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 篇一:历史必修二第十课 教案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具体讲述了五个问题: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面对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应该说,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 篇一:历史必修二第十课 教案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具体讲述了五个问题: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6年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面对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应该说,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可以大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初中历史的尴尬地位,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必定受限,所以,问题难度设置应该中等。 1 【学习目标】 1、 (1)识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运用: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调查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通过曲线图、数据统计表等形式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2 3、 (1)学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奋力拼搏的精神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并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 (3)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认识到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不彻底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壮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课时安排】 1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广泛而较琐碎,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 3 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世(来自:WwW.xltkwJ.cOm 小龙 文档 网: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后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结合课本课文引言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4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屏幕投影情境一。 情境一:假设你是一名晚清官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你了解到: 信息一 按《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付清日本2亿两的巨额赔款,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8000余万两。为了筹集这么大一笔款项,清政府加紧在全国征收,放宽了对各种新式工业的控制和民间办厂的限制…… 信息二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其经济改革方面的措施是奖励实业振兴商务。……政府决定带头破除耻于为商的成见,提倡、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清政府还颁布了《奖励工商章程》,凡办1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男爵,办2000万元以上实业者赏子爵…… 信息三《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合作探究】面对此情此景,你忧心如焚,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于是你决定……为什么做此决定? 【引导】你可以从甲午战争后,整体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提出了怎样的措施,其次,要注意你的身份是晚清官员。 【结论】投资近代实业,与西方列强竞争,挽回少许利权 5 等。 【教师】根据以上材料和结论,结合课本总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时间、表现和影响。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 3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6 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此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 (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4、结局: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合作探究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结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 7 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对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讨论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学完短暂春天这段历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短暂春天的逝去,昭示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4 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8 三、曲折的发展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要求学生思考总结从1927年到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现,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3)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工业部门增多:传统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产品出口国外:制成的碱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教师】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 9 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 ?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合作探究】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造成了什么后果, 【结论】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3)表现: 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在华北日本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10 (3)表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 【本课小结】 扼要回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进而启导学生探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历史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 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 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 学案:历史 期数:第20期 时间:2012年5月1 4日 教师寄语: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编写:雷院欣 同智强 领导审核:班级: 组名: 姓名: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对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向 11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探索 【感悟历史】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思考】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走进文本----问题生成评价单 【自主学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和目的 (1)、背景:后,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 时期。 (2)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全国的 战胜敌人。 2(特点:兼有“ ”和“ ”两种特点。 3(主要内容 ?、农业:实行。 ?、工业:全面推行 。 ?、贸易:取消 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 的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2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没有立即改变这一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思想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基本结束后, 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 的 和 。 (2)、列宁等人决定调整政策, 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会议通过《 》 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 政策向 政策转变。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 替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 支配。 (2)、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的 ,并允许 开办小 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方式让外国 资本家经营。 (3)、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 和 。 (4)、分配方面:废除 实物分配制,实行 按劳分配制。 3、特点: 一、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13 在。 4、作用和意义: A、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 定政治形势。到 年,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实施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认识: (1)、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2)、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由于后来的苏共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A、苏联的建立 年12月30日,俄罗斯、 、白俄罗斯和 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简称苏联。 B、列宁逝世,领导地位确立; C、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被逐渐取消。 2、形成过程: 14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实行高度集中的 ,排斥;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的经济体系。 B、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加强管理,摆脱困难。 (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4(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及评价 (1)概念: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评价 A、历史功绩: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特征和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 15 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点拨】 一、比较西方、苏联、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同 A、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C、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的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D、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这种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 义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E、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 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 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走进课堂---问题解决评价单 【合作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哪些不同,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何特点, 3、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实施就是完全错误的。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为 什么, 16 4、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了资本主义,因此是社会的倒退。你是怎么样 认为的, 课后巩固----问题训练评价单 1、以下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C(其实施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 D(其实施使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该政 策 ( ) 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 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4、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 5、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17 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取之过甚 C(片面强调产值、产量,轻、重工业品种单一D(片面集中发展重工业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 ) A(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D(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取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A.苏俄进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引发了1921年春的经济政治危机 C(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D(战争、天灾造成的饥荒使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 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 A(普遍推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粮食税D(恢复私人企业 9、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是 ( ) 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恢复资本主义 D(发展商品生产,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 ( ) A(苏俄加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8 B(早在国内战争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D(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建成 11、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12、苏联工业化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13、阅读下列材料: 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学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94—97页)第 次完成 时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 ) 1.背景(两方面) 2.目的: 3.内容:(1) (2) (3)(4) 4.评价(三条) 5.苏维埃俄国(时间: 苏联(时间: 俄罗斯(时间: 二(新经济政策 19 1.原因: 2.内容:(五条) 3.作用: 4.新经济的实质: 三(斯大林模式 1.发展经济模式的表现:(4条)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的: 3.农业集体化的目的: 4.农业集体化运动评价:(2条) 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3+5) ) ) ) 20
本文档为【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十课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8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