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举报
开通vip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地 理 研 究 第 20 卷 第 4 期 Vol . 20 , No . 4 2001 年 9 月Sep t . , 2001 GEO GRA P H ICAL R ESEA RCH () 文章编号 : 100020585 20010420431208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1 2傅 桦, 丁瑞兴 ( ) 11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 , 北京 100037 ; 21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 南京 210095 摘要 : 通过孢子花粉 、石英砂颗粒和土...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地 理 研 究 第 20 卷 第 4 期 Vol . 20 , No . 4 2001 年 9 月Sep t . , 2001 GEO GRA P H ICAL R ESEA RCH () 文章编号 : 100020585 20010420431208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1 2傅 桦, 丁瑞兴 ( ) 11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 , 北京 100037 ; 21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 南京 210095 摘要 : 通过孢子花粉 、石英砂颗粒和土壤微形态学分析 , 研究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 的发生学特性 。白浆化土壤下部土体经历了暖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和亚热带草原景观 , 为高能 化学环境 。在母质沉积后 , 经历了褐土化过程或其他物质堆积 , 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后 , 堆积新物质 , 随着气候的变化 , 成土环境演变为现代气候类型 , 属亚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淀 积层也源于黄土状物质 , 风化程度更强 , 白浆层则为后期堆积物 , 不具备高能化学环境 。淀 积层在高能环境下 , 存在次生粘化和淀积粘化作用 。 关 键 词 : 江淮地区 ; 白浆化土壤 ; 孢粉 ; 石英砂 ; 微形态 中图分类号 : S15512 文献标识码 : A 北亚热带地区是我国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 研究该区生态环境演变 , 对认识我国 生态环境的整体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土壤属性是生态环 境变化的结果 。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分布较为广泛 , 从四川盆地到太湖地区皆有分布 , 通 过研究这种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 可以较为客观地推测土壤成土环境 。本文拟通过孢子花 粉 、石英砂 、土壤微形态等手段 , 对该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进行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属隐域土壤 , 与地带性土壤呈复区分布 。供试土壤分别采自安徽 省嘉山 、河南省正阳和湖北省襄阳 , 土壤环境条件见表 1 。 土壤样品按发生层分层取样 , 为了避免采样过程的污染 , 严格采集新鲜剖面之样品 , 并迅速装入塑料土袋内 。经自然风干磨碎过 2 mm 筛备用 。按发生层各称取 011 kg , 加水 使土样浸散 , 静置过夜 , 次日加热 , 维持沸腾 10 min 。将土样淋洗 , 通过 0145 mm 土筛 , 再通过 0125 mm 土筛 , 收集 0125,0145 mm 砂粒 , 加 20 ml 浓盐酸煮沸 10 min , 用蒸馏水 彻底洗净 , 加 1 % SnC I溶液煮沸 20 min 以去氧化铁 , 用蒸馏水洗净 , 加 30 % HO沸腾 2 2 2 1 10 min , 烘干 , 在双目显微镜下分选石英颗粒 25 粒, 将选出的砂粒平行粘放在双面胶. 带上并固定在样品台 , 在真空镀膜机中镀上厚 200A金钯合金 , 先低倍观察砂粒外形 , 然 后放大 , 低倍和高倍两次成像 。 采集一定深度的原状土 , 用双层塑料袋严格密封 , 以防外来花粉污染。取样品0103,0105kg , 收稿日期 : 2001203229 ; 修订日期 : 2001207204 ( ) 基金项目 : 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 A29106 ( ) 作者简介 : 傅桦 1964 - , 男 , 河北馆陶人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与资源 , 已发表论文 54 篇 。 表 1 供试土壤环境条件 Natural conditions of al bic soil Ta b11 土壤类型 剖面代号 地点 气候 植被 地形 母质 J H 黄棕壤 安徽嘉山 次生针叶林 年均温 15 ? 山 前 岗 地 中 1黄土状物质 年降水 940 mm部 干燥度 0194 年均温 1419 ? J H 黄棕壤 河南正阳 小 麦 、玉 米 波 状 平 原 、 2黄土状物质 年降水 941 mm 和大豆等缓岗地干燥度 0177 年均温 1515 ? 水稻土 J H湖北襄阳 小 麦 、水 稻 平 缓 岗 地 中 3年降水 960 mm 黄土状物质 干燥度 0189 轮作上部 放入 8 000 ml 烧杯 , 加清水浸泡 , 使其自然分散 , 除去泥中的砂和其他杂物 , 滴入 10 , 2 + 15 %的盐酸溶液 , 离心 , 重复 3,4 次以除去 Ca, 再加 3 %的无水碳酸钠溶液 , 加热 、搅拌 , 以除去腐殖质酸和其他胶体物质 , 冷却 , 清洗 3 , 4 次 , 加入比重 2125 的重液浮 9 选 , 冲洗 2,3 次 , 加入少许甘油 , 在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用铝盒按土壤发生层采 () 集原状土 标明剖面垂直方向。风干后 , 用不饱和聚脂固化 2 ,13 原状土 , 磨成 010003 mm 薄片 , 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并拍摄土壤微形态照片。 在剖面 J H处设置土壤渗漏液观测点 , 以测定硅元素的迁移量 , 土壤氧化硅含量测定 1 14 方法见参考文献 6 。选取硅元素 , 土壤发育年龄计算方法为: In X / X t 0t = - P x 式中 , - P表示硅元素的迁移强度 , 为土壤渗漏液硅元素含量与土壤硅元素含量 X x t 的比值 。 X 为母质层硅元素含量 。0 2 结果与讨论 211 土壤孢粉学特征 21111 土壤剖面孢粉组合 由表 2 可知 , 剖面 J H25,45cm 土层中 , 鉴定出孢粉 92 粒 , 1 其中木本植物仅有松属一种 , 孢粉组合主要以草本植物和水生环纹藻为主 , 刺球藻 52 粒 , 占总数的 5615 % , 水生环纹藻的出现证明孢粉是沉积在淡水池沼中 。由于孢粉组合以藻 类为主 , 并有一定数量的草本植物 , 反映了较为湿润的环境 。剖面 J H72 ,90cm 处 , 共 1 鉴定出 122 粒孢粉 , 木本植物 62 粒 , 占总数的 5018 % , 其中松属共占 3218 % , 其他木本 植物柳属 、桑科 、栎属共占总数的 1810 % , 草本植物占 1311 % 。松科 、杨柳科 、栎科 、 3 桑科 、禾本科和菊科是暖温带常见的成分, 较多嵩属花粉的出现 , 表明气候较干燥 , 掺杂一定数量的湿生植物如藻类 , 表明间或湿润 , 景观类型属松2柳2禾本科森林草原 。 J H剖面所含 孢 粉 不 多 。17 , 35cm 共 有 孢 粉 53 粒 , 孢 子 植 物 共 32 粒 , 占 总 数 的2 6014 % , 出现较多的卷柏科孢子 , 这种孢子外壁较厚 , 轮廓较圆 , 波状起伏不平 , 射线较 ( ) 为清晰 , 与广泛分布在北方的圆枝柏 S el l a gi nel l a s a n g uolen t a 相似 , 圆枝柏代表的 气候与目前江淮地区气候相反 , 气温低 , 且含有少量苔藓孢子 , 反映了较为偏冷潮湿的环 4 期 傅 桦 等 :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433 表 2 土样中的孢粉组合 ( 粒) Ta b. 2 The spore2pollen components in the soil sa mples J HJ HJ H 剖面号 123 ()25,45 72,90 17,35 45,90 37,42 97,107 深度 cm 21 8 13 松科松属 Pi n us 40 S ali x 9 柳属 M oraceae 6 5 桑科 Q uercus 7 栎属 Meli a 楝属21 67 Ts u ga 5 铁杉属 6 Picea 云杉属 24 7 23 禾本科 Gra m i neae 4 Cy peraceae 4 莎草属 Com posi te 8 5 菊科 A rte m isi a 2 嵩属11 U m bw l lof erae 3 伞形科 香蒲属 T y p ha 3 2 S el agi nel l a 中华卷柏 3 si nensis 27 卷柏属 S el agi nel l a Pol y podi aceae 水龙骨科 10 Echi nos p haeri l l a 刺球藻 Concent ricystes 52 63 环纹藻 3 Cyclotel l a 4 8 小环藻 Pedi ast r u m 13 9 盘星藻 M ni u m 3 2 1 19 刺苔藓 表明后来环 境 ; 楝科的现代生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 且耐湿 。剖面中楝科花粉达 21 粒 , 境有变暖的趋势 。45,90cm 的分析结果全部是孢子 , 未发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 81 粒 孢粉中藻类植物占 9819 % , 反映了阴湿生境 , 尤其是水生环纹藻的出现 , 证明当时的沼 泽环境 。 J H剖面 37,42cm 层次的孢粉不含蕨类植物孢子 , 全部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 计 3 93 粒 , 分别占 8610 %和 1410 % , 其中木本植物的楝科占 7210 % , 孢粉组合系列为楝2松2 桑2禾本科2菊科 , 组成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 , 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90,107cm 孢粉 总数为 80 粒 , 木本植物占 3010 % , 主要为针叶林的松属 、云杉属 、铁杉属 。草本植物和 蕨类植物孢子分别占 3318 %和 3612 % , 含喜湿性的莎草科 、水龙骨科和刺苔藓 , 孢粉组 合为针叶林2草本2蕨类植物类型 , 反映了潮湿的环境 。 21112 成土环境分析 土壤孢粉组合特征 , 反映了古植被的变化 。古植被类型与古气候 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 二者的演替直接影响成土环境的变迁 , 孢粉分析所揭示的环境特征是 12 还原古气候的重要依据。通过孢粉分析 , 白浆化土壤土体上下层之间成土环境存在差 异 , 据此可推断该区历史时期成土环境的变化特征 。孢粉散落和沉积只是植物组成的一部 15 分 , 但是一些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被和气候的变化。 J H剖面中 , 下层木本植物较多 , 且多为暖温带树种 , 属于较温暖的森林草原环境 ,1 5 该层形成时间可与南京附近下蜀黄土的李家岗和杨梅塘的剖面土壤层相对比, 与此相 对应的土壤类型为褐土 , 该时期大约距今 18 000,15 000 年 , 大多数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 部土体含砾石较多 , 大小不一 , 可能属冲积坡积物 。此后 , 距今 9 000,5 000 年 , 已基本 演变为亚热带湿润森林带 , 气候湿润 , 甚至可造成地表积水 , 木本植物减少 , 取而代之的 是喜温的草本植物如刺球藻 , 出现草甸化和沼泽化的特征 。 J H剖面孢粉特征反映了成土环境由沼泽景观向草甸景观的转变 。下层完全表现为低 2 等水生植物 , 当时应属于低地潮湿的水生环境 , 由于积水淤泥较多 , 质地较为粘重 , 这与 野外观察相一致 , 在该层下部仍然可以看到明显的潜育特征 , 由于该剖面所在地土壤已为 旱地 , 这种潜育特征应该是残余而非现代成土过程所至 。因所在地区地势低洼 , 可以不断 接受新的沉积 , 出现陆生蕨类植物 。上部土体已出现草甸化特征 , 表明该剖面成土环境晚 8 于 J H, 大致相当于全新世中期 , 距今 7 000,5 000 年。全新世 1 万年左右 , 进入冰后 1 期 , 至全新世中期气候转暖 , 部分低地有较多水生植物出现 。而上部土体物质沉积更年 轻 , 至全新世晚期 , 生物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森林草原 , 出现草本和蕨类植物 。 J H剖面下层具备母质的某些特性 , 孢粉组合特征表明为偏冷的森林草原环境 , 该层3 与母质接触 , 沉积状况和下覆母质密切相关 。据研究 , 长江流域出现云杉 、冷杉 、铁杉和 5 松的时期在晚更新世, 这一时期也是黄土堆积的主要时期 。由于不断接受黄土沉积 , 土壤发育可能经常中断 , 上部的粘淀层形成环境有重大改变 , 出现喜暖的木本植物 , 楝科 和栎科以及草本植物出现 , 喜湿的蕨类植物孢子消失 , 逐渐向亚热带森林草原环境转变 。 石英砂表面微结构212 21211 石英砂的形态特征 剖面 J H10 , 45cm 的石英颗粒表面磨圆度差 , 有新鲜尖角 1 () 状 , 棱脊锋利 , 有机械作用撞击的麻坑 图版 ?, 化学风化不明显 , 为未经长距离搬运 的堆积物 , 其中白浆层 10 , 25cm 的石英砂表面有裂纹 , 可能在搬运过程中遭受撞击而 致 。淀积层 45,72cm 的石英颗粒表面有溶蚀坑 、溶蚀裂缝 , 并出现鳞状剥落 , 外形呈棱角状 , 但磨圆度较好 , 与上覆土层有明显的不同 , 为暖湿气候下风化产物 , 表现出较为强 烈的风化 。90,110cm 的母质层颗粒磨圆度差 , 棱脊较为锋利 , 有撞击小坑 , 表面经过物 理风化 , 有少量鳞剥 , 反映较弱的化学风化 。 ( ) 剖面 J H白浆层 17,35cm 的石英颗粒表面磨圆较好 , 表面较滑 , 有擦痕 图版 ?, 2 为外力搬运所致 , 反映经过风化且长距离搬运 。淀积层 35 ,45cm 石英颗粒表面较光滑 , 局部有 SiO沉淀 , 反映较强的化学风化和不稳定的湖相沉积环境 。150,170cm 石英颗粒 2 表面有不规则的外形 , 表面不平整 , 有遭碰撞形成的锯齿状裂纹及小坑 , 有鳞剥现象 , 反 映较为暖湿的气候环境下 , 在较弱部位发育成溶蚀坑 。 剖面 J H白浆层 20,30cm 的石英颗粒磨圆度高 , 表面有撞击作用形成的磨点及小坑 3 () 图版 ?, 为风力作用下搬运的结果 , 继承较多母质特性 。淀积层 85 ,110cm 石英颗粒 边缘与棱角磨损 , 磨圆度较高 , 表面有 SiO溶蚀和 沉淀 , 并有鳞片剥落现象 , 反映较为 2 暖湿气候条件 。母质 C 层石英砂外形上与 17,35cm 层相似 , 表明二者风化程度较一致 。21212 石英砂的物质起源与气候环境 石英砂表面结构分析表明 , 土壤剖面底层与下蜀 黄土和黄土状物质极为相似 , 剖面 J H和 J H母质层石英砂基本与黄土中的石英砂颗粒一 1 3 5 致。淀积层一般也来源于黄土状物质 , 只是风化程度大大加强 , 出现 SiO沉淀和鳞剥 2 现象 。位于淀积层以上的土层 , 物质来源有明显分异 , 剖面 J H石英砂颗粒磨圆度差 , 为 1 搬运距离不远的洪积坡积物 。剖面 J H石英砂颗粒磨圆度较好 , 具有洁净的表面 , 可能为 2 冲积物 。剖面 J H也有类似特点 。由此可知 , 白浆化土壤以淀积层为界 , 上下层成土物质 3 4 期 傅 桦 等 :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435 来源有明显差异 。淀积层及其以下的土层 , 直接发育在成土母质上 , 除风化程度较强外 , 与母质的差异不明显 。淀积层以上的土层不但风化程度比淀积层弱 , 而且物质来源一般是 黄土状物质的再沉积 , 通过重力 、水的推动等作用而形成 。土体内风化程度的差异与土壤 6 重矿物研究的结论相一致。 石英砂颗粒表面形态揭示土壤上下层形成环境的差异 。土体下部尤其是淀积层的石英 砂表面 , 一般有次生 SiO沉淀 , 沿颗粒构造较弱的部位发育溶蚀坑 , 表面分解 , 有鳞剥 2 图版 ? J H25 - 45cm , ×215 k 图版 ? J H35 - 45cm , ×115 k 1 2 图版 ? J H30 - 46cm , ×500 图版 ? J H45 - 72cm , ×130 单偏光 ,粗粒物质 1 1 图版 ? J H150 - 180cm , ×200 图版 ? J H30 - 46cm , ×50 2 3 现象 , 沉积物也多呈鲕状突起 , 反映土壤沉积时期的高能化学环境 , 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 这与孢粉分析所揭示的由暖温带森林草原到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相一致 。上部土体由于 成土物质不断沉积 , 局部地区土体又处于积水状态 , 石英砂不具备高能化学环境的特征 213 土壤微形态学特征 土壤微形态学特征包括微团聚体 、孔隙 、有机质 、细粒物质 、微垒结和土壤形成物 等 , 其中后三个特征与土壤发育 、成土环境密切相关 。 21311 细粒物质 土壤细粒物质主要包括腐殖质 、氧化铁及粘粒等 。就白浆层和淀积层 而言 , 腐殖质与粘粒结合的情形较少 , 细粒物质的主要特征是铁和粘粒含量 、颜色等 。白 ( ) 浆层基质中细粒物质含量甚少 , 以棱角较突出的粗粒物质占优势 图版 ?, 并有明显的 ( ) 褪色现象 , 单偏光下呈浅灰色 10 YR7/ 3, 高倍镜观察时 , 粗粒物质的棱角更为明显 。 下部淀积层分布较多的粘粒物质 , 以氧化铁和粘粒为主 , 质地粘重 , 粘粒物质较为紧实地 充满土体基质中 。剖面上下层细粒物质的差异 , 既表明上下层成土母质的不同 , 又说明由 于白浆层季节性积水 , 粘粒向下淋失 , 高价铁还原后也遭到淋失 。淀积层除了本身所含细 粒物质之外 , 不断接受来自上覆粘粒和氧化铁的淀积 , 存在淀积粘化过程 。 ( ) 21312 微垒结 土壤微垒结 Soil f abric反映固体颗粒和孔隙在土壤中的总体排列形 式 , 据此可以推测成土作用程度 。 供试土壤的白浆层一般具有粒状微垒结 , 由于粘粒和氧化铁的淋失 , 骨骼颗粒之间由孔隙相连 , 碎屑颗粒直接接触 , 局部接触处有少量细粒物质存在 。白浆层以碎屑物质占优 势 , 表明所处环境较为湿润 , 并发生强烈的淋溶过程 。 淀积层基本为斑状微垒结 。骨骼颗粒之间由细粒物质联结 , 前者多镶嵌于后者之中 。 细粒物质浓密 、宽厚 、平整 , 粒间孔隙变小 , 表明接受了上部土体较多细粒物质 。 21313 土壤形成物 土壤形成物指各种细粒物质在成土过程中浓聚或离析而形成的具有 多种形状或外貌的物质 , 其范围比土壤新生体要广 。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重要形成物是粘 粒胶膜 , 据此可以区别土壤形成过程中就地粘化与淀积粘化 , 鉴定土壤发育程度等 。 在淀积层孔隙壁 、裂隙壁上的铁质粘粒淀积胶膜极为发育 , 如剖面 J H和 J H淀积层 。 2 3 淀积胶膜呈流胶状 , 似鲕状的粘粒矿物集合体 。单偏光下较周围土壤基质为鲜艳 , 呈黄 棕 、棕红 、亮棕色 。正交偏光镜下有较高折射率 , 大多具有较清晰的纹理 , 表明胶膜是经 过多次淀积而成的 。胶膜内部镶嵌有一定数量的骨骼颗粒 , 主要成分为石英 、长石 、云母 等 。淀积胶膜的粘粒集合体具有平行的消光方位 , 转动载物台 , 呈现不均一的似波状消光 ( ) 现象 , 因而具有较显著的定向排列现象 图版 ?, 与周围土壤基质呈鲜明的对比 , 有较 清晰的界限 , 部分胶膜由于土壤发育年龄的增长 , 胶膜失水变暗 , 最后与土壤基质部分混 合 。上述与土壤基质界限分明以及定向排列的型式 , 表明胶膜形成是经过细土物质粘粒发 生机械移动 , 在土壤孔隙中积聚而成 , 该特征显示白浆化土壤中存在淀积粘化作用 。 三 ( ) 个土壤剖面母质层薄片中 , 观察到扩散胶膜和应力胶膜的存在 图版 ?。扩散胶 膜主要分布于土壤孔隙壁靠近土壤基质部分 、较大矿物颗粒表面和土壤形成物表面 , 并向 土壤基质呈逐渐扩散状 , 与基质无明显的界限 , 为浅黄色斑状粘土矿物集合体 。应力胶膜 散布于土壤基质内 , 呈杂乱状 、集块状 、斜交状等 , 多与骨骼颗粒 、土壤形成物呈平行分 布 , 单偏光下呈无色 , 正交偏光镜下呈条纹状光性方位 , 转动载物台时有各种亮线 。扩散 胶膜是粗粒物质就地扩散和集中的产物 , 仅在原地重新排列 , 稍有移动 。应力胶膜是在干 4 期 傅 桦 等 : 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 437 湿交替 、机械作用等应力作用下 , 粘粒物质就地分离及集中的产物 。扩散胶膜和应力胶膜 的出现 , 表明土壤中存在次生粘化作用 。 3 结 论 孢粉分析表明白浆化土壤上下层成土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土体下部所处环境曾为温带 森林草原景观 , 母质层的环境更为偏冷 , 低洼地区表现出沼泽化特征 。随着气候变化 , 成 土环境逐渐过渡为亚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 , 堆积新物质 , 如洪 积 、冲积物等 , 成土环境演变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 , 上部土体开始发育 。 石英砂颗粒表面微结构说明白浆化土壤最底层成土母质与下蜀黄土及黄土状物质相 同 。剖面粘粒淀积层一般也起源于黄土状物质 , 但风化程度很强 。白浆层以上 , 物质来源 发生分异 , 包括洪积坡积物 、冲积物 、河湖相沉积物和残坡积物等石英砂颗粒表面形态还 揭示成土环境的差异 , 即土体下部为高能量化学环境 , 土体上部因物质堆积或积水 , 不具 备高能化学环境 。 土壤微形态特征分析显示白浆化土壤母质层有扩散胶膜和应力胶膜 , 表明该层存在次 生粘化作用 , 是该层高能量的化学环境条件下强烈风化造成的 。白浆层具有粒状微垒结 , 淀积层有斑状微垒结 , 指示了粘粒自上而下的移动 , 淀积层光性定向粘粒胶膜的存在 , 证 实土体中存在淀积粘化作用 。 参考文献 : 1 方少木. 矿物岩石肉眼鉴定M 1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 1980 . 曹升赓. 水稻土的微形态特征M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 2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M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 3 ( ) 周昆叔. 山西离石王家沟陈家崖老黄土埋藏土壤中的孢粉及植物残体 J 1 中国第四纪研究 , 1960 , 3: 104 , 4 111 . 徐馨. 第四纪环境研究论文集C 1 香港 :金陵书社出版公司 ,1992 . 86,97 . 5 ( ) 傅桦 ,丁瑞兴. 我国北亚热带白浆化土壤矿物学特性的研究J 1 土壤学报 ,1997 , 34 3:246,255 . 6 Lot har B. Geo - ecological Soil Feat ures and t he Vegetatio n Pat tern in an Arid Dune Ares in t he No rt hern Negev , Israel ( ) J 1 Jo urnal of Plant Nut ritio n and Soil Science . 1998 , 101 4:347,356 . 7 叶笃正. 中国全球变化预研究M 1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2 . 徐馨. 第四纪环境研究法M 1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2 . 8 ( ) 赵景波. 西安刘家坡剖面第 1 第 5 层古土壤研究J 1 地理研究 ,1991 ,10 4:51,58 . 9 Egli M , Fitze P. Fo r mulatio n of pedologic mass balance based o n immo bile element s : a revisio n J 1 Soil Science , 2000 , 10 ( ) 165 5: 437,43 . 11 ( ) 郑卓. 第四纪孢粉分析的时间序列与空间模型J 1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 3:300,306 . 曹长赓 ,金光. 土壤和非固结物质薄片的系统制备方法J 1 土壤专报 , 43 号 ,1989 ,83,90 . ( ) 况明生 ,赵维城. 云南北部山原红壤成土年龄的初步研究J 1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7 ,9 1:66,73 . 12 ( ) 黄赐璇 , Pierre C. 我国东部花粉雨初探J 1 地理研究 ,2001 ,20 1:24,30 . 13 14 15 Al bic soil genetical properties in Jiang2Hua i area in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zone of China 1 2FU HuaD IN G Rui2xing (1 . Geogrp hy Depart ment , 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 , Beijing 100037 ,China ; )2 . Nat rual Resources & Enviro nment College , Nanjing Agricult ural U niversity ,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 Basing o n t he met ho ds of spo ro2pollen analysis , analysis of arenaceo us quartz surf ace and soil micro mo rp hology , t his paper deals wit h t he genetical p roperties of t he albic soils in t he J iang2Huai Area in t he No rt her n Subt ropical Zo ne of China . The spo re2pollen analysis show s t he differences bet ween t he upper and t he lower ho rizo ns in soil2fo r ming enviro nment . The up2 per ho rizo n underwent war m temperate fo rest2steppe landscape and subt ropical steppe land2 scape , w hich belo nged to high chemical energetic enviro nment . Af ter t he depo sitio n of parent materials , t he soil experienced brow n soil p rocess o r depo sitio n of ot her materials ,t hen t he de2 po sitio n suspened fo r lo ng perio d of time . Wit h t he accumulatio n of new depo sit s and climate change , t he soil2fo r ming enviro nment became t he subt ropical steppe landscape . The basic co ndi2 tio n emerged fo r t he fo r matio n of yellow2brow n soil in higher land ,and t he lower part became marshland wit h inadequate water drainage . The fo r m of t he arenaceo us quartz includes it s surf ace shape and st ruct ure , and reflect s t he o bvio us differences in soil2fo r ming enviro nment bet ween t he upper and lower ho rizo ns. The surf ace of arenaceo us quartz in t he lower ho rizo n , especially t he illuvial ho rizo n , generally has seco ndary SiOsediment . As t he surf ace deco mpo sed , so me holes fo r med alo ng t he weak re2 2 gio n in t he quartz sand , and t his behavio r stands fo r t he high chemical energetic enviro nment . Since t he materials co nstantly depo sited and water co ncent rated , no high chemical energetic en2 viro nment appeared in t he upper ho rizo n . The diff use and st ress stick membranes are fo und in t he t hin sectio n of t he soil micro mo r2 p hology . These membranes are t he sigh of t he seco ndary clayizatio n . The f abric and light direc2 tioal clay membranes fo r med in t he alluvial ho rizo n fo r t he accumulatio n of clay. Overall , w hen t he Xiashu loess and ot her loess materials depo sited , t he climate was t he war m2temperate fo rest2steppe zo ne , it t hen became t he no rt her n subt ropical fo rest2steppe zo ne . Finally ,t he new materials accumated over t he loess derived soils. On t he bases of t he superi2 po siting parent materials ,t he lower ho rizo n is now at t he seco ndary clayizatio n stage and af ter t he new materials superimpo sed ,t he alluvial ho rizo ns will have illuviatio n of clays. Key words :J iang2Huai Area ; Albic soil ; spo re2pollen ;arenaceo us quartz ; micro mo rp hology
本文档为【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9