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举报
开通vip

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2014级汉语言文学3班张锦2014013973 鲁迅先生的《秋夜》以其特殊的美学风格使万千读者与学者为之着迷。探讨《秋夜》艺术风格的文章不胜枚举,综合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来看,大都不出“沉郁悲壮而又瑰丽妙曼的矛盾美1”的结论。诚然,“矛盾美”一词能够基本描述《秋夜》的美学风格,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其美的构成及类型。《秋夜》中的审美意象具有明显的幽暗的特征,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强烈的对立为主,这形成了特殊的美学效果,与日本学者谷崎润一郎提出的“阴翳之美”具有鲜明的对应性,从“阴翳之美”的美学...

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2014级汉语言文学3班张锦2014013973 鲁迅先生的《秋夜》以其特殊的美学风格使万千读者与学者为之着迷。探讨《秋夜》艺术风格的文章不胜枚举,综合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来看,大都不出“沉郁悲壮而又瑰丽妙曼的矛盾美1”的结论。诚然,“矛盾美”一词能够基本描述《秋夜》的美学风格,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其美的构成及类型。《秋夜》中的审美意象具有明显的幽暗的特征,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强烈的对立为主,这形成了特殊的美学效果,与日本学者谷崎润一郎提出的“阴翳之美”具有鲜明的对应性,从“阴翳之美”的美学观来观照《秋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美学风格。 一、“阴翳之美”的基本含义及其合理性 谷崎润一郎先生是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阴翳礼赞》中以具有日本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工艺品和戏剧表演为基础,提出了“阴翳之美”的重要美学命题。谷崎润一郎认为幽暗才是美的最高形态。 谷崎润一郎先生在《阴翳礼赞》中提出“美不存在于物体,而存在于物体与物体所制作的阴翳的花样与明暗之中2”。要言之,物体之美存在于光与暗的交织中。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光”这一要素。因为单从阴翳之美的字面来看,人们很容易与暗相连而忽视了光。殊不知,暗的产生正是因为光的存在。若是忽略了光则变成了漆黑一团,又何谈美的存在呢?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所谓的“光”与“暗”不能坐的太实在。阴翳之美推广到一般的领域,比如说文学,可以引申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事物所达到的一种奇异而又和谐的状态。用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讲,就是文章达到了阴阳互济、圆润如意的境界。 那么,阴翳之美是由日本美学家根据日本文化提出的日本美学命题,它是否适用于中国呢?换句话说,以阴翳之美分析鲁迅先生的《秋夜》是否有其合理性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鲁迅深受日本文化的熏陶。鲁迅留学日本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时期,留日期间鲁迅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文学有着一定的学习与研究,这对他日后的创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鲁迅的文章中所使用的词汇带有明显的日语词汇的构筑特点。尽管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发表于1912年,而作为《野草》首篇的《秋夜》写作于1924年,但是作为阴翳之美的两大来源的日本传统美学中的精华:物哀和幽玄已经由来已久并在日本美学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熟悉日本文学传统的鲁迅对此肯定不陌生。另外,根据《鲁迅日记》对他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清单的记载,鲁迅回国后依旧坚持阅读日文原文书籍,因而鲁迅会受到阴翳之美美学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阴翳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性存在。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对阴翳之美的认可,只不过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中国人对于玉石一直视为风雅之物并且极为推崇,这一点在东汉时期就有直接的文献证据,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记载“玉,石之美也,有五德”。但是我们若是细细观察玉石就会发现玉石本身暗哑无光,除冷硬外一无是处。非要有光的映射时,玉石才能在微浊中发出暗淡的光泽,触之生温,顾之生彩。正是这种明暗交织的朦胧美才使得我们的祖先们为之倾倒并赋予了玉石美好的君子之德。这就说明的阴翳之美在中国是有它的存在与传统的。 二、《秋夜》中的阴翳之美 《秋夜》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幽冥中带有微光,绝望中不乏希冀的美学风格。这与“阴翳之美”有着很大的类似性,具体表现在颜色词的选用、意象的组合和内在的精神品质三方 1参考冯雪峰《论<野草>》,文艺报,1945年;孙玉石《<野草>二十四讲》,中信出版社,2014年。 2《阴翳礼赞》日本谷崎润一郎著,钱青译。 面。颜色词的使用描绘出一个光与暗交织的奇异的艺术世界,意象的组合则是这个世界中独特的风景,而作者的情思即“反抗绝望”的哲学与这个世界相交融成为这幽暗世界的亮丽的底色。 第一颜色词的选用。鲁迅对美术极为精通,在《秋夜》的颜色词的选用上可谓是匠心独运,这也是《秋夜》中阴翳之美最为明显的一个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组颜色词:蓝与粉红。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是色彩中最冷的色调,用这最冷的蓝来形容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即冷酷而黑暗的社会环境,是再形象不过了。在冷色的衬托下的粉红色的极细小的花依旧做着好梦尽管冻得红惨惨,这是的粉红色所代表的对光明的向往获得了极大的艺术张力,也表露出鲁迅对做着好梦但又饱受压迫的青年们的同情与呵护。这种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形成了极大的色觉反差,以一种阴翳之美的方式给人以震撼。第二组颜色词是雪白和猩红、苍翠。作者以较亮的色彩雪白为背景,将深沉的猩红色栀子花放在上面并着力刻画了花儿吸引苍翠的小青虫这一画面本身就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需要指出的是,把深沉幽暗的猩红和苍翠置于雪白的背景上会使得颜色的对比更为鲜明,在煤油灯的映衬下,小青虫便会增添一种神圣与崇高之感,这样文中所说的敬奠之情显得真实而浓烈。 另外,笔者认为文中还有一种隐形的色彩应用即上述的蓝、粉红、雪白以及猩红和苍翠又统一于秋夜这一黑色的大幕布下。在黑色这一最为幽暗的颜色的映衬下上述颜色会显得更为明艳,这个全文中最大的颜色对比就营造出一个属于鲁迅的,映射他内心的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正是这种明暗交织的阴翳美的构建才使得《秋夜》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深沉而不压抑、瑰丽却不浮华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二意象的组合。关于意象组合中阴翳之美体现最为显著的是代表黑暗势力的蓝天同代表光明力量的小粉红花、枣树和小青虫的对比。这一点我们在上述的分析已经有所涉及且之前很多大家都有过精彩的评析,因而笔者不在这里赘述。我们重点说明同在光明阵营里的明暗的交织。 小粉红花和枣树是一组明与暗的对立。小粉红花代表着的是青年人,他们执着于对理想的追求,正如文中所言“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而枣树是已经有了一定斗争与阅世经验的中年人即“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他不屈并且富有正气和韧性,他的观点是“春后还是秋”,这是一种才是在那个黑暗时代里清醒的认识。这种清醒同小粉红花的理想构成了对立,其寓意不言自明:青年人的好梦终究是空幻了些。但是作者写到这里并没有收笔而是把这种对立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小青虫身上。鲁迅先生对小青虫的态度首先是“敬奠”的,这是肯定了小青虫扑火的壮举,也是对青年人怀有炽热理想的肯定。但是鲁迅对小青虫的态度又是“可怜”的,可怜什么呢?鲁迅是希望青年们能有枣树一般的清醒的认识,要有韧性而不做一味的牺牲,正如鲁迅本人所言“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这实际上也是鲁迅对于青年人的一种爱护。正是这种明与暗的巧妙交织,使得鲁迅的深刻哲思用阴翳之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娓娓道来、藏而不显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第三内在的精神品格。《野草》是鲁迅的全部的生命哲学也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秋夜》同样也不例外。《秋夜》以阴翳之美的方式呈现了鲁迅特殊时期最为真实的独特心境。 正如《彷徨》的题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所描写的那样,鲁迅经历着生命中一个特有的孤独苦闷而又阴暗虚无的一个时期,比如说历来被无数学者和读者所玩味品读的文章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空前险恶的社会环境,更源于鲁迅作为一位先觉者在经历了梦境般短暂的美丽热烈的时代过后,置身于沙漠般生存环境的无法适应。因而,这是鲁迅人生中的黑暗时期,也是构成文章阴翳之美的暗的方面。 但同时鲁迅又进行着悲壮性的反抗,这一点深刻的体现在枣树这一意象中。文中的枣树 是这样的,“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这段描写象征性地揭示了鲁迅对那个“黑暗王国”进行反抗的强烈情绪和精神。可以说枣树这一形象就是鲁迅自我的描摹,充满着绝不退让和妥协的精神品格,这又是阴翳之美中的明。总而言之,鲁迅用阴翳之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伟人的真实内心:真正的战士不是没有苦难和困顿,而是始终有一股同苦难和困顿作斗争的一以贯之的勇气。 正是以上《秋夜》中阴翳之美的三方面表现使得《秋夜》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并在新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野草》中阴翳之美的辐射 笔者认为阴翳之美不仅在《秋夜》中有所表现,甚至在《野草》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它的存在。但是限于时间精力和学识阅历,笔者只能在《野草》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秋夜》加以浅析,很是遗憾,下面将简要谈谈《野草》中其他篇目的阴翳之美。 比如《死火》中颜色词的使用,在青白的冰谷这一阴暗的背景下描写炽热的火,甚至死火本身就有一种阴翳之美,是冰寂外表下火热的暗流涌动的奇异结合体。再如《雪》和《希望》中的意象组合,在《希望》中有这样的表达“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还有《腊叶》和《复仇其一》中意境的构筑。另外,《影的告别》、《墓碣文》和《颓败线的颤动》中阴森自我解剖里的对战斗的执着的阴翳之美。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笔者只能是惊鸿一瞥式的抛砖引玉。 亘古以来,对于美的探寻就从来没有止步过。自鲁迅先生的《野草》问世以来,关于其美学风格的探讨也从来没有停歇过。以前对于鲁迅的《秋夜》以及整部《野草》美学风格的探源多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和屠格涅夫的思想养料的角度中解读《野草》造意的曲折和幻象的奇异。用阴翳之美的美学观念来评析《秋夜》和《野草》似不多见,笔者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期望有更多的途径走近鲁迅,品读《野草》。
本文档为【浅析《秋夜》中的阴翳之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1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