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举报
开通vip

重庆码头文化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赵以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093924) [摘要]重庆不是没文化,是文化的理性思考不够。在现代社会,没有理性是行不通的。重庆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定位,要把码头文化等原生态文化好好梳理一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是一个山城,但更是一个水城。 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江河纵横交错于整个重庆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

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赵以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093924) [摘要]重庆不是没文化,是文化的理性思考不够。在现代社会,没有理性是行不通的。重庆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定位,要把码头文化等原生态文化好好梳理一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关键词]重庆;码头;文化 重庆是一个山城,但更是一个水城。 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江河纵横交错于整个重庆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整个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 有江便就有港口,有港口便就有码头。 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重庆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码头文化”。 一、码头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码头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码头文化?这还要从码头说起。 一般人在理解码头的时候,往往将其狭义地理解为水码头。其实,广义的码头有水码头和旱码头之分。只因我国的码头以水码头为主,所以我们常以渡口、港口等为码头。中国有商品流通以来,凡可以通航的内河流,都有大大小小的码头,大一点的,去的人多了;地方文化在参与码头活动的人的独特的生活中反映出来,就成为了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来说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这些人“五湖四海”,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常常限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难有更宽大的眼光。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是典型的码头文化之一。它重视现实生 1 活、重视消费,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消费观全然不同,也忽视更高的精神追求。不重道德和观念性的东西,这些都是带有江湖文化的特点。 码头文化的另一层来自列强租界码头,它的本质是靠枪炮强权实施的经济掠夺,也是“利”字当头。他们抢占码头、明夺暗抢的行为,他们的消费方式,也是码头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另一角度讲,这是东西文化交汇时产生的必然结果。[1] (二)码头文化的特征 码头文化有何特征?这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体现,但又存在共性。武汉就以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枢的区位优势创造出了“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人”的武汉特色的码头文化。重庆码头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码头文化有两个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吸纳意识,另一个则是过客心态。 吸纳意识,更多的体现为积极的层面。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码头,因为得水利之便人来客往,各种信息、资源相互融汇,往往让它们有了吸收外来优势资源、优秀文化的先天条件,学习、吸纳也就成了码头城市惯有的风气。许多好的东西,能够很便利、很及时的为其所用。比如上海,一些国际上很时髦的东西、很优势的文化因素,能够比较快捷而便利地被她吸纳,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海派文化”内核。 有人说与重庆的码头文化相对应的是成都的盆地意识。重庆是一个大码头,码头上人来人往,船把人和货物运来,又把人和货物运走,码头上确实热闹,但存不住东西,更存不住文化。文化需要积淀,只有盆地才容易把文化积淀下来。 但令人遗憾的是,近现代以来,作为码头文化的拥有者,码头人却更多的滋长了其文化因素中的另一种特质:过客心态。因为是码头,因为是过客,很多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便随之滋生。对待外地来客,能蒙则蒙,能骗则骗,宰一把就得;面对利益,精打细算,只看眼前蝇头小利而置长远利益于不顾;即便是看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也无所谓爱惜与否,不顾公共秩序、不讲公共卫生、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到头来,不得不让人给戴上一顶“精明而不聪明”大帽子。不过现在这一特征正不断消亡,而吸纳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增强。[2] 二、重庆码头文化的历史回顾 (一)重庆码头文化的起源 关于重庆码头文化的起源,还要从重庆建城说起。 在重庆渝中半岛上建城的历史可推至三国时期。《华阳国志》记载:“刘先主初以江夏费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与穿城后山,自汶江通入巴江,使城为州,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诸葛亮不许。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城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3](P61)但形成后来九宫八卦十七门的定制却是在明初戴鼎筑城之时。 重庆连接外界的古道有六条陆路、三条水路。陆路是正东路(去下川东和湖广)、正南路(到川南、云贵)、正西路(通成都)、正北路(可达陕西、甘肃)、东北路(到关中)、东南路(入贵州、湘西);水路(水驿路)则可向北溯嘉陵江而上至广元,向西溯长江而上转岷江至成都,向东顺长江而下入湖北。重庆老城长江、嘉陵江沿岸的码头汉晋时期便是联结汉沔和荆襄的水路要冲,明清时期又是沟通眉州、泸州、叙州、成都、保宁、夔州等70余个水驿的交通中心,它西达云贵,东至苏皖。[4](P227-285)重庆城虽然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一个"市",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而重庆能够真正成为"市",也全靠码头。如果没有这些码头,也就没有今日的重庆。码头的兴起,推动了贸易的繁荣,贸易的繁荣,又促使码头文化出现。 (二)重庆码头文化的演变 1.码头兴帮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水深浪平,乃天然良港。有港口就有码头,重庆的码头也就特别多。 那时,仅仅是临江门,从上往下数,就有大码头、煤码头、粪码头、石灰码头、砖码头等。除了"开九门闭八门"外,当时尚不属于重庆城的黄花园、大溪沟、牛角沱、菜园坝、黄沙溪以及江北、南岸也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码头。 当年,重庆码头是相当得热闹。江边停满各种各样的船舶,真是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挤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江河都塞满了。岸边是各种各样的街市,真是店铺相依、人来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润发亮,日日都是赶场天,天天都是庙会节。天还未亮,码头上就油灯闪闪,炊烟缭缭,卖早食的就开始呐喊叫卖。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馆、茶馆、烟馆、妓馆还灯影闪烁,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来。码头就像重庆城的嘴,不停地吞吐着,重庆城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 2.文化帮会色彩 袍哥可能是典型的码头文化的产物。加入袍哥叫"海",袍哥们外出叫"跑码头",而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拜码头",袍哥里的头领叫做"舵把子",霸占一个地方叫做"操码头"……其码头色彩相当浓厚。重庆的袍哥势力相当强大,连手握兵权的军阀们都要让袍哥三分。刘湘在重庆时,就曾"海"过袍哥。其手下的师长团长几乎都是袍哥的人。范绍增(范哈儿)年轻时就是袍哥大爷,其"辈分"(袍哥的等级称为辈分)相当高。 重庆的袍哥组织是晚清时候发展起来的,在四川的保路运动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中曾起到过相当大的作用。 那时,谁想在码头上混,哪怕是想在码头上凭劳力找饭吃,当搬运夫,当"扯船子"(纤夫),都只有加入袍哥才有可能。否则,你就不能"挨轮次搬运",就没有人敢雇用你,你即使有点钱要做小生意也可能要被袍哥们砸了店子掀了摊子。因此,在重庆城码头上生活的人,穷也好富也好,大多是袍哥成员。而要加入袍哥,一要有人介绍,二要花钱,加入之后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大爷"们无偿提供服务,随时听命于被召唤。穷人加入袍哥,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3.影响巫术色彩 重庆远离中原,也远离中华文化的中心,受正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巫术文化也就相应盛行。另一方面,重庆历史上曾经居住过多种少数民族,巴人、僚人、氐人等都曾长期居住,至今还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的巫术文化对重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不可忽视。 川江水急滩险,行船时有危险。且不说三峡险滩,就是重庆城边,也经常打烂船。临江门河边原有一四四方方的大碛石,叫豆腐石,就不知有多少木船撞到上面而粉身碎骨。于是,当地的船夫就借助于巫的力量来祈求平安。 后来,巫术中的一些音乐、舞蹈、图画之类的带有艺术性质的东西留了下来,对重庆文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土家人的摆手舞就带有巫术舞蹈的成分,是对巫术舞蹈的继承和发展。 4.旧时码头穷人 重庆开埠,得益于长江、嘉陵江交汇此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渐成大西南水运重镇。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上游的物流人流更加繁忙,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发达的水运条件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灾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如蚂蚁搬家一般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运上山。 与重庆城内商业街市的繁华相比,城外的码头却相当贫困相当破败。码头上也有有钱人,例如商人、把头之类,但极少,大多数都是穷人。码头穷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船工纤夫,二是搬运夫,三是其他贫民。 船工纤夫是码头上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常年行走于与重庆通航的大小码头。即使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家,也很少住在家中。木船缺乏动力,下水可搭流水。如果水流太缓,或者要赶时间,也要人划桨。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满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齐动员,喊着号子,那桨一起动,才能将船划走。若遇激流,若要闯滩,若欲靠岸,牙齿也要咬紧,脚杆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气也要拿出来才行。"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这样节奏的号子喊得震天动地。 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例如挑水夫,估计就有近万人之多。旧重庆自来水供应不足,要靠挑水夫从河边往城里挑水。那时,小什字一带的人吃水用水都要从千厮门河边挑上来。有一幅历史照片,是成群结队的挑水夫在朝天门码头上挑水。那场面令人震惊。笔者父亲也干过挑水的职业,是从临江门河边挑到新生市场(现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抗战时,徐悲鸿来到重庆,为挑水夫的苦难和精神所感动,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 5.现状今非昔比 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重庆的码头就开始衰落。如今,除朝天门码头还在利用外,其他码头早已名不副实。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旧日的码头街市的遗址也难以寻觅了。 不过,重庆毕竟有这么多通航的江河,不加以充分利用也太可惜了。况且,三峡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修建起来后,将为重庆的航运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事实上,在旧码头破败的同时,重庆已经建起了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的码 头(港区),并且还将建设更多的诸如寸滩集装箱码头之类的现代化码头。 如今,在九龙坡那样的码头上,你看不到人挑肩扛,你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那才是"大吊车好气派,成吨的钢材轻轻一抓就起来"。码头上,集装箱堆集如山,龙门吊驶来驶去,绞车卷扬机传送带输进输出……按规划,三峡工程全部完工后,万吨级船队能够直驶重庆,重庆的码头将更为繁荣。[5] 三、对重庆码头文化的反思 (一)重庆码头文化精华的发扬 如果有人问重庆码头文化的精华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回答,重庆码头文化的精华就是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 开放和包容,这从重庆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重庆人耿直、豪爽的性格可窥见一斑。耿直、豪爽是重庆人最大的特点。重庆人承继了这种耿直和豪气:说话,快口快语;做事,干净利落;喝酒,也没有那么多推辞,直接下肚。尤其是在餐馆:幺妹,来几个……!一声吆喝,那种语调,那种豪气,呵呵,比之东北汉子也不为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豪气已经全然可以体现在重庆的女子身上:看餐馆招呼客人的,大声吆喝的几乎都是女当家。而且在笔者上篇中也提到,重庆美女身上集聚了多项优点,唯一让人感觉“不爽”的就是“说话嗓门大”,爽直的让你很难从她身上找到女性的娇柔,与她们的交往,“哥们”的感觉远远多于“姐妹”的情意。[6] 重庆火锅广纳各行精华因素的包容,或许同样来自码头文化中的开放和包容意识。重庆火锅与餐饮策划专家刘可就认为,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重庆火锅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正进入了大反思时代和大调整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大突破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重庆火锅也在不断与海洋文化、海港文化对话,在不断吸收对方所长的过程中,坚持自己根的东西。 [7] 与时俱进,这是重庆人另一个显著特点。重庆人人文性格中的积极的一面,符合“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的主流文明准则,其扩展性有利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这座城市的全球化呼应,有利于这座城市的创新性脉动,应对其加以保持并扩展。 重庆火锅商帮身上其实更多的是纤夫文化,一种向上的力量。这种向上的力量让重庆火锅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变化。现在重庆有个非常危险的倾向,就是有把重庆火锅档次拔高的内在冲动。“事实上,到哪个山头唱 哪个山头的歌,火锅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就什么样,没有必须要拔高,也没有必要提高火锅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这样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为了火锅高档化,重庆刘一手火锅在重庆南坪投资几百万元开设新店,最终却不得不降了4次价,在创新过程中付出了惨重代价,而目前的重庆德庄火锅,采用绿色锅底,非常大胆地变色,最终结果如何,恐怕要市场来做出回答。[8] (二)重庆码头文化糟粕的捐弃 今年重庆打黑除恶运动取得了重大成效,黑社会势力得到了有效遏制。重庆黑社会之所以猖獗,文强之所以变“黑”的根源,与码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庆码头文化的最大的糟粕,可以说就是过客心态。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聚散离合不断争斗,得以留存且发展壮大的码头行帮逐渐成为有组织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演变成帮会。 有人说,码头带给重庆这座江城的,是一个江湖,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出于自保、发展而拉帮结派的码头江湖。重庆人的性格里有一种天生的逆反心理,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凡事喜欢较劲,天越热越吃火锅,而公交车上擂台赛,指的是在公交车因乘车起摩擦很多,当街互殴的事情很常见。 重庆素有“九帮三十六码头”之说,在此不能不提“袍哥”。“袍哥”这个名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流传比较多的说法有三个:一说是来源于《诗经》的“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二说是取自《三国演义》中的贼,三说是取于“同胞兄弟”中的胞字。 名称起源无从可考,但其在四川、重庆一带的影响力却非同小可。有学术研究称,袍哥组织应当发源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末,而泛滥于民国初期。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成年男子加入袍哥的比例高达60%以上,于是就有了“清末无倥子”的说法。“倥子”的意思,即指没有加入袍哥的人。 “袍哥”传统是否是滋生黑社会的土壤?对此,西南政法大学的高一飞教授持不同意见。“袍哥组织,或者说袍哥传统中体现出的文化,实际上是宗法的文化,而宗法的文化的根源,则是儒家文化。”高一飞说。 而重庆社科院的邓平研究员则持相似看法,他说:“中国近代风雨飘摇,社会轶序混乱,当时加入袍哥的人要生存立足,势必要加入某个群体之中,有的是为了自保,有的则是积极参与的,而有的则是被蒙蔽的,不 能一概而论。” 而邓平同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码头文化不能完全等同于袍哥。“码头文化有其糟粕的一面,烟馆和妓院都是其代表,但绝不是全部,码头文化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说码头的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前面说到的火锅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讲文化,应当从正面去理解,因为文化是要传承的,糟粕就应当去除。” 如果说码头文化为重庆所接受,那么重庆当然只愿意接受的是其中的积极面。当地一学者在一次学术研讨中说,“人们意识中的码头文化,无疑是落后的,而现代的码头文化则并不是落后的,我们需要对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反省,掌握不好就是暴力,引导不好就是破坏力量。” 对于袍哥传统与黑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赞同莫怀戚①的回答:“重庆人义气用事,会拉帮结派,不顾法律与道理,容易产生黑势力,但不是黑社会。”[9] 袍哥文化是否是黑社会之土壤,尚有争议。但过客心态作为重庆市民人文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其张扬或扩展,会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论 码头文化是好是坏,不能以人们的好恶来评判,而要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将其扬弃。“重庆不是没文化,是文化的理性思考不够。在现代社会,没有理性是行不通的。重庆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定位,要把码头文化等原生态文化好好梳理一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0], 现代文明就是不断地改变,扬长避短。在建设新重庆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发扬码头文化中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等积极因素,捐弃过客心态、小团体主义等消极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将重庆建设成为一座古韵尚存,文化厚重的城市;一座朝天扬帆,气定神宇的城市;一座推窗即景,景由心生的城市;一座光色鲜靓,柔美内敛的城市;一座人气祥和,机遇横生的城市;一座安居乐业,开放亲和的城市;一座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的城市。[11] 参考文献: [1][2]《重庆与重庆码头文化》 [3](晋)常璚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脚注[M].巴蜀书社,1984. [4]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志[M].重庆出版社,1997. [5]夏于全编辑,《重庆时报》2007年8月28日 ①莫怀戚,重庆著名乡土文学家,著有《白沙码头》等小说。 [6]人民网,2007-07-13,“品味重庆”系列文章(二):品味重庆码头文化篇 [7][8] 2009年07月18日11:42中国经营报《码头文化的底蕴》 [9]重庆观察2009年11月1日 [10][11]《将码头文化与时俱进重庆打造长江上游文化中心》,2007-4-20.
本文档为【重庆码头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8-26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