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举报
开通vip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均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3 治疗结果3。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 1 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炙甘草12 g,生姜10 g,桂枝9 g,人参9 g,生地黄40 g,生白芍15 g,阿胶6 g,麦冬10 g,麻仁10 g,大枣10枚。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 g、五味子10 g、酸枣仁15 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 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 g、龙眼肉12 g、白术10 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黄柏10 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 g、牡蛎10 g、附子8 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 g、附子8 g、白术10 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 15 g、红花10 g、丹参20 g、川芎15 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 g、生龙骨10 g、生牡蛎10 g、五味子12 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 mg/d开始,5~7 d 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悸的病位在心[5]。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 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丹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 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中国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联盟WWW.LWLM.COM整理。 小议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疗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9g,人参9g,生地黄40g,生白芍15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g、龙眼肉12g、白术10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g、黄柏10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g、牡蛎10g、附子8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g、附子8g、白术10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五味子12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 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mg/d开始,5~7d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 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悸的病位在心[5]。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丹 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律失常20例 临床资料 20例心律失常病人,年龄最小27岁,最大68岁,平均52岁;首次发病8例,发病1年以上4例,2~3年5例,4~5年2例,10年1例。其中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肌炎2例,原因不明1例;属室性期前收缩4例,房性期前收缩1例,心房纤颤2例。治疗方法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方药组成:炙甘草12 g,党参15 g,桂枝9 g,生地黄48 g,麦冬24 g,火麻仁9 g,阿胶6 g,生姜3片,大枣30枚,黄酒60 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加减:心率慢者(小于60次/min)加熟附子9 g;心率快者(超过100次/商n以上)配用朱砂安神丸;失眠加酸枣仁30 g、柏子仁15 g;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胸痛加郁金9 g、木香6 g;气滞加青皮、陈皮各9 g;血瘀加丹参15 g;气虚痛甚加红参10 g。治疗结果 20例全部临床治愈,心电图期前收缩和房颤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心律恢复时间,服药3 d治愈6例,1~2周治愈9例,3~ 4周治愈5例。讨论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主方。全方药物有机配伍,使营卫调和,气血流通,动悸可平,结代自除。在临床运用中体会到:方中清酒并非可有可无,不可裁减;生地黄用量要大;大枣之用量,如在服药期间出现腹胀可稍减量外,以取其原量为宜。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幸泽刚幸芳鸾内容摘要: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压力增大、精神高度紧张、膳食结构不科学合理、运动减少、患心血管病的机率增高。中医中药治疗心脏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是炙甘草汤加味,并重用黄芪,效果更佳。 关健词:炙甘草汤、辩证加味、心脏病 一、中医理论根据与近况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畴。祖国医学对心脏病早有论述。如心痹,内脏病症之一。出自《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又云:‘由于脏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证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之病名,出自《内经》是脘部和心前区疼痛的总称。第一,是指心绞痛。如《灵枢.厥论》的真心痛。《辩证录》的去来心痛。《医学心悟》的注心痛。心悸,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心脏》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多由气虚,血虚,停饮,或气滞血瘀所致。心动悸是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可察见心前区博动“其动应衣”。《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互,夕发旦死”。以上所述,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心脏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比重,且多较严重,明显地影响病人的劳动力。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应当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脏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 心脏病大致分为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风心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形盛气虚、痰湿瘀阻、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竭胸阳、阻滞心脉。虚证为心脾肺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虚血行不畅等。本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大致先实而后虚,亦有先虚而后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挟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三、症状及体征 心脏病大多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气短,喘息难卧等症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心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沉细微弱,结代脉,弦,、涩脉等,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见于《内经》如《灵枢经.五邪》篇说:“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死旦死”。与现代医学的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很相似,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先进性,比西医早两千多年。 四、辩证论治与分型加味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憋闷疼痛。甚者胸痛彻背,短气喘息,心悸心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有一定关系。治疗应根据《内经》:“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一般来说,本病大多是本虚标实,辩证应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又应区别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或者兼证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各异,本病大多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驱邪入手,然后在予扶正。待正气增强时再予标本兼治。驱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泻浊豁痰为主。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说:“胸痛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萎薤白半下汤主之”。 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为主。患心脏病者大多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所致。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 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卷二又指出:“因气血虚衰,心神动摇,气馁而惕惕然悸动也,此为阴阳并虚。法当治血兼补,故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炙甘草、人参、桂支、生姜、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主要功效是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治疗以心动悸,脉结代为主证的各种心律不齐等证。本方以炙草草、人参补益心气;阿胶、地黄、麦冬、火麻仁补心气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支、生姜辛温走散通心阳。因为人体阴血需要依靠阳气来推动的原理。所以加黄芪重用,重点在于补心气、通心阳,心阳通,心气复。再配合补血,滋阴的药物以充盈血脉。使阳气有所依附而不致浮散。故《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则心悸能安,结代脉能复。故炙甘草汤有复脉汤之称。本方在治疗心脏病方面应注意阴阳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灵活运用,临床常加味有黄芪、酸枣仁、柏子仁、杜仲、降香、丹参、桃仁、红花、红景天、龙骨、牡蛎等。本病辩证分为七型; 1、气血瘀阻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方加入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有的同失笑散合方; 2、痰浊壅塞型:【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合方; 3、寒凝气滞型;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主方同栝萎薤白半夏白酒汤合方; 4、心肾阴虚型:【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主方加入山茱萸、枸杞子、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5、气阴两虚型:【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红泽兰、红景天; 6、阳气虚衰型:【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主方中加入附片、肉桂、干姜、龙骨、牡蛎等; 7、阴阳气血俱虚型:【治法】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在主方中加重黄芪用量(120克—150克)、白术、茯苓等。 五、临床疗效及体会 现代人工作,学习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动物食品增加,粗纤维和各种蔬菜减少,人体的运动时间不够,各种应酬增多,烟酒过度。特别是大中城市更为突出。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的病人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后导致心、脑、肾、肝的病变。我们应当从青年做起。现代人应戒烟限酒,因为香烟的主要成份是尼古丁,吸入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能力明显高于氧气。导致结合氧的血红蛋白降低。从而造成血管壁组织缺氧、水肿,促进胆固醇和脂质的沉着,形成冠状动脉硬化。故吸烟是诱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尽早戒烟【1】。所以《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就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心脑血管病应以预防为主。从青少年做起,多了解科学知识,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人们体质的增强,健康长寿。 心脏病是心血管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的总称。属危、急、重症。在急性期或严重阶段应以西医心内科或心外科治疗为主。只有在缓解期宜用中医中药治疗,或因条件的限制和某些特殊原因或西药疗效不佳者,可用中医中药治疗,笔者经治数10例心脏病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六、病案举例 病例一、秦××,女,55岁,农民,家住广汉市金鱼镇。1970年因胸闷、心累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经西医治疗几年未能治愈,于1975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动则尤甚,口唇发绀,面色不华,倦怠无力,二尖瓣面容,听诊二尖瓣区有降降样杂音、脉沉细而弱、代脉、舌质胖嫩淡白。辩证为心脾气虚、心血不足。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故面色不华。心血虚不能养心,故心累气短。心血亏损,气血两虚,故胸闷心悸,动则尤甚。血亏气虚,故倦怠无力。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结代。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白。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主方中加入黄芪、柏子仁、酸枣仁、桂元肉、白术、茯苓、木香。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3个多月后代脉消失。服药1年多后症状全部消失。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现已93岁高龄健在。 病例二、林××,女,45岁,中学教师,家住广汉市浏阳路。1980年自觉心累气短、胸闷心悸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三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轻度反流。一直服西药,几年未能治愈。于1983年来中医科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时作,夜间尤甚,心慌,口唇发绀,二尖瓣面容,在二尖瓣区听到隆隆样杂心,三尖瓣区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吸气时增强,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质胖嫩紫暗。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脉瘀阻,气虚血瘀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心脉挛急,故胸闷胸痛时作。瘀血凝滞,故痛处不移,血属阴,故疼痛夜间尤甚。心失所养,故心悸心慌。舌质紫暗、脉沉细涩,口唇发绀、脉涩、结代均为瘀血内停,心阳被阻遏。辩证气虚血瘀、心脉瘀阻。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桃仁、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归尾、川芎、红景天; 服10多剂中药后有所好转。继服中药3个多月后疼痛、结脉消失。又服中药半年后,症状体征消失。经医院检查一切正常,重返课堂。现已60多岁健在。 病例三、谢××,男,38岁,干部,住成都市成华区某机关宿舍。在25岁时因重感冒经医院检查患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感冒,感冒后病情反复,几年未能治愈。2005年来我处中医中药治疗。 【症状】心累气短,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倦怠无力,头昏,心律失常,过早博动,第一心音减弱,医院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单为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氧酶增高。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脉沉细弱见迟脉、结脉。舌质淡白胖嫩有齿痕。辩证气血亏损、心阳被遏。 【证候分析】久病体虚、气血亏损、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胸闷气短、心累心悸、胸中阳气不足、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熙,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气血亏损、气血阳 气不运于脑,故头昏。心脾气血虚弱,故倦怠无力。心阳不足、鼓动无力,故舌质淡白、脉沉细而弱见迟脉、结脉。 【治法】益气活血、温补心阳 【方药】主方中加黄芪(重用)、附片、肉桂、干姜、仙茅、龙骨、牡蛎、丹参,服药3个多月后明显好转,继续服药1年后经检查一切正常。 病例四、张××,男,65岁,家住德阳市泰山路。2008年10月自觉胸闷气短、心累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时作,当即到医院就诊,经各种检查,住院治疗,院方准备安起博器,家属有顾虑,到成都3家大医院检查,院方说先治疗,暂不安起博器,经住院治疗有所好转,但一直未能治愈,2009年元月来我处中医治疗。 【症状】胸闷胸痛时作,心悸气短,以胸骨体上段后方,可放射至左肩和腋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细见涩,结脉,舌苔白,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为气虚血瘀,胸阳痹阻,心彩超检查:①室壁运动不协调;②左房室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③二尖瓣轻度反流;④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动态心电图结果:①窦性心律,最高105次/分,最低45次/分;②2度Ⅱ型窦房阻滞;③ST—T波未见明显异常; 【证候分析】人身阳气受之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血痹阻,故见胸痛彻背,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胸痛,心累心悸,喘息气短。阳气不足,故面色苍白。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之候。阴阳气血不相协调,故脉沉细弱而结代。气虚血运不畅,寒邪凝遏久则为瘀,故舌质紫暗有瘀点。辩证气虚血瘀,阴寒凝滞。 【治法】补气活血、温阳开痹 【方药】主方合栝萎薤白白酒汤合方,加黄芪、附子、丹参、降香、红景天,服药10多剂后有所好转,服中药3个多月后结代脉消失,现正在治疗中。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治疗“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并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创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不同时期之变证。 【名称】炙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药方】炙甘草9g,人参3g,桂枝3g,麦冬9g,生地15g,麻仁9g,阿胶6g,生姜9g,大枣6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 目前该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及各科疾病。本文就1996~2003年5月有关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用于心血管疾病 1.心律失常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边立荣[1]等以炙甘草汤加五味子、黄精、山药为基本方治疗伴各种心律失常之肺心、冠心、病毒性心肌炎等。随证加味,对严重心衰患者,酌情配合西药抗心衰治疗。10余年来治疗并观察了89例,治愈24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88.73%。王佐明[2]以炙甘草汤加黄芪、五味子、川芎、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各类心律失常患者60例,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心阳不足、气滞血瘀、痰浊阻滞和痰瘀互结5型,随证加减,结果显示本方对房早的疗效最好,房室传导阻滞者疗效较差。从中医分型来看,气阴两虚者疗效最好,其次为心阳不足型,对痰浊阻滞和痰瘀互结者疗效较差。南华芝[3]认为本方只宜于气血虚弱之心律失常,而对兼夹实邪之虚实夹杂证,诚非独力可任。且方中炙甘草用量宜大,可用15~30克,方中加用熟地疗效更佳,人参不能用党参代替。 早搏:炙甘草汤治疗早搏的报道最为多见。曹晶等[4]以炙甘草汤加黄芪、川芎、丹参、赤芍、瓜蒌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104例,设同期对照70例,对照组用美西律100mg,复方丹参3片,消心痛10mg,均每日3次口服。两组30天为1疗程,1疗程后复查心电图,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88例,早搏消失,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显效38例,总有效率74.9%,P <0.01。王驰[5]以炙甘草汤加丹参、苦参、五味子,并配合西药慢心律片0.15g/8小时,治疗室性早搏40例,设西药对照组(慢心律片0.15g/8小时)3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4.3%,两组比较,P<0.05。同时证实炙甘草汤还能克服慢心律片可能引起的心功能减退等副作用。此外,王明春[6]、石绍兰[7]等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室性早搏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石氏通过对病例疗效的分析,认为炙甘草汤对病毒性心肌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岳建平[8]认为炙甘草汤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以气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型较好,兼阳虚者较差;对不明原因者较好,心肌炎所致者疗效较差。屈汉寅[9]用炙甘草汤加黄芪、丹参等治疗因服降脂中成药而致早搏的老年患者47例,随机设西药对照组(口服心律平片150mg/日)46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也令人满意。王秀娟等[10]用炙甘草汤,其中炙甘草20g,生地50g,大枣30枚,治疗风心病频发房早64例取得较好疗效。朱丽华[11],以炙甘草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并观察了102例期前收缩的患者,服药4~6周后,统计治疗结果为:显效47例,占46.08%,有效37例,总有效率82.25%。认为疗效确切,且取效的关键在于随证加减,辩证施治。日本宫则总介[12]以炙甘草汤提取颗粒9g/日治疗室上性心律不齐患者13例,其中室上性期外收缩9例,发作性心房纤颤4例。用药4周后,室上性期外收缩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善率为33%,自觉症状改善率为77%,而发作性心房纤颤患者动态心电图及自觉症状均无改善,认为炙甘草汤用于治疗室上性期外收缩有效。王志云、杜美茹、张月玲等[13~18]以灸甘草汤加当归、丹参、川芎、玉竹、苦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百合等药治疗早搏均获得一定疗效。 心动过缓:一般认为其发病多与年迈体虚、真气亏损、寒邪内浸等有关。程玉聪[19]以炙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本病64例,3个月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者26例,占40.6%,不同程度好转28例,占44%。认为此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宁保刚等[20]以炙甘草汤加丹参、薤白,并以白酒分两次与药汁同饮,治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43例,20天为1疗程,经1~4疗程治疗,显效21例,占48.84%,好转18例,总有效率90.7%。苗润泰[21]以炙甘草汤加附子、丹参治疗老年病窦综合征44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5例,辨证均属心气阳虚、心肾阳虚,部分兼阴虚或气滞血瘀。15天为1疗程,治疗2~6个疗程后,显效30例(症状消失,心率>60次/分,或比用药前提高10次/分以上),总有效率为91%。 心房颤动:周国栋等[22]以炙甘草汤原方随证加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6例,设对照组40例以胺碘酮0.2g/次,每日3次,并逐周减量。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不予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8例,总有效率78%;对照组显效17例,总有效率60%。贺新[23]认为心房颤动属本虚标实之证,脏气衰弱、气血亏损为其本,瘀血阻脉为其标。以炙甘草汤合冠心Ⅱ号加减治疗35例病人,显效10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3.7%,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周桂芝等[24]以炙甘草汤加丹参、当归、白术、茯苓、苦参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治愈15例,占50%,有效12例,总有效率90%,平均病程为45天。魏美华等[25]报道用炙甘草汤加味以直肠点滴法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0例,两周后治愈68例,好转12例,全部有效。认为用直肠点滴法,患儿乐于接受,迅速吸收,充分发挥疗效。 3.扩张型心肌病秦春红等[26]以炙甘草汤加五味子、白芍、黄芪、当归等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并随症加味,2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5个疗程。结果:2例临床痊愈(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正常);21例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各项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9例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症状、体征及各项心功能指标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中医认为本病多系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故用炙甘草汤可达补中益气、滋阴养血之功。 其他疾病 早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有报道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痹证、肩凝证、脑外伤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妇科出血、复发性口疮、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伴窦性心律不齐等病[27]。近5年来炙甘草汤治疗心脏外其他疾患有一些新的进展。 1.小儿汗证陈乃麦[28]报道用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证32例,其中自汗者14例,盗汗者7例,两者均有11例。随年龄大小增减药量,对表虚明显、漏汗不止者,可加生黄芪5g,余以原方应用。治疗结果:服药5剂痊愈者18例,9剂痊愈者11例,12剂痊愈者3例,全部有效。汗为心液,炙甘草汤滋阴益气养血,通阳气,调营卫,能使受损之心脏得以补养,失调之功能得以恢复,不治汗而汗自止。 2.白细胞减少症袁志光等[29]以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鸡血藤、菟丝子、黄芪、炮穿山甲、苦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1例,治疗3周后,显效10例(白细胞总数大于4.0×109/L),有效19例(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提高50%以上),总有效率9 3.5%。袁氏认为白细胞减少症多以气虚为主,兼有阴虚、血虚或阴虚火旺等,用炙甘草汤治疗本病,取其益气养阴之意,现代研究也表明,党参、大枣、炙甘草、阿胶、苦参等能增强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具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药证合拍,疗效较好。 3.阿霉素心脏毒性丁纯志[32]以炙甘草汤加丹参,防治阿霉素(ADM)所致的心脏毒性70例;设对照组62例,服用辅酶A200U,肌苷0.4g,ATP40mg,维生素C1g加入10%GS500ml静滴,每天1次。两组用药时间均为用ADM前3天直到ADM结束后1周停药,全部患者3周期化疗结束后,作心电图、心肌酶及心脏体格检查。结果:治疗组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4%,对照组为27.4%,P <0.05,说明炙甘草汤在防治ADM的心脏毒性方面有一定疗效。 4.季节性低血压季节性低血压多发于春夏之季,由于人体毛细血管扩张,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头部缺血、缺氧而出现血压降低、头晕心慌、全身乏力、甚则晕厥等气血虚弱症状。王金华[31]以炙甘草汤治疗36例患者,轻型10例,重型26例,血压均在11.5~12.0/7.47~8.00kPa 之间,多数病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少数病例心肌呈缺血样改变。轻型给予炙甘草汤煎服,重型急用人参50g煎服,继用炙甘草汤加柴胡、升麻,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疗效判断以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改善,血压恢复正常(12.7~14.6/10.0~11.3kpa)为治愈,结果:经治1个疗程治愈者33例,2个疗程治愈者3例,半年后追访无1例复发。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至今仍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但疗效欠佳,长期使用副反应较大。罗耀光等[32]以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炙黄芪、旱莲草、丹参等配合强的松10mg/日治疗21例患者;并设对照组22例,予强的松45mg/日,每4 周减5~10mg/日。经治20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7.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u=2.08,P<0.05)。且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u=3.88,P<0.01)。。由此说明,炙甘草汤加减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减少性紫癜副反应少,且疗效可靠。 此外,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的个案报道有:张德超[33]治愈肺痿1例;南晋生[34]治愈排尿性昏厥1例;龚野儒[35]治愈老年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各1例;艾淑珍[36]治愈证属阴阳失调、气血虚弱之久热不退、胸痹、失眠、月经不调各1例;秦芝芳等[37]以炙甘草汤加附子治愈证属阳虚寒甚、气血不足之病毒性心肌炎、顽固性神经性皮炎及习惯性便秘各1例。何国 梁[38]治疗肺气阴两亏之声带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肺气肿咳喘多例,有一定效果。杨运池等[39]治愈肝硬化呕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疾视物模糊、顽固口疮及自汗等各1例。上述个案报道说明临床上凡具气血阴阳虚损的各种疾病,不拘于心动悸、脉结代均可灵活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多收良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及异病同治的宗旨。 临床应用探识 1.药物用量及替代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量为:炙甘草4两、人参2两、生地黄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生姜3两,大枣30枚。用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陆远[40]根据现代对古方剂量的考证:东汉1两约等于现代0.4455两,1升相当于现代0.2升,将《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剂量换算成现代剂量约是:炙甘草50g,人参25g,生地200g,桂枝40g,阿胶25g,麦冬50g,麻仁50g,生姜40g,大枣30枚(注:每两按30g计算),陆氏在对症治疗心律失常时,发现参照汉代剂量应用炙甘草汤效果较满意,而现代常用剂量偏小,治疗效果不理想。 许占民认为,生地黄、炙甘草、麦门冬为方中主药,应适当重用,其中生地黄可用至30~60g,病情较重者,用量还可增大;方中火麻仁易以酸枣仁效果更佳[41]。李兴运[42]提出炙甘草汤以生地为君更为确切,其原因一为生地用至1斤,其用量数倍于炙甘草;二为本方主治伤寒气阴两伤证,而炙甘草补气不如人参,滋阴不及生地、麦冬,养血不及阿胶,而生地滋阴凉血、有清有补,“治悸劳劣、心肺损”。一般情况下,生地与炙甘草之比为3/1或4/1为宜。心动悸、脉结代者生地30~50g,炙甘草10~15g,急性热病后之心动悸、脉结代者以鲜生地50~100g 效果更佳。方中麻仁代之以生酸枣仁30~50g,且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在煎药时在水中酌加白酒适量同煮,既有利于各药的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出现气短及心律不齐加重。 柯雪帆[43]通过整理自己所治心律不齐之医案,认为,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对冠心及高心引起的心律不齐几乎无效。并且指出:现代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疗效更佳;生地必须用至50~120g/天,桂枝及炙甘草的每日用量可达20~30g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抗心律失常疗效。 李华[44]认为:甘草必炙;酒当用,且必同煎;人参不能以党参代之;麻仁与枣仁对脉结代的治疗作用相似等。在剂量上按以下比例为宜;炙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16,桂枝3,阿胶3,麦冬2,枣仁2(大枣20~30枚),黄酒或低度酒30~50ml,方中炙甘草用量,成人不应低于20g,长期应用时宜加入茯苓,以免炙甘草长期应用使钠水潴留而致浮肿。 2.加减应用冯国标[45]认为用本方治疗气虚血少、心阳不振之心动悸、脉结代时,可酌加炒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远志、菖蒲、龙齿等安神宁心之品。炙甘草剂量宜大,一般可用15~30g,甚至可用40~60g,则有显效,但大量灸甘草应用须同时配伍茯苓、白术、泽泻等。 何建成[46]提出炙甘草汤在临证中可酌情化裁,但方中炙甘草、生地、麻仁、桂枝、清酒五味药必不可少,尤其是清酒,现今医家多不用酒剂,何氏认为清酒在此方中作为溶媒,起调和药性的作用,不用会影响疗效,如清代名医柯韵伯谓“地黄麦门冬得酒良。” 药理实验研究 近年来对炙甘草汤进行了大量的整体和离体动物实验研究,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等,取得一定进展。陈兰英、陈奇等[47~48]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炙甘草汤全方能明显降低大鼠离体右心房肌自律性、左心房肌兴奋性和延长左心房肌功能不应期(FRP);能明显提高诱发自律性和心律失常的肾上腺素阈浓度。甘草酸单铵盐及其与人参总皂甙的配伍能增强再灌注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抑制心肌细胞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氧酶(LDH)的释放,抗自由基损伤,保护心肌细胞,而产生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为进一步化裁、精减炙甘草汤这一古方提供理论基础。李兴高等[49]通过动物离体实验证实炙甘草汤总提取物、单个有效成分及其配伍能明显抑制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出现,对缺血再灌性心肌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且有效成分配伍的效应与剂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另有实验结果也证实炙甘草、人参、麦冬是炙甘草汤全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药物;甘草酸、人参总皂甙和麦冬总皂甙为炙甘草汤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部位,若由三种成分两两配伍使用,其作用明显不如三种成分同时配伍使用,但却明显优于单个使用[50]。申成华等[51]认为,生脉散合灸甘草汤加减液对感染柯萨奇B3病毒SD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陈广源等[52]通过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炙甘草汤系列诸方中富含镁、锌、锰、铁、钴、硒等元素。其中,镁可直接强心复脉;锌、锰等可益气滋阴潜阳;铁、钴及锌、硒分别与补血、补肾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了炙甘草汤系列诸方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郭莉等[53]通过实验测试了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浓煎剂中19种氨基酸的含量,显示其中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赖氨基酸尤高,提示本方对心脏及整个机体营养代谢有调整、促进及改善作用。 李文红等[54]通过动物实验对炙甘草汤进行药效分析表明:炙甘草汤能显著地提高小鼠在常压条件下的耐缺氧能力,延缓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的时间,抑制无水乙醇致大鼠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作用等。潘克英等[55]通过氯仿致小鼠和氯化钡致豚鼠两种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拮抗作用观察表明:炙甘草汤具有明显的抗快速型心律失常效果。陈元禄等[56]以炙甘草汤加附子、丹参等制成注射液,观察其对窦房结功能损伤(SND)兔电生理的影响,并设阿托品及心得安混合注射液对照组,结果表明:SND兔的窦房结恢复时间、校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同时观察13例服用加味炙甘草汤病窦综合征病人,有5例窦房结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率38.5%。由此说明加味炙甘草汤可改善受损窦房结的自律性,对临床病窦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述评及展望 综上所述,炙甘草汤滋阴益气、通阳养血,调和营卫,且补中有通。随症加减对各类心律失常,尤其对早搏、缓慢型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凡病机属阴阳失调、气血虚弱的其他疾病,亦有较好疗效。据古代文献记载,炙甘草汤尚可治疗呃逆,临床未见报道。从已发表论文来看,运用随机、对照及盲法原则的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所占比例较少,影响了炙甘草汤疗效的可靠性。为了提高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并保证疗效结果的可靠性,今后,应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临床研究,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展实验研究,探讨组方关键药物、用量用法与疗效的关系,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档为【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29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8-24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