笔下很少反面人物,但是也不回避劳动人民身上被苦难生活扭曲成的畸形、被统治者的思想所毒化了的那一部分污垢。 艺术特点:具有沁人心脾的边陲异域风情,清新俊逸的浪漫风格。 京派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方面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文学观念: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 其次,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艺术特征: 京派小说家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多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并由于对本土经验的眷恋和回归的渴望,其文体都具有一种抒情性。如废名的《桥》、沈从文的《边城》、芦焚的《果园城记》等。 "新感觉派"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1、擅长捕捉都市化意象 2、在小说形式层面整合了现代都市的体验和感性。 3、侧重于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世界,不以复杂离奇的故事性情节取胜 矛盾 思想内容:《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的艺术特点 (一)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结构恢宏、严谨。 (三)细致的心理描写。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五)人物语言个性化。 吴荪甫人物形象。 1、首先,吴荪甫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 2、其次,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的一面,也存在着悲壮的一面。 3、性格复杂,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长篇小说《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 小说主题 《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通过描写觉慧和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钰、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把矛头不仅指向了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无疑有着巴金自己的生活投影,以致许多人误以为《家》就是巴金的自传,事实上,《家》只是一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它以真实而又虚构的艺术组合,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纷繁事态和人际关系,虽然它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但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导致高家倒塌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动力,即五四运动思潮的剧烈冲击,另一个是内部动力,即自身的腐朽,这两种动力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封建主义必然灭亡。 沈从文《边城》作品分析  《边城》的基本情节是二男一女的小儿女的爱情框架,同时包括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的已去世的父母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画面纯净,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充满诗情画意,而笼罩在全篇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在作者的笔下,边城的人们都具有美好善良的天性,悲剧的起源似乎是一连串的误解,虽然其中也蕴含了自然灾害、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对湘西人民生存的危害、地位、财产对追求自由爱情的羁绊,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却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边城》写的是作家的一个梦,其创作目的在于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探索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社会那种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消失,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可以鼓起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的信心和勇气。这部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作家企图重造的理想道德模式,小说中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的倒塌和重建,就体现出了作者的这个意图。 《边城》的艺术特点 (一)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沈从文的小说不重视对情节与人物的细致描摹,而是擅长运用散文化的抒情笔法,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域色彩。沈从文的作品所描绘的爱与美的人生,都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一方面,作者醉心于表现富有极其浓郁的湘西特点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作者又编织成了一幅幅迷人的湘西风俗画。二者交相辉映,就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湘西地域色彩。 (三)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 沈从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迷人的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所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 (四)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沈从文吸收了书面语和文言语的特长,使其文学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 (五)现实与梦幻相交织,作品缺少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曹禺的《雷雨》 创作主旨--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从《雷雨》的取材来看,它确实受到了一些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描写了上层社会大家庭的乱伦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人生悲剧,从而也比较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事实上曹禺无论在思想内涵的发掘还是在艺术表现的追求上,都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本身的范围。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因此,和一切经典性的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开掘和阐释。 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特色: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追索着隐藏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过于注重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描写,会使剧作缺乏哲学深度,而过于偏向对人生命运的表现又会使剧作陷入空泛和神秘。曹禺的剧作,首先是《雷雨》的巨大成功,就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两者的适度结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泽东的《讲话》主要确立了以下的几个方向: ① 确立了所谓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突出了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的关键。 ②强调了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讲话影响: ①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时,作家们很少再写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普通的工农兵成为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 ②在文艺形式上,自觉追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 ③在美学风格上,与国统区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朴的风格。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老舍《茶馆》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艺术特点: 1)《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 2)《茶馆》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这种"坐标式"的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3)《茶馆》的艺术结构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 朦胧诗 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莫言  <<红高粱>> 苏童  《妻妾成群》———《大红高粱高高挂》 一、以思想启蒙为宗旨的"五四" 新文化运动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始。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来不及区分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现代转化运用的部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那是为了打破封建思想桎梏,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思想先驱们在勇猛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向青年宣传近代西方的各种思想学说。 二、《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     (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曾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此后,"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便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3)除此之外,五四思想先驱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及旧戏曲,也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论黑幕》) 学衡派   “学衡派”代表人物是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他们都曾留学欧美,学贯中西,是西装革履的复古派。1922年1月,他们创办了《学衡》月刊,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   评价: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先驱相信启蒙理性可以导致社会变革,学衡派更相信道德伦理对中国的凝聚作用,"学衡派"代表文化重构中一种趋向稳健的文化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又开始重新研究,对其作出了较中肯的评价 鸳鸯蝴蝶派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这一文学流派产生于清末,风行于民初,五四文学革命前夕可以说是它的极盛时期。它以《小说月报》(11卷以前),《礼拜六》等期刊为中心,以消闲为目的,宣传才子佳人思想,以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如鲁迅所说,他们所写内容往往是"新的才子十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鸳鸯蝴蝶派",又由于这一派最老的刊物叫《礼拜六》,故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文学研究会: 时间、地点:文学研究会是建立最早、实力也最雄厚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正式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后来发展会员达l70余人,冰心、庐隐、朱自清等著名作家也都是该会会员。 宗旨: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创造社 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会刊: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文学主张:与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不同,创造社在理论主张上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推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被视为与人生派对立的"艺术派"。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真正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在文学创作的无目的与有目的、内心要求与社会功用的关系上,创造社大多数成员的态度是存在着矛盾的,他们在努力寻求着二者之间的统一 湖畔诗社: 时间、地点: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得名。 成员: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 代表作: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特色:以专心致志做情诗而引人注目。 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综合性文学社团,其中文学主张与创造社比较接近的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社团有弥洒社和浅草--沉钟社。 1、1917年初--1919年"五四"爆发:文学革命的初期 2、1919年--1926年"三一八"惨案: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阶段。 3、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创作沉寂期。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的笔名。1892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动荡、变革的时代。这一环境,孕育了诗人早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
本文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简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