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举报
开通vip

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阅读理解,是高考的一大难点。一方面是这些诗歌离考生太遥远,时空背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今人很难用今天的眼光和观点来分析评价古人;另一方面是古代诗歌语言凝练,表情达意极为丰富,意象、典故等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那么,怎样来突破古代诗歌阅读的这一“瓶颈”呢? 鉴赏一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一)写了什么 这是针对考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而言的。鉴赏评价一首古代诗歌,首先得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诗歌的基...

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阅读理解,是高考的一大难点。一方面是这些诗歌离考生太遥远,时空背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今人很难用今天的眼光和观点来分析评价古人;另一方面是古代诗歌语言凝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达意极为丰富,意象、典故等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那么,怎样来突破古代诗歌阅读的这一“瓶颈”呢? 鉴赏一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一)写了什么 这是针对考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而言的。鉴赏评价一首古代诗歌,首先得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诗歌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那么就不可能去鉴赏诗歌的情感倾向、语言妙处和表达技巧。 弄清古代诗歌写了什么,首先要掌握诗歌中写作的具体内容,如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典故等。其次,要初步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如作者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等。第一点内容通过对诗歌文字的理解就能把握,关键在第二点内容的把握上,即对诗歌的主题、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把握难度较大。 那么,考生如何来确定古代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会借此告诉考生该诗的基本内容。而确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理想、抱负等。 2.注意诗歌提供的背景知识 高考试卷中,对陌生诗人及其诗歌,或者因重大历史转折导致诗歌理解障碍的,一般都会提供相关的写作背景,而这恰好是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观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如2010年全国卷Ⅱ的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结合题目所给注释,回想一下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就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3.注意诗歌的题材类型 古代诗歌有咏物诗、即景抒情诗、思乡诗、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主题、情感都是不同的。考生备考时,对每种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倾向、常用技巧和鉴赏术语等都要一一掌握,有备无患。临考时,考生可以先判断诗歌的类型,然后将诗歌的主题、情感靠到这一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将诗歌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如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结合杜牧的诗歌创作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可判定这首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歌,故此,这首诗的主题、情感是: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表达自己忧世的情怀。 4.注意关键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中的一个“瘦”字,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再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的诗歌鉴赏题,诗人以凤凰自况,诗歌最后一句“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就把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注意调动诗歌相关知识积累 古代诗歌丰富多彩,典故、意象、成语、诗句都有相关的比较固定的含义。考场上考生如果灵活调用这些知识,可以快速确立诗歌的写作内容,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倾向。如在诗歌中看到“杜鹃”这一意象,马上想到有关“杜鹃”的典故,以及这个意象的一般情感方向——悲伤、凄凉、悲情,那么有关这首诗的主题、诗人情感就非常明确了,如2010年高考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再如,考生对诗人杜甫非常了解,那么,结合杜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来回答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诗歌鉴赏题第8小题就非常容易了。 (二)怎样写的 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还要弄清楚诗人是怎样来表达的,即要研究诗歌的布局谋篇、选材剪裁、语言使用、突出主题与情感的方法等。 1.注意全诗的结构布局 诗歌的结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为写景诗,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写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抓住这个结构特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抒情、议论句,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的诗歌将实写与虚写结合起来,以虚衬实,突出诗歌的主题,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实写,下片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的诗歌在结构布局上采用对比的方式,以此突出主题,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首诗歌,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此时,考生应区分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注意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诗歌鉴赏题,欧阳修的《梦中作》的第三句“棋罢不知人换世”,这句诗引用了一个典故,但这个典故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如果考生只从这个典故出发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就会发生偏差,理解成诗人向往隐居生活,这就错了。考生答题时必须结合全诗来理解,尤其是最后一句“酒阑无奈客思家”,才能看出诗人借这个典故来表达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一句话,考生在理解诗歌时,必须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孤立地看诗歌中的某个句子或意象。 3.注意诗歌中典型细节的理解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诗歌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精彩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人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当然,在分析诗歌的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这就理解错误了。 4.注意诗歌中的环境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换句话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作者抒情服务的。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诗人既写了眼前之景——“江风引雨入舟凉”,又写了想象之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通过写景,烘托了诗人此刻的悲凉心境,突出了惜别的深情。 5.注意诗歌表达中的特殊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虚实结合等,都是诗歌中常用的特殊表现手法,考生需要准确识别出诗歌是否用了这些手法。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以静写动;“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诗歌中的这些特殊表达手法都有助于诗歌主题的表达和诗人情感 的倾诉,考生要特别注意。 (三)为什么这样写 诗歌选择什么内容,用什么表达技巧,都是诗人根据表达需要来确定的。所以,顺着这条思路也可以摸清楚诗人的写作目的。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写出了一种十分壮阔的景象。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其实,这两种解释都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没有理解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很明显,考生如果不去深思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原因,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二、怎样解答诗歌题目 (一)答题的要求 1.问什么答什么 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题目要求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考生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才能回答准确,得到应得的分数。如要求考生从“静”与“动”的角度对刘攽的《雨后池上》进行赏析。有考生这样回答:这首诗以池塘的静和杨柳舞动之间的对比手法,更衬托池塘的静,以此来表现诗的主旨和意境,表现诗人的心情,以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显然这个答案牛头不对马嘴,不符合题目要求。原因就在于考生没有细读题干中的要求,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看来,考生对诗歌鉴赏术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术语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说是因为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了这种错误。 2.符合诗歌鉴赏本身的要求 诗歌鉴赏是主观题,允许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意地解读,但这并不是说没有答题规范,不需要按诗歌鉴赏的规律来答题。比如准确使用相关鉴赏术语,切忌架空分析或过度解读,等等,都是诗歌鉴赏中的基本要求。如果考生不按这些要求去做,就会使自己的答案失分。如在回答“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诗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时,考生需要准确找出“诗眼”,并结合诗句分析。而这个答案“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显然不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生虽然诗眼找得准确,但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犯了架空分析的错误。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同时还要做到要点不遗漏,具体而全面。而要做到答案表达流畅,考生还要熟悉组织答案的一般模式:(1)观点+理由,即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总说+分说,即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3)分点回答,即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这是诗歌鉴赏题答题时最常用的答案模式。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6.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情感。 冲刺演练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花时遍游诸家园① 陆游 为爱名花抵死②狂, 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③, 乞借春阴护海棠。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④,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陆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诗人居成都时,闲居无事,寄情赏花;苏轼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所咏之海棠是黄州“定惠院之东”的海棠。②抵死:分外。③绿章:即青词,是道教祭告鬼神的文词。通明殿:道教最高天神玉帝所居宫殿名,光明四照,故称“通明”。 ④崇光:增长着的春光。 (1)陆诗和苏诗分别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对海棠喜爱之情的描写的? 答: (2)清朝人朱梓、冷昌言说:“《花时遍游诸家园》与东坡《海棠》诗,同一惜花心事,各具深情。”试简析这两首诗在表现爱海棠之深情上有什么不同。 答: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水生二绝(其一) 杜甫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②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①这两首诗都是安史之乱后作者辗转飘泊到成都写的,是杜甫五十岁时的作品,诗人生活仍然贫困,但暂时得到安定,免于流离之苦。②鸂鶒:音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1)“春光懒困倚微风”表现了诗人怎样一种情状? 答: (2)两首诗都表达了爱春之情,但又都没有直接表达,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答: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①柔桑:嫩桑。②芦箔:用芦苇或芦竹编的养蚕工具。③聊:暂且。风俗:这里指年景、收成。④凶饥:凶年饥岁。 (1)《郊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揭示诗歌主题? 答: (2)“如何勤苦尚凶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③。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黔州(四川彭水)所作。知命是黄庭坚之弟,名叔达。②吴头楚尾,《方舆胜览》:“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故称为吴头楚尾。③相看如梦寐:典出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词作中“山”“水”之间着一“又”字;第二句中着“尽”字,其用意是什么? 答: (2)作者是怎样表现兄弟相见的喜悦之情的? 答: 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 1.(1)陆诗是围绕“狂”来展开的。祷告天地、乞借春阴,将爱之“狂”推到极点;苏诗是围绕“恐”字来展开的。一、二句是“恐”的原因,美丽而珍贵;三、四句是“恐”的产生 的爱惜行为,持烛观花。(2)陆诗想象奇特,富于梦幻。一忧狂风烈日损花容;二写青词向玉帝启奏,恳求他多安排阴天,庇护这娇艳的海棠。将爱花之情推向极致。写情而不对花细致描写。苏诗将花拟人化,使海棠具有了人的行为、习性:喜着红妆,夜深渴睡。这既是艺术的夸张,又是诗人深情的倾注。持烛照花的行动,体现了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同时,诗人在此也隐寓着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对花的形态作了较细致的描绘,以表现其美好。2.(1)春光明媚,春风和暖,作者沉醉其中而显慵懒的情状。(2)两首诗都有爱春之心而不直说。《春水生》不说作者自喜而只言那些欢跃的水鸟“莫漫喜”,末句将水鸟拟人尤妙:“吾与汝曹俱眼明”。诗人和那些富有生气的小动物交了朋友,坚信自己的心也和它们一起跳动。喜春水爱春天之情显而易见。《江畔独步寻花》中“桃花一簇开无主”,是说桃花无主可任意欣赏,可喜;“可爱深红爱浅红”,作者没有写他自己如何喜爱那一丛不知谁家的桃花,反而向读者提问你是“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爱”浅红的桃花。这样既显爱春之情,又极写桃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3.(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诗歌主题。前两句丰收的景象与后面农民凶饥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社会的黑暗。(2)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对蚕农生活的同情的思想感情。4.(1)“又”:一山又一山,一水又一水,道路似乎没有穷尽;而山水阻隔似乎也没有穷尽。突出路途遥远,并且途中多艰难。“尽”:为见兄长,行“尽”而不止,恰表现了兄弟间的深情厚意。(2)运用典故表现兄弟相见的喜悦之情。一用杜甫《羌村》典,表达兄弟相见灯下长谈、相见如梦中的喜悦。二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表达出对弟弟有成就的真诚赞美的喜悦。
本文档为【2011年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573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6-05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