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

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

举报
开通vip

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

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
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5.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女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 1.领导权力。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3.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4.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5.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6.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7.权力腐败。“腐败”概念一般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8.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具体地说,就是享有制约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 1.领导体制。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体系。 2.领导层次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3.领导幅度。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对他负责的人数。 4.直线式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 1 织结构。 5.职能式。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6.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7.一长制。又称之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 8.委员会制。又称之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9.自然集体领导。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会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 1.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2.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3.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4.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其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风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有力的决定因素。 5.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 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 1.领导素质。是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2.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 领导精神素质。 3.领导群体结构。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4.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 1.领导关系。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2.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3.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 1.战略。战略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2.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3.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 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4.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 名“鱼缸法”。 5.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赫伯特·西蒙创建的。他认为,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的主观认识、信息处理能力和特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并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西蒙还认为,以往的决策理论过于注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忽视决策过程本身。 6.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极有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型。 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渐进主义;二是积小变大;三是稳中求变。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伐虽小,却既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又能达到求变的目的。他认为,剧烈的变革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抵制。 7.危机。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 1.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讲,“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总量。 2.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地依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 4.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5.戴维现象。美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并将其精心培育成才,使法拉第名声大振。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被叫做“戴维现象”。 6.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 1.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3.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4.思维创新是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5.自然性影响力。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 6.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性影响力,为领导者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 *** 1.领导协调。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2.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由于在目标、认知与情感方面产生差异,所以在特定问题上采取相互排斥、对抗、否定等行为或情绪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3.领导方法。领导方法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 4.领导行为方式是一种具有权威性与结果性的组织行为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是领导主体以其特定的作风、 习惯、性格、态度、倾向、思想和教育素质在特定的领导环境制约下形成的、对领导客体做出反应并施加影响的基本行为方式。 5.重事式领导方式。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 6.重人式领导方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 1.领导效能。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 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有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2.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3.民意测验法。民意测验法是现代民主社会日益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评方法,即通过投票法、对话法与问卷法等方式对被洳评的领导者进行评议,以获得其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 4.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5.领导发展。领导发展是指领导者对自身领导力的发展,即领导者根据时代和环境的需要,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所进行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 *** 1.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就是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命,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2.虚拟政府。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 二、简答题 1.简述领导的属性及其关系。 答: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生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即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3)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自然式领导;(2)专制式领导;(3)民主式领导;(4)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5)专家集团式领导。 3.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答:(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1)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3)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 5.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向。 答:(1)一条基本线索:即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 (2)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领导者(1eader)人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1ead)人手来研究 领导理论。 6.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答:(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 (2)企业领导领域。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 (3)军事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 7.简述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 答: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 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二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函数。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范畴。 *** 1.简述领导权力的发展过程。 答:(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2.简述领导权力的特点。 答:(1)无形性;(2)依附性;(3)可塑性;(4)对象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 3.领导权力与权威是截然不同的。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1)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②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③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④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 综上所述,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4.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 答: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这三种构成要素。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冯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5.简述行使领导权力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㈠)正当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5)权变性原则。 6.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1)适当原则;(2)责任原则;(3)可控原则;(4)信任原则;(5)考绩原则。 7.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特征。 答:(1)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2)权力腐败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造租;(3)权力腐败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4)权力腐败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5)权力腐败的新形势不断涌现。 8.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危害。 答:(1)权力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2)权力腐败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3)权力腐败阻碍了行政与经济体制的变革;(4)权力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5)权力腐败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6)权力腐败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7)权力腐败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 1.简述领导体制的特征。 答:领导体制除了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2)根本性; (3)全局性;(4)稳定性。 2.简述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有助于协调各级各类领导机构;(3)有助于造就更优秀的领导者;(4)有助于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性关系;(5)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增强领导活动的效率与活力; (6)有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3.简述领导体制的结构。 答: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作为领导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形式及相互关系与联系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即直线式、职能式、混合式和矩阵式。 4.简述领导体制的类型。 答:(1)集权制与分权制;<2)一长制与委员会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4)层级制与职能制。 5.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 答:(1)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 6.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 答:(1)1949—1956年,为领导体制的基本确立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从分散的根据地政权到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集中领导的领导体制的阶段;(2)1956—1966年,为领导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并走向集权化阶段;(3)1966午一1976年,为领导体制的混乱与畸形阶段;(4)1976一现在,为领导体制的改革发展阶段。 *** 1.简述领导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答: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够通过反馈作用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或修复,以维持支持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 领导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基本要素为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2.简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与作用。 答: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冲突。它们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给予认可,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领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下属的需求并对下属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满足;领导者通过经常有效的沟通,与下属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2)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决策效能有赖于被领导者执行与实施的程度;领导者权威的大小取决于被领导者心理认同的程度;被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命运。 3.领导环境发展过程依次为适应环境、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三个方面。这三个过程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具有时间上的相继性和逻辑上的继承性。在实现领导环境发展 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或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环境发展的受阻、停滞乃至倒退。 4.制度性领导环境包含几个层次的含义,它们的关系怎样? 答:制度性领导环境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社会体系性制度,它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体系;(2)规模法度性制度,即路线或政策性制度;(3)程序准则性制度,即在一定 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 这些层次含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1)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必以社会体系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程序准则性制度必以规模法度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这种因果关系决定了三种制度在对领导活动产生影响的时候会有所差别;(2)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变化速度不同,三者的变化难度依次减小,而变化频率却依次增大;(3)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不同,基本的情况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决定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而程序准则性制度往往需要由行政组织的机构来决定。 5.文化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怎样? 答: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物的层面,即物质文化。它构成了整体文化的基础;(2)精神的文化,或称解释的文化;(3)制度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转化后的一种表达形式。 文化的上述三个层次彼此推动、相互影响,在交互渗透中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和条件,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保障,合理的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主导,规范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三个层次文化的互动中,制度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把人们相互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提升为一种权力意志的精神表现;另一方面,它又选择精神文化的某些部分,具体化为社会行为和组织构建的女践。因此,制度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精神化,又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化。 6.简述领导文化的功能。 答:(1)内化功能;(2)规范功能;(3)导向功能;(4)调适功能。 *** 1.简述领导素质的主要内容。 答:(1)政治素质;(2)道德素质;(3)能力素质;(4)知识素质;(5)心理素质;(6)身体素质。 2.领导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领导素质只有后天性特征。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素质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特征。先天性是指领导素质的基础是遗传,从生理到气质、秉性、禀赋、智力等等心理因素都有遗传,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领导素质的先天性特征。后天性是指领导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实践锻炼的结果,即由有需要、有目的的培养而来,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的各方面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 3.简述领导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 答:(1)乐观的,隋绪;(2)坚强的意志;(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4.领导智能结构与领导的知识结构没有区别。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群体的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现代化领导班子的成员,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在整个社会知识结构中,他们 应该是属于高知识水平范围的。 在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知识有限,集体的知识就可以全面广泛得多。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学历与实际水平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选择领导干部时,除了重视学历之外,还必须注意考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 领导群体智能结构,是指一个领导群体中,不同智能优势的人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领导的知识化及其效能与他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关,即领导不但要有知识,而且还要会运用知识,这就是智能的 问题。智能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领导班子应包括不同智能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的智能效能。 5.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答: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任何一个领导群体,都是由若干人组成的系统,把不同心理素质类型的领导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班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群体心理素质结构的问题。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如何,将对“班子”的整体效应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而合理的群体心理素质结构,能够弥补领导者个体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反之,如果群体心理素质结构不合理,即使每个领导者个体都是 优秀人才,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却也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人才能量相互抵消的“内耗”情况。 6.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答:(1)群体感应功能;(2)群体互补功能;(3)群体功率放大功能; (4)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7.领导群体中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使职责与权力相称。 答: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符合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职权分明标准。在领导群体内部,要明确划分和规定各人的职责范围,做到人各有职,职有专司。每个领导成员对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情,要独立负责,创造性地完成。不能事不分大小都要集体讨论或请示上级,这样会造成该办的事办不成,亟待解决的事解决不了,出现久拖不决的局面。所以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往往要贻误工作。领导成员要有职有权,按责定权。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的职位,是不应该设置的。有责无权,完成所负责任无保障;有权无责,一种可能是权力发挥不了作用,空有其 权而无所作为,另一种可能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权欺人,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在领导群体内部,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要干涉其他成员职权范围内的事,要各守其职。对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如有意见、有看法,可以沟通情况,或者反映给上一级领导,通过领导集体研究解决。但个人不能任意干预,否则将可能造成内部磨擦,影响领导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 1.简述领导关系的特点。 答:(1)客观性;(2)社会性;(3)动态性;(4)强制性;(5)扩张性和渗透性;(6)复杂性。 2.简述竞争与合作的客观性。 答:竞争与合作作为领导关系互动行为的运动形态,实质上是构成领导关系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的必然反映。领导关系中竞争与合作的存在,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1)从广义上说,竞争是指一切生物间的生存竞争,这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我们这里论述的竞争则是狭义的,即社会互动类型意义上的竞争,它是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领导关系中存在竞争主要是由于领导关系各组成部分在客观上都有差异性和特殊性,与这种差异性和特殊性相联系的是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各组成部分在具有共同的群体利益和目标的同时,还具有不同的个体利益和目标。在群体成员追求各自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领导关系的同级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上下级之间。在开放、民主的领导关系系统中,上下级之间的平等竞争,往往导致领导关系的分化和重组。 (2)与竞争相对立的,是领导关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作。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如果说领导关系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竞争的客观性,那么领导关系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统一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其合作的客观性。协同的基本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竞争产生的各种内耗,形成最大组织合力,最优化地实现领导目标。 3.简述群体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答:(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4.简述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 答:(1)导向性;(2)服务性;(3)感染性;<4)非我性;(5)多重性。 5.冲突等同于竞争。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冲突不同于竞争,它的特殊性质在于目标的不相容性。也就是说,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己方达到目标的障碍,双方的目标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在竞争中,参与的各方都具有相同的目标,都必须在相同的规则下采取行动,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阻碍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一方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6.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与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类型。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或鸵鸟政策是极其有害的。 *** 1.要简说明决策的特征。 答:(1)目标性;(2)预见性;(3)选择性;(4)实施性。 2.简述领导决策的要素。 答:(1)决策者;(2)决策信息;(3)决策目标;(4)决策备选方案;(5)决策情势;(6)决策后果。 3.如何认识领导决策的公正原则? 答:社会公共利益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赢利性的,还是非赢利性的组织,在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比如对于非赢利性的政府组织来讲,就面临着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决策使谁受益”,涉及的是分配公平的问题;而对于以赢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来讲,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的问题。比如保护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以及保障劳动安全等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4.简述德尔斐法的特点。 答:(1)匿名性;(2)多轮反馈沟通;(3)预测结果的统计特征。 5.危机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前兆阶段;(2)爆发阶段;(3)持平阶段;(4)危机解决阶段。 6.危机就是突发事故。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一说到危机,人们很容易就把它与突发事故或紧急事故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它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那些能够预防的“危机”都只能称之为问题,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力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机。而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疏忽而酿成的悲剧。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 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7.危机就是机会。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观点,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就危机而言,危机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在汉语中,“危机”是“危”与“机”这两个不同词义的组合,“危”具有困难、危险的含义,泛指事件来得突然,事件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阈值,给人以很大压力。“机”具有机会、时机、契机的含义,指事情变化的枢纽与重要关系的环节。危机具有双重性,只有抓住时机,危机才是机会。 ***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思想。 答:(1)单纯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2)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其成长过程需要消耗各种稀缺的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 (3)人力投资的结果是将货币资本或财富转换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形态,使人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4)人力投资的目的是要获得投资收益。 2.简述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1)能动性;(2)增殖性;(3)开发性;(4)时效性;(5)消耗性。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1)传统人事管理将人只视为是一种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是对组织资本资源的消耗;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本身看作资源,而且人力资源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它本身就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 (2)传统人事管理一般将组织的工作人员看成是被动的工具,他们的存在无非是要满足组织工作性质的需要,与组织工作相比,人的地位是附属性的。因此,在人事行政管理过程中,组织比较强调管制、监 控等方面的功能;而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中的人作为组织发展的主体,注重的是塑造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态度和发展激励、保障、服务、培训等引导性、开发性的管理功能。 (3)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从事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等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则大大地丰富了,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传统人事管理强调的是组织成员的现状,它比较注重现有人员的使用,而不重视其素质的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智慧才能,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人员的潜能,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弹性,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方位拓潜”的功能。 4.领导选才的原则。 答:(1)因事择人。因事择人就是以事业的需要、职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职位对人员资格的要求来选拔人才,由此做到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人事相宜;(2)公开公平。公开是指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并将最终结果晓之于人,并接受群众监督。公平是指凡具有应聘资格的公民,便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利与机会,而不受其种族、性别、年龄、出身等诸方面的限制;(3)竞争择优。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就是指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让求职者依靠自身的素质进行竞争,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人才。 5.领导用人的特点。 答:(1)关键性;(2)覆盖性;(3)破格性;(4)争议性;(5)动态性;(6)准确性。 6.期望理论对领导者的启示有哪些? 答:(1)要正确认识目标价值;(2)要重视目标难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3)要注意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两个激励因素的配合使用。 7.激励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1)目标激励法;(2)荣誉激励法;(3)自我价值实现激励法;(4)尊重激励法;(5)情感激励法;(6)公平激励法;(7)宣泄激励法;(8)危机激励法;(9)领导行为激励法;(10)正强化训练法;(11)全方位激励法。 8.现代社会讲究效益,所以领导只用人才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用养并重的原则。领导者不仅要用才,更要爱才、护才、养才,以避免人才的浪费与搁置,要建立一套完整、配套的人才保护培养制度,以解决人才的后顾 之忧,为其不断成长与成熟创造条件。同时,在用才养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潜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人才辈出而不会后继乏人。 *** 1.简述现代思维方式的主要特性。 答:(1)时代性;(2)相对稳定性;(3)能动性。 2.简述思维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答: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思维对象、思维主体和思维方法是思维活动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思维对象是思维活动的原材料;思维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及相应思维结构的人;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3.如何理解“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辨证统一”。 答: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任何思维方法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辨证统一。具体表现在:(1)思维方法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反映;(2)思维方法的发展受到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在于思维方法的适用性,即思维方法是否与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相一致、相适应。 4.简述现代思维方法的三个主要特征。 答:(1)系统性;(2)创新性;(3)思维方法的定量性。 5.简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思维创新中的作用与关系。 答: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定义的一组互逆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活动,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通过联想、想象、灵感和直觉,产生创造性 的设想。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方法,是人类思维创新的原动力。发散思维广泛地存在于人的创新活动中,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有助于开拓 思维视野、扩展创新视角,在人的思维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拓展了思维视角,而要进行思维创新,还必须集中有价值的东西,设定明确的目标。这就是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收敛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思维创新最基本的方法。创新思维的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必须突破传统的知识界面和思维定势,超越事物现有的发展状态和已知层面。因而,在创新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开拓思维的自由度,采取发散思维;而在最终确定创新方案时,则需要以创新目标为核心进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扩散性的思维活动,收敛思维则是集中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视角为特点,收敛思维则确定了思维关注的方向,明确了创新目标。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对立统一。在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在对立中相互转化。 6.列举思维创新的两个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1)新颖性。思维创新贵在一个“新”字。创新性的思维活动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首创性; (2)独立性。要实现思维的创新,就必须避免重复,具有鲜明的独立性; (3)艺术性。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新型思维已经超越于一般的思维形式,是对思维方法和技巧的最高层次的把握,成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思维活动。 (4)综合性。思维创新的综合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在综合利用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进展与新的突破;二是思维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成功的思维创新,取 决于多种思维方法、思维技巧、思维品质的综合运用。 7.为什么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思维创新活动? 答:(1)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敏锐地观察和发现问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推动思维创新活动。 (2)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能有效地选择恰当的目标开展思维创新。 (3)调整知识结构,增加思维营养,可以深化和升华思维活动,推动思维创新。 同时,也必须看到:知识和经验对思维创新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知识和经验是对过去成功的创新思维的总结和提炼,对于新的思维创新活动必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构成新的思维创新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知识和经验本身并不等于思维的创新,如果运用不当,还可能妨碍思维创新活动。 *** 1.简述创造性领导艺术的特征 答:(1)独创性或新颖性;(2)有效性或有用性;(3)灵活性。 2.简述一个成功团队的作用。 答:(1)减少摩擦和内耗,节约成本;(2)可以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免于被排斥的恐惧;(3)可以为成员提供社交满足,从中获得友爱、支持、信任和信息;(4)可以使成员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到工作的价值,在工作场所获取集体情感的满足;(5)能够帮助成员克服单独面对新问题的胆怯和恐惧的心理;(6)可以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3.良好的沟通有哪些作用? 答:(1)沟通有利于消除误会,确立互信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沟通有利于协调组织成员的步伐和行动,确保组织计划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3)沟通有利于领导者准确、迅速、完整地了解组织及部属的动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 (4)沟通有利于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交换,保证组织与环境协调一致; (5)沟通有利于激励下属的斗志,激发整体创新智慧,增强组织的持续发展动力。 4.有益冲突有哪些作用? 答:(1)群体内的分歧与对抗,能造成一个各社会部门相互支持的社会体系;(2)让冲突暴露出来,恰如提供一个出气孔,使对抗的成员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不满,否则压抑怒气反而酿成极端反应;(3)冲突增加内聚力,在外部压力下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对外;(4)两大集团的冲突可以显现出它们的实力,并最后达到权力平衡,结束无休止的斗争;(5)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存,或为了战胜更强大的敌人而结成同盟。 5.重事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前提下的? 答:重事式领导方式受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的影响。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对人性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1)人生来就是好逸恶劳的,只要情况许可,谁都不愿工作;(2)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宁愿听别人指挥;(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安危看得高于一切;(4)人习惯于守旧,没有抱负,缺乏理性,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5)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6.重人式领导方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重人式领导方式受“Y”理论的影响,认为领导者只要有效地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Y”理论也是麦克格雷戈提出的,是一种持“X’’理论相反的评价人性观点,认为:(1)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人们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作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惟一手9,A们在工作中知道自我控制和指挥;(3)人们最重要的是自我实现的满足; (4)人不但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且多数人还具有相当的想象力的创造力。⑸一般人的才智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 7.任何沟通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沟通主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渠道进行。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语调、重音的正确性、节奏、读音正确与否以及语义的分歧等也会给沟通造成障碍。非语言沟在最近 几十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8.所有的冲突都是有害的。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冲突作为一种矛盾的存在形式,和其他事物一样,也存在着正面与反面、建设与破坏、有益与有害两种功能。有益冲突是能够促进组织发展的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冲突,组织就会停滞不前。有害冲突是组织中具有破坏性的或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因此,冲突并不总是有害的。 *** 1.简述领导效能的特点 答:(1)综合性;(2)社会性;(3)历史继承性;(4)主观与客观统一性;(5)动态变化性;(6)形式多样性。 2.领导效能是一个单一指标体系。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效能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这其中既包括定性的因素,也包括定量的因素。在对领导效能的研究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其定量因素进行分解式的量化分析,以提高对其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研究;同时又要兼顾对其定性因素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以强化对领导效能的历史性与社会性研究。 3.准确评价领导效能必须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而不是一次测评就能完成的。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领导效能作为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特点。一方面领导群体或个体的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而,领导者在不同的时间其工作效能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准确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效能,不能一次就完成,必须对他在一段时间内的效能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并且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改变效能评价的次数。 4.简述领导效能测评的总原则与总要求。 答:领导效能测评的基本原则和总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实事求是,即反映与被反映的东西相一致。实事求是地测评领导效能首先必须要客观公正,即反映领导效能的情况,必须全面、真实、避免片面性,测评要严格按规定的标准进行,不应受测评者个^的爱好及人事关系上远近亲疏的影响。其次,测评必须是在民主公开的气氛中进行,即通过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和上级领导及组织部门代表参加的测评方式,公开地对被测评者进行评议。 5.领导效能测评要从静态理解动态,而不是从动态理解静态。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领导效能测评应遵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从测评的静态属性,我们才可以把握住效能的特定形态,才可以比较出某某人的成绩大,某某人的成绩小。效能的动态属性则相应地要求我们的测评工作要有动态眼光,必须要有动态的考察,才能使我们理解静态效能的真正意义。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需要结合起来,即从静态把握动态,从动态理解静态。 6.简述领导发展与培训的原则。 答:(1)领导发展与培训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位的要求来进行;(2)领导发展与培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3)领导发展与培训应根据对象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领导者进行不同内容与方式的培训;(4)领导发展与培训应建立正规化的专门机构,由国家各级党校、各级行政学院以及高校的相关院系承担领导者发展与培训的任务;(5)领导发展与培训必须与领导者的使用相结合,要与领导者的职务晋升等相挂钩。 *** 1.简述政府之间电子政务的内容。 答: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指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2)电子化公文系统;(3)电子司法档案系统;(4)电子财政管理系统;(5)电子办公系统;(6)电子培训系统;(7)业绩评价系统。 2.简述政府与公民之间电子政务的内容。 答: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政府对居民和居民对政府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1)教育培训服务;(2)电子医疗服务;(3)社会保险网络服务;(4)公民信息服务;(5)交通管理服务; (6)电子证件服务;(7)公民电子税务;(8)报警服务。 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有哪些异同? 答: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它在管理形态、决策权限、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运行基础、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成本以及沟通模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电子政务具有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化,办公流程无纸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等特点。与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传统意义上的政府领导与管理方式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4.简述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答:(1)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2)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3)电子政务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4)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范的支持。 5.简述电子政务的作用。 答:(1)有利于优化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3)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三、论述题 1.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答:(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①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②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2.列举领导的三种功能,并做简要分析。 答:(1)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 (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 (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 (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 (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 (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 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 (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 1.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答: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①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④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台’理划分与配置。①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②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③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2.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答: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应该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要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的 建设: (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侧重于事先的预防,期望将问题解决在可能出现之前。而前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以使已经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3)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 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涵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意在使公共权力内部酌机构和官员实行相互的监督与制约,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在于培养官员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的能力。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但是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舆论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主性质的监督。 *** 1.试述我国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以及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答:主要弊端具体表现为:(1)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从领导体制的内外部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横向结构上,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党委领导机关内部,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自主权甚小。就领导体制的角度而论,权力过分集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治上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包揽行政领导事务;二是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各级政府作为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相当一部分的权力;(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问题,组织中的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幅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反之,较小的幅度则意味着较多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层次越多,信息沟通越迟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幅度越宽,协调越困难,以致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3)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二是缺少完善的行政领导管理法规。 改革的原则:(1)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原则。 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2.结合WTO的要求,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前景。 答:(1)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2)建立与WTO规则对接的政府法律体系,严格依法行政;(3)推行政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4)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5)改进公共服务方式;(6)按 照国际市场经济通行规则,改进行政审批制度;(7)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 *** 1.试论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答:(1)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者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 (2)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 (3)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锤炼和才干提高的综合性过程。这是一种内向和内省的方法,完全依靠人的自觉性,依靠原来就具有的一定程度的领导素质,而后才有可能进行并有所提高。 2.试论WTO对领导素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答:WTO市场化的观念及以公平公正,互惠为主的游戏规则对我国领导素质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1)领导观念 立足中国实际,应对WrO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领导者应强化的观念有:①战略思维;②创新观念;③法治观念;④市场观念;⑤竞争观念;⑥开放观念;⑦效率观念。 (2)领导知识 ①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②要优化知识结构。 (3)领导能力 ①要提高决策能力;②要加强谈判能力。 *** 1.试论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统一性。 答: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是由竞争与合作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活跃和富于变化是竞争的特点,它具有使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既可能使系统发生积极变化,也可能使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在领导关系中,竞争的破坏性往往造成系统的动荡和裂变,导致内耗现象的发生。 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合作。以内容为标准,合作可以分为目标合作、权力合作、信息合作、心理合作、利益合作等。无论哪种合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各种内耗,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最优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1)竞争与合作都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2)竞争与合作都能推动系统的有序进行;(3)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于领导关系中,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领导关系运动 的基本规律,合理的竞争并不纯粹是一种对立,它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合作和互助。 2.结合实际论述非正式组织在领导关系中的作用。 答: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许多组织目标和组织职能的实现都是直接通过或借助于非正式群体来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和必然性以及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诸多群体类型中与领导关系关联最为密切、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正式群体的沟通和指挥协调遇到问题时,非正式群体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关键因素。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取向与正式群体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往往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领导关系。主要体现在:(1)协调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缓和或改善领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组织内和谐的领导关系;(3)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领导效能。当非正式群体不配合正式群体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群体的领导行为发生严重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就会发挥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良好领导关系,或者激化矛盾,使得已经出现问题的领导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1.如何认识战略制定的原则?战略管理有哪些步骤? 答:原则:(1)充分掌握影响与制约领导战略的环境因素;(2)追求长期效应;(3)必须选择好战略重点。 步骤:(1)环境分析;(2)战略形成;(3)实施战略;(4)评估和控制。 2.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 答: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所组成:⑴决策中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是决策体制的核心部门,由拥有决策权并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及其所设立的决策机构组成;⑵智囊系统。智囊系统是专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系统,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与学者组成;⑶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专门为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决策服务性机构;⑷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指将各项决策指令付诸实施的系统;⑸监督系统。监督系统是对执行系统贯彻执行决策系统的指令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系统。 3.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答: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 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于领导者来说,危机也是契机,领导者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处理危机,得到更高的权威,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使那些在常规情况 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1.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o 答:(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 (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2.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 答:(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 (8)马太效应;(9)戴维现象。 3.结合实际论述激励的原则。 答:(1)实事求是原则;(2)及时适度原则;(3)适人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5)公平公正原则;(6)讲求效应原则;(7)注重法纪原则。 *** 1.参照本章案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试论如何有效发挥领导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答:(1)以创新为核心对组织行为进行适当地规范;(2)创建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3)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 1.论述创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的方法 答:(1)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2)设立共同的目标;(3)团队设计;(4)合理建构;(5)明确阶段目标;(6)共同奋斗。 2.论述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答:(1)建立正式、公开的沟通渠道;(2)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3)领导者要善于聆听。 3.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1)回避;(2)建立联络小组;(3)树立更高目标;(4)采取强制办法;(5)解决问题。 *** 1.试论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答:(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 (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原则。 答:(1)主观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3)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4)定性、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5)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3.论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现状。 答:(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 *** 1.试述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应用类型。 答:电子政务是建立在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和对外服务的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对内体现行政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序化,对外则体现为信息公开和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充。总体来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并即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并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应用类型。 (一)网络建设阶段 在这一阶段,首先是政府部门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实现单个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政府内部的信息流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在网站上发布和提供的信息逐步增多,并且更加及时和全面。但在此阶段,公民获得的电子服务,仍然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即政府与公民之间单向互动。 16 (二)政府与公民互动阶段 这二阶段包括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单向和双向互动。但此阶段公民仍然需要在网络上访问多个部门网站,由原本跑多个衙门转变为访问多个网站,原先已经存在的职能交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三)垂直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内部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是以部为单位,并结合机构改革的契机,遵照公民的需求,运用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考察机构内部存在的层级矛盾和体制不顺等问题,进行合理地改革。 (四)水平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整合。甲充分运用中央的权威与机构改革的契机,来清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五)虚拟政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以上四个阶段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得以为公民提供以公民为中心,“一站式”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对于公民而言,政府在此阶段才真正由原来的物理实体转变为网络站点,由原来的分散结构转变为一体化的网络门户,由原来的管理主体转变为服务中心。 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试述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答: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对领导思维模式的挑战。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公民互动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不同,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和平等。这就要求掌握着信息优势的政府彻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真正做到与公民的平等对话,政府应无保留地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认真听取来自公民的意见。 (2)电子政务对领导体制的挑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必然加速分权化的趋势。电子政务旨在建立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互联网便利了大众的表达,因而参与日益增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的开展将对传统官僚体制产生颠覆性影响,有学者就曾预言信息时代需求的政制形式是“共同参与制”; (3)电子政务对领导方式的挑战。电子政务的开展可以消除人为的 强的参政意识,随着政治偏好的多元化,过去简单一致的领导方式难以实现;②电子政务的开展,将极大地增加领导决策的透明度,简化领导和决策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虚假和冗余的信息对领导的干扰,改变了传统决策过程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模式,起到了透明行政和公开行政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现代领导应对电子政务挑战的策略:(1)转变思维模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封闭型的自我思维转向创新型的开拓思维;②由本位思维转向整体思维;③由单一的静态思维转向多维的动态思维; (2)改革领导体制。这主要是指减少领导和管理的中间层级,使组织结构由层级制向扁平型发展; (3)优化领导方式。这主要表现为:①由控制型向参与型和自主型转 变;②实现以人为本的领导;③重视政府文化建设;④注重创新领导; (4)解决现实问题。①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招标和采购制度;③网络建设、维护经费要在本级政府或部门年度预算(结算)中单独列支;④创造电子政务的安全环境。 备注:论述题中的案例分析题部分,请参考教材各章后的案例分析及点评。 17
本文档为【内江市电大领导科学复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9-12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