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

举报
开通vip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哲学(24学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哲学(24学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有关专家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中国历史~发现动荡与变革时期~是人们的精神发生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为各门艺术提供最佳素材的时期。因此动荡出文学~动荡出艺术~动荡出辉煌的文化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夏金元时期都曾产生了辉煌的文化。而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思想的僵化~文学和艺术的衰退~文化的堕落。我们在这里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 ,在社会生产力上~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1 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 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 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都是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 1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二、儒墨显学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家。 ,一,儒家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与颜徵在婚~生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 2 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2、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 ,1,‚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3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他又提出‚道,治理,千乘之国?的基本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他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就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不以兵车?之力。他称颂‚殷有三仁焉?~指的就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他们都强烈反对殷纣王的暴政,《微子》,。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 ,2,‚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还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他曾感叹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当林放问礼之本时~他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4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他讽刺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宰我欲去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阳货》,。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丧事。可是鲁国的童子汪 ~死在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回答: 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 ,3,‚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又问:‚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子罕》还载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指的就是引导人们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由其弟子有子陈述出来的。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 5 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脱离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 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4,‚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当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5,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同时又批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公冶长》,。 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6 由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 1.墨子生平。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确知。可是~各家的记载都说明~墨翟的学派是孔丘以后很有影响的学派。墨子是手工业者出身的士~早年曾参加生产劳动~是一个出色的工匠~其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止楚伐宋?。也就是制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楚国侵略宋国的战争。这段故事如果是真的~倒是为当今世界解决两国争端~树立的良好的榜样~战争不必在战场上进行~只要两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把他们实验中的攻守武器拿出来较量一番~战争也就不战而分胜负了。 2、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骨干是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些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到各地~谁雇用他们就为谁服务~并以此为生~这些人被称为‚游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巳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些都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大部分的墨家学说都是这种道德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普通游侠只要得到报酬~或是受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则不然~他们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他们只愿参加自卫战争。 第二点~普通的游侠~只限止信守职业道德的条规~无所发挥~可是墨子却详细阐述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其合理性、正当性~这样~一个新的学派就产生了。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都是上层阶级的一个分子~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而侠则不然~更多地出身于下层阶级。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维护者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的。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春秋时期~墨子与孔子享有同样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孔学~甚至有超过孔学的可能。墨子虽然出身士大夫之家~但他是从庶民或曰贱人升上来的~而孔子正好相反~是从贵族阶层衰落下来的~这一点也许是分析孔墨学说的钥匙。 孔子出生于周公的封地鲁国~鲁国当时享有‚周礼尽在鲁?的盛誉~孔子对于西周 7 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他穷一生的精力都在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他认为它们即不正当~也不适用~并且力求用简单一些~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认为古代文化是合理的~正当的~甚至是尽善尽美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规范~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尖锐地批判儒者‚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背,本弃事而安怠傲。?并且讥笑儒者‚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而孔学的后人子张、子夏对墨家学说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攻击。当时~孔学和墨学并称‚显学?~是两个对立的学派。 3、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有十大主张 ,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进贡。 ,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 ,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 ,5,明鬼。墨子信鬼神。 ,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的神。 ,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 ,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是浪费。 ,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 ,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 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家剥除了人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宗教性和政治等级性~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一种相同族类中各分子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兼爱论。 当代儒学专家任继愈认为~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替劳动阶级呐喊的思想家。他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忧患~并且勇敢地揭露和抗议王公大人们侈靡好战~墨子为和平和正义奋斗了一生。他学识渊博~匠心独具~他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能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先秦诸子中也有一些非难他的学说~但不论是他的同情者~还是他的论敌~大都赞佩他见义勇为~劳身苦志以救天下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就连激烈辟墨的孟子~尽管骂他‚无父?~但也承认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个利他主义者。《庄子〃天下》篇中也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然而~汉以后的数千年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思想家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偏见~大都重复孟子‚无父?之辞~对墨子肆意攻击~偶有一两个同情者~如韩愈~也不免戴着儒家的有色眼镜~在墨子身上看出所谓与孔学相同的地方~才替墨子说了几句好话。总之~在封建时代~不可能对墨子作出公正的评价~因而~墨学几乎成为‚绝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墨家主张‚兼爱?。这一思想及其实践追求~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对维护该制度的儒家学说~都是一种否定与尖锐的批判~它脱离了家国一体的社 8 会结构与宗法等级的社会制度~违背了中华民族家族本位的价值与心理情感~因而~墨家受到排拆和否定便是非常自然的了。到了近代的民主革命时期~墨学又得到一定的重视~可贵的就是他那一点庶民精神。 ,5,阴阳家:比起儒、道、墨、法等家~阴阳家的影响要小的多。其代表人物是邹衍~主要贡献是‚深观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说是阴阳相克。他们提出的‚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形成有潜在的影响~另外~阴阳五行说还是中医学说的理论核心。 ,三,道家、法家、名辩 1、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春秋末期陈人~在先秦古籍里~通称老聃~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详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始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隐君子也。?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故号称老子。老子仕于周~曾经做过周天子的征藏史~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管理者国家的史册、文诰和典籍。周景王死后~周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大内战~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所掌管的图书被王子朝带走~因此‚免而归居?。老子离开周后~曾在鲁~游于秦~居于沛~大概常住在陈地~后楚灭陈~老子遂逃亡他国。由于老子是周之征藏史~所以他熟于掌故~精于历史~明于天道~正是由于对天文和历史的研究~以及对历代兴衰替代的观察~使他的思想博大而弘远~可以说老子是一个能预知古今的旷世奇才。老子虽未开庭设教~但他问学的颇有其人~孔子就是其中之一。老子到底有多大学问呢,孔子对他有过一评价。 公元前518年~孔子奉鲁昭公之命~前往周都洛阳~学习周朝的礼乐制度。此次出行~孔子专门问礼于老子~老子向孔子传授了些什么~我们己不得而知~但孔子回来后曾向弟子们描述过老子其人~他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弋~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云天~吾今日见老子~其龙在耶,?《老子〃韩非列传》。 据说老子送给孔子很多典籍。《周易》就是其中之一。老子自修道德~绝对不追求功名利禄。他纵观天下~见周天子日益衰弱~乃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当时~函谷关令尹喜~也是擅长内功修练之人~他遥望东方~只见紫气东来~他知道必有真人经过~当老子经过时~尹喜苦求老子著书~说‚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震撼古今的道家经典《道德经》。 ,2,道家的学派特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学派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A.‚道?是万物之本源~在老子眼里~‚道?就是宇宙和自然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在《道德经》开篇首章就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直解是‚道是存在的~然一般人所说的道~并非自然之道,名是要用的~然一般人所命之名~并非自然之名。?老子时代~关于‚道?就有三家之说~其一是人伦之道~即儒家所宣扬和继承的封建的伦理之道。如《左传》:‚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文公十八年,。其二是宗教家的天之道~‚圣人以神道设教?~这种天之道就是其来也古的所谓的天意。如《汤诰》说:‚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其 9 三是阴阳家的天道~即郑裨灶、鲁梓慎等的占星望气之道。关于‚名?有代表的也有二家之说~其一是孔子的‚正名论?~意在维持西周以来的礼教~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其二是郑国邓析的‚刑名论?。邓析著刑书~欲以新的法制代替旧的礼制。推究老子原意~他既反对孔子的‚正名?~也反对邓析所创的‚刑名?。所以~他也从‚道、名?两处入手~世人讲道~他也讲道~世人用名~他也用名。然而他所讲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谓人伦之道不同~他所用之名~也与当时社会所谓名器之名不同。他所说的‚道?是创造一切事物的原动力~而且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与阳之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所谓‚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道?表现为既斗争又统一~既统一又斗争。如果道,统一体,没有斗争,反,~道将成为死体~当然就不存在运动,如果道不是对立的统一~斗争也无从产生。所以我们说老子之‚道?既不是创造天、地、人、物的上帝~也不是超越时空处在世界之上的绝对精神~更不是任何其他超绝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为世界内在的原因和永久的基础。故万物由是以生~也由是以灭~大道周行~无所不在~其化而生成万物~却并不离万物而独存。所以说~老子的‚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所生的结果之万有的总体~简单说就是道在一切事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 B.‚有?与‚无?的辩证统一。 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中有‚道统有无?之说~所以要想认识大道~必须从有与无两面来体察。老子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有?就是天地万物的理由。‚无?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的‚气?~‚有?即中国哲学上所常说的‚理?~而且~老子以‚道?涵‚有?‚无?~即‚有?~有待于‚无?~‚无?有待于‚有?~是‚有无相生?~万物以成。唯道是‚自本自根?、无待而自然的。从本体论上看~道统有,理,无,气,~有气必有理~有理必有气~理气对立而统一。从发展看~道涵有,实,无,虚,~则虚实相对~也是对立之统一思想~表明原始物质是在时空变化中而凝结成天地万物。 C.‚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宇宙观和社会观的统一。也就是说~老子的无为而的政治原理是本之于他的‚天道自然?观。如《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三十八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老子的‚无为而治?~包含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遵道以行。此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之间的国土之争~奢侈之风~烦苛之征而言的。老子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心处事~以私利损之~而应遵循自然的法则~因势利导~使人各安其生~各得其所~故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老子认为~只要能顺天之时~随地之利~因人之力~则天下各尽其用矣。三、在政治上~要‚为无为~事无事?。无为则顺道而行~无事则不扰~政简则民安~所以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四~掌握了事物发生发展的法则~则能预见未来~故在政治上‚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故不见其为~而事成~不见其治~而功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防患于未染?也。 D.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庄子的社会思想 庄子是道家的后起之秀~他以其绝顶的智慧和神奇的思辨~以其广阔的视野和诗一 10 般的语言~以及近乎荒唐的叙述方式~为人们展示了道家的无我境界。 庄子否定了世俗中人们关于人我关系的各种见解。现实社会中~人我之间的的交往~利害复杂淆乱~每个人都有其是非善恶的观点~彼此相争相斗~至疲惫不堪都不能停止。在庄子看来~这是没有意义。他认为事物原本没有差别~只是由于人们从一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用自己的小聪明分辨事物的是非~各持己见而互相不让~以至勾心斗角~日日不停~这些世俗的成见~如果不去除~人们之间的无谓辨争至死也不可能结束~至上的真理性认识~永远也不能达到。 庄子还认为~人我之间~乃至万物本来就是一体~没有什么分别~一个圣人~至人或真人与一般的俗人不同~他们只从根本上看事物~而不从细节末稍上看事物~只从道的角度看事物~而不从小我的立场看事物~他们完全超越了自我形体的局限~完全忘却了自身~与大道已经合而为一了~当然也就不会再关注世俗的人我关系~更不会耿耿于小我的利益和在个人小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伦理道德的法则~这样~现实的自我被忘却和否定了~只剩下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实体~自我成了一个不受任何拘束的精灵~这个精灵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四处飘游~只与那宇宙的道~天地的精神发生联系~至此~所谓的人我关系也就不做为关系而存在了~作为关系存在的仅仅是自我精神与天地精神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呢, 庄子提出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 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 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则的约束~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 然而~不论俗人~还是圣人、至人、真人~毕竟都有一个肉体~毕竟都还活在世俗~所以无论精神上怎样超脱~都不能不实际地对待现实人我关系的各种问题~即使聪明绝顶的庄子~也不能摆脱这个红尘滚滚的俗世~无奈之下~他提出了‚不 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我关系原则。 游戏人生俗事而又不与恶者同流~注重肉体的保存而又追求自我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解脱~乃是庄子人我关系论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不与世俗恶势力妥协的骨气和清高~不过~从根本上说~这种由愤世而厌世~由厌世而出世~由出世而成仙的人我关系是消极的人生思想。到了魏晋时期~社会的一些腐朽贵族很赏识他~把他奉为清谈的始祖~后来~道士们又把他奉为仅次于教主老子的祖师~最后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这样~就把他对社会的黑暗现象的愤慨之情全部抹杀了~他只成了一些寻仙求道的人们的对象而毫无一点战斗力了。 3、道家的治世论 我们知道~以儒、墨、法、道四家的政治立场来说~儒家讲的是德治,孔孟,~管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讲礼治~法家讲法治~而道家和其它几家都不同~它讲的是‚无为而治?。 庄子同样主张‚无为而治?~但他的无不而治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又有区别。他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也即是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 11 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这种描述实际上是理想化了的原始时代。阶级社会中的尔虞我诈现象在当时还没有是不存在的。但那时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的压迫之下~生命毫无保障~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至德之世?。在道家看来~儒家所极力标榜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从‚至德之世?堕落下来的历史。庄子借用老子训斥子贡的口气说‚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这时的人们不知亲疏,‚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这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亲疏远近,‚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人们相互之间有了竞争,‚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天运》,~这时人各为自己~开始动用刀兵。从此之后~‚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目中穴 。?所有这些残酷现象都是为了争位夺利。由此他推论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历史已经堕落了~而且还在继续堕落~以后将是人食人的世界。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有没有这种人食人的现象呢,有。而且不必千年之后~自秦汉以后~哪一个朝代最后都是弄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但这只是历史发展中的黑暗现象~历史总的趋势是向光明前进的~庄子及其道家看不到这种前进。他把那些以仁义道德、兼爱天下为标榜的儒家、墨家骂了个痛快淋漓~他说圣人只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而行‚窃国?之实的‚假仁假义?罢了~他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意思是说你们的仁义道德不过是窃国大盗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道不止。?庄子对社会现实及剥削阶级的本质的看法是不错的~有的见解也十分尖锐~但是儒、墨两家在没有办法中还拿出点办法~道家则是一点办法也拿不出来~惟一的主张就是‚以不治治之?、‚无为而治?。 当然~从历史上看~道家的后学们并没有拘泥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他们在历史变迁中对老庄学说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有深刻影响的道家治世体系~比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有最系统、最具体的叙述~而阐述、诠释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彻底的~则是庄子~《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的修养都大有用处。如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的范蠡~汉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只能算是亦儒亦道~唐时的魏征、明时的刘伯温等等~都是道家人物~他们用之于世的就是由《易经》、《老子》、《庄子》相提并论的‚三玄?之学。苏轼是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其才情、智趣和豁达的胸襟古今难有与之相匹配者~但他对老庄学说也有很深刻的领悟和体会~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其中的寓意非大彻大悟者不能知。一部《红楼梦》~在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的描述里也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佛老气息~开篇的‚好了歌?我们应该都很熟悉:‚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黄豕一坯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生前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人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读来令人气短~这不是让人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是什么,可是~红尘是哪一个人能随便看得破的么,即使看得破那里又有一个佛门净土可以容身呢,所以说~处身于纷嚣多变的世俗 12 之中~有时了解一些道家的‚不以利累形?的思想~无论对于事功还是养生都是很有帮助的。清朝中兴名将曾国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一位大政治家~从他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虽然功高位尊~权倾天下~但他也是一位深谙老庄思想个中滋味的人。这首诗说‚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屠羊说?的典故就出在《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是楚昭王时~市井上一个卖羊肉的屠夫~事实上他是一位隐士。当时一个叫伍员的人为了报楚昭王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战败后逃难出奔到随国~当时屠羊说也跟着昭王逃亡~并帮助楚昭王复国~昭王要封他‚******?之位~他坚辞不受~宁愿做个摆羊肉摊的小贩。这其实就是秉承的老庄精神。因为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到处密布特务~对汉人更是疑心重重。曾国藩用此典告诫他的弟弟要居高思危。以免身首异处而不自知。 所以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不能只从现象上着眼~而要深入内里考究~什么是实的~什么是虚的~且不可被障眼法蒙蔽了。比如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佛、道三家作为文化的主流~儒家始终居于正统的地位~儒家的学问以孔孟之道为其正宗~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等~虽然也有一部分思想~从伦理入手~进入了形而上的领域~但到底是入世之学。佛家思想偏重于出世~虽然佛教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度众生~但出家修道、学道~本身仍以出世为主。道家的学问最妙不可言~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他们的落脚处不在世俗的王侯将相上~而是讲究‚不以利累形?、‚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下之道。应该说这是和他们保命全生的世界观相辅相成的。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是如此。 4.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的韩非子。 (1)法家的社会背景 法家学派的产生与三晋文化分不开。三晋文化是指韩、赵、魏一带的文化~三晋处于四战之地~地理条件不如邻近的大国~缺少天然屏障和回旋的余地。为了在激烈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些国家对内注意改革~练兵~储粮~对外则随时权衡国际交往的利弊~利用矛盾~争取外援。法家吴起、商鞅、韩非等~纵横家苏秦、张仪等~虽然其中有些人后来在三晋以外受到重用~但他们最初都萌发于这一地区~这也是形势逼出来的。另外~荀况的思想兼有儒法两家的特点~这与他曾受过三晋学风影响有关。秦国是后起的诸侯国~其他虽然为姬周故乡~但在平王东迁以后~文化中心就随之东移~秦陇反呈空虚之势~所以秦文化长期落后~缺乏自己的传统~没有实行严格的宗法制~秦孝公以后~主要受三晋文化的影响~因而商鞅、韩非等人的法家思想在秦得以重视。 周后期的几百年~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孔子时代已经有一些贵族丧失了土地和爵位~又有些平民~凭着才能和运气~胜利地成为社会上、政治上的显要人物~社会各阶级原有的固定秩序被打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侵略和征服~大国的领土越来越大~为了进行战争~准备战争~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也就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其结果就是政府的机构和功能比以前越来越复杂的多了。 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当时各国诸侯面临的都是这样的情况。自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共同努力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多是不现实的、难以实行的~因为当时各国诸侯需要的不是对百姓行仁政的理想政治~而是如何应付他们的政权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方法。 13 当时有些人对现实的实际政治有深刻的理解。诸侯常找这些人出主意~把他们当作顾问~有时候竟成为首相~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法术之士?。之所以称他们为法术之士~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治理大国的法术~这些法术主张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他们鼓吹说~这些法术即便是不十分聪明的人也会用~因而国君根本不需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忠实地执行他们的法术~哪怕是只有中人之贤也能治国~并且治理的很好。还有些法术之士更进一步将他们的法术理论化~作出理论的表达~于是构成了法家的思想。由此可见~把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不全面的~用现代的话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如果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有用处~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家的思想容易走向极权主义。 (2)法家及韩非 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是韩国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韩非生在战国末期~当时韩国在战争中屡遭失败~丧师失地~在强大敌国西秦的武力威胁下~面临着忘国的严重危机~为了救亡图存~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于是退而著书立说~他的著作收辑在《韩非子》,区别唐代的韩愈,~《汉书〃艺文志》说共有五士五篇~包括《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书中阐述了韩非的天道观、历史观、人性论~用以建立中央集权的法、术、势论点~还有他的政治主张。对其内容的可靠性~历来学者争议较多~其实~《韩非子》一书大部分是韩非所作~仅有少数篇章存疑~如《初见秦》、《有度》、《饰邪》等~大都是韩非死后的历史~不足为凭。韩非代表了法家的顶峰。 韩非的政治主张未被本国统治者所接受~却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国比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彻底地实行了韩非的学说~可他又恰恰死在秦国的监狱中~他的命运~和法家的商鞅、吴起两个先驱人物一样~法术被采用~自身却惨死。而且他死于其老同学李斯的政治陷害~因为李斯嫉妒韩非~害怕韩非受秦王赏识危及自己的前程~所以他把韩非抓到监狱并让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韩非是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在他以前~法家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与孟子同时~他以‚势?即权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因素。一派以申不害为首。申不害强调‚术?,办事、用人的方法艺术~也即政治手段,是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派以商鞅为首。他最重视法,法令、法制,。 韩非子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势、术?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在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派别~主要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至韩非集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之大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韩非子还发挥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法先王?。 (3)法家的治国论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专制提供了政治理论的根据。秦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不再公开打法家的旗号~然而~法家思想的精髓却被历代统治者延传下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建地主阶级便采取了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治国策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法家的治国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具体来说~韩非为封建帝王提供的统治术的政治形式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4 ‚事在四方?~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 ‚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这种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合当时即将出现的封建大统一的要求~它自然会受到秦始皇和后来封建帝王的欢迎。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集法家之大成~构成了一个‚以法为本?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 论法 法就是法令~成文法~是‚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公布于百姓者也。?一国的君臣上下~都以之为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标准。 韩非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有几个原则: 第一~不仅是公布的成文法~使人人遵守~而且法要统一~在地域上统一~在时间上统一~不能前后彼此矛盾~否则就有人钻空子~利用法的不一致性~作弊利私。 第二~‚法不阿贵?~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用人唯亲~赏罚要得当、公正~以体现法治的公平性。 第三、 法要严峻。他所谓法治~实际上也就是刑治。他主张厚赏重罚。重刑的目的~在于扩大影响~使民有所畏惧。 ,2,论术 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之替御群臣者也。?也就是说~韩非的术~实际上就是君主用各种不可告人的阴谋~考察臣僚的一种权术。我们可以把韩非关于术的运用概括为三点。 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君主对谁都不要表露其真实情感~对谁都若即若离。也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好恶~以免被人钻了空子。君主还要喜怒无常~做到‚其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可解也。? 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 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要设法堵塞大臣和大臣、大臣和人民之间的通道~以维护自己的地位。 (3)论势 势就是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 重法~以法为核心~但立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集权~执法要靠君主~因而单有韩非 了法还不行~所谓君臣不能共权~大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韩非是个君权绝对论者~在他看来~君臣不同道~同时君主是最高贵的~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明~君权又是不可侵犯的~即一切权力归君主。 权势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君主如何保持其势呢, 第一~权势为人主独揽~绝对不能与臣下共权~为臣下所劫持。 第二~君主要象防止窃贼一样警惕大臣对于君权的窥窃。君主为了保持君权~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 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法是公布出来让百姓遵守的~而术则只是由君主秘密掌握~用以保证法的贯彻执行的~而势则是贯彻法 15 和术的先决条件~韩非对法术势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见解~是他对前期法家法治思想的发展~也是他法治理论的核心。 战国时期~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由诸侯割据过渡到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它起到了巩固新兴封建制度的作用~促进了秦政权的统一~但是韩非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反对儒家的仁义爱惠~实际上是主张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是法家不及儒家高明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实行极端的专制独裁~刑法严苛~甚至焚书坑儒~对农民实行繁重的赋役和残酷的剥削~结果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秦末暴发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的暴政~汉以后~统治者多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仁义和刑罚并重的统治策略进行国家治理~或者实施儒表法里的统治。 第二节 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 一、两汉经学 ‚罴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从此后开中国两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统一法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第91页,这就是他提出的‚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内容。 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式形成了~到清代~阮元把‚十三经?较好的注疏本选出~汇刻成为《十三经注疏》~成为儒家文化研究者常用的书籍。自汉代自清代~‚十三经?一直是私塾学生必修经典著作~政府也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因而~传授经学之学和注经学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此时的经学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的。 汉武帝以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同~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所谓‚今文经?~即朝廷搜集当今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故称‚今文经?。所谓‚古文经?是指当时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古本儒家经书~这些经书是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自西汉末年‚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出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他们在各种版本及文字的真伪上、在学术观点上进行争论。在讲解经学时侧重也有所不同。一般地说~今文经学注重探讨经义~也即经书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他们认为孔子不但保存了五经~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而且经过他的整理~这些经书便有了新的内涵~他们把经书的‚义?与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并且尊孔子为‚素王?~即不王之王,古文经学则以六经为史料~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应该说~二者各有侧重~但由于有政治因素掺入其中~经今古文之争也就不仅限于经书本身~而是扩大到了学术思想以及政治观念等等方 16 面。从汉武帝至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东汉至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占了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居于一家之见~遍注群经~择善而从。这样~今、古文经学糅和而成了一种新的经学~即郑学。现在~人们注解经学著作~仍多沿用古文经学家郑玄的说法。郑学于是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了。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后世思想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注释的《老子》、《易经》。,2,向秀和郭象。他们主张‚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万物是突然自生自得的。?,3,裴 的崇有派~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他们的自生是在现有物体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三派~前两派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三派是唯物主义的。玄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比如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求超脱现实。这些都是深受‚贵无,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的。 三、隋唐佛学,略, 第三节 古代哲学思想的终结 四、宋明理学 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 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 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宋代重建纲常的需要。理学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又呈现出奇峰迭起的景象。宋初的胡瑗、孙复、石介~己先声夺人~此后~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起~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如对学思并重的认识论思想、‚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三代相因?的历史沿革观念和以为核心的道德哲学都进行了探讨~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事实上~他们大多是对儒家学说的应用而非发展。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以孔子的传人自居~他一生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都 17 是儒家经典~在《周易》、《诗》、《礼》、《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诸方面~都有专著行世~但他在认识论、仁义说、心性说包括哲学方法论上~都是从周、张、二程入手~得自周张二程。比如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和《通书》~朱熹就作《太极图说解》和《通书解》,张载著有《西铭》和《正蒙》~朱熹就作了《西铭解》和《正蒙解》,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近思录》和他编辑整理的《程氏遗书》、《程氏外书》~都说明他对二程作过更多的研究~所以后人说宋代理学往往以程朱理学概之。具体说程朱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特别是程颐贩理气说~同时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太虚之气说、邵雍的先天说等。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他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或根本~天、地、人、物都是因天理而存在~都是由最根本的理所产生出来的。理学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知性反省。他们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理?充塞于宇宙。他们把理与纲常伦理结合起来。认为万理皆来源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西汉董仲舒: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方面日常规范,。他们强调‚天理?是‚人欲?的对立面~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在理气关系上~朱熹认为~理是根本~气则依附于理。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2,在人性论方面~朱熹比二程讲得更细致~更深刻。二程式只是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没有明确提出‚天地之必?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朱熹认为性是天理的体现~是形而上的本然状态,人禀气而生~是形而下的有形存在。人和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人既然是禀气而生~那么万物自然也是由气而构成的。而人和物的根本不同在于~只有人才具备仁、义、礼、智、信~而物则没有。人的这种本性就是天理~天理从来就不可能有不善的状态。人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认识人自身~并要克服那些不善的行为。,3,朱熹还发展了‚道心?和‚人心?这两个概念。朱熹认为‚道心?源于生命之正~是从纯粹的天命之性发出来的~所以是至善的,即使愚昧的小人~也具有天命之必~因而不可能无道心。‚人心?是从气质之性发出来的~可善可不善~即使是上智的圣人~也是理气结合出来的~不能不具有气质之性~因而~不能无人心。‚人心?和‚道心?不是绝对对立的~对于人欲必须革除~对‚人心?则不能消灭~而只能使它听命于‚道心?。,4,在修养论上~朱熹大体上是继承二程尤其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穷理?、‚居敬?、‚求仁?。朱熹提出‚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方法~充满理性色彩。在持敬问题上~程颐把‚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作为修养的二大纲目~朱熹进而发挥为持敬说和格物致知论~认为敬是为学修养的立脚点~是圣人第一之要法。而且他的居敬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功夫~居敬的目的在于‚穷理?~而‚穷理?又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朱熹提出的‚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方法~充满理性色彩。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其价值在于总结了先前儒家学者的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生力量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明清时提升到儒学正宗地位。朱熹成为孔庙大成殿‚十二哲?之一。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个 18 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的思想家。 宋代理学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公正的讲~程朱理学除为统治者服务外~也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理学强调通过知性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五、清代实学 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展现了传统哲学的新的特点。在自然观方面~清代实学各家各派都以‚气?为存在之根基~进而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下?成为一致呼声~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与此同时~在总结和批判宋明理学时~他们还对‚理气,道器,?关系、‚心物,知行,?关系给出了新的、适应现实的回答。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并予其历史层面上的解释~要求弘扬传统的科学实践理性~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重振华夏文明的雄风。这些思想无疑具有厚重的文化哲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塨等。 清代实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很多方面都有超出古人的地方~但它也有自己的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它的‚气本?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民主民本政治理想也仅是提出问题~尚不可能找出实现的途径,它的人性理论也缺乏理论和历史的深度。但是~清代实学‚复古?以‚开新?~开放、发展是其未来方向。 思考题 1、试论孔孟的‚仁政?的思想。 2、怎样认识道家的无为哲学, 3、简述法家的主要哲学思想内容。 4、试述王夫之的主要哲学体系。 5、试论中国哲学的精神特征。 第四节 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兼重分析与综合~二是崇尚直觉本悟。 一、兼重分析与综合: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特别善于把逻辑分析和辨证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比如《墨经》中指出‚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 步骤 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步骤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成本核算步骤微型课题研究步骤数控铣床操作步骤 和方法是十分精细的~《老子》书中大量饿揭示了客观事物矛盾统一的辨证关系~五千字的文章列举了成双成对的矛盾、概念达六七十个之多。另外~老子对‚道?‚德?的归纳也是十分精到的。但科学分析差些~逻辑分析不及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 当然也有些哲学家的著作在分析和综合上差些~如:《论语》~只言片段~只是某些语录中体现出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9 2、崇尚直觉本悟: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如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守宗?~都是在直觉体悟状态下的一种心态:‚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心斋就是净心养气~‚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肉体和智慧~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守宗?即处于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的影响。主宰体悟事物的变化~执守事物的枢纽。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行为方式—知行动态统合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函盖的是理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古代哲学家强调的是知和行的动态的统一和结合。 明代清初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比较理想的解决了行和知的关系。他提出了‚行先后知?的行知学说~实践出真知~认为认识离不开实践~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他强调的是知识的分而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他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又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行?即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知行始终不相分离~?‚相资以互用~?‚并进而用功?~这是理想价值的行知统一观~行知结合观。 思考题: 1、中国哲学起源于哪些学说,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试述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文化的影响。 3、为什么说中国化佛教也是一门哲学, 4、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5、近代学者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个等级, 论述题: 1、儒家文化能不能担负起现代化的责任, 2、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 20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本文档为【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