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举报
开通vip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 《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忧愁思虑...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 《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内经》诸血皆属于心。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 《内经》心在液为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 1.心阳(气)虚弱证 [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心气虚轻。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 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衡体57) 心阳虚: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以活血。。(衡体57 天能)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玉竹以除痰通阳。(御茶银杏氧通) 2.心血(阴)不足证 [症状] 以心悸心烦为主证。或有易惊、失眠、健忘。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若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为心血虚。 心血虚、心阴虚证的定位症状多见以下几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这组症状在心的阴血虚方面比较多见。如果舌红、升火、脉细数,或有盗汗测可辨为心阴虚。缺少红、赤、热、汗的症状,或见有脉细、舌淡、面色不华,则可辨为心血虚。 西医对照: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贫血,神经官能症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外邪入侵传里,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或由于其他出血疾患,导致心血不足。 [治疗大法]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对症方药] 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均衡营养餐银杏氧通) [重点经脉]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特效腧穴] 血海三阴交内关 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四物汤加阿胶、柏子仁、益智仁、炙甘草治疗。 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虚证,可用生脉散。 3.痰蒙神明证 [症状] 以神志痴呆,意识朦胧,苔白腻,脉滑为主证。或有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西医对照:癔病,精神分裂症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 [治疗大法] 化痰开窍。 [对症方药] 用导痰汤加减。 [重点经脉] 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草本C 天能膳食纤维) [特效腧穴] 三阴交足三里膳中 1 / 8 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用温开法(苏合香丸);属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至宝丹、牛黄丸)。 4.痰火扰心证 [症状] 以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证。胡言乱语,时歌时哭,打人骂人。 西医对照: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可见此证。 [发病病机] 多由情志不舒畅,抑郁不遂,五志化火,痰热内扰,甚则上蒙心包,则神不守舍。 [治疗大法] 清火化痰。 [对症方药] 用礞石滚痰丸或清气化痰丸。 [重点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特效腧穴] 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御茶叶绿精粹花清精粹) 5.心血瘀阻证 [症状] 以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 西医对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见此证。 [病机] 因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或因久病,心气不足,无力运行血液,均能引起心血瘀滞,脉络阻塞。 [治疗大法] 活血通络行瘀。 [对症方药] 血府逐瘀丸加减。(衡体57 银杏氧通花清精粹膳食纤维) [重点经脉] 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 [特效腧穴] 血海至阳至阴 6.心火炽盛证 [症状] 口舌反复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短,舌尖红,脉数为主证;或有小便淋沥刺痛,尿血,苔黄白。西医对照: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及舌炎,膀胱湿热,月经不调等可见此证。 [病机] 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或平时喜食肥腻食品及有烟酒嗜好,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火热内扰心脏,心神不安。 [治疗大法] 降火滋阴。 [对症方药] 用导赤散。 [重点经脉]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 [特效腧穴] 血海三阴交阴交 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加大黄、山楂、谷芽、麦芽等消导药;若精神紧张,失眠,脉细数加麦冬、枣仁、鸡蛋黄等养阴药;若与月经有关而脉弦,加柴胡、白芍等疏肝养肝药。 心病兼证 1.心配小肠 《内经》说: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心移热于小肠。 《诸病源候论)说:心主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 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其病理表现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证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①小肠虚寒证 [症状] 小腹隐隐痛喜按,肠鸣溏泻,小便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治疗大法] 温通小肠。 [对症方药] 用吴茱萸散。 [重点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腕骨阳谷天枢大横 ②小肠实热证 [症状] 心烦口疮,咽痛耳聋,小便赤涩,或茎中痛,脐腹作胀,矢气后稍快,脉滑数,舌质红苔黄。 [治疗大法] 清利实热。 [对症方药] 用导赤散或凉膈散。 [重点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血海三阴交天池 [重点动作] ③小肠气痛证 [症状1 小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疗大法] 行气散结。 [对症方药] 用天台乌药散。 [重点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膻中三阴交养老 备注[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摇头摆尾九鬼马刀 二、肝 肝的辩证: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谋虑疏泄(相当于情绪活动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肝在志为怒。悲怒气逆则伤肝。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相当于内脏感觉在体壁上(胁部)的反映),令 人善怒、善恐。 2.肝主藏血《内经》肝藏血,血舍魂。饮食入胃,散精于肝。 3.肝主爪筋(相当于运动神经中枢功能) 《内经》肝生筋。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者,其华在爪,其主在筋。 4、肝开窍于目《内经》说:肝主目。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得血则能视。 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肝病证治 ①肝气郁结证[症状] 以急躁易怒、两胁胀痛、脉弦为主证。或有精神抑郁、头晕、嗳气、胸胁窜痛,食欲不振,口苦或呕吐,腹痛,腹泻,月经不调,舌苔白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兼见痞块(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 西医对照: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月经失调等证。 [发病机理] 因精神刺激,肝气不能疏泄,经脉之气阻滞所致。 [治疗大法] 疏肝理气。[对症方药] 柴胡疏肝丸。 [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太冲阳陵泉期门 肝郁及月经不调可用逍遥散。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药。阴虚选用小柴胡汤,去燥湿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 ②肝火上炎证[症状] 以头痛剧烈,眼红而痛,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有力为主证,或有眩晕,耳鸣或聋,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苔黄或厚而干等症。 西医对照:高血压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因气郁化火;或嗜好烟酒,多食肥腻,以致蕴热化火,火盛于上。 [治疗大法] 泻肝泄胆清热。[对症方药] 龙胆泻肝丸。[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行间太冲阳陵泉 肝阳上亢肝火盛的,用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因有升发作用)加石决明、牛膝以增强其降火之力。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可用龙胆草、栀仁、黄芩、大黄、生地、旱莲草、紫珠草、侧柏叶等清肝泻火止血药治疗(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白血病属于肝火盛而有出血的,用当归芦荟丸。 ③肝阳亢盛证[症状] 以头痛、眩晕、易怒、脉弦为主证。或有视物不清、胁痛、口苦、舌边红、苔白等症。 西医对照:脑血管意外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由于素体阴不足,加以脑怒忧思,气郁化热,及嗜好饮酒,多食肥腻,生湿生痰,痰热内蕴,又能耗阴,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升发太过。[治疗大法] 平肝熄风潜阳。 [对症方药] 用羚羊钩藤汤。[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特效腧穴] 风池太冲阳陵泉肝阳上亢,可用石决钩藤饮以平肝熄风潜阳;若苔黄脉数是兼热,可加黄芩、莲子心以清热。 ④肝阴不足证[症状] 以眩晕、头痛绵绵、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数为主证。若有耳鸣耳聋,视蒙夜盲,手脚麻木、震颤,苔少或无苔。 西医对照:慢性肝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及眼部慢性疾患等证。 [发病机理] 或因湿热久蕴,或因气郁化热消耗肝阴,以致肝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 [治疗大法] 柔肝养阴(滋肾养肝)。[对症方药] 杞菊地黄丸。 [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风池三阴交血海 晕眩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龟板(或鳖甲)、牡蛎、玉米须。视蒙夜盲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用鳖甲、蝉蜕育阴潜阳。 ⑤肝胆湿热证症状] 以右胁阵发性剧痛、黄疸、尿短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证。或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妇女带下黄绿色、质粘、有臭气等。 西医对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脓疡、宫颈炎、阴道炎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嗜好饮酒,多食肥腻,酝酿而成湿热。 [治疗大法] 清热利胆。[对症方药] 用山栀、黄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等药。若兼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若疼痛较剧,可加木香行气,加蒲黄、灵脂活血止痛。黄疸明显加茵陈、大黄。 [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风市阳陵泉曲泉 肝病兼证 1.肝配胆《内经》肝合胆。 《景岳全书》肝气虽强,非胆不决,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肝合胆、互为表里有两种含义: 1.指功能: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 2.指生理:从经脉循行上,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互为联系,互为影响。 ①胆虚证症状] 头晕欲呕,易惊少寐,视物模糊,苔薄滑,脉弦数。 [治疗大法] 养心神,和肝胆。[对症方药] 酸枣仁汤。[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风市阳陵泉曲泉 ②胆实证症状] 目眩耳聋,头晕,胸满胁痛,口苦,呕吐苦水,易怒,寐少梦多或往来寒热,苔黄舌红,脉弦数实等。 [治疗大法] 泻肝清热。[对症方药] 龙胆泻肝丸。 [重点经脉]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 风市阳陵泉太冲 [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钩星摘月九鬼马刀 三、脾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 《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说:脾主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 《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 《内经》说:脾藏意。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 ①脾气虚弱证 [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因饮食失调,水湿困阻,或过于思虑劳倦,或其他慢性疾患病程较久,损伤脾气,以致形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营养不足,脾胃气虚。 [治疗大法] 补中益气(升阳补气)。 [对症方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不统血皮肤有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②脾阳虚弱证 [症状] 以面黄少华,脘腹痛而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尿少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弱为主证。或有胃脘胀痛,口泛清水,久泻久痢,肌肉消瘦等症。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由饮食失调,水湿伤脾;或其他慢性病损伤脾的阳气,以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治疗大法] 温运理中(温中健脾)。 [对症方药] 用理中汤加减。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③寒湿困脾证 [症状] 以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口淡或粘,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为主证。或有恶心欲吐、喜热饮、懒说懒动或浮肿、泄泻、白带多等症。 西医对照: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因淋雨受寒,多食生冷,水中作业或住处潮湿等,使寒湿之邪内侵于脾。脾阳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湿浊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 [治疗大法]] 健脾化湿。 [对症方药] 用胃苓汤。若舌质胖嫩而脉虚,是脾虚湿困,宜健脾去湿,用五苓四君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④湿热蕴脾证 [症状] 以巩膜及全身发黄,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小便赤黄为主证。或有皮肤发痒,脘胁痞胀,口渴口苦,发热,大便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 西医对照: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外感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脾不运化、湿热酝酿、中焦之气阻滞,湿热内蕴于脾胃,可影响肝胆的疏泄作用。 [治疗大法] 清热利湿。 [对症方药] 用茵陈蒿汤或茵陈四苓散。虚寒胃痛加佛手、煅瓦楞。久泻可加赤石脂、石榴皮。久痢可加木香、白芍、当归。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脾病兼证 1.脾与胃 《内经》说:脾合胃。 《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胃宜降宜和,脾宜升宜健。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司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和初步消化饮食物)。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及运送营养水液等)。互相配合完成后天给养的任务。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均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发生病变。 ①胃寒证 [症状] 胃脘胀满疼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呕吐呃逆,脉迟,苔白滑。 [治疗大法] 温胃散寒。 [对症方药] 用高良姜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②胃热证 [症状] 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 [治疗大法] 清胃泄火。 [对症方药用清胃散。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大包 ③胃虚证 [症状] 胃脘痞满,饮食不化,时作嗳气,大便不实,脉软弱,苔少。 [治疗大法] 益气建中。 [对症方药] 用小建中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三脘 ④胃实证 [症状]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口臭嗳腐,或呕吐,脉滑,苔薄黄。 [治疗大法] 消导化滞。 [对症方药] 用保和丸。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太白三脘 备注[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双手单举韦陀献杵 四、肺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治节(主气)(相当于呼吸功能) 《内经》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诸气皆属于肺。 2.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3.肺合皮毛 《内经》说:皮毛者,肺之合也。太阴者(肺),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主一身之皮毛。 4.肺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系统一部分) 《内经》说:肺主鼻。”五气入鼻,藏之于肺,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5.肺与声音(呼吸振动声带而发音) 肺气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为之“金破不鸣”(肺结核等)。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为之“金实不鸣”(如伤风咳嗽等)。 从上述肺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肺,主要指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但与体液调节,血液循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大多宜从肺治;一部分体液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及一部分皮 肤病,也和肺有关,有时要考虑用治肺的方法进行治疗。肺病证治 ①肺气虚弱证 [症状] 咳嗽气短,声音低弱,舌质淡嫩,脉虚或弱。或有喘促,痰多清稀,疲倦,懒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如兼见胸痛,舌边有瘀点,是气虚兼血瘀。西医对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由于感受外邪,或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等,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日久损伤肺气,而使肺气虚弱,不能散布津液,化而为痰引起咳嗽气短,声音低弱。 [治疗大法] 宜补益肺气。 [对症方药] 用补肺汤加减。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若肺气虚又兼血瘀,应在益气除痰中加入三棱、莪术等活血去瘀药。若血瘀又兼痰中带血,可加百草霜或血余炭等止血药。哮喘气短的宜在除痰定喘方中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 ②肺阴虚亏证 [症状] 以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舌红嫩,少苔,脉细数为主证。或有咳嗽带血,盗汗,失眠,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等证。 西医对照:肺结核或肺炎恢复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因外邪犯肺化热;或肺脏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津液不足,肺不滋润,失其清肃之职。 [治疗大法] 滋阴润肺。 [对症方药] 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③风邪犯肺证 [症状] 咽喉作痒,咳嗽,初起有表证(恶风,怕冷,发热)分三个类型:1)如兼寒邪,初起怕冷较明显,不出汗,伴见鼻塞,流清涕,咯白色稀痰,舌苔薄白。2)如兼热邪,初起发热较明显,汗出,伴见咽喉红肿疼痛,咯黄色稠痰,舌红,苔黄。3)如兼燥邪,伴见咽喉干痛,口唇鼻腔干燥,干咳或有少量粘痰,舌干,尖红。 西医对照:以上三型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外感风邪,侵入肺脏。但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热,或燥邪合并犯肺,使肺气不能清宣肃降。 [治疗大法] 1)宣肺散寒;2)宣肺清热;3)宣肺润躁。 [对症方药] 1)用止嗽散。2)用桑菊饮。3)用桑杏汤。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④痰湿伏肺证 [症状] 以咳嗽、气喘、咯痰为主症。兼见胸脘痞满,咯白色粘痰,量多,舌苔白腻,或有眩晕。 西医对照: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乎素饮食不节,或嗜好甘肥,使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津液不能正常转输,湿聚生痰,停留于肺。 [治疗大法] 燥湿化痰。 [对症方药] 二陈汤。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⑤饮停胁下证 [症状] 以咳嗽、气喘、咯痰为主证。兼见胸胁胀满,疼痛,特别是咳嗽转身时可加重疼痛,舌苔薄白。 西医对照:渗出性胸膜炎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由于肺部疾病(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虚弱或郁滞津液停聚为饮,留于胸胁之间。 [治疗大法] 攻逐水饮。 [对症方药]控涎丹。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⑥寒饮伏肺证 [症状] 以咳嗽频而剧烈,气急,痰粘白而量多,苔白滑,脉浮紧为主证。或有稀痰而不易咳出,严重的则喘咳胸闷,不能平卧,或兼发热恶寒,脉紧等。 西医对照:某些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气不能肃降。 [治疗大法] 宜发散风寒或温化寒饮。 [对症方药] 用麻黄汤发散风寒,解表化饮汤温化寒饮。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⑦痰热蕴肺证 [症状] 以咳嗽喘促,痰黄粘稠,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为主证。或有咳吐脓血,气味腥臭,咽喉胸痛,或恶寒发热等症。 西医对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感染,支气管扩张及肺炎,肺化脓症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由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以及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火热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热蕴结于 6 / 8 肺,以致肺失清肃。 [治疗大法] 清肺泄热化痰。 [对症方药] 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重点经脉] 手太阴肺经 [特效腧穴] 尺泽中府膻中 若舌红,苔黄而干,下午热是肺热伤津,可用泻白散,如哮喘加麻黄、苦杏仁,咳甚加贝母、瓜蒌。肺闭喘咳的,可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蒲公英等。 肺病兼证 1.肺合大肠 《内经》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变化出焉。 传导就是输送,变化是指食物变化不被吸收的糟粕,大肠的功能是运转糟粕。古人认为饮食的消化过程是:饮食→胃(腐熟)→脾(运化)→小肠(分清浊)→大肠(传导)或膀胱(排尿)。所以治疗大便燥结或里急后重的痢疾,治疗方法首先疏导和通利大便。 ①大肠寒证 [症状] 腹痛肠鸣,大便溏泄,溲清,脉缓,舌苔白滑。 [治法] 散寒止泻。 [方药] 用胃苓汤。 ②大肠热证 [症状] 口燥唇焦,大便秘结,或大便腐臭,肛门灼热肿痛,小便短赤,脉数,苔黄燥。 [治法] 清热泻结。 [方药] 用凉膈散。 ③大肠虚证 [症状] 久痢泄泻,肛门下脱,四肢不温,脉细数,舌淡苔薄。 [治法] 厚肠固摄。 [方药] 用养脏汤。 ④大肠实证 [症状] 腹痛拒按,或发热,呕逆,便秘,或便而不爽,脉沉实,苔黄。 [治法] 清热导滞。 [方药] 用承气汤。 备注[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排山倒海双手固足 五、肾 肾的生理功能 1.肾主伎巧 《内经》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肾气实,则齿更发长。 2.肾主藏精(指生殖系统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内经》说:肾为生身之本。两精相搏,合而成形。肾为元阴元阳之府。 3.肾主水(相当于泌尿系统及部分消化系统功能) 《内经》说:肾主五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4.肾主纳气 《内经》说:肾主纳气。 5.肾主命火(相火) 肾主水藏精,又主命门之火,肾阳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力量,故把肾阳称为命门之火。 6.其华在发 7.开窍于耳及二阴 《内经》说: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从上述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的肾与西医的生殖、泌尿、内分泌(如肾上腺、垂体、性腺、甲状腺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都有关。在临床上,上述各系统的一部分疾病可以用治肾的方法治疗。此外,如骨骼、牙齿等疾患也可以考虑从肾施治,如骨折常用补肾药物能促进断骨的愈合。都是根据肾主骨和齿为骨之余的理论而来的。 肾病证治 1.肾气虚弱 [症状] 小便频数而清,甚则小便失禁,夜尿多,腰酸或脊软,遗精早泄,尿后余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对照:慢性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小儿遗尿,性神经官能症,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因久病体虚,年老衰弱,或先天不足,以致肾气虚弱。 [治疗大法] 固摄肾气。 [对症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尿多或小便失禁用缩泉丸。遗精、早泄用固精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涌泉俞府 2.肾不纳气 [症状] 短气喘促,动后喘甚,吸气更为困难,声低气怯,咳逆,汗出怕冷,面部虚浮,苔淡白,脉细无力。多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发病机理] 劳伤肾气,或是久病气虚,气不归元, 7 / 8 气少即产生阳虚,由肾阳虚而影响到肺的呼吸功能。 [治疗大法] 补肾纳气。 [对症方药] 人参胡桃汤加减。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命门俞府 阳虚哮喘的,用金匮肾气丸加胡桃肉、五味子。若出现命门火衰不纳气的,用成药黑锡丹。 3.肾阳不振(指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的表现) [症状] 畏寒,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大便稀,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浮或迟沉无力为主证。或有面色暗淡,发易脱落,气短而喘,耳鸣耳聋,牙齿动摇,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多小便,自汗等症。若命门火衰,可出现阳痿、滑精、慢性腹泻、四肢冷,或气短气喘而汗出,尺脉弱沉细迟等。 西医对照:可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等病。 [发病机理] 肾气不足,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也虚,故四肢冷,阳痿,滑精。 [治疗大法] 宜温补肾阳。 [对症方药]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若命门火衰用四神丸加减,若气短气喘用黑锡丹。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命门飞扬 4.肾阴不足 ①阴血不足 [症状] 以牙齿动摇,失眠,傍晚口干,腰膝酸痛,遗精,舌红干,脉细数为主。或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盗汗,胫骨痛,足跟痛,舌有剥苔等症。 西医对照: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神经衰弱、结核病、糖尿病、乳糜尿、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肾阴虚,津液不足,肾火旺盛。 [治疗大法] 宜滋养肾阴。 [对症方药] 用六味地黄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三阴交照海 ②阴虚火旺 [症状] 在肾阴虚证候基础上,若兼颧红唇赤,性欲亢进,小便短赤,夜半口干甚,脉数或弦细数等症。 西医对照: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红斑狼疮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阴虚甚则虚火旺。 [治疗大法] 宜滋阴降火。 [对症方药] 用知柏地黄丸。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太溪三阴交照海 肾病兼证 1,肾与膀胱 《内经》说:膀胱者,洲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诸病源候论》: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 因肾主水液,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化,也能影响膀胱气化,这是膀胱虚证的主要病机。至于膀胱实热病证,则由他脏移热所致,或本腑湿热蕴结而成。①膀胱虚寒证 [发病机理] 小便频数,淋漓不尽,或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疗大法] 固摄肾气。 [对症方药] 用桑螵蛸散之类。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至阴昆仑委中 ②膀胱实热证 [症状] 小便短赤不利,尿色黄赤,或浑浊不清,尿时茎中(阴道)热痛,甚则淋沥不畅,或见脓血沙石,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大法] 清热利湿。 [对症方药] 用八正散之类。 [重点经脉] 足少阴肾经手足太阳膀胱经 [特效腧穴] 至阴三阴交太溪 脏腑与阴、阳、气,血等虚证的辨证方法 在临床上,见到阴虚(低热或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或见到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自汗,脘腹隐痛,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脉微细无力)或见到气虚(气短,懒言,精神疲倦,肢体无力,面白,舌淡,脉弱无力)或见到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肢麻,脉细)的同时,如伴有某一脏或腑的症状,就可称为该脏或腑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证。举例说明如下: 阴虚+肺病中的咳嗽,少痰等症=肺阴虚证。 阳虚+脾病中的腹痛,便溏泻=脾阳虚证。 气虚+肾病中的尿多,失禁,遗精,喘促=肾气虚证。 血虚+心病中的失眠,多梦,健忘=心血虚证。 阴虚+肝病中的头晕,耳鸣=肝阴虚证。 备注[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背后七顛双手攀足。 8 / 8
本文档为【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7-26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