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doc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doc

举报
开通vip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doc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doc 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09年真题答案: 一、填空. 1.鲁迅 2.张资平 3.《文艺复兴》 4.孔厥 袁静 5.《淘金记》 6.《文艺阵地》 7.《洼地上的战役》 8.食指 9.《我与地坛》 10.陈翔鹤 二、名词解释. 1.“现代评论”派——1924年《现代评论》周刊创刊于北京,主要编辑有陈西滢,徐志摩,吴稚晖,胡适等.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代表作有徐志摩的《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doc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doc 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及解析 09年真题答案: 一、填空. 1.鲁迅 2.张资平 3.《文艺复兴》 4.孔厥 袁静 5.《淘金记》 6.《文艺阵地》 7.《洼地上的战役》 8.食指 9.《我与地坛》 10.陈翔鹤 二、名词解释. 1.“现代评论”派——1924年《现代评论》周刊创刊于北京,主要编辑有陈西滢,徐志摩,吴稚晖,胡适等.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有徐志摩的《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陈西滢的《西滢闲话》. 2,“好一计鞭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当中,街头剧,活报剧和独幕剧非常活跃。当时演出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等剧作,上述三剧被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3,“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4,“八个样板戏”———八个样板戏”包括五个京剧两个芭蕾舞和一个交响乐。 五个京剧是指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山东省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北京京剧院的《海港》以及《杜鹃山》, 两个芭蕾舞是指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一个交响乐是指《沙家浜》。 简答: 1,鲁迅杂文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成为一个时代的忠实纪实。同时,他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的真实生动描绘,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的特别国情提供了一份文献。 ,),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它题材广博,将多种艺术形式熔为一炉,充分发挥了鲁 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性而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2,京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京派——亦称:北方作家群:,是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驼骆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艺杂志》《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一个作家群,成员多为文学研究会中未曾南下的分子,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有朱光潜,沈从文,他们的文艺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代表人物有:沈从文,萧乾,废名,芦焚,李健吾,林微因. 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他们提出了乡村叙述总体.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而城市的描写,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中 京派的文学观: A,超脱的原则,追求文学的独立的自由品格,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 B,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C,和平静穆之美是诗的极境 D,强调文学的严肃性 E,注重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 3,北岛诗歌的艺术特质. 答题思路: 因为北岛是属于朦胧诗派的诗人,所以可以把朦胧诗派的一些艺术特征联系起来,再结合具体作品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填出下列文句或诗句的作者. 1.张衡 2.班固 3.曹操 4.王维 5.孟浩然 6.杜甫 7.白居易 8.刘禹锡 9.李贺 10.黄庭坚 解释概念. 1,《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亦称《书》《书经》,春秋战国时称为,书,,到了汉代才改为,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称为《书经》。“尚”即为“上”,上古以来之书,故名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相传为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许多篇章长期口耳相传,写定时间较晚。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两种,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为《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商周特别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诫,誓师,封命之辞,其语言表达远远超出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为后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九歌——《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说它是夏启 从天上偷来的。所以《楚辞》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觋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着原始歌、乐、舞三者合一的痕迹。 3,变文——是唐代佛寺禅门讲经同民间说唱文学相结合的产物,生长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秉承汉魏六朝乐府、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和演绎佛理经义的佛教文学影响下和启迪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体。题材或取自佛经神变故事,或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或直接表现现实神会中是英雄人物,大都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唐代变文分讲唱佛经故事的佛陀和讲唱非佛经故事的世俗变文两类。 它的的特点是诗文相间、散韵结合,说唱结合,以散文叙述,韵语吟唱,交替往复,直至终篇。 语言特点是文白相杂的语体文,通俗生动,意旨浅显。 4,花间集——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于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的《花间集》中,这些词沿续温词的方向,构成以柔靡婉丽为主要风格的花间词派,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词人代表。他的内容除艳情离愁这外,还有故国之思,伤时之悲,风格清丽疏淡,擅于白描,其余花间词人大都蹈袭温,韦余风。 简述题. 1.简要评述南北朝志人小说. 参考答案: 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 远在先秦,《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史书中,就常通过人物的生活片断,传闻轶事或只言片语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可以说是轶事类小说的肇始。轶事小说的发展是汉末以来门阀世族品藻人物,和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崇尚清淡的结果。 《世说新语》是同类书的集大成者,《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刘宋时代临川王刘义庆编著的一本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尤重于晋。《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门,门自为卷。书中所载均为实有的历史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事实,还有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通过零碎片断的记载,再现了士族风貌。 2.简要评述桐城派古文. 参考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魁,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 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魁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合起来是说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若结合方氏其他论述作总体的归纳,则“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和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与文辞。由此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魁师事方苞,应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因声求气”说。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铺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他发展了刘的“神气”说,认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七、论述题. 1.分析“五经”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意义. 参考答案: “五经”——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东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谓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五经是在广泛的地域里成于众手,在春秋战国之时方才基本定型。“五经”中的《礼》,汉时指《仪礼》,后世将《仪礼》、《周礼》与《礼记》合称“三礼”。 相传孔子以五经为教材,所以今文经学家(即官方承认的学校)以其深浅程度及课程安排先后,将五经依次排列为:《诗》《书》《礼》《易》《春秋》。而古文经学家(即民间学派)则依据对其产生时代先后理解,将五经依次排列为:《易》《尚书》《诗》《礼》《春秋》。 五经的成书情况比较复杂,大体来说,它们决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而是在广泛的地域里成于众手,又经历了长时期的流传,逐渐系统化,在春秋战国之时方才基本成型。此后,它们还不断被人整理修改,即或在秦汉以后也时有“伪书”窜入。“五经”的发端时期 在殷周之际。 在“五经”的形成过程中,西周王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周三百年间,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周王室的文化官员们直接参考了“五经”原本的搜集与整理.而在这些文化官员中,史官的地位尤其重要,故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之论. “五经”的逐渐定型过程,实际上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整合过程。“五经”的逐渐定型过程,就是中华民族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几种基本思想原则逐渐确立的过程。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简言之,《礼》是社会生活的原则,《乐》是情感生活的原则,《书》是历史生活的原则,《诗》是表现生活的原则,《易》是通权达变的原则,《春秋》是评判是非的原则。 “五经”不仅后代作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准则及艺术准则,同时,“五经”本身也蕴含着众多的文学样式.“五经”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基石. 2.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得失. 答题思路: 先要把这两部中国古典名著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然后引到人物形象.先分别介绍两部作品的文学形象,然后进行对比,依次阐释每部作品在人物形象方面刻画的得与失.比如,《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具有脸谱化的特色,人物的"类"显得非常明显,就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而<水>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等等. 08年真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一日》。 2.林语堂 3.《热风》 4.《随想录》 5. 宗璞的《红豆》。 二、名词解释: 1.九辨——是宋玉的代表作。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中说是宋玉为悲悼其师屈原而作。“九辩”之名,来源甚古,据《离骚》与《天问》,说《九辩》是夏商时的乐曲名,实际应该是楚地的古歌吧。宋玉之作,当是沿用旧题,从篇幅之长和语言的散文化来看,当也是“不歌而诵”的了。或以为“辩”通“变”,凡乐曲换章易调谓之“变”;“九”,言其多也。 2.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代表着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面貌。 3.江西诗派——是北宋晚期是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该派诗人大多标举气格,鄙弃流俗,以日常生活,文化用品,师友亲情为题材。他们有较为严格的宗派色彩,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大体一致,黄 坚主张“资书以为诗”“破弃声律”,韩驹,吕本中,曾几,作诗倡“悟入”“活法”,形成生新拗峭,不蹈袭前人的创作特色,但不免流于题材内容狭窄,以学问为诗,风格苦涩枯淡的弊端,对后世文人造成不良影响。 4.常州诗派——产生于清嘉庆年间,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张编《词选》,代表他的词学观点,《词选》后附郑 善长所编《附录》,收张惠言等人词,因这些人多为常州人,故称为“常州词派”。 张惠言《词选》代表他的词学观点,其《词选序》主张尊词体,要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诵”,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 “深美内约”之致。周济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进一步强调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5.《故事新编》——鲁迅在1934年至1935年连续写了5篇从历史与传说中取材的小说,与20年代所写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等3篇合辑为《故事新编》,最后一篇是《起死》。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 6.《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在1921年出版的,包括《银灰色的死》,以及《沉沦》与《南迁》三篇短篇小说。是反映中国在日留学生异国生活为题材的,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之作。侧重于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 7.《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新时期写的一篇散文,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 填出下列文句或者诗句的作者. 1. 曹丕《典论,论文》 2. 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 3. 庾信《哀江南赋》 4.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5. 陆贽 6.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7. 李颀《古从军行》 8. 杜牧 9. 罗隐 10.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四、 简述题: 1. 简要评述关于《左传》作者的论述。 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这种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观点之一,《论语?公治长》“左丘 明耻之,丘亦耻之”起码说明左丘明是孔子的前代人,但《左传》记载是孔子死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事情,难道说左丘明活了很长时间,~观点之二,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提出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观点之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认为左丘明是《左传》的合作者。观点之四,在《晋书? 荀菘传》中,左丘明成了孔子的学生。观点之五,郑樵《六经奥论》中,根据《左传》所记载的人事推断,写《左传》的左氏应该是一个战国人。观点之六,顾炎武《日知录》则认为:“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可谓富骄”,所以他认为《左传》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很多人通过漫长的过程逐步完成的,左丘明可能写了一部分。观点之七,姚鼐在《左传补注序》中“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而且还认为《左传》中善于讲述战争,所以作者应该是一个军事家,是吴起所著。观点之八,崔适《史记探源》则认为,不是吴起写的,是西汉人刘歆所著。观点之九,章炳麟认为,《左传》是吴起所著,之所以称《左传》,是由于吴起伪左氏所写。观点之十,郭沫若《青铜时代.述吴起》就认为,《左传》却为吴起所著,因为《左传》中对三晋、楚记载最为详尽,而吴起就是“去魏奔楚”这样一个经历。 然后可以谈论一下自己的见解:《左传》肯定不是左丘明所写,《左传》的早期作者应该是鲁国人,推崇孔子的一些人,站在鲁国的立场上写作《左传》,陆续的写,写到战国。到汉代,西汉人再续,因为在《左传》中有“刘姓人大兴”的说法。为什么左丘明不是《左传》的作者,如果《论语》是真的,那么“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但是《左传》中很多对历史的评判与孔子不同,甚至相反。 2. 简要评述“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今存约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此外,还有民间祭歌《神弦歌》。《吴声歌曲》现存340多首,其中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读曲歌》《懊侬歌》《华山畿》 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上, 首先,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为后来的五绝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是比兴和双关手法,双关语由谐言构成,比如莲花的:莲:与怜爱的:怜:,“莲子”和“怜子”,丝线的:丝:和相思的:思:,篱笆的“篱”和离别的“离”,巧妙的双关,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委婉。 三是代言诗和问答,南歌多用女子独白的语气写来。设为问答的也不少。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如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动人。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是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由此避免了过于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的表现。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又常常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 3. 写出1949到1966年期间5个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家及其作品(含3到5个主要人 物),并简述其一部的艺术得失。 1949到1966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时期,是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到1966年8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的这段历史,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的特点之一就是,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规定的文艺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为政治服务的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一般被看作为当代文学史的开端。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林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及姚雪垠的《李自成》。(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艺术得失略) 4.“现代诗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现代诗派——30年代的崛起的一个诗歌流派,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的.因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现代杂志而得名,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有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风,金克木等.抗战爆发后走向解体.诗歌上注重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借助鲜明的形象,抒发复杂的内心活动,贵族化和现代性是该派诗歌的主要特征(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坛的首领. 《现代》主编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关于诗的现代性的追求,按施蛰存的分析,又分为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觉与)情绪: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方面 现代生活中所感觉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里所强调的,一是要写纯然的诗,二是要写现代的诗,正是这两个侧面构成了30年代的现代派计的主要特征. 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诗境的,自然是被视为现代派诗人代表的戴望舒.其诗作是:象征派的形式加上古典派的内容. 五、论述题: 1.评述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答题思路: 先要对中国的佛教文化进行一些阐述,不要很深刻,谈到为止,可以谈论一些佛教的中心思想,比如宗尚自然,清静,“空”的思想。然后再谈论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文学本质论的角度来看,文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考察,如某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比如山水诗,田园诗的兴起啊,就跟佛教文化的某些思想息息相关。再如,可以从作家这个文学活动的主体来进行分析,像陶渊明,谢灵运啊,他们的诗总体上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分析的时候可以引用到他们的作品。 2.结全具体作品分析《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 答题思路: 先要对《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进行一些解释,解释时要涉及到其作者,其年代,其内容,其艺术特色等。之后就要大谈特谈其文学成就。在谈及文学成就时一定要引用到具体的作品,从作品的角度把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落实到实处。参考答案: 1).《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同是年青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也有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婴宁》)。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和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分不开的。作者往往让人物所代表的一定社会本质通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 2). 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聊斋志异》虽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的曲折有味,能紧紧地吸引读者。 3). 《聊斋志异》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但用典过多,也影响了语言的鲜明和生动。 4. 有人说,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是从曹隅开始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曹禺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即艺术成术): 一,曹禺剧作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的文学样式的成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 二,对现实人生与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开掘,集中表现了“人”的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 如<雷雨>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陈白露. 典型人物. 三,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对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人性悲剧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 四,在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对:三一律:,:回顾式::横断面式:的戏剧结构及散文化,诗化的戏剧样式进行了多样的探索. 07年真题答案: 一、填空。 1.《九歌.东君》 2.班固 3.《蒿里行》 4.杨炯 5.《春江花月夜》 6.张九龄 7.燕歌行 8.李白 9.《长恨歌》 10.李益 11.《无题》 12.苏轼 13.《九日寄秦观》 14.陆游 15.《金陵驿》 16.袁宏道 17.战国时期 宋玉 18.西汉 邹阳 19.杨雄 20.汉代 班彪 21.魏晋时期 嵇康 22.唐代 陈子昂 23.唐代 韩愈 24.唐代 柳宗元 25.唐代 李翱 26.北宋 曾巩 27.南宋 李清照 28.明代 袁中道 29.明代 史可法 30.清代 薛福成 31.《在酒楼上》 32.郁达夫 33.1920年 34.胡适 《追悼志摩》 35.《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 36.林微因 37.潇涧秋 38.施蜇存 39.王实味 40.孙犁 赵树理 41.《三里湾》 《创业史》 42.舒婷 《双桅船》 43.《茶馆》 44.周克芹 王火 阿来 45.史铁生 《我与地坛》 46.高行健 47.阿城 《棋王》 48.郑愁懋 49.白先勇 50.诗镌 51.叶绍钧 52.闻捷 二、简答。 1.“大河小说”。 参考答案: “大河小说”原本是发源于法国,是法国近现代长篇小河的重要典型,小说的时间跨度大,篇幅长,较全面地反映时代,是一种富有时代和历史内涵的社会风俗史. “大河小说”三部曲——李颉人从1935年到1937年,写了著名的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出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 在这三部作品中,《死水微澜》有突出的生活和艺术魅力.它写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行将签订期间,成都北郊一个小乡镇天回镇上,袍哥与教民两股力量的消长,表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一潭死水似的现实如何掀起了微波,突现了封建主义与殖民主义两者对于中国社会的钳制(本小说的的创作意图就是要记录那个时代内地社会上的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以见证一个过渡时代的社会和历史. 逍遥游》中的“逍遥”思想。 如何理解《庄子. 简要评述清代传奇戏剧。 论述。 “中国新诗派”的诗学主张和他作实践。 参考答案: 中国新诗派,又名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北方的),杭约赫,唐 ,唐祈,陈敬容(南方的)、辛笛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提倡:新诗现代化:,也即:新传统的寻求:.中国新诗派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追求: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的:新诗戏剧化:.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倡导革命现实主义) 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这种反叛性与异质性的,无疑是它的主要代表诗人穆旦. “平衡”和“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二个基本观念。“平衡”是指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即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综合”——他们所提出的诗的新倾向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诗歌思想倾向上,既坚持反映重大事件的现实性,同时,保持书写个人绪的自由,而且力求个人感受与大众话语的统一,提倡诗剧。(注意下穆旦,形而上学玄学的思考,结合其作品,在教材上去找下。) 1.论述汉赋的发展过程。 一),西汉前期,这是汉赋的形成时期。 汉初之赋家,继承楚辞之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其内容多是抒情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作家作为个体之人在其人生命运和处境中的遭遇和感受,是“文学的私语”,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以贾谊和淮南小山为代表。 二),枚乘:他的《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经形成汉大赋的体制,是标志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文学的主题,成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一讽百”的现象,这也是汉赋的基本特征。 三),汉武帝到汉宣帝之段时期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百余篇,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廷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帝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 A,其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二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极度的铺张扬厉,这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七发》二千余字,此二赋四千余字,在语言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 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的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标志着典型汉代大赋的体制得到最后的确立,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 B,杨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赋家,其《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赋在思想,题材和写法上都与《子虚》《上林》相似,不过讽刺成分增加,部分段落描写与铺陈相当精彩,在模拟中有自己的特色(后世常以“杨马”并称,原因即在于此。其《解嘲》,是一篇散体赋,虽受制于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其述志赋颇有影响。 C,班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赋家,其代表作《两都赋》在体例和手法上都在模仿司马相如,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他把描写对象,由贵族帝王的宫苑,游猎扩展为整个帝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并较多地运用了长安,洛阳的实际史地材料,因而较之司马相如,杨雄等人的赋作,有更为实在的现实内容,张衡以及左思的所谓“京都大赋”的出现,都明显受到《两都赋》的影响。 四),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汉赋之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讽刺时事,抒情咏 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张衡早年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二京赋》,对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的指责比较强烈和真切,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封建统治的危机感.其《归田赋》以清新的语言,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志,在汉赋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机,继张衡之后有赵一《刺世疾邪赋》,蔡 《述行赋》,抒情小赋逐渐形成规模,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奠定基础。 2.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江西诗派”的创作特征。 江西诗派,是北宋晚期是黄庭坚影响下形成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这一以比附禅宗宗派而得名的诗派在南北宋之交势力很大,除去吕本中《江西宗派》中所列二十五人之外,还有一大帮诗人或多或少与黄庭坚诗风有染。该派诗人大多标举气格,鄙弃流俗,以日常生活,文化用品,师友亲情为题材。他们有较为严格的宗派色彩,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大体一致,黄 坚主张“资书以为诗”“破弃声律”,韩驹,吕本中,曾几,作诗倡“悟入”“活法”,形成生新拗峭,不蹈袭前人的创作特色,但不免流于题材内容狭窄,以学问为诗,风格苦涩枯淡的弊端,对后世文人造成不良影响。 06年真题答案: 一、在括号里填写诗句的作者。 1.张若虚 2.孟浩然 3.王维 4.王昌龄 5.岑参 6.王昌龄 7.李白 8.杜甫 9.白居易 10.刘禹锡 二、填空。 1.《文学改良刍议》 2.创造社 3.中国新诗派 4.仇虎 花金子 5.《憩园》 《第四病室》 《寒夜》 6.卞之琳 《鱼化石》 7.邓友梅 8.《陶渊明写挽歌》 9.邵荃粼 10.高行健 11.《况钟的笔》 三、名词解释。 1.《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七发》——是标志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为汉文景帝时期的枚乘所作,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文学的主题,成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一讽百”的现象, 2.《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刘宋时代临川王刘义庆编著的一本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尤重于晋。《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门,门自为卷。书中所载均为实有的历史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事实,还有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3.《花间集》———后蜀赵崇祚所编,主要词人有韦庄,牛希济等.并形成花间词派,词作者被称为花间词人.,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所选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4.商籁体——又叫"十四行诗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全诗分为十四行,故得名.有英体和意体之别,十四行诗体在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传入英法等国以后,在世界多个国家流行,成为跨越众多国度与语种的诗体,20年代闻一多有论文中将其译为“商籁体”,30年代诸多后期新月派诗人尝试以中文写作十四行诗,成果可见,为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开辟了道路.尝试这种诗体的作家有闻一多,冯至,孙大雨,引进中国后未能获得很大的成功,因为音韵太过严格,会限制制作家诗情的发挥。 5.活报剧——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在战争时期更为流行。演出时,常常把人物漫画化,并插有宣传性的议论。活报剧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也可在剧场演出,重在用戏剧的形式来反映时事,达到宣传效果,艺术上粗糙,人物形象脸谱化. 6.《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王蒙在1958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小说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尤其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干预生活"的文学主张. 四、简答题。 1.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即建筑在泛神论思想上,郭沫若把“泛神”理解为无神,把一切自然都视为“我”的表现,因而在《女神》在大自然常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郭沫若把“泛神”的内容概括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 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鉴于这种思想,郭沫若: ,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并在这些形象上寄予了他的世界性的眼光。展现了“五四”时期人们奋发向上,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大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常常被人化,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人把自然“作为友人,作为爱人,作为母亲”,甚至把人溶解在大自然里,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从泛神论的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由此构成《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正代表了“五四”那种狂傲突进的时代特征。 2.简要评述辛弃疾词。 参考答案: 一),辛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对词境的开拓。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形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二),意象的转换:(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三),语言技巧上: 1)以文为词:其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如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 2)用史用经: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词的语汇。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廉颇等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感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富,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 四),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写豪情,而以深婉之笔写出,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再者,虽说其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见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也十分得心应手。如《摸鱼儿。淳熙已 》,上缺写惜春,下缺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 的心情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 3.简要说明元杂剧在体制方面的特点。 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单元,下见),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一般每本仅由一个男主角(即正末)或女主角(即正旦)独唱,由此形成所谓“末本”或“旦本”,其他将要演员(如净,外,杂,包括其下的分类如副末,贴旦)只有说白。(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和正末两类角色中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正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以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有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五、论述题。 1.分析先秦两汉历史散文中的小说因素。 答题思路: 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说白了就是《战国策》和<左传>哈,那么本题换种问法就是:分析<战国策>和<汉书>中的小说因素.然后可以就这两部散文的一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如叙事手法方面,人物形象的塑方面等.大家可以参考章本上面关于对《左传》的解析 2.评述有关《红楼梦》主张的各种争论。 3.谈谈你对下列诗作的理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答题思路: 主要是从"相对主义"的角度对本诗进行分析,提示读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统一. 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都可以进行分析 05年真题答案: 一、标明下面词句的作者。 1.范仲淹 2.宴殊 3.宋祁 4.柳永 5.苏轼 6.秦观 7.李之仪 8.李清照 9.辛弃疾 10.陆游 二、填空。 1.《灯下漫笔》 2.《倪焕之》 3.繁漪 4.《雪花的快乐》 5.《边城》 6.穆旦 7.胡风 8.《金锁记》 9.《关汉卿》 10.史铁生 三、名词解释。 1.五经——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五部经典。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东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谓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五经是在广泛的地域里成于众手,在春秋战国之时方才基本定型。“五经”中的《礼》,汉时指《仪礼》,后世将《仪礼》、《周礼》与《礼记》合称“三礼”。 相传孔子以五经为教材,所以今文经学家(即官方承认的学校)以其深浅程度及课程安排先后,将五经依次排列为:《诗》《书》《礼》《易》《春秋》。而古文经学家(即民间学派)则依据对其产生时代先后理解,将五经依次排列为:《易》《尚书》《诗》《礼》《春秋》。 2.楚辞——是战国时期翠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 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翠其“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王逸增入自己的《九思》成十七篇,后世因此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3.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 乐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超初在职能上有大体的分工。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颂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4.《汉书》——东汉班固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基础上编撰的史书,东汉史传文学的代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相比,《汉书》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 ,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之难绳。《汉书》之作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5.“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诚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冀 ,阿垅,曾卓,芦甸,耿钿,方然,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家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创业史》——柳青创作的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地区饿殍遍野。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四、简述。 1.你如何理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答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司马迁本人,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学的根本目的。《史记》还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着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后一评价也正着眼于此。 2.简要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文学成就。 《古诗十九首》所写内容归纳起来如下:(思想内容(重点)。感叹知音难遇知己难求,渴望与倾慕之人长相守,个体之人的幸福被当成终极的追求,个体高于一切,对人生死亡的悲剧感。儒学在汉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途径,接受它意味着晋升社会的主流。儒学被官方化,强调一些虚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到东汉达到极致,以至于在东汉后期儒学面临崩溃。整个东汉王朝,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出,官宦,竞争非常残酷。于是,人们开始转向生命的本质,追求生命的密度和质量,在《古诗 十九首》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观念,如爱人之间要厮守,及时行乐,追求功名和财富等等,看似消极,实为对儒家官方思想的解构和反判。 “古诗十九首”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感情的真切动人,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的。《古诗》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而且又抑扬有致。 二,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明月何皎皎》就是典型的写境。“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都是异常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句子。再如《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其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钟嵘在《诗品》卷上称它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从而形成了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短情长”。“古诗”在建立在民歌上的,具有一般“民歌”特点的文人创作它的语言,既自然朴素,又高度冼练而富于概括力。如《庭在有奇树》。 3.写一首你最喜欢的唐人七绝,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纯属自由发挥题,略。 五、简述。(任选二题。) 1.“冰心体”散文的审美特征。 2.“新写实小说”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 参考答案:1,冰心体: 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就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 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其散文的词汇句式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地“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的韵律感. 2,新写实小说把“意义”规定在描写现实生活本身即生存过程之中。其创作特点:“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小说正是对那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的拒绝和背弃,它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或者说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的“纯态事实”。 新写实小说取消了作家的情感的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它主要表现为叙述者的功能弱化倾向,即新写实小说的叙述者往往是比较单纯的旁观者。(叙述方式在文体性方面显得比较冷落暗淡,“消解激情”的写作) 创作实践: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举例说明“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1980年8月,《诗刊》发现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根子,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总之,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于主动的创造。再结合一些作品进行论述,比如可以引用到舒婷的作品哈。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 1.分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别是一家”之说。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前期:其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她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所以尽管前期生活是满足的,但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如《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流露出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属于词的传统题材。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体验到的。 后期: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情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就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客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 2.对《水浒传》的主题 或人物塑、结构方式等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论述题。 1.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某位作家的创作为例,谈谈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2.以赵树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例,谈现实主义精神在其创作中的体现。 参考答案: 赵树理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自在地写出正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然后再给合一些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如《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把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两相对比,从而把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到实处。 04年真题答案: 说明:由于2004年的中国文学试卷本来是给西藏考生出的题,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川大老师就直接引来给内地学生了,所以其题的难度较低,尤其是前面的选择题,居然还出现单选和多选,都是很基础性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常识性的。纵观几年中国文学的试卷,04年的题型只出现过一年,所以不是特具代表性,同学们在复习时可以只作参考,不作重点。 一、单项选择。 略 二、多项选择。 略。 三、名词解释。 1.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亦称《书》《书经》,春秋战国时称为《书》,到了汉代才改为《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称为《书经》。“尚”即为“上”,上古以来之书,故名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相传为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许多篇章长期口耳相传,写定时间较晚。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两种,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为《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中保存商周特别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诫,誓师,封命之辞,其语言表达远远超出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为后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梁萧统因其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其所编的《文选》卷29,题为《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其中有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外,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其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3.“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是在赵树理影响下,在山西作家中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西戎,李束为,马峰,胡正,孙谦,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他们坚持革命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写农村题材为主,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 四、简答。 1.唐传奇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 唐传奇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同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的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在六朝存在“文”“笔”之分,而志怪虽然在今日看来荒诞无稽,当时人却是当作实有之事来记载的,它作为史部的旁支,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是属于“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到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 二,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如说话,变文等,都是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它们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 三,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中唐,这里面也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唐代总体上说来,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时代,这种浪漫精神曾经以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进取意识的特点出现在初盛唐的诗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人生都不再那么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对小说正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 四,在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史传文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主体虽非虚构,但作者为了追求鲜明生动的效果,往往有意无间地在细节描写中采用虚构手段。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而更自由地运用于小说创作。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主的,几乎一概题为“„„传”,这也是来自史传的明显痕迹。 五,还有故事化的辞赋也值得注意。辞赋最早就是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铺陈描述的。到了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的,如杜笃《首阳山赋》,写自己在首阳山同伯夷,叔齐的鬼魂相遇,而后来蔡邕的《青衣赋》,曹植的《洛神赋》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辞赋的故事化,通俗伦,使它和小说相互沟通,并影响了小说的发展。至于,大多数传奇语言偏向于华丽,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写上常用铺排手法,则和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有一定关系。 2.“新月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参考答案: “新月派”分为前期新月派和后期新月派。 前期新月派——1926年4月,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新诗格律化”。“戴着脚镣跳舞”。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 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其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微因(注意这个女作家哈)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贻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后期新月派(坚持的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贵族化的纯诗立场),跟前期新月派一样, 后期新月派的诗人同样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创造. 五、论述题。 1.汉赋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学意义。 说明:汉赋的发展历程前面的试题中已经出现过,答案已经附上,在此不累述。只对汉赋的文学意义作一些参考性的答案: 意义: 汉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 ,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 在汉末五言诗出现之前,它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被后人奉为正宗者是枚乘,司马相如,杨雄及班固,张衡等人之大赋,但也是这些大赋,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有较多局限性,如夸大失实,文字艰深,罗列过度,呆板滞重,尽管如此,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文化方面的价值: 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之大赋,充分显示了国土之广阔,水陆物产之丰富,宫苑建筑之华美,都市之繁荣,汉武帝之文治武功,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汉赋以夸张的文笔,华丽的辞藻对汉帝国繁荣进行铺陈描写,呈现出过去文学从未有过的广阔图景和宏伟的气势,展示了中华民族征服世界的自豪和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 而赋中对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赋作者们反对帝王过华奢淫靡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却不应抹杀。 其次:文学方面价值。 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之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了不少启发。 最后,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 ,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汉书。艺文志》中除了《诸子略》以外,还专设了《诗赋略》,除了所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则出现了“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描述与认识,文学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 2.分析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参考答案: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如《念奴妖。赤壁怀古》可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六、论述题。 1.试论巴金3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青春的赞歌:,后期是:沉痛的悲剧艺术:.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前期的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寻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主导面的反封建反专制的. 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前期作品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寒夜》写的是凡人小事的悲剧,是当年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却又不愿正视的黯淡风景. 2.试论17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及其局限。 参考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时期,是指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到1966年8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的这段历史,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的特点之一就是,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规定的文艺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为政治服务的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一般被看作为当代文学史的开端。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林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及姚雪垠的《李自成》。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题材:一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以及农村社会主义运动的题材,二是战争文化规范下的战争题材,三是以近代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社会变 迁的现代历史题材。 由于受到战争文化的鼓舞,这时期的小说常常追求史诗性的大部头创作,并且都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作为时代的镜子,小说相当迅速而及时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生活的巨变,在创作中涌现出一大批描写农业合作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如赵树理的《三里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幽默风趣的艺术笔触,真实地揭示了合作化时期农村的复杂斗争,生动地勾勒了农村各个阶层人物的思想面貌。更可贵的是,作家在深刻地揭露批判顽固的农村封建宗法势力的同时,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来描写农村中的一批新人,显示了社会主义新生力量的成长。 而《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红日》《林海雪原》等著名作品,以强烈的史诗意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成功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真实地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
本文档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历年真题答案&#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4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4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2-20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