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举报
开通vip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及心理学界都存在有意义学为一谈不的,不是同一个连续维度的对立的两极上,有,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及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是完全对立, 而且不少学者都倾向于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本质上并不相些学习既具有机械学习的一些特性也具有意义学习的特性, 同的学习类型,往往将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机械学习,将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重...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及心理学界都存在有意义学为一谈不的,不是同一个连续维度的对立的两极上,有,而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及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是完全对立, 而且不少学者都倾向于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本质上并不相些学习既具有机械学习的一些特性也具有意义学习的特性, 同的学习类型,往往将接受学习完全等同于机械学习,将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重新认识这几种学习而有些学习也同时具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某些特性。同时,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类型,以期对我们的小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提出 奥苏贝尔指出,在进行接受学习时,所学习的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传授的,学习者只需把所呈现出来的材料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以后可以再现和利用即可。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授予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习认知结构之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出来然后再进行学习的。发现也就成为了进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可以说是与接受学习完全不同的过程,而发现之后,与接受学习的特点相近。而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所谓实质上的和非任意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特别有关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它有两个先决的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且要表现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其次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是具有潜在意义的。如果学习者学习时是任意地和逐字地来记忆所学知识并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就是机械的,学习也就是机械的学习。他认为这4种学习有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不能将其混义的,4者存在着交叉。 21有意义的学习 在对这种类型进行辨别的基础上,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这一概念,他所认为的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接受学习, 又包括发现学习,而针对学校而言,他又认为学校中知识的传授多半都应该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所以其学习理论的重心更加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有潜在意义的课题或材料在内化过程中成为有意义的,而如果是机械的接受学习,那么学习课题不是本身没有潜在意义就是没有在内化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同时他根据上面提到的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认为如果材料有意义, 但学生没有学习的心向,只是逐字逐句的记忆,或者说学习者的心向很有意义,但学习课题没有潜在意义的话,那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可能是有意义的。 (二)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同化论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同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从而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皮亚杰主要应用“同化”这一概念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而奥苏贝尔则将其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新的内涵,即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有了有关的概念。奥苏贝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以一言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已经 知道的东西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这种相互作用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三)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因素—— 测量和评定 奥苏贝尔认为测量和评定是课堂学习概念中的核心问题,但是许多人却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教育测量无法测出是否达到了特定的学校系统、课程或教师所特有的一些目标;人们常常把测验分数和学校分数本身当成目的,取代了他们测验所代表的知识、能力;持“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目标是难以捉摸和无法测定的,而使用考试这种方法无疑会压制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引起儿 1 童的焦虑,甚至可能会严重打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定被有些教师错误地当作一种用以奖励和惩罚学生的依学生而定得,也正如康德尔所说的应该是“使恰当的学生从恰当的教师受到恰当的教育”。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创立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4者之间的关系,摆正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位置,使人们对言语讲授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代许多的事实表明,运用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太多,所以它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大班教学,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无疑主要靠讲授学习。而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学校教育中也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但只要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无论接受学习亦或发现学习,都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意义。 (二)优化教学设计 在充分了解学生,并已做好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要使得学生在教师讲授教学法中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最终要落到教学设计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有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根据奥苏贝手段;由于测量与评定不能提供有意义的反馈,它们不能够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点同化理论基础及其,奥苏贝尔提出有效地促进学习和教学等等。4种重要的教学设计原则:逐渐分化、融合贯通、序列组织和基于这些反对的观点 文化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政府、,他通过认真研究了现测量的这些巩固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在进行新的学习前,要缺点是测验程序和目标有问题性行为、,并不一定是测量本身固有的了解学员已有知识的情况,可借鉴其4个原则,选择合适的娱乐、问题,他指出“ 群众传播工具、工业、商业、药物、宗教——也就像测量和评定那样会被滥用和误用”而我们要正确地对待教育,就必须得有精确的方法来测定各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对教育事业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质量,这是学校教育中必须的,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促进教师的教学,能评定课程设置并对课程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帮助。所以他认为防止这种滥用的较为明智的办法是让公众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东西,而不是有些人宣称的废除或禁止对它们的使用。奥苏贝尔还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测验必须兼具效度、信度、代表性和可行性,并对受测验的个人或群体有充分的辨别力。而在测验形式方面,奥苏贝尔认为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测验方式,不仅可以使用标准化的客观测验,还能同时使用论文式讨论题、口试、工作样本(即实际操作考试)等形式,使测验的结果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对我国小学教学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各种学习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获得发展的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当传统的言语讲授法被贬为“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是压抑学生的自由、束缚学生个性,是旧教育的不良残余的时候,发现法作为其对立面出现了且被广泛使用。许多学校、教师开始否定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始不断探索贯彻发现学习的各种条件。一部分学校不顾成本、不惜巨额购买先进设备,一些讲授法运用自如,而对发现法所倡导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之所在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控制的教师,不得不走下讲台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这些当然也有之合理之处,但面对没有知识基础的小学生们,这种发现未免是事倍功半,而何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是依教师 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设计。 (三)优化教学评估、正确看待考试 奥苏贝尔在他的理论中首先批评了那些只看到评价负面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强调了评价的积极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当今创新教育下,也有许多人反对考试,认为考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以“分”为标,往往会引起紧张、焦虑、过分的竞争等,这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许多人认为是考试将学生的兴趣扼杀于摇篮。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们对考试的滥用,父母、教师、学校领导所持的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引起的。除了一些负面效应确实有待我们进一步改进之外,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考试的正面作用,正是有了考试才使得学生在测验之前就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才使得他们根据考试结果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从而进一步展开新的学习,才使得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成绩。有些教育工作者现在要做的不是要反对考试或取消考试,而是要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 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四个要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三大驱力动机来看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以期对当前学校阅读教学的实践起到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先行组织者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 191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一生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均有所成就,但他最重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奥苏贝尔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强调言语讲授及接受学习。他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只在实验室里对低等动物作研究从而将研究结果类推于人类学习的做法,而是直接研究人类的课堂和学校学习,为当时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同时,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同化理论、先行组织者、三大驱力动机等学习理论思想,并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能指导实际教学的理论。他的这些思想一经提出便引起各国教育科学界的关注,历经四十余年,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今天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作用。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根据接受知识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首先,奥苏贝尔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从而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他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其次,奥苏贝尔辨别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四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他看来,接受学习未必就一定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也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如果教师讲授有方,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意义学习。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还在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了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材料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内部条件);二为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外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学习者不是被动的,而是调动各方面的心智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新知识内化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新的意义。同时,他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奥苏贝尔的这一学习思想在全国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对于教育者明确教学思想、选择教学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鉴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等因素,主要进行的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但是有的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只是将教参上罗列好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直接照搬给学生,而学生也将其奉若神明,一字不漏记录下来,以为至此完成学习任务,这就使人们往往将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等同起来,将教师的讲授教学看成是促成学生机械学习的原因,因而在教学改革呼声甚高的今天,有的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与奇特,而将讲授法当成要改革的对象而弃之脑后。殊不知这种抛弃恰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采用了讲授法,而是应该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要求下将之变得活力化,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将讲授法和意义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结果最大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强调教师的讲授方法并不是要排除学生的个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在方法适当的有效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法与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并不矛盾,反而能相得益彰。按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学习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知识教学应寻求使接受学习获得意义的方法。这就需要一方面教师钻研讲授法的艺术,一方面有效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在对语文阅读研究的历程中,众多的学者都指出阅读是读者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读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能动的过程。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背景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问题角度的不同等因素,还需要教师的知识讲授、整体指导等教学环节,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带领学生区分文章的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注意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深入加工 3 的信息等,引导学生的思维展开积极的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认识到阅读活动的意义,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中去,体会其境界与内涵。二、同化理论——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建构新知同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他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的角度将这一生物学概念引入心理学中,来解释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而奥苏贝尔则将其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奥苏贝尔认为在研究学生知识获得过程中既要看到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又要关注到内部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观念和心向)。而同化理论正是探讨学生心理内部发展过程的恰当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有了有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新知,因而他在自己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两版的扉页上,他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奥苏贝尔还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一是渐进分化原则(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主要针对下位学习,即使学生先学习最一般的、概括性最强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渐加以分化,到达较特殊、较具体的概念和细节。这是从纵向的角度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贯通原则(principle of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主要针对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该原则主张在分化出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并加以整合,达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是从横向的角度强调概念与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获得新的意义。三为序列组织原则(principleof sequential organization),主要针对组合学习,该原则指出对于非上位、非下位关系的新旧知识可以使其序列化或程序化,前面出现的知识应为后面出现的知识提供基础。四为巩固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solidation),该原则强调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要求学习者及时采取纠正、反馈等方法,提高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稳定性。 在阅读教学中,这一条原则同样对指导教学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阅读一篇文章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等深层次要求。理解文章包括理解文章的表层结构和内层结构。首先是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表层信息的理解。因此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多次思考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而要完成这一切,就起码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成语、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包括根据词序和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句子、段意和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其次是对思想内容、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隐性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社会常识、科学的人生态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具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次含义。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只有当读者的认知结构中包含以上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以之为“脚手架”组织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在阅读学习活动进行之前,具备了以上这些知识才有利于阅读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因而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作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活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机制是内在认知结构与外在客体实现顺应和同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是学生理解文章,构建新知的必要条件。三、“先行组织者”策略——整体性引导奥苏贝尔根据如何贯彻四大原则,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指包摄性最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呈现在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以帮助确定学习的心向。这样有助于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或记忆新知识。他认为如果这种先行组织者设计恰当,可使新知识建立在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之上,为新知识提供了一种“脚手架”,并且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习和信息保持。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性质,奥苏贝尔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对于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说明性组织者(或陈述性组织者),利用更高抽象和概括的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 4 利用的固定观念;对于不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比较性组织者,通过比较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类似知识的异同,来帮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以利于学生获得更精确的知识。一般来说,学生的阅读材料文本结构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的层次在文章学中表现为字、词、句、段、篇。心理语言学对这些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层次研究,将文本结构分为三种水平,即下层水平结构,指句子层次上的微命题水平的结构;中层水平结构,指语段层次上的宏命题水平的结构;以及上层水平结构,指语篇层次上的组织结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上层水平结构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加工文字符号获得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阅读的最高形式和终极目标,如果没有上层水平结构的分析系统,将难以实现对课文意义的最终建构。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读者掌握课文上层水平的结构,不仅可以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在心理词典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保存信息的时间也会更长。这也接近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主要思想。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充分证明了这一原理的正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阅读前,先向学生呈现课文的背景材料、段落结构、内容要点以及主题等上层水平结构,学生一旦掌握了上层水平的结构,就会将这一结构作为框架,去同化、吸纳语言材料,有效加工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三大驱力动机——学习中的动力因素奥苏贝尔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基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动机观。其中他主要关注成就动机,他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即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增强驱力反映了个体要求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而附属驱力则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在这三种驱力中,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均属外部动机,而且这三种成分的比重调配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文化、社会阶层、个性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见,学生认知学习是受外部和内部动机影响的,明确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无疑是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结果,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使其起到相应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刺激因素,使用得当,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使用不当,效果便会反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评价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因为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以学生现有的经验来说是不甚熟悉的,因此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可能会和作者原意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责备,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独立思索的观点,尤其要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义,并且要鼓励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要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使学生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另一方面,因为学生都有原有的阅读能力基础以及个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从认读、理解、思考、鉴赏等阅读的各个环节去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承认并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体差异。尽量使学生的驱力动机最大化,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以上介绍,不难看出,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随着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理论的启示必将更加深刻地指导教学实践,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同时,无论作为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应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着心理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学生学习过程,用教育心理学的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奥苏贝尔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运用奥苏贝尔理论指导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奥苏贝尔理论中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可解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与本学科的专业理论,才能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呼唤创新教学的信息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奥苏贝尔理论的简介 奥苏贝尔(D. P. Ausubel 1918 年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使之处于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目的使学习者产生学习迁移。 奥苏贝尔理论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它是操纵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通过调整认知结构中处 5 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知识学习的最佳关系点和结合点,从而有利于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学习。使其达到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正迁移的目标。先行组织者不仅是一项实验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教育家侨伊斯和韦尔(B. JoYce &M. Weil ,1972) 把奥苏贝尔提倡的讲解式教学模式概括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先行组织者模式”。他提出,先前的学习不是直接影响后继的学习, 而是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然后借变化了的认知结构去影响后继的学习。“外部组织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即“先行组织者”的影响。 二、奥苏贝尔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教学领域中,不论是计算机硬件教学, 还是软件教学;不管是计算机语言教学,还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是首要的;不论从我国绝大多数人的需要来说, 还是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来说,学习计算机的汉字编辑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准备涉入计算机王国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技能、计算机的汉字编辑处理是通达计算机王国的第一张“绿卡”。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技能的教学中运用奥苏贝尔理论指导处理相关计算机教材内容的方法,指导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作了一些探索。 在计算机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应考虑学习者的有意义学习的状态,认知结构的构成状况及认知结构变量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学习者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 学习者的内部因素有: 11 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准备状态,积极主动地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1 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适当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又提供了与新知识相联系的可能性。 学习者的外部因素,11 要学习的新材料、学习对象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它应在人类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在心理上具有理解它、认识它的可能性。所以, 当学习材料、学习对象组织的有意义,认知结构也具备适当的观念,学习材料、对象就对学习者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当具有相应的学习心向时,这潜在的意义就变成了现实,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学习。保证学习材料有意义;21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相互促进正向迁移;31 教学方法、形式应随教学内容、环境的不同而不断改进。 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涉及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及运用。讲授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相连;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密不可分。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在经过一定的知识学习,具备了相应认知结构后,再通过动作和智力的协调训练发展而成的。它主要不是回答是什么的意义问题,而是回答如何做的程序问题,即表现为问题解决的过程。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学习,为操作运用与技能提高打基础、做准备;技能的熟练提高,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不够全面或欠考虑,从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考虑对其学习心向不能有效激活;再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教材、教学方法、环境等考虑又一般化,要使计算机学科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培养知识和技能“双丰收”的新型人才,是信息时代需要的探索、创新的大课题。“文件”、“文件夹”的“移动”、“复制”、“删除”,特别是“文件夹”的创建和它的功用等等。按普通入门教材的内容顺序,基本上都是如下结构,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98 操作系统;第三章: Word 97 文字处理应用软件;第四章: ..。如果按照常规的讲授方法,以教材的顺序讲授,在讲Windows 98 操作系统时,学习者还没有对该操作系统及其所支持的应用软件有较全面的印象和概念。在学习者原认知结构中,还不能达到完全同化这些新知识和操作技能所具备的条件,这样学习者的学习就不能达到学习的迁移,即正向迁移。在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概念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是极其不利的。在高中一年级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与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教材从基础知识、Win2 Word 97 、..顺序讲解,就在Win2 “资源管理器”教学中,教师在台上一会儿移动,一会儿复制,一会儿同盘操作,一会儿异盘操作,一会儿按CTRL 键,一会儿按SHIFT 键。结果下来,就有一半的机器系统崩溃。对所涉及的这类问题,在研究实施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资源管理器”这一节内容和类似问题的教学安排。笔者运用奥苏贝尔理论的指导,决定先讲Word 97 , 这样对“文件”的创建、“文件”的类型、“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文件”的编辑等一系列概念都会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保存与打开“文件”时渗透了“文件夹”的概念。我们保存的“文件”都保存在“My dows 98 6 操作系统、dows98 操作系统的奥苏贝尔认为,如果原有知识同新知识之间缺少明确的可辨性,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同原有的知识容易产生意义上的冲突、混淆或似是而非,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造成盲目操作的无效教学。如果在教学开始、间时,运用引导、过度在较高概括水平上采用一种对相似性材料进行明确比较的“先行组织者”,指出容易混淆的知识间的重要区别和联系,提高原有观念和新知识的可辨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学习者获得清晰、定和精确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快速、高效的纳入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在认识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的联系点和固定点,从而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Windows 98 操作系统的教学中,重点内容就是“资源管理器”一节的内容,它关系着以后的许多内容的顺利学习。它的教学要求涉及的概念内容较多, 动手操作技能较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以及Documents”“文件夹”中。并提出让学习者思考:这个“My Documents”文件夹”我们能否是怎样产生的?创建一个类似这样的“文件夹”,并把自己的“文件”保存中在所创建的“文件夹”中? 怎样创建“文件夹”等等。这时再讲Widows 98 的“资源管理器”,这样就顺利的导入了“资源管理器”的内容,计算机的一切“资源”都将在这里进行管理,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将在这里得到解决。这样讲起来顺手,保证学生容易接受消化、掌握和运用。教师讲授轻松、自如,保证教学环境的稳定,保证了教学效果。如果一般地处理Windows98 操作系统“文件管理器”的教学, 学习者还没有对“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完全理解、系统的掌握,就要其进行“文件”、“文件夹”的“移动”、“复制”、“重命名”、“删除”等操作,这不仅会造成学习者机械学习,甚至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学习理论中关注学生意义学习,促使知识个人化,培养会学习的人等论述与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自主性,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体验数学,从做中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促使知识个人化等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关键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 从做中学 知识个人化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目的;要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能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有意义性".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是有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那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康布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之只求解释简单的反应,也不同于认知者之只求解释知识学习,而是扩大视野对整个人成长的历程做全面的解释,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布斯认为:"对学生而言,学习一事含有两种意义(combs,etal.1971)其一:学到一种新知识;其二: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的意义.教学时一般教师难免有种错觉,总认为只要将组织好的教材适当地提供给学生,学生自然会学习,事实却未必如此,原因是'意义'并不存在于教材表面,而是蕴涵在教材之中;只有学生在心智投注其中,才会因之反映出意义".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不是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获得"意义".所以,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要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的培养目的应使学生成为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上,促进意义学习上,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上和人格的充分发展上;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进行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促进者. 本文谈到的意义学习,是罗杰斯主张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指使人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事实的积累,这种学习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meaning learning)的内涵不同,前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人的学习,而后者只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罗杰斯认为学习有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personal involvement),即整个人的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动力或刺激可能来源于外部,但发现,获得,掌握理解的意义是来自于内部;?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至于个性都发生变化;?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本文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促 7 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强烈求知欲 要实现意义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而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我为他所设定的学科,显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知识之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立场,提出并尝试回答这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 '只有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学习的东西正符合他们的成长需要;而且学生觉得,他有能力学习,有能力学到教师对他们期望的程度,他们才会自愿读书求知,不会因失败而退缩,不会不敢于尝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展开教学,引导,启发学生依据自己知识的逻辑性,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数学知识也只有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它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生才会对数学的产生亲切感,才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并逐步能用学习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意义学习. 例如:将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4-5中P22例题抽象为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又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时,利用下面例子导入新课:一个穷人到富人家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的,哪知富人却一口答应,但提出如下附加的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钱第1天,穷人还给富人一分钱,第二天起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都是上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你帮帮他,看是否划算.这样的故事开头,学生带着一份好奇,一份疑问,一份帮穷人解决问题的责任去探索,去研究,使他们兴趣大增,对问题解决充满了渴求,为意义学习创建了好的开端. 再如: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1的"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教学时, 我除了引用课本所讲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外,还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富兰克林遗嘱":"„„我把1000英镑赠给波士顿的居民,„„他们得把这1000英镑按每年5%的利率借给一些年轻的手工业者去生息,这笔钱过了100年增加到131000英镑,我希望那时候用100000英镑来建立一所公共建筑物,剩下的31000英镑拿去继续生息100年,在第二个100年末,这笔钱增加到4061000多英镑,其中1061000英镑还是由波士顿的居民来分配,而其余的3000000英镑让马塞诸州的公众来管理,过此之后,我可不敢多作主张了."故事讲完了,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富兰克林的设想有道理吗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如果第一个100年末了不分配,200年后富兰克林的1000英镑变成了多少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有意义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体验数学,从做中学 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觉察到主题线索与他们的目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的获得,大多是通过做.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的态度,把经验结合到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老师讲过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也就是实现意义学习. 有时候,有些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备课十分认真,课也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对知识的提问反应也不错,可一到自己做作业,考试就不会了,这就说明学生只是掌握了现存的知识结论,缺失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一困惑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形成过程,把时间多留在一些给学生,让他们从做中学.这不仅仅是认知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数学,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例如: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2之球面距离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参加,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设置了下面的教学情景:首先引用生活中的实例生动地导入球面距离 8 这一概念:挂出一幅世界地图,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1993年四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使飞机上下颠簸造成部分乘客受伤,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请一位同学在地图上将飞机的飞行路线以及阿拉斯加的位置标出来,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飞机飞行的路线.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30度稍北的位置,似乎沿北纬30度的圆弧飞行距离最近.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向北飞到阿拉斯加,再由阿拉斯加飞到洛杉矶呢 岂不是飞机绕道了吗 如果不是绕道,那么又是怎样飞才能使这一段弧最短呢 起初有较多的同学认为可能沿着同一纬度圈的一段圆弧飞行最短,但再一次仔细观察发现,飞机航行的那段弧的半径好象要比纬度圈小圆半径大得多,因而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半径越大对应的弧长就越短,即最短的一段弧是大圆弧呢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用实验的方法产生球面距离的感性认识. 方法一,用橡皮筋在地球仪上实验,将橡皮筋两头置于上海和洛杉矶,看一看,什么时候皮筋绷得最松,同学们不难发现橡皮筋沿着大圆绷得最松,也就是说,此刻上海与洛杉矶的球面距离最短. 方法二,尺规作图,用实验的手段来验证.如图一分别以某些点为圆心作经过A,B的圆弧.学生不难发现:随着半径的增大,弧长越来越短,即两点之间的弧,以较大半径所对的弧较短. 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到大圆弧是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这一感性认识后,教师再通过介绍经纬度,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立体 几何问题来解决,与学生一起探索如何求球面距离.实践证明,采 图一 用这种重过程,让学生多探索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应用抽象的球面距离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做到融洽贯通,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又如: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在上立体几何之前,我就布置学生自制长方体,正方体,棱锥,圆锥等,使他们通过动手体验空间图形的线面关系等性质;在"垂直关系"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制的长方体模型,从中发现侧棱与底面垂直,相邻两个面互相垂直,接着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侧棱都和底面垂直呢 引导学生发现侧棱和底面矩形两条邻边都垂直;再问: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吗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接着让他们分小组用笔作直线斜插入长方体中,使笔和长方体底面矩形两条平行边保持垂直,转动笔,观察笔是否与长方体底面垂直;再问: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吗 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模型进行操作,观察,感知,验证,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和反思,促使知识个人化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问题,学生首先调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问题,然后应用自己的认知策略去作相应的思路探索,每一种策略就是一条思路,学生要根椐自己的经验对所选择的思路进行探索和评价,如果不行,就得立即进行调整,换另一条思路,如此进下去,直到探索到正确的思路为止.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尝试,错误,调整,再尝试,再错误,再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作保证的,在课堂上,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因为老师讲解的方法再好,那只是老师的思维过程,学生真正的能力在平时没有得到锻炼,知识无法个人化,当学生面临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依然会按着他自己的思路探索和思考;同时当一个问题被解决了以后,进行反思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反思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考察在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中所探究的问题以及得到的答案,来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自己已有信息之外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帮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例如:在抛物线这一节中,有这样两道习题: 1:过抛物线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求证. 2: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相交于两点P,Q,经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 9 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在处理这两道题时,我先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来做第1题,让他们分别求及与之对应的,在他们顺利完成后,我再让他们思考第2题,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只要能证明两焦点的纵坐标相等即可,并发现此题实际上就是第1题的引申. 我再让他们反思,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经过作图,分析发现: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再垂足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也就是课本复习题B组的第2题. 我让学生再反思,1,2还可以引申变形出哪些结论,学生又归出两个结论:?: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连线为直径的圆必切焦点弦于焦点;(2):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到此为止,学生通过反思,对所学的知识通过反思,探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发展,达到了深刻的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意义学习. 又如: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1第四章函数的应用讲完后,我引导学生反思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讲函数的零点,?求的解这一题,为什么不用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来求解.通过对教材的反思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有了较清晰的理解:之所以引进函数的零点,根本原因是要用函数的观点统帅中学代数,把所有的中学代数问题纳入函数的思想下.引入函数的零点,解方程的问题就变成了求函数零点的问题,于是方程就纳入到函数里来了.这样一来,初中学了那么多解方程的问题,原来到了函数里,只不过是函数零点的问题,哇!几年里学的方程问题,到了函数了一下子就被解决了,这就是统一到函数思想下的好处,也是数学统一性的表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学生就不会再出现不用函数零点的思想去求的解,而去用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求解的混乱了.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思路,让学生反思理解二分法的思想就很容易了:求方程解的问题已经转化为求函数的零点问题了,那求函数的零点怎么求呢 函数的零点不是有个重要的特征吗---零点附近两侧的函数值异号,那么自然的,零点一定在函数值异号的两个自变量的值之间,它也就是方程的解.在根据精确度的要求,逐步缩小区间就行了.所以,方程的问题转化为函数零点的问题,函数零点的问题转化为逼近问题,逼近问题又转化为缩小区间的问题,缩小区间的问题转化为怎样缩小区间的问题,怎样缩小区间的问题转化为用二分法来缩小就行了.图示为: 方程的问题函数零点的问题逼近问题缩小区间的问题怎样缩小区间的问题用二分法来缩小 这样一步步转化很自然,学生通过反思,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思维过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整理,使有意义学习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学生意义学习,以达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的. 10 (0210)《古代散文》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甲骨卜辞、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深于比兴、 ,是先秦散文的突出特点。 3(《 》长于描写外交辞令。 4(《国语》的突出特点是长于 。 5(“兼爱”、“非攻”是 思想的核心。 6(先秦诸子中, 善养“浩然之气”。 7(先秦诸子中, 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的观点。 8(荀子的《 》是我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9(《鵩鸟赋》是 的骚体赋。 10(枚乘的《 》标志着散体赋的正式形成。 11(“破釜沉舟”出自《 》。 12(对偶、辞藻、用典和声律是 的主要特征。 13( 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提出的著名观点。 14(“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是 15(《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 16(嵇康的代表作是《 》。 17(西晋作家中, “善为哀诔之文”。 18(《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 辞仕归隐的宣言书。 19(《别赋》、《恨赋》的作者是 。 20(孔稚圭的《 》以山灵的口吻,讽刺了“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 假隐士。 21(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 时期,是一次提倡散文、 的文体改革运动。 22(苏轼称 “文起八代之衰”。 的论说文。 23(《论佛骨表》是 24(由于唐代 的大量创作,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25(鲁迅称晚唐 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26( 在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 27(欧阳修的《 》用21个“也”字置于句尾,既增加了文章 的抒情气氛,又增强了文章的咏叹情调。 28(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是 散文的风格。 29(“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 的主张。 30( 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 11 31(清代骈文中兴,成就最显著的作家是 。 32( 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33( 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并首倡“义法”说。 二、解释题 1、春秋笔法 2、古文运动 3、气盛言宜 4、四六文 5、冨吴体 6、燕许大手笔 7、简而有法 8、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9、“童心”说 10、义法 三、简答题 1、《春秋》记事的特点。 2、《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刻画冯谖形象的, 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5、《孟子》的论辩艺术。 6、《墨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7、《荀子》一书的比喻有何特点, 8、贾谊、晁错散文比较。 9、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10、简述南北朝的文风。 11、陆贽骈文的突出特点。 12、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13、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14、“唐宋八大家”称谓的由来。 15、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点。 16、苏辙的“养气”说。 17、苏轼提倡的“辞达”。 18、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四、论述题 1、先秦散文的总体特征。 2、《左传》的艺术特点。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4、《庄子》的艺术成就。 5、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6、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 7、韩愈的古文理论。 8、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 9、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12 10、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11、欧阳修散文的风格特色。 12、曾巩散文的特点。 13、苏轼的古文主张。 14、苏轼散文的风格特色。 15、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0210)《古代散文》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铜器铭文 2、深于取象 3、《左传》 4、记言 5、墨子 6、孟子 7、庄子 8、《赋篇》 9、贾谊 10、《七发》 11、《史记?项羽本纪》 12、骈文 13、曹操 14、曹丕 15、阮籍 16、《与山巨源绝交书》 17、潘岳 18、陶渊明 19、江淹 20、《北山移文》 21、贞元、元和 反对骈文 22、韩愈 23、韩愈 24、柳宗元 25、小品文 26、欧阳修 27、《醉翁亭记》 28、欧阳修 29、苏轼 、茅坤 31、汪中 32、张岱 33、方苞 30 二、解释题 1、春秋笔法:相传孔子编纂《春秋》时,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春称笔法”。 2、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3、气盛言宜:韩愈继承孟子、曹丕的文气说,把文气和语言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水和浮物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认为气指作家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勤学若练、提高艺术水平两方面。韩愈明确指出作家思想道德和学识的好坏,一定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强调作家必须提高道德和学识修养,文章才能气势充沛。 4、四六文:骈文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句式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因李商隐把他的骈文集取名为《樊南四六》,故骈文又称四六文。宋代的骈文叫宋四六。 5、冨吴体:初唐武则天时期,富嘉谟与吴少微,二人友善,好尚相同,文风相似,在当时作者中,自为一体,被称为富吴体,特点是力矫徐庾余风,以经典为本,崇尚典雅。 6、燕许大手笔:开元年间,张说、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张说在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苏颋在武则天时袭封许国公,玄宗时为宰相。朝廷的重要文件大多出于他二人之手,如为天子起草的制、敕,也有代群臣起草的表、状,所谓“大手笔”者,即指这类文字。 7、简而有法:欧阳修提出了“简而有法”的主张。“简”是指对题材的取舍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 13 度的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褒贬。 8、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澜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9、“童心”说:李贽认为:“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所谓“童心”、“真心”,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赤子之心和真情实感。李贽大声疾呼,强调“童心”之真,痛斥当时文坛之假,表明他主张发扬个性,抒写真情实感。 10、义法:方苞的古文主张。“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又书货殖传后》)就是说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若结合方苞其他论述作总体的归纳,则“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 三、简答题 1、?文辞简略,叙事简若大纲,往往一二短句便记一事,有点类似今天的标题新闻;?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 2、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战国策》主要记载纵横捭阖的策士之辞,这些说辞铺张扬厉、辩丽横肆,主要表现为极力铺陈排比,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恣肆,纵横驰骋的特点。 3、《战国策》刻画冯谖形象,欲扬先抑,层层深入,愈转愈奇;还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4、孔子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爽鲁莽;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淡泊洒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文章的突出特点是讲究论辩艺术。他特别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巧。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6、《墨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逻辑。另一特点是崇尚质朴,不重文采。 7、《荀子》中的比喻极富特色,常用一连串的比喻,层见叠出。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类似的取譬设喻,几占全文之半。 8、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9、建安时期的散文,突破了传统礼教规范的束缚,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形成了清峻、通脱、骋词、华靡的文风。 10、南北朝时期,文风趋向靡丽,语言更尚骈偶,散文逐渐被骈文取代。特别是南朝,贵绮丽,尚辞采,重骈俪,文坛是骈文的天下;北朝的文章尽管也注重骈偶,而文风却不同,贵质朴,尚征实,求朴野,散体的成就超过南朝。 11、中唐时期,最富盛名的骈文家是陆贽。他的骈体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用典,不征事,不用华丽 14 的辞藻,完全以自己浅近朴素的语言写出。 12、古文运动的兴起是政治改革的需要,也是文体改革的需要。 13、北宋古文运动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14、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成集刊行的,是明初朱右(一作佑)的《八先生文集》,可惜此书已不传,无法知道他把这八个作家的作品编选成集的初衷。后来唐顺之又有《文编》一书,选录唐宋散文作品,除韩、柳、欧、王、三苏和曾八人以外,它无所取。嘉靖时古文家茅坤在此基础上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一名,即由此而来。 15、王安石的散文,政治思想性和学术性较强,行文简洁,笔力劲健,文风刚健峭拔。 16、苏辙论文提倡“养气”说。他继承孟子的“养气”和韩愈的“气盛言宜”的主张,强调养气对文章的重要作用。苏辙所说的“气”,指作者的思想修养、精神状态,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气势。“气”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内心修养,二是增加阅历和见识。 17、苏轼强调“辞达”。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苏轼特别重视“辞达”,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他在《与王庠书》中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答谢民师书》也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作家要对事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意之所至,笔亦随之,把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微妙心灵准确地、恰如其分地用言辞表达出来。 18、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并无惊人的事件、曲折的过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意,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朴素简练的文笔剪辑刻划一些日常生活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淡,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四、论述题 1、先秦散文,特别是战国文章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次,发愤著书;再次,文史哲三位一体;最后,“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2、?长于叙事;?长于描写战争;?长于描写外交辞令。 3、?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语言铺张扬厉,辩丽恣肆;?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惊醒而富有启发性。 4、?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同时又富于诗人气质,因而他常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形象怪谲;?《庄子》散文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 5、首先,在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通过著作鸣不平于天下后世这一点上,司马迁和放逐之后“乃赋《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其次,《史记》能够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物描写,是《史记》的人物传记富于文学特征的又一个原因;再次,《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寄寓著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 15 6、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文学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应用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它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文以载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陈言务去、词必己出;不专一能、怪怪奇奇。 8、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其次是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突生动,光彩照人。再次,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 9、韩愈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古文理论主张,解决了以前散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韩愈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愈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有意识地以散体取代骈体,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文以致命的打击,为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作出了贡献。 韩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形成一种规范性的文体,具有雄健奔放、波澜壮阔的风格特征,对扫荡六朝以来的柔靡文风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理论和典范作品,以至他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巨大的影响。 10、?柳宗元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提倡古文,打垮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使散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各体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柳宗元的传记文,大量为平凡百姓立传,突破了史传传统,具有重大意义;柳宗元大量创作寓言,第一次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富有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 11、欧阳修散文总的风格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所以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了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12、曾巩擅长为古书作序,如《〈战国策〉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序》、《<列女传>目录序》等;曾巩的散文善于叙事,长于说理而短于抒情;曾巩赞成欧阳修“简而有法”的主张,注重语言的言简意深、概括凝练,形成了曾文典雅洁净的语言特色;曾巩的文风柔婉纡徐、平和庄重。 13、在文道观上,苏轼坚持文道统一,但他更重文,重视文章的文学性;在语言上,苏轼强调“辞达”。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苏轼特别重视“辞达”,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在文章风格上,苏轼崇尚自然,反对雕琢。 14、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真 16 所谓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5、晚明小品文不是代圣人立言,不是宣传传统意识的“平正”的大块文章,也不是应世干禄而苦用心机的大著作,与“高文典册”、“肉食大言”的庙堂文学不同。而是不讲“性理”,不受形式拘束,以性灵为主要选择,不肯言他人之所言,而言其所不敢言,运用自然清新甚至口头语言,抒写自我感受之作。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蚋之微,无所不写;游山玩水,吟风弄月;说理言情,往来小简,信手拈来,有则多写便长,无则少写便短,随心所欲,自由活泼,隽永有味,富于个性色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史,也是中国第一部已成篇章、初步成型的古代散文集。 3.《左传》是采用鲁国历史纪年而传周、晋、宋、齐、楚、郑等国之事的著作。 4. 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十论》、《九议》最有名。 5.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谏逐客书》。 6.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 7.最能代表陈子昂复古革新理论的是他的《修竹篇序》。 8.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山水游记、寓言小品、文学传记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 写法上也独具特色。 9.《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 10.“韩柳欧苏”为唐宋散文宗匠,其中苏轼后出,但成就更为突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春秋至战国初的思想学术界,大体是儒家、道家、墨家的天下。下列那部著作不是这三大学派 的代表著作( )。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战国策》 2.( )标志着论说文已经摆脱语录体形式,开始进入专题性论说文阶段。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庄子》 3.中国古代散文的振兴并再次形成高潮是在( )。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清朝 4.( )是我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史学价值很高,对后代正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A.《艺文志》 B.《文心雕龙》 C.《汉书》 D.《史记》 5.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A.陆机 B.潘岳 C.曹操 D.陶渊明 6.下列作品中不能代表北朝散文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A.郦道元的《水经注》 B.杨之《洛阳伽蓝记》 C.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7.传统散文发展和繁荣的辉煌时期是( ) A.先秦 B.唐宋 C.魏晋南北朝 D.元明清 17 8.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是( ) A.张说 B.陈子昂 C.梁肃 D.韩愈 9.( )既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史学价值很高,又是一部具有较大天文学价值的著作。 A.《文心雕龙》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10.笔记散文的兴盛在( )。 A.明清 B.南宋 C.先秦 D.隋唐 11.被称作明一代“绝代的散文家”的是( )。 A.张岱 B.徐霞客 C.刘侗 D.王思任 12.清初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共同的特色是主张( )。 A.文以载道 B.经世致用 C.知人论世 D. 传道明心 13.下列不属于“桐城派”作家是( )。 A.方苞 B.姚鼐 C.刘大櫆 D.戴名世 14.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维 D.刘禹锡 15.史传散文,是在 ( )流传之后产生并发展成型的。 A.《左传》 B.《春秋》 C.《战国策》 D.《论语》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唐宋八大家 2、《战国策》 3、老庄 4、正始散文 18 5、古文运动 三、简答题 (每题5分,共15分) 1、从散文发展和成型的视角谈谈《尚书》的几个特征。 2、简述韩愈的古文理论。 3、简述王安石记叙散文的主要特色。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 论述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19 2、《史记》作为形象的历史,人物的画廊,为后代散文家和散文创作所借鉴的方面表现在那些方面,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2.《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史,也是中国第一部已成篇章、初步成型的古代散文集。 3.《左传》是采用鲁国历史纪年而传周、晋、宋、齐、楚、郑等国之事的著作。 4. 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十论》、《九议》最有名。 5.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谏逐客书》。 6.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 7.最能代表陈子昂复古革新理论的是他的《修竹篇序》。 8.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山水游记、寓言小品、文学传记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在 写法上也独具特色。 9.《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 10.“韩柳欧苏”为唐宋散文宗匠,其中苏轼后出,但成就更为突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D 2B 3A 4C 5C 6B 7B 8B 9D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2、《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老庄: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4、正始散文:谈玄的论文大量出现,善谈名理成为一大内容。另一内容即是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其代表。两篇文章的艺术异同:前者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酣畅淋漓,辞采瑰奇,骈散相间,譬喻警拔,具有震撼人心;后者反言讥讽,嬉笑怒骂尽揶揄之能事。嵇、阮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5、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三、简答题 (每题5分,共15分) 1、 从散文发展和成型的视角谈谈《尚书》的几个特征。 第一,《尚书》与甲骨文、铜器铭文、卦爻辞比较,不再是语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成篇的文章。 20 第二,《尚书》标志着中国政论性散文文体的滥觞。 第三,《尚书》是记言的。 2、简述韩愈的古文理论。 文以载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学古创新。 3、简述王安石记叙散文的主要特色。 第一, 记叙中多发议论,即使游记、抒情之作,也偏于议论,而且往往以议论见长; 第二, 记叙中的议论,也不同于前人和同辈作家,多即事言理,他往往以政治家的眼光,从事件中 抽译出更高一层的这里或发表其独特的见解。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柳宗元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柳宗元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提倡古文,打垮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使散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柳宗元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各体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柳宗元的传记文,大量为平凡百姓立传,突破了史传传统,具有重大意义;柳宗元大量创作寓言,第一次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富有文学意味和斗争性的文体,使它彻底摆脱了对其他文体的依附地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最高成就。 2、《史记》作为形象的历史,人物的画廊,为后代散文家和散文创作所借鉴的方面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史记》写人物在选材和构思上能抓住主要事件,突出人物性格; 第二,《史记》刻画人物性格多用“互现法”; 第三,《史记》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刻画; 第四,《史记》写人,不但写大事,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还常常写些小事,写些显示人物性格 的典型细节; 第五,《史记》人物写得形象生动,与语言运用的突出成就关系甚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司马迁称《左传》是左丘明所作,故《左传》又称 。 2.范仲淹的 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3.秦朝有成就的散文家惟李斯一人,而且体现他的散文成就的是他的说理文 。 4.贾谊的 是西汉政论文的典范作品,也可以说是后世专题性政论的始祖。 5.《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 6.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 。 7.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化宗,诗、词创作和学术撰著都有杰出成就,而散文创作的成就尤其突出, 今存散文有五百余篇 、 、 、 、 、 以及 ,各体皆工。 21 8.鲁迅称晚唐 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9.辛弃疾的散文主要是奏议,尤其是 、 最有名。 10.顾炎武学问渊博,有 之誉,诗和散文均有成就。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战国中叶分别代表儒家、道家的学术性的散文名作是( ) A.《论语》和《老子》 B.《春秋》和《战国策》 C.《墨子》和《左传》 D.《孟子》和《庄子》 2. 笔记散文的兴盛在( )。 A.明清 B.南宋 C.先秦 D.隋唐 3.中国古代散文的振兴并再次形成高潮是在( )。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清朝 4.( )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拔出流俗的散文名著。 A.《汉书》 B.《史记》 C.《论衡》 D.《文心雕龙》 5.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是( ) A.张说 B.陈子昂 C.梁肃 D.韩愈 6.( )既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史学价值很高,又是一部具有较大天文学价值的著作。 A.《文心雕龙》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7.苏洵的( )是为人传诵的言兵的名作。 A.《木假山记》 B.《六国论》 C.《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D.《名二子说》 8.《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洵 B.苏轼 C.黄庭坚 D.陈师道 9.( )是古代散文集大成的时代,也是突破传统,面对世界,孕育新体散文,向现代散文过度 的变革时代。 A.先秦 B.明代 C.清代 D.唐代 10.《项脊轩志》的作者是( )。 A.王慎中 B.宋濂 C.归有光 D.王世贞 11(称得上是一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型之作的是( )。 A.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 B.李纲的《上高宗十议札》 C.岳飞的《南京上高宗书》 D.陈东的《上高宗第一书》 12.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 A.陆机 B.潘岳 C.曹操 D.陶渊明 13.下列不属于“桐城派”作家是( )。 A.方苞 B.姚鼐 C.刘大櫆 D.戴名世 14.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维 D.刘禹锡 15.史传散文,是在 ( )流传之后产生并发展成型的。 A.《左传》 B.《春秋》 C.《战国策》 D.《论语》 22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竹林七贤 2、 古文运动 3、 初唐四杰 4、骈文 5、《春秋》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庄子》散文的成就。 2.简述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23 3.简述《战国策》中的说辞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论述韩愈散文的成就 2、从散文的视角,简要评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左氏春秋》2、《岳阳楼记》3、《谏逐客书》4、《过秦论》5、《四史》6、《永州八记》 7、政论、史论、书序、记游、墓志、杂文小品 8、小品文9、《十论》、《九议》10、“清学开山”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D 2B 3A 4B 5B 6D 7B 8B 9C 10C 11C 12C 13D 14B 15B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 2、古文运动:指发生在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和北宋时期,由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提 24 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斗争运动,是一次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出现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南朝骈文的成熟发展过程: 刘宋时期可视为其正式形成的时期,此时四特征已具,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等;齐梁以后,是骈文的成熟期;此时声律说已发明,骈文更是进入了讲究的阶段, 几乎所有文人都能写骈文。至徐陵、瘐信,达到高峰。此时属对更工,几乎全偶,体式精美,尤其瘐信入北后的《哀江南赋序》,体美情深。 5、《春秋》:指史官修的鲁国史,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将历史道德化的编年体史书。 三、简答题 1.简述《庄子》散文的成就。 大量运用神话和童话式的寓言;第二,浪漫奇特的想象;第三,新鲜贴切的比喻。 2.简述建安时期散文的特点。 建安时期的散文,突破了传统礼教规范的束缚,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形成了清峻通脱的文风。 3.简述《战国策》中的说辞的特点。 一是寓言说理;二是创造故事以阐发道理;三是揣摩心理活动,以情动人;四是长于铺陈,排比 声韵,语言气势宏阔。 四、论述题 论述韩愈散文的成就 1. 一、最突出的是气势凌厉; 二、韩愈散文的成就还在于创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三、韩愈散文的又一巨大成就是突破传统文体模式,敢于创新; 四、韩愈散文的巨大成就也体现在他融注古今,推陈出新,创造了极富个性的许多辞汇和新成语,大 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2.从散文的视角,简要评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第一,《左传》的第一个突出特色是善于叙事,即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素材,精心剪裁和安排,真实生动地展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具有情趣; 第二,《左传》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善于写人。 25
本文档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