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举报
开通vip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旅游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因此,可以说,发展旅游产业,也就是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之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相关部门如交通、建筑、宾馆、商业、饮食、通讯、日用轻工业和工艺美术等产业都可以因之而...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旅游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强。因此,可以说,发展旅游产业,也就是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展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之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相关部门如交通、建筑、宾馆、商业、饮食、通讯、日用轻工业和工艺美术等产业都可以因之而得到发展,同时对扩大劳动就业,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贵州又是西南古代氐羌族系、百濮族系、百越族系和苗瑶族系等四大族系族际分布的连接点。除上述族系外,汉族以及回、满、蒙古和羌族等民族又陆续进入贵州,使贵州的世居民族逐渐增多,现共有49个民族成分,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其中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等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设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和254个民族乡,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一、贵州具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民族风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四大特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汉族一样悠久,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人文旅游宝贵资源。而由于交通闭塞、地域僻远等客观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存较为完整,在某些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已经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风格,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览会。即使是同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环境的迥异和社会历史等原因,派生出许多不同习俗的支系,给民族民情旅游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从历史上看,贵州原来是几个行政区的结合部(明永乐十一年才设行省),是典型的族际区域,几大族系的民族在这里汇合。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源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它包括彝族、土家族和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和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和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贵州高原的民族节日赋予了新的内容。贵州许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与民族节日活动密不可分。有许多这样的情形:一处庙宇、一片山林、一口岩洞、一座小桥,由于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往往便有“跳场”、“踩山”、“跳洞”、“赶桥”之类节日在那里举行,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在一起。名胜古迹为民族节日提供活动场所, 节日活动又为名胜古迹增加光彩,两者相得益彰,使贵州高原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平添引人入胜的观赏价值,从而也提高了民族节日的文化价值,并引出民族节日的经济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节日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重大开发价值的宝贵资源。 从宏观上看,贵州旅游资源的文化特点可概括为,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木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犹如无字天书;民族节日数量之多,参加人数之众,活动内容之广,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仅用“望远镜”从宏观上看贵州文化旅游资源远远不够,还须用“放大镜”从微观上细看,才能于细微处见精华。 二、民族文化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以及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以往单纯的展示性旅游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旅游的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的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奇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探索古朴文化的风貌,使人们得到新奇的感受;民族文化旅游既丰富了旅游活动,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历史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的趋势和潮流。“文化多样性”一直是联合国倡导的全球性目标。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自始至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目前旅游发展的趋势看,旅游的文化含量越高,旅游产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产业链增值。现代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但是当前我国西部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忽视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这一重要的基础,没有把它作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来抓,因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他们比较重视旅游景观本身的开发,却忽略了旅游产品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诚然,自然风光当然重要,但自然景观背后蕴含的民族人文底蕴更具有神秘性,也更具有吸引力,这才是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在历史发展的悠悠长河中,我国西部不同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各民族相互吸引、接触、交流和互补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西部旅游最独具魅力的一面。西部只有打好文化这张牌,牢牢把握文化这个基础,其旅游产品才有特色,才能真正大量吸引海内外观光客。与此同时,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欣赏和赞美,同样也唤起了当地人对自己母文化的自豪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贵州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意识、体制、资金、基础设施和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都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一)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旅游风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首先,宣传经费少。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业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黔东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少之又少。其次,宣传方向不明确。如在黔东南的民族节日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固定的、长期的和约定俗成的,并且不少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苗族的“姊妹节”有其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可是却被人称之为“东方情人节”,把“姊妹节”叫做“东方情人节”无异于抹杀民族文化特质,为西方情人节打广告、作宣传。 (二)观念缺失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布局广泛,各地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民族文化村,保存原始少数民族建筑和生活习惯,如贵定县盘江镇的音寨已经打造成了布依民族文化村。但在观念上,旅游企业还习惯用传统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只注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浅层次上的开发,而不会积极利用人的主观因素来合理开发资源,更不会想到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层次来发展旅游业。民族风情旅游产品雷同,缺乏差异性,同时,对民俗文化的保护缺失,民居建筑风格遭到极大破坏。在著名的红枫湖旅游景区中的民族村寨,水泥预制板房、木楼、砖混结构房屋混杂,已然成为民居破坏的典型案例。另外在有民俗博物馆之称的镇山村,村寨中的建筑已多为水泥砖混结构住房,人们的穿着完全改变,甚至居于其中的许多青少年已经不了解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在整体上,民情风情旅游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旅游业内部企业互相压倾,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三)旅游资源分散,资金缺乏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及交通原因,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又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等原因,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旅游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政府行为,外资和私企参与较少,使得发展旅游的资金缺乏。旅游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黔东南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仍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资金来源不稳定,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与之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制约着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面临旅游资源被破坏、流失及利用率低等困境。 (四)制度上难以得到突破 在西部这个中国旅游精品高度集中区内,贵州的文化旅游虽有优势但很难发挥出来。以贵州周边的省份来说,云南、湖南和广西的发展速度大幅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旅游业的总收入也大大超过贵州。尽管贵州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但是民族文化的精品极少,资源仅停留在浅层的开发,没有充分地发掘出它的底蕴和内涵。 (五)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差,文物流失、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物流失。我国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而由于对文物的认识不足和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使我国民间文物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如在黔东南凯里市民族一条街和营盘坡等处,流动着一群专门走乡串寨收购服饰、银饰和织绣工艺品等具有文物价值的物品进行非法交易的贩子。二是建设性破坏。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因为相关部门缺乏最基本的美学素养,导致开发时常出现不和谐的败笔。例如,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筑群曾申报世界文化遗址,结果因近年的旧城改造,遗址周围满是高楼大厦,景区氛围已被破坏而遭否定。 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贵州省的实情出发,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主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健全营销网络,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一切力量不遗余力地开展旅游宣传,传统渠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电视、广播、Internet上形成连续宣传阵势。网络宣传要注意信息的效益和实践,选择较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宣传。实施旅游广告策略,对印刷广告、广播广告、影视广告、实物广告、户外广告和人员推销等进行整合,以达到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认同。 (二)转变观念、统一协调、多方参与 贵州旅游业发展迟缓,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落后,把旅游业框限在极为狭小的范围内,关起门来搞“旅游”,行业之间、部门之间戒律森严,门户之见严重阻碍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从事旅游业的地区、行业出于各自利益,不顾大局造成贵州旅游业整体效益低下,许多怪圈仍禁锢着贵州旅游业,使原本能为贵州旅游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名牌产品渐渐销声匿迹。例如位于黔南州的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品位很高,但道路交通状况极差,严重制约着大批旅游者的进入。十多年过去了,道路状况依然如故。究其原因,乃是麻尾县和荔波县因利益所致,缺乏省政府的统一协调。如此因小利而损大利、因局部而 害整体的例子在省内其他地区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由于大旅游观念尚未形成,加之夜郎自大、排斥“异己”之陋习,致使贵州旅游业老在低水平徘徊不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贵州旅游业的真正出路在于加强政府主导协调的功能,转变狭隘落后的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办旅游的大旅游观念,破除门户之见、打破行业戒规,团结一切力量发展贵州旅游业。 (三)大力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民族地区大多财政紧张,不可能对旅游业有大的投入,资金缺乏制约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因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引进外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例如,在民族地区成立旅游股份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加大开放力度,以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赞助,做好联合开发,共同受益。 另外,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饮食、商业、金融、保险、社会安定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内容。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具有潜力的旅游景点成了“一流景点、二流服务”的状况,因此,应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资源的潜力及其连带性效益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四)加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只会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而不会走向消亡。现代化是传统文化的必然生存形式。通过旅游合理地、科学地开发,既可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优秀成分。政府在制定措施和政策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加强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在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传统文化的维护。 (五)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宏扬,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源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地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对于一些即将消失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习俗、民族节庆、舞蹈、戏曲活动和民族的语言、音乐以及实物、文献等,要采取具体的拯救措施。制定各民族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族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在开发的同时又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防止过渡的商业化和伪民俗的出现。 (六)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线路)的设计研究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寻求新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身心得到充分愉悦。贵州的各种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可以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例如以各个地方的特色为主题,每年设定一个旅游年,或开展专项旅游,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着重发掘、提练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和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的旅游路线。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民族地区也加快经济社会的建设步伐,但在旅游开发中,必须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尤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管理技能,开发利用本地区资源,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文化的边缘化和庸俗化。要以当地人以及他们的民族和文化作为主位,动员和促进当地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文化具有消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征,只有充分保护民族文化才能实现既保护了原生态文化,又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本文档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