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举报
开通vip

【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 文学观念之比较 2010年第3期 (复总第77期) 船山学刊 ChuanshanJoum~ No.3,2010 (rest.totNo.77) 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 —— 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 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 文学观念之比较 2010年第3期 (复总第77期) 船山学刊 ChuanshanJoum~ No.3,2010 (rest.totNo.77) 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 —— 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 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文学本原观,文质观,文体现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 联也有明显的疏离.两相比较.便会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代审美精神有着更为深刻 的体悟与认知. 关键词:刘勰;姚鼐;文学观念;文学自觉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3—017O—O4 刘勰(约465—521)是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思想家,姚 鼐(1731—1815):~的古文家,诗论家,清代桐城文派 的集大成者.双方文学活动的空间区域比邻甚或重合,而 时间跨度却有一千二百余年.他们的文学本原观,文质 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联也有明显的疏离. 我们据此认为.刘勰与姚鼐堪称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 座". 魏晋之后.中国文学走向"文的自觉".刘勰体大虑周 的巨着《文心雕龙》无疑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及至清 代.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盘点"时期.文学的自主性愈加明 晰,其中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和《古文辞类 纂》等,可谓诗文"盘点"后的"总账目".两相比较,我们对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进及其审美精神会有更深切的体 悟与认知 一 ,本原观:从"道之文'到"道与艺合"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在本原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上表现出注重"道" 与"文"关系的鲜明特点.这具体凝聚在"文以载道"与"文 以贯道"两大命题中.两者一字之差.却断然有别:"贯道 是道必藉文而显,载道是文须因道而成,轻重之间区别显 然."【劁勰与姚鼐对此表达了相近的认知,而由于时空差 异及其造成的理论视域的不同.他们的文学本原观也有 差别. 纵观《文心雕龙》可知.刘勰是在"道之文"及其衍生 的"天文","人文"与"情文"的文化语境中论述文学的.这 算是他对"文的自觉"时代的理论回应.首篇《原道》专论 "文"的本原问题."天之象","地之形"以及"言立而文明" 的"人文"皆是近于老庄所言的"自然之道"的体现."道之 文"中的"道"又因"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闭而成 为"素王"之儒道,《征圣》,《宗经》等篇由此展开. 因此.尽管黄侃认为刘勰的"道","与后世言文以载 道截然不同"13].但在涉及文学本原及作品评价上."'经' 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宗经》)等根深蒂固的 儒学观念的影响,滞缓了刘勰对文学自身特点的追问.他 突出了"情文"在"道之文"中的地位与意义:"情者.文之 经"(《情采》),"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色》)等,这是对 文学自觉性的有力辩护但这里的"情"在深层次意义上 是什么呢?《征圣》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宗经》 云:"圣谟卓绝,墙字垂峻";《序志》则云:"尼父陈训,恶乎 异端"等.如此,作文才能"风清而不杂"(《宗经》)而成为 "彬彬君子".可见,刘勰的"情文"因对儒教的深情眷恋而 离纯粹审美意义上的隋文"尚有一定距离.难怪与姚鼐 对屈原作品的着眼点不同,刘勰提出"酌奇而不失其真, 收稿日期:2009一l1一O6 作者简介:陈士部(1968一),男,江苏东海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一 170- 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的要求而最终落人"思无邪" 的诗教窠臼.显然.虽然刘勰对"文的自觉"时代已有精到 的理论回应.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文学本原观仍没脱 离"文以载道"观念的阈限' 这种阈限至于姚鼐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在诗文观念 上提出"熔铸唐宋"的口号.而刘勰的"道之文"说在唐宋 时期恰有明显的分流.郭绍虞先生认为:刘勰之自然说 "至唐代遂以成为古文家的文.自有唐代独孤郁诸人之自 然说.至宋代遂以成为道学家的文.影响固属不同,渊源 则出于一."H】唐代古文运动以"文以明道"为圭臬,宋代理 学以"文以载(害)道"为旗帜,而姚鼐超越唐宋拈出"道与 艺合"的命题.现举要胪列如下: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 而已„„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51 "文王,周公之圣.大,小雅之贤,扬乎朝廷,达乎神 鬼.反覆乎训诫.光昭乎政事„„夫文者,艺也.道与艺 合,天人合一,则为文之至."【句 "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 善„„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 度.反复进退之志.采色之华."用 "夫天地之间,莫非文也.故文之至者.通于造化之自 然."[81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传统的文道关 系上.刘勰与姚鼐都不同程度存有"文以载道"的观念, "反复训诫","光昭政事"是他们"文心"中难舍的情结.这 就是说.他们都没有彻底解决"文章之原"的问题.第二, 姚鼐胜出刘勰之处是,他强调"文之至","文章之原"在于 "造化之自然","道与艺合"以及"刚柔相济"等.并坐实在 "意与气相御","御精遗粗"的"八字诀"("神理气味格律 声色")之上.第三,姚鼐给出"文"的简洁界定:"诗文皆技 也","夫文者,艺也".把"文"归于"技艺"的界定是"文"真 正走向自觉的重要的环节.而刘勰充其量是把"诗文"与 "情"联系起来.未能将之"技艺"化.这就为伦理化的情感 不经审美中介而成"文"留下缝隙这些文学本原观上的 关联与疏离也必然体现在他们的文质观上 二,文质观:从"文附质","质待文'到"文质兼备" 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基本问 题,也是刘勰《文心雕龙》的中心问题.与姚鼐着述相同, 《文心雕龙》也有其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魏晋浅而 绮,宋初讹而新"(《通变》)的文风.为扭转这种浮艳,颓废 的情势,刘勰的文质观以各种表述方式贯穿《文心雕龙》, 使其着作有了创作实践上的针对性与理论逻辑上的整体 性. 刘勰的文质观有两种情形:其一是主要用于史性描 述的"文"之华丽与质朴两种风格.譬如,《通变》云:"斟酌 乎质文之间,而粟栝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时序》 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等.其二是指我们常说的"文" 的形式与内容,这主要用于总论,文体的评述与文章的写 作方法.比如,《征圣》云:"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 《诠赋》云:"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 体";《情采》云:"文附质","质待文"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后一种情形的论述在他看 来,"文"与"质"彼此"附""待":"文附质","质待文",就是 说,"文"与"质"互相依赖,互相统一,缺一不可.刘勰进而 强调"情"在其中的独特地位,"文质附乎性情","辩丽本 于性情"(《情采》).由此提倡"吟咏情性"的"为情而造文" 的创作,反对矫揉造作的"为文而造情".但联系《情采》中 "彬彬君子"的创作理想与《宗经》的"体有六义"来看,刘 勰的文质观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更富有审美意 义的道家思想则在《老子》"文质附乎性情"的有限认知与 《庄子》"华实过乎淫侈"的偏见指责中有所消解.显然,这 种文质观掣肘了刘勰在文学自觉意识上作进一步的理论 升迁. 姚鼐则不然.首先.虽然正如上文所说,姚鼐的文艺 思想有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一面.但他仍肯定"自适己 意.以得其性情所安"的"畸文".他对"畸士"与"畸文"的 认可.乃至直言自己"略有类足下耳".是其"文心"博大的 表征,刘勰难有这种气度.其次,姚鼐认为."文之至"必然 通于"造化之自然".强调"言之贵"在于"言而成节合乎天 地自然之节"?,常用"禅妙","平淡"等字眼品评诗文.这 与刘勰的文质观是大异其趣的.更可贵的是.姚鼐把诗文 的文与质的辩证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他那里.文与 质已不是"文附质","质待文"的简略关系,而具体化为 "粗者"与"精者"的动态关系.姚鼐提出了"为文"的"八字 诀",其中"神,理,气,味"相当于"质"."格,律,声,色"相 当于"文";前者是"文之精".后者是"文之粗".他接着反 问道:"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 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 -171— 者."【ljl''文"与"质","粗"与"精"正是在这种相互寄寓,相 互遇合,相互征服中得以动态的融合统一. 因而.尽管姚鼐的"粗者"与"精者"之论有引喻失义之 嫌.但他"文与质备"的文质观毕竟比刘勰有所进展.这里 "文"与"质","粗"与"精"的辩证关系已不是语言形式与 政教的"载道"关系.而是艺术形式与审美情感的融合关 系.况且.姚鼐把"文"与"质"的关系置换为"意"与"气"的 关系.提出"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的命题,提倡因声求气的 熟读法.他启发学生说:"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 味.得彼之长,悟彼之短,自有进也."【-诗文以声为主, 以意为用.这才真正是文学走向纯艺术的重要标志.他们 的文体意识亦当如是观 三,文体观:从"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叙笔"到"编次论说" 文体意识的完善程度是考察审美性作品与应用性文 章分离效度的重要参数魏晋时期已打破文史哲混沌不 分的局面.庞杂的"文章"内另有"文笔之争".刘勰通过 "论文叙笔"来阐发文体观.初步彰显了他对审美性文学 的偏爱.张少康先生对此发表过很好的看法:"有韵之 '文'在前,无韵之'笔'在后.韵散兼有的《杂文》,《谐隐》 居中.这种排列的方法也可以充分说明:刘勰是基本上是 以文学与非文学,文学性强还是文学性弱作为先后顺序 的".[13】 这里将进一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刘勰"论文叙笔"的其它特点.以 便与姚鼐的"编次论说"形成比较.根据《总术》与《序志》, 刘勰的文体观还有以下特点:其一.维护"文,笔"两分法. 反对颜延年"文,笔,言"三分法.《总术》云:"若'笔'不 '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分经以典奥为不刊.非 以'言','笔'为优劣也".这就指出了"三分法"的逻辑性 谬误.他还指出"笔为言使,可强可弱",这为杂文学的 "笔"走向纯文学埋下了伏笔.其二."论文叙笔"本身具有 相当的系统性,逻辑性.《序志》云:"原始以表末,释名以 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可见.各种文体的"囿别 区分"是多维度的:既有时间逻辑上的始末追溯.也有空 间逻辑上的学理探究;既有抽象思辨的论述.也有具体可 感的个案例证.其三."割情析采"主要限于审美性作品. 而未惠及应用性文章.比如,《史传》云:"实录无隐之旨"; "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等.一味突出"史传"的史学记 载功能.而没能从审美角度总结"史传"的叙述特征.似乎 一 172- 是把"吟咏情性"视为诗赋的专利了这些与姚鼐的文体 观有很大的不同 不过.姚鼐的文体观与刘勰的文体观也有其一致之 处.一方面,他们都对奏议,诏令,颂赞和史传,辞赋等古 代常见文类进行评说.并对六朝文风达成共识.姚鼐"恶 其靡",刘勰斥之为"流靡以自妍"(《明诗》);另一方面,他 们评议文类都"原始以表末".并通过"宗经"以溯其源.如 他们都认定辞赋与《诗经》关系密切,都肯定《楚辞》的开 拓之功. 姚鼐的文体观与刘勰的文体观之间的差别更为明 显.首先.前者"编次论说","其类十三".精简了文类,而 后者"论文叙笔".文类多达三十五种.其分类标准交叉多 样,互有抵牾.【因而.相比于后者.前者"不仅简化了文 体.遏制了自魏晋以降日趋纷繁的文体分类.而且开启了 现代文体学对文体功能'质'的'规定性'的认识.在古典文 类研究与现代文类研究之间搭建了桥梁."?习其次.前者 "编次"有很强的选择性.作家作品并不是刻板按时代顺 序依次编纂.如"箴铭类"和"颂赞类"的编次起于西汉而 止于宋.而"杂记类","传状类"和"赠序类"则起于唐止于 清.并且,与刘勰"撒胡椒面"式的"论文叙笔"不同,姚鼐 对选文的评点有很强的选择性.如对其它选文或多或少 都有评点而对"诏令类","颂赞类"选文无一例评点.这种 选择性的有无,强弱与着者的文体意识,文学观念有着密 切的联系!再者,前者的"论说"不求全面周密,而着眼于 作品的神,理,声,色等审美观念,侧重对艺术风格,文章 章法的评点,"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日神, 理,气,味,格,律,声,色."【lq这句《古文辞类纂》的总关目 就是学界公认的姚鼐"以诗论文"特征的集中体现.例如. 与上述刘勰论叙"史传"不同.姚鼐认为"传状类""虽原于 史氏,而义不同"旧,他采信刘大檐的观点,抛开纪实的史 书而以后世文人讲究文采的"传状"作为选文的重心. 这种文体观上所显示出的差异对其文学观念的影响 与制约.我们也可以从其各自的通变观上见出. 四,通变观:从"至变而后通其数'到"有所变而后大" 刘勰的"通变"观有两类.文学发展论中的"通变"观, 主要从文学流变的整体去思考和总结文学观念.《时序》 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等.文学创作论中的"通变"观,面对文学创作现状发 言,如《神思》云:"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特 别是《通变》中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命题,可看 作是刘勰针砭"近附而远疏"时弊而开出的药方这一点 早被纪昀,黄侃等前辈慧眼识破. 尽管我们不能奢求古人.但仍需指明刘勰这种矫偏 救弊的具体导向是有限度的.《通变》云:"凡诗,赋,书, 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 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 酌于新声"把"通变"之术归于"资于故实","酌于新声", 就是要求资"旧"以循体,酌"新"以图变,而这种循体与图变 是较为狭隘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他不仅认为要继承 和革新的.主要是一些形式技巧问题,且形式技巧的范围, 他的理解也是很有限的"而在这方面姚鼐则有很大的突 破. 也许出于共同的文化语境的缘故.姚鼐提出的"天地 之运.久则必变"?的看法,颇似于刘勰的"变则其久,通则 不乏"(《通变》)之说,他们都有万物皆变的辩证观念.但 与刘勰的"通变"观相比.姚鼐至少有两处亮点.一处是他 把"通"与"变"的辩证关系变为"一定之法"与"无定之法" 即"定法"与"活法"的更为灵动的关系.他曾说道:"古人 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 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故善用法者非 以窘吾才.乃所以达吾才也."【20】"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 能.有所变而后大."那么,两者是如何"相济而不相妨" 的?姚鼐指出由"可言喻者"到"不可言喻者",由"摹仿"到 "脱化"的致力方向:"夫文章之事,有可言喻者,有不可言 喻者.不可言喻者.要必自可言喻者而人之„„若夫其不 可言喻者,则在乎久为之自得而已."?"文不经摹仿,亦安 能脱化?观古人之学前古.摹仿而浑妙者自可法.摹仿而 钝滞这自可弃."这里强调的是.经由对"可言喻者"的数 番摹仿,"熔铸古人,自成一体",达成对"不可言喻者"的 妙悟.这是对出神入化的审美境界的"兴会"与吸纳,已不 是仅局限形式技巧的范围了 另一处是姚鼐把刘勰"气有刚柔"(《体性》),"负气以 适变"等仍嫌抽象笼统的说法.坐实为"以声求气的方 法".姚鼐论文则因"气"及"声",具有贴近创作实际的可 操作性.他受桐城派前辈的影响.认为"诗古文各要从声 音证之.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并作了"急读"与"缓 读"的区分.姚鼐反复强调深读,禅悟的重要性,他开导侄 孙姚莹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 窥寻矣.""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圜如果说"气" 与"刚柔"在刘勰那里还多少有"门面语"的意思.那么姚鼐 则对此有许多精细的阐述.姚鼐认为."文章之美"得于阴 阳刚柔之精,"且乎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 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夫文 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 与夫刚不足为剐,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样, 姚鼐既指出"文"乃阴阳刚柔之气的进发.御其意与气而适 好.进而指出"文之多变"与"气"的"多寡进绌"之间的动态 机制.不妨说.古典美学的阳刚阴柔的风格论至姚鼐才达 到巅峰. 总之,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文坛境况以及各自的学 术背景,思想方法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刘勰 与姚鼐的本原观,文质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文学观念既 有诸多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简言之.姚鼐比刘勰的 文学自觉的意识更强.文学观念更贴近现代文学理念.当 然,他们的文学观念仍未逃逸古典文学观念的视域,中国 文学观念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在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与 融合中起步 参考文献: „1[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6,204页. [2]本文摘引刘勰《文心雕龙》的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均出自:陆侃如,牟世 金《文心雕龙译注》.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第3页. [5][6][7】7[8】【10】[19】[21】[26】依次引自姚鼐:《惜抱轩诗文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四第48,49,84~85页, 卷六第104,104页舭第56页,卷八第58页赫第94页. [9】姚鼐:《惜抱轩文集后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第291页.. [11】【16】【17】姚鼐:《古文辞类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版,第3,18,17页. [12】【20】[22】[23】【24】[25】依次引自姚鼐《惜抱轩先生尺牍》清 道光三年(1823)刻本,卷七,卷三,卷二,卷四,卷七,卷八. [13】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一兼论所谓杂文学观 念",《北京大学》(哲社~)2ooo年第4期. [14】洪顺龙:《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2 年版,第484页. [15]高黛英:《(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学贡献》,《文学评论》 2005年第5期. 【18】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 版,第484页. _173—
本文档为【【doc】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刘勰与姚鼐文学观念之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2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