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举报
开通vip

[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论朱淑真诗词的爱情意识 黄红日 内容提要 南宋朱淑真是一位大力讴歌女性真正内心情感世界的女诗人、女词人;一部《断肠集》超越同时代文人的爱情意识,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女主人公形象。朱淑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重新加以评定。 关键词 朱淑真;断肠集;爱情意识 一 在词的发展史上,一提起著名的女词人,人们首先想起的便是两位: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的代表作《漱玉词》和《断肠集》被誉为中...

[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论朱淑真诗词的爱情意识 黄红日 内容提要 南宋朱淑真是一位大力讴歌女性真正内心情感世界的女诗人、女词人;一部《断肠集》超越同时代文人的爱情意识,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女主人公形象。朱淑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重新加以评定。 关键词 朱淑真;断肠集;爱情意识 一 在词的发展史上,一提起著名的女词人,人们首先想起的便是两位:李清照和朱淑真。她们的代表作《漱玉词》和《断肠集》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之双璧。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曾是铢两悉称、等量齐观的“:古妇人能辞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陈霆《清山堂词话》)“;李清照《如梦令》写出妇人声口,可谓与朱淑真并擅词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漱玉《》断肠》传绝调,是千秋绣阁填词祖”(吴灏《闺秀百家词选》),可见,俩人同为宋代的“闺阁隽才”(况周颐《断肠词跋》)。然而,虽然朱词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朱淑真才色冠一时(”陈霆《清山堂词话》),于后世却少为人知,李清照却于后世声名卓著,以致于陈廷焯、王灼等人明确地给她们排了座次:“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直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白雨斋词话》)“;(易安)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至此,此类评价便成定论,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即使是现今流行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朱淑真的名字,对李清照却大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特书,这其中的缘由不得不令人深思。 诚然,李清照和朱淑真二人,虽同称为“闺阁隽才”,但我们不能抹杀她们之间的差异。前人对她们的作品已作了许多深刻的分析和比较,孰高孰低自然有了一个衡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此姑且不论。另一方面,由于历代延误,关于朱淑真的生卒年代、籍贯、家世及爱情婚姻等基本情况,学术界仍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更由于手稿被焚“,今所传者,百无一存”(魏仲恭《断肠诗集序》),造成了研究上的难度,使得后世对她的研究和评价一直未有突破,朱淑真没有象李清照那样在文学史上取得声名煊赫的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笔者认为,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缘由,乃是中国文学批评一贯之传统:以男性文学批评标准来衡量女性文学之优劣,以儒家诗教观来评判文学作品之价值。于是,越是坚持抒写女性心灵,表现女性的独特风格的,越是遭受到不公正的苛责和贬损;越是偏离男性文学的评价标准,脱离儒家诗教的批评范畴,就越是遭到不应有的诋毁,甚至是诽谤。朱淑真,这一位大力讴歌女性真正内心情感世界的女诗人、女词人,便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女子爱情婚姻题材的描写,古已有之《,诗经?国风》当中就有许多塑造女性形象的篇章,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恋爱少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新婚少妇,“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的怨妇,“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的弃妇等,但这些女性形象,并不纯粹是由女性作家来塑造的。真正由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生活、表达女性情感的文学作品则很少,正如朱自清在谈到中国古代正统文学中的爱情描写时所说的“: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1]此言固然道出了中国传统爱情诗的特点,但对朱淑真并不适用:她不仅在被称为“艳科”的词中大胆言情,而且还在被尊为正统的、应承担起“载道”重任的诗歌当中,大量而集中地描写自己的爱情经历与婚姻生活。在她三百多首诗词作品中,爱情是其主旋律:或憧憬美好的爱情理想,或表达两情相悦的甜蜜,或倾诉爱情缺失的忧愁,或指责爱情命运的不公„„由于其描写直露而大胆,因此在传统道德观念对女性情感沉重压抑 的时代,朱淑真背负了“亦非良妇”的罪名,她的这些诗词也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所幸,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朱淑真身上的闪光点,察觉到了朱淑真超越其时代的高超境界“:我们今日所尊重的是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心态。男女爱慕,情真意诚,是人间的‘至情’,绝不应有‘贞’与‘不贞’的迂见。朱淑真生于礼教森严、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中!却能大胆强烈地追求诚挚的爱情,实在令人敬佩之至。她的思想可说已走向时代之先了。”[2]朱淑真超越同时代文人的爱情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明确的爱情理想和特定的择偶标准。朱淑真生活在理学纲常极为兴盛的宋代社会,女子没有伸张自己个性、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她们被迫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无法实现更多的自身价值,唯有把一生的幸福与希望寄托在婚姻上。但这唯一的希望也似空中楼阁,对于婚姻的基础———爱情,身为社会主宰的男子尚且没有自由,身处社会底层的妇女,更是与此无缘了“:由婚姻为墙基,族性为砖石,而纲常名教则为之泥土,粘和而成一森严牢固之大狱,家长其牢头,多数可怜的青年男女其囚徒也。”[3]这形象的比喻就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的婚姻境况。 在婚姻问题上完全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择偶标准是不可想象的。广大的青年男女,并非没有自己的理想与欲求,但在严酷的封建礼教压制下,唯有缄口无言,任凭青春之火在心底悄悄燃烧又悄悄熄灭,无人知晓也不敢让人知晓。唯有朱淑真,不满足于平庸的婚姻,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有所共鸣的、以相互了解爱慕为基础的真正爱情和婚姻。请看其《黄花》诗: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苔藓的善于变化和菊花的始终如一加以对照,表达诗人对菊花品质节操的赞赏。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鲜明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所信守的人生原则与价值取向:宁可做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也绝不做随波逐流的世俗庸人。“宁愿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一语,不仅仅是朱淑真高举的一面精神(包括爱情)宣言的旗帜,更是一封公然地对封建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奴性婚姻制度的挑战书~这对于在婚姻问题上大多偏于忍让的封建女子(包括男子)来说,无疑是不可理解的一大“异类”,但正是这种“异”与不可理解,体现了她的觉醒,她的超越。 从女性视角看,朱淑真因其女性意识觉醒得早,个人生活又诸多磨难,使她能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和灵气去观察生活,因而在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上,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口吻声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情态的生动、心理活动的细腻都是男性作家无法企及的。如《菩萨蛮?秋》: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这是诗人抒发寂寞情怀,思念情侣之作。月圆人圆,生活幸福美满,月圆人不圆,乃人生之缺憾,面对孤苦无伴的词人,连月亮都不忍心团圆~词中化用苏轼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但反用其意,悲苦之情袒露无遗。只有寂寞深闺无人倾诉的女词人,在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能有如此敏锐的体察和如此深细的感触。 更具体地,朱淑真不仅喊出了“我要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的口号,而且,她还用她的诗词具体描绘出了她心目中的“佳偶”形象: 门前春水碧于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萧归去又无缘。(《湖上小集》)诗歌描绘了一幅浪漫而又美丽的画面:明媚春光之中,蓝天白云之下,粼粼碧水之上, 一位翩然若仙的白衣才子吹萧踏歌而来,追寻他的梦中情人„„诗人从男性才子的角度,来说明他的所想所求,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所想所求呢,诗情画意当中融入了诗人特有的少女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理想佳偶的强烈期盼。此种情怀,在她的《秋日偶成》一诗当中表达得更是明了: 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诗歌中的“学画眉”之人当然指的是作者自己,她在“初合双鬓”、情窦初开之时,为自己 设定了理想中的爱人形象和憧憬中的恋爱场景。“待将满抱中秋月”暗寓着对花好月圆、美满婚姻的衷心祝愿与希望“;分付萧郎万首诗”则道出了心目中的佳偶应是一个能诗善赋、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 这两首诗,前者寓情于景,后者直抒胸臆,都借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表现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表达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可贵的是,朱淑真对婚姻的考虑,注重的不是对方的外表、出身、财富等外在的要素,而追求的是对方的气质、才能、情趣等立足于自身的人的内在品质,这说明朱淑真已清醒地认识到,婚姻基础应该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理想追求与审美情趣上,鲜明地表达出“才子佳人”爱情观对“门当户对”观的否定,精神因素对物质名利的超越。这对于家道殷实、才华出众的朱淑真来说,实在不是太高的要求,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由于其触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最基本的需求竟是一种奢望~ 其次,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爱情范式。在婚姻问题上,与李清照相比,朱淑真没有那么幸运。虽然也是出于门第观念,李清照嫁给了侍郎之子赵明诚,婚前也无爱情基础可言。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嫁给了一位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理想和情趣的丈夫,婚后两人共同整理金石古籍,心心相印,琴瑟友合,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段段佳话。而朱淑真却“下嫁庸吏”(魏仲恭《断肠诗集序》),所配非偶,正如朱淑真在诗中所比喻的“: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终生倍受情感的折磨,演出了文学史上一出凄楚断肠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她的《断肠集》,就是这种不幸情感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朱淑真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迷惘,失望,痛苦,屈从,抗争,决绝,不顾一切„„ 关于朱淑真的生平与创作,最完整的资料见于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比往武林,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意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得,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词多有忆愁怨恨之语„„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从中可知,朱淑真的爱情悲剧根源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利益的封建礼教。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婚姻,应该说是平凡而又常见的。对于一般的女性,也许就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礼教的摆布,甚至还会心满意足于这种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的“官家”生活。但朱淑真的悲剧正在于她并非是一位等闲之辈,而是一位十分看重精神生活的知识女性“。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舟行即事》),这样的诗句,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情趣与才华,另一方面又暗示出对丈夫的极度失望。毫无共同语言,只知追名逐利的庸俗丈夫与自己理想当中的才子佳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生活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种志趣相悖的婚姻,对于一个爱情理想化的才女来说,真是情何以堪~ 由此,朱淑真在她的诗词里面,唱出了一首首凄苦幽怨之曲。面对万紫千红的春天,她发出怨恨之声:“粉泪洗干清瘦面,带围宽尽小腰身。东风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乍暖还寒时节,她更添愁怀:“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有感》);漫漫冬夜,更是“推枕鸳帏不奈寒,起来霜月转阑干。闷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冬夜不寐》),多么凄苦的愁妇形象~在她笔下,东风是令人“厌恶”的,梨花是“寂寞”的,青山是“带泪”的,花是“瘦削”的,清明时节也是“恼人”的„„一切美好似乎都预示着最终的悲伤,花开预示着花落,明丽预示着晦暗,连“檐前故作一双飞(”《双燕》)的燕子,也“不知人意思”,平添人之伤感。朱淑真仿佛是个泪人,处处可见她的盈盈粉泪和寸寸柔肠,笔下的景、事、物都染上了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究其原因,我们不难明白,是由于她“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魏仲恭《断肠诗集序》),以至于后人有“伤于悲怨(”《碧里杂存》卷上)、“词婉而意苦”(况周颐《证璧集》)之评。 诚然,前人确已指出了朱淑真诗词中的凄苦倾向,给人的感觉,似乎朱淑真就是一位“哭损双眸断尽肠”的弃妇形象,其实不然。在她的诗词里面,不仅表达出了“怨”,也表达出了更高一层次的“怒”与“愤”。如她的《秋日述怀》诗: 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对“无好况”的愤恨不平之情,也可以看出她“挥断五湖秋”的顽强意志与决绝态度。她的婚姻虽然不幸,但她并不象传统弃妇那样将自己比作“团扇”“、蒲草”“、女萝”等,把自己置于男性附庸的地位,一旦被男子抛弃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也没有象大多数传统女性那样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仅仅满足于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而是决心了断人生俗念,超越现实烦恼,不向环境屈服。这种崭新意义上的追求灵肉一致的恋爱观无疑是对当时爱情意识的超越,但正是这种符合人之本能需求而违背封建伦理的爱情意识,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她不仅要独自忍受这种有性无爱的情感折磨,而且还被后人冠以“不贞”的罪名。朱淑真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 朱淑真觉醒的爱情意识,不单纯表现于在她的诗词里面发发牢骚、表表态度上,更以她的实际行动公然对抗社会、对抗命运,这突出地表现在她的重续婚前恋情上。[4]朱淑真在婚前就有了情投意合的心上人: 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探梅》) 这样的诗句就描绘出了诗人与情人幽会出游时的情景,表现出了诗人不避礼教、不畏人言的独特个性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但现实是如此残酷,朱淑真最终并未与情人结合,这就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不幸联结在了一起,又因为她对爱情始终抱着不隐忍、不苟合的态度,这又注定了她的人生与坚韧联结在了一起。婚后的朱淑真,由于婚姻不幸,仍与旧时的恋人藕断丝连、鸳梦重温,她的诗词就大胆地表露了他们的幽会和相思: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来相顾,蛱蝶无情更不来。(《西窗桃花盛开》)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记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夕》)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有三妻六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象朱淑真这样,抛弃丈夫,另觅新欢,是十分大胆出格的事,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可谓是舍生忘死,惊世骇俗~ 朱淑真对爱情的追求是执着的,态度是鲜明的,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不遗余力的,但生逢理学日炽的社会环境下,她的悲剧命运又是不可避免的“: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也(”魏仲恭《断肠集序》),据此后人推断她是投水而死的,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取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朱淑真与残酷的封建势力作了彻底的决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位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崇高女性形象。 朱淑真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又是觉醒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又是辉煌的一生。一部《断肠集》,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女主人公形象。她在普遍的女性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冲破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振臂高呼,以清醒的本真女性意识向世人宣称女性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的存在,以及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中,女性应有的权利和地位。以当今的女权主义观点来看,朱淑真的所作所为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等要求还相距甚远,但终究,这是在礼教的沉重压迫之下,用血泪和生命的代价换取的,正是这种朦胧的但又是不可扼杀的现代意识的萌动,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正如黄嫣梨女士所说的“:女儿家的娇痴,不是朱淑真的全部面目;女儿家的慧眼,及通过此慧眼却洞悉的世情冷暖、生活悲酸、社会不平、人生险诈等等的成熟心态,才是朱淑真的真面貌、真性情。”[5]因此,朱淑真的女性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应该重新塑造,朱淑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应该重新加以评定。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94 [2][4][5]黄嫣梨.朱淑真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55,36-47,198 [3]师复文存.民国丛书?第三编第86册[M]上海:上海书店1991.116 作者简介:黄红日 丽水学院中文系,浙江丽水323000 。
本文档为【[工作]宁可抱香枝上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