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教育民主化: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洛克的白板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随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自然相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教育双轨制: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并存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重点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高等学校,另一个是专供劳动人民子女就学的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而开设的公立学校,重点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两个系统自成体系,互不沟通,犹如两条平行的轨道,故称为双轨制。 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教育资本储量: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揭示,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即为,。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又称遗传素质。 成熟: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随年龄而发展。 1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格塞尔。 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个性发展: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的个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教学目标(集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感的教育。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课程: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上特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2、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隐潜或潜隐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就其本意来说,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一旦被控制,其性质就由“隐”而“显”了。 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和学生的特色及发展需要,独立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 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教学任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包含: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成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3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方式。 平行教育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 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班级活动: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结构方式上区别于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 4 教育学简答题 1(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有哪些新变化, 答:?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2(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3(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刻板性。 5(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或变化)。 答:?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简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4、面对新科技革命,教育观念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变, 答:?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教学形式个别化。?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不平衡,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性。 2、简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3、简述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 答:?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2、简述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简述五育的关系。 答: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职业的角色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1、现代条件下,制约课程的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及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的发展。 2、比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异同。 答: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在: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形式教育论者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由此,二者在课程上总是形成不同的主张和倾向:形式教育论者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实质教育论者正相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二者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3、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既要保证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又要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 6 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2、正确处理课程系统内部的几个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及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的关系。3、教学为主,全面安排。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 4、简述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答: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有哪些, 答:1、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本学科的要求,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2、教科书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3、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4、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但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 6、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优点及局限性。 答:一特点: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教授。二优点: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统,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3、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局限性: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课程计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一般要符合以下两项要求:(1)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即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智力和各种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2)直线排列和螺旋(圆周)排列相结合。直线排列是各种知识(事实、原理)只学一次,螺旋排列即许多的知识要反复学习。5、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使得教学内容的编排在保证系统性和相对对立的前提下,加强内容之间的整合,保证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 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哪些,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规律有哪些, 答: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7 三、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识、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5、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哪些, 答:1、以教师教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2、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3、设置个人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的,;4、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5、在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6、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 2、班级教学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1、能够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2、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缺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3、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6、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3、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答: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4、教学组织形式受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制约, 答:一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课程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提供的可能性。 1、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 8 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如海因茨偷药和炸桥案例)。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如果把学生单纯当作“德性的口袋”(把美德当作书的目录),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他们不真正理解,道德判断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3、中小学德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4、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则和准则的总和。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遵守纪律,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们自觉遵守的纪律。8、民主和法制教育,民主是一个历史和阶级概念。民主和法制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证。社会主义法制是立法、司法、守法三方面的统一体。9、心理教育。10、环保教育。 4、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联系与区别。 答:从联系来说,德育过程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的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品德教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三、简答题 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1、日常性班级活动:?班级晨会与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2、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竞赛型。 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与组织形式有哪些, 答:内容可分为六类: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形式有三种:1、群众性运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别活动。 班级的教育功能有哪些, 答:1、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2、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3、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 教育学论述题 1、试论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与创新的关系。 答:?教育与文化的承传。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口耳相传而获得的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第一,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第二,教育对文化的整理。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新文化的特质的增生过程,在浩瀚瑰丽的文化宝库中,教育上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构成了世界文化总量增加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司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仕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的学生观的影响。孝和忠,都是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1、试论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强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学校 10 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他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2、试论教育在人类地位提升中所起的作用。 答:?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但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如洛桑学艺。?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但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它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和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也叫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1、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2、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1、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是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指导。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1、师生在道德上是互动的。2、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 11 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教师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桥梁,是心灵的火炬,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来源。 1、论述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以上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2、论述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的异同。 答: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论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发展开始超越以往的二元对立的状况,或者不同理论之间相互融合,或者多样理论并存,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即后现代课程理论开始出现。 3、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1、论述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答:科学性一般表现为认知的、分析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认识中的人文性则表现为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人文艺术活动,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并能“言传”,才算认识,而“体验到了”,可以“意会”,也是认识,教学过程即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正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2、论述课程的基本类型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答:一学科理论,优点: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统,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3、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1、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2、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活动课程,优点: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 12 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缺点: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综合课程,优点:1、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2、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3、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通过综合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课时,使学校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安排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缺点:在保障学生获得深入、系统的知识上还有待研究。 另有:核心课程和潜在课程。 3、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过程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实际工作者、成年人等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发展自身,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印象及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4、论述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 答:1、,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3、,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强调现代学习观的确立,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 论述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2、全民性和民主性(即广泛性和先进性)。德育的全民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德育的全民性和民主性是密切关联的。我国新时期德育应该坚持和努力实现民主化。3、变革性,变革性是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文件。4、开放性,现代社会也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13 14
本文档为【教育学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