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

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

举报
开通vip

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方法,情景交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现在景物描写当中的思想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多媒体教学辅助。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2、备课,准备教案及多媒体课件。 五、计划课时:3课时。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

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
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方法,情景交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现在景物描写当中的思想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赏读法,多媒体教学辅助。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2、备课,准备教案及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 五、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课时:3课时。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记得初中时候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课文——《春》。那是一篇不太长的文章,却给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关于春天、希望、向上的力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家之作——《荷塘月色》。让我们一起跟随者先生的脚步,再次领略赏心悦目的美景吧。 二、 整体感知 首先,让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在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生难字词注音,并且给文章标出段落。 1、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 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3、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大段,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一部分:(,—3)写夜赏的缘由。(起) 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承) 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转)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合) 第三部分:(,,,,)写思乡之情。 4、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5、在文章当中作者的情感是否有变化,有的话请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的句子。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融入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篇文章是一个圆(环)形结构,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环形结构,是螺旋上升的一个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出门散步 夜静 赏静 荷归 塘家 忆采莲 恋江南 三、 课后作业 1、 朗读全文。 2、 完成训练达标: 课文鉴赏第1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高效评估1到6题;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荷塘月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仔细品读文章的精彩段落、语句,加深对荷塘月夜美景的认识与体会。 一、 课文鉴赏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妙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 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全班齐声朗读。 2.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本段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中较多地运用到比喻、通感、拟人这三种修辞 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这个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对这三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做一个整理。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亭亭的舞女的群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 , 比 花 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 , 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 , 颤动的叶和花 像, 闪电般 ,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 又像, 笼着轻纱的梦 , 灌木的黑影 如, 鬼一般 ,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 , 喻 阴阴的树色 像, 一团烟雾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渴睡人的眼 , 通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感 塘中的月色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打着朵儿的荷花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 田田的荷叶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的流水 脉脉的流水 人 荷塘边的杨柳树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1、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另一样事物或者说明 道理。 类型: (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如“像、如、似、仿佛、 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 (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是、变成、成为、等于” (3) 借喻:不出现本体,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没有喻词。 (4)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 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 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 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它的特点是:连 续性 2、 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种。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 或思想感情。 3、 通感:也叫移觉,指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嗅觉)相互沟通起来。 二、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试背诵一下。 2、完成达标训练的课文鉴赏的2、3、4题; 3、用博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第三课时 课堂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荷塘月色》有了比较深的一个体会。但是,既然作为现代文典范的名篇,《荷塘月色》必定有值得我们深读、探究寻味的独到之处。今天就请同学们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瓜,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同学知道怎样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名家名篇的作品,从对重难点的探 讨当中也获得和学习数学一样的满足感、愉悦感~ 一、 重点难点鉴赏(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展开想象。) (一)写作手法上的重难点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在第二课时里面已经和同学们提过“通感”这个概念了,这里再举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加深认识: (1)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粗细之分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了的笑容。老师会说:“大家的脸上笑出了蜜糖。” 这也算是通感。 (2)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实际上在《荷塘月色》中还有几处通感的句子。比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个句子的本体应该是在分号之前的那个分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视觉,和朦胧的梦境构成通感。联系前边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朦胧的月光、薄薄的青雾,使月下荷塘如同世外梦幻的仙境,作者的心才能够暂时得到宁静,才能排遣内心的彷徨和苦闷,从而透露出淡淡的喜悦。还有,“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夜游荷塘、观赏月色本身就是作者“小睡”时的解脱。生活中有了景致,才会有了情思;有了满怀的情思,才会有如此的妙笔。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 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同样以虚写实,以动写静的在第四自然段还有一句,请同学找出来。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出浴的美人来比喻月夜的荷花,荷花也如刚出浴的美人一般微带露珠,圣洁无暇。这让人联想到美神维纳斯在海中的诞生。希腊美神—— 阿芙萝黛缇 (Aphrodite)较为人熟悉的是她在罗马帝国时的别名“维纳斯”。她是众女神中最美的一位,也是被艺术家描写刻钟为最多的一位。根据希腊神话的记载,维纳斯是在海洋中的泡沫下诞生。维纳斯当脚底触及地面后,地面上会立即长出如茵绿草与馨香花朵。荷花就是初生的维纳斯,荷叶就是那些如茵绿草。这样的美,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 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5、“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莲花虽已“过人头”了,却没有采莲人,“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里的“这”指流水,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同学们体会一下,什么事真正的美呢,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 (二)文章思想感情上的重难点 1、关于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两个片段,在“冷”与“热”、“ 静” 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这是一批与中国士大夫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只是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可能像鲁迅先生的大爱与大恨那样激烈与极端,而是具有平和的特点的:《荷塘月色》中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 是“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清香”,月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是“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这一切都像是蒙上了一层薄纱一样,正如朱自清先生自己说的,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美,与朱自清先生的生长环境养成的中庸性格以及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都是有着内在和谐的。文章就和人的性格、处事方法的不同一样,有温柔如水、情感细腻的,有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有坦率直白、充满战斗性的等等。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希望同学们体味到什么事文字带给我们的一个特别的体味——“满嘴余香”。以后同学们在读不同的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去体味一下文章带给我们的这些不同的感觉,丰富我们的感知经历。 2、关于“两个世界” 现实世界:平常的自己—拜托一定要做的事、要说的话—热闹、群居 另一个世界: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都可以不想—冷静、独处 文章的一开头说,夜深人静,心中有些不宁静,想起日日经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另有一番样子,与平常不同的样子才值得写。大家注意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很重要,这是作者从现实的世界转入另一个时间的一个过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和香月色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超脱了平常的那个生活在凡世的自己,开启了一段美的旅程、一段心灵的旅途。在如梦一般的美景里,抛开了平日里饶人的琐事,一个人悠游自得。但是心中那淡淡的忧愁仍然是存在着的,作者毕竟不能完全长期地脱离。在这样的时代里,将来只是迷雾,与过去只是浪漫一样。但是现在恰是电影里的慢镜头,我们想要快进地过去,却有怕将来会感到惋惜。现实的人生总是给心思细腻的人一种沉重感,即使在月夜荷塘的美景之中、在梦一般的旅途中,朱自清先生仍然生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过去式浪漫、回忆里有蜜糖,能暂时抚慰现在不平静的心,先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采莲旧俗,惦念起江南了。然而精神的畅游却是戛然而止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门前”了。 在第一课时里面,老师就已经和同学们提到过了,这篇文章是一个圆(环)形结构,作者的情感变化融入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环形结构,是螺旋上升的一个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这里就说说有什么不同。文章的开头的“颇不宁静”的感情,经过悦目的荷塘月夜美景和怀念江南的精神的畅游,得到了一个淡化,或者说情绪的一种释放。同学们可是看到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为什么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呢,同学们可以联系前文来看,作者之所以出游,在老师看来是因为伦理上的一个责任感到疲累了,需要透透气。这种伦理上的负担很大一部分可看做是一个中年男子需要养家糊口的一个家庭的负担。人都是会疲累的,我们都不是超人。作者赏荷塘之前,妻在屋里哄着孩子睡觉,哼着眠歌。作者离去,可算是暂时离开了家庭的一个重负。而在最后一句,“妻已熟睡好久了”,什么声息也没有了。这是描写外部的环境,但是也是作者内心情境的一个反映。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家里已经静下来了,可不可以看做是作者心情的一个好转呢,这当然是值得大家再去深思的,老师的想法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而已。 二、 文章概括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如果让你选择,下面四句诗的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 其大意是指诗人路过一间竹林密布的寺院,无意间与一个和尚相谈了许久,这才发觉自己在浮沉奔波的人生中,又得到半日清闲。意指终日奔走忙碌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偶尔抽空闲散心,实为难得 五、课后作业 完成达标训练的阅读与鉴赏(一)的7到10题。 采莲赋 萧绎;莲娇莲嫩,采莲女儿亦是莲脸生春,好生动人。且看那荠荷丛一段春光间,碧玉佳人倩影依依秋波送 媚,玉人少年风姿特秀爽朗清举——小小的爱情,便是这一瞥间的“荡舟心许”。古朴本真的爱情,竟是如此简单明朗,君有情,妾有意,一杯清酒,人儿心醉。 作者简介 梁元帝萧绎 (508,554) ,南朝梁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在位三年。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围建康,梁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有二三 十万之多。而萧绎只派 儿子萧方智等率军万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辩舟师尽没。不久,又命王僧辩击溃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六兄萧纶;并向西魏称臣,袭杀益州刺史萧纪(萧衍第八子)。萧绎翦除兄弟的目的达到后,便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称帝。 年号承圣。但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势十分孤立。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元帝。萧绎盲一目,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但性矫饰,多猜忌。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今仅存《金楼子》。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相关注释 〖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 〖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 〖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 〖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写作特点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本文档为【荷塘月色 正教案[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3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