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文化学论文

中医文化学论文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文化学论文 题    目:从“医道相通”谈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姓名学号:  姚钦        年级专业:        中医学(八年制)1504                            所在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摘要: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有言:“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中医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把中医学放在天...

中医文化学论文
题    目:从“医道相通”谈道家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姓名学号:  姚钦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专业:        中医学(八年制)1504                            所在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摘要: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养生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有言:“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中医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把中医学放在天地人这样一个道教的大系统中进行探究,因此,道教文化渗透到了中医药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在临床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道教文化  医道相通  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主流思想之一,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就曾评价:“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名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中,道教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特别是道教思想与中医传统思想理论,道家炼丹术与中药学,道家文化对于中医外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古往今来学者论述较多。本文主要就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中有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探究道家思想在中医药方面的体现。 一、中医基础核心理念与“道”的联系 在这里我们就不到不提到道家思想中对于“道”的释义。 首先,在我看来,道家思想中的“道”其实与《易经》中的“太极”的概念很相近,其本质都是对于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变的探究,这里的“道”体现的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易经思想进行了扩展补充,使其更具可信度。老子曾经在《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阴阳是万物之源,“道”字最上面两点即是代表阴阳,道家思想静心自身,同宇宙秩序保持一致,要求人们遵循自然之法,随“道”去观察自身和周围的阴阳平衡,指明行动路线。这又与中医思想中的阴阳调和,人体乃健,行为乃和相呼应。 在《道德经》中曾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言,“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综合这两句的中心思想,可见道家思想认为探其本源,天地和万物和人在本源上是一样的,这就是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由来。而中医的价值观吸收了中国哲学之中的“中和”思想,强调在一个整体中实现调和,“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对于“天人一体”最基本的概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种将中医学中对于人的认识放在天地人这样一个系统的整体中加以研究,探求本源的方法,其实就是道家思想在中医基础核心理念中最为突出的体现之一。 “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这里将对于医家为人处世的要求与道家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同起来,体现了医与道相通相成的特点,或者说可以看为时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 综合上述论断,在理论方面,中医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对立与统一、五行生克制化以及对于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运行四布的见解,基本上都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承袭、发挥、拓展、补充而成的。 二、道家文化与中医外科学的联系 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医家往往在道家思想发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东晋炼丹专家葛洪,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最早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一些传染病的症状及诊治方法,“天行发斑疮”是世界医学史上对于天花最早的记载,与此同时,他也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思想中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中对东晋之前的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包括对其中的行气、导引、守一及房中术等等进行补充说明。他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为日后隋唐时期与医学结合而形成的主要用于治病冶炼的丹方的出现打下了思想和知识基础。 而谈及道家炼丹思想真正成为医学用丹药用于治疗外科疾病,大致到明代万历年后才初具规模(据陈实功《外科正宗》),随即出现了众多由传统道家丹方衍生加减而成的丹方,例如“飞黄散”“白降丹”“红升丹”等等。在书籍上有较为明确记载的大致是明代《外壳发挥》一书中提及的最为简单的三种用于治疗瘰疬的丹药炼制方法,该书中同时提及了此法来源于道医且具有奇效,如 “忽有方士与药一服,退二三 ,再服烦退 ,四服乃平,旬日而愈”…“一方士将此二方在京治人多效,致富……”,提示丹药的流行多与道医密切相关。 以上所言的情况并非孤立存在。中医外科学中,道医除了在炼丹术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外,也涉及针灸、推拿等,《东轩居士》中有按“老翁神杖散,乃深溪吴道士之方,……灸诀休宁道人见教。”体现宋代部分中医外科学知识来源于道家,或是由道士掌握,或是在道家流传。 由此可看出,道家医家对于中医外科学有着独特的见解,也对传统的中医外科学进行了丰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临床问诊需求。 三、道家文化与中药方剂学的联系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作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引用其中资料,并将其称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而遍读《本草纲目》,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有许多道家文化的渗透。据考究,在撰写《本草纲目》是所参考的众多典籍中,很大一部分涉及道家文化、道医、道方、道药等,对道家医药文献进行了全面而广阔的收集,应用范围宽泛,可见李时珍对于道家思想的推崇和认可。除了在书中收录引用了较多道家的经典之作,李时珍也在书中充分融入了道家的养生及立身思想。 除此之外,很多中医方剂名称也常常体现有道家思想的神态,特别是各类外科学用药,例如前述的白降丹、红升丹等等。一些方剂甚至称其为真人真君所授,或是直接在名称中就加有真人、神仙、真君等带有强烈的道家色彩的人物名称或专业术语,例如《仁术便览》中的真人活命饮,《遵生八茷》中的润南道人延年方,《寿世保元》中的意国主秘传蟠桃丸,《鲁府禁方》中载张静虚道人治蛊胀神方等,《外科正宗》中创制的外科专方有八仙膏 、玉真散、神授卫生汤、乾坤一气膏等,都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和道教文化烙印。 四、道家思想在中医养生思想方面的渗透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思想其实博采了儒家,道家,佛家众家之长。道家思想在中医养生中的渗透集中体现于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想法。 道家巨作《道德经》中大篇幅对养生进行了论述,讲究延年益寿,主张入定调息,气脉双修,行脉导气等方法,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的实践。 中医学的部分养生知识同时也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补充。 中医养生学和道教思想具有同源性,中医“养生”一词,最早其实是由道家所提出的。道家经典《庄子》中曾经多次提及“养生”一词,而在《老子》中也有“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甲不被甲兵”,文中的“摄生”意思为调理培养生命力,即今天所谓的养生。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使得身体机能总体得到提升,而道家养生思想带了得道升仙的神话主义色彩,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分析中医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时,要着重注意区别。 五、道家文化对于中医医德培养的影响 “淡泊名利,无为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弘扬的一大人生观念,主张知足常乐,博施济众,主张“无名”,“无功”,“宠辱偕忘”。这种高度具有献身精神和大义的思想成为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思想。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就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医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到对生命重视,培育良好的医德,同时谨慎谦虚,顺应天道,做到不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齐万物,同死生。 道家思想学说对于中医医德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发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道家思想对于我们医学生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推动医生群体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谦  《老子译注》 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2]周彭,王尚勇,谢先春等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4 [3]詹石窗  《道教文化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2-55 [4]畅达  《从永乐宫医笺看中医学与道教文化的相互影响》  山西中医,2001,12(6)1-5 [5]王鸿章,冯金艳,刘兰,郭坤  《中医与道家哲学》  河北省中医药协会学术会议交流稿 [6]韩吉绍  《炼丹术与宋代医用丹方》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3):37 [7]张卫,张瑞贤  明清道教医学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23
本文档为【中医文化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4-14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