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举报
开通vip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999年6月 第18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JUN.1999 Vol .18 No .3 18 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辜庆志(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 安徽 滁州 239012) 摘 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均势结构是欧洲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它建立在欧洲大国彼此牵制、 宰割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之上。一百年...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 1999年6月 第18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JUN.1999 Vol .18 No .3 18 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辜庆志(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 安徽 滁州 239012) 摘 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欧洲均势结构是欧洲大国强权政治的结果,它建立在欧洲大国彼此牵制、 宰割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之上。一百年来,均势结构由1793年之前的极为脆弱到19世纪末走向“稳定”,其 间经历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反复历程。从《彼得堡协定》、《肖蒙条约》,到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再 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历程。 关键词:均势结构;近东危机;维也纳体系;光荣孤立 分类号: K 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4730(1999)03-0059-62 在 18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欧洲的体系是相当稳定的。其均势结构的特点与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主要为:第一,均势 结构极为脆弱,欧洲尚无较稳定的国际关系的中心,大国之间甚至没有形成短暂的同盟,如普奥一会儿结盟 攻击法国,刹那间普鲁士又单独与俄国进攻波兰,而此前三国曾共同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第二, 英国似乎游离于欧洲事务之处,只是当它在近东的利益受到俄奥侵害时才表示关注,并导致了1792年由于 俄土战争的爆发而酿成的近东危机。第三,法国仍处在革命后的调整之中,外交政策趋于防御状态,对俄普 奥瓜分波兰和近东危机无力干涉。第四,俄普奥三国以牺牲弱国波兰的利益两次增强了实力,保持了暂时 的鼎立状态,但显然俄国获利更多。波兰被瓜分是本时期关系欧洲均势结构最重要的事件。 一、1793—1815年:从失衡到均势结构的重建 就在法国取得瓦尔密大捷的那一年,法国激进势力急剧蔓延。它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挑战行动,一方面 建立共和国,并决定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另一方面宣称法国愿向希望推翻他们的压迫者的一切民族提供 援助,但在普奥联军后撤之后,法国反过来成为侵略者,攻占了美茵茨、斯佩耶尔和布鲁塞尔,兼并了萨伏 依和尼斯,并向英国、荷兰和西班牙宣战。法国的行动表明,建立在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之上的 欧洲大陆均势 结构正在遭到破坏,法国力量在迅速增长。 为了遏制这种势头和保持英国对欧洲均势的操纵局面,以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从历史上 看,建立“天然疆界”既符合法国的利益,也为欧洲大陆的均势结构所允许,而这一目标早在1788年拿破 仑出征埃及时已几乎实现。在波拿巴执政及称帝后,如果他仅以获得“天然疆界”为满足,并允许欧洲其他 列强进行相应的兼并补偿,欧洲的均势结构将可以保持,长达15年之久的拿破仑战争也许可以避免。但拿 破仑在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后,紧接着便走上霸权主义之路,拒不承认他国利益,这就使欧洲长时间处于不 平衡状态之中。更重要的是,拿破仑帝国的争霸斗争已越出中、西欧范围。在欧洲大陆,他向东欧巨人俄国 发起挑战,同时又向操纵欧洲均势结构的支点——英国及其牢固的海上霸权发起攻击。1812年的征俄战争 和1806年至1815年大陆封锁政策使上述两点举动达到高潮。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攻击性的外交政策,欧洲 收稿日期 :1999-03-30诸强都力图抛弃前嫌,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反法同盟,力图扼止法国的扩张,恢复欧洲的传统均势。自1793 年至1815年欧洲组织的七次反法同盟尤其是后五次反法同盟的组建都明显地抱有上述目的。 在这一时期中,可以说拿破仑一方面在破坏欧洲的均势结构,但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建立一个完全符合法 国利益的欧洲均势结构,以致于法兰西帝国发动的战争直到1815年才被欧洲诸国的大同盟平息。在欧洲强 国组织的七次反法同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自1800—1813年,欧洲的四大强国英、 俄、普、奥始终未能组织起一致的抗法大同盟。原因就在于拿破仑所采取的对策:至少与一个大国结盟去对 付其他几个国家。一旦他选定任何一个结盟对象,便抛出足够诱饵,并利用列强追求欧洲均衡的心理,令其 一次又一次上钩。莱比锡会战和滑铁卢之役彻底摧毁拿氏政权,这预示着欧洲的均势即将恢复。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均势终于得到重建,我们一般地称之为“维也纳体系”,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大国主宰的欧洲领土体系,以补偿原则实现;二是欧洲“正统”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以正统 主义原则实现。体系的建立表明“重建社会秩序”、“在公平的力量配备”的基础上建立“持久和平”的目的 暂时达到。 本时期欧洲均势结构的特点与内容表现在:第一,欧洲长时间处于失衡状态,法国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绝 对的中心。一方面法国在战争时期几乎是单枪匹马地与欧洲各国的大联盟在周旋;另一方面在维也纳会议后 建立的欧洲均势是以防范法国东山再起为主要目标,这一精神在1814年3月签订的《肖蒙条 约》中即已明 确。第二,欧洲诸强频繁结盟,从总的方向上看,法国是孤立的,但其亦利用外交手段与除英国外的所有欧 洲强国先后结成过短暂的联盟。在维也纳体系建立后,欧洲仍存在两个貌合神离的大、小同盟,即“神圣同 盟”和“四国同盟”,结盟已成为以后欧洲均势对抗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三,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大陆由法 国一强主宰重又恢复到英、俄制衡欧洲两翼,法、普、奥多强争霸欧陆的均衡结构。由于英、俄在恢复均势 中的巨大作用,两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在欧洲诸强中占有明显优势。英国保持自己的海上优势,凭借海军和 经济力量成为欧洲大陆均势的支点;俄国则凭借强大陆军称雄于中、东欧地区。第四,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 会议无疑是本时期影响欧洲均势结构的最重大的事件,是欧洲均势从失衡到均衡的全过程的两个转折点。 二、1815—1870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渡 有人认为维也纳会议“给欧洲至少有一代人的和平”, 但维也纳体系是逆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和民 族民主运动兴起之潮流而建立的具有封建性质的政治体系,它无法协调下列足以导致其本身崩溃的矛盾;一 是资产阶级与建立该体系的各国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各民族要求民族自决的政治趋向与欧洲 列强任意摆布弱小民族的矛盾。另外,它也无法从根本上约束欧洲列强安于现状。法国的保存及其大革命思 想的传播也表明它无法消弭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 正是出于解决上述矛盾的目的,欧洲大国在维也纳会议后采取了两个重要的步骤:一是在沙皇亚历山大 一世倡议下建立了由俄、普、奥为主导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这是一个流于形式的比较广泛 而松散的联合体,很有欧洲“总同盟”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沙俄企图借助在剿灭拿破仑帝国中激增 的威望进一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施展其影响,并企图与英国海上势力以及奥地利在中欧的势力进行抗衡的结 果。二是与神圣同盟要求各君主国结成“真正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的海中立化目标,成功地确立了英国在近东的霸权;而普、奥两国自此摆脱了俄国的直接束缚;受打击最 为沉重的是俄国,克里木惨败不仅宣示了俄国农奴制的极端腐败,而且宣告了俄国在近东优势及其在欧陆霸 权地位的终结。至此,欧洲似乎又处在大国的“势力均衡”之中。然而法国却未曾停止其争霸欧陆的步伐, 当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趋向日益明显时,法普战争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从1815年至1870年普法战争前,欧洲均势结构总的趋势是从平衡向不平衡的过渡,这一过程包含以下 要点:第一,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并不稳定,由巴黎向彼得堡偏移,又从彼得堡向巴黎和柏林扩散。第二, 欧洲的均势结构始终处在变动和调整之中,维也纳体系不断遭到冲击,先是二三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 运动,再是1848年革命,接着是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以及俄法在欧洲力量的消长,这些都是维也 纳体系遭到冲击的反映。第三,均势结构的变动与工业革命的成果紧密相关,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支点仍然 借助其经济优势和殖民优势。法国国力的增强、普鲁士的崛起等皆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能量休戚相关。俄 国的衰落及其克里木战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所以1861年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进行自我调 节。第四,本时期最为重大的事件是克里木战争,它重新调整了维也纳会议以来俄国主宰欧洲、法国地位衰 落的均势格局,而与之相关的“东方问题”是本时期牵制欧洲诸强的最大热点。 三、1870—19世纪末:走向结盟 1870年普法战争不仅改变了普鲁士在欧洲诸强中居于末势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旧有的欧 洲乃至世界的均势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当战役结束了欧洲诸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近两三个世纪以 来法国主宰欧洲大陆的局面从此成为陈迹(在此之前,法国至少存在着这种欲望,虽然它主宰欧洲的意愿经 常受到打击)。强大统一的德国的出现从一开始便牵制了所有欧洲列强的目光,因为德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 分世界,德国的外交政策也从俾斯麦时期的“欧洲政策”一变而为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 遭受克里木战败的俄国也力图振兴,一方面实行农奴制改革,另一方面在对外政策上寻求德国在欧陆问 题和东方问题上的支持。而奥匈帝国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严重受挫后越来越依附于德国。一时? 61?第3期辜庆志: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间,“北方三宫廷”有再度合作的趋向,终于在1873年10月三国建立了“三皇同盟”,但由于德、奥两国对 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贪婪欲望怀有明显的敌意,“三皇同盟”的基础显得极不稳定,以至于1875年德国企图 进一步削弱法国而挑起的德法战争危机因俄、英两国的干预而告平息,这既加深了俄德之间的矛盾,也使法 俄和英俄接近成为可能。至此,欧洲进入“武装和平”时期。随后俄国在1877年挑起俄土战争,在近东地 区大肆扩张,以及1878年柏林会议迫使俄国吐出已得的果实,更加剧了俄德矛盾,俄国终于退出了三皇同 盟,埋下德奥建立同盟的伏笔,并在1879年把这一伏笔付诸现实。德奥同盟明显地具有与法俄对抗的性质, 所以当意大利与法国在突尼斯问题交恶时,便很快被德奥两国拉入同盟(1882年)。三国同盟的建立表明德 国欧洲霸权地位逐步确立,并促成1893年法俄同盟的建立。 与此同时,德国要求“阳光下地盘”的叫嚣显然威胁到在全世界范围均有利益的英国,随着英德矛盾 的发展,英国也开始放弃“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走向与欧洲列强结盟扼制德国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三 国协约”的最终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着欧洲新的均势结构再次形成。 本时期欧洲均势结构的内容与特点表现在:第一,柏林取代维也纳和巴黎,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中心, 新德国的强大及其扩张性的外交政策左右着欧洲政局,并使得这一政局显得极为动荡,直至两大军事同盟的 形成。第二,1871—1914年是欧洲各国之间保持和平的时期,这一时期甚至比1815—1853年这一时期持续 的还要长,但由于1870年以来的德法矛盾和19世纪末以来的英德矛盾的空前尖锐,使得这一和平成为名符 其实的“武装和平”。第三,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欧洲的均势结构似乎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传统的五 大国(也许还可以算上意大利)中,每个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没有任何一个强大到足够支配其他各 大国。法德之间无法调和,奥俄在巴尔干的对立等等,都使欧洲大陆处在一种平衡状态,大国之间可以结盟 (如三皇同盟),却又无法建
本文档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欧洲均势结构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3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