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 [] ? ?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 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 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风。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译词]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

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阅读) [] ? ?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 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 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风。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译词]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 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 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 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 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 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13“” 20010 [] 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 之愁。 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 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 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 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 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以天下为己任的 形象和情怀,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语文延伸题备考 [] 1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 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 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 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 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 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魏晋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 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 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历史上许多文人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 虽然也曾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 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 但人们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可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人们还在乎故事, 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大众的关注之外。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没有产生应有的 反响。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 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陶渊明成了热门。 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 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 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 范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或许就因为这几句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热闹的“人境”也能找到安静,关键就在于“心远”。 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 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哲理玄言诗的痕迹。陶渊明让哲理入境,让玄言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晋名士。但 是,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 虑。”(《形影神赠答诗》)大化,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一切依顺自然,因此所有的喜 2 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 (取材于余秋雨同题散文) [思路结构] 陶渊明对魏晋名士的超越 陶渊明在公众视线外生活 陶渊明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陶渊明的选择使大家陌生 陶渊明直到宋代才被关注 陶渊明仰慕融入描写自然 陶渊明安静的关键是心远 陶渊明更高层次思考人生 陶渊明思维一切依顺自然 19.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 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 (10分) [] “ ” 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我一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 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 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 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 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 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 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 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 开人们心头的迷雾,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为之唏嘘叹惋。 []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 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 3 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出兵讨伐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驻兵在城父。 楚王听说孔子就在陈、蔡两国之间,于是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拜见,陈、蔡两 国的大夫们商量:“孔子是个贤达的人,他的批评都能切中诸侯的弊端。近来他住在我们陈、 蔡两国之间,我们这些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孔子的思想。楚国是个大国,来聘请孔子。 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这些主事人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串通起来征发下属把孔子包围在荒郊野地里,孔子一行走不了,粮食都吃完了。随从的弟子们饿 坏了,躺在地上站不起来。而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子路心里 很恼怒地晋见孔子说:“君子难道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境中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在困境中就会不择手段胡作非为。”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子贡怒形于色。孔子说:“端木赐,你认为我是博学并牢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能用一种基本思想把学到东西贯串 起来。”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译文】孔子知道弟子们都有怨气,于是把子路叫来问他:“《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 步呢?”子路说:“或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人们还不够信任我们。或许是 我们还不够聪慧明智,所以人们才同我们为难。”孔子说:“有你说的这种道理吗?仲由, 设若凡是仁人就一定能让别人相信,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设若明智的人就一定能通行 无阻,那怎么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 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译文】子路出去后,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端木赐,《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 步呢?”子贡说:“这是由于先生的理想太高尚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先生您难道就 不能把标准降低点吗?”孔子说:“端木赐,优秀的农民能种好庄稼,但不能保证就丰收; 优秀的工匠能保证巧夺天工,但不能保证得到的人一定满意;君子能尽力使自己的追求趋 于完善,能让它有条有理,一以贯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你不是千方百 计地去修养提升自己的志向而只想获取世人的接纳,赐啊,你的志向可不够远大哟!”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 4 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子贡出去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颜回,《诗经》里说„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却整天在原野上奔跑?。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了这种地步 呢?”颜回说:“先生的理想太伟大了,因此天下才不能容纳您。尽管如此,先生您还是坚 持推行它,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容纳才更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一个人的 理想学说不完美,是自己的耻辱;如果理想学说完美无缺而只是不能被人容纳,那就是当 权者的羞耻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不被容纳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的伟大!”孔子一听称心地笑着说:“颜家的小子,可真有你的!假如你是个大富翁,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译文】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报告情况,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之后,孔子一 行才摆脱了困境。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0010 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 足造成的,这不符合客观情况,表现出在认识理想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不自信。子贡 能认识孔子学说的价值,却希望降低标准以适应客观环境,表现出在坚持理想方面的优柔。 颜回则表现出认识理想,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昂扬的自豪感。子路浅,子贡懦,从不同 方面为我提供了镜鉴,而颜回的睿智和人格令我敬佩,值得学习。 孔子和弟子们面对的困窘,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语文“新课标”就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的体现。它的推行,也面对相当困难的状况。教学、备考和阅卷中的陈旧观 念,利用手中的权力层层阻扰。是“新课标”还不完善吗?那就应该改进;不然的话,我们 就不应怀疑和妥协。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标”被陈旧观念阻挠,正体现着它的先进性、重 要性和必要性,“新课标”被阻挠更能见出陈旧观念的偏狭和顽固,也更应坚定我们落实推 进它的决心。借用颜回的话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阻挠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 然后见“新课标”! [] 王大绩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 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什么。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 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 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5 一个人是会老的。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老人头发花白, 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短亮的竹拐杖。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的旧镜头。 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 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晶莹,如针芒般的阳 光深深刺伤着我,痉挛。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 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冬 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 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 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 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 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天堂。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 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直到起 身离开时,还夸张似的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尘。即便有贫穷的跳蚤,在阳光下也被驱赶得一 干二净。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年人,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在阳 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一定是额头上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 需要阳光的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堆积得发霉,必须在 阳光下暴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 坦荡、明媚;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暗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 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正如阳光的 消逝一样。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亲人们心中 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也朝那个地方怔怔地发愣。以 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 的确,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 但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剩下的你只有看看 的份儿了!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必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 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 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 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作着 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上,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 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 6 (《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显得一派苍茫。 【思路结构】 冬天,父亲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父亲走了,阳光依 然照的地方空落落 冬天,老人们在阳光照得最多处窝聚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引出人生的思考 阳光沐浴着人的一生,由出生到离去 但丁的话,引出人生思考的苍茫心绪 200 10 读了《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我想了许多,也有了一些感悟。文章中描摹的阳光,当 然指自然界的阳光,但也绝不仅指自然界的阳光,它还寓示着真理和正义、理性和尊严、 关怀和爱护……预示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和事物。那位俄罗斯诗人说得多好:“为了看 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对啊,我们在世上要享受阳光,也在憧憬、追求、构建、启迪着美 好和谐。年轻的时候,我们拥有更多的阳光和美好,到年老仍然会回忆留恋这些阳光和美 好。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 是啊,人们总是仰望仙境,祈求上帝。其实上帝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万众一心,应该是可 以创造“阳光最多的”仙境的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酝酿美好的阳光。我一定 要珍惜青春年华,尽情吸吮美好的阳光,使自己的青春更壮丽,也使晚年的阳光更美丽温 馨。 []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此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劳。 [] 苏轼 东风像知道我将要踏着山路出行, 7 特意吹断了屋檐间滴答答的雨声。 晴空的云朵像山岭戴上棉絮帽子, 初升起的太阳像铜锣挂在了树顶。 低矮的竹篱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 溪边柳枝自在摇摆沙底水流清清。 这时侯西山的农家应该最快乐了, 都忙着烧煮青菜犒劳春耕的男丁。 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 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 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 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 ……] [] 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 着稚拙的趣味。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 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新城 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铜钲”这两个卡通式的比喻脱口而出。 这一对比喻的不足在于静滞,欠缺激发读者联想、想象的神韵和魅力。如果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苏轼自己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动态画面、神来之笔相比就逊色了。这也有点儿像同是喻庐山瀑布,徐凝的“白练”就比不上李白“银河”。但是,“絮帽”“铜钲”毕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鱼跃,用“银梭”喻燕飞的拙劣修辞。大致而言,它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文言文阅读] 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 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 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8 [译文]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龙) 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应拨 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魏忠贤 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 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 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 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 “” “ ”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 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 “ ”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 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 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 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 9 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 【注】?关:指山海关。?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 ”“”20010 [] 由黄道周的悲剧和坚持,我想到了“理智”和“理性”的分野。 “”他用的是“理智”的标准。的确,黄道周不识 时务。你看,“魏忠贤用事”,多少人阿附,黄道周竟然“拂衣归”,权臣能不怀恨吗?皇帝 要杀钱龙锡,他反对;皇帝信任温体仁,他反对;皇帝启用杨嗣昌,他还反对:皇帝能不 震怒吗?崇祯帝没有杀他已经是奇迹了,黄道周最终还是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黄道周 的悲剧应验了崇祯皇帝 “性偏执”的评价——这是“不识时务”的悲剧,是不“理智”的悲剧。 “”“”他用的是“理性”的标准。确实,黄道周坚持用客观实际评判政府行为,在他的心里,“理”大于“天”。能坚持这种操守,堪称“完人”——黄道周“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坚持,正是孔孟倡导的“舍生取义”,是“理性”的坚持。 崇祯皇帝要求臣民“理智”的标准,众多臣民“理智”的选择,带来了大明——这汉民族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乾隆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以“理性”评价臣民的标准,将清王朝推向了 鼎盛。 这种“理性”与“理智”的抗争,持续古今。它既是忠义与奸佞的分野,也是烈士与叛徒 的分野。1956年,马寅初校长在北京大学提出“新人口论”,1959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质 疑“三面红旗”,都是“理性”思考的成果,也都引起领袖震怒。在“顾全大局”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彭德怀元帅违心认错,向“理智”缴械;马寅初校长苦思一夜,决定坚守“理性”的阵地,不认错、不检讨。我们理解彭德怀元帅的苦衷,却更赞佩马寅初校长的坚守。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启蒙;人类世界的和谐,也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坚守。今天我们思考黄道周,意义也就在 此。 黄道周的悲剧,是中华的耻辱;黄道周的坚持,是民族的骄傲。 [古代诗歌阅读]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10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 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 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 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 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译词]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寿阳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远望淮河淝水自西流来,依然环绕这座孤城。 遥想乌衣巷内谢石、谢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军容严整。 安坐在帷帐里从容静观符坚骄兵渡河南侵,如惊涛骇浪中凶猛的鲸鱼奔腾。 掉转目光去看那滔滔东流的河水,回头谈笑间,击溃强敌的功业便已告成。 经历千年,八公山下断崖间依然草木丛生,在遥远岁月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历史的峥嵘。 只能独自无目的地观看云层舒卷,波涛涌动,没有地方可以寻到豪杰英雄。 确信谢家子弟劳碌为国不过空成历史;嘲笑自己为什么又生悲怆怀想之情。 想起那位谢东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迈时独自倾听桓伊弹奏的哀婉筝声?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 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 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 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试想,由淝水之战 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 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以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 [?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作怀想的却是“乌衣年少,芝 11 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这些年轻人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饬强 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 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 绰板”,唱“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 [?情感抒发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 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直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精彩演绎。“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排挤,遭打击,壮志难酬,令人不禁想起 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苍凉慨叹。尽管词人目迷肠愁,但慷慨悲歌,句 句国是,并无一词在为个人婉转哀诉。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啊! 王大绩 []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 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 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 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 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 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 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 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译文]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他的祖先从晋昌迁到这里。唐邕从小聪明敏慧, 有才干。起初任神武帝外兵曹直长,因为干练的办事才能受到赏识,被擢拔为文襄大将军 督护。文襄帝去世时,事出仓猝,文宣帝指挥分派将士,以强力威势慑服四方,夜里把唐 邕召去调配各方面事宜,片刻之间就已安排停当。文宣帝很倚重他。文宣帝连年出征塞外, 唐邕必定陪同前往,专门掌管用兵机宜,接受事务敏捷快速。从军卒以上,他们的功绩缘 由,无不熟悉,(文宣帝每一次询问),都能立即回答。有时在皇帝面前考察官员情况,唐 邕也多不用拿名册,(凭记忆)唱名从来也没出过差错。太昌七年,文宣帝在羊汾堤讲习武 事,命唐邕为诸军总节度,又命他做了饮宴习射的监礼官。(这一天)文宣帝亲自拉着唐邕 的手,带他来到太后跟前,坐在丞相斛律金的上位,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又另外赐给他彩缎钱帛。唐邕不仅办事干练明辨事理,而且善于揣摩 12 皇上的心思,因此被委任的职权越来越大。文宣帝曾经对太后说:“唐邕(头脑清楚记忆力强),手上一面写着文书,嘴里处理着事务,耳朵还听着别人的报告,实在是奇才。”一天之中,赏赐给他六次东西。又曾解下自己穿的青鼠裘皮大衣赐给唐邕,说:“我的意思是与卿共御寒冷。”后来皇上又对他说:“高德正对你妄加非议,并且推荐主书郭敬(替代你), 朕已经杀了他。你为国家操劳很多年了,本来想任命你做州牧,也曾经多次命杨遵彦另外 找可以代替你的人,(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找不到,所以就打消了(这念头)。”文宣帝有时斥责那些侍臣,说:“看你们的所作所为,连给唐邕做奴才都不合格。”唐邕就是如此受宠爱礼遇。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 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 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 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译文]唐邕后来被拜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晋阳。武成帝到武军驿时,因醉酒责 怪虞候都督范洪,想要杀他。唐邕劝谏,认为如果不是饮酒施行死刑,就是诛杀全族别人 也无所怨恨;假如实在有大罪,因酒后杀人,恐招来非议。范洪因此得免死罪。唐邕又因 为士兵教练打猎,按照过去的惯例,每年十二个月,每月围猎三次,唐邕认为这样搞得人 马疲困,就(奏明皇上)请求改为每月两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唐邕为政很严酷,但 能压抑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不久被任命为中书监,仍旧任侍中,又升迁为尚书 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 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译文]武平初年,唐邕因判决案件徇私偏袒,被御史所弹劾,而被免官。很久以后, 因为旧恩,又被任命为将军、开府,多次升迁至尚书令,封晋昌王。隋朝开皇初年去世。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 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一次是武成帝因醉要杀虞候都督范洪,唐邕谏 言“因酒杀人,恐招横议”,范洪得以免死。另一次是认为军人田猎过于频繁,造成“疲弊”,请求减少,皇帝也听从了。 这种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邕的进谏是在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 并且前一次通过对比,把道理说得透彻;后一次提出具体改进办法。皇帝能听得进去。另 一方面是,唐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在皇帝那里平素就受信任,得宠爱,被重 用。所以皇帝才会听信他的直言。 这使我也有了两点认识。一点是“出以公心,胆气自豪”。例如,2000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支部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大声疾呼“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 13 真危险”。引起了党和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另一点是“要求秋雨,先行春风”。例如,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灾害面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亲临一线指挥,排忧解难,获得了 普遍的赞誉。这样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地执政治国。两点合一,自会有为。 王大绩 [] 宗 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 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 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 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 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 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 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 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 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 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 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 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 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 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 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 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 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 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 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 14 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 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 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 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 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 领会记得春夏读书乐境 忘情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读书有分-合-分的过程 具体说分-合-分的过程 随意翻阅也是一种乐趣 每晚一起读书最为快乐 补足四时读书快乐的诗 “„?„?” “”20010 []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读书时,每到领会含意,和作者心意相通 时,便会十分快乐,以至于忘记了吃饭;金圣叹读《西厢记》到精妙处,居然“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里形象地表现出读书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被书的内容情感打动,完 全进入书的境界,与书融为一体,以至于忘掉了自己的境界。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在一篇作文里,我记录下了自己醉心阅读的 忘情时刻:“旋亮光色柔和的台灯,掀开世界文学的经典;徜徉在章章节节,陶醉于字字行 行;吟诵时齿颊生香,掩卷处潸然泪下;留连忘情其间,不知东方既白。”是的,事态沧桑,人情冷暖,妙笔生花,入木三分!好的书籍总会令我心灵震撼。文化大师汲取人类智慧的 精华,又加倍地将睿智与广博还给我们。沉浸在这种“读书的至高境界”,也会使我们淬砺思想,升华感情,提升精神境界。 [古代诗歌阅读]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15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元:通“原”。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译词]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 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 天气寒冷道路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 原来是王先生实之来送刘先生克庄。 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 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 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疏狂放, 我们回应说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 200 10 [?]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词人刘克庄自己的形 象。他性情豪放不羁,珍重友情,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词人擎着火把,夜里长途 跋涉,把衣囊都丢掉了,却单单挑着诗囊。这不是一般的马虎,在他的心里,精神生活远 远重于物质生活。词人和来饯行的朋友在风亭欢聚,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 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疏狂,与其说词人是 醉于酒,莫若说是陶醉于臧否文章的忘情谈论——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自画像。 [?]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友人王实之的形象。 他性情珍重友情,豪放不羁,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友人不顾“天寒路滑马蹄僵”,在寒夜赶来为朋友在风亭置酒饯行。在他心里,朋友情分万分珍贵。见到朋友后,没有半 点歧路沾巾的悲切,而是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 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是建立在诗文投合基础上的高雅深情。 与其说这位友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醉于情——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友人画像。 16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延伸题备考示例(古代诗歌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11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