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 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 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 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 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 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 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 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 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 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 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 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 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 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 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 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 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 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 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 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 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 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 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 商王陵的地面上没有封土坟丘。在已经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 平面是长方形的,大小与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着比较规整的柱穴。推断它应该是为祭祀墓 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寝殿类建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同类建筑。 商代后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人牲是指把人当作牲畜杀死后祭祀祖先 和山川神灵。被杀的人是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为王室贵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 亲信和仆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数量多,处置形式也最为残酷。这些人 牲人殉分别埋葬在墓底、椁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场所在王陵区的东部,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已发现一千多座祭 祀葬坑,坑与坑之间排列有序,多数是南北向的。坑内埋的人不仅有男女还有儿童。大多数 死者被砍去头颅,有的在断肢断腰或肢解后扔在坑里。有少数女性和儿童做捆绑状,大约是 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多么的残忍野蛮。 商王陵经过多次盗窃,随葬器物几乎被盗尽,其中不少精品已经流落到海外各地。随葬 品包括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骨、角、象牙、白陶等,种类繁多,制 作精美,其中很多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比如,四号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堪称是王室重 器;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另人惊叹。 2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 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 “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 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 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 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这 种异穴合葬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 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 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组合是当 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 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 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周文王、武王墓】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文 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 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 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 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燕侯与燕王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 燕侯墓在现在的北京房山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 这些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 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 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一九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 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 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 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 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 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 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盗,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 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 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 3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 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 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 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 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 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西安临潼区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 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 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 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将近有四十 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据史料记 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 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 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 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 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尽。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 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 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 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 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 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专门设 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 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 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的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 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 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兵马俑军队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 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扫六合的雄壮景象。据学者介绍,这些兵马 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细细雕塑外部,涂 上鲜艳的彩色。这些俑外表的色彩经过几千年的剥蚀大部分已脱落,经过修复还原后,这些 色彩显得十分壮丽和谐。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 们不仅装束服饰不同,而且神态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秦二世陵】 秦二世皇帝胡亥墓,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池南岸,大雁塔东南。 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他随父出游时,中途秦始皇去世,丞相李斯和赵高假造圣旨,杀死 太子扶苏,胡亥被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赵高专权残杀公子、公女和大臣,加重了对农民的 剥削和压迫,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后来,赵高为了篡位,逼胡亥服药自杀。埋葬在宜春苑。 秦二世的墓呈半圆形,封土卑低,与它东南面的杜陵和少陵那种高耸的封土相比,显得 备荒乞怜。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墓旁立有石碑一通。 4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 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 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 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 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 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 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 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 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 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 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 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 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 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 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 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 帝的宝座。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 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 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 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陵园中 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 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 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 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 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 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 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5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 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 运用到陵寝制度中。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 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 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 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 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员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 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 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 近。 【光武帝原陵】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 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 胜之地。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 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 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 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 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汉明帝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抵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 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 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见金光闪 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 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 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 龙、虎、连壁、偃月等。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顶,周 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汉章帝敬陵】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 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 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 【汉和帝慎陵】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 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 眼底。 6 汉代灭亡之后,西晋曾一度统一了政权,但是马上发生了十六国大乱。从此,国家动荡 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 墓自然也难以保全。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 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民间 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成都刘备墓上,有清人完颜崇撰的对联说:“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他为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原 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象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入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 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出于防止盗掘的这个特点,就使这一时期的陵墓建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了把 墓室隐蔽起来,让人难以寻找,南京富贵山的晋恭帝,就是把墓坑选在两山的峡谷中,埋葬 后,再用土填上,使与两山一样高。把一个山谷填平,要多少人力、投资,是不难想象的。 这件事发生在晋朝亡国之际,国家正处于大混乱中,这位晋恭帝在位也仅二年,是被臣下刘 裕所废,后来有被其所杀。他是晋代最后的一位皇帝。就是这个亡国的皇帝陵,竟如此挥霍 财力,正像《晋书》所说的:“主昏臣乱,未有如斯不亡者也。”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将 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反 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 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 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室 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 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 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造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雕刻手法在汉代 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艺术构思和 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 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室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因 此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史载,后赵的石勒和 其母都是采用这种葬制,没有任何标记。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统治者 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 进程,使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迁都前,陵域 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园建制有 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上 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 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 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蜀先主刘备惠陵】 蜀先主昭烈皇帝刘备的惠陵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郊。 古冢拔地突起,红砖垣墙环绕, 苍松翠柏掩映,庄典肃穆。 惠陵为夯土垒筑而成,成圆形。砖砌成的垣墙环绕陵冢,周长一百八十多米。陵前有乾 隆年间刻制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陵的前方建有寝 殿。 惠陵西侧原来建有“昭烈庙”和“武侯祠”。据记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盛唐诗人 李商隐游惠陵时,曾写下“武侯祠古柏”一诗。杜甫也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 森”的诗句,可见当时惠陵周围古柏苍郁,气势宏伟。明朝初年,把“武侯祠”并入“昭烈庙”,重修后的昭烈庙破为壮观,大门横额楷书“汉昭烈庙”金字大匾。但这一建筑早已毁于兵火。 惠陵苍松环抱,庄典肃穆;武侯祠绿瓦飞檐,雕梁画栋,交相辉映,气象万千,是成都 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文明太后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新荣区的方山南部。东临采梁山, 北依长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侧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年间,历时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永固陵俗称“祁皇坟”,底方上圆。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 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总长十七米多。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均用青 砖砌成。冯太后棺椁放置在后室。为防盗掘,墓门由条砖封闭,还特意在墓道内堆积大量石 块,在甬道内设置封门墙。整个地宫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 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 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 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 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宋武帝初宁陵】 初宁陵是宋武帝刘裕的陵墓,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麒麟门外的麒麟铺。 初宁陵是原有规模较大的陵园,内有寝殿和陵庙建筑。据《宋书》记载:“自元嘉以来,每正月舆驾必谒初宁陵”,但是现在陵园建筑多毁于兵火,仅存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和麒麟 石雕。天禄居东,已经残缺不全,目嗔口张,昂首宽胸,五爪抓地,双角已失,有须子和双 翼,翼呈鳞羽和长翎状,卷曲如勾云纹,极富装饰意味。麒麟居西,四足已失。体态与天禄 对称,仅头略向后仰,独角尖已残断,双翼的形状与天禄相似。两售石雕造型凝重、古朴, 与汉代石雕刻风格有脉息相通的联系。 初宁陵多次被盗掘,陵冢已经被夷为平地。地宫布局,史无记载,尚待发掘。 【齐景帝修安陵】 齐景帝修安陵,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东北,鹤仙坳山岗南麓。岗上林木苍郁,岗前 是一片开阔的山坡地,景色秀丽。 修安陵依山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两侧列置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 和麒麟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陵前列置二兽,寓意皇帝受命于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修安陵前的石兽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样,是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风格不同 于西汉石雕的朴实与浑厚,而是注重形体美,刀法细腻,是名副其实的圆雕。从造型上看, 尽管这些石兽是人们凭着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作为一种兽类的形象是真是的。石兽整 体和局部造型和谐,动势富有节奏感,似在旷野面对苍穹嘶吼、奔腾,充满了艺术魅力,是 南朝石雕艺术的珍品。 7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 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仁寿年间,太子杨广在泰宝殿弑父即位,然后葬隋文帝于泰陵。史书上说泰陵“高五 丈,周数百步”,这说明隋朝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规则。后来宇文化及等人在扬州煽动卫士数万人攻入江都宫。隋炀帝被迫自缢身亡,由他身边的宫人草草埋葬在吴公台(在 今扬州市西北),后来改葬在雷塘(在今扬州市邗江区),“陵土仅高七点八尺,周二三亩许”。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与非命,所 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 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杨坚是陕西华阴人。北周的时候承袭父爵,当上了隋国公。他的女 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静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于是总揽了朝政,被封为隋王。后来他废静帝自 立,建立了隋朝,年号是开皇。他用了九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 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开基立业,在政治上比较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 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 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死后与皇后合葬泰陵,同坟异穴。 隋文帝的陵被称为泰陵,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扶风县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个小村镇, 东面就是杨陵火车站。所以如果你想实地探访一下泰陵是比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 光越过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终南山。静观泰陵,你可以发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 它显得益发古老而沧桑。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陵墓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 四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是历代盗墓者所为。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 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 从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阮所书。 往泰陵东南走,在不远的陵角和陵东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今天俗称 “祭祀坛”。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够看到残砖碎瓦了。但是我们不难设想, 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地宏大。从这里还能看到阕楼的遗迹。 就是在这些残砖碎瓦中,历史学家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饰和形制。比较多的是 莲花状的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 方。特别的,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文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 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 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 无存,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之子。他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拜拄国。隋讨伐陈的时候,他是行 军元帅,驻镇扬州。后来他弑父即位。即位之后他贪图奢靡,开了通济渠,便于自己坐龙舟 游玩。他三下扬州,整天杯不离手,纸醉金迷。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他还热 中建造宫殿,劳民伤财,致使国力亏空,民不聊生。后来宇文华及攻入江都宫,隋炀帝怕杀 头碎尸于是自缢而死。 清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了炀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写着“隋炀 帝陵”四个大字。隋炀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断送了,引起后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赋诗。 8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包括武则天在内,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 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 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 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 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 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 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 李显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 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 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秦王朝跃马征战,屡 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第二年改号为 “贞观”。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就开始营建昭陵。他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 息心”,免得像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并非俭约,而是十分 奢华的。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 死后葬入玄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 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 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 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祭 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闻名的浮雕石刻六骏。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 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 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可惜它们在 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了。 至于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骑 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了纪念它们,将它们雕在了石屏之上,相传六骏的图形是出自唐代著 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逼真地雕刻了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题有高宗 的赞美诗,是由欧阳洵书写的。这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 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 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 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 马难分,情感真挚。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们心目中于是就被 神化了。据传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大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 于是叛军仓皇溃逃。偃旗息鼓后,骑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后来的昭陵守墓官报告说,潼 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真是神驰呀。 昭陵的布局,不仅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里的梁山最高峰——北 峰上。乾陵以山为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有诗句描写乾陵“千山头角口,万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 蔚为壮观。三峰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 户,气势雄伟。据说,在晴朗的天气,在此居高临下,能够望见当时的古都长安。 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 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铁汁。专家们初步鉴定,乾陵 没有被盗贼偷窃发掘过。并且认为我们现在如果要进行发掘,困难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石 条之间十分紧密牢固,必须利用机械和热能,先将铁卡、铁杆、铁汁软化,才能顺利地将条 桌面大的长方形石条,完整地取出。 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 碑”。有人说,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难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说,武则天遗言,已之 功过,由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刻。然而,当初的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满字的碑, 竟因千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字迹已难辨认。唯有金代天会年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纪”,是用女真文刻的,旁边附有有汉字译文,尚可以辨认。女真文现在已绝迹,这些文 字是研究是女真文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真可叹,“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 一个经历了八十多个个春秋岁月的老妇人,一个武周皇帝,一个执政唐代半个世纪之久 的政治家,她怎么把历代公认的墓前丰碑,这歌功颂德的场所,留下空白?从记叙她的两三 件事中,应该可以了解她的为人秉性。 武则天进宫后,宫中有一匹暴烈的马,叫狮子骢,没有人能够制服它。武则天说,我能 制服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铁鞭、二铁棰、三匕首。用铁鞭抽打它,不服,用铁棰打它的 头,再不服,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她执政后,就是用制马的办法,驾御群臣,形成了强有 力的统治,保证了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后来徐敬业造反,让骆宾王起草檄文。武则天见檄文上虽然都是谩骂她的话,但文章写 得非常出色,她一边读一边赞扬写得好,连连说:“好一个有才华的人!”并且叹道:“有此文 才,却为叛贼所用,这岂非宰相的过失么?”她看完檄文说:“宾王原是能文,敬业未必能武呢。”随即令大将军李孝逸,统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武则天坚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其那石刻的文字更坚实永恒,她 自信无需在碑上为自己刻写什么,这立碑不刻字,才是她真正秉性所在。 总之,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 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雕刻艺术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 与科学技术水平。 【唐玄宗泰陵】 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的金栗山上,因山为陵。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因为在“韦后之乱”中拥睿宗复位有功,被封为太子。 后 来又逼迫睿宗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为了加强皇权,先发制人,杀死太平公主,结束 了武则天以来的一连串宫廷政变。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公元七六二年玄宗死于长安神龙殿,葬在泰陵。 泰陵包括整座金栗山。陵园建筑大体与乾隆相同,只是规模不如乾陵宏大。陵园神道两 侧由南向北排列有石翁仲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华表一对。陵园玄武门外又有石马五 对,以及蕃使像八尊。泰陵石雕体态略小,雕凿粗陋,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 经济衰败的情况。 泰陵有陪葬墓一座,为内侍高力土墓。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南面。陵园规模虽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气派。它有青砖瓦 围墙,雕梁斗拱,朱红色的油彩和苍翠的松柏,交相辉映,颇有幽谷肃穆的气氛。墓的侧面 有回廊,碑石琳琅满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白居易、刘禹锡的诗作石刻,讽古喻 今,诗意深刻,耐人寻味。 根据野史记载,杨贵妃缢死那天,一个村妇无意间拾到贵妃的锦袜一只,如获至宝,在 路边“每遇客求一玩得白钱,前后获无数”。刘禹锡曾在一首诗中描写道:“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磐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人惊。”后来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令选棺椁择地埋葬,这时杨贵妃已经肌肤糜烂,只拣到一枚香囊,玄宗见到了惨然泪下,命令画工 把贵妃像绘在便殿,早晚望之嘘唏不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 人白居易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诗句。在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结局, 正是唐朝社会由强盛走向衰败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肃宗建陵】 唐肃宗建陵,在陕西省礼泉县的西北。东面和昭陵隔山相对,西面与乾陵隔川遥望, 北 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 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区内横贯南北两条大沟,整个陵区的遗迹破坏较大。现在 陵园内残存有五对石马,脖下正中雕着独铃,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还有门狮八只, 华表一通,石鸵鸟一只,石人十对。石人东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剑。从建陵的石刻风 格来看,体态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制造也比较粗疏,与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称,反映了唐 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由强盛走向衰败的状况。 【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的西北的檀山,因山为陵。 元陵陵区周长二十多公里。据《旧唐书?令狐桓传》记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物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读《汉书?刘向传》见论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称叹,万古芬芳,何者?圣贤之心,勤俭思务,必求诸道,不作无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无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从之。” 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 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唐德宗崇陵】 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为陵。 陵区四门原有石狮各一对,朱雀门外立有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华表一对, 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此外,朱雀门外还有石像八尊。石刻虽然已经残破,然而大部分仍然 保存着。 【唐顺宗丰陵】 唐顺宗丰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的金瓮山。 丰陵因山为陵,陵区周围二十公里。陵区原有石刻,四门各有石狮各一对,朱雀门外有 石人十对、石马五对、鸵鸟一对、翼马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外有石马三对。现仅存石狮 和华表各一座,都已经残破。 由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大的朝代,历经近四百年,在位皇帝二十多位,因此唐 代的陵园建筑也比较多。除上面介绍的各个陵园外还有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 宗的庄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贞陵等。 9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的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 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 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 和山西境内的北汉。这一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息,政权更迭频繁。五代前后七十多年 共有十三个皇帝,死于非命的就有八个。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寝建筑所剩无几,在陵寝制度 上也基本没有建树。 与五代的纷乱局面相比,十国的南唐和前蜀较为偏安。南唐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据长江天险,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文化制度较为完备的地方。”南唐二陵“指的是永陵和顺陵。前蜀建都于位于长江下游的四川成都。高祖王建的陵,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在五代十 国的帝王陵墓中是罕见的。尤其是墓中的一组音乐舞蹈形象的精美浮雕,是这一时期灿烂的 艺术珍品。 【后周皇陵】 后周皇陵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十八公里的郭店村,包括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世宗柴 荣的庆陵和恭帝柴宗训的懿陵,是五代时期中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较为完整的陵墓群。 后周是五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后周时期将官田归民耕种。减轻农民的徭役,生产得到了 发展,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后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三冢并立。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庄,陵园规置简约。原来有石 柱、石人、石兽、不修不宫。据《旧五代史》载:郭威临终前谓柴荣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检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远近, 不得差配百姓。” 顺陵在庆陵之侧。因恭帝是亡国之君,被宋降封为郑王,死后又由湖北归葬此地,故陵 冢卑小,仅高四米,周长四十米。实际与庆陵为同一陵园。 近年来后周皇陵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缮。今陵区内碑刻和古柏相映,为这座难得保留下 来的五代陵墓区增添了新的意境。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弁的钦陵和他的儿子李憬的顺陵,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 山下。这两个陵相互毗邻,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而南面是开阔的山坡地。 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现圆形。当地百姓称作“太子墩”。顺陵位于钦陵西北,相距五十余米,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著。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今均已 无存。近年来,在陵园地面废墟上,曾挖掘出精工雕镂的柱础石,可见当时地面建筑是较宏 丽的。钦陵和顺陵的墓室规制基本相同,沿墓道而进,有前、中、后三室,室顶和四面全用 青砖叠砌成穹窿状,各室之间有短过道相连。中室放置棺椁,装饰比较讲究。钦陵的中室和 东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饰,上面绘满艳丽的牡丹花纹,四壁涂以朱彩。北面壁顶上还横着双 龙夺珠和头戴盔胄、身披细甲、手持长剑、足踏祥云的大型武士浮雕像。今浮雕像还残留有 敷金涂彩的痕迹。由此可见,当年地宫建筑十分豪华。顺陵虽与钦陵形制略同,但墓内的结 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年雄伟富丽的气魄,反映了这位没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 南唐二陵曾经多次被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二陵进行 发掘清理时,在钦陵前室西南墙顶发现了盗洞,当年随葬的金银珠宝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 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册。 10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 取后周政权,建立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的制度,只 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 在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 唐代后妃从高祖李渊开始,附葬帝陵不单独起陵,而宋代恢复了汉代的规制,后妃单独 起陵园于帝陵的西南隅。后陵建筑与帝陵相同,但规模较小,除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 泰”外,其他后陵都没有陵号。 巩义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 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陵园 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 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宋代建造陵墓相风水堪舆(看 风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说法,把姓氏归于古代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 姓赵,属于“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由于北宋营建帝陵时间短促,运料、 营建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给人民代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建造赵匡胤父亲赵 宏殷的永安陵时,仅被压死者就达二百多。 【北宋巩义八陵】 巩义在河南郑州、洛阳之间,南望嵩山少室,北临黄河天险,蜿蜒阻隔,东为巍峨挺拔、 群山绵谒的青龙山,洛水东西横贯全市,自古以来就北风水先生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钦二宗外全部安葬在这里,统称“巩义八陵”。 巩义的北宋陵区,北起孝义镇,西至西村,中贯芝田镇,面积约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真可谓是大枕黄 河,足登黄河了。 巩义的北宋陵园由统一的布局。陵园正中为高宗的陵台,象征着帝王“丰业”和尊严。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宋时每陵设有专门负责培育柏苗、养植柏 林的“柏子户”。而今,宋陵的柏树已不复见。陵台经近千年的风雨剥蚀,也失去了当年的雄 姿。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整个布局给人以方正端庄、 拱卫森严的感觉。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诸陵 献殿建筑全部毁于元朝。据说,嵩山中岳庙大殿前的铺地石,就取之于这里。 从陵台南神门,沿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宫人与内侍石雕 各一对。侍立于南神门西侧的为宫人,陵太左右的为内侍。宫人雕像眉目细长,双肩消瘦, 束发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征惟妙惟肖。内侍雕像,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持体现他 们身份的球仗和拂尘。四门与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武 士雕像一对。为神道两侧立像的排头兵。虽然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雕像甲胄的纹饰仍然 细腻传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二对。文臣持笏,武臣拄剑,恭立神道两旁,象征着宫廷百官朝 仪。藩使雕像各三对。藩使为参加北宋皇帝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代表。藩使刻像于帝陵 之前,始见于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反映。北 宋后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于神道两侧与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规 置的原因外,还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石虎与石羊各二对。虎是尊 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有“羊面从美”之说。自 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祛邪之物。仗马与控马官石雕二对。角端石雕一对。瑞 禽石刻一对。石象与驯象人石雕一对。望柱一对。望柱类同华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 望柱南为乳台一对。象征着子孙发达、繁衍万世、吉祥如意。 北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这就给后妃参与政事提供了方便条件。刘皇后临朝听政 长达十一年,死后谥“庄宪明肃”,史无前例。在这之后宋代凡称别的皇后,谥号都由以前的 两个字增加到四个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礼法上得到了承认。北宋后妃政治地位 的提高,反映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在巩义共有二十一个后陵,建制和帝陵 相同,仅仅是规模略逊。 北宋灭亡之后,巩义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 碗,认定不是一般民间所有,便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 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 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没有幸免的。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 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南宋六陵】 南宋是北宋亡国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皇帝昏庸无能,苟且偷安,朝政腐败,有诗讽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后人称为“攒宫”。南宋的陵园建筑大体沿袭北宋, 但是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巩义宋陵,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加 上千百年来的破坏,现在陵区已经荒烟蔓草了。原有的诸陵只剩下几个土墩头和明代以后所 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 元世祖的时候,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 遍掘诸陵,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杨琏真伽和僧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陵前,陵 使竭力抗争,不让他们开陵。允泽拔刀相逼,陵使无奈大哭而去。盗贼们打开理宗的棺盖时, 一股白气冲出,只见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 棺中的宝物被抢劫一空后,歹徒又把理宗的尸体倒挂,撬走口内含的夜明珠,沥取腹内的水 银。理宗原想保护自己的尸体不朽,却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场。 据史料记载,他们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 “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而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当时有绍兴 人唐珏,闻之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 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 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 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 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 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 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有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 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目不忍睹,《南宋杂事诗》有云: 故宫思见旧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 领访鱼影香骨案,更从何处哭哭灵。 【南宋少帝赵昺陵】 少帝赵昺陵在现在的广东省深圳市的赤湾,天后庙的西南。赤湾在珠江口的东岸,面濒 伶仃洋,背靠大南山,地域十分壮观。曾有诗人赞美道“日照琼珠明岛外,风生麟角起云根”。 赵昺是南宋度宗赵祺的儿子。元军攻破临安以后,抗元将领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昺为 帝,在广东继续抗元。后来,南宋的降将张弘范引元军大举进犯广东,水陆两路夹击宋军。 陆秀夫见大事已去,就抱着少帝赵昺从崖门的巨石上跳海殉国。于是宋朝宣告灭亡。事后, 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显示他叛宋投元的战功。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全部背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人民心灵上 留下的阴影。 11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 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 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 女真族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辽葬制的 主要形式为石棺葬。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示了 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另外,从丰富的辽代陵墓壁画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 特点。如辽庆陵壁画中,有一幅带有契丹小字的旁题人物像,第一次证实了契丹族的习俗。 再者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也从一幅四季山水画中得到反映。这些情况说明了在民族 融合的总进程中,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动在黑龙江境内的阿什河流域,随着金政治、军事势力的南 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以后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 金陵陵园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琉璃瓦殿堂楼阁连次栉比,汉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 像生错落在苍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兵毁,清代虽经修缮,但已不复 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盗掘,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 戚、功臣陪葬墓。 【辽太祖陵】 辽太祖陵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 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古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辽太 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 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但祖陵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 石块等。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头部 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条 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契丹民族的古 朴风格。 此外,在谷口两侧还有建筑遗址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在碑趺附近发现 的残碑上,刻有秀丽的契丹文,这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金太祖陵】 金的典型陵墓是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十二世纪初, 他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在对辽的战争中建立了金政权。 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处。初葬上京会宁府北城外,称睿陵;皇统年 间改葬胡凯山,称和陵;贞元年间又改葬中都大房山,仍称睿陵。 金太祖初葬之睿陵,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西。陵冢上原建有宁神殿。 宁神殿又称太祖庙,金末完颜太平焚毁上京会宁府,陵庙亦遭火焚。今在陵上尚见有残毁的 柱础,绿琉璃瓦,灰色雕砖和布纹瓦等。 胡凯山之和陵,确切地址史书记载不详。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残存龟趺、文臣武士的 石雕和石羊等。 中都大房山睿陵,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个规 模宏大的陵园建筑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焚毁。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对金 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缮,并勒石立碑对大房山金陵被焚毁的原因作了说明。从此碑文 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是因为明末统治者为了抵制清军入关,采取阴阳家的 说法,将房山金陵捣毁,意以所谓“厌胜之术”,使其统治得以苟延残喘。清初虽稍加修复, 已非原有规模。 【金金花公主陵】 金花公主是金代的章宗皇帝心爱的女儿。章宗皇帝经常带她到现在的横山游玩,后来金 花公主不幸因病去世,章宗皇帝便把金花公主的墓地选定在这横山上。这里怪石嶙峋,还有 各种形状的岩洞。横山下有条河,水质清澈。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出来游玩的,选在这风景 美丽的地方是最恰当的。 为了防止盗墓,金花公主的坟墓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埋葬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章宗皇帝命人在盘山之阴, 横山左畔,沮河岸边的红石崖上,凿山为墓穴,将金花公主的棺椁,用四个大铜环,悬挂于 洞穴之上,再引沮河的水,流经于棺椁之下。现在,这里利用沮河修建了海子水库,金花公 主的墓穴在水库的下面,并没有进行挖掘。在水坝的附近,有一个坟丘,它就是金花公主在 地面上的墓。 由于遵奉“事死如事生”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墓葬都很讲究,所以盗墓也几乎成为一个行当。相传在金花公主墓出口处不远,留有一处尸骸,根据判断很可 能是被偷盗者的同伴所害。盗墓本身就是一件玩命的行当,所以做这种买卖的人一般都比较 凶狠。盗墓洞是非常窄小的,小到一般人难以相信人怎么能进出的地步。传说盗墓至少要有 两个人,一个人进入墓地后,把珍贵的东西一件一件从洞口传递给地面上的人。因此经常发 生地面上的人想独吞财物,等到脏物送上去差不多的时候,就急忙封死洞口。所以,从事盗 墓行当的人多为父子、兄弟搭档。或者在墓中的人,把最值钱的东西留在自己手里随身带出 地面。就是这样盗墓者之间相互伤害的事件仍然无法避免。从关于金花公主墓的民间传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历代盛行厚葬,盗墓行为也就无法避免了。 【西夏帝陵】 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 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 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 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 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 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 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帝陵陵园葬制已摆脱了早期“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 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来的规制。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占 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 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陵园平面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象征西夏统治权威。从 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筑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当年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西夏帝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 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 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西夏帝陵的建筑规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 格,其体现为:其一,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 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比较紧凑;其二,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 方形;其三,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的封土标志, 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其四,西夏陵园内都没有附葬的后陵。 西夏陵园的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蒙古贵族以其强悍的军事力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元以前的分裂混战局 面,疆域空前辽阔。但是他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还留有蒙古游牧部族的特征。 反映在葬制习俗上,元贵族实行秘密潜埋习俗。据史料记载,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 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 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 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倒霉的母骆驼引路,但 见母骆驼悲呜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 在地点了。 相传,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死于甘肃清水县。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 散军心。诸将于是把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诸将在长途中“遇 人尽杀之”。成吉思汗的灵柩埋葬在何处,史书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下落。 【元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园坐落在内蒙内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的敖包上。从这里放眼四 望,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充满诗情画意,是一派草原特有的瑰丽景色。陵墓呈蒙古包式的 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耸立,分外壮观。 成吉思汗陵园,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有正殿、东殿、西殿、后殿等主要建筑,并以殿廊将各殿连 接。正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中心,最为壮观。殿前有二根穿云旗杆,旗杆中间安放着一尊塔 形香炉,上面缀满铜铃,轻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余音袅袅,飘散四方。殿堂坐落在花斑 绚丽的花岗岩石基座上,四周围有雕刻精细的玉石栏杆。殿顶呈蒙古包式的穹庐状,上面用 蓝、黄两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勾浪纹,八角飞檐下悬挂着“成吉思汗陵”五个蒙汉文金 色大字竖匾。殿堂内,成吉思汗巨幅画像悬挂正中央。他银须飘胸,目光灼灼,充分显示出 当年的英武姿态。画像两侧竖立着银戈红缨长矛,前面是紫檀色的供桌,上面放着相传是成 吉思汗使用过的马刀。殿堂四壁雕饰着山水草畜,令人神往,地面铺着紫红色的地毯,使殿 内气氛格外庄严肃穆。 成吉思汗死于征战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灵柩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 个神奇的传说: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的时候,见这里碧 草茵茵,一望无际,洁白的羊群象天边的云朵,在草原深处漂浮,不时鸟鸣鹿奔。成吉思汗 坐在马背上,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赞美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夏兴之方,太平 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我看这里很美,死后就把我葬在这 里吧!说完将手中的马鞭投向草地。成吉思汗死后,灵柩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 伊金霍洛旗,隆重安葬。诸宗室王公接到讣告,立即从横跨欧亚大陆的各个占领地飞速赶来 奔丧。安葬时,葬地搭起巨大的帐篷。帐内放着一木座,成吉思汗的遗体放在木座上,木座 前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置着各种祭品。祭品丰盛而别致,有肥美的整羊,甘甜的鲜奶,还 将牝马和牡马各一匹栓在帐内。这种祭奠仪式是蒙古族人的习俗。 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在蒙古统一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大汗,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 重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的“苏鲁锭”活动。“苏鲁锭”蒙语为 “长矛”,象征着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传,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斗 中被击败,当时他跪下给神灵叩头求援。这是天上飞来一杆又黑又大的苏鲁锭。他高兴万分 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苏鲁锭却停在半空中,他连忙给神灵许愿,要用一千只绵羊祭奠,苏鲁 锭才落下来。以后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苏鲁锭”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人 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祭奠在悠扬的蒙古古典乐曲中开始,先向成吉思汗陵敬酒三巡,高 声朗诵赞美成吉思汗的《出征歌》、《苏鲁锭歌》等,然后由主祭人率领大家进入正殿,跪 在地毯上,向成吉思汗遗像举行参拜礼。 13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 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 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 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 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的取消了陵寝中留 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陵 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仪式。明朝特别注重三 叩九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随着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 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 特点。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 三陵”。 明代前期,由于皇权专制,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严禁后妃参政,这个政治特点在葬制上 也有所体现。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宫妃大多殉葬而死。据史书记载, 在宣宗的嫔妃殉葬的队伍中,有一名宫廷女官叫郭爱,擅长诗文,入宫才二十天就被迫去殉 葬。她临死写了一首绝命辞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 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据《李朝实录》记载:殉葬的那一天,殉者先要赴宴,宫内摆设宴席,这时哭声震天,她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将早已准 备好的绳索套在脖子上,活活吊死,惨不忍睹。明朝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一直到明英宗后 才被废除。 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以“大逆”罪论, 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祗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 砍树木的斩首,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 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真可谓壁垒森严。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伟,登 上陵顶环顾四方,南有丘陵绵亘数百里,北临淮河滔滔东流去,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底。皇 陵头枕山峰,足登淮水,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二十 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因家贫没有钱卖棺椁,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他们的父母 的尸体草葬山莽。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 村寺,第二天拂晓,朱元璋与兄往视,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 年,就在他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历时有十年。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 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园内建筑大部分已经毁于明末,在农民起义军 的脚下已经被荡然殆尽。 皇陵陵园前的神道石像雕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其 中的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据说,南来北 往的马匹,远远望去总是挣脱缰绳跑到石马前欢跳,真可谓以假乱真。可见雕刻技巧之高超 了。 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 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 明王朝的峥嵘历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无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辈功德无量,难 以用语词表达。今碑已断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 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紫 金山巍峨峻秀,从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所以有“虎踞龙盘”之说。 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选中这里为陵址。 孝陵规模宏大,建筑突出了献殿,以示推崇皇权,企图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陵园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是陵寝威严的标志,陵前的神道 两侧排列着石像生十二对,有石狮子、石獬豸、石骆驼、石麒麟、石向和石马各两对,相立 对峙,造型生动,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显得更为壮观。其中石象和石骆驼最为高大,是明 初石雕艺术的代表作。陵前还有四对石翁仲,体态高大,身手不及腰。它们和石兽一起威然 列队,长达一公里,象征着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的诗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孙陵岗”。神道转弯, 这在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饶过孙陵岗,是因为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 孙权的陵墓。根据史籍记载,修陵时,有人曾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未准,说:“孙 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这样,神道只好绕行而过。 孝陵在清军入关的时候被毁掉了,只留下台墓和柱墓,真是“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经泣铜驼”。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十三陵有成祖 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 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璁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 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陵区范围约四十多 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 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从明成祖 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 大、建筑完美的陵墓建筑群。 ?长陵 长陵是成祖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墓。 朱棣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负责召集天下文士三千人,编写 了举世无双的《永乐大典》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这部举世空前的大部头类书,成为研究中 国历史、文学艺术的宝库。他还责成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遍历亚非大小三十余国,促进了 明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陵园纵贯南北,又 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石碑坊到棱恩门。石碑坊位于十三陵神道最南端,为汉白玉雕刻 而成,晶莹光洁。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蓝天,下接白云,远远望去犹如天地间浮沉的一 朵彩云,好似神化传说中的南天门。 石碑坊北是大红门,它是陵园的门户,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 严雄伟,浑厚端庄。黄色的琉璃瓦顶与朱红色的门墙交相辉映,色彩协调,诱人遐想。 大红门北面是长陵碑亭,有一通龙首龟跌石碑,记叙了明成祖一生的简历。都是歌功颂 德之词。十三陵中,唯长陵碑亭有文字可训,其他诸陵皆无。碑亭四角各有一个华表,底座 和表身浮雕蟠龙纹和流云纹,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归”。其意是希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走出去了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连忘返,早日归朝,免得国事无人处理。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它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荐藏物”的地 方。大典全部用珍贵的楠木所造,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尚未倾斜变形,这表明了中国古 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 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明楼等组成。内红门是棱恩殿和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因为接近朱 棣的陵墓,所以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显得深沉、肃穆,使谒陵的官员走进门内即产生一种诚惶 诚恐的感觉。 长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它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 个侧面。 14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的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 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 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 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 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 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 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 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赋予 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统称“清初三陵”。 清 入关前的陵寝建筑既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与入关后的清 东、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陵区充溢着 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 内。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 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石林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 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 筑,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 帛亭。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 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陵园原有老榆树一株,乾隆皇帝曾东巡到永陵,为之作《神树赋》, 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 子显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的丘陵地上,前临浑河,背依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山陵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福陵面积达十九多万平方米。陵园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碑坊。门内苍松 林立。进入陵门,地势逐渐升高,一条一百多级的石阶在苍松之间斗折蛇行,盘山而上,具 有“山势峻拔,蹬道层折,深邃高耸,幽冥莫测”之感。攀上台阶,穿过石桥,迎面便是碑楼。碑楼内竖立由康熙亲自撰文的“大清福陵圣德碑”一通。碑楼后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这是拜祭祀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动多达三十多次。祭祀分为大祭、旁祭、 小祭和特祭四种。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举行。旁祭是在努尔哈赤和高皇后 的忌辰举行。小祭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举行。特祭是遇国家大典的临时祭祀。祭祀所用物 品都有一定规格和数量。顺治年间规定,大祭用牛、羊、猪各一头,献果酒、点香烛,焚帛, 祝词,行大礼。清中叶以后,流民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求救于祖先“在天之灵”,保佑 大清统治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祭祀的规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头、羊四只、面八百斤、 油四百斤。每年仅祭祀福陵就用银五万两。 福陵川水萦绕,高山似拱,幽静肃穆。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掩映于松海葱郁、蓝天白云 之间,巧妙地将山陵建筑融会于山光水色之中,极为优美和谐。解放后,福陵经过修缮,再 添新姿,成为人们访古游览的胜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皇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 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 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 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 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 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隆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 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 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 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 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 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 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 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 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 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 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 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 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 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 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 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 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 贵的黄花梨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 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 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 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直到 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一 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 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 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 葬八宝山公墓,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 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 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筑历时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 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 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 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 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 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东、西朝房北, 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 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 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 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而后把 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 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 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塘,精美异常。 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 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 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二棵枝叶繁茂, 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 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 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 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 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 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 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 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出,地宫内随 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未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中国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宫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35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