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应热处理-mm

感应热处理-mm

举报
开通vip

感应热处理-mm感应热处理 1.1、感应加热物理基础:将金属导体放在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中,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在导体中产生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的感应电流(涡流),利用在该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其加热的方法称之为“感应加热”。 1.2、感应加热的物理现象:以下4种 1.2.1、集肤效应:也称趋肤效应或表面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一导体时,导体截面上各点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当交流电通过导体时,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较大,导体内部的电流密度较小。当高频率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截面上的电流密度差更加增大...

感应热处理-mm
感应热处理 1.1、感应加热物理基础:将金属导体放在通有交变电流的线圈中,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在导体中产生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频率相同的感应电流(涡流),利用在该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其加热的方法称之为“感应加热”。 1.2、感应加热的物理现象:以下4种 1.2.1、集肤效应:也称趋肤效应或表面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一导体时,导体截面上各点的电流密度是均匀的。当交流电通过导体时,导体表面处的电流密度较大,导体内部的电流密度较小。当高频率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截面上的电流密度差更加增大,电流主要集中在导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 1.2.2、邻近现象:两邻近导体,如两汇流排或感应器的有效加热导线与被感应加热的零件,在有交变电流通过的情况下,由于电流磁场的相互作用,导体上的电流将重新分布,这种现象称之为邻近效应。同向电流主要集中在两相邻导体的外侧;反向电流主要集中在两相邻导体的内侧。两导体离的越近,效果越明显。 1.2.3、圆环效应:圆环形的导体通入交变电流时,最大电流密度分布在环状导体的内侧,这种现象叫做圆环效应。圆环效应使感应器的电流密集到圆环感应的内侧,对于加热零件的外表面有利。但对加热零件内孔时,该效应使感应器中的电流远离加热零件的内表面,对内孔加热十分不利。 1.2.4、导磁体的槽口效应:一根矩形截面的导体,装上由硅钢片叠成的导磁体体的槽口中,当导体通有交变电流时,电流集中在导磁体开口的导体表面,这一现象称之为导磁体的槽口效应。导磁体的槽口越深,电流的频率越高,则导磁体的槽口效应越强烈。利用该效应可以克服导体的圆环效应将电流驱逐到圆环导体的外表面,在加热内孔和平面类零件时,强化了邻近效应,以提高感应器的加热效率。 1.3、电流透入深度:由于集肤效应的作用,导体或零件中的电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工程上规定,从表面电流最大值处(I0)测到1/e I0处的深度为电流的透入深度。钢在居里点(770℃)以下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冷透入深度,在居里点以上的电流透入深度称为热透入深度。 1.4、加热方式:以下2种 1.4.1、透入式加热:零件在加热时,电流的热透入深度大于淬硬层深度,淬硬层得到的热能全部由涡流产生,整个层中的温度基本上是均匀的。该方式适用于设备的频率和功率较高,而淬硬层深度要求较浅的零件。 1.4.2、传导式加热:零件加热在时,电流的热透入深度小于淬硬层深度,淬硬层得到的热能只能在热透入深度内由涡流产生,超出这一层的金属,其温度的提高完全依靠表层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实现。该方式适用于设备的功率较低,而淬硬层深度要求较深的零件; 利用感应加热方式实现的热处理过程称为感应热处理。 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进行工件的局部或整体的感应淬火、退火、正火、回火及调质处理。 用途:在现代汽车制造技术中,感应加热还用于熔炼、钎焊、毛坯加热(透热)、热装配、金属件粘结后的固化、涂料的干燥等多种领域。 2.1、锻造毛坯透热 主要用于各种汽车零件(如曲轴、连杆、钢板弹簧、冲焊桥壳、各种齿轮等零件)的锻造毛坯的透热。 优点是加热效率高、温度控制精度高、毛坯的温度均匀性好、设备占地面积小、节能、 可改善工作环境。 2.2、铝镁合金半固态铸造 有色金属的半固态成型技术是将金属加热到固液混合状态,利用高压将熔融金属射入型腔内,通过铸造或压力加工的方式成型的技术。在该工艺中广泛采用感应加热技术,其优点是加热速度快、节能高效、零件成型后的成分和组织均匀性好、机械性能好,且工艺设备符合环保要求。在汽车制造技术先进的公司用于铝合金及铝镁合金的零件成型。 2.3、热处理 为了提高汽车零件的疲劳性能及耐磨性感应淬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零件有曲轴、半轴、凸轮轴、贯通轴、变速叉、变速叉轴、导块、摇臂、摇臂轴、转向齿条、花键轴叉、输出突缘、轴头、球头销、转向节等零件;汽车零件的局部感应退火可以改善渗碳零件的机械性能,主要是降低零件的脆性、提高韧性,在主动齿轮——减速器的螺纹退火中应用较多,取代了传统的铅炉加热,改善工作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2.4、铸造熔炼 主要用于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铝合金、黄铜等合金压铸件)的熔炼、保温。 优点是加热速度快生产率高、温度均匀性好、设备投资少、液态金属的成分均匀性好,可以提高铸件的质量。 2.5、汽车零件粘接后感应加热固化 在使用热硬性粘接剂将汽车零件(金属与金属、金属与橡胶、金属与玻璃等)粘接后需要通过加热使粘接剂固化。 优点:没有焊点,不破坏防锈层,粘接剂在起到密封的同时还可以减小振动。采用感应加热技术可实现局部加热,具有节能、高效、零件的变形小、质量稳定的特点。 用于:在汽车制造技术先进的公司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汽——大众现生产的车型中捷达、保来、凯迪已有20套该设备在用,主要用于车门、行李箱盖及发动机盖的粘接后的固化处理,并与自动生产线相连。以上设备全部是引进技术,目前国内尚未开展该项技术的研究。 2.6、焊管 2.7、感应加热钎焊 主要用于各种汽车零件的钎焊(如钢铁材料与钢铁较少材料、钢铁材料与铜材、铜材与铜材)的钎焊。 优点是加热速度快、温度均匀性好、可实现局部加热零件的热影响区小、易于实现自动化与生产线相连。 2.8、铝缸体铸铁缸套感应预热 利用感应加热方法对铸铁缸套进行预热,能够保证预热温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可以提高发动机铝缸体铸铁缸套与铝缸体之间镶铸造质量,并达到了节能高效的目的。 2.9、双频感应淬火技术 2.10、齿条接触式感应淬火技术 感应热处理优越性: ●节能——内部感应电流直接加热,能量转换过程损耗少 ●环保——降低水资源污染,降低空气污染,生产环境清洁 ●提高性能——细化晶粒,提高强度 ●高效——加热速度快,易实现自动化 3.4、感应热处理能够提高零件的强度与寿命 感应热处理加热速度快,能获得细化或超细化的奥氏体晶粒。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时,提高加热速度使成核率提高,从而使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因此其奥氏体晶粒更为细小。淬火后得到细致的马氏体组织,再经回火后得到高度弥散的回火组织,由于晶界的强化作用,使零件的强度和韧性得到得到明显提高。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零件,由于淬硬层中马氏体比容增大,能形成相当大的残余压应力,其最大值可达539~784MPa。实践证明零件的疲劳强度与其表面压应力值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压应力大,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提高。以汽车半轴为例,调质处理的半轴表面残余压应力为245~343MPa,中频感应淬火处理的半轴表面残余压应力为343~539MPa,在扭矩7811KN.m作用下,前者的疲劳扭转寿命为19~42.万次,后者的疲劳寿命为112~300万次,提高6~7倍。前者疲劳强度为162.68MPa后者疲劳强度为311.64MPa 3.5、感应淬火零件应力分布状态对性能的影响原理 1、感应淬火工艺可以使零件表面获得较高的残余压应力; 2、表面强化不仅直接提高了表层的强度与表层的疲劳极限,其表层压应力的存在,也降低了交变载荷下表层的拉应力,使疲劳裂纹不易产生和扩展; 3、扭转疲劳强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其硬化层深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与零件的直径尺寸有关,一般情况下,硬化层深度为零件直径的15~18%比较合适; 4、当预测零件疲劳寿命时,扭转强度、有效硬化层深度、硬化区总深度(有效硬化层深度+过渡区)和心部硬度几方面应同时考虑。其中,有效硬化层深度对静态扭转性能有影响较大,总硬化层深度对疲劳性能影响较大。 一般情况下、当有效硬化层深度为轴径的15%左右,总硬化深度为轴径的25%左右时,能够获得比较高的疲劳寿命。 4.1、感应淬火工艺 4.1.1、感应淬火工艺方法:具体分类见下表 1.同时加热法:是将工件所要求进行加热的部分放在感应器(线圈)中或其临近的位置,保 持感应器和工件的相对位置不变,在感应器中接通交变电流,使工件加热,待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切断电源,根据不同的热处理种类,选择相应的冷却方式及介质,对加热部分进行冷却,使该部位达到热处理的目的。优点: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可以根据零件和感应器的形状及工艺要求,确定工件是否旋转。同时加热法操作简单,控制容易,具有高效、节能2.连续加热法:是先将工件所需进行热处理部分的局部放在感应器中或其临近位置,在感应器中通有交变电流,使工件加热。待该局部加热到所需温度时,让感应器和工件以合适的速度相对运动,同时通过喷水器将冷却介质喷射到已加热到所需温度的部分,直到工件的热处理区域全部完成加热和冷却过程后,断开电源和停止喷射介质,加热和冷却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使工件达到局部热处理的目的。同样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可以根据零件和感应器的形状及工艺要求,确定工件是否旋转。连续加热的优点是可以使用较小容量的设备处理较大的工件。 4.1.3、感应电流频率的选择 4.1.4、汽车零件感应器结构设计 感应器是为实现金属导体(零件)的感应加热,通有交变电流的金属线圈(施感导体)。 组成:感应器一般由有效圈、汇流部分和供水装置三部分组成。有效圈是使工件在被加热部位产生感应电流的部分;汇流部分是为使有效圈与淬火变压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过度部分;供水装置是用于冷却有效圈和工件的供水水路,分为冷却水和淬火水两部分。 按工件被加热部位的形状分类,一般分为圆柱外表面淬火感应器、平板淬火感应器、内孔淬火感应器及特殊形状淬火感应器。 4.3、感应淬火零件的预处理工艺 由于感应加热的效率高、温升速度快、加热时间短,过于粗大原始组织不利于奥氏体均匀化转变,原始组织越细,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越细小,加热温度相对较低,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淬火硬度。因此,汽车感应淬火零件一般采用正火或调质两种预处理工艺对原始组织进行细化。与正火工艺相比,调质工艺所获得的组织晶粒较细、原始组织弥散;钢的屈服强度、塑性和韧性明显提高,综合机械性能优良;加热时奥氏体均匀化时间短、淬火温度较低、淬火变形与裂纹倾向性较低。 温馨推荐 您可前往百度文库小程序 享受更优阅读体验 不去了 立即体验 4.4、感应淬火零件的回火工艺 很多情况下,感应淬火零件需要进行回火处理,回火可以降低零件的脆性,提高韧性,减少内应力,防止开裂,防止变形,提高尺寸稳定性,是保证零件综合机械性能的重要热处理工序。 4.5、淬火冷却介质 淬火冷却介质是用于工件淬火冷却所使用的介质。选择合适的淬火介质和冷却参数是保证淬火质量,避免淬火缺陷产生的重要环节。通常感应淬火采用喷射冷却的方式,有时也采用流水冷却和浸沉冷却。目前常用的淬火介质有水、水溶性高分子合成淬火剂(聚乙烯醇合成淬火剂、聚醚水溶液)、淬火油等。水是最便宜、最清洁,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淬火介质。用于中碳钢制造的形状简单的零件;水溶性高分子合成淬火剂用于中碳合金钢的淬火;淬火油多用于浸沉淬火。 影响冷却能力的因素:喷射压力、介质浓度、介质温度、 零件表面感应淬火技术条件一般包括:表面硬度、有效硬化层深度、硬化区范围、预先热处理等 5.2、有效硬化层深度 从淬硬的工件表面量至规定硬度值处的垂直距离。 对耐磨性要求一般,用于传递扭矩并承受冲击载荷,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的零件。 有效硬化层深度一般按零件直径的10∽15%计算。可以根据零件的直径及所承受的扭矩和冲击载荷分为以下几个范围: Ds=0.5-1.0mm 、Ds=2.0-4.0mm、Ds=3.0-5.0mm、Ds=5.0-7.0mm、Ds=7.0-9.0mm等(花键和齿轮Ds从齿根算起)。 5.3、硬化区范围 硬化区范围是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几何形状及结构尺寸所规定的需要进行强化的区域。合理地规定硬化区范围和硬化层分布,使其过渡层不出现在工作应力的集中部位,对提高零件的强度和防止淬火变形及开裂非常重要。 注意:1)在轴端部,可以保留2∽8mm的不淬硬区,以免在轴端产生淬火裂纹; 2)花键类零件淬硬区花键全长大10∽15mm,将不完全花键部分包含在淬硬区内。 3)同一零件上的两个相邻的淬硬区应保持足够大的距离,以免在交接过渡 4)对于承受扭矩并带有法兰的区域产生裂纹; 5)淬硬区内有孔,孔应倒角;件(如半轴等)轴径与法兰的过度部分应规定有相应的有效硬化层深度。 5.4、淬火质量检验 目的:进行质量评价确认零件感应淬火质量是否达到产品图纸规定的技术要求、检验感应淬火工艺是否正确和稳定、质量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分析等。 5.4.1、表面硬度检验: 分为硬度计检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锉刀检验 1)硬度计检验:硬度计检验多用洛氏硬度计(HRC或HRA)检验。但对于无法用洛氏硬度计直接进行检测表面硬度的零件,须制成样品用在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位置进行检验。为了方便现场检验有时也使用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硬度计检验可以得到较准确的表面硬度值,但检验数量受到限制。 2)锉刀检验:因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受工件形状的影响较小,多用于现场检验。尽管测量不能得到准确的表面硬度值,但在大批量生产中对零件质量的总体控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5.4.2、有效硬化层深度检验:硬度法、金相法 1)硬度法:硬度法是将零件在感应淬火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位置,垂直于硬化层表面取样,经磨平、抛光制备成符合检验标准的样品,使用维氏硬度计(HV),从硬化层表面向心部测量至规定的硬度值处的垂直距离。在未明确规定极限硬度值的情况下,可以将所规定硬度范围下限值的0.8倍作为极限硬度值进行测量,目前该方法是国际通用的有效硬化层检验方法。2)金相法:金相法是将零件在感应淬火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位置,垂直于硬化层表面取样,经磨平、抛光、腐蚀制备成符合检验标准的样品,用金相显微镜从硬化层表面向心部测量至50%马氏体处的垂直距离。作为硬度法的一种补充该方法仍在广泛使用。对于有效硬化层深度要求不深,淬火过渡区较短的中碳钢和中碳低合金钢制零件,两方法的检验结果差别不大。 6.1、感应淬火技术要求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总则 6.1.1 零件图样上的感应淬火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是指零件经感应淬火处理后成品零件最终状态(以下简称最终状态)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6.1.2 感应淬火技术要求可以用已标准化的符号、代号标注,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一般写在图面左下角,与其他工艺的技术要求写在一起。特殊情况允许写在图面上其他部位的空白处。能在图形上标注的,尽量避免用文字说明。 6.1.3 技术要求标注必须简明、准确、完整、合理。如果技术要求内容较多,且另有技术标准或技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时,除标注主要内容外,可写明按相关标准或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6.1.4 技术要求的指标值,如表面硬度值、有效硬化层深度值、心部硬度值等要求(参照JB/T 8555规定),一般采用范围表示法标出上、下限,如52~58HRC;DS=1~3。也可以用偏差表示法表示。偏差表示法以技术要求的下限值为名义值、下偏差的偏差值为零,加上偏差来表示,如52+6 HRC,DS=1+2 。特殊情况也可只标注下限值或上限值,如不小于45HRC,DS≥3。 在同一产品的所有零件图样上,应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 要求零件表面硬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必须在指定点(部位)时,如图 感应淬火硬化区域在图样上的表示局部有硬化要求的部位在图样上用粗点划线框出 轴对称零件可用一条粗点划线硬化与不硬化均可的部位用虚线表示不允许硬化画在热处理部位外侧表示或不要硬化的部位则不必标注 零件感应淬火标注图Y部感应淬火技术要求标注图Z部感应淬火技术要求标注图6.3、感应淬火硬度要求在图样上的表示 用洛氏硬度(GB/T 230)在图样上表示表面硬度。表面硬度的标注包括两部分,即要求硬度值和相应的试验力,如:78HRA,55HRC。试验力的选取与所要求的最小有效硬化层深度有关。表1-1是用洛氏硬度表示表面硬度时的关系表。 心部硬度在图样上的表示用布氏硬度(GB/T 231)表示零件心部硬度。代表符号HBS,如170~230HBS。 6.4、有效硬化层深度在图样上的表示 图样上感应淬火、回火零件有效硬化层深度代号按GB 5617规定,用‘DS’表示,单位为mm(标注时,单位‘mm’可省略),有效硬化层深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按GB 4340、A08 M—8.1规定执行。 ,测量有效硬化层深度的界限硬度值和要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值,有效硬化层深度界 8.1规定执行。 6.5、感应淬火技术条件图样标注示例 标注除硬度以外的其他力学性能要求时(如强度、冲击韧性等),应在零件图样上注明具体技术指标和取样方法。 偏差表示法局部感应淬火 范围表示法局部感应淬火:表面硬度56~62HRC,有效硬化层深度DS=450HV1 1.2~2.0 7.1、感应淬火硬化区域设计通则 感应淬火可以实现零件的局部淬火,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原则上淬火硬化区域可以设计在零件需要的任何部位。但对感应淬火具有的独特特点,如边缘效应(亦称楞角效应)等,在零件硬化区域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否则可能给零件带来伤害。 7.1.1 靠近轴端和孔边的淬火硬化区设计 淬硬区表面有槽、孔、淬火硬化区靠近轴的端头时,为防止孔边、或楞边产生淬火裂纹,端头应该有大于1×45°的倒角,以削弱边缘效应,同时允许在槽、孔附近和轴的端头有宽度为A的软带或未淬区,如图6-1、图6-2 及表2-2所示。 图7-1 允许在槽、孔附近和轴的端头图7-2 感应淬火硬化区接近端头 有宽度为A的软带或未淬区或孔边的设计示例 7.1.2 淬火硬化区域内有孔时的设计 孔、楞、沟、槽等结构的存在经常是产生淬火裂纹的根源,所以感应淬火区域内不希望有这些结构。当由于零件的功能需要,这些结构必须存在时,孔径越小越好,并且在孔的端部应有大于1×45°的倒角;楞越低越好,并加上大于1×45°的倒角;沟槽越浅越好,并能完全包容在硬化层之内。淬火硬化区域内有孔时的设计如图6-3所示。 销子淬硬区域内的孔曲轴轴颈淬硬区内的油孔 图7-3 淬火硬化区域内有孔 7.1.3 淬火硬化区域内有沟槽时的设计 淬火硬化区域内的轴颈表面需要有安装卡环的凹槽或有螺纹时,应使凹槽深度h小于或等于有效硬化层深度DS的1/2,以减弱尖角效应,同时凹槽对轴的强度的损害也能得到适当的补偿。 图7-4 硬化区域内有沟槽时图7-5 当淬火硬化区域内有轴向键槽时 当淬火硬化区域内有轴向键槽时,槽的深度h应小于有效硬化层深度DS,键槽在轴上纵切面的形状应为月牙形,圆弧过渡到轴颈表面。 7.1.4 两段互相靠近的淬火硬化区域的设计 淬硬区不能一次连续淬火时,两段相邻硬化区接头处的软带或未淬区最小距离A应符合下表 7.1.5 淬火硬化层内侧存在小孔时的设计 在淬火硬化层内侧存在小孔时,其孔边和零件外表面间的距离d与有效硬化层深度DS有关 7.1.6 管状零件的淬火硬化区域设计 管状零件采用感应淬火时,其壁厚应大于4mm。如果管子里面有内台阶存在,淬硬区边缘与内台阶的底边之间的软带或未淬区至少为4mm,以防过渡区的张应力与结构因素叠加而出现裂纹。 7.1.7 阶梯轴的楞角及R弧 当阶梯轴大直径和小直径的交界面正处在淬火硬化区里,为避免因尖角效应产生过热 和淬火裂纹,阶梯轴间所形成的90°直角楞必须加上大于1×45°的倒角。小轴径向大轴径变径的轴根处最好用圆角过渡,过渡圆角的R越大对小轴径根部感应淬火的质量越有利。 当该轴不作为传递扭矩、输出功率的零件时,则淬硬区域可以设计成两段,既可以减小感应淬火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局部区域的耐磨性,两段淬硬区域都要离开端面一定的距离,以取得合理的硬化区分布状态。 7.1.8 花键轴淬火硬化区域设计 当结构上带有花键的零件要求花键部分感应淬火时,为避免因工作应力和过渡区应力叠加而损害轴的强度,花键部分的淬硬区域应该超过花键结束端10~15mm 7.1.9 仅法兰内端面需要淬硬区设计 当仅法兰内端面需要淬硬时,允许在相邻轴颈周围有宽度A为小于等于12mm的环形软带或未淬区。 7.2、有效硬化层深度等级及其用途 7.3、汽车零件感应淬火常用材料 7.3.1 冶金质量 1)化学成份、低倍和高倍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应符合GB 699、GB 5676、GB 1348、GB/T 3077、GB 5216 的规定。 2)合金结构钢应采用细晶粒钢,按GB/T 6394规定,晶粒度应为5-8级 3)球墨铸铁零件,为保证零件感应淬火的硬度,其基体的珠光体含量应≥35%,球墨铸铁用于曲轴、凸轮轴等重要零件时,其基体的珠光体含量应≥70%。 7.3.2 汽车零件感应淬火常用的材料 1)最适合感应淬火的材料是中碳结构钢、中碳低合金钢结构钢。 2)优质碳素结构钢35、40、45、50、55等(GB699)。 3)合金结构钢35Cr、40Cr、45Cr、50Mn、40MnB、45MnB、35CrMo、42CrMo、42CrNiMo 4)铸钢:ZG270-500(ZG35)、ZG310-570(ZG45)等(GB5676)。 5)球墨铸铁:QT500、QT600-3、QT700-2、QT800-2、QT900-2等(GB1348)6)非调质钢如50MnVS 7)其他化学成份、性能相当的材料。 7.5、常用钢铁材料感应淬火后的硬度及最大硬化层深度 钢铁材料感应淬火后的所能达到的最大硬化层深度与零件的材料、零件感应淬火部位的结构(如平面、外圆、内孔、花键、圆角)及尺寸等因素有关。 产生淬火裂纹的因素:(3点)零件结构、零件表面质量、冷却条件不良 零件的淬火区域内形状复杂,存在台阶、端头、尖角、键槽、孔洞和油道等结构,感应加热时导致感应电流集中,使这些部位过热,加热过深,在接下来的淬火冷却中其表面很快形成了马氏体薄层,而随后的继续冷却中,薄层内部的奥氏体不断地转变为马氏体,比容增大向外扩张,使最初形成的马氏体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剥落,而产生淬火裂纹。 解决办法:(6点) 8.1.1、将在不影响总体结构和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将台阶或断头的尖角去掉,孔洞的出口处进行倒角; 8.1.2、严格控制淬火区域; 8.1.3、在孔洞处打入紫铜销,销子的顶面与孔表面平齐,改善温度的均匀性; 8.1.4、孔洞内塞入湿软木削或石棉绳,减缓边缘处的冷却速度; 8.1.5、将零件的孔洞对应感应器有效圈处的喷水孔堵塞,改善冷却条件; 8.1.6、在感应器有效圈对应零件空洞的部位嵌入合适的导磁材料,改善电流的分布。 8.2、零件的表面质量引起的淬火裂纹 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太差残留的刀痕,在冷却过程中,在应力集中的作用下将以刀痕的尖部作为裂纹源,向淬硬层纵深发展形成淬火裂纹。 解决办法:改善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加工时刀锋不宜太尖。 8.3、冷却条件不良引起的淬火裂纹 感应淬火时冷却速度和冷却均匀性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如果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不良或冷却方式不当将引起淬火裂纹和其他缺陷。感应淬火时一般是零件的表层淬火,淬火冷却速度应该很快,否则达不到表面淬火的目的,为此多采用喷射冷却方式。但冷却速度也不宜过分激烈,否则将产生淬火裂纹和变形。理想的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应该是在钢的奥氏体等温分解曲线的临界温度具有大于或等于临界冷却速度,而在Ms 点以下具有较小的冷却速度。 解决措施:根据零件的材料及工艺成本选用合适的淬火介质,如聚乙烯醇水溶性淬火介质,UCON、豪富顿251、贝多非亚等聚醚类水溶性淬火介质,具体浓度根据要求的使用说明配制。 水喷射冷却和浸液冷却能力比较乳化油及不同温度水喷射能力比较 表8-1 淬火液温度对裂纹倾向性影响 裂纹情况 淬火水温度/℃ 裂纹比例% 裂纹程度 30 80 严重 严重 8.4、感应器与零件间隙对淬火裂纹的影响 间隙的大小对淬火裂纹的影响较大,间隙增加能显著减小淬火裂纹的倾向性(以主销静止淬火为例) 8. 5、喷射压力对淬火裂纹的倾向性影响 喷射压力越大,淬火裂纹情况越严重,随着喷射压力的提高,喷出的水柱水量越大,冷却的均匀性越差,淬火裂纹倾向性越大 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1)根据零件的形状、结构尺寸及材料选择合适的感应器与零件的间隙,一般选用2.5-4mm 的间隙; 2)根据零件的形状、结构尺寸及材料选择合适的淬火水喷射压力,一般为0.1-0.3Mpa 。 8. 6、材料因素引起的淬火裂纹 感应淬火零件的材料成分、毛坯质量都直接影响零件的感应淬火裂纹的倾向性。 火裂纹的敏感性。为充分体现感应淬火的作用含碳量一般为0.35-0.5%; 1.5%时,淬火裂纹的敏感性增大,作为合金元素一般控制在1.1-1.4%比较合适; 般控制在1.5%以下; 响非常敏感,即便是微量(<0.01%),也强烈增加钢的淬火裂纹敏感性,尽量避免使用含钼的合金钢。零件的毛坯质量对感应淬火裂纹的影响很大,如砂眼、气孔或非金属夹杂、折叠、和原材料裂纹在感应淬火时,能够作为裂纹源扩展形成淬火裂纹。 零件感应淬火前的应力状态对淬火裂纹有明显地影响。 解决措施: 在能够满足零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合金元素含量低的中碳材料,改善零件的毛坯质量,感应淬火前消除材料的应力。 电击伤是零件与感应器的相对位置定位不好,无法保证合适的间隙,导致零件与感应器 之间导电或产生电弧放电使感应器和零件烧伤在零件的淬火表面形成麻点和熔坑的一种质量缺陷。解决办法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感应器与工件具有合适的间隙。 8.8、感应淬火零件表面硬度不足和软点问题 感应淬火零件硬度不足和软点一般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3点)零件表面脱碳;材料中原始组织粗大;加热温度不足及冷却速度不够。 (1) 零件表面脱碳引起的表面硬度不足,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脱碳层,其组织应该是铁素体。 (2) 材料的组织粗大或有严重的带状组织,按正常的工艺参数进行感应淬火时,由于加热的时间短,速度快,其中的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进行扩散,导致奥氏体中存在未溶铁素体,冷却后保留下来造成硬度不足及有软点。其淬火组织应该是铁素体加马氏体; (3) 加热温度不足使奥氏体化不充分,淬火组织除马氏体外还将有屈氏体或铁素体存在,造成硬度偏低。其原因是加热时间短,功率不够,感应器间隙过大或设计不合理,感应器内有存水,加热时水流出附在零件上导致加热温度不足,淬火后出现硬度偏低及软点; (4) 冷却速度不够使零件淬火后在马氏体的晶界周围有屈氏体析出,甚至有形态较瘦的铁素体出现与屈氏体一同沿晶界分布。其原因是淬火液喷射压力不够,淬火液流量小,淬火液温度过高,喷水孔堵塞及喷水器设计不合理,喷出的水柱没有直接射到零件表面,而是水柱与水柱之间互相作用减缓冷却速度。引起硬度偏低。 10点 9.1、汽车零件的感应热处理工艺研究及工装设备研制, 9.2、汽车零件感应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推广应用; 9.3、集团公司新车型汽车零件感应热处理试制; 9.4、集团公司新车型汽车零件感应热处理工艺验证; 9.5、国内外相关厂家感应热处理零件工艺及成本对标分析; 9.6、感应热处理专业相关标准、规范及流程起草与制定; 9.7、质量攻关,质量检查、质量监控,协助解决生产工艺与设备相关问题;9.8、配合各专业厂制定高频工艺发展、技改规划及感应淬火工艺文件; 9.9、规划并组织集团公司各专业厂感应热处理生产和工艺人员技术培训; 9.10、感应热处理行业发展与技术交流。
本文档为【感应热处理-mm】,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1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