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举报
开通vip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第一讲 社会理论概况 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启蒙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代表学者—法国的圣西门和孔德,英国的斯宾塞 2. 形成与发展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期   代表学者—(马克思)、德国的滕尼斯、齐美 尔、韦伯; 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的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意大利的帕累托。 3. 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 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代表学者—帕森斯、默顿、戴维斯、穆尔、利维(舒茨) 4. 理论...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第一讲 社会理论概况 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启蒙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代表学者—法国的圣西门和孔德,英国的斯宾塞 2. 形成与发展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期   代表学者—(马克思)、德国的滕尼斯、齐美 尔、韦伯; 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的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意大利的帕累托。 3. 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 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代表学者—帕森斯、默顿、戴维斯、穆尔、利维(舒茨) 4. 理论纷乱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代表学者—加芬克尔、米尔 斯、科塞、达伦多夫、布鲁默、戈夫曼、霍曼斯、布朗 不同阶段的社会学理论 1.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圣西门、孔德、斯宾塞 2.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韦伯、齐美 尔、帕累托、滕尼斯、曼海姆、萨姆纳、托马斯与兹纳涅茨基、帕克 3. 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朗的结构交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学、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论、米尔 斯的美国文明批判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论。 4. 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详见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目录以及1-18页的第一章绪论部分。 早期社会学家的主要著作及相关理论 圣西门(1760-1825)—法国思想家、《人类科学的自觉书》(1813年)—同自然科学一样,根据具体的社会事实了解社会,把人类科学看作实证科学。实证主义的始祖(迪尔凯姆语)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实证哲学讲义》(1838年)—社会学(sociologie)这一词汇的提出;社会静态学和社会动态学的阐述;人类知识的三状态法则(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原理》(1860-1896)、《社会学》(1873)—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 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共同社会和利益社会》(1887)—感情结合和利益结合。 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1893)《自杀论》(1897) —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倡导实证主义;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齐美 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分化论》(1890)、《货币的哲学》(1900)、《社会学》(1908)、《社会学的根本问题》(1917)—相互作用论 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学、微观社会学创始人、行为理论、理念型、理性化、科层制等。 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行为为了利益的最大满足(经济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的诞生     18世纪30年代圣西门、孔德(科学的本质就是重视经验;把道德和社会的理论从神学的及形而上学的阶段提高到实证阶段)   19世纪末期的英国和法国,斯宾塞、米尔和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原则,特别是迪尔凯姆直接继承了孔德的社会学和实证主义,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社会事实看作“物”,《自杀论》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典范。)     米尔把孔德的实证主义介绍到英国,他是洛克创始的英国经验哲学的正统继承者,主张观察和实验为出发点的归纳法推理才是科学方法的中心。斯宾塞在《综合哲学体系》中指出,综合哲学是指科学主义的哲学,反对形而上学在科学之外研究哲学问题的见解,社会进化论法则定型化是社会学的课题。霍布豪斯继承并发展了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和社会进化论。这样,19世纪后期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和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在社会学这块土地上相遇了(注:两者的共同源泉是启蒙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作为孟德斯鸠及孔多塞的直接继承者,建立于法国启蒙主义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与洛克、休谟、米尔的经验论哲学—启蒙主义的英国形态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法国和英国,社会学是作为一门处于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交汇点上的学科而发展起来的。)     德国的社会学完全独立于孔德、斯宾塞的英法社会学,它是在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抗关系的基础上,作为在德国占优势的国家学的补充,由斯坦因、莫尔和里尔创立的(马克思是赋予德国社会学在黑格尔传统中的应有地位的中心人物,他给予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斯坦因、莫尔和里尔,但马克思从未给自己的学说冠以社会学的名称,所以他的学说在社会学史中的地位是不明确的)。真正意义上的德国社会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滕尼斯、齐美尔、韦伯奠定的。这些人的学说与现代社会学的各种流派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与法国的迪尔凯姆、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理论一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学的起点。 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宏观社会学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结构功能理论 微观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冲突理论 理论渊源 1. 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因素组成的有机体)、斯宾塞(人类社会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照进化论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适者生存;在组织结构和功能上新陈代谢、发展分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人的“物”,它之所以存在,有由于它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对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应该从社会系统的功能方面去寻求解释)、帕累托(社会制度模式)、马林诺夫斯基(从基本需要理论出发,社会是一种整合的、相互依存的系统;整合体结构中的每一个部 门都能满足一定的需要,同时又能完成一定的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系统是具有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的相互关系的网络,而这种规范性的相互关系又依存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帕森斯、默顿、戴维斯、穆尔、利维等 注:孔德、斯宾塞属于有机体论;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属于功能主义 2. 行动理论 韦伯(行动中的主观意义)帕森斯(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1949年)舒茨(以韦伯理论为出发点的现象学的行动理论1947年)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1981年) 3. 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相互作用,即符号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1943年)库利(镜中之我)、托马斯、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社会是由用相互作用连结起来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是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群体-关系的组合物))、帕克(城市-社会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系统)罗斯(1962年)、布鲁默(1969年)戈夫曼(戏剧理论) 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 1. 社会学的起源 社会学起源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 )。此前的社会研究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学奠基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1789-1857年),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主要是马克思(1818- 1883)、斯宾塞(1820-1903)、迪尔凯姆(1858-1917)、韦伯(1864-1920)、齐美尔(1858-1918)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启蒙运动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   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 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 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 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休谟、斯密;   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康德     以上的启蒙思想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学的先驱。他们强调理性,反对教会权威和宗教盲从,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审视人类社会,反对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反对迷信,揭示了对人类事务进行超自然解释的荒谬性,从而能够以一种理性、科学的眼光看待实际的社会情形。启蒙运动的后果之一,是导致了“社会的发现”。       如果没有启蒙运动中对于社会的发现,没有启蒙运动中倡导的科学精神,社会学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2) 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农民的城市流动;城市的膨胀;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革;作为道德权威的宗教对人们的行为开始失去约束力;劳动分工引起的阶层分化;等) (3) 自然科学导致的社会变革促使人们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 (4) 欧洲各国与殖民地的广泛的社会接触。 2. 发展阶段 (1) 19世纪中期—孔德(法国)、斯宾塞(英国);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本身不是超出个人的实体,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结成的关系实体;作为关系实体的社会不是无机体的东西,而是有机体的东西,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原则是“适者生存”;取消男女老少的差别,使个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 (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滕尼斯、迪尔凯姆、 齐美尔、韦伯、帕累托(意大利1848-1923) (3) 20世纪中期至1979年—帕森斯、默顿、霍曼斯。 (4) 具有影响、引导社会学研究的主导理论,还没有诞生。 注: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社会界带来极大影响,社会学的中心逐渐移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的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是由于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理论的提出,而引起各国的社会学家注目的。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期,基本上可以说,芝加哥学派独统天下,但真正使美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中心的标志,当是帕森斯、默顿、霍曼斯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诞生。 在第3阶段,帕森斯是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他把欧洲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到美国之后,成为美国社会学的开始。从此,在理论方面,美国社会学理论引导着世界社会学的研究。 3. 社会学古典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 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穆尔、列维、 斯梅尔塞 冲突论—马克思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马克思的冲突论(阶级斗争)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在欧洲的社会学研究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后,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视,米尔斯、科塞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青年与老年、生产者与消费者、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等等。 相互作用论—韦伯(1864-1920年)米德、库利、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霍曼斯(1910-1989 交换理论) 4. 19世纪至今的主要社会学研究潮流 (1)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米勒)和法国的古典实证主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 (2)作为自然主义社会论的古典社会进化论(斯宾塞); (3)由狄尔泰创始,阿尔福莱德、韦伯、曼哈姆继承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 (4)形式社会学(齐美尔); (5)行为理论(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现象学的行为理论(舒茨)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 (6)发展社会学—作为产业化论、近代化论的社会变动理论(韦伯、斯宾塞、滕尼斯、迪尔凯姆、 齐美尔) 以上6种潮流,都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社会学草创期形成的。现在看来,(1)-(4)已经结束了它的使命,成为古典的社会学理论。(5)和(6),由于韦伯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强烈影响以及帕森斯这样大理论家的继承,是至今仍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 (7)功能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等) (8)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 (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二讲 卡尔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1. 理论的出发点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便构成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即经济基础),国家设施、法律、艺术、宗教观念,都 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2. 理论特征 (1) 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核心、 最本质、或最基础的部分,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社会 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 (2) 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从这种角度出发,马克思把现代社会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 (3)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社会形态理论 1. 基本概念 (1) 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 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 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3)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 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 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 (5)社会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 社会现实。 (6)社会意识:以图像或符号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 现实为内容的那些观念。 (7)社会形态:特定类型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该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 “经济结构”及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 社会意识形式之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特定类型的“社会形态”。 2. 基本命题 (1) 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2) 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理论       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一般“社会”,存在着的只是一些暂时、历史性的“社会形态”,历史就是诸种 社会形态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过程。 1. 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2) 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否或者应否发生改变的根本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只能看它是否符合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当某个社会形态不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时,改变社会形态的变革才会真正发生;反之,社会形态的真正变革是不会也不应该发生的。 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1. 部落所有制   人们依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社会分工不发达,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2.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仍然保留着奴隶制,但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对立、国家对立和阶级对立也都已经出现; 3.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封建时代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  劳动。 4. 资本主义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所有;资本家阶级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及其产品进行支配,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的阶级;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并因而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日益冲突。 5. 共产主义所有制       生产资料将重新由社会共同体统一占有、统一管理,固定分工以及与此相连的阶级对立、城乡对立等现象都将会消失,每个人都将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1. 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2. 阶级起源于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本质上就是由于劳动分工而形成的那样一些社会集团,阶级关系本质上就是分工关系。 3. 阶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以剩余劳动产品的存在为前提的,是剩余劳动产品已经出现但又不够丰富的结果。 4.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得通过阶级性的劳动分工来发展生产力成为不必要时,阶级关系才会最终消失。 5.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任何一类阶级性生产关系都会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与思想,即上层建筑来为它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把自己的统治上升到政治、法律和思想的高度,通过对政治、法律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控制来维护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统治。 6.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7. 阶级的存在必然要导致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既存在于经济领域中,也存在于政治和思想领域中,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而展开的。 8.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直接力量。 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       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人口的集中、官僚体制、全球化等现代社会的特征,最终都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因此,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机制及后果的描述与分析,就是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市场扩大,需求增加,一方面促使工业生产从分散的个体化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推动生产和交换突破地域限制,结合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实体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特征 1. 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及其劳动产品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由社会根据全体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共同加以支配; 2. 消费资料按照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商品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货币制度和市场体制也都将消失; 3. 消灭了固定的劳动或职业分工;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以及与此相连的工农对立、城乡对立,每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虽然还存在着统一的社会管理机构,但已经没有了国家这样的暴力性阶级统治机构,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替代。 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争论 1. 理论的影响       自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是现代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影响最强大和最广泛的一股社会思潮。即使对于那些不同意甚至反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人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也差不多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回避、必须要与之进行对话或争论的重要对象。一个不了解马克思社会学的人,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任何一领域的发展就都难以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仅只具有思想或学术方面的影响,它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实际进程。自19世纪中期以来,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几乎还没有哪一种社会理论能够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仅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形塑作用,而且还催生或引导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并且始终是这些国家的主导性话语。不了解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也难以对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2. 引发的争论 (1) 重要争论之一是就如何看待经济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2)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所产生的另一方面的争论涉及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当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 (3)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所产生的另一争论,则涉及到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当中一些基本理论命题的理解。 (4)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再一重要争论,涉及到所谓“五形态发展模式”的普遍有效性问题。 第三讲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     法国社会学家,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     1893年《社会分工论》、1895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7年《自杀论》,这三本书奠定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奠定了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地位。     1898年《社会学年鉴》1912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理论背景、 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危机。     经济危机—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越来越频繁;     社会危机—劳资冲突,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到了不正常的程度:自杀率的上升。     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劳资之间的对抗正在把居住在同一个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的国度,自杀现象也具有类似的社会后果。 解决危机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者—危机主要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 制度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消除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对自 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密尔等自由主义者—并非是自由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某些特质,而是由于自由主义制 度尚不完善,自由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因此消除危机的办法是进一步改 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充分的自由。     梅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由于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因此,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来 重建社会秩序。 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源于社会结构从前现代向现代类型的转型,源于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主义的高涨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重建社会秩序。 迪尔凯姆理论观点 1 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特征; 2 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 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是工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 4 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 5 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 6 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正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       “各种职能越是比较相近,接触点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产生冲突。”     “幸亏有了劳动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 能共同生存下去。”     竞争中的失败者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开辟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得到了缓和。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之间的竞争又会加剧,因而又会有新的职业领域开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也就一步一步地扩大和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劳动分工的发展产生许多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指,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而把个体联结起来的那样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在机械团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个体的独特意识或者说个性即使存在也极其微弱,以这种方式相互凝聚的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丧失掉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物中的分子一样,这就是把这种团结称做机械团结的原因。   有机团结是指,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个体联结起来的那样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在有机团结中,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即使仍然存在也已经非常空泛和模糊,个人的独立人格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成员之所以结合在一起,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共同意识、共同情感,而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谁也无法离开谁。这种结合类似动物有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结,因此叫做有机团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递增的过程,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原因就是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社会中,把我们同社会维持起来的纽带,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了,相反,它们越来越成了劳动分工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值得欢迎的进步现象。因为: 第1,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之间或群体之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使人们可以在社会容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共同生存下去。       第2,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人们得以在一种比以往更广 泛的程度和范围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了分工,个人才会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形成相互间的联系;有了 分工,人们才会同舟共济,而不一意孤行。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 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       分工越发展,通过分工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就越多、越广泛,战争就 越趋于为和平所取代,博爱的思想就越接近于实现。”     第3,削弱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控制力,拓展了个人意识发展的自由 空间,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个人人格的进步与分工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 个人人格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和源泉。” 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1 失范的分工     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2 强制的分工     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 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3 不适当的分工     劳动分工不够规范、合理,而且组织不够适当,使得每个人不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       上述3种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       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最为关注、论述最多的是“失范的分工”,认为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关系缺乏必要和有效的调节规范;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部分源于工人阶级对现实地位的不满,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失范使然。“失范”是当时各种社会危机最主要的根源。要解决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消除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 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劳动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各个职业活动领域都有自己 独特的性质和内容,需要用一些各自特殊的职业伦理来加以规范。只有 通过不同职业领域的法人团体(职业群体)制定适合该职业领域的职业 伦理和职业规范,对于消除社会的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 面临的各种问题,才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       但是,在迪尔凯姆有关现代社会危机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理论中,国家、个 人和法人团体是一种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家借助于法人团 体这种中介力量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规范,又通过对法人 团体的监督和节制来捍卫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受这些法人团体的侵犯; 个人从法人团体那里获得最直接的道德生活环境和生存意义,又从国家 那里获得自由和独立的保障,但个人也必须接受法人团体和国家的规范 和引导;法人团体虽然受到国家的控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借助 于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和调节。因此,国家、个人 和法人团体之间的辅助和制约关系,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状 态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形成之初产生的那些弊端和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它产生于哲学,但它不属于任何哲学学派。     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它要求研究者彻底摆脱个人的感情和成见,放弃那种不求证于事实、只依靠逻辑推理来了解事物的办法,力求运用客观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来原原本本地认识事物。     社会学要求研究者必须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并且不是当作一般的事物,而是当作社会的事物来看待。它要求人们必须且也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不能用社会现象以外的因素(心理、自然因素等)去解释社会现象。 《自杀论》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其写作的目的是:     1. 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明确19世纪欧洲国家发生社会危机的原因以及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     2. 通过对自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来展示这门新兴学科在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魅力。       主要内容:首先否定非社会性因素—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现象的解释力,然后考察了社会因素对自杀现象的影响。 1. 利己型自杀       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引发的一种自杀。一个群体,其成员 自杀率的高低与该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整合程度密切相关,整合 程度越高,其成员的自杀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例如宗教团体、 家庭、政治团体。       当团体紧密结合时,团体能够把个人仅仅控制在自己周围, 使之为团体服务,禁止他们随便以自杀来逃避自己的责任。紧密 结合的团体也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使他们的行动具有明 确的方向和意义。       团体内部整合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兴盛的结果,正是个 人主义的兴盛削弱了个人依附的集体力量,使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凌驾于集体的目标和利益之上,从而降低了团体的整合程度,提高了自 杀的概率。 2. 利他型自杀       由过度的利他主义而导致的自杀。在利他型自杀盛行的地方,自我完全不属 于自己,个体的生命本身毫无价值,它只是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人扼杀自 己的个性,正是为了使自己淹没在自认为是其真正本质的那种东西之中。因此, 个体才会或者是出于对所属群体尽义务,或者是出于获得所属群体尊崇的某种荣 誉,或者是出于所属群体的默许与鼓励,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的区别:       利己型自杀是由于极端的个性化造成的,原因在于社会部分地甚至整体地涣 散而无力阻止自杀;而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个性的极端退化造成的,因为社会 把个人严格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造成的。       在利己型自杀中,社会禁止选择死亡,在利他型自杀中,社会却给人们以压 力,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死亡。       如果说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整合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社 会整合过度。 3. 失范性自杀       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 杀行为。       在经济危机期间骤然增加的自杀现象实际上与社会秩序的重大变 更有关。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重大更迭,无论是骤降的好运还是意外的 灾难,人们自我毁灭的倾向都会格外强烈。           和动物不同,人的欲望并不完全是由生理需要所决定,如果没有 适当的约束,它是可以永无止境地增长的。未加遏制的欲望总有一天 会与现实的可能性产生冲突,使人们痛苦不堪,陷入精神危机。为了 避免这种精神危机,就有必要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使之与人们的能 力相一致。而个人本身是没有能力来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的, 这种限制必须要有一个他们尊重并自愿服从的权威来进行。社会 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在一定时期就具有调节人们欲望的作用。但 当社会被严重的危机或幸运的骤变打乱时,其调节、约束作用便 会暂时地消失,结果扰乱了人们的精神平衡,导致自杀率上升。       失范性自杀不仅会由于社会动荡而引发,而且也会由于家庭动荡而引发。在整个欧洲,离婚率与自杀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中自杀率的变态上升主要是由于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社会整合程度过度降低导致利己型自杀过度增加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不正常的自杀现象,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建新的社会整合。       什么样的团体才适于完成这样一项重建社会整合的任务呢?不是国家,不是宗教团体,也不是家庭,而是职业团体。 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简要评价       迪尔凯姆继承孔德的思路并将其做进一步的发挥,为现代社会学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主题,这就是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强调和关注;       迪尔凯姆把由劳动分工状况所决定的功能关系视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现代社会理解为工业社会,侧重于从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关系转型这个方面来对现代性进行描述、诊断和分析;       迪尔凯姆在继承和修正孔德思想遗产的基础上,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为现代社会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地位;       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现象、宗教现象以及教育现象的具体研究,从经验研究方面为现代社会学提供了诸多经典性的研究范例,推动了相关领域中社会学研究的开展。
本文档为【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