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朝服饰的特点

举报
开通vip

清朝服饰的特点清朝服饰的特点 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 清代服饰清 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 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 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

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朝服饰的特点 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在清朝中有反映,而农耕民族注重审美观,崇尚娴静,舒适,衣服较宽松,... 清代服饰清 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 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 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 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 “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 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 样,多用于官员朝服。本土为领衣实物。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清朝中叶,汉族 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 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 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图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袄裙的妇女。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 发饰 , 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 髻为尚。以后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末,崇尚梳辫,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后逐渐普及。满族妇女发式,大多以为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 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普通满族妇女,多为 “叉子头”式,也称“两把头”、“把儿头”的。后来,受汉族影响,一般都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 状,俗称“一字头”。到了清末,这种发髻越来越高,逐渐变成“牌楼式”的固定装饰,只需套在头上,再加一点花朵即可,名为“大拉翅”。汉族妇女服饰,初期 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 礼服。而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为袍衫(旗袍),不过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 论清朝服饰的特点与变迁(2006-11-12 15:32:17) 论清朝服饰的特点与变迁 清朝入关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十一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汉人的强烈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所谓“十不从”的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的,,,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年)后,列强侵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清朝男子的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朝带、朝珠、端罩、衮服等等(朝冠和朝服是大朝、大祀时穿的。大朝就是朝会(清朝沿袭明代的朝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每逢皇帝继位、大婚、册立皇后和元旦、冬至、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的日子,皇帝就穿朝服,百官文武也都按品级穿朝服( 皇帝的朝服是明黄色,披领及袖用石青色,祀天时用蓝色,朝日用红,朝月时换成月白色,领及袖的边缘用片金,冬季用海龙紫貂滚边,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有行龙五条,右衽一正龙,襞积前后九条团龙(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四章(期间以五色云布列空隙,下幅用八宝平水(龙袍有棉、夹、纱、裘四种,随季节寒暖更换( 朝冠(冬冠是用薰貂和黑狐皮制作的,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冠顶共分三曾,用四条小金龙攀附如支撑,冠体上缀朱纬,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夏冠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冠形呈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正面装饰小金佛,前后有东珠,,颗,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 朝带(共有两种,一种是带上有龙文金圆板,一种则是龙文金方板,带色为黄色,大典礼用圆板(带上饰红蓝宝石、绿松石,每具围带有东珠五颗,珍珠,,颗(另外还结有佩囊用来装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带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祭天的带饰青金石,祭地的束带饰黄玉,朝日时用珊瑚带,朝月则束白玉带(吉服带和常服带也有方板和圆板,装饰珠玉杂宝并无一定,随皇帝任意去用。行带是用牛皮制的,锦金花纹和明黄色为明黄,比一般常服带要宽些( 朝珠(清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冠上饰的佛头和项间悬的朝珠,都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须胸前挂朝珠(朝珠是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还有佛头、纪念、大小坠等装饰混杂期间(一般是典礼和祭祀时悬带( 吉服(也称彩服,一般用于典礼(如慰劳将士、受俘、赐大臣饮宴、及祝寿等活动(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紫貂皮制成(冠形似朝冠,上缀朱纬,冠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枚(夏日用玉草或藤竹丝制成,用红纱绸衬里(吉服的端罩是冬天穿的外套,用紫貂皮制或黑狐皮制的,满语称:褡忽:(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祀天坛及元旦时各处行礼,随从官员也都要穿褡忽,下着貂朝裙( 常服(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常服的冠是用红绒结顶,论其价值才合清朝铜钱几百文,但去非常尊贵,皇子皇孙用红绒结顶冠作为礼服,贵族则只有近支的亲王、贝勒,蒙皇上赏赐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尔有蒙赏戴的,但不准作常戴,如编撰明史的张廷玉曾蒙黄瓜地特旨,准于元旦日戴红绒结顶冠,当时人以为是莫大的恩宠,常服褂子用石青色,左右开裾,衣饰花纹并无一定,可自行选择( 行服(行服是皇帝出巡、行幸、或出征时穿的,衣服的颜色和纹饰没有严格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冠的形式如同常服冠,用黑狐或黑养皮、青绒制成,夏季用藤竹丝,顶和梁都用黄色,前缀一枚珍珠,行褂是石青色,马褂,长度与坐姿取齐,两袖的长度至肘(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见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0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 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清朝册立皇后分两种,一是皇帝行大婚礼后册立的;一种情况是皇帝在继承皇位前已婚,继位后将原嫡福晋册封为皇后(皇帝的大婚礼非常隆重,选皇后议婚时,要经翰林院写册文、礼部选金册、金宝、备办礼物,选定吉日,再差使臣到皇后家纳彩礼(清人记述光绪的大婚礼。在给皇后的彩礼中,有不少衣着穿戴的物件(如帽围一九一匣,领围一九一匣,各色绸缎九尺(三匣)各色福覆一九一匣等等( 皇后册封时穿的礼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顶是三层,每层一颗大东珠,珠下一只展翅金凤,帽周围有金凤七条,嵌有猫金石、珍珠等(帽后垂金翟,上面装饰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颗(戴在项前的金圈称为金约(胸前贯珠下垂,总计珍珠三百二十四颗,间以各种珍宝(左右耳饰各三具,每具金龙衔二珠(皇后的朝珠是三盘(朝褂形似坎肩,石青色底,前后绣两条立龙(下幅绣八宝平水,襞积(衣褶)下绣万寿万福字文,除去前后二条立龙,上面还有正龙四条(再一种在腰间绣四条行龙,下幅绣八条行龙,无字文,无平水(朝袍也有三种,都是明黄色,披领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马蹄袖,不是传统的水袖(三种朝袍的差别主要是有无襞积,和龙的形态不同,朝裙,上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缎,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纱织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冠服与皇后相同( 皇贵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龙袍、龙褂与皇后基本相同,差别仅是冠的装饰珍珠树不同(冠的翟尾(步摇)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颗(金约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颗,此外无差别(皇贵妃以下尚有妃、嫔二等,妃的朝冠顶是两层,只有两东珠两金凤,上端衔猫眼石,珍珠数比贵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贵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龙袍、朝裙等均与贵妃相同。嫔(朝冠两层,无金凤,以金翟承东珠两颗,翟尾垂珠较妃减少十六(朝褂则与妃同(朝袍和龙袍都不是明黄色,用的是香色( 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二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 中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横插一大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一绺,在扁方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外观头顶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横插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在道光以后,妇女以双架插发髻,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逐渐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在旗头上面还要再加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一旁垂丝涤( ?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 ?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 ?褂襕: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这种坎肩系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开气、两侧开气至腋下,前胸及开气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周身加边饰,两腋下个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 ?衬衣: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氅衣:与衬衫款式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衬衣无开气,氅衣则左右开气高至腋下,开气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 ?围巾: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二寸、长约三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 ?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 晚清时期,汉满服装相互交融,汉满妇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 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代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一口钟:又名斗篷,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 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 的,花巾一九一匣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 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 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 什么时装可言! ” 在物质生活中,衣冠服饰是衣食住行之首,它最显著、最充 分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有 极其强烈的反映,这在中外概不例外,在中国又与礼制相结合, 并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 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 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这是华夏族的传统。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这既有重视仪容的方面,也包括用服装区分尊卑贵贱这一套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使森严的等级管制深入到穿衣戴帽,在华夏文明中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这是中国服饰制度的特色。 所以清王朝对明朝服制的变更,对华夏族的衣冠形成冲击,却从未动摇华夏族的衣冠之治,因为在华夏族的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不仅仅是生活的消费品,也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这是物质的也是身份、地位的社会待遇,所以衣冠之治实际上是衣冠之别,有关种种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细部,维持森严的阶级统治。所以清王朝服饰变更的是形制,而不是它的实质性内容,而形制也是为了压抑和淡化汉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清人的统治。正是因为如此,清王朝继承、强化了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并掺进民族压迫意识,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这也意味着当清王朝统治走向衰微,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地步,必然要在服饰方面再起风波。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1(马褂 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禊,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 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啸亭杂录》说福色出自福安康)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夏天则流行棕色纱制的马褂。深青色大袖对襟马褂,则可作为一般场合的礼节性服装。康熙时有一种长袖衣身较长不开禊的马褂,保暖性好,有“阿娘袋”、“卧龙袋”之称,民间年老者多穿之。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配。右衽大襟马褂,及两袖同异色拼制的背心式马 褂,均为便服。嘉庆年间,马褂有如意头镶边的,至咸丰、同治年间, 流行蓝、驼、酱、油绿、米等色,用大沿镶边,至清末光绪、宣统时, 用宝蓝、天青、库灰色铁线纱、呢、缎等做短到脐部以上的马褂,在南 方尤为风行,甚至用大红色的。面料一般用二则、四则、六则团花,折 枝大花、整枝大花、大团素、喜字等纹样的暗花缎、暗花宁绸、漳绒、 漳缎等。冬天则流行翻毛裘皮马褂。 2(马甲 马甲即背心、坎肩,也叫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多纽式的马甲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这种马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单、夹、棉、纱都有。马甲四周和襟领处都镶异色边缘,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苏州地区先前流行黑色,后来 也用其他诸色。奴仆所穿马甲以红、白鹿、麂皮制作,以其牢固。 3(袍、衫 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甲午、庚子战争之后,受适身式西方服式的影响,中式袍、衫的款式也变得越来越紧瘦,长盖脚面,袖仅容臂,形不掩臂,穿了这种袍衫连蹲一蹲身子都会把衣服挣破。《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例如陕西产的姑绒被用来作单衫,而细薄的轻纱反被用来作棉袍、夹袍。谚语有“有里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 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4(衬衫 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缝接而成的,称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 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5(短衫短袄 有立领右祍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动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裈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冬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 住腿后上部及臀部,北方男女都穿。 6(瓜皮帽 瓜皮帽系沿袭明代的六合统一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帽作瓜棱形圆顶,下承帽檐,红绒结顶。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沿或红、青锦线缘以卧云纹,顶后有的垂有红缦尺余。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到咸丰时,帽顶变尖,叫做“盔衬”。有的用毛皮做帽檐,叫做“困秋”。中浅而缺者叫做“兔窝”。胎软而折叠收于怀中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戴时将帽向前额倾斜。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一般内衬红布,服丧者帽用黑或蓝、帽顶 结子用白。为皇帝及士大夫燕居时所戴。 7(毡帽 毡帽为农民、商贩、劳动者所戴,有多种形式。?半圆形,顶部较平。?大半圆形。?四角有檐反折向上。?帽檐反折向上作两耳式,折下时可掩耳朵。?帽后檐向上,前檐作遮 阳式。?帽顶有锥状者。 士大夫所戴者,用捻金线绣蟠龙、四合如意加金线缘边,有的加衬毛里,为北方及内蒙 古一带所戴。 8(风帽 风帽又名风兜、观音兜。多为老年人所用,或夹或棉或皮,以黑、紫、深青、深蓝色居多。清末上海等地用红色绸缎或呢料作风帽,有的再加锦缎为缘。风帽戴于小帽之上,老太 太,老和尚、尼姑亦戴黑色风帽。 9(拉虎帽 拉虎帽即皮帽,脑后分开而以二带系之。另一种脑后不分开的名安髡帽。或帽身用毡, 左右两旁用毛,下翻可以掩耳,前用鼠皮,也叫耳朵帽,原为皇帝、王公所戴。 10(孩童帽 帽顶左右两旁开孔,装两只毛皮的狗耳或兔耳朵,以鲜艳的丝绸制作,镶嵌金钿、假玉、八仙人、佛爷等,帽筒用花边缘围,称狗头帽、兔耳帽。有的前额绣上一个虎头形,两旁与 帽筒相连,帽顶留空,称虎头帽。 (二)清代女子一般服饰 清代初统治者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妇女服饰,已见前述,至嘉庆十一年又下谕:“倘各旗满洲、蒙古秀女内有衣袖宽大,一经查出,即将其父兄指名参奏治罪。”嘉庆二十二年又谕:“至大臣官员之女,则衣袖宽广逾度,竟与汉人妇女衣袖相似,此风渐不可长。” 故满族妇女的一般服装,亦与汉族妇女保持一定距离。 1(旗髻 旗髻系指两把头、大拉翅等满族头髻而言。据《阅世编》记载,“顺治初,见满装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旧京琐记》:“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平髻,就是将头发自头顶中 分为两绺,于头顶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间 横插一大扁方,余发与头绳合成一绺,在扁方 下面绕住发根以固定之。外观头顶像一字,也 像一柄如意横置于头顶上,因此,有两把头、 一字头、如意头种种称呼。 在道光以前,在两平髻中还插有支发的架 子,得硕亭《草珠一串诗》:“头名架子太荒 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诗下自注:“近时妇女 以双架插发际,挽发如双角形,曰架子头。” 台湾《历史女袍服考实》(台北中国旗袍研究 会出版、王宇清著)记载说,两把头梳法,先将长发向后梳,分为两股,下垂到脖子的后部,再将两股头发分别向上折,折叠时一边加黏液,一边复压使之扁平,微向上翻,余发上折合为一股,反复至前顶,随用头绳(红丝线或棉线绳)绕发根一圈扎结固定,其上插扁方,余发绕扁方上,使扁方与发根之柱状合成“T”字形。前戴大花卉及珠结,侧面垂流苏。梳髻所用黏液是用一种“蚊子树”的木刨花泡水,就会变成黏液,民间妇女也都使用这种木刨花泡水作梳发之用。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不断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就是指这种戴扇形冠的头饰。在旗头上面,还要再加 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一旁垂丝缚。 2(马褂 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的)、舒袖(袖不及手臂长的)两类。衣身长短肥瘦的流行变化,情况与男式马褂差不多。但女式马褂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后妃所用者也是由宫廷画师先按主子的意向画样,由内务府发交各地制作。有的画样是按原大尺寸画的,有的是按比例缩小画成小样,再附原大的纸样(即裁剪图)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一批清宫的马褂设计图样,内有一份光绪年间的“整枝金银海棠石青缂丝马褂”(黄箴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原名)的图样,实大尺寸为身长70.5厘米,半袖通长91.3厘米,袖口宽35.5厘米,下摆42.5厘米,中云头高32厘米,侧云头高25厘米,外边侧6厘米,外边下5.3厘米,内边1.8厘米,腋下宽37厘米,腋上宽36厘米,领托边6厘米,领托云头高27.5厘米。花纹实际是满地散排的折枝海棠花。只画出马褂前身右半侧原大的结构款式,将领托及领托右侧的一部分加染色彩,其余部分为单线勾描。此外还有“桂花兰花马褂”、“金银墩兰马褂(宝蓝地)”、“蝴蝶马褂(石青地)”、“金万字地藕荷色喜字百蝶马褂”、“三蓝百蝶马褂”、“桃红碎朵兰 花马褂”、“玉色整枝海棠马褂”……等画样。 各地织造官员照画样织制完工之后,一面将衣服呈解进京,一面将所花费的工料银两开支情况造具黄册呈报皇帝。例如同治九年正月初九日,皇帝大婚礼处传管理苏州织造兼理浒墅关税务臣德寿派办御用缂丝、纱、江绸朝袍、龙袍、龙褂等30件。皇后妆奁应用缂丝、江绸朝袍、朝褂、朝裙、龙袍、八团袍褂等66件。内廷主位应用红江绸蟒袍15件。备赏应用各色缂丝、江绸蟒袍、龙袍、褂144件。皇后妆奁应用各色缂丝、绣、绸、纱、缎氅 衣、衬衣24件,舒袖衬衣12件,半宽袖衬衣12件,褂襕8件,马褂8件,紧身8件,逐项办齐呈解后,造具黄册呈报核支银两,其中一件藕荷透缂钩金三蓝百蝶马褂1件,身长2.2尺,共合缂丝23方。用缂丝匠414工,每工银二钱五分,该银130两5钱。元青透缂钩金边三蓝百蝶马褂边1份,白透缂钩金三蓝百蝶马褂袖1副,共合缂丝11方5寸。用缂丝匠270工,该银51两7钱5分。以上缂丝马褂面随边、袖一件,共工料银193两 7钱3分5厘。 又石青江绸细绣钩金五彩大蝴蝶马褂1件,身长2尺3寸,地子合用2尺8寸宽加重石青江绸1丈,净绣19方2寸,绣匠422工,四分工,每工银2钱6分,该银109两8钱2分4厘。边里地子用元青江绸4尺5寸,雪白江绸3尺,共织7尺5寸,净绣9方6寸。绣匠210工,该银54两9钱1分2厘。以上绣江绸马褂面随边绣1件,共工料钱 227两3钱1分4厘。 3(坎肩 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为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多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半臂,汉时名绣〓,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吴语称为马甲。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鹤、凤凰、寿字、喜字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义。清中后期,在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旒苏串珠等为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光绪年间设计的慈禧紧身画样六件,附有白鹿皮条,上墨书“慈禧衣服样六件”。黄箴墨书“光绪三十年二月三十日喜寿交老佛爷锦身衣裳样六件,系如意馆画,着浮收听要随湖内,特记。”六件花样为:品月地雪灰竹子、雪青地湖色竹子、酱色地绿竹子、茶色地品月竹子、白地寿山竹子、藕荷色地水墨竹子。图案布局匀当,形象写实生动,色调雅致。样子尺寸为:身长 73厘米,肩宽40.5厘米,袖窿深36厘米,边宽7厘米至7.5厘米。 4(褂襕 褂襕为妇女们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这种坎肩系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身开禊、两侧开禊至腋下,前胸及开禊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头。周身加边饰。两腋下各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后褂襕黄册记载有石青缎细绣金银墩兰花五彩百蝶褂襕1件,身长4尺4寸,地子合用2尺2寸宽加重石青缎1丈8尺4寸,净绣19方5寸,绣匠351工,每工银2厘6分,该银91两2钱6分。边地子用元青缎6尺8寸,净绣7方8寸,用绣匠140工,四分工,每工银2钱6分,该银36 两5钱4厘。以上绣缎褂襕面随边1件,共工料银210两9分6厘。 5(衬衣 清代女式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禊、有五个纽扣的长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的为多。周身加边饰、晚清时边饰越来越 多。常在衬衣外加穿坎肩。秋冬加皮、棉。 6(氅衣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小异是指衬衣无开禊,氅衣则左右开禊高至腋下,开禊的顶端必饰云头;且氅衣的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尤以江南地区,俗以多镶为美。据江苏巡抚对苏州地区的风俗衣饰《训俗条》中称:“至于妇女衣裙,则有琵琶、对襟、大襟、百裥、满花、洋印花、一块玉等式样。而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杆、牡丹带、盘金间绣等名色,一衫一裙,本身兰价有定,镶滚之外,不啻加倍,且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一衣仅有六分绫绸。新时固觉离奇,变色则难拆改。”大约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以镶滚花边为服装主要装饰的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在氅衣的袖口内,也都缀接纹饰华丽的袖头,加接的袖头上面也以花边、花绦子、狗牙儿加以镶滚,袖口内加接了袖头之后,袖子就显得长了,而且看上去像是穿了好几件讲究的衣服。加接的袖头摩脏了又可以更换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清代的氅衣成件面料、氅衣实物、氅衣画样,花式繁多,纹样内容设计均含有吉祥的含义,如折枝桂花、兰花,题为“贵子蓝孙”。葫芦蔓藤题为“子孙万代”。双喜字百蝶题为“双喜相逢”。喜字蝙蝠、磬、梅花,题为“喜庆福来”。水仙、团寿字,题为“群仙祝寿”。双喜字、莲花,题为“连连双喜”。福字、桃子、天竹,题为“福寿天齐”。团寿字、灵芝、飞鹤、竹子,题为“群仙祝寿”。团寿字、海棠、蝙蝠,题为“寿山福海”。字地上整枝杏花,题为“红杏万年”。卍寿字、香椽、扇子配四季花,题为“福禄善庆”。凤纹、竹、兰、菊、梅,题为“凤鸣春晓”。松、竹、梅,题为“岁寒三友”。瓜和蝴蝶,题为“瓜瓞绵绵”。五个蝙蝠围着圆寿字加水仙,题为“五福寿仙”等等。慈禧太后在一般场合,都喜欢梳大拉翅,穿宽裾大袖的氅衣。她常常亲自指点如意馆画师修改服装小样,她最喜欢的氅衣花纹是竹子、藤萝、墩兰、牡丹、芍药、栀子花、海棠蝴蝶、百蝶散花、圆寿字等。光绪十三年闰4月14日,慈禧太后为筹办光绪帝大婚礼,着大婚礼仪处传旨苏州织造府派办的一批皇后妆奁应用服饰中,就有明黄透缂整枝藤萝花氅衣,身长4尺4寸,共缂丝38方4寸,用缂工691工,每工银2钱5分,该银172两8钱。元青透缂整枝藤萝花氅衣边1份,白透缂整枝藤萝花氅衣袖1副,共合缂丝13方4寸。以上共用工料银290两1分7厘。又明黄缎细绣钩样金兰花桂花氅衣1件,身长4尺4寸,地子合用2尺8寸宽加重明黄缎2丈3尺。随边袖1件,共工料银376两4分7厘。又实地纱细绣金梗整枝桃花氅衣1件,身长4尺4寸,地子合用料2丈3尺,边袖地子合用料6尺5寸, 共工料银397两5钱5分9厘。 7(围巾 在穿衬衣和氅衣时,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2寸,长约3尺的丝带,丝带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 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讲究的还镶有金线及珍珠。 8(裙子 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时期,汉满服装 互相交流,汉满妇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襕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 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 百褶裙:前后有20厘米左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有的各打50褶,合为百褶。也有各打80褶,合为160褶的。每个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 镶边。 马面裙:前面有平幅裙门,后腰有平幅裙背,两侧有折。裙门、裙背加纹饰。上有裙腰和系 带。 襕干裙:形式与百褶裙相同,两侧打大折,每褶间镶襕干边。裙门及裙下摆镶大边,色与襕 干边相同。 鱼鳞裙:形式与百褶裙相同,因百褶裙的细褶日久容易散乱,后来以细丝线将百褶交叉串联, 若将其轻轻掰开,则褶幅展开如鱼鳞状,故名。 凤尾裙: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说扬州乾隆初年民间时装,“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肩附云肩,下身为裙子,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这第三种凤尾裙,在戏曲服装中称为“舞衣”,在生活服装中也作为新娘的婚礼服用。 红喜裙:为新娘的婚礼服,式样有单片长裙及襕干式长裙,以大红色地绣花,与大红色或石 青色地绣花女褂配套。红喜裙在民国时期仍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女婚礼服。 玉裙:为乾隆时民间流行的一种裙式。《扬州画舫录》卷九:“近则以整缎褶以细裥道,谓 之百褶。其二十四褶者为玉裙,恒服也。” 月华裙、墨花裙:每一裥中五色俱备,似姣月晕耀光华。可能为喷染而成。后来苏州生产一种用同类色的经丝牵排成由深到浅的晕色经丝织成花缎,名“月华缎”,是本世纪30年代流 行面料。清代用喷染法“弹墨”制作的“墨花裙”,别致淡雅。 粗蓝葛布裙:为满族下层劳动者所穿的裙子,据《故宫周刊?汉译满文老档拾零》记述,努尔哈赤于天命八年(公元1633年)六月发布的一次命令中曾提到,“无职之护卫随侍及良民,于夏则冠菊花顶之新式帽,衣粗蓝葛布裙,春秋则衣粗布蓝裙。”此种穿粗蓝葛布裙的习俗,在我国汉族劳动人民中及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有,汉族民间不仅用粗蓝布做裙子,而且 用蓝印花布制作裙子。裙式有蔽膝裙、中短裙、长裙等。 我国西北、西藏、内蒙古、西南、海南、浙闽的广大地区,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裙装工艺、质料、样式更为丰富,是我中华服饰艺术库府中的重要财富。对于发展民族服饰 艺术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云肩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之,元代仪卫及舞女也穿。《元史?舆服志》一记载:“云肩,制如四垂云。”即四合如意形,明代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璎珞,周垂排须。慈禧所用的云 肩,有的是用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1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 10(一口钟 一口钟又名斗篷。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男女都穿,官员可穿于补服之外,但蟒服不许用。行礼时须脱去一口钟,否则视为非礼。妇女所穿一口钟,用鲜艳的绸缎作面料,上绣纹彩。里子讲究 的以裘皮为衬。 11(戏衣 戏衣一般都用明代传统形式,很多做工讲究,纹饰精美,故宫保存的戏衣中,有一些和 生活服装相近的如女帔等,极有借鉴的意义。
本文档为【清朝服饰的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