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举报
开通vip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2006级研究生(510006) 刘小东 摘要 本文以治国与修身的关系为主线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概要的整理,并 同时认为修身治国是开始于孔子,为在这一主线上考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 《大学》所继承的本土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的任务主要在于发掘《论语》中治国与修身的关系这一脉络,使之更加清晰。 关键词 儒家 论语 社会理想 治国之道 修身 仁 正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也包含...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2006级研究生(510006) 刘小东 摘要 本文以治国与修身的关系为主线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概要的整理,并 同时认为修身治国是开始于孔子,为在这一主线上考察儒家的核心观念“仁”。 《大学》所继承的本土政治思想的核心。本文的任务主要在于发掘《论语》中治国与修身的关系这一脉络,使之更加清晰。 关键词 儒家 论语 社会理想 治国之道 修身 仁 正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孔子言行的书,也包含一些孔子弟子所说的话。《论语》自其产生一直都是作为儒学的入门书籍,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有人说这部书是讲政治的,但也有人说这部书是讲修身的,其实这两点可以统一起来:《论语》主要是从修身角度谈论治国之道的政治类书籍,这个联系在宋明以后更加明显。因为,对于儒家而言,修身与为政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公共政治中更重视私人德性。下面也将按照这个思路对《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做一下整理。 一、 儒家的天下观和社会理想 古代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皇帝一人统治天下,拥有对天下万物、江河山川的治理权,以及天下万民生杀予夺的权力,但是,《论语》以及传统儒学,并不认为天下是一人一姓、或某个政治派别的私有物,而是认为天下为公,且为贤者所治理。孔子赞美舜禹让贤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8.18)【注1】。《论语》中也有含蓄的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文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抱怨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子夏告诉他说,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但是,如果“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2.5),何必忧心自己没有兄弟呢。总的来说,《论语》所期求的是人人循礼,天下一家,和乐融融的社会状态。 二、儒家的治国之道 1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实现其治世理想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总纲见于《为政第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在这里,孔子比较了德治与法治,他认为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治优于以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3.3),他还向季康子解释为政不宜用刑杀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后来的儒家继承和发挥了德治优于法制的思想,《大戴礼?礼察篇》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哀戚。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注2】。因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德治之路而不是法治之路。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治理天下应该用仁德引导百姓,并用礼仪来规范他们,而不是用政令和刑罚,这样百姓就不会规避上位者的治理,而是怀着羞耻之心自觉的远离恶行、归于善道。以礼治国,如果上位者好行礼乐,那么百姓也就易于任用,此即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14.41)。以礼仪治天下就可以达到民和亲的效果,礼的精义也就是“和”,《学而第一》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1.12),但是两者不可偏颇,和为质,礼为文,文而后成章。因此,有子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孔子生周之末世,以继周制为己任,他所说的礼指的也就是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但是,孔子的贡献在于深化了礼的内涵,把礼的本质归结于“仁”。有一次,子夏文孔子《诗经》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眩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启发他说:凡绘画,必布众色于素底,以成其文,于是子夏领悟出: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3.8)。换而言之,礼乐只是治国之道的形式,礼乐的核心和本质是仁。因此,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所谓“道之以德”之德也就是仁德。如果以仁德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理顺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2.1)。孔子还认为,在周之末世,如果果然有王者兴起,那么也要30年才可以实现仁,他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12)。以仁治国,兴礼仪之邦,就要爱护百姓(12.22),就要施“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这样就能百姓任使,做事成功(17.6),同时,施行仁,治世者还要“能近取譬”,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这是施行仁的窍门。但是,施行仁不是单靠仁就能成功的,治世者治世不仅需要仁,还需要有足够的的智慧、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职位的态度、行为合乎礼法(15.33)。 仁可治国,仁作为儒学核心概念是孔子最早使用的,但是,“仁”也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土壤,这就是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孝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治世者如果想要天下得治,那么就要以孝为本,以孝治国,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8.2)”,如果施行孝,天下就安定了,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2)。如果治世者提倡孝悌,人民就会忠心于国家,孔子说“孝慈则忠”(2.20)。后来汉代提出了“孝治天下”的口号,实践了儒家的孝治思想。 2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以礼治国的核心是以孝治国,孝与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告诉他:“无违”,所谓“无违”就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但是,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说,“如有用 的志向是齐百物以周礼,正百物之名,用他的我这,吾其为东周乎”(17.5),他 话说就是“必也正名乎”(13.3),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孔子所以提出“正名”的主张,其背景是周室衰微、社会混乱动荡,《墨子?兼爱中》描绘这种局面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注3】,诸子百家都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害,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孔子认为在位者应该按照周礼的要求,严格依照自己的爵位的名义行事,不可僭越,这样社会就可以恢复秩序,人民免于为贼乱所害。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强调的是每个人自己责任、义务。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君王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对待君王要忠心(3.19),“能致其身”(1.7),为了进谏可以触犯君王却不要欺骗君王(14.22),但是,如果君王无道,那么也不必坚持要辅佐他,还可以归隐,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父母要慈爱子女;子女要孝于父母,侍奉父母要能竭其力(1.7),如果对父母提出建议,提了几次不被接受,仍要敬重父母不违背礼仪,任劳任怨(4.18)。孔子反对各种僭越行为,他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4.26),“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他谈到季氏在家庙里使用天子才可使用的八佾之舞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宰我抱怨居丧三年时间太久,孔子批评了这种不孝行为,他说,宰我如此不仁,父母怀抱了你三年,你才得以自己在路上跑,难道父母没有给与你这三年之关爱吗(17.21), 三、修身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可见,儒家认为,为政就是使天下百姓都归于正道,并且很注重治世者的个人表率。因此治世者的修身很重要,是为政的根本。这个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做了深刻的阐释,被发挥为《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维方式。孔子认为,如果治世者自正其身,那么百姓就会自觉随之择善道而行,否则,即使驱使他们,他们也不会行善道(13.6)。这样一来,为政也就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13.13)。总的说来,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义”(7.6),“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礼、仁、孝可以作为治世之方,同样也可以作为修身之则。治世之君子的修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在礼的方面,“不学礼,无以立”(16.13),因此君子的行为要“约之以礼”(6.26),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礼的要求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食不语,寝不言”(10.10)、“席不正不坐”(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0.13)、“乡人傩,朝 3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服而立于阼阶”(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10.15)、“ 寝不尸,居不容”(10.24)、“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等等。在仁的方面,君子不仅行为要合乎礼的要求(12.1),还应该择仁而居,以便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仁的品质,如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1),还说君子泛爱众人,而又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1.6),从而改正自己的过错(1.14),并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4.17)。即使交朋友也要“友其士之仁者”(15.10)、“以友辅仁”(12.24)。要做到仁,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君子时刻都不会违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无论做什么事情,君子都以仁义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4.10),即使遇到危及生命的事情,真正的君子也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以如此,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在孝悌的方面,君子事父母不仅要不违背礼(2.5),还要事父母以敬(2.7),主动代父母去做那些辛劳的事,帮助父母一起准备饮食,在父母面前时刻保持着和颜悦色(2.8),行为与志向也要追随父母(1.11),不要让父母为自己过多担心,如果担心也仅让父母为自己子女可能害病担心(2.6)。在才能方面,君子不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2.12),而是治世之能者,因此君子要博学于文(6.27),精通《礼》《乐》和《诗》等典籍,君子善于从各种人那里活的学问,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7.27),君子致力于学问获得才能,不是为了获得俸禄,而是为了得仁道而施行之,因此,“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5.32),君子致力于才能和学问,本是为了行道,但却并不担心别人因不了解自己而不被举用,只忧心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治世的才能(14.30、15.19)。但是,君子即使有周公之才,也不会骄吝(8.11)。在心性方面,君子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可以负兴仁之重任,行仁之远道(8.7)。君子在顺境中能够歌风舞雩(11.26),在逆境中也能够乐处修道(6.11),他们泛爱众人,视四海为一家,视天下万民若兄弟(12.5),欲明仁道于天下以安百姓,而修己以敬(14.42)。这样的君子。必然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为政不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还要“举贤才”(13.2)。从《论语》文本看,孔子所说的举贤不论出身,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1)。但是,举才在才能与德性两方面,儒家更重视德性,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论语》也很重视民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认为人民富足则是教之以礼义的必要条件(13.9),但所强调的经济领域的正义主要是平均分配,在百姓生活富足与社会安定房更强调安定(16.2),同时,儒家在强调义利之辨中更强调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放于利而行,多怨”(4.12)。因此,虽然《论语》也很关心百姓实际生活的富足,但更强调道德这一方面。总的来看《论语》对徳的强调总是占首位的。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的政治思想,无论是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以孝治国,所关涉的都是修身的问题,而在修身问题上,孔子虽然也很注重具体 4 《论语》中的政治思想 才能、心志的培养,但更注重孝悌、礼义等方面的培养,即德性方面的培养。仁是德性培养的核心:仁正是以孝悌和周礼作为其基础和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所提倡的兴仁与主体的自由是不相矛盾的,相反,仁是建立在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我欲仁,斯仁至矣”(7.30)。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任何德性都必须建立在主体自由的基础之上。总的来看,修身治国是儒家治世思想的总模式,这个模式又被后来的儒家发挥为“修齐治平”或 者“内圣外王”。 梁启超一九?二年写的《论公德》中,作了“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他认为无论《论语》还是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中都只是“私德”发达,而“公德”缺乏,关于何谓“公德”、“私德”,他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注4】。在他看来,《论语》里的修身之法,所谓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寡尤寡悔、刚毅木讷所养成的是“私人”,这样的人可以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但一涉及人与团体的关系,他就不能做出有利于整个团体的事情来。这就是中国古代思想“重私德轻公德”的结果,是我们必当补之缺憾。梁启超这这个思想可以看作是对修身治国的儒家治国思想模式的有力质疑,值得现代学者深思。 参考文献 【注1】:小数点前的数字表示所引文字在《论语》中的节数,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在该节中的章数。下同,注略。 【注2】:《大戴礼记?礼察第四十六》,戴德编。 【注3】:《墨子?卷四》,墨翟。 5
本文档为【论语中的政治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11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