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举报
开通vip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第一章 道德导论 第一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劳动或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关系,道德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只有人生活在社会中,和周围的人...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 第一章 道德导论 第一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劳动或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关系,道德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只有人生活在社会中,和周围的人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观念的产生,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彼此交往以及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说有了人就有了道德。自我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再次,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劳动实践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如果没有劳动,也就不需要调整人类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不会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有了人才有道德产生的可能,社会关系的形成则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而劳动就是道德起源的真正推动力。 最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道德的产生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分工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面对这个复杂的关系,人们才真正的表达了他们对于道德的自觉渴求。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们明确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原始的统一被无情地打碎了,而社会要向前发展,也就要求有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原则和规范来调整这种社会关系。至此,道德才在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中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有: 1(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2(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以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3(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长期的培养教育。 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各不相同,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认识功能来自个人自身修养,调节功能是对具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规范,教育功能来自个人的外部教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充分运用,有利于调节功能的实现;而调节功能的实现,又反过来促进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运用和发展。因此,道德的三种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共同目标是全面实现道德的社会作用。 (二)道德的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的各种功能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它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 1 首先,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各种要素中最积极、最革命、最具能动性的重要因素,是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们的道德面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因为,道德在实现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力量,然后以此为依据来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所以,作为人们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道德也就间接地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再次,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道德与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是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规范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总和。法律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上看,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由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2(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 3(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包含。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4(从作用上看,两者互相补充。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体现在:通过立法,以法律强制力赋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通过法律实施活动,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从起源和发展看,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步的,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形成的方式看,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自发形成的,一般不需专业人员和机构去制定、颁布。 3(从表现形式看,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其规范往往比较概括、笼统和抽象;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法规,它是对权利、义务的规定,一般明确而具体。 4(从实施方式看,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实施,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道德不是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 5(从调整范围看,道德调整范围涉及社会关系各个领域和所有方面,法律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法律主要作用于人的外部行为,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都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它们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确立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是由社会舆论确定的,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主义道德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中,而社会主义法律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社会主义2 道德着重要求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和高尚,而社会主义法律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行为及其后果;社会主义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保 证其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社会主义法律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变动剧烈、立法跟不上客观现实发展需要的时候,道德可以填补法律的“真空”,担负起调整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 总之,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统一体。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将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确立。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广大公民既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又要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公民。 三、以德治国 (一)“以德治国”的提出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二)“以德治国”的含义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三)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两者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德治”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而“法治”则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所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一致的。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法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又为法治提供重要条件。 【案例评析】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赵某捡到财物并寻找失主,是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赵某为找失主耗费了一天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希望得到一定的物质酬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索取报酬却是建立在对失主实施威胁和过分要价的基础上,并在双方未达成协议的前提下,携财物而走,构成了违法行为,也是背离道德的。所以,赵某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应受到道德的谴责。可见,法律和道德作为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们是互相包容、互相补充的。 第三节 继承和发扬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4(自强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5(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总之,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以整体精神和责任意识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为实现这种道德观,它要求人应当从完善自身、修身养性出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 3 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一)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有: 1(追求真理的精神。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无产阶级的道德准则,是中国革命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规范。 3(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这一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规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独立自主,发展中国;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4(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也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现实意义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利于教育、培养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需要一种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现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道德规范。从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来看,要大力弘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道德传统,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案例分析】郭明义20年无偿献血、16年帮困助学,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雷锋精神,集中展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的高度与力量。向郭明义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追求纯粹”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学习他“善小而为”的道德品格,坚持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在岗位做贡献、为社会送温暖,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就要学习他“甘当矿石”的奉献精神,自觉投入到时代进步的熔炉中,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献 第二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个人为人处事,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持。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三、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作风提出的八个方面要求之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深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真正学懂弄通,掌握精神实质,清醒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坚定理想,爱岗敬业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正在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着、发展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的提出,为实现和发展这一理想进一步创造了条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进一步加深对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案例评析】“微尘”,从一个普通市民的捐款签名,发展成一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它能够使人们时刻受到熏陶和感染,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于凯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 5 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站在新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建设和规范社会的价值观,进一步确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从而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活力与规范之间的关系。所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这相辅相成的八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精确概括。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对“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宗旨的继承与弘扬。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坚持与呼唤。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对待劳动问题上的根本态度。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概括。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公民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的强调和要求。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中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 三、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付诸行动。我们应在实践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 辱观。 (一)把握“一个根本方向” 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个人的道德实践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人阶级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的主力军。 【案例评析】于凯22年如一日,用心为乘客服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笑对生活,在人民群众的需要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模范作用,他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很好的典型摹本。 第三节 恪守公民道德规范 6 二、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人手,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国公民道德建没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标准。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五)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主要在三个领域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一个是社会公共场所活动的领域,一个是职业活动的领域,一个是家庭生活的领域。相对于这三个活动领域的道德,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三、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人们用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人们所公认并自觉遵守的公共生活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的状况,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公德主要有基础性、共同性、稳定性、继承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所公认并能共同遵守的,用以维护共同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规范主要有以下内容: 1(维护公共秩序。 2(文明礼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越来越摆脱原始野蛮的状态,人和社会的文明水平日益提高。 3(诚实可靠。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4(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 5(爱护公物。 6(保护环境。 7(遵纪守法。 7 8(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四、家庭美德 (一)家庭美德的涵义 所谓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形成的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家庭美德的主要规范 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 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 5(勤俭持家。 6(邻里团结。 【案例评析】人无信则不立。诚信和道义,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实现科学发展的必备要素。“信义兄弟”以最平凡的行为,恪守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这个社会培植了一方道德沃土。 第三章 职业道德概述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与本质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二)职业道德的本质 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本质是:第一,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与职业活动的要求密切相关。第三,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职业道德产生了双重效应。 从积极的方面看: 首先,市场经济能提高职业道德本身的价值,强化职业道德的作用力度。 其次,市场经济有能力为职业道德状况的根本改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再次,市场经济能促使人们的观念更新。 从消极方面看: 首先,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 其次,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 再次,“金钱万能”的影响。 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相比,消极影响还是第二位的。我们承认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建设有某些消极影响,但目的是为了把其限制在最低限度,而绝不是要限制发展市场经济。相反的,我们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职业道德现象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社会群策群力才能克服。 【案例评析】许振超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演绎了当代工人的不凡历程。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中国工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这些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表现出当代技术工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特征和功能 一、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职业性(二)从属性(三)强制性 (四)继承性 (五)实践性 (六)多样性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 面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8 (一)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二)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职业道德可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 【案例评析】“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文花枝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表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她以不惜生命、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忠于职守、服务游客的诺言。“花枝精神”所蕴含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忠于职守、游客第一的职业情操,坚毅刚强、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是人类职业道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次伟大的升华。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职业道德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一切职业道德所共有的一般特征,但又和私有制条件下的各种职业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自己的特征: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之上的。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 (一)职业理想 (二)职业态度 (三)职业义务 (四)职业良心 (五)职业技能 (六)职业纪律 (七)职业作风 (八)职业信誉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1(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促进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首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可以激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其次,许多职业道德规范直接为做好本职工作服务。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助于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助于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作用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四、学习职业道德的意义 认真开展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广大职业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 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职业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学习职业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三)学习职业道德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措施 “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 【案例评析】三位“金牌”工人,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以高超的职业技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品质。 9 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这种职业道德,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从本职岗位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以科学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第四章 职业道德的内容 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职业道德的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和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职业劳动。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即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职业道德领域内的种种职业道德现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新型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新型道德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道德观念、选择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应自觉遵循的道德原则。 1(集体主义原则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 2(集体主义原则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 主人翁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又一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处理职业劳动关系本身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劳动态度是由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的人员提出的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 (一)正确认识职业价值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职业只有作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的希望与追求,并具有为实现职业上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努力的进取精神。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具体形式,也是一个人人生理想的重要实现途径。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确立其职业理想时,总是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事业中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与物质双满足的职业。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顾社会政治理想、个人潜能对职业理想的制约,这种职业理想尽管光辉灿烂,也只能是一枕黄粱。因此,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职业必须与社会共同的政治理想相一致,这是选择职业的现实性要求。其次,职业选择也与个人的身体条件、才华、爱好有关。职业活动是人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掘的表现形式,只有适应个人特征的职业选择才是最佳 选择。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是要避免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盲目性。 (三)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 (四)磨砺职业意志 (五)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案例评析】孔瑞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人专家,不仅自己钻研创新,更重要的在于他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武装自己,注重团队建设,言传身教,带出一支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工人队伍,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要学习他和他的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 10 第二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所谓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中的社会成员和职业团体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体系,即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也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或标准。 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一般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所倡导的首要规 范。 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呢,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2(要刻苦钻研业务,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3(要勤奋工作,尽职尽责。 4(要自觉遵守职业纪律。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1(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础。 2(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职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1(办事公道是各行各业职工都应遵循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准则。 2(办事公道就要做到公私分明。 3(办事要公平合理。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鲜明特征,是为人民服务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体现。 1(心中时时有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2(要充分尊重群众,千方百计方便群众。 3(做到文明服务。 4(勇于对人民负责。 (五)奉献社会 所谓奉献社会是指从业人员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投入到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服务中去。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奉献社会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2(奉献社会是一种人生境界。 3(奉献社会是个人幸福的支点。 4(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 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人,从事的是与国家公务活动、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工 作,业务内容复杂多样,服务对象形形色色,有的在“窗口”岗位上,有的从事默默无闻的 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在职业实践中,不仅要遵循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一般内容,还应根 据职业特点,遵循本岗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热爱本职,优质服务 (二)热情友好,群众至上 (三)真诚公道,不谋私利 (四)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五)钻研技艺,提高技能 (六)开源节流,提高效益 (七)遵守纪律,服从调度 (八)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案例评析】窦铁成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的杰出代表。作为技术工人,他以“岗位就是责任,工作就是奉献”的准绳要求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实践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他把岗位当做施展抱负、服务人民的舞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把同事当做自己的亲人,把知识和技术当做共同的财富,无私奉献,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第五章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第一节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一、道德修养的内涵 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一种个人自我的 11 道德教育和道德改造的过程,是培养道德的自觉性,使个体不断促进自我向善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道德修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道德修养要解决两个主要矛盾,即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要求与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质与先进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 2(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动。 3(道德修养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在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达到一定的境界。其实质就是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准则,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进而形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过程。 (一)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职业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表现出来的带有稳定特征的行为。职业道德品质是由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五种因素构成的。 1(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个人对集体、社会的责任、义务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职业道德认识是一切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的开端。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起点。 2(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是职业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职业道德情感对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和展开具有定向作用。 3(职业道德意志。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也是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否具有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4(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职业道德义务所具有的坚定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强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人们职业道德观念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推动力。 5(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从职业道德认识到行为,再到形成习惯,职业道德修养才可以说达到了比较高级和比较完善的地步。 职业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这五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并且有先后的顺序,它体现了职业道德品质在个人身上的形成过程。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必须经过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整个过程。一种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同时具备这五种因素。如我们说某人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就是说这个人必须同时具有爱岗敬业这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项,其他的因素将是不稳定的,就不能认为这个人已完全具备了爱岗敬业这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但是,这五种因素在个人身上的形成发展往往是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而且也不一定非得绝对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因此,通过职业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境界是职业生活中的人们从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出发,在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的交往和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觉悟水平和情操,代表着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我国的职业生活中主要有雇佣型、尽职型和献身型三种职业道德境界。 1(雇佣型的职业道德境界。雇佣型的职业道德境界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也是人们职业道德修养的畸形产儿。处于这种职业道德境界的从业人员,总是以资本主义的雇佣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职业中自己和领导、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利己主义的道德观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行为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就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利。他们之所以处于这种职业道德境界,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剥削阶级道德观念的残余及影响还存在。同时,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还没有消除私有观念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加之他们不注意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也就没有自觉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12 雇佣型职业道德境界在职工中占极少数。他们只有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个人事业的发展。 2(尽职型的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当前社会中一种中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属于这种职业道德境界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尽职尽责;在处理公私关系时,能够把代表社会和集体的公利放在首位,为社会诚实地、积极地劳动,从社会领取应得的报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愿意多做贡献,少取报酬,维护他人、社会的利益;在思想感情上,他们以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荣,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解放以来,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广大从业者的认真修养,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尽职型的职业道德境界。 应该看到,处于尽职型职业道德境界的人,与献身型道德境界还具有一定差距,他们在对与个人利益冲突行为进行选择时,还常常处于两种不同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之中,还没有在一切事情、问题上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特别是在进行道德的自我评价时,他们只注意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从而使个人在社会的道德评价中不至于受到谴责和否定,有时为社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还多少有些勉强,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自觉自愿。但是,随着自我修养的不断加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也就越来越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会走向献身型职业道德境界的。 3(献身型的职业道德境界。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处于这一道德境界的从业者,虽然同样具有个人的生活需求和利益,有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但是,他们能把这一切完全溶化到集体公利、社会大利之中去,自觉地把献身精神和搞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懂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所以,他们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有利于集体和社会为标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维护集体利益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在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中求得个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固然离不开社会的教育、集体的培养,但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提高的关键还在于自身主观的努力,自身不断加强修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要不断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反省检查,克服自己的不良思想和错误,从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二)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合格人才,需要大批具备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人才,否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许多因素和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自觉用这些职业道德规范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三)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空前伟大的事业,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来从事和完成。没有人们的开拓创造精神,没有人们的奋发进取精神,没有人们的献身精神,这一伟大事业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都有一个长期锻炼和改造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急剧变化,更加迫切需要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观念,不断清除旧道德观念的影响,从而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一代新人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案例评析】李海燕在职业实践中,坚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满怀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表明她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在职业行为中,她坚持“做人凭信义,做工程凭信誉”的职业道德信念,以人民利益为重,警惕腐蚀,拒收贿赂,达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表现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正是她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结果。 第二节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13 一、认真学习,省察克治 (一)认真学习 1(认真读书,求得真知。 2(虚心求教,勤于积累。 3(学习榜样,积极进取。 (二)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也是一种修养方法,旨在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学习和省察克治是紧密联系的。只学习而不内省,犹如水过地皮湿,学习再多也无益处,难以有品德上的提高。只内省而不学习,犹如井底之蛙,不能提高道德认识,难以达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二、知行统一,律己律人 (一)“认知”和“践行”相结合 (二)“自律”和“他律”的统一 “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 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它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 精神境界。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的试金石。 “慎独”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三、积善成德,防微杜渐 (一)积善成德 “积善成德”就是说,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二)防微杜渐 四、长期修养,坚持不懈 【案例评析】职业道德修养根在实践,贵在自觉,重在坚持。盘振玉为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学生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以身作则,并且善于省察自己,敢于承认错误,在学生面前起到了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真正做到了认知与实践相统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做到了22年持之以恒的坚守,因此,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真正的师德标兵,不负“瑶山圣女”的美名。 第三节职业道德教育与评价 一、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促使人们正确履行职业职能,而对其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1(目的性。 2(多元性。3(具体性。4(实践性。5(自觉性。6(重复性。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进行职业观教育,首先,应当教育从业者懂得任何职业劳动都是光荣的,对社会有益的,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轻视某种职业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其次,告诉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是不容易的,要求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劳动本领;国家和人民对任何职业的劳动所具有的意义都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只要肯钻研业务,勤勤恳恳地劳动,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再次,教育从业者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让他们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树立正确、现实的职业理想,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利益同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既为祖国的建设也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2(主人翁劳动态度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以国家主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所以应该教育劳动者,使他们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劳动的主人,他们劳动既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各项生产和劳动,而不应该过分计较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应当首先尽自己的能力去工作和劳动;应该使劳动者相信,我国的物质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应有的报酬。 3(履行职责,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个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是岗位责任。职业责任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纪律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章或制度。应当教育从业者,使之懂得作为一名劳动者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严格的纪律观念的必要性,因为没有劳动者的责任心14 和遵守纪律的观念,生产就无法进行。因此,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心和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甚至比学习某项技术更重要、更艰巨。应该教育从业人员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认真学习本职业的职业责任、岗位责任规定,并养成忠于职守的习惯。也要从法制的角度教育他们懂得玩忽职守的危害性。同时,应该教育他们懂得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使之认真学习、掌握各项职业劳动的劳动纪律规定,做遵守劳动纪律的模范。 4(职业事业心教育。职业事业心是对本职工作的一种强烈责任感和热爱之情。职业事业心表现为热爱本职工作、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业务。对从业者进行职业事业心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错误观念。其次,教育从业者要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态度,不要对本职工作忽冷忽热,拈轻怕重,要养成勤劳敬业的好习惯。最后,还要教育从业者刻苦钻研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提高自己、武装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培养创新精神,用不断有所发明和创造的精神从事本职工作。 5(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指对从业者开展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的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6(职业道德警示教育。职业道德警示教育是通过开展对违法行为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的讨论,给从业者以启发和警示。针对不同行业,选择一些违法行为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从而提高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7(荣辱观教育。在工人阶级中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荣辱观教育,对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1(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来说,属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范畴,是不会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形成。离开了教育和引导,只能产生职业利己主义的道德。人的一生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度过的,因而,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教育、训练对“四有”新人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职业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职业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总体生活的评价。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对职业者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提高劳动积极性,增强事业心,提升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职业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落实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人皆知、人人皆信、人人皆行,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职业道德评价 (一)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 职业道德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善恶评价,它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对劳动者的职业行为作出正当与否的评估,是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环节。对职业道德评价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鉴定、调节、激励、导向、升华的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并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去。 (二)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所谓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衡量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尺度。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判断人们的行为善恶的标准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具体而言,通常有三个层次的标准: 第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标准,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对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第二个层次,体现为 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层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总体趋势的职业道德标准。这样一个标准的道德涵义在于,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善的,反之便是恶的。 (三)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 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 15 自我评价,是从业者本人对自身的职业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 的一种判定。 社会评价,则是社会有机体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方式,典型的形式是 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四)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 1(职业道德评价是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对于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善是恶的判定,需要一个认识和判断的过程。通常在两方面展开,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和从业者自身对其职业行为的道德反思。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认识和判断主要是在职业道德评价中完成的。职业道德评价对行为善恶的裁决、判断,特别是当个人的内心信念成为从业者强烈的责任感时,往往对被评价者即从业者本人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在职业道德评价活动中,从业者还可提高自身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自身的道德意识。 2(职业道德评价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的职业道德活动的内在准备状态。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在长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中反复学习和磨练才能逐渐形成。职业道德评价中所包括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方式,既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手段。社会评价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判断,构成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在环境;自我评价则是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反思,是职业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环节。一个不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职业道德评价可以有效地调节职业内外的人际关系。在职业活动中,个人要面临众多的人际关系,诸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等等。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还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友关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等。在这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过程中,职业道德评价具有很大影响。 【案例评析】江苏省南通市第三医院注重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德治院”,制定了严格的职业纪律,要求医务人员热心服务,拒拿病人的红包,这些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在推行“无红包”制度过程中,医院设立社会监督机制,如病人举报等,实际上也就是接受社会评价的一种途径,而这也正是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之一。 第六章 法律导论 第一节法律概述 一、法律的特征和本质 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法律,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狭义的法律,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一)法律的基本特征 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政治、道德、宗教等)相比,法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但其规定是严格、具体、明确的。作为法的规范性特性,它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许这样行为,对何种行为予以保护或奖励、对何种行为予以制裁等,从而为人们的行为规定出一定的模式。法的概括性,是指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并非具体的人或事,它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反复适用。法的规范性和概括性表明,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或法所界定的范围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受法律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无论是制定还是认可,都与国家权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正是这一特点使法律的效力在形式上具有了普遍性。法律规定的代表国家来制定法律的机关,通常称为立法机关。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立法机关。此外,还规定国务院有制定行政法规,地方省级权力机关有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国家机关有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我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制定法律的权限有着明确的规定。 16 3(法律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法律的本质 法律的本质是指法律相对于其他现象而言的一些基本属性。 1(法律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对法律的本质的科学概括。 2(法律的国家意志性。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但并非统治阶级的意志都表现为法律,只有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才是法律。 3(法律的物质制约性。 综上所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 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 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阶级统治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法律的历史演变 (一)法律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指按照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类型和反映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基本分类。 1(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它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它是建立在奴隶制生产关系之上,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奴隶制法律具有以下特征:?确认和维护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奴隶主阶级意志。?刑罚极其野蛮和残酷。?公开反映和维护等级特权。?保留原始社会某些习惯的残余。 2(封建制法律。封建制法律是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体现封建主阶级意志的法律。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是:?确认和维护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公开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刑罚极其残酷。 3(资本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是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工具。资本主义法律的特征是:?确认和保障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确认和保障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度。?确认和保障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资本主义法律可分为两大法系,即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开始适用的普通法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拿破仑法典为蓝本发展起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总称。法系不是本质分类,而是根据法律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所作的分类。 4(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作为社会主义新型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崭新的法律类型。它是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为前提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三、我国法律的主要渊源 法律的渊源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具体形式。法律的产生方式、制定机关不同,其表现形式和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按照其制定的国家机关的权限及其效力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宪法 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二)法律 这里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除宪法以外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即狭义的法律。前者制定的是基本法律,后者制定的是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采用条例、办法、规定等。国务院各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部门规章,也是法律的渊源之一。 (四)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在本辖区内有效,且不得 17 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其权限内发布的规范性的决定和命令称为地方政府规章,也是法律的渊源之一。 (五)自治法规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基本法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依基本法制定的法律,以及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原有法律,如香港的普通法、平衡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澳门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它们也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 (七)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就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方签订的规定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具有规范性内容的国际条约,以及我国宣布承认或参加的一些已经存在的国际条约,也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之一。 【案例评析】法律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上述案例中,汪某将学生的日记公之于众,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不让学生进教室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当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不能依法享有时,有关国家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权利的实现。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就体现了法律的这一特点。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一部法律,从起草到修改,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审议通过,跨越了13个春秋, 其间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7次审议,大小修改100多次,并向社会广 泛征求了上万条意见,其时间跨度之长、吸纳意见之多、立法决策之慎,堪称空前。 这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它终于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以高票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35页) 物权法的制定,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法律体系,一般讲,是指一国全部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组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以法律形式反映和规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项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习惯上,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作为与宪法相关的法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一般行政法是指有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一般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特别行政法则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民法 我国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所以民法也称为民商法。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18 的总称。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物权法》、《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法》、《侵权责任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目前我国商法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等。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督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我国现已制定《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我国现已制定《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制定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了加强劳动安全保护,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制定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制定了《社会保险法》;为了加强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保护,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规范其活动,制定了《工会法》、《红十字会法》等。 (六)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包括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和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等。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程序法主要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仲裁法》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立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可靠的政治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具体化、法律化、制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我国的法律,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点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在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确认和维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宪法和法律确认和保 障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律,也就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这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十分显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不仅在宪法中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是工人阶 19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从保障人民民主和实行对敌专政方面进一步予以确认和保障。 1(在保障人民民主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确认和保护人民内部的民主。宪法明确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在实行对敌专政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明确规定专政的对象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法律地位,并具体规定要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行为,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它还通过刑法和监狱法对认定犯罪、量定刑罚、行刑和改造罪犯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 (三)社会主义法律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方面,不仅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直接起着组织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更为显著。社会主义法律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人民,要求人们树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正确的劳动态度;树立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做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四)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我国法律不仅执行着广泛的对内职能,而且执行着广泛的对外职能,在促进和保障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案例评析】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是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制定和实施物权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来看,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为基本政治特征,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有本质的区别;它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优良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法治,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或者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它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并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遵循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司法 独立公正原则、人权保障原则。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依法治国 所谓治国方略,是指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全盘计划和战略及策略。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思想,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2月8日党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会上,发表了题为“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于1996年3月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并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在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重要地位的全新的阐述。 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它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原则和领导方式的重大发展和完善。 20 (二)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国”,即依法治国的客体或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法”,是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必须严格按照体现人民意志、集中群众智慧和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来进行,任何个人的意志在未上升为法律之前决不能作为治国的准则。 4(依法治国的宗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依法治国是在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表现为: 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国家生活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外或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3(实现“民主的法治化”和“法治的民主化”。前者是指民主的制度、权利、结构、形式和程序均在法律制度中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完备形态;后者是指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过程均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真正实现广泛的民主。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6(国家的法律秩序稳定,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五、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民主法治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 2(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不可能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民主法治可以奠定诚信友爱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法治的完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诚信友爱地相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主法治是实现诚信友爱的重要条件,诚信友爱本身也是民主法治的一项价值追求。 3(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创造活力。民主法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 21 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4(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没有分歧和裂痕,和谐的社会在于能够运用制度和规则的力量来不断化解冲突,弥合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制度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5(民主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就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 【案例评析】我们当然期望,在危难时刻,所有的人都具备基本的良知和人性,我们也更发自心底期盼所有人都能为灾区的重建添砖加瓦,而不是拆墙卸门,但是现实往往并不完美。灾区的救援和重建,灾民的身心恢复,不容任何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和打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好灾区的法治秩序是抗震救灾不可忽视的重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真正实现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第七章 宪 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2003年3月湖北籍青年孙志刚被广州一派出所收容并惨遭毒打致死的事件,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5月14日,一份题目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建议人在落款处郑重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俞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腾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三人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法学博士。三位公民认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 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请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新华网2003年6 月19日)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告诉我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都必须服从宪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它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以及一系列基本制度,集中反映了国家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一般法律相比又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 2(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程序。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3以上代表通过才能生效。而一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半数以上代表同意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即可获通过。 (三)宪法相关法 22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大多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专属立法权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的法律;二是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律;三是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法律;四是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 目前,我国制定的与宪法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国防法》、《领海和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23
本文档为【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技师考试大纲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5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