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空巢家庭

关注空巢家庭

举报
开通vip

关注空巢家庭关注空巢家庭 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空巢家庭方面的问题,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是: 1、张恺悌 研究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口学会理事 北京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论文《中国的家庭养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服务》曾参与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左) 2、丛中 教授 精神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障碍与危机干预、子女教...

关注空巢家庭
关注空巢家庭 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空巢家庭方面的问题,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是: 1、张恺悌 研究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口学会理事 北京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论文《中国的家庭养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服务》曾参与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左) 2、丛中 教授 精神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障碍与危机干预、子女教育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工作。(右) 旁白:9月24日北京京剧院的一名退休老人莫名失踪三天后被发现死在家中,当记者来到北京京剧院位于马家堡东路海户西里29号宿舍楼时,这里已经恢复了平静,我们的记者也试图向零星出入的居民更多的了解情况。 居民:这位老人我认识,挺熟的,艺术上挺有成就的,好多大型的剧的布景都是他设计的,挺有才华。他一直独身,没儿没女。 居民:他是舞美,职称挺高的,前两天他是参加艺术节去观摩,走势也跟北京京剧院请假了,回来了没有销假,后来院里给他家打电话没人接,这样才发现的。邻居有钥匙,打开房门后才发现死在家里。 丛中:老人一生为京剧舞美做了很多贡献,给别人创造了幸福,可是自己临终时身边却没有人,看了以后我们有所触动。 张恺悌:作为一个常年进行地方病研究的研究人员,看了之后感觉到了几分苦涩。老人一辈子为了京剧舞美事业奉献自己,他的死亡也让我们感到几分不 安,因为现在空巢家庭是在不断增长。同时还有几分深思,也就是说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丛中:老人身边没有经常交往的朋友,而亲人都在外地,老人一直过着独居生活,相对比较封闭。 主持人:具体什么样的家庭才能被称作是空巢家庭, 张恺悌:通常认为如果子女离家居住,家中也没有其他亲属,只有独身老人或者是老两口,就称之为空巢家庭。我国目前空巢家庭老人已经达到了2400万,另据调查表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已经占到了36,,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有的地区甚至更高,比如天津以及北京的一些区比如西城、海淀,空巢家庭大约占到了40,左右。 主持人:一起来关注两个空巢家庭的情况: 旁白:郁凤鸣是一位退休大夫,别看她今年已经78岁了,每天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99岁的母亲,母亲29岁丧偶,郁凤鸣也在56岁时失去了爱人,如今的郁凤鸣不但听力差,而且双眼也因白内障看东西模糊不清,近两年郁凤鸣越发感到做事不如从前,自己似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别人帮助,唯一的女儿因为工作关系常年居住在广州,只能通过电话来关怀老人的起居生活,多年来郁凤鸣与母亲在同一屋檐下彼此照料。 王小微(中关村街道社保员):老人身边没有子女,一旦有什么事儿出现那就是不堪设想,我觉得这个家庭还是比较寂寞的,没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 旁白:其实和郁凤鸣住同一小区的马永幸夫妇也过着空巢生活,如今提起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马老先生如数家珍。 马老:我从16岁当兵,50年去了朝鲜。 旁白:从部队复原后,马永幸在中科院食堂干了多年,退休后虽说家庭经济上不发愁了,可不知为啥,日子过得越来越寂寞,提到两个疾病缠身,自顾不暇的女儿,夫妻俩不免有些伤感和无助。 老伴:我夜里一宿一宿睡不着,我就想我这辈子到现在也没断生气,也没断着急,就这个命。 旁白:马永幸今年79岁,老伴比他年长两岁,马永幸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后勤工作,和老伴相比干起家务来也会顺手些,年纪小点身体也会好点,自然要多做一些家务。 马老:现在不做也不行,老太太做不了,到家就干家务事儿。 张恺悌:比如第一个例子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今后我们很多家庭都可能出现这种现状,父母九十儿七十,人的寿命肯定是越来越长,高龄老年人进入空巢后也处于一种特别无奈的状态。第二个例子也是一个城市中的典型例子,孩子虽然也想给父母一些帮助,但是孩子自己本身的一些原因限制了他无法给老人提供更多的照顾。 主持人:这些老人担心的问题最多的是什么, 张恺悌:绝大多数老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是更担心子女的生活情况。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空巢家庭综合症。 空巢家庭综合症主要表现 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 抑郁症、焦虑症 张恺悌:还有一个老年人再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老人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老人家庭中人员结构的改变,人员结构改变后日常生活都要发生变化。老年人一方面有这种再婚的需求,另一方面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又不敢迈出这一步。这一点需要给老年朋友提个醒,应该以人为本,也应该以自己为本。 主持人:现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中年人也在逐步步入空巢家庭,确实有这种趋势吗, 张恺悌: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目前除了老年人处于这种空巢家庭的状况,许多中年人也在步入这一状态。 丛中:前一段时间我自己甚至都感觉到了空巢状态,因为孩子上学不在家吃饭,就我们夫妻俩在家吃饭,好像孩子不在家就少了一大堆事儿。 张恺悌:家里多以个人就多了一个关注点,再加上目前我们家里主要的关注点就在子女身上,家里主要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安排基本上都是围绕孩子的。我的孩子也是常年在外面,的的确确家里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情感交流发生了变化。以前儿子在家,夫妻间有了不愉快还有一个中介,当然从积极意义上讲夫妻间的交流更多了,但是一旦发生不愉快那就是面对面的,少了孩子这一个中介。 主持人:来看一个年轻的空巢家庭: 旁白:今年51岁的郭士霞七年前就失去了久病在家没有工作的丈夫,多年来一直靠卖菜维持生计的郭士霞很少有快乐的时候,提起往事她就非常难过。 郭士霞:一说起他我心里挺难过,很长时间缓不过来,那是香港回归那一年,大家都很快乐,唯独我不快乐,当然上班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因为很多同事在一起可能好一点。 旁白:没想到的是爱人去世没有两年郭士霞就下岗了,女儿考上了大学,长期住校不能回家,失去丈夫后,与女儿相依为命的郭士霞这时才真正尝到了孤独的滋味。 郭士霞:我常常不爱回家,我主要就是怕孤独。 主持人:这种空巢家庭的低龄化发展下去还可能更低吗,比如三十多岁的人也会面临这样的趋势吗, 丛中:我们原来的那种一个大家庭聚在一起的形势越来越少了,是因为社会发展后人的流动增加了。现在的小家庭通常都是父母带着一个孩子,本来人就少,孩子也是会离开上学和参加工作的。 张恺悌:以后的发展趋势是空巢家庭越来越普遍,随着年龄结构、人口结构,包括家庭构成是越来越简单化,精神上有所寄托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方面。还有一个人的个性化,过去我们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更多的关心的是个人价值,比如当自己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可能被人也很忙,也不知道别人是否愿意倾听,这样倾诉对象也会发生变化。 丛中:另外还有一些人应该说不符合空巢的概念,但是的确有交流和“空”的问题,比如三十多岁的白领,就是不结婚,从单位回家后家里没有别人。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应该说我们没人人都有可能面临空巢家庭,那么我们在心理上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空巢家庭呢,来听听一段采访: 旁白:对于空巢家庭的不断出现,市民们是怎么想的呢, 市民:没想过。 市民:这是一种社会问题。 市民: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律,现在家庭越来越小,而且老人生活习惯几十年有一个惯性,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儿女有些看法和老人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一致,所以也愿意分开,这样都方便一些。 市民: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因为现在就是老年社会,现在两代人的隔阂那么大,空巢现象只能用亲情和温暖去解决,我觉得社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市民:家里的老人可能更希望有一个场所能够把很多的老人集中在一起生活,作为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观念和以前也不一样,可能并不希望子女进行照顾,更需要社会力量。 市民:我觉得我老了以后自己要是有能力就自己过,没有能力我就去敬老院。 市民: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都说了,以后要是没有孩子就一起进养老院。 主持人:公众应该怎样看待空巢家庭的问题,空巢家庭是问题家庭吗, 张恺悌: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说空巢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刚才讲的一些例子只是一部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北京市前不久的一项调查中,80%的空巢家庭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真正需要照料的大约在20,左右。 丛中:空巢家庭问题主要是缺少亲情交流,这是一个本质问题,过去这种交流和亲情是靠家里人完成,而现在看来我们解决空巢家庭就是同事、朋友、邻居之间要多一些感情交流。 张恺悌:人的老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年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与尿毒症抗争 1、张凌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肾病中心副主任 负责血液净化中心工作 长期从事内科、肾脏病、肾移植、血液净化的工作 擅长慢性肾衰竭并发症的治疗。(左图) 2、梁艳芬 52岁 患尿毒症20年 透析19年 86年底成功做肾移植手术 一年后肾脏功能再次衰竭 从87年底开始一直做血液透析治疗。(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尿毒症方面的问题。 旁白:从18岁开始梁艳芬就有高血压、血色素低的毛病,但却一直查不出原因,85年因为来例假大出血到医院抢救,在医院里根据梁艳芬的情况,医生考虑她可能是妇科病,也有可能是肝脏疾病,可惟独没有想到她的肾脏会有毛病。 梁艳芬:当时不肿,我喝多少水就尿多少尿,因此也不肿,一直也没有怀疑,但是每次来月经的时候眼睛是肿的,医生说是属于妇科的事情,也不是肾的毛病,因此一直没有怀疑肾有毛病。等到大出血后验完尿,尿里有蛋白两个加号,这时候才怀疑是肾的毛病。 旁白:在做了B超和肾功能检查之后,梁艳芬从此就戴上了尿毒症的帽子。 梁艳芬:什么也吃不了,就是想吐,想喝水,我一天差不多能喝三暖瓶水,喝了就尿,越来越瘦,贫血老是6克血,一点劲都没有,血压也特别高,而且当时也没有按照规范服用降压药,就是血压高了就吃点,降下来了就不吃了。 主持人:当时知道自己是尿毒症以后,心理状况是怎样的, 梁艳芬:最开始知道的时候我一天没吃饭,害怕,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 张凌:很多病人在得知自己是尿毒症后承受不了打击,很多人就抵触治疗,有些患者自己就扛着,结果最后把自己的性命葬送了。 主持人:您觉得尿毒症患者最难过的坎是什么, 梁艳芬:主要就是透析,透析的针特别的粗,当时我都不敢到透析室去看,可是病情越来越厉害的时候没办法,必须去。只有透析能够挽救我的生命。 主持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面对哪些问题, 梁艳芬:开始的时候没劲,什么都不想做,吃东西也没胃口,后来大夫告诉我说尿毒症的毒素首先要侵蚀的就是胃,所以才会吐、不想吃东西,但是经过透析后就缓解了。最开始我还有尿,还可以喝一点水,到后来没有尿了以后就要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量,否则会引起心衰。在口渴的时候就用冰块含在嘴里,不敢咽下去,化了就吐掉。但是我觉得尤其在透析以后,慢慢恢复,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还是应该有信心活下去。 张凌:得了肾衰竭以后,医生都要判断具体是到了哪一个阶段,最末期的阶段才会走上透析这一条路。很多人实际上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延缓这个时间,甚至有的人可以终身延缓。有的人可能不得已最终还是要进行透析,我们就要进行肾替代治疗,包括人工肾和肾移植,还有就是腹膜透析,利用自己的腹膜来进行透析。这三种方式需要医生和家属共同来决定如何选择,只要能够很好配合,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能够让患者很好地走完这一生的路程。 主持人:尿毒症的治疗对于患者在经济上的负担是不是很大, 张凌:现在国内医疗保险已经把透析和肾移植都纳入了医疗保险,因此多数家庭都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比如我们医院现在有200多名病人,其中10,以内是自费病人,有80,左右都是医保病人,其中还有很多低保家庭,也就是说低保家庭能够享受的医疗方式应该说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 梁艳芬:在86年的时候好多人对于尿毒症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各医院血液透析设备也特别少,我是在昏迷的时候才给我做了腹膜透析。最开始听人说做完移植以后就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想如果能够做移植就好了,当时我就去友谊医院做了移植。 张凌:对于患者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一个是心理上,一个是经济上,另外身体上也要做一定的准备。比如做肾移植就要寻找肾源,做一些组织配型,排队等待都是需要时间的。有的人认为可以吃中药来避免透析,但是实际上在慢性肾衰竭,肾脏萎缩的情况下,依靠中药让萎缩的肾脏恢复功能是不可能的。在早期的时候虽然有可能,但是要注意一定要去正规的中医院,因为有些中药是有毒性的,不当的服用中药反而可能会加重肾损害。 主持人:接着来看梁艳芬的故事: 旁白:虽然查出了尿毒症,但是这个病对于梁艳芬和她的家人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一开始就是采取中药治疗。在服药期间因为偶然的一次发烧使她的病情开始加重,医生说只有透析才能挽救生命。 梁艳芬:当时因为昏迷了,医生就直接对我进行了腹膜透析,做了八个月,做完了以后不到一周就可以吃饭了,而且吃得也挺多的。 旁白:尽管梁艳芬十分小心,但是这八个月的腹膜透析还是让她感染了四次,每一次感染都像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一回,后来国内出现了肾移植手术,而且听人说做了肾移植就能和正常人完全一样,于是在86年底,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肾移植。 梁艳芬:做完以后特别好,接上以后就有尿,吃饭也特别好,而且吃完激素以后就想吃肉的东西,血色素也就长上来了。以前大出血以后就没有月经了,做了肾移植后两个月,月经就来了,而且特别正常。 旁白:梁艳芬出院后恢复得特别好,在短短半年里体重就从刚出院的100斤长到了140斤重,就这样在肾移植后一年零两个月时出现了血尿。 丈夫:当时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甚至是按分按秒在过,做肾移植失败后多次抢救,家里都做好了准备后事的工作。 旁白:尽管家人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他们仍然鼓励梁艳芬坚持进行透析治疗,没想到透析了无个月后梁艳芬竟然有了明显的起色。 丈夫:从卧床到能坐起来,然后是可以慢慢下地,在屋里围着床走几步,后来逐步可以进行更多的活动。 张凌:腹膜透析在八十年代还有一定的技术缺陷,而现在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感染率已经非常低了,但是腹膜透析造成的感染仍然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难关。有的病人就需要再用血液透析来帮忙,度过这个难关。 主持人:为什么肾移植这种目前对于尿毒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呢, 张凌:肾移植毕竟采用的是他人的肾脏,有一个组织配型是否合适的问题,排异问题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难关,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很幸运,像梁艳芬这样 维持20,30年,也有不理想的,出现排异后需要重新进行透析,有的人经过透析后又重新进行肾移植,也有做三次肾移植的,我们称之为肾衰竭的一体化治疗,也就是说这几种手段就是互相补充,目的是让病人能够长期存活下去,并且有质量地生存。目前虽然血液透析也可能有一些并发症,但是总体看来还是最安全的,因此更多的人选择了血液透析。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每周进行2,3次透析,每次时间在4小时左右,因为这是一种肾替代治疗,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主持人:接着来看梁艳芬的故事: 旁白:梁艳芬从得病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可是她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都非常好,这个奇迹的产生要归功于一个小家庭和一个大家庭。从出生开始梁艳芬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结婚后也是如此。 梁艳芬:目前看见我得病后特别难受,她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到我自己的身上了,什么都不让我干,我想吃什么有什么要求她都满足我,整个家都是她在支撑着,外边的事情全是我丈夫支撑着。 旁白:梁艳芬的丈夫在妻子生病后匆匆结束了在法国的工作,提前回国,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妻子身上。 丈夫:这么多年我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事业、金钱等,但是我觉得只要能够让她好好的生活,这些都值,毕竟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的这个病危险性很大,但是我有信心和她白头到老。 谭元寿(梁艳芬的公公):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她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精神要好,要有信心。 梁艳芬:我母亲有心脏病,但是每次我回来她都要给我打针,当时她已经六七十了。母亲在2002年的时候去世了,当时我几乎没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我五十年没有离开过我母亲,母亲离去对我打击很大。 张凌:很多病人能够很好的存活,有医疗因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仅仅依靠医护人员是不够的,主要还是靠家人和社会,在这里我们呼吁社会多给予这些患者一些爱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工作,能够快乐地生活。 主持人:来看一段片子: 旁白:在中日友好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我们看到许多病人都已经成为了朋友,他们相互鼓励,共同向死神宣战。 患者:心态一定要好,不能怕死。人生就是这样,要面对现实。最主要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大夫。 患者:要充满信心,不要整天忧心忡忡,我很乐观,对别人和家人都非常乐观,活一天就要很好地生活下去。 患者:我一直在工作,一遍透析一边挣钱,也没有觉得透析给我带来很多不便,就当是来这里休息。 主持人:医院联系电话(010)64221122,4799;门诊时间 张凌 周二上午
本文档为【关注空巢家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314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8-11-13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