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劝学 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 导学案附答案

举报
开通vip

劝学 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  编号01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知识导学】 (一)作者情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

劝学 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  编号01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知识导学】 (一)作者情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    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埃(    )土 2.重点文言实词: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7)吾尝跂而望矣            (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                3.重点文言虚词: ①青,取之于蓝(    ) 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而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4.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                    5.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古今义: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特殊句式(类型、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语句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编号018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荀子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君子曰”提出有什么好处?这一论点包含哪几层意思?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3)请结合文本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背诵指导】:理清论证思路,试着填充下图。(比喻句请用文本原句) ①青,……而青于蓝 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                ②                           比喻句    ③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④                    ⑤                      中心论点:                                        ①                                                                        ②                    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比喻句    ③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④                    ⑤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③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分论点3                :                ⑤                    、坚持、                    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⑦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⑨                    蟹六跪……用心躁也 【拓展阅读】: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类带来的美的遐想。 与语文同行,我们的生活便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与古今文明同在,我们与中外风流同在,我们与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风、小桥流水是语文;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语文;婉约缠绵、犹抱批评是语文;关东大汉、豪迈洒脱是语文;千里莺啼、万种风情是语文……于是,我们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与语文同行,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是母语,是孕育学科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学科中的美丽仙子。同时,在大江东去的波涛中,在怒发冲冠的凭栏处,在金戈铁马的遥想中,他又是学科中的伟丈夫。语文是鲜活的,这鲜活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永恒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语文是个性,语文是风骨,语文是真诚,语文是善良,语文是美好。与语文同行,我们展示个性,我们突显风骨,我们拥抱真善美。 我们钟爱语文,我们与语文同行。 参考答案 [积累平台] 1. zhòng  pù  róu  lì  xǐng  qì  jí  jiāo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āi 2.(1)劝勉、鼓励(2)停止、废弃(3)变为、形成(4)合乎(5)靠近、接近 (6)验、检查,反省、省察(7)抬起脚后跟(8)借助、利用(9)横渡 (10)具备(11)半步 3.于:①介词,从 ②介词,表比较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而: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  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④连词,表结果,可译为“那么”  ⑤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⑥连词,表并列,不译 4.(1)“有”通“又” “輮”通“煣” (2)“知”通“智” (3)“生”通“性” 5.(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2)长,形容词作动词,变长  (3)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快 (4)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5)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1)以为:古义是以之为,即用……制成;今义是一个动词,认为 (2)金:古义泛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专指黄金 (3)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参:古义是验、检查,今义是参加、加入 (4)疾:古义是强、声音宏大,今义是病、迅速、痛恨等 (5)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邦凶 (6)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今义为多用心思或存心、居心 [鉴赏乐园] 1.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比喻句      ③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④木受绳则直 ⑤金就砺则利  中心论点: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学不可以已                                        ②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比喻句    ③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弥补不足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正)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累 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反)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坚持 对比 分论点3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比喻句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 积累、坚持、专心                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 对比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 专 心 对比 ⑨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正)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反) 2.(1)用“君子曰”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更具有权威性。这一论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二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 (2)“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论证。如本段用了10个比喻依次来论证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要专心。设喻手法又灵活自然,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设喻,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增强说服力。设喻的方式也多变,有时是先正后反,有时是先反后正。总之,本文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浅近、直观的形象事物,进而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是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且以四字句为主,间以杂句。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四字整句与杂句的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又错落有致。 www.ks5u.com
本文档为【劝学 导学案附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1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